一、县乡畜牧兽医队伍如何在改革中保持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彤[1](2021)在《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运用数学分析、系统工程方法、模糊数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现状中的大庆市县区及乡镇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情况、基础设施情况、人员队伍情况、经费保障、畜禽检疫情况及疫病检测情况进行分析,利用SWOT分析方法辨析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进行组合分析,提出了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为:SO战略得出大庆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了防疫体系的发展,随着动物疫病的不断增加,政府加大对疫病防控资金投入,内部机制的调整与动物疫病监测及其他工作相匹配,加快防疫体系的发展。其次,综合运用层次分析、熵权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主客观权重及隶属度,确定了影响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的序列,即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乡镇防疫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机构与职责设置不明晰;防疫人才不足;乡镇防控资金投入不足;防疫法实施细则不完善。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大庆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1、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引导工作,强化养殖者的防疫意识,从根本上降低畜禽疫病发生和传播;2、完善防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庆市基层防疫信息化程度;3、明晰乡镇一级的防疫机构设立和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防疫体系工作顺利开展;5、加大乡镇防疫资金投入;6、完善《动物防疫法》实施细则为防疫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依据。
郭文丹[2](2020)在《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建设与思考》文中认为从国家开始推行的基础服务体系市场化取向改革开始,恩施州乡镇畜牧兽医站整体转制,成立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中心人员退出事业,以农村公益性服务组织人员身份,以“以钱养事”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畜牧业健康发展开展服务。在基层兽医机构体制运行过程中,恩施州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一直按照相关改革文件精神,从2006年开始,公益性服务组织性质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总数只减不增,人员实行总量控制,逐年清理。经过多年的实践,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体制问题日益彰显,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政企不分市场化服务虚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人员紧缺及老龄化严重,身份与职能不适应等问题日益突出。恩施州是农业大州,农业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撑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畜牧业综合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8%,占据极其重要地位。在畜牧生产发展中,作为为畜牧业保驾护航的兽医,其机构体制,特别是基层兽医机构体制是否完善,运行是否顺畅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近两年是全国机构改革的重要时期,对基层兽医机构体制现状进行研究意义大,对基层兽医机构体制改革指导作用强。基层兽医机构体制的完善和正常运转,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基层兽医机构是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石,基层兽医机构是否完善,关系到防疫、检疫、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养殖先进技术等工作是否能顺利高效开展并取得实效。特别是近年非洲猪瘟疫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完善的基层兽医机构体制对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保证一方安全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国家机构、乡镇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历程,农业主管部门和基层兽医管理部门是从国家到地方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形成当前兽医管理体制机构。从2003年推行基础服务体系市场化取向改革以后,我国基层兽医机构体制形成了三类体制模式,一是独立站所模式;二是延伸模式,三是“以钱养事”模式,以这三种兽医机构体制为研究讲究对象,对基层兽医机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每种兽医机构体制模式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对恩施州兽医机构进行调研、调查、实地走访,分析当前恩施州兽医机构体制存在的问题:基层兽医整体转制为“以钱养事”公益性组织,使乡镇畜牧兽医行政监管缺位;基层兽医机构政企不分,因身份限制,兽医行政管理难以开展;人员力量不足且老龄化严重;资金投入不足,基层基础设备设施落后;基层兽医机构人员无编制、待遇差,难以引进兽医人才。最后,经过对比分析,找出解决恩施基层兽医机构体制问题的方法,为当前恩施州机构改革提供具体思路和合理性建议,进一步使恩施州兽医机构体制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顺畅。
杨雅莉[3](2019)在《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及变革研究 ——基于八地市调研情况》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提供新时代的红利契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业推广。一方面农业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优化农业发展结构、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农业推广人员长期深入田间地头,面向农业、农民第一线,既了解农业特点,也了解农村价值。从顶层设计理顺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发挥好农业推广作为衔接农业科技与生产一线的桥梁作用,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有机衔接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带动农业发展并驾齐驱。当前福建省农业推广受到基层农业推广管理体制的制约,推广体系面临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基于对福建省农业推广工作的深入了解,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农业推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用VSM模型对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进行诊断及动态调整。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及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梳理福建省农业推广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对其建设成效进行分析。运用VSM模型诊断农业推广管理体制,探究其在机构职能、人员激励、队伍建设、推广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存在推广机构行政化倾向突出、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推广队伍老龄化与渐趋年轻化并存、推广行为与外部环境脱节等问题。通过动态调整,提出分阶段渐进式有序推进管理体制变革。渐进式推进优化农业推广机构设置,由福建省农产品优势产区率先整合,辐射带动区域逐步变革,依据农业推广机构整合阶段匹配适应的管理体制。为进一步促进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及优化,提出因地制宜设计农业推广管理层级与幅度、分层分类指导农业推广服务精细化管理、促进农业推广力量社会化构建和农业推广服务功能综合性发展等对策建议。
赵家礼[4](2018)在《富源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报告》文中提出详述富源县动物防疫机构人员情况、基础设施情况和体系运转情况。发现存在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基础设施简隔,手段落后;防疫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提出理顺机构、稳定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和创新工作新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管理等对策。
