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东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某些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栾世伟[1](1979)在《秦东花岗伟晶岩成因问题讨论》文中指出本文以秦东地区花岗伟晶岩为例,讨论了伟晶岩形成的三个阶段中,混染与分异作用的相应特点、发展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尽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解释了伟晶岩浆在状态、成分方面的主要特点,秦东地区不同类型伟晶岩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以及伟晶岩浆在结晶下异和交代作用中的一些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侯江龙[2](2018)在《我国两大类伟晶岩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伟晶岩型矿床在造山系和陆块区均有分布,且以造山系为主。本文选取四川康定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河北曲阳中佐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和河北兴隆麻地稀有金属花岗岩为典型矿床,采用Li同位素、B同位素、独居石U-Pb测年等新技术、新方法对上述矿床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开展了对比研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的认识,具体如下:四川康定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中云母为原生云母,具有富Al特征,黑云母的类型为铁叶云母(但靠近黑鳞云母),白云母的类型为纯白云母,并不富Li。基于黑云母化学成分计算得到矿床结晶压力约变化于430MPa~560MPa,平均480MPa,结晶温度约变化于480℃~550℃,平均520℃,氧逸度变化于10-17~10-18,形成于氧逸度较低的还原环境。对二云母花岗岩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显示,与稀有金属成矿最密切的元素为Li、Rb、Ti、W、Mn,岩体北侧成矿效率高于南侧,北侧外围区域应是下一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岩体Sr、Nd、H、O同位素研究表明,岩浆来源主要以三叠系西康群砂泥岩的部分熔融为主。新三号伟晶岩脉与二云母花岗岩Li同位素研究显示,新三号伟晶岩脉的δ7Li介于-1.700‰~+3.799‰,二云母花岗岩的δ7Li介于-1.56‰~+0.90‰,具高Li低δ7Li的特征。伟晶岩和岩体基本一致的Li同位素组成不仅为二者的同源性增添了新的证据,而且暗示伟晶岩的成矿流体来自二云母花岗岩。河北曲阳中佐伟晶岩形成年龄约2506Ma,形成于新太古代,相比造山系伟晶岩其形成年龄明显偏老,表明伟晶岩的形成与其所处大地构造背景的演化密切相关。伟晶岩中电气石属镁电气石(接近铁电气石),其B同位素δ11B(‰)介于-10.5‰~-7.3‰,是在较高温度(700℃~600℃)(早期结晶的伟晶岩)条件下、岩浆熔体与高温流体和围岩发生同化混染的过程中形成的,属熔浆-热液贯入结晶成因,围岩中Fe、Mg等物质成分为电气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来源。伟晶岩氧同位素变化于11.40‰~13.00‰,氢同位素变化于-67‰~-96‰,流体来源属变质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水。河北兴隆麻地稀有金属花岗岩独居石U-Pb年龄为175.6Ma,形成于燕山早期。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为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综合Sr、Nd同位素特征,岩浆来源为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岩体Li含量介于181ppm~1022ppm,δ7Li介于+2.99‰~+5.83‰,具有与四川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不同的高Li高δ7Li特征。对比研究揭示,上述矿床具有如下异同点:相同点方面,根据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和麻地花岗岩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属地壳物质重熔产物。不同点方面:1.在矿床成矿类型、成矿温压条件上,甲基卡为稀有金属伟晶岩,形成于氧逸度较低的还原、封闭环境,而中佐为白云母伟晶岩,形成的温压条件高于甲基卡伟晶岩;2.在成矿时代上,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形成于印支末期,曲阳中佐伟晶岩形成于新太古代,兴隆麻地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甲基卡代表了地球演化成熟期伟晶岩,中佐和麻地代表了地球演化早期伟晶岩;3.在同位素组成上,甲基卡具有高6Li特征,麻地具有高7Li特征,初步认为基底源于太古宇等古老地层的伟晶岩具有高7Li特征,而川西甲基卡具有高6Li的特征,这可能与川西地区独特的三叠系基底有关。