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V形折板在铁路房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申夫[1](1978)在《关于V形折板在铁路房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V形折板近几年来发展较快,在铁路系统也逐渐被采用。本文就折板结构在铁路房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新建铁路及旧线改造时,房屋结构选型之参考。一、概述装配式V形折板有予应力和非予应力两种。予应力V形折板(以下简称予应力折板),几年来在全国多数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目前,使用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最大跨度达24米。
韩流[2](1982)在《铁路应用V形折板技术近况》文中认为 自1968年第一块V形折板在北京铁路局昌平构件厂试制生产并首先在石油部门使用以来,发展极快。目前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这种板、梁合一的空间屋盖结构,路内不少单位也在仓库、站台雨棚以及其他生产技术作业房屋中采用。据不完全统计,全路已建成面积数十万平米,并在普通钢筋混凝土V形折板、大悬挑V形折板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创新。实践证明,采用折板在某些条件下经济合理,便于施工,是一种相当有发展前途的屋盖结构。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3](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文中认为一、线路专业铁路线路系机车车辆走行的通路,从广义上讲是由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及其他建筑物所构成。根据铁路标准设计专业归口管理范围的划分,线路专业主要包括勘测和轨道(含道岔)两大类。1950~1993年共编制标准设计2 089项,计20 450张图纸。由于勘测类标准设计可编项目少,40多年来仅编了100项,计530张图纸,且多为图式、图例、符号和表格格式,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4](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说明本大事记本着尊重事实、记述历史的原则,记载了1953~1993年(个别包括1950~1952年)铁路标准设计编制和管理各个方面发生的大事、要事和新事,目的是向广大读者,特别是标准设计编管人员提供一个查考40年来铁路标准设计比较重大事情的资料索引。本大事记根据有关文件、资料记述,依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缺乏具体日期的放在每月、年之后。所记载的会议、规章侧重于全路性的,或是对全路有相当影响、具有指导意义的。
邵卓民[5](1999)在《现行土木工程标准体系(第六讲)》文中提出 5.2 结构设计标准 5.2.1基础标准在建筑结构设计范围内,主要的基础标准是术语与符号标准、制图标准和设计统一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97。本标准由《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GBJ 83-85修订而成,适用于以混凝土、砌体、钢材、木材建造的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及有关领域。本标准遵循《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T132-90规定的原则,具体规定了建筑结构设计的通用术语,混凝
杜拱辰[6](1999)在《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成就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简要叙述了我国预应力混凝土 50年来的成就与展望,共分: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开拓;低强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先张、后张预加应力工艺;预应力混凝土的普及和进一步的推广;研究与发展等六个部分。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先张与后张预应力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若干建议。
金坤[7](2014)在《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产业是体育科学与经济科学交叉的新领域,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国的体育产业化目前还处在初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设计特征和策略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也和产业体制和政策有关。从体育产业化的角度来研究公共体育场馆,具有独特的人文社科视点。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地区差异性大,而浙江省的体育产业化在国内领先,阶段清晰,研究其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应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借鉴价值.因此从分析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化进程着手,整理和总结了该省公共体育场馆建筑设计特征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而对产业化的发展和需求变动对建筑设计特征的影响及相关设计策略作了详细的分析。本研究结论也可供其它地区的体育建筑设计参考。全文共约21.2万字,图表961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第1章),解释研究的背景、意义、基本概念等,陈述研究方法和框架。其次(第2、3章),对体育产业和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历程、概念、相互关系作了深化及分析,对产业背景和设计特征的元素作了筛选。并把浙江省的产业化进程分为成长、过渡、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按阶段对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典型实例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产业化进程中设计特征的演变趋势—综合化、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接着(第4、5、6、7章),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和需求相联系,从总体布局和功能组合、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四个方面,对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项研究;并考虑与产业的协调发展,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策略.最后(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在附录中选取了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部分实例,并作简要分析。
苏雨晴[8](2019)在《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在这种形势下,木结构建筑以一种新姿态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木材逐渐被应用到各种建筑类型当中。本文以寒地建筑的现代木结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现代木结构建筑屋顶的建构技术,思考如何在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建筑中应用先进的木结构屋顶技术,以解决现有条件下东北地区旧建筑屋顶改造工程以及新建建筑混凝土屋顶中常见的疑难问题。我国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木材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本文从我国城乡未来木结构建筑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先进案例的研究入手,分析研究采用木结构屋顶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分析现代建筑屋顶的特征,特别是对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特征进行重点研究,从中总结并探索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特征;其次,从建筑材料、节点构造、结构体系三方面分析现代木结构屋顶的建构技术。通过研究国外现代木结构屋顶优秀案例,分析并汲取案例中木结构屋顶的先进理念和建构技术,然后将其应用在寒地建筑中;最后,分析东北地区现有现代木结构屋顶应用的案例,结合前文总结得出的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应用“GBS”模拟软件,对比分析相同条件下木结构屋顶与混凝土结构屋顶在既有建筑屋顶改造中的能源消耗,从而指导严寒和寒冷地区具有地域适应性特征的现代木结构屋顶设计。
崔京浩[9](2004)在《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三部分,Ⅰ地下工程,指出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讨论了地下贮库,地下交通及地下工程的若干典型问题;Ⅱ燃气爆炸,讨论了灾害的严重性、燃爆的机理、燃爆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燃爆的安全性评估等问题;Ⅲ生物力学,讨论了骨骼与脊柱的力学性能及临床应用.