周国斌[5](2018)在《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文中指出“郡县治,天下安。”在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中,市县教育局长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也可以说“一位好教育局长就是一方好教育”。基层教育实践场域中的关系十分复杂,关涉各方利益,教师、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等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性,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教育场域中的博弈相当激烈。作为教育政策落实落地的主要执行者,教育局长所处的教育场域十分复杂。一个具有执行力的教育局长,要具有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情境,对教育政策的内容、执行程序作一定程度的变通,灵活性、创造性地执行教育政策,保证教育政策落实落地。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局长遵循的是现实教育场域中的实践逻辑。教育局长的实践遵循着自身独特的逻辑。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本论文研究教育局长的理论视角。本论文以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理论工具,以L省A市L教育局长为个案,对教育局长这一实践主体和教育局这一实践场域进行了白描,从内场域、外场域和综合场域三个方面,以叙事的方式,分析了其在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中展现的“日用而不自知”的实践行动,描述教育局长复杂艰巨的日常工作和生存状态,客观呈现了教育局长的具体实践逻辑样态,对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内涵、表征形式、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教育局长实践背后的实践逻辑,进而改进教育局长的实践,推动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表征形式包括象征性语言、实践策略和路径依赖,具有关系的复杂性、结构的生成性、行为的情境性、选择的优先性、风格的稳定性的特征,其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现实因素、专业因素、潜在因素几方面。教育局长实践逻辑具有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对教育政策进行矫正和发挥教育局长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其局限性表现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存在断裂的风险、工具理性的泛滥和角色转换困难。生成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需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与策略相结合,确保主观能动性的导向性与科学性,构建教育局长实践逻辑,要保持政策文本与实践文本、个人与他者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理张力。
刘海兵[6](2016)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不同于一般地区乡镇政府,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中承担着更加丰富的职能,它是民族政治关系的重要变量,其治理能力强弱影响到民族自治地方农牧民对现有民族政治体系的满意度大小,进而他们将这种满意度通过一定方式向民族政治秩序反馈,形成或认同维护、或抵触对抗的民族心理情绪,最终凝结为特定的民族关系。这一逻辑充分说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是和谐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最直接公共资源供给者,也是各个民族调适民族政治关系的理想舞台。而其治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对维护当地民族关系、发展乡镇经济、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的核心要素。本文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J县、L县的6个乡镇为研究个案,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在从治理场域、治理特征、治理演进和治理面向分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生态的基础上,深入田野,运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民族学方法深入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过程中的职能、权力、人员的运作逻辑,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治理的范式探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人员的调适策略,并整合性地提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路径。治理生态决定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治理职能实现的基础,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的分析框架。沿着这样的逻辑,论文共安排七个部分:绪论对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作了说明。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治理型政府”等本文的核心概念作了界定。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民族地区乡镇政府管理”以及“治理型政府”的角度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治理理论。介绍了本文研究方法、研究进路、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资料。第一章强调治理生态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建设的依据,即是治理职能选择、治理权力调适、治理人员发展的依据。本章首先介绍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L县、J县乡镇政府治理场域,并分析了治理基质,进而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空间和新中国建国以来乡镇政府治理演进为基础,深入剖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治理生态与乡镇演进的互动规律,从而揭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治理面向。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职能是政府运行的目标,也是权力配置和人员优化的基础。本章对职能、乡镇政府职能、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运用民族学方法梳理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职能结构。进而从民族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少数民族经济、宗教组织管理、族际关系、民族基层社会秩序、民族基层社会村政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对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给予了回应。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权力相关理论,进而在一个包括县、乡、村、宗教组织的空间格局中,以相互之间权力博弈的视角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权力结构。第四章首先阐释了人员厘定依据,进而深入考察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的规模、能力和职业发展,以及族群对少数民族干部晋升、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族际关系、基层群众的辐射。第五章以职能、权力、人员三要素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治理的语境中如何实现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和人员更加有序、规范地运行,从而推动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结语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理论进行了再探讨,在与服务型政府相区别的基础上,阐释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实质和运作逻辑。