构造环境方面,伟晶岩矿床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成矿构造环境,陆块区虽然有着较为稳定的构造环境,但岩浆活动相比造山系明显偏弱,稀有金属难以得到有效富集,而造山系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含矿岩浆能够持续演化,并在造山运动后相对宁静时期不断聚集,往往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伟晶岩矿床。控矿构造方面,褶皱、断裂、节理及岩体等均能影响伟晶岩矿床的形成及产出,一般情况下,伟晶岩矿床的形成受复合型控矿模式的控制。有利于伟晶岩矿床形成的控矿构造环境包括穹窿构造、复背斜、复向斜、深大断裂及两条或多条断裂交叉部位。我国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在构造环境上与造山过程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一般产于造山晚期、造山期后的大陆演化的稳定阶段,因此,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本身具有一定的示踪意义。
栾世伟[3](1979)在《秦东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某些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 秦东伟晶岩区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东段的某加里东褶皱带内。区内发育有数千条花岗伟晶岩脉,其中部分有锂、铷、铯、铍、铌、钽等稀有元素的矿化,局部地段可构成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矿床。 伟晶岩的围岩主要为黑云母斜长角闪片岩、片麻岩、大理岩、透辉石大理岩,以及辉石岩、辉长岩、橄榄岩等。主要呈脉状、似脉状的伟晶岩体以不同的疏密程度,呈群分布于复
陈尚迪[4](1983)在《秦岭东段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铷、铯的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 秦岭东段花岗伟晶岩区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加里东褶皱带。南北各以深大断裂为界。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斜长角闪片岩,黑云母斜长角闪片岩和透辉石大理岩。火成岩有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以及东南部以变辉长岩,变辉石岩为主的超基性岩——基性岩。在数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伟晶岩脉数千条,划分为若干个伟晶岩密集区(图1)。
袁天晶[5](2019)在《四川甲基卡矿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锂矿开发热潮的兴起,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成为了国内锂矿床的当红之星。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锂辉石矿床,也是研究硬岩型锂矿床的热点,颇受学术界的关注。前人的研究大多将甲基卡矿床当作是理想的伟晶岩型矿床研究对象。但是,近年来的地质勘探指出,粒度细小的结晶岩也是重要的找矿对象,矿床被作为典型的伟晶岩型矿床并不合适,其找矿思路亟待深入。因此,本论文从岩石的角度入手,以当代成矿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资料,探讨甲基卡矿床的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甲基卡矿区的马颈子岩体岩性主要为细粒含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可过渡为钾长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马颈子岩体与岩脉的矿物组合不同,前者一般含电气石,斜长石为更长石和钠长石(An=8-18),微斜长石比较富钾(Or=94),有黑云母,白云母相对富镁;后者的斜长石为钠长石(An<2),只有白云母,岩性多为钠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2、甲基卡矿区的岩脉不完全是由伟晶岩脉组成,以花岗质岩脉进行统称。依据岩石结构、矿物组合与矿化特点可划分为7种岩石类型:(白云母)微斜长石伟晶岩、白云母花岗伟晶岩、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细粒(不等粒)白云母锂辉石花岗岩、细粒(不等粒)铍工业矿化白云母花岗岩、细粒(不等粒)铌钽工业矿化白云母花岗岩、细粒(不等粒)白云母花岗岩。3、甲基卡矿区的花岗质岩脉中几乎没有锂云母的分布,岩石类型分带不明显。与马颈子岩体在侵入时间、稀土和Rb、Ta等元素含量、以及锂同位素成因指示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不是一套岩石。4、甲基卡矿区的花岗质岩石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马颈子岩体相对花岗质岩脉而言,具有高的CaO、MgO、TiO2、P2O5和稀土总量,Rb/Ba比值较低。锂矿化花岗质岩脉以低Na;铍或铌钽矿化花岗质岩脉高Na;铷矿化花岗质岩脉高K且Na中等为特征。矿化越好的岩石,显示K/Rb比值越小。5、甲基卡矿区矿化的稀有金属元素主要有Li、Be、Rb、Nb、Ta等。其中,细粒花岗质岩石中的细粒锂辉石因分布均匀、含量稳定,Li矿化相对较好,为岩浆中锂的浓度达到饱和,而岩浆中挥发组份相对较少的条件下结晶形成。6、研究提出,甲基卡矿床是与三叠纪花岗岩穹隆有关的花岗岩脉型稀有金属矿床,是一种富稀有金属的花岗质岩浆挥发组分散失的结晶产物。
