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饮食治疗中血糖指数的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曾斌芳[2](2009)在《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脂肪性肝病(FLD)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累及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在总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为20%左右。我国酒精作为肝硬化的病因约为5%~11%。90年代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率较80年代以前约增加了30倍。迄今为止西医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发展过程及临床预后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无疗效满意的药物。脂肪性肝病属于中医“积证”、“胁痛”等病证范畴。从传统医学中寻求治疗脂肪性肝病的有效方药,是临床热点问题之一。遵循中医理法方药一致性原则,全面总结中医防治脂肪性肝病的理论成果和临床经验,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证、用方用药及临床疗效一体化研究,探讨脂肪性肝病的病机病理,研究治疗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组方和机理。充实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新疆脂肪性肝病防治新思路,为脂肪性肝病的新药研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文献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关于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现代研究文献,总结病名、临床分型、用药规律;通过中医证侯学调查,归纳新疆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类型的特殊规律;通过对复方芪茵颗粒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肝功指标,腰围指数,体重指数及影像学的改变,探讨其临床疗效;施行复方芪茵颗粒进行药味、剂量加减的观察研究、分析其组方机理;施行复方芪茵颗粒对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的影响的药效学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现代医家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名称趋同于胁痛、积聚;最常见证型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痰瘀阻络、气滞血瘀;中医证型按病理因素分类,痰湿、肝郁、气滞、瘀血、脾虚、湿热为最主要因素;病证按所涉脏腑分类,以肝脾肾三脏为主;证型按虚实分类,虚实夹杂型最常见;最常用药物依次为丹参、泽泻、柴胡、山楂、首乌、茵陈、郁金、白术、决明子。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症状出现频次依次为:纳差脘胀,右胁下不舒,右胁下刺痛,体胖困重,腰酸耳鸣,大便溏泻,大便溏软,口干心烦,头晕肢乏。病症累及脏腑依次为:脾、肝、肾。证候所含主病机依次为:脾虚、肝郁、瘀血、湿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型依次为:肝瘀痰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新疆脂肪性肝病特色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剂配伍研究:复方芪茵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高脂饮食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肝功、肝脏组织学变化的影响,以高剂量组疗效最佳;复方芪茵颗粒分别减去不同功效的一组佐药,与全方组比较,作用以全方组最佳。临床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LT、ALP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试验指标,改善脂肪性肝病B超程度分级。治疗前后各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疗效、肝脏B超、甘油三脂(TG)、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降低ALT、AST、CHO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剂作用机理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可明显降低高脂饲料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肝重和肝指数(P<0.05);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体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改善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脂肪变(P<0.01)。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NAFLD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含量,改素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合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分析其作用机理。结论:总结脂肪性肝病的病证特点:中医病名属于“胁痛”、“积聚”,病位在肝,与脾、肾、胆等脏腑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肾虚等脏腑功能失调和痰浊、湿热、瘀血等浊邪滞留,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型,临床用药以肝脾肾经药物为主。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除符合虚实夹杂、“肝脾肾同病、痰瘀湿并存”的特点外还有其地域特点: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复方芪茵颗粒按君臣佐使理论加减不同组方药效学动物实验,提示原全方组在改善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血脂、肝功等方面疗效最佳;临床疗效观察,提示复方芪茵颗粒在改善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血脂、血清胰岛素、及体重指数、脂肪性肝病B超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候方面优于对照药物;治疗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研究,部分揭示了复方芪茵颗粒的可能作用机理:调节脂质代谢;清除自由基,对抗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稳定与修复肝细胞正常结构等。
