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大开放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珠丽德孜[1](2020)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提出要加快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要切实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权,要构建出服务全民的教育体系,要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为民众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灵活性的终身学习服务,努力构建出学习型的社会。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教育形式,是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互联网络性和实时交互性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言,远程开放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辅导教师的素养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辅导教师不仅要参与学员学习计划的设计,还需要认真完整地解答学员提出的课程相关问题,还需要在学员出现退缩性心理的时候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能够随时为学员提供教学信息资料等。可以这样说,辅导教师的素养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由此可见,辅导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所承担的职责是极为重要的。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理清研究思路、方法及过程;然后,从微观教育学的角度入手,在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个案研究,进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釆用叙事研究的方式,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研究对象的心路历程、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同时对研究对象的成长进行探索,力图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呈现研究对象作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成长历程,从而更好地诠释出辅导教师的职业素养及班级管理理念,探索了电大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最后,从辅导教师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出发,提出了关于电大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启示和建议,以期能充实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理论和实践。
张淑清[2](2020)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是自治区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招聘工作,把好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入口质量关,能够助力内蒙古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招聘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的需求和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招聘工作提供依据。通过结合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模式,指出广播电视大学教师需具备的五大职业素养,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专兼职教师结构五个方面对内蒙电大在职教职工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招聘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详细统计分析了 2016年以来招聘录用人员情况,归纳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人力资源规划粗糙、招聘信息不对称、招聘方式有局限、考评方法单一、招聘评估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人力资源规划认识、招聘和应聘的针对性、招聘人员业务水平及内蒙电大对人才吸引力四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对策建议,包括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做好招聘信息宣传,扩展人才招聘渠道,完善考评方法和内容,完善招聘后期的评估工作,提高招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内蒙电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七个方面,进而推动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招聘工作良性发展。
张小梨[3](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王依然[4](2019)在《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加剧了人们对新知识的需求力度。广播电视大学通过40年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已经成为服务我国终身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组成力量。但是面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新的形势和环境,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和转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现实困难。2010年,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新目标,随后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大学掀起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浪潮。开放大学在国家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能够成功转型,特别是部分地市级电大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仍需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参考。本文以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分析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并重点分析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办学定位模糊、招生形势严峻、教学环节未彰显开放大学特色、师资队伍未达到开放大学需求、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未受重视。进而对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面临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客观原因有:办学相关立法滞后、政府管理缺位;主观原因有:管理体制与开放大学不匹配、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不到位。最后,提出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主要对策有:明确开放大学办学定位、完善相关教育法规、健全管理体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特色、拓宽办学领域。
钟晓红,曾琪,吴梦颀[5](2018)在《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中教师素养提升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新时期,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成为必然选择。针对开放教育教师学术视野较宽、教学服务能力较强、网络技术知识较丰富的现实,结合高职教育教师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二者融合中可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等四方面入手。具体来说,可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在融合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可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采取继续教育、碎片化学习提升教师的知识素养;可通过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专利设计等手段,提升融合过程中教师的能力素养;可通过举办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增强教师凝聚力,提升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夏涵[6](2018)在《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教育环境下社会发展需要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大作为开放教育的实施主体,其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未能跟进学生对相关资源需求提高的步伐,导致当前电大教育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教师教学观念传统、专业化不足等。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问卷调查法对开放教育环境下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升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开放教育环境下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然后对开放教育环境下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开放教育环境下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据此制定开放教育环境下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研究对提高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对我国其它电大开放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有助于解决教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开放教育健康发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益阳电大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包含个人缺乏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意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到位等;学校职业生涯管理问题包含开放教育工作设施支持不够、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研究根据对益阳电大教师角色定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以及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调查结果,进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策略制定,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设计。