贾旭[6](2019)在《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川西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是我国乃至亚洲储量最大的稀有金属矿床之一,具有较完整的Li-Be-Nb-Ta成矿特征。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研究区花岗岩、伟晶岩及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甲基卡花岗岩是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证据:(1)花岗岩和伟晶岩同属S型花岗岩,二者都具有高硅,富碱,过铝质特征,且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明显,稀土配分图显示出同源渐变的特点。(2)甲基卡花岗岩体主要由二云母花岗岩组成,具有较高的Li、Be、Nb、Ta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伟晶岩多期次侵入二云母花岗岩体及内外接触带,具有多期次成矿的特征。(3)Pb-Sr-Nd-Li同位素特征指示花岗岩与伟晶岩成矿物质具有同一来源。(2)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期后高温高压热液。成矿温度主要介于高至中温(约350℃250℃),流体压力介于492×105Pa320×105Pa,盐度主要介于5.710.8。流体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Li+、K+、Na+、F-、Cl-、SO42-,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O2,稀有金属元素在溶液中与F-、Cl-、碱性金属阳离子及挥发分结合成易分解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3)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体的年龄为220±2.3Ma。结合前人测年数据,甲基卡伟晶岩脉形成于210 Ma左右。矿床形成于印支运动的末期-燕山运动早期。(4)通过对甲基卡岩体及伟晶岩的研究,系统总结归纳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特征,对研究松潘-甘孜造山带内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秦克章,周起凤,唐冬梅,王春龙[7](2019)在《东秦岭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类型、内部结构、矿化及远景——兼与阿尔泰地区对比》文中研究表明东秦岭地区和阿尔泰造山带均产出大量稀有金属伟晶岩,是中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地。前者工作程度低,远景尚不明朗;后者规模巨大。开展成矿条件对比研究十分必要。东秦岭地区产出铍矿、锂矿和复杂稀有金属矿,以锂矿化为主,伟晶岩类型复杂,包括绿柱石-铌铁矿型、复杂型锂辉石亚型、复杂型锂云母亚型和钠长石-锂辉石型。阿尔泰稀有金属伟晶岩发育多种稀有金属矿化组合,伟晶岩类型为绿柱石-铌铁矿型、复杂型锂辉石亚型和钠长石-锂辉石型。东秦岭稀有金属伟晶岩的内部结构分带型式包括对称分带结构、均一结构和分层结构,阿尔泰稀有金属伟晶岩以对称分带结构为主,也见均一结构。东秦岭与阿尔泰稀有金属矿石矿物相近,东秦岭产出更多含锂磷酸盐矿物。东秦岭稀有金属伟晶岩分异演化程度相对集中且高,阿尔泰稀有金属伟晶岩分异演化程度跨度大。东秦岭和阿尔泰锂矿的锂矿化主要发生于岩浆就位前,复杂稀有金属矿稀有金属富集作用发生在岩浆就位前和就位后,但阿尔泰复杂稀有金属矿经历了更为复杂和极度的分异演化过程。东秦岭稀有金属伟晶岩可能与同期花岗岩为同一熔融事件的产物,与早期花岗岩来自同一物质来源。阿尔泰稀有金属伟晶岩与花岗岩关系复杂,但大量早期花岗岩的形成提高了地壳成熟度,有利于形成晚期稀有金属伟晶岩。东秦岭稀有金属伟晶岩产出于北秦岭单元中,形成于晚造山和造山后阶段,集中于造山后阶段,稀有金属矿化呈多期断续叠加特征。阿尔泰稀有金属伟晶岩主要产出于琼库尔-阿巴宫地体和中阿尔泰山地体内,集中于造山后和非造山阶段。伟晶岩岩浆活动受控于物质来源和造山作用。储存稀有金属的岩石在造山作用中熔融,发生多期的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稀有金属通过长期复杂的分异演化过程在残余熔体中不断富集。这种富挥发分和稀有金属的过铝质硅酸盐岩浆随后上升就位,可经后续冷却结晶和不混溶作用进一步富集稀有金属,从而形成稀有金属伟晶岩。东秦岭具有形成含稀有金属高度分异演化岩浆的有利条件,该区具有寻找铍矿和复杂稀有金属矿的潜力。