嵇晓飞[3](2020)在《6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各证型之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诊治提供思路。方法:将收集的120例患者的调查表中的资料录入Excel表格中,整理成数据文件。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情况、中医证候、症状分布情况以及糖尿病肾病Ⅳ期各单一证型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数值变量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检验。p小于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1表明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以男性患者为主,占71.67%。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23±9.38岁。糖尿病肾病Ⅳ期的患者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位于超重范围内,为26.08±3.64kg/㎡。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2.17±4.74年。2.纳入收集的60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均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46.67%处于NPDR轻度,26.67%处于NPDR中度,16.67%处于NODR重度,10%处于PDR,大多数合并轻、中度病变。3.糖尿病肾病Ⅳ期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约占36.67%,合并冠心病病史的约占18.33%,合并脑血管病史的约占18.33%,合并高尿酸病史的约占38.33%,合并血脂异常病史的约占28.33%,糖尿病肾病Ⅳ期的患者大多数合并有高血压病史及高尿酸病史,其中合并有高尿酸病史的患者比例较大。4.糖尿病肾病Ⅳ期的患者气虚证约占73.33%,血虚证约占1.67%,阳虚证约占16.67%,阴虚证约占11.67%,痰湿证约占16.67%,血瘀证约占58.33%,湿浊证约占33.33%。气虚证、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多。复合证型中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所占比例为88.57%。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食少纳呆、肢体麻痛是糖尿病肾病Ⅳ期位于前五位的症状。糖尿病肾病Ⅳ期气虚证与血尿酸、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水平有相关性,其中与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水平有显着的关系。阳虚证型与血肌酐、血尿酸和β2微球蛋白水平有相关性;阴虚证与血尿酸水平有相关性。标实证方面,血瘀证与β2微球蛋白水平有相关性,湿浊证与血尿素氮水平有相关性。结论:糖尿病肾病Ⅳ期的患者中,男性多见,年龄的增长、体重指数的增高、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是糖尿病肾病Ⅳ期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高尿酸可能会加快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导致肾损害及肾功能障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与糖尿病肾病同时伴发。随着疾病的发展,糖尿病肾病开始出现阳虚证,比例逐渐升高,面足浮肿的症状增多,符合阴损及阳的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在标实证候上糖尿病肾病血瘀证所占比例增大,是最主要的证候,肢体麻痛也成为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位于前五位的症状,这与中医“久病络瘀”的认识相符,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湿浊证所占比例增大,食少纳呆也成为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位于前五位的的主要症状。
尹梦龄[4](2020)在《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临床指标水平以及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对比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为后续中医证型、西医临床指标的具体关联性奠定研究基础,同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90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的D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DKD早期诊断标准。参考2016年《实用瘀血证诊断标准》对DKD患者的中医瘀血症候积分进行计分,根据患者中医瘀血症候积分进行分组,将分值在0~2分以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12分范围内的患者划入低分组,12~26分的患者划入高分组。三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8例、32例、30例。对比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对比各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指标水平;对比各组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尿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指标水平;对比各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对比各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对比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资料,结果显示高分组患者的病程与对照组、低分组存在明显差异,高分组的病程明显更长,而低分组的病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低分组及高分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血尿酸水平明显更高,高分组显着高于低分组,而高分组、低分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分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最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低分组及高分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更高,高分组以上指标水平远高于低分组,而高分组、低分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分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3组患者中最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低分组及高分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更低,高分组以上两项指标水平远低于低分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项指标与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的相关性,数据显示与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呈正相关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尿酸、尿素氮;与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呈负相关包括肾小球滤过率、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均是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因素。