王薇[7](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昌奇[8](2015)在《湖南省双牌县基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调查及探讨》文中指出本文以双牌县及县级以下兽医管理体系为研究目标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及进行走访调研等方式展开调查。其中,以查阅档案资料和对离退休干部走访等方式,理清了双牌县兽医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以发放调查问卷及电话访谈等形式获得了双牌县从事兽医管理人员的现状资料;以分析统计资料和基础数据了解双牌县畜牧养殖业发展情况。通过上述资料汇总分析,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问题:(1)在双牌县兽医管理体系中编制人员逐年减少、基层服务人员短缺、动物防疫业务职能弱化及诊疗服务技术人员紧缺等问题凸显;(2)在双牌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职权改革不明朗、人员结构不合理、进人渠道不顺畅、工作职能不明确及工作精力不集中等矛盾突出,加之该县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尚待完善,严重制约该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3)双牌县畜牧养殖发展中养殖生产资金的筹措渠道少、动物疫病防控隐患过大、养殖污染亟待治理、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有待一个完善的兽医管理体制参与解决。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双牌县兽医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差距,并结合双牌县兽医管理体系建设的实际,就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进行了探讨:(1)双牌县当前畜牧养殖业发展应尽快开辟养殖生产资金渠道,严格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落实,积极破解养殖污染的难题,拓展养殖产业发展空间,健全畜牧养殖管理体系;(2)双牌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应强化高层调控,进一步简政放权、细化机构分类改革;完善基层队伍建设,建立乡镇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动物产品质量监督站并充实县、乡畜牧兽医机构人员;(3)双牌县动物防疫工作改革要积极应对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基层动防管理体系职权改革,切实理顺基层动防人员人事管理和进出渠道。
毕一鸣[9](2015)在《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兽医服务是动物防疫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最终成效。当前,我国县级及以下政府兽医机构和各种市场兽医服务主体组成了较为完备了基层兽医服务体系,通过提供有效的兽医服务为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基层兽医服务体系面临官方机构人才队伍、经费保障、基础设施与工作实际不相适应的条件制约,市场化兽医服务主体发展缓慢、服务质量亟待改善的现状,以及千家万户散养和畜禽全国大流通带来的动物疫病防控紧迫形势,加快推动建设完善我国兽医服务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是作者通过对我国兽医服务历史情况、当前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和国外兽医服务先进经验进行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与对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兽医服务的内涵与属性等理论基础进行了背景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基层兽医服务需求。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基层兽医服务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下,在兽医工作大政方针的指导引领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出基层兽医队伍是履行兽医公益职能和技术推广的主力军,适合采取承担公共服务与个体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等历史经验。第三部分:我国基层兽医服务现状研究。首先,分析了政府提供的基层兽医公共服务和各方主体开展的兽医市场化服务现状和问题。其次,以全国较有代表性的防疫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或合伙企业、专业防疫合作社、非盈利机构等新型兽医服务主体与模式为例,介绍了服务主体运行概况、政府扶持与考核监管情况、收入分配模式,论述了不同组织形态和模式提高防疫员收入、稳定防疫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促进防疫主体责任回归养殖者、强化考核使动物疫病防控效果提升、防疫员组织化程度提高从而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等先进性,并剖析了推广难点。最后介绍了民营科研诊疗机构、饲料兽药公司、专业养殖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兽医托管公司的业务概况与服务模式。第四部分:国外基层兽医服务经验借鉴及启示。以科学健全的法律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有力的财政支撑、切实经济的防控措施、规范的行业管理为切入点论述了美国兽医公共服务的经验启示,介绍了美国执业兽医市场化服务概况以及托管公司的发展背景与服务方式。并以欧盟重大动物疫病预警体系、追溯体系和澳大利亚社会兽医主体力量为例,介绍了其他发达国家兽医服务的先进经验。第五部分:提出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议。在加强基层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是结合中国国情与兽医工作实际建立内容全面、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捋顺体制、改善机制,继续加强基层乡镇兽医机构改革、恢复乡镇兽医站,强化乡镇站公益职能、推广政府购买兽医公共服务机制,强化监管,严格依法办事;三是在财政投入上,加大对新型基层兽医服务模式的重点扶持、增加投入总量、调整投入结构、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在促进基层兽医市场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方面,一是因地制宜引导建立承接公共兽医服务的市场化基层兽医服务主体,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其能力提升;二是从助推基层传统兽医诊疗主体转型、鼓励创立新型兽医服务模式和实体、充分发挥协会等非盈利机构的行业管理作用三方面探讨了如何积极培育其他兽医市场化服务主体。
朱世桂[10](2012)在《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愈强烈,我国进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来保障,但我国历史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弊端,如条块分割,农科教分离、科技经济脱节、缺乏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从历史的视角来研究探索农业科技体制形成与改革创新方略,为农业科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组织运行机制等的总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科技界讨论关注的热点。围绕农业科技体制人们在讨论中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体制的弊端、运行障碍及其克服的办法,至于当前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特点如何、体制问题的根源如何产生、国家在构建科技体制过程中有那些经历、受哪些因素影响、产生了哪些启示等,探讨不够全面系统,历史性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也比较零散。农业科技体制一般涉及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内容,本论文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这一百年为经度,以各时期科技体制的主要内容为纬度,面对前人较少涉及制度层面的科技体制形成及发展本因研究的缺憾,基于历史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一百年来的变化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体制百年变迁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并对各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了不同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并阐述了国情、政府政策等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一些特点、历史启示,最后提出了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发展的战略对策。第一,分析中国农业科技体制萌芽初创时期(1897--1937年)体制化过程与创立情况,得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近代社会力兴改革变法的政治环境、振兴实业改良传统农业的经济环境、开始重视科技引进西方农学的科学文化氛围下创建产生。