李建康[8](2006)在《川西典型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机理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成矿省,产有国内锂储量最大的甲基卡超大型锂矿床、可尔因大型锂铍矿床和丹巴大型白云母矿床等著名伟晶岩型矿床。这三个典型矿床同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均形成于中生代,且矿种、规模各不相同,是研究伟晶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与大陆动力学背景关系的理想对象。但是,该地区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偏,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因此,本人所在项目组先后两次到川西开展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样品。在室内也做了大量测试和研究工作:①由于区域缺乏精确的定年结果,论文做了7件白云母40Ar/39Ar定年;②针对伟晶岩熔体(流体)演化过程,本人亲自做了约50天的包裹体测温工作,并测定了流体的成分和碳氢氧同位素;③对各矿区的伟晶岩及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化学分析,由其推断成岩成矿的地质过程;④对各矿区的白云母进行了全面的岩石化学分析,从单矿物的角度分析了成岩成矿的地质过程;⑤搜集了大量的地质资料。通过这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认识:1.系统地研究了甲基卡矿床、可尔因矿床和丹巴矿床,认为三者的成因分别属于“岩浆液态不混溶”、“岩浆结晶分异”和“岩浆+变质混合型”。2.岩浆演化过程的不同是造成甲基卡和可尔因矿床矿种相同,规模不等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分离出的高度富挥发分的熔体对稀有金属具有很高的富集作用,更易于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3.在松潘-甘孜造山带,造山过程、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甲基卡矿床形成于造山带主体的外围,主要受到单向构造应力影响,构造运动期次较少,构造环境相对封闭,表现为岩浆的一次性侵位,为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可尔因矿床位于造山带主体内部,受到自西向东和自北向南的构造应力的影响,遭受多期构造运动,易于发生多期多阶段的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丹巴位于造山带主体的东缘中心部位,是自西向东和西北向南双向构造应力在晚期汇聚的中心,该地区的地壳厚度大,构造应力较弱,深部岩浆难以上升侵位,因此,变质作用对伟晶岩矿化具有很大的贡献。
张润泽[9](2021)在《桂东北伟晶岩地质特征、稀有金属矿化规律及找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桂东北是广西伟晶岩脉发育最密集的地区,具有形成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良好找矿潜力。然而,前人除了对该地区局部地段的伟晶岩脉开展过有限的稀有金属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外,尚未掌握全区伟晶岩脉发育地质特征及其稀有金属矿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为服务该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工作,本文基于系统的资料收集和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综合运用岩矿鉴定、稀有金属元素分析、矿物学分析等测试手段,对猫儿山-越城岭复式岩体内伟晶岩脉的岩石类型、分布规律和稀有金属矿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下一步找矿方向进行了预测,取得的认识如下:(1)野外调查表明,桂东北猫儿山-越城岭复式岩体内伟晶岩脉数量超过2000余条,集中发育越城岭岩体西侧的新资断裂和界卜断裂之间。在空间分布上与韧性剪切带关系密切,NNE走向,呈岩墙状或岩脉状穿插进入加里东期花岗岩体或元古代地层内部,由北至南形成了茅安塘、瓜里、咸水洞、铜座、覃家塘、同禾等6个主要集中发育区。(2)伟晶岩脉地质产状规律分析表明,研究区伟晶岩脉延伸短(50~200m)、脉幅窄(<1m),岩性相对均一,内部岩相分带不普遍。仅在伟晶岩岩脉的局部膨大部位可发现简单的“两相”或“三相”结构和矿物分带现象。其中,“两相”分带表现为为脉状石英内核带+粗粒微斜长石/钠长石外侧带;“三相”分带表现为团包状石英内核带+粗粒云母长石中间带+块状钾长石/钠长石外侧带。(3)依据造岩矿物组合,桂东北地区的伟晶岩可划分为6种主要岩石类型,包括:黑云母-钾长石型、二云母钾长石型、白云母-钾长石型、白云母-钾长石-钠长石型、白云母-钠长石型、钾长石型等。其中,白云母-钾长石型发育最为普遍,广泛分布于咸水洞、铜座、瓜里等地,而白云母-钾/钠长石型主要分布于茅安塘,钾长石型主要分布于同禾和冷源等地。白云母-钾/钠长石型伟晶岩中副矿物发育最丰富,常见电气石、石榴子石等标志性副矿物。(4)稀有金属元素分析表明,桂东北伟晶岩中的成矿元素主要为Ta、Nb、Be和Rb等4种,而Li和Cs含量普遍偏低。富Ta-Nb伟晶岩主要集中在茅安塘和瓜里,同时在茅安塘地区的伟晶岩中局部出现Be矿化。这种与Ta-Nb-Be矿化有关的伟晶岩多属白云母-钾/钠长石型。富Rb伟晶岩在桂东北地区分布非常广泛,区内多数伟晶岩脉中Rb元素含量接近或超过边界品位,特别是白云母-钾长石型或钾长石型伟晶岩中Rb元素含量常达到工业品位。(5)对伟晶岩脉中稀有金属矿质元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Nb与Ta之间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二者常常同步增高或降低,尤其在茅安塘、梅溪等地的伟晶岩脉中表现的最为典型。同时,在众多伟晶岩脉中Nb+Ta与Rb含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常常形成共生矿化现象,但Nb、Ta与Li、Cs的相关性较低。(6)成矿预测分析认为,白云母-钠长石型、白云母-钾长石型伟晶岩脉可分别作为区内寻找伟晶岩型Nb-Ta-Be矿和Rb矿的有利岩性标志;伟晶岩中钠长石、电气石、锡石等矿物含量高,交代作用强烈,是指示稀有金属矿化的良好矿物学标志。此外,结合稀有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及区内伟晶岩脉中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圈定出了瓜里、茅安塘、咸水洞-铜座、覃家塘-冷源等4个地区,作为下一步勘查工作的有利找矿目标区。