结论:瘀血证能够对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肾功能指标、脂代谢指标等造成影响,可将以上指标作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可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甚至阻止糖尿病肾病及终末期肾病的发生、进展及恶化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刘敏[5](2020)在《黄金万红膏外敷治疗湿热毒盛证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黄金万红膏是云南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临床应用范围广,时间长,经研究黄金万红膏可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基于此基础拟通过黄金万红膏创面局部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医辨证为湿热毒盛证者,在全身治疗基础上,通过黄金万红膏溃疡创面局部外敷,经临床相关辅助检查及疗效观察,客观评价其疗效,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毒盛证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保证收集有效病例60例,治疗组30例,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加清洁换药后黄金万红膏纱条外敷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加清洁换药后凡士林纱布外敷治疗,观察周期为4周,治疗结束后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观察患者溃疡愈合情况,患肢疼痛情况,比较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经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以及治疗前Wagner等级,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治疗后差异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之间存在差异且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较对照组。结论:黄金万红膏外敷治疗湿热毒盛证糖尿病足溃疡有着确切的疗效,能够有效的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改善患肢疼痛,无任何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王润,党斌,杨希娟,孙小凤[6](2018)在《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根据食品餐后血糖应答的不同来区分各种不同来源的食物对引起人体血糖升高多少的能力,低GI食物的引起血糖反应较少,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本文综述了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和常见的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并简要的总结了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的生理功能,展望其发展前景。
倪炎炎[7](2016)在《倪青主任医师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经验探析》文中指出病证结合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中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糖尿病病证结合的认识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糖尿病病证结合的研究进展。总结出:“病证结合”诊疗疾病历史悠久,糖尿病属于中医学中“消渴病”的范畴,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以“三消辨证”为传统特色的病证结合辨证诊疗模式。随着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不断融合,现代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因其学术价值大、应用范围广、指导意义强、实践效果好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所认可。糖尿病中病证结合体现在多方面,包括微观与宏观、病位与病性、主要与次要等。可以通过分期分病情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并列举了针对微观指标的常用中药。2.导师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探析导师倪青主任医师临床实践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治疗颇有心得。故予以总结,分析其用药特点,归纳总结加减规律,并附典型病例加以解释。2.1糖尿病前期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导师提出以“截断扭转法”逆转糖尿病前期,预防糖尿病。导师强调糖尿病前期病机多虚实夹杂,临床中将其定位于脾、肝、肾三脏,而瘀血是主要兼证。治疗时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或温补肾阳为治则,方药以黄芪生脉饮合六味地黄汤、柴胡疏肝散、自拟温阳健脾方为主。同时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2.2糖尿病导师认为糖尿病患者应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预防并发症,注重糖尿病的“糖毒性”。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宏观微观结合治疗,增强患者的体质,纠正代谢紊乱,预防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高血糖状况即“糖毒性”,治疗时多以降糖对药为主,常用的降糖药对包括苍术配玄参、黄芪配生地、黄芪配山药、黄芪配党参、葛根配丹参等。早期的并发症可以用“截断扭转法”进行逆转,中期的并发症要积极进行对症治疗并可用经验药对改善指标阻止其继续发展,晚期的并发症则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3糖尿病并发症导师认为已经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应关注三级预防,运用中医药对其进行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2.3.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复杂、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导师将其临床特点简单的概括为“麻、凉、痰、胀、痛、痿”六个字。导师认为“麻”多为气阴两虚夹瘀证,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参芪地黄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凉”多为阳虚夹瘀证,治疗时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胀”“痛”多与湿邪痰浊有关,治疗中以疏风祛湿,解痉止痛的四藤一仙汤加减;“痿”多与气血亏虚有关,治疗时以补气活血,通络祛瘀为治则,方药以补阳还五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治疗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中、晚三期,分期分步骤治疗,早期病人以“麻、胀”为主;中期病人以“麻、胀、凉”为主;后期病人病情较重,可出现“麻、胀、凉、痛、酸、痿”,并针对性的对三期分期病证结合治疗。2.3.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导师参考西医的糖尿病肾虚临床分期,将其分步分阶段治疗。他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早、中、晚期,根据不同阶段随着患者的病情变化灵活改动方剂。临床上主要以滋补肾阴肾阳为主,水肿明显者则以健脾利湿为主,常用方包括当归芍药散、藿朴夏苓汤、自拟滋肾活血方等。