施丽彦[10](2002)在《钢结构建筑的造型语汇与发展初探》文中指出在材料和各种先进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中坚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是走在各种潮流尖端的领军一族,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材料,甚至是最新的观念。国内的钢结构建设正在发展中,国家政策鼓励加大建筑行业钢材使用量,在大好形势下,提高钢结构建筑设计水平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立足于国内钢结构建筑的现状和发展,通过对基本钢结构形式的阐述,对国外钢结构建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观察,认识我国钢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钢结构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前景。在本文的第一部分,追溯钢材在建筑领域的发展,通过对50年来钢结构在国内发展情形的简要回顾,了解这50年来国内钢结构在建筑造型、结构技术等方面达到的高度。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基本钢结构结构形式的介绍,对一些建筑实例的分析,来阐述国内外业界对结构体系成熟的空间钢结构的应用,对钢结构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这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大型钢结构的结构形式,尤其是公共建筑,较偏重于结构形式的阐述。第三部分讲述现代建筑中的钢结构,立足于国外先进的设计潮流,分析钢结构在现代建筑中所扮演的角色,无论是展现高技派建筑师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自如,或是展现现代建筑的结构美,抑或是展现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钢结构都游刃有余。这一部分是国内比较落后的方面,有待随科技发展而提高。第四部分则对国外比较普及,国内刚刚起步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进行介绍,介绍住宅的结构体系,我国对钢结构住宅设计基础规范的制定依据,各种住宅体系的比较,分析建成的建筑实例,展望我国钢结构住宅工业化的趋势。第五部分针对钢结构特有的技术问题进行阐述,包括防火、防腐,主要对于钢结构的弱点--防火问题进行重点表述,介绍了各种比较有效的、常用的防火措施。作为二十一世纪国内重点发展的建筑类型,钢结构的前景必然是广阔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二、关于V形折板在铁路房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V形折板在铁路房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7)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浙江省概况 |
1.1.2 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
1.1.3 全民健身和休闲体育在浙江省的普及 |
1.1.4 浙江省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1.2.1 概念 |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 |
1.4.1 方法 |
1.4.2 理论工具 |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6 创新点陈述 |
2 概念深化及关系分析 |
2.1 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 |
2.1.1 内涵 |
2.1.2 内容分类 |
2.2 国内外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
2.2.1 国外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
2.2.2 国内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
2.3 国内外体育产业化发展模式、特点的比较 |
2.3.1 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特点 |
2.3.2 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特点 |
2.3.3 国内外体育产业比较和启示 |
2.4 公共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 |
2.4.1 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的物质载体 |
2.4.2 产业化在公共体育场馆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2.4.3 相互之间的不利影响 |
2.5 消费需求的驱动力分析 |
2.5.1 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 |
2.5.2 体育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
2.5.3 关系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2.6 浙江省体育产业化的历程划分和发展趋势 |
2.6.1 浙江省体育产业化的历程划分 |
2.6.2 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
3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历史进程及特征分析 |
3.1 建筑设计特征要素的筛选 |
3.2 成长期(1949年—1977年) |
3.2.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
3.2.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
3.2.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
3.2.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
3.2.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
3.2.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
3.2.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
3.3 过渡期(1978年—2000年) |
3.3.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
3.3.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