杨岳清,王登红,刘善宝,刘丽君,王成辉,郭唯明[10](2020)在《四川甲基卡两类锂辉石矿体共存机制及其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甲基卡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硬岩型锂资源基地,目前已查明数个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其矿床工业类型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但在近几年对深部锂矿产的勘查中,除了继续发现有花岗伟晶岩型矿体外,还发现一种粒度明显偏细的锂矿石,野外称之为细晶岩,但经室内认真观察表明,它们具有非常典型的花岗结构,锂辉石在其中以自形—半自形晶较均匀分布,含量在5%~22%,长石包括微斜长石和钠长石,结合其他工作确定,这应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富锂辉石碱长花岗岩。在含矿脉体中,它和富锂辉石的花岗伟晶岩密切伴生,但形成时间较晚。在一些矿床(段)中,碱长花岗岩型矿石中的锂储量还明显高过花岗伟晶岩型。花岗伟晶岩型和花岗岩型锂辉石矿共伴生,这在国内也是首例,其特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三叠纪末松潘-甘孜造山带中构造-岩浆-穹窿体的形成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使含矿花岗伟晶岩和花岗岩仅集中发育于一定的接触变质带中,并相伴生产出。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甲基卡地区锂矿石类型,也为花岗伟晶岩和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基地。
二、秦东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某些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东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某些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两大类伟晶岩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伟晶岩研究的概况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项目依托与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伟晶岩的构造环境研究 |
2.1 伟晶岩与槽台理论 |
2.2 伟晶岩与造山过程 |
2.3 伟晶岩的构造分类 |
第三章 造山系伟晶岩 |
3.1 造山系伟晶岩的基本概况 |
3.2 造山系稀有金属矿床—四川康定甲基卡 |
3.3 造山系稀有金属矿床中岩体—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 |
第四章 陆块区伟晶岩 |
4.1 陆块区伟晶岩的演化特征 |
4.3 麻地稀有金属花岗岩 |
第五章 两类伟晶岩对比研究 |
5.1 成岩成矿特征 |
5.2 成矿构造环境 |
第六章 构造环境与成矿规律 |
6.1 伟晶岩的成矿规律 |
6.2 伟晶岩的示踪作用 |
6.3 伟晶岩的找矿预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5)四川甲基卡矿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伟晶岩研究现状 |
1.2.2 甲基卡矿区花岗伟晶岩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穹隆构造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3.3 脉岩 |
2.4 区域变质作用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概况 |
第3章 矿区花岗岩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概况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变质岩 |
3.2 岩体(脉)的产出特征 |
3.3 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特征 |
3.3.1 马颈子岩体 |
3.3.2 花岗质岩脉 |
3.4 花岗岩质脉与马颈子岩体的关系 |
第4章 矿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常量元素特征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5章 岩体含矿性分析 |