涂思[8](2019)在《透邪复肾方对糖尿病肾病Ⅳ期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导师多年临床中根据厥阴风木理论创立的透邪复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的基础上,应用透邪复肾方治疗DN结果的评价,验证该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免疫相关指标如血液细胞免疫参数CD4+、CD8+、CD4+/CD8+、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Q)、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的影响。方法:将具有脾肾阳虚型的DN(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病例共60份,运用随机数表法,均等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常规西医合透邪复肾方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总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析,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细胞免疫参数:CD4+、CD8+、CD4/CD8+,24HUPQ,Scr,GFR,HbAlc等指标疗效的变化。结果:1.经8周治疗后,采用秩和检验,于综合疗效上,两组差异显着,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3%。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在改善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为90.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候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治疗组血液细胞免疫参数:CD4+、CD8+、CD4+/CD8+,治疗前后有所改善;治疗组经治疗后CD4+、CD8+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CD4+/CD8+治疗前后疗效显着,但较对照组尚无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Q)对比,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该方虽不能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显着下降,治疗后HbAlc仍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因此能有效稳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论:依据本试验研究的临床观察及数据处理结果可证明,糖尿病肾病Ⅳ期证属脾肾阳虚型患者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合用透邪复肾方有颇优的临床疗效。在提高总疗效、缓解中医主要临床证候、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恶化的肾功能、降低24小时尿蛋白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尚能够稳定糖化血红蛋白,且在观察时间内临床应用可靠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不断恶化,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润[9](2019)在《青稞低GI挤压面条的研制及其品质与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稞是青藏高原地区特色的农作物,但是目前将青稞健康作用和青稞食品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以青稞为原料,开展了对青稞低GI(Glycemic Index,GI)挤压面条制作工艺的优化,重点对青稞低GI挤压面条配方进行了最优的确定。研究了青稞低GI挤压面条在不同的老化条件下其对青稞低GI挤压面条的食用品质、营养、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最后以不同的保鲜方式为侧重点,确定不同的保鲜方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稞挤压面条的最优制作工艺为:青稞粉水分含量45%,pH 7.0,青稞粉粒度80目,冷冻温度-18℃,冷冻时间15 h,以此工艺参数制作的挤压面条感官评价75.85,GI值70.8,面条品质良好。(2)青稞低GI挤压面条的最优配方为:豌豆粉添加量为20%、荞麦粉添加量5%、藜麦粉添加量为5%,以此配方制作的挤压面条感官评价89.5,GI值43.28,面条品质良好。(3)研制的青稞低GI挤压面条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最终结合酚含量最高达370.06 mg/100g,其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达到979.09±0.17μmol TE.100g-1。同时使用高温吹风、高湿度储藏和冷冻老化可以在保持面条营养功能成分下提高面条的食用品质。(4)使用100 ppm的霉克浸泡3 min,或者1%的乳酸溶液1 min后在4℃条件下保藏能延长青稞低GI挤压面条的保鲜时间至15天。经过85℃杀菌后在4℃条件下保藏能延长青稞低GI挤压面条保鲜时间至15天以上。
严新杰[10](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二、糖尿病饮食治疗中血糖指数的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饮食治疗中血糖指数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2)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2 选入和排除标准 |
1.3 质量控制 |
1.4 频数分析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分型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观察指标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加减配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的作用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临床调查 |
4 关于复方芪茵颗粒 |
5 本课题研究指标、动物模型、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6 复方芪茵颗粒主要组成药物相关的现代药理 |
7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1 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
综述2 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究新进展 |
综述3 脂肪性肝病的中西临床研究近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6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关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近况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 |
1.4 治疗 |
1.4.1 复方 |
1.4.2 中成药 |
1.4.3 名家经验总结 |
1.4.4 药膳 |
1.4.5 其他经验总结 |
1.4.6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色疗法 |
2 西医学关于糖尿病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近况 |
2.1 诊断 |
2.1.1 实验室指标 |
2.1.2 影像学检查 |
2.2 治疗 |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案 |
1.2.1 病历来源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辨证标准 |
1.2.4 病历纳入标准 |
1.2.5 病历排除标准 |
1.2.6 病历剔除标准 |
1.2.7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情况 |
2.1.1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 |
2.1.2 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情况 |
2.1.3 合并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脑血管病史、血脂异常病史的情况 |
2.2 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2.2.1 中医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
2.2.2 中医复合证型的分布情况 |
2.3 中医症状的分布情况 |
2.4 糖尿病肾病Ⅳ期各单一证型与单一因素的关系 |
2.4.1 本虚证型 |
2.4.2 标实证型 |
3 讨论 |
3.1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 |
3.2 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情况 |