来自政府和社会两方面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动力量,以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以设农政,建机构,开展农事试验研究,奠定体制化的组织基础;以组社团,促交流,颁布《中央及地方农事试验场联合办法》等规章,构建了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农科组织基本框架,在组织管理上逐渐将农业科研管理逐渐从农业生产行政管理中独立出来,组织机构日渐发展,形成我国农业科技体制雏形。第二,重点描画了1937年以后国统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日占区不同区域农科体制形成及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曲折发展。国统区为了适应战时经济需要,原中央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建立了以工作站为代表的一套农业推广制度,以及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开展科技奖励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初步构建了注重技术试验推广应用的边区农业科技体制,为解放后创建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奠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建设经验。日占区日伪从强化殖民统治出发,优先开展见效快生产上急需的应用性研究,建立了一批农事试验机构,构建了科研计划目标明确、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设施相对配套齐全的日伪农业科技体制,为东北等地解放后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三,按1949—1957年和1958—1978年两个阶段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农业科技体制重新构建与波动调整的历史内容,分析了组建独立的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县建“四级农科网”等新的农业科教体制形成过程,肯定了在集中型计划管理体制下协作攻关科技组织方式的制度合理性,梳理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整的历程,探讨了农业科技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管理方式、农科组织体系隶属关系多样、科技体系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历史成因。第四,全面回顾总结了1978年起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及成效,既反映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引导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成效,又对以科技拨款方式转变为主的科技运行机制改革等政策实施后,基础性、公益性特点的农业科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体制改革的矛盾与困惑,进行了客观描述等。第五,历史地探析了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不同国家的科技体制模式及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作用。第六,运用综合集成等方法,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历史演变特点,和从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主要历史经验与启示,分析梳理了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探讨了未来我国农业科教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路,建议侧重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建立健全多元价值的科技评价制度等,将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历史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县乡畜牧兽医队伍如何在改革中保持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乡畜牧兽医队伍如何在改革中保持稳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意义 |
1.1.2 畜牧业成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 |
1.1.3 畜禽防疫体系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畜禽疫病防疫管理现状 |
1.4.2 国外畜禽疫病防疫管理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5.1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状况的分析 |
1.5.2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
1.5.3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的系统评价 |
1.5.4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的发展对策 |
1.5.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现状分析 |
2.1 大庆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
2.2 大庆市畜禽重大疫病发生情况 |
2.3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基本状况 |
2.3.1 大庆市县区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情况 |
2.3.2 乡镇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情况 |
2.3.3 基础设施情况 |
2.3.4 人员队伍情况 |
2.3.5 经费保障情况 |
2.3.6 畜禽检疫情况 |
2.3.7 畜禽疫病检测情况 |
2.4 大庆市畜禽防疫工作的法律依据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
3.1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优势 |
3.2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劣势 |
3.3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机遇 |
3.4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威胁 |
3.4.1 组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的系统诊断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4.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2 建立判断矩阵 |
4.2.3 构造针对因素层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2.4 评价指标确定 |
4.3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4.4 本章小结 |
5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运行效果评价 |
5.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的运行效果评价 |
5.2 本章小结 |
6 对策建议 |
6.1 加强宣传,提高养殖者的防疫意识 |
6.2 加强防疫信息化建设 |
6.3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机构体系,明确岗位职责 |
6.4 稳定动物防疫人才队伍,加强与大学研究院所的合作 |
6.5 加大乡镇防疫资金的投入 |
6.6 完善动物防疫法实施细则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建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国家机构及兽医机构发展历程 |
1.2 目前我国兽医管理体制 |
1.3 兽医及兽医管理机构建设的重要性 |
1.4 基层兽医机构的重要性及现状 |
1.4.1 基层兽医机构的重要性 |
1.4.2 我国基层兽医机构体制现状 |
1.5 恩施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
2 绪论 |
2.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2.1.1 选题的背景 |
2.1.2 选题的意义 |
3 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综合分析法 |
3.2.2 对比分析法 |
3.2.3 实证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恩施州兽医机构基本情况 |
4.1.1 恩施州基本情况 |
4.1.2 恩施州兽医体系建设情况 |
4.1.3 恩施州兽医管理机构工作重点 |
4.1.4 基层兽医机构建设现状 |
4.2 基层兽医机构存在的问题 |
4.2.1 任务重,人员力量不足且结构老龄化 |
4.2.2 学历职称偏低,工资待遇不高 |
4.2.3 部分乡镇中心无阵地 |
4.2.4 乡镇兽医行政监管机构缺位 |
4.2.5 基层兽医机构政企不分 |
4.2.6 多头管理,职责不清 |
4.2.7 基层兽医机构难以引进兽医人才 |
4.3 讨论分析 |
4.3.1 基层兽医机构建设的紧迫性 |