5.1 岩体(岩脉)稀有元素含量特征 |
5.2 稀有元素赋存状态 |
5.3 稀有元素富集机制探讨 |
5.3.1 矿区稀有元素在花岗质岩脉中的富集规律 |
5.3.2 岩浆演化与定位过程中稀有元素的迁移富集方式分析 |
5.3.3 矿区花岗岩成矿专属性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
1.2.2 花岗伟晶岩成因及类型 |
1.3 研究区(甲基卡)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研究区(甲基卡)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变质作用 |
第3章 矿区地质概况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变质作用 |
第4章 甲基卡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4.2 稀有及微量元素特征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5章 甲基卡伟晶岩地质特征 |
5.1 伟晶岩成因类型及分布 |
5.2 伟晶岩内部构造 |
5.3 伟晶岩矿物学特征 |
5.3.1 造岩矿物 |
5.3.2 矿石矿物 |
5.3.3 主要副矿物 |
5.4 交代作用及围岩蚀变 |
5.5 伟晶岩岩石地球化学 |
5.5.1 主量元素特征 |
5.5.2 稀有及微量元素特征 |
5.5.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6章 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6.1.1 Pb同位素特征 |
6.1.2 Sr同位素特征 |
6.1.3 Sm-Nd同位素特征 |
6.1.4 Li同位素特征 |
6.2 成矿流体来源 |
6.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6.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6.3.2 包裹体气液成分 |
6.3.3 均一温度、盐度与压力 |
6.4 成矿时代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东秦岭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类型、内部结构、矿化及远景——兼与阿尔泰地区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伟晶岩类型 |
2 伟晶岩内部结构分带型式 |
3 稀有金属矿化特征 |
4 分异演化程度与稀有金属成矿机制 |
5 稀有金属伟晶岩与花岗岩成因联系 |
6 造山带演化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
7 稀有金属远景分析 |
8 结论 |
(8)川西典型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机理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与伟晶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产的供需现状 |
1.1.1 锂 |
1.1.2 铍 |
1.1.3 铌、钽 |
1.1 伟晶岩研究的现状 |
1.2.1 伟晶岩的分类 |
1.2.2 伟晶岩的成因类型 |
1.2.3 伟晶岩形成与造山过程的耦合关系 |
1.3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1.3.1 伟晶岩成因模式研究 |
1.3.2 川西伟晶岩对松潘-甘孜造山带造山过程的示踪作用 |
1.3.3 造山过程、岩浆活动、伟晶岩成矿作用间的内在联系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变质作用 |
2.2.3 区域岩浆活动 |
2.3 松潘-甘孜造山带与伟晶岩有关的矿产资源概况 |
3 可尔因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
3.1 可尔因矿区的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可尔因复式岩体 |
3.1.4 变质作用 |
3.2 可尔因矿床的地质特征 |
3.3 可尔因复式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3.3.1 主量元素 |
3.3.2 微量元素 |
3.3.4 稀土元素 |
3.3.5 小结 |
3.4 可尔因矿床的白云母地球化学特征 |
3.4.1 白云母的主要化学组分特征 |
3.4.2 白云母的微量元素特征 |
3.4.3 白云母的稀土元素特征 |
3.4.4 小结及讨论 |
3.5 可尔因矿床的成岩成矿流体特征 |
3.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3.5.2 均一温度 |
3.5.3 盐度 |
3.5.4 捕获压力与捕获温度 |
3.5.5 流体成分 |
3.5.6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
3.5.7 成岩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 |
3.6 可尔因矿床的形成机理 |
3.6.1 可尔因复式岩体的成因 |
3.6.2 可尔因复式岩体与伟晶岩的关系 |
3.6.3 白云母钠长花岗岩与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的关系 |