3.3 合并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脑血管病史、血脂异常病史的情况 |
3.4 中医证候特点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选取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2.2 比较各组患者的血压水平 |
2.3 比较各组患者各项血常规指标水平 |
2.4 比较各组患者的各项肾功能指标间的水平差异 |
2.5 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与各项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
2.6 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与肾功能指标水平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1 现状分析 |
1.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1.2 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
1.3 中医药治疗的现状 |
2 结果分析 |
2.1 瘀血证与其他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肾病各指标表达差异 |
2.2 不同中医瘀血症候积分的2型糖尿病肾病各指标表达差异 |
2.3 不同证型、积分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黄金万红膏外敷治疗湿热毒盛证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退出及脱落 |
6 研究方法 |
观察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治疗结果分析 |
3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糖尿病足溃疡的中西医认 |
2 中药外敷治疗 |
3 黄金万红膏药物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6)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糖生成指数 (GI) |
2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 |
2.1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原料 |
2.2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研究进展 |
3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生理功能 |
3.1 低GI食品与维持体力 |
3.2 低GI食品与糖尿病 |
3.3 低GI食品与减肥效应 |
4 问题与展望 |
(7)倪青主任医师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糖尿病病证结合的研究进展 |
1. “病证结合”的概念 |
1.1 病证结合的渊源 |
1.2 病证结合的含义 |
1.3 病证结合在中医学的地位及意义 |
2. 糖尿病病证结合的中西医比较 |
2.1 糖尿病的含义 |
2.2 传统中医病证结合与糖尿病的关系 |
2.3 现代医学病证结合与糖尿病的关系 |
3. 现代糖尿病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双重诊断 |
3.1. 糖尿病西医诊断 |
3.2. 糖尿病中医诊断 |
4. 糖尿病病证结合并证 |
4.1 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
4.2. 病位与病性相结合 |
4.3. 主要与次要相结合 |
5. 糖尿病的病证结合治疗 |
5.1. 糖尿病分期分病情辨证论治 |
5.2. 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病证结合治疗 |
5.3 针对糖尿病微观指标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倪青主任医师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经验探析 |
前言 |
1. 糖尿病前期:一级预防 |
1.1. 病因病机 |
1.2. 诊疗特色 |
1.3. 验案举隅 |
2. 糖尿病:二级预防 |
2.1 病因病机 |
2.2 诊疗特色 |
2.3 验案举隅 |
3. 糖尿病并发症:三级预防 |
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3.2. 糖尿病肾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个人简历 |
(8)透邪复肾方对糖尿病肾病Ⅳ期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处理 |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西医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
3.3 中医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
3.4 综合疗效评价 |
3.5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1.1 中医学病因病机讨论 |
1.2 中医分型辨证论治 |
2 糖尿病肾病中免疫学研究进展 |
2.1 免疫参与于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
2.2 药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免疫功能改善的研究现状 |
3.T淋巴细胞亚群的的测定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
4 方药述要 |
4.1 方药组成 |
4.2 组方配伍分析 |
5 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
5.1 缓解临床症状 |
5.2 改善免疫功能 |
5.3 降低蛋白尿 |
5.4 安全性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糖尿病肾病病病人临床信息采集表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9)青稞低GI挤压面条的研制及其品质与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 |
1.2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功能特性 |
1.2.1 糖尿病相关 |
1.2.2 饱腹感相关 |
1.2.3 杂粮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 |
1.2.4 青稞功能活性 |
1.3 影响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的因素 |
1.3.1 原料对血糖生成指数影响 |
1.3.2 加工工艺对血糖生成指数影响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青稞低GI挤压面条制作工艺参数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青稞挤压原料的选择 |
2.3.2 影响青稞低GI挤压面条品质的因素 |
2.3.3 青稞低GI挤压面条最佳工艺参试的确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青稞低GI挤压面条配方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魔芋胶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3.3.2 不同小麦粉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3.3.3 不同豌豆粉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3.3.4 不同荞麦粉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3.3.5 不同燕麦粉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3.3.6 不同大豆多糖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3.3.7 不同藜麦粉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3.3.8 青稞低GI挤压面条原料配比正交试验分析 |