4.3.2 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3 我国基层兽医机构管理模式分析探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建设建议 |
5.1.1 健全基层兽医机构 |
5.1.2 构建基层兽医行政执法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 |
5.1.3 构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
5.1.4 构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 |
5.1.5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3)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及变革研究 ——基于八地市调研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图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福建省农业推广进程、现状及成效分析 |
2.1 福建省农业推广历史进程 |
2.2 福建省农业推广发展现状 |
2.3 福建省农业推广成效分析 |
3 福建省八地市农业推广效果综合评价 |
3.1 农业推广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指标权重确定及数据预处理 |
3.3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
4 基于VSM模型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诊断及动态调整 |
4.1 VSM模型概述及其适应性分析 |
4.1.1 VSM模型概述 |
4.1.2 适应性分析 |
4.2 基于VSM模型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诊断 |
4.2.1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诊断 |
4.2.2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剖析 |
4.3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动态调整 |
5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路径选择 |
5.1 分阶段渐进式有序变革 |
5.1.1 福建省农产品优势产区率先整合 |
5.1.2 福建省辐射带动区域逐步变革 |
5.2 变革价值预设 |
5.2.1 推广人员积极性与稳定性 |
5.2.2 推广工作有效性与精准性 |
6 促进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及优化对策建议 |
6.1 因地制宜设计农业推广管理层级和幅度 |
6.1.1 层次网络结构特征 |
6.1.2 层级职能重新定位 |
6.2 分层分类指导农业推广服务精细化管理 |
6.2.1 双向激励制度构建 |
6.2.2 人才专业培养制度完善 |
6.3 促进农业推广力量社会化构建和农业推广价值多元化 |
6.3.1 推广力量社会化构建 |
6.3.2 服务功能综合性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富源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富源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现状 |
1.1 动物防疫机构、人员情况 |
1.2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1.3 动物防疫体系运转情况 |
1.3.1 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 |
1.3.2 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扎实有效 |
1.3.3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全面开展 |
1.3.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项工作经费基本得到保障 |
2 存在的问题 |
2.1 机构不健全, 动物防疫技术力量薄弱 |
2.2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简陋, 手段落后 |
2.3 防疫经费投入不足, 没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
3 对进一步加强富源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 |
3.1 理顺机构, 稳定队伍 |
3.2 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 |
3.3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
3.4 积极探索和创新动物防疫工作新机制 |
3.5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工作管理 |
(5)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 |
(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
(三)研究者个人经历与旨趣 |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梳理 |
(二)教育局长研究梳理 |
(三)教育实践逻辑研究梳理 |
(四)现有研究评价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的信度效度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 |
(二)论文不足 |
第一章 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理论阐述 |
一、实践逻辑的内涵 |
(一)实践与教育实践 |
(二)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
(三)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与基层教育生态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理论基础 |
(一)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 |
(二)角色理论 |
三、教育局长的场域与惯习 |
(一)场域: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现实空间 |
(二)惯习: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基础 |
(三)基层教育行政场域中的利益与时间 |
第二章 主体与位置:我所研究的教育局长和教育局 |
一、教育局长的成长历程 |
(一)幸福与伤痕:学生时代的教育影响 |
(二)从“教师”到“教育”:工作初期的职业影响 |
(三)焦虑与困惑:教育局长工作伊始的影响 |
二、教育局长的自我形象刻画 |
(一)是政府行政官员,又是教育领导者 |
(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时却孤立无援 |
三、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局 |
(一)“全能式”:教育局的职能定位 |
(二)“人、财、事权分离”:教育局实际运作 |
第三章 内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教育局内场域 |
(一)“共同愿景”:团结班子成员 |
(二)“有威有位在有为”:带领中层干部 |
(三)“心里有杆秤”:管理一线科员 |
(四)“不是自己的梦自己圆”:协同县区教育局长 |
二、学校内场域 |
(一)“扶上马,送一程”:给新任校长打气 |
(二)“要让马儿跑,就得多吃草”:局长就是为校长服务的 |
(三)“让教师都轻装上阵”:教育局长就该为教师排忧解难 |
(四)“好老师不是天生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四章 外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上级部门外场域 |
(一)“会哭穷”: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 |
(二)“立名目”: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 |
二、平行部门外场域 |
(一)“小人物更要拜”:与财政局的协调 |
(二)“逢进不考”:与人社局的协调 |
(三)“谁也不爱干”:与多部门的协调 |
三、社会相关领域外场域 |
(一)“正面引导”:与大众媒介的互动 |
(二)“借力发力”:与社会名人的互动 |
(三)“实属无奈”:与学生家长的互动 |
第五章 综合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综合管理中的实践逻辑 |
(一)“考试安全是最大的安全”:中、高考的综合应对 |
(二)“不能一拆了之”:毒跑道事件的深度反思 |
(三)“啥招都用上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
二、突发事件中的实践逻辑 |
(一)“救灾先救孩子”:抗洪救灾的关键决策 |
(二)“零容忍与警惕扩大化”: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治理 |
(三)“稳定压倒一切”:涉教上访事件的平复处理 |
第六章 结构与反思: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分析 |
一、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表征形式 |
(一)实践策略 |
(二)象征性语言 |
(三)路径依赖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特征分析 |
(一)关系的复杂性 |
(二)结构的生成性 |
(三)行为的情境性 |
(四)选择的优先性 |
(五)风格的稳定性 |
三、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复杂的行动主体:主观因素 |