3.6.4 成矿模式 |
4 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
4.1 甲基卡矿区的地质特征 |
4.1.1 地层 |
4.1.2 构造 |
4.1.3 二云母花岗岩 |
4.1.4 变质作用 |
4.2 甲基卡矿床的地质特征 |
4.2.1 伟晶岩的类型及产出形态 |
4.2.2 伟晶岩的内部结构 |
4.2.3 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 |
4.2.4 典型矿脉——No.134 伟晶岩地质特征 |
4.3 甲基卡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3.3 稀土元素 |
4.3.4 同位素 |
4.3.5 小结 |
4.4 甲基卡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4.1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及特征 |
4.4.2 测温结果 |
4.5 NO.134 锂辉石型伟晶岩脉的流体特征 |
4.5.1 No.134 脉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5.2 含硅酸盐子矿物包裹体的特征 |
4.5.3 No.134 伟晶岩脉的流体演化过程 |
4.6 甲基卡矿床的流体特征 |
4.6.1 均一温度 |
4.6.2 盐度、组分特征 |
4.6.3 捕获压力 |
4.6.4 流体成分 |
4.6.5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
4.6.6 小结 |
4.7 甲基卡矿床的形成机理 |
4.7.1 与结晶分异型伟晶岩的不同点 |
4.7.2 富Li-F 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现象 |
4.7.3 甲基卡矿床发生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依据 |
4.7.4 成矿模式 |
5 丹巴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床 |
5.1 丹巴矿区的地质特征 |
5.1.1 地层 |
5.1.2 构造 |
5.1.3 变质作用 |
5.1.4 岩浆活动 |
5.2 丹巴矿床的地质特征 |
5.2.1 矿脉的形态、产状及规模 |
5.2.2 矿脉的物质成分及伟晶岩分类 |
5.2.3 矿脉的结构构造 |
5.2.4 围岩 |
5.2.5 丹巴布依沟白云母伟晶岩的特点 |
5.3 丹巴矿床的白云母地球化学特征 |
5.3.1 主量元素 |
5.3.2 微量元素 |
5.3.3 小结 |
5.4 丹巴矿床的成岩成矿流体特征 |
5.4.1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 |
5.4.2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
5.4.3 流体包裹体的盐度 |
5.4.4 流体成分 |
5.4.5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
5.4.6 小结 |
5.5 丹巴矿床的形成机理 |
5.5.1 矿区主要地质体的形成时代 |
5.5.2 构造-变质-伟晶岩 |
5.5.3 成矿模式 |
6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的大陆动力学背景 |
6.1 川西典型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 |
6.1.1 可尔因稀有金属矿床的年代学研究 |
6.1.2 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的年代学研究 |
6.1.3 丹巴白云母矿床的年代学研究 |
6.1.4 雪宝顶钨锡铍矿床的年代研究 |
6.2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对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示踪作用 |
6.2.1 伟晶岩对大陆活动示踪的依据 |
6.2.2 川西伟晶岩的示踪结果 |
6.3 其他方面的信息对伟晶岩示踪结果的证明 |
6.3.1 区域花岗岩的化学组成 |
6.3.2 区域地层厚度 |
6.4 总结 |
7 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
7.1 大陆动力学背景对川西伟晶岩矿化类型的制约 |
7.2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的LI-F 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
7.2.1 富Li-F 花岗岩浆的形成环境 |
7.2.2 富Li-F 花岗岩浆的稀有金属矿化过程 |
7.2.3 构造环境对F-Li 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制约 |
7.2.4 化学组分对Li-F 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制约 |
7.3 LI-F 花岗岩浆对稀有金属的富集作用 |
7.3.1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对稀有金属的富集 |
7.3.2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对稀有金属的富集作用 |
7.3.3 其他影响稀有金属富集的因素 |
7.3.4 小结 |