邓滨雁[7](2017)在《开放大学背景下辽宁省独立办学电大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开展,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2012年,为进一步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各个层面的人实现自身的发展、进步,教育部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在此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行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共享,它是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实施远程开放教育、没有围墙的新型高等学校。那么,在这一背景下,独立办学电大能否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束缚,跟上国家开放大学的改革步伐,关键在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工作与地理优势,笔者将辽宁省六所独立办学电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开放大学背景下,这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相关概念与理论,对与开放大学背景下的独立办学电大、师资队伍建设及开放大学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开放大学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描述,对加强独立办学电大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实证研究部分,阐述开放大学背景下辽宁省六所独立办学电大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重点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阐述了开放大学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等。第四章着重从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入手,对开放大学背景下独立办学电大师资队伍如何建设进行研究,包括建设的原则、建设的方式、制度保障、环境保障等。最后是结语部分,提出对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展望。
徐莉[8](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肖晖[9](2016)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研究 ——以永安电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远程教育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县级电大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战略管理的理论指导。在此背景下,本文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县级电大的外部环境和资源能力等内部条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大战略行为,并以永安电大为例进行战略选择,为县级电大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取SWOT分析方法,发现永安电大目前拥有的拥有的优势为: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形成具有特色的县域社区教育运行模式。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得出其目前存在的劣势为:办学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支持、教学资源匮乏,师资队伍薄弱、发展途径单一、办学经费紧张,发展后劲不足、社会认识欠缺,办学观念认同差、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效率较低和评价手段单一,质量评价困难。电大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应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和高校函授和网络教育对电大办学的冲击。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电大学历教育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免试入学的开放政策和地理位置优越,与电大系统的生源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面临的威胁主要包括:高校扩招,使电大的全日制办学班级发生萎缩、网络学院的出现,成为电大强有力的竞争者和独立设置的电大锐减,系统完整性受到冲击。以SWOT分析方法为依据,综合评价和分析永安电大的各因素,最终的发展策略应当选择SO战略。最后,提出福建县级电大发展战略及实施对策。政府方面,应完善办学投入机制,创新投资办学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开放大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电大自身方面,应转变办学理念,争取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资源与创新机制、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深化管理制度创新、创新招生制度、改善人员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和拓展发展空间。
于艳红[10](2016)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作为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一直以来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而作为占据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却是国人当中最低的,为了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我们有必要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着手,将其作为两种主要途径来研究如何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是两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的要素非常多。专家学者对两者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要素与内容也有着广泛的研究,然而,究竟哪些要素是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密切相关的,目前并无人研究。现阶段,全国正在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农民脱贫成为当务之急,教育脱贫又是首当其冲,因此,本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中哪些要素与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密切相关;这些关键要素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机理是什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如何通过融合发展来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实证研究。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关系,本文首先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对三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初步探索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趋势。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并以此为指导,通过资料搜索、问卷采样、入户调查等,运用SPSS、AMOS统计工具,对学历教育中课程设置合理性、师资水平、学习支持服务完备性,非学历教育中职业实用性、教学方式灵活性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换程度等因素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后发现,学历教育中课程设置合理性、师资水平及非学历教育中职业实用性、教学方式灵活性等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换程度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历教育合理的课程设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非学历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及教学方式灵活性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换程度对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日后的农民教育应着重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教学与研究。
二、电大开放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大开放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研究综述 |
4.研究思路和方法 |
5.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
1.误打误撞学了师范 |
2.不想去中学教书,摸不透青少年的心理 |
3.珠丽老师好!小班主任好!与学员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
4.是刻板的师生关系,还是良师亦友? |
5.电大班主任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又该如何提升? |
6.从班主任到班主任管理岗,我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截 |
7.他人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
7.1 同事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
7.2 学员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
8.电大人认为电大班主任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什么? |
8.1 电大教职工眼中的班主任素质和能力 |
8.2 电大学员心目中的理想班主任是什么样的? |
第3章 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问题与现状 |
2.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
2.1 辅导教师个人层面 |
2.2 学校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2)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广播电视大学 |
2.1.2 高校人力资源 |
2.1.3 高校人才招聘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人职匹配理论 |