(二)教育行政职能转型期的角色冲突:现实因素 |
(三)轮番登场的基础教育改革:专业因素 |
(四)良莠不齐的官场文化:潜在因素 |
第七章 保持实践张力: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合理构建 |
一、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价值 |
(一)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
(二)对教育政策进行矫正 |
(三)发挥教育局长的主观能动性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局限性 |
(一)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存在断裂的风险 |
(二)工具理性的泛滥 |
(三)角色转换困难 |
三、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生成 |
(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二)政策与策略相结合 |
(三)确保主观能动性的导向性与科学性 |
四、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张力”寻求 |
(一)教育实践的遵循:政策文本与实践文本的合理张力 |
(二)教育场域中的人:个人与他者的合理张力 |
(三)教育局长的追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理张力 |
结语与研究展望 |
一、重视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 |
(一)教育局长实践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
(二)教育局长遵循着实践逻辑 |
二、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局长 |
(一)教育局长要“信教” |
(二)教育局长的“守望”与“了望” |
(三)教育局长的三重角色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五、研究进路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 |
七、研究资料 |
八、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生态 |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场域 |
一、S县J县L县乡镇概况 |
二、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基质 |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环境 |
一、少数民族群体收入水平很低 |
二、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十分明显 |
三、民族关系多样复杂 |
四、宗教组织多而交错 |
五、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 |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演进 |
一、以控制和约束为核心的代理型基层政权(1949-1982) |
二、以“分开”和放权为核心的汲取型基层政权(1982-2000) |
三、以意识和机制转换为核心的服务型基层政权(2000-至今) |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面向 |
一、民族生态与乡镇演进的互动 |
二、少数民族对甘肃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政治生活的影响 |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演展 |
第二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关于“政府职能” |
二、关于“乡镇政府职能” |
三、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 |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职能“应然”结构 |
一、提供民族基层社会公共设施 |
二、提高少数民族群体收入 |
三、调节族际关系 |
四、保护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 |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实然”回应 |
一、民族基层社会公共服务比较短缺 |
二、少数民族经济欠发展 |
三、宗教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
四、族际关系调节尚有挑战 |
五、民族基层社会秩序有待进一步提升 |
六、民族基层社会村政服务仍需改善 |
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
第三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权力 |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路径与配置 |
一、权力相关理论 |
二、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获得路径 |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配置 |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县乡权力博弈 |
一、“天大的责任” |
二、“巴掌大的权力” |
三、权力配置失序下的“混沌” |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内部博弈 |
一、权力边界模糊 |
二、机构设置模式化 |
三、党政权力关系有一元化倾向 |
四、决策过程不精细 |
五、基层公权力威信不高 |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村权力博弈 |
一、不得不干预村政 |
二、不得不依赖村政 |
第五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与宗教组织的权力博弈 |
一、宗教组织治理的实践不断丰富 |
二、宗教治理中的“条块”关系尚不顺畅 |
三、在不同领域整合社会资本 |
第四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 |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的厘定依据 |
一、决定因素:“民族”生态下的政府职能 |
二、直接依据:“民族”生态下的政府规模与结构 |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规模 |
一、“职责同构”下的“专干” |
二、存在临时性借调 |
三、人权事权相对独立的“条条”人员较多 |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能力 |
一、年龄以“80 后”“90 后”为主 |
二、第一学历为本科和大专的比例较低 |
三、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
四、服务意识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
五、政策水平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职业发展 |
一、职位晋升比较困难 |
二、人员流动性较高 |
三、身份“天花板” |
四、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激励机制缺失 |
第五节 族群的能量 |
一、对少数民族干部晋升的辐射 |
二、对乡镇政府人员族际关系的辐射 |
三、对民族社会基层群众的辐射 |
第五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路径 |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厘定 |
一、推进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建设 |
二、提升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能力 |
三、增加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投入 |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权力调适 |
一、平衡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结构 |
二、完善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过程 |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优化 |
一、适度扩大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规模 |
二、着力优化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结构 |
三、构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治理考评系统 |
结语 理论反思 |
一、对四个理论基础的再探讨 |
二、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实质 |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运作逻辑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湖南省双牌县基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调查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2 资料、方法与研究路线 |
2.1 资料 |
2.1.1 文献资料 |
2.1.2 档案资料 |
2.1.3 部门资料 |
2.1.4 走访调查获取的数据和资料 |
2.2 方法 |
2.2.1 查阅与收集 |