3.3.9 验证试验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老化处理对青稞低GI挤压面条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青稞低GI值挤压面条的营养品质分析 |
4.3.2 青稞低GI值挤压面条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
4.3.3 老化处理对挤压面条GI值及蒸煮品质的影响 |
4.3.4 老化处理对挤压面条的营养品质的影响 |
4.3.5 老化处理对挤压面条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4.3.6 老化处理对挤压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不同保鲜方式对青稞低GI挤压面条品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仪器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3.1 两种保鲜剂保鲜效果 |
5.3.2 热力保鲜效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前言 |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
1.1.2.1 文献研究 |
1.1.2.2 理论研究 |
1.1.2.3 教学研究 |
1.1.2.4 临床研究 |
1.1.2.5 实验研究 |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
1.1.3.1 数理统计 |
1.1.3.2 循证医学 |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
1.1.3.4 云计算 |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
1.2.1 《伤寒论》在日本 |
1.2.2 《伤寒论》在台湾 |
1.2.3 《伤寒论》在香港 |
1.2.4 《伤寒论》在韩国 |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
1.3.1 研究热点 |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
1.3.2 资料数据库 |
1.3.3 循证医学 |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4.2.2 糖尿病肾病 |
1.4.2.3 糖尿病足 |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
1.5.1 循证医学概述 |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1.6 结语 |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数据库的选择 |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
2.2 研究实施方案 |
2.2.1 资料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技术路线 |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2.4.1 资料收集 |
2.4.2 资料整理 |
2.4.3 论文整理 |
2.4.4 来源整理 |
2.4.5 地区整理 |
2.4.6 作者整理 |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
2.5 研究结果统计 |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
2.5.7.1 桂枝汤类 |
2.5.7.2 麻黄汤类 |
2.5.7.3 葛根汤类 |
2.5.7.4 抵当汤类 |
2.5.7.5 栀子豉汤类 |
2.5.7.6 陷胸汤类 |
2.5.7.7 泻心汤类 |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
2.5.7.10 五苓散类 |
2.5.7.11 黄芩汤类 |
2.5.7.12 白虎汤类 |
2.5.7.13 承气汤类 |
2.5.7.14 柴胡汤类 |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
2.5.7.16 理中丸(汤)类 |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
2.5.7.18 四逆汤类 |
2.5.7.19 杂方类 |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
2.6 讨论 |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
2.7 结论 |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3.0 前言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
3.1.1.1 检索策略 |
3.1.1.2 检索词 |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1.2.1 研究类型 |
3.1.2.2 研究对象 |
3.1.2.3 干预措施 |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
3.1.4 资料的提取 |
3.1.5 资料分析 |
3.2 结果 |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3.2.1.1 流程图 |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
3.2.2.1 诊断标准 |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
3.2.2.4 治疗方法 |
3.2.2.5 辨证论治 |
3.2.2.6 疗程 |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2.8.1 随机方法 |
3.2.2.8.2 随机隐匿 |
3.2.2.8.3 盲法 |
3.2.2.8.4 退出和失访 |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
3.2.3 疗效评价 |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
3.2.3.8 不良事件 |
3.3 讨论 |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3.4 结论 |
第4章 结语 |
4.1 结论 |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4.2 创新点 |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
附录6:JADAD量表 |
致谢 |
四、糖尿病饮食治疗中血糖指数的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2]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D]. 曾斌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11)
- [3]6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D]. 嵇晓飞.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瘀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尹梦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黄金万红膏外敷治疗湿热毒盛证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敏.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润,党斌,杨希娟,孙小凤. 青海农林科技, 2018(03)
- [7]倪青主任医师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经验探析[D]. 倪炎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透邪复肾方对糖尿病肾病Ⅳ期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涂思.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青稞低GI挤压面条的研制及其品质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 王润. 青海大学, 2019(04)
- [10]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 严新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