3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需求及现状 |
3.1 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模式 |
3.2 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
3.3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概况 |
3.4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 |
3.4.1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现状 |
3.4.2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
4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现状 |
4.1.1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公开招聘工作的一般流程 |
4.1.2 2016年以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招聘录用人员情况分析 |
4.2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人力资源规划粗糙 |
4.2.2 招聘信息不对称 |
4.2.3 招聘方式有局限性 |
4.2.4 考评方法单一考核面窄 |
4.2.5 招聘后期的评估工作不到位 |
5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到位 |
5.2 招聘和应聘缺乏针对性 |
5.3 招聘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升 |
5.4 内蒙电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
6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对策建议 |
6.1 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 |
6.1.1 增强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 |
6.1.2 明确用人部门和人事部门的职责 |
6.1.3 合理设置岗位招聘条件 |
6.2 做好招聘信息宣传 |
6.2.1 扩展招聘信息的宣传渠道 |
6.2.2 提高招聘信息的针对性 |
6.3 扩展人才招聘渠道 |
6.3.1 拓展招聘方式 |
6.3.2 招聘校外兼职教师 |
6.3.3 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
6.4 完善考评方法和内容 |
6.4.1 丰富考评方法拓宽考核面 |
6.4.2 优化综合成绩构成 |
6.5 完善招聘后期的评估工作 |
6.5.1 加强对录用人员岗位匹配度的评估 |
6.5.2 加强对招聘工作各个环节的评估 |
6.6 提高招聘人员的专业素质 |
6.7 加强内蒙电大对人才的吸引力 |
6.7.1 加强电大的内涵建设 |
6.7.2 保障人才的物质待遇 |
6.7.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广播电视大学 |
2.1.2 开放大学 |
2.1.3 远程教育 |
2.1.4 开放教育 |
2.2 理论依据 |
2.2.1 终身教育理论 |
2.2.2 学习型社会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状及转型面临的问题 |
3.1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状 |
3.1.1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历程 |
3.1.2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状 |
3.2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面临的问题 |
3.2.1 办学定位模糊 |
3.2.2 招生形势严峻 |
3.2.3 教学环节未彰显开放大学特色 |
3.2.4 师资队伍未达到开放大学需求 |
3.2.5 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未受重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客观原因 |
4.1.1 办学相关立法滞后 |
4.1.2 政府管理缺位 |
4.2 主观原因 |
4.2.1 管理体制与开放大学不匹配 |
4.2.2 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不到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对策 |
5.1 国内开放大学经验借鉴 |
5.1.1 上海开放大学 |
5.1.2 江苏开放大学 |
5.2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对策 |
5.2.1 明确开放大学办学定位 |
5.2.2 完善相关教育法规 |
5.2.3 健全管理体制 |
5.2.4 深化教学改革 |
5.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2.6 提升办学特色 |
5.2.7 拓宽办学领域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中教师素养提升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电大向开大转型的现实选择 |
1. 电大教育与高职教育关系紧密 |
2. 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研究已有成果 |
二、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合, 教师素养提升是关键且核心要素 |
1. 开放教育教师的特点 |
2. 高职教育教师的特征 |
3. 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师融合是互相促进、实现双赢 |
4. 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合, 教师素养提升是关键且核心要素 |
三、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合中教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
1. 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 立足学校发展实际, 对融合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新要求 |
2. 通过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或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 以继续教育、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有效手段提升融合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素养 |
3. 通过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专利设计等手段, 提升融合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机智、创新能力等能力素养 |
4. 学校工会等组织通过举办有益教师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教师可通过投入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实现自我价值, 增加教师幸福指数, 从而提升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
结束语 |
(6)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 |
第2章 益阳电大教师角色定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
2.1 益阳电大基本情况 |
2.2 益阳电大教师资源分析 |
2.2.1 教师职能结构 |
2.2.2 教师学历、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
2.3 益阳电大教师职业定位 |
2.3.1 益阳电大办学模式 |
2.3.2 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师角色差异 |
2.3.3 益阳电大教师角色定位具体分析 |
2.4 益阳电大教师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
第3章 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调查 |
3.1 职业生涯发展的界定 |
3.2 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内因 |
3.2.2 外因 |
3.3 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调查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问卷调查 |
3.3.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3.4 调查结果 |
3.4 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分析 |
3.4.1 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问题 |
3.4.2 学校职业生涯管理问题 |
3.5 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
3.5.1 缺乏职业认同 |
3.5.2 职业要求和工作量都不断提高 |
3.5.3 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
3.5.4 出现取向偏颇 |
3.5.5 缺乏有效的人才流动与开发机制 |
3.5.6 师资培训需求的分析不足 |
第4章 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策略 |
4.1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制定原则与依据 |
4.1.1 制定原则 |
4.1.2 制定依据 |
4.2 个人层面职业生涯发展策略 |
4.2.1 明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
4.2.2 增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践性 |
4.2.3 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综合素质 |
4.2.4 转变思想观念明确价值观 |
4.2.5 建立组织需要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匹配模型 |
4.3 组织视角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策略 |
4.3.1 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机制 |
4.3.2 明确教师角色定位 |
4.3.3 健全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4.3.4 完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支撑体系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开放大学背景下辽宁省独立办学电大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电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文献综述 |
(二)国内关于电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点 |
第二章 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 |
(一)电大 |
(二)独立办学电大 |
(三)开放大学 |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 |
(一)能本管理理论 |
(二)支持服务理论 |
(三)交互作用理论 |
(四)心理契约理论 |
三、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及必要性 |