2.2.2 走访调研 |
2.2.3 问卷调查 |
2.2.4 汇总与分析 |
2.3 研究路线 |
3 文献综述 |
3.1 我国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
3.2 国内外兽医管理体制情况 |
3.2.1 国外兽医管理体制现状 |
3.2.2 国内兽医管理体制的现状 |
3.3 我国兽医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
3.3.1 养殖产业化对此提出了新的课题 |
3.3.2 经济全球化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 |
3.3.3 质量安全化对此提出了新的目标 |
第一章 双牌县畜牧养殖业情况调查 |
1 双牌县畜牧养殖产业结构及发展情况调查 |
1.1 双牌县近3年畜牧养殖产业结构调查 |
1.2 双牌县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调查 |
1.2.1 双牌县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
1.2.2 当前双牌县特色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
2 双牌县当前畜牧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
2.1 养殖生产资金的筹措渠道少 |
2.2 动物疫病防控隐患过大 |
2.3 养殖污染亟待治理 |
2.4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
3 双牌县当前畜牧发展的建议 |
第二章 双牌县兽医管理机构情况调查 |
1 双牌县兽医管理机构历史沿革 |
1.1 20世纪末期双牌县兽医管理机构建设情况 |
1.2 21世纪以来兽医管理机构建设情况 |
1.3 双牌县基层畜牧兽医机构沿革情况 |
1.3.1 沿革情况 |
1.3.2 人员现状 |
2 双牌县兽医管理机构现状调查 |
2.1 双牌县畜牧管理机构人员结构分析 |
2.2 工资情况调查 |
3 双牌县兽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
3.1 编制人员逐年减少 |
3.2 基层服务人员短缺 |
3.3 动物防疫业务职能弱化 |
3.4 诊疗服务技术人员紧缺 |
第三章 双牌县动物防疫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
1 双牌县县乡两级动物防疫体系沿革及现状 |
1.1 机构建设情况 |
1.2 县乡两级动物防疫机构现状 |
2 双牌县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情况调查 |
2.1 双牌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现状调查 |
2.1.1 工作性质调查情况 |
2.1.2 学历及年龄结构调查情况 |
2.1.3 工资待遇情况调查 |
2.2 双牌县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2.2.1 人员文化水平偏低 |
2.2.2 人员流动性随意 |
3 双牌县动物防疫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1 职权改革不明朗 |
3.2 人员结构不合理 |
3.3 进人渠道不顺畅 |
3.4 工作职能不明确 |
3.5 工作精力不集中 |
第四章 双牌县兽医体制改革探讨 |
1 双牌县兽医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差距 |
1.1 双牌县兽医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健全 |
1.2 双牌县各级兽医技术支持体系尚未健全 |
1.3 双牌县基层动物防疫力量尤为薄弱 |
2 双牌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建议 |
2.1 强化高层调控 |
2.1.1 进一步简政放权 |
2.1.2 细化机构分类改革 |
2.2 完善基层队伍建设 |
2.2.1 建立乡镇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动物产品质量监督站 |
2.2.2 充实县、乡畜牧兽医机构人员 |
3 双牌县动物防疫工作改革的建议 |
3.1 积极应对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出现的问题 |
3.2 进一步深化基层动防管理体系职权改革 |
3.3 切实理顺基层动防人员人事管理和进出渠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兽医服务的内涵和属性研究 |
1.2.2 基层兽医服务的需求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兽医服务发展历程 |
2.1 恢复阶段(1978-1984年) |
2.2 稳步发展阶段(1985-1996年) |
2.2.1 探索阶段(1985~1989) |
2.2.2 规范阶段(1990~1997) |
2.3 快速发展阶段(1997-今) |
2.4 历史经验 |
第三章 我国基层兽医服务现状分析 |
3.1 基层兽医服务供给主体与模式 |
3.2 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供给主要问题分析 |
3.3 基层兽医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
3.3.1 防疫有限责任公司案例——丹寨县动物防疫综合服务有限公司 |
3.3.2 防疫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案例——张家港乡镇兽医(服务)站 |
3.3.3 防疫合作社案例——习水县动物防疫农民专业合作社 |
3.3.4 非营利性机构案例——永康市动物防疫服务中心 |
3.3.5 服务模式创新案例——巴东模式 |
3.3.6 民营科研诊疗机构——余姚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 |
3.3.7 饲料、兽药公司兽医服务情况 |
3.3.8 专业养殖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兽医服务情况 |
3.3.9 兽医托管服务 |
3.3.10 新兴互联网平台兽医服务 |
第四章 国外基层兽医服务经验借鉴及启示 |
4.1 美国兽医服务体系概况和先进性 |
4.1.1 美国政府兽医公共服务启示 |
4.1.2 美国市场化兽医服务现状 |
4.2 其他发达国家兽医服务体系先进性 |
4.2.1 欧盟 |
4.2.2 澳大利亚 |
第五章 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议 |
5.1 进一步加强基层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5.1.1 完善兽医法律体系,加快兽医法治建设推进步伐 |
5.1.2 捋顺体制,改善机制 |
5.1.3 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
5.1.4 加强基层防疫服务综合能力 |
5.2 促进基层兽医市场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
5.2.1 引导建立承接公共兽医服务的市场化基层兽医服务主体 |
5.2.2 积极培育其他兽医市场化服务主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2.1 科技组织体系方面 |
2.2 我国科技体制转型与改革政策方面 |
2.3 农业科技体制建设、改革建议方面 |
三、研究理论、方法与资料来源 |
3.1 相关理论 |
3.2 研究方法 |
3.3 资料来源 |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五、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初创时期(1897—1937) |
1.1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创建的历史背景 |
1.1.1 清末中国社会政治背景 |
1.1.2 改良传统农业对科技体制化的客观需要 |
1.2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化萌芽 |
1.2.1 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 |
1.2.2 设农政,建机构,尝试农事试验研究 |
1.2.3 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前期探索 |
1.3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的创立 |
1.3.1 组建专门学术社团,促进农学交流机制 |
1.3.2 广设农业科研机构,构建农业科技体系 |
1.3.3 研究与推广结合,探索服务农业生产的科技运行机制 |
1.3.4 设立奖励制度,培育农学人才激励科技活动 |
第二章 农业科技体制曲折发展时期(1937—1949) |
2.1 国民政府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建 |
2.1.1 变动频繁的国民政府农业管理机构 |
2.1.2 国家农业研究机构调整 |
2.1.3 农业推广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调整 |
2.1.4 大学设立的农业研究推广机构 |
2.1.5 战时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
2.1.6 战后民国政府农业科技体制复员重建 |
2.2 战争期间根据地和解放区农业科技体制 |
2.2.1 确立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地位 |
2.2.2 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
2.2.3 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 |
2.2.4 边区农业科技体制雏形 |
2.3 日伪政府农科体制概况 |
2.3.1 “满铁”名义下日伪政府农科体制由来 |
2.3.2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 |
2.2.3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