3.3.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
3.3.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
3.3.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
3.3.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
3.3.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
3.4 快速发展期(2001年—至今) |
3.4.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
3.4.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
3.4.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
3.4.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
3.4.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
3.4.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
3.4.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
3.5 建筑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分析 |
4 总体布局和功能组合的综合化趋势 |
4.1 产业区域规划与集群化 |
4.1.1 体育产业的区域布局 |
4.1.2 体育产业的集群化 |
4.2 总体布局的综合化 |
4.2.1 场馆的区域规划与定位 |
4.2.2 场馆的选址与共享 |
4.2.3 建筑群体的综合化布局 |
4.3 功能组合的综合化 |
4.3.1 功能组合的相互促进 |
4.3.2 功能综合的多种模式 |
4.3.3 竞技单元内的功能综合 |
4.4 大众健身休闲的综合化 |
4.4.1 健身休闲与产业的发展 |
4.4.2 健身休闲与布局综合 |
4.4.3 健身休闲与功能综合 |
5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的高效化趋势 |
5.1 体育产业的属性与结构调整 |
5.1.1 体育产业的高效属性 |
5.1.2 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 |
5.2 竞赛空间的高效化 |
5.2.1 体育场馆的类型细化 |
5.2.2 看台区的视线设计 |
5.2.3 疏散方式的选择 |
5.2.4 比赛厅和休息厅的氛围 |
5.3 使用模式的高效化 |
5.3.1 场馆的经营风险 |
5.3.2 赛时和赛后的平衡 |
5.3.3 比赛场地的多功能设计 |
5.3.4 看台的灵活组合和空间利用 |
5.3.5 附属用房的转变 |
5.4 赛后转型与临时建筑 |
5.4.1 与城市融合的赛后转型 |
5.4.2 拆卸和循环使用的临时建筑 |
6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的专业化趋势 |
6.1 产业运行机制转变与专业化 |
6.1.1 产业运行机制的转变 |
6.1.2 场馆管理模式专业化 |
6.1.3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 |
6.1.4 竞技体育的院校化 |
6.2 配套设施的专业化转变 |
6.2.1 竞赛辅助空间的专业化改变 |
6.2.2 服务配套设施的专业化 |
6.2.3 跨产业的服务配套设施 |
6.3 技术应用的专业化 |
6.3.1 体育工艺的内容与拓展 |
6.3.2 新材料应用 |
6.3.3 结构选型 |
6.3.4 场地设计 |
6.3.5 物理环境设计 |
6.3.6 智能信息设计 |
6.4 特殊群体—残疾人体育建筑的专业化 |
6.4.1 残疾人体育的特点 |
6.4.2 特殊的管理模式 |
6.4.3 配套设施的特殊性 |
6.4.4 室外空间的无障碍技术应用 |
6.4.5 室内空间的无障碍技术应用 |
6.4.6 设备系统的专业化 |
7 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的多元化趋势 |
7.1 体育产业模式的多元化 |
7.1.1 体育产业模式的特点 |
7.1.2 体育产业与城市人文、设计特征 |
7.2 建筑潮流的多元化及整合 |
7.2.1 建筑潮流的发展与流派 |
7.2.2 多元整合的趋势 |
7.2.3 公共体育场馆与建筑潮流 |
7.3 设计理念的多元化 |
7.3.1 生态建筑理念的应用 |
7.3.2 高技术的运用 |
7.3.3 新地域主义 |
7.4 形式表达的多元化 |
7.4.1 新体育风格的形成 |
7.4.2 非几何构成——解构 |
7.4.3 柔和弹性——简约 |
7.4.4 整体覆盖—表皮 |
8 结论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8.1.1 体育产业化和公共体育场馆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 |
8.1.2 应在产业化的背景中研究公共体育场馆的设计特征 |
8.1.3 公共体育场馆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 |
8.1.4 公共体育场馆的设计策略要与体育产业的属性和发展趋势相符合 |
8.2 设计策略总结 |
8.2.1 布局和功能的整合 |
8.2.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的优化 |
8.2.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的拓展 |
8.2.4 理念和形式的多元兼容 |
8.2.5 前期策划和后期评估的完善 |
8.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3.1 产业的发展变动对体育场馆发展的不利影响 |
8.3.2 产权制度改革对体育场馆发展的影响 |
8.3.3 重视社区健身休闲场所的设计研究 |
8.3.4 借鉴和学习国外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建筑设计的经验 |
8.3.5 加强对场馆投资、产出的经济分析和比较研究 |
8.3.6 对体育场馆特有的设计特征作进一步的重点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实例 |
1. 浙江省体育馆 |
2. 杭州游泳健身中心 |
3.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 |
4. 台州体育中心 |
5. 杭州奥体博览城 |
6. 金华体育中心 |
7. 嘉兴体育中心体育场 |
8. 湖州南太湖湿地奥体公园 |
9. 温州奥体中心 |
10. 舟山体育中心体育馆 |
1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体育馆 |
12. 慈溪体育中心 |
13. 义乌梅湖体育会展中心 |
14. 椒江文化体育发展中心 |
15. 临海市体育文化中心体育馆 |
16. 三门金鳞体育中心 |
17. 嘉兴市残疾人奥林匹克中心 |