(一)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要求 |
(二)经济发展的要求 |
(三)办学规模的要求 |
第三章 师资队伍现状、问题及成因 |
一、辽宁省独立办学电大师资队伍现状 |
(一)学历结构 |
(二)职称结构 |
(三)年龄结构 |
二、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
(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
(二)教师科研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 |
(三)教师职业倦怠感蔓延 |
三、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缺乏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
(二)忽视科研及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 |
(三)欠缺人文关怀 |
第四章 师资队伍建设的解决对策 |
一、建立师资队伍遴选机制 |
(一)按岗位分类建设工作团队 |
(二)按专业组建师资工作团队 |
(三)按项目组建师资工作团队 |
二、加强科研建设与教师技能培训 |
(一)改善科研管理体制 |
(二)创造科研条件 |
(三)提高教师培训的效能 |
三、建立师资队伍监督体系与保障机制 |
(一)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
(二)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 |
(三)制定激励措施 |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
(一) 研究目标 |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
(三) 数据库建构 |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 信效度 |
(二) 伦理遵循 |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
结论 |
一、研究回望 |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9)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研究 ——以永安电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章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综述 |
第一节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发展概述 |
一、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阶段 |
二、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情况 |
第二节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面临的发展困境 |
一、社会认识欠缺,办学观念认同差 |
二、电大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
三、教学资源匮乏,师资队伍薄弱 |
四、缺乏明确的发展措施 |
五、管理体制不灵活 |
六、经费支持不足 |
第二章 永安电大现状及SWOT分析 |
第一节 永安电大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永安电大SWOT分析 |
一、拥有的优势 |
二、存在的劣势 |
三、面临的机遇 |
四、面临的威胁 |
第三节 永安电大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三章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的选择及举措 |
第一节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选择 |
第二节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战略举措 |
一、促进政府完善办学投入机制 |
二、促进政府创新开放大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三、构建与组织架构相匹配的发展战略 |
四、加强内涵建设 |
五、创新内部管理制度 |
六、拓展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永安电大发展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永安电大发展战略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
1.1.2 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需求 |
1.1.3 学历教育是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
1.1.4 非学历教育是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补充途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学历教育 |
1.3.2 非学历教育 |
1.3.3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分成果转换 |
1.3.4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 |
1.4 研究路线、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学历教育的相关研究 |
2.1.1 学历教育内涵 |
2.1.2 学历教育关键要素 |
2.2 非学历教育的相关研究 |
2.2.1 非学历教育的内涵 |
2.2.2 非学历教育的关键要素 |
2.3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换程度的研究 |
2.4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相关研究 |
2.5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 |
3.1 案例研究方法 |
3.1.1 案例研究法概述 |
3.1.2 案例研究的步骤 |
3.2 案例研究设计 |
3.2.1 研究问题 |
3.2.2 案例选择 |
3.2.3 数据收集 |
3.2.4 数据分析方法 |
3.3 案例描述与分析 |
3.3.1 H市案例描述与分析 |
3.3.2 M市案例描述与分析 |
3.3.3 F市的案例描述与分析 |
3.4 跨案例研究分析与命题提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基础 |
4.1.1 人力资本理论 |
4.1.2 成人学习理论 |
4.1.3 信息传播学理论 |
4.2 研究假设 |
4.2.1 学历教育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关系 |
4.2.2 非学历教育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关系 |
4.2.3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换程度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关系 |
4.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汇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问卷设计和预测试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的原则和可靠性 |
5.1.2 问卷设计的程序 |
5.2 变量的测量 |
5.3 小样本预测方法 |
5.3.1 信度分析 |
5.3.2 效度分析 |
5.4 小样本测试结果 |
5.4.1 课程设置合理性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2 师资水平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3 学习支持服务完备性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4 职业实用性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5 教学方式灵活性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6 学习成果转换程度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7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信度与效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6.1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 |
6.1.1 问卷发放与收集 |
6.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问卷信度分析 |
6.3 问卷效度分析 |
6.4 假设检验 |
6.4.1 相关分析 |
6.4.2 回归分析 |
6.5 结果讨论 |
6.5.1 控制变量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影响 |
6.5.2 学历教育课程设置合理性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影响 |
6.5.3 学历教育师资水平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影响 |
6.5.4 学历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影响 |
6.5.5 非学历教育职业实用性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影响 |
6.5.6 非学历教育教学方式灵活性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影响 |
6.5.7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换程度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之间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管理启示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电大开放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D]. 珠丽德孜. 西南大学, 2020(05)
- [2]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淑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4]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研究[D]. 王依然. 燕山大学, 2019(06)
- [5]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中教师素养提升探析[J]. 钟晓红,曾琪,吴梦颀.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4)
- [6]益阳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夏涵. 南华大学, 2018(01)
- [7]开放大学背景下辽宁省独立办学电大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邓滨雁.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8]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9]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研究 ——以永安电大为例[D]. 肖晖.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10]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关系研究[D]. 于艳红.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电大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