7.4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形成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模式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
附表 2 |
附图 1 |
图版说明和图版 |
个人简历 |
(9)桂东北伟晶岩地质特征、稀有金属矿化规律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1 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与成矿作用 |
1.2.2 华南伟晶岩分布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
1.2.3 广西伟晶岩分布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桂东北伟晶岩地质特征 |
3.1 伟晶岩分布 |
3.2 伟晶岩类型 |
3.3 典型伟晶岩发育区地质特征 |
3.3.1 茅安塘及周边伟晶岩密集区 |
3.3.2 瓜里-梅溪伟晶岩密集区 |
3.3.3 覃家塘伟晶岩密集区 |
3.3.4 铜座伟晶岩密集区 |
3.3.5 咸水洞伟晶岩密集区 |
3.3.6 同禾-冷源伟晶岩密集区 |
第4章 桂东北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化特征及成矿规律 |
4.1 典型矿区成矿特征 |
4.1.1 茅安塘Nb-Ta-Be-Rb矿区 |
4.1.2 瓜里Rb-Nb矿化区 |
4.1.3 覃家塘Rb-Nb矿化区 |
4.1.4 铜座-大小源Rb矿化区 |
4.1.5 冷源Rb矿区 |
4.1.6 同禾地区 |
4.2 不同伟晶岩发育区稀有金属含量对比 |
4.3 成矿规律分析 |
4.3.1 伟晶岩分布规律 |
4.3.2 稀有金属元素分布规律 |
第5章 桂东北稀有金属成矿预测区圈定与评价 |
5.1 找矿标志 |
5.2 成矿预测区的圈定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四川甲基卡两类锂辉石矿体共存机制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赋矿脉体中岩石类型和锂的矿化特征 |
1.1 新三号脉 |
1.1.1 新三号矿床矿体中赋矿岩石类型 |
(1)云英岩: |
(2)含矿伟晶岩: |
(3)碱长花岗岩: |
1.1.2 ZK1101岩芯中的锂矿化特征 |
1.2 鸭柯柯矿段 |
1.2.1 赋矿岩石类型 |
1.2.2 ZK801岩芯中锂的矿化特征 |
2 甲基卡矿田赋矿脉体的成岩成矿作用探讨 |
2.1 区域岩浆活动和对围岩的改造为成矿岩脉的产出奠定了基础 |
2.2 穹状变质体为伟晶岩矿田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2.3 晚期花岗质岩浆再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矿田稀有元素的成矿作用 |
3 结论 |
四、秦东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某些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秦东花岗伟晶岩成因问题讨论[J]. 栾世伟.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79(03)
- [2]我国两大类伟晶岩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对比研究[D]. 侯江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3]秦东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某些地球化学特征[J]. 栾世伟. 地球化学, 1979(04)
- [4]秦岭东段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铷、铯的地球化学特征[J]. 陈尚迪.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3(04)
- [5]四川甲基卡矿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研究[D]. 袁天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特征[D]. 贾旭.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东秦岭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类型、内部结构、矿化及远景——兼与阿尔泰地区对比[J]. 秦克章,周起凤,唐冬梅,王春龙. 矿床地质, 2019(05)
- [8]川西典型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机理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D]. 李建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9]桂东北伟晶岩地质特征、稀有金属矿化规律及找矿预测[D]. 张润泽.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10]四川甲基卡两类锂辉石矿体共存机制及其找矿意义[J]. 杨岳清,王登红,刘善宝,刘丽君,王成辉,郭唯明. 地质学报,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