18. 浙江省残疾人体训中心 |
作者简历 |
(8)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城乡未来木结构建筑发展趋势 |
1.1.2 国家和地方政策引导措施 |
1.1.3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态特征的启迪与传承 |
1.2 课题研究范畴和内容 |
1.2.1 研究范畴 |
1.2.2 研究内容 |
1.2.3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研究 |
2.1 现代屋顶形态特征 |
2.1.1 现代屋顶基本特征 |
2.1.2 特色城镇化时代的屋顶形态意向 |
2.1.3 现代屋顶形态与城市形象 |
2.1.4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态的现代意义 |
2.2 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特征 |
2.2.1 材料属性 |
2.2.2 现代木结构屋顶分类 |
2.2.3 现代木结构屋顶优势 |
2.3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特征 |
2.3.1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基本特征 |
2.3.2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的美学特征 |
2.3.3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的标准化趋势 |
2.3.4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的多样化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研究 |
3.1 现代木结构建筑材料 |
3.1.1 材料的生态属性 |
3.1.2 材料的等级分类 |
3.1.3 材料的工艺属性 |
3.2 现代建筑木结构屋顶建构解析 |
3.2.1 木结构屋顶的剖面形态 |
3.2.2 木结构屋顶的构造节点 |
3.2.3 寒地木结构屋顶节点优化策略 |
3.3 现代建筑木结构屋顶结构体系 |
3.3.1 木结构屋顶的结构类型 |
3.3.2 木结构屋顶结构特征表现 |
3.3.3 寒地木结构屋顶结构优化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案例研究 |
4.1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案例分析 |
4.1.1 东北寒地屋顶改造案例 |
4.1.2 东北寒地屋顶改造调查分析 |
4.1.3 东北寒地现代木结构屋顶案例研究 |
4.2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设计模拟 |
4.2.1 模拟条件 |
4.2.2 模拟过程 |
4.2.3 结论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钢结构建筑的造型语汇与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图录 |
引言 |
1 金属结构的发展 |
1. 1 金属的早期应用 |
1. 1. 1 原始的使用时期 |
1. 1. 2 近代金属的发展 |
1. 2 建筑上的应用 |
1. 2. 1 早期的尝试 |
1. 2. 2 二十世纪金属在民用建筑中的发展 |
1. 3 国内金属结构的发展 |
1. 3. 1 解放前的发展情况 |
1. 3. 2 解放后的发展 |
2 钢结构的空间结构形式 |
2. 1 空间结构概述 |
2. 2 传统空间结构体系 |
2. 2. 1 网架 |
2. 2. 2 网壳 |
2. 2. 3 张拉结构 |
2. 2. 4 其它结构 |
2. 3 小结 |
3 现代建筑中的钢结构 |
3. 1 与高技术的结合 |
3. 2 建筑形式美与结构形式美的结合 |
3. 3 模拟和仿生建筑 |
3. 4 与玻璃共同创造通透的美 |
3. 5 绿色的钢结构:关注生态和能源问题 |
3. 6 建造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
3. 6. 1 公共交通建筑 |
3. 6. 2 公共文化建筑 |
3. 7 小结 |
4 轻钢体系与住宅钢结构 |
4. 1 住宅钢结构简介 |
4. 2 住宅钢结构的优势 |
4. 3 钢结构住宅体系 |
4. 4 我国多层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要点 |
4. 5 装配式梁柱轻钢住宅体系(B.U.B) |
4. 5. 1 B.U.B的特点 |
4. 5. 2 B.U.B住宅体系的应用 |
4. 6 钢结构住宅的其它建筑形式 |
5 钢结构的技术问题 |
5. 1 钢结构防火 |
5. 1. 1 钢结构构件在火灾条件下的破坏机理 |
5. 1. 2 钢结构抗火设计方法的理论阐述 |
5. 1. 3 钢结构的防火保护措施 |
5. 1. 4 对于钢结构防火的一点认识 |
5. 2 钢结构的防腐 |
5. 2. 1 锈蚀的原理 |
5. 2. 2 防锈的种类和特点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关于V形折板在铁路房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V形折板在铁路房屋中的应用[J]. 蔡申夫.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10)
- [2]铁路应用V形折板技术近况[J]. 韩流.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82(03)
- [3]《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J].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4]《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J].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5]现行土木工程标准体系(第六讲)[J]. 邵卓民. 工程建设标准化, 1999(05)
- [6]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成就与展望[J]. 杜拱辰. 建筑结构, 1999(10)
- [7]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D]. 金坤. 浙江大学, 2014(07)
- [8]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研究[D]. 苏雨晴.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9]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A]. 崔京浩.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 2004
- [10]钢结构建筑的造型语汇与发展初探[D]. 施丽彦. 重庆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