2.2.4 日伪侵略华北地区时的农业科研机构及活动 |
2.2.5 日伪的农业科技体制特点 |
第三章 当代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构时期(1949—1978) |
3.1 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重构阶段(1949—1957) |
3.1.1 接管重组农业科研机构 |
3.1.2 组建独立的农业高等院校 |
3.1.3 筹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
3.1.4 从上至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
3.1.5 适应计划经济的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确立 |
3.2 农业科技体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 |
3.2.1 大跃进背景下农业科技机构规模扩张 |
3.2.2 加强农业高校科研,科研机构精简恢复 |
3.2.3 农业科技管理独立建制,两级农科组织体系形成 |
3.3 农业科技体制整顿变化阶段(1966-1978) |
3.3.1 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精简和下放 |
3.3.2 农业科技计划的协作攻关 |
3.3.3 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的建立 |
3.4 解放三十年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简要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时期(1978—2007) |
4.1 农业科技体制恢复与改革准备阶段(1978—1985) |
4.1.1 农业科研机构的恢复与调整 |
4.1.2 专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健全 |
4.1.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准备 |
4.2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5) |
4.2.1 启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
4.2.2 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 |
4.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体制改革探索 |
4.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日渐深化阶段(1996—2007) |
4.3.1 酝酿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校体制改革 |
4.3.2 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分类改革 |
4.3.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成效分析 |
4.3.4 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 |
第五章 不同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发展的影响 |
5.1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及其特点 |
5.1.1 分散多元的美国模式 |
5.1.2 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
5.1.3 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日本模式 |
5.2 日本模式对我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影响 |
5.2.1 后来居上的日本农业科技 |
5.2.2 取经日本的方式——翻译、留学、考察、聘教员 |
5.2.3 农业科技体制化过程中取经日本的主要内容 |
5.3 美国模式对民国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
5.3.1 美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与特点 |
5.3.2 民国时期美国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
5.3.3 仿效美国农业科技体制过程中的历史局限 |
5.4 苏联模式对我国当代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
5.4.1 学习苏联的时代背景 |
5.4.2 考察苏联科学技术和农业科技体制 |
5.4.3 苏联对我国当时农科体制构建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特点及动因 |
6.1 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特点 |
6.1.1 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形成的特点 |
6.1.2 农业科技组织体系的变化特点 |
6.1.3 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变化特点 |
6.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2.1 农业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的影响 |
6.2.2 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
6.2.3 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 |
6.2.4 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
第七章 中国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发展战略的思考 |
7.1 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7.1.1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状况 |
7.1.2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主要问题 |
7.2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
7.2.1 百年来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给我们的几点历史启示 |
7.2.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原则确定的三维视角 |
7.2.3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
7.3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战略对策 |
7.3.1 科学设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7.3.2 强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机制 |
7.3.3 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
7.3.4 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 |
7.3.5 健全多元价值的农业科技评价制度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 历史文献类 |
(二) 专着类 |
(三) 论文类 |
(四) 学位论文类 |
(五) 电子文献类 |
附录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等成果情况 |
四、县乡畜牧兽医队伍如何在改革中保持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D]. 吴昊彤.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建设与思考[D]. 郭文丹. 西南大学, 2020(05)
- [3]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及变革研究 ——基于八地市调研情况[D]. 杨雅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4]富源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报告[J]. 赵家礼. 云南畜牧兽医, 2018(05)
- [5]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D]. 周国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6]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D]. 刘海兵. 兰州大学, 2016(06)
- [7]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8]湖南省双牌县基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调查及探讨[D]. 吴昌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3)
- [9]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研究[D]. 毕一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10]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D]. 朱世桂.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