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耀别人,也就是照耀自己(论文文献综述)
何玉蔚[1](2022)在《红星照耀中国 剧社功不可没——解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剧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埃德加·斯诺极具预言色彩的《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剧社的演出呈现出质朴戏剧、政治戏剧,甚至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多重面孔,更重要的是,红军剧社上演的是货真价实的启蒙戏剧,红军通过戏剧宣传在对敌作战中不但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而且带给观众必须行动起来的新观念,毕竟,戏剧是改变人类思想的最有力的手段,红军在艰难处境中不仅生存下来并且扩大了自己的队伍,最终使红星照耀中国,红军剧社提供了极具启示意义的答案,即使在当下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安幸幸[2](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教学研究 ——以纪实作品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敖迪[3](2021)在《任务驱动下的初中革命传统教育“名着导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
乌云苏都[4](2021)在《《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与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之作。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为它的诞生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此着作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它的广为传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仅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20世纪30年代,中共在国民党的封锁、造谣污蔑下,面临着严重的形象危机,急需突破封锁,重构自身形象,使国内外人民了解真实情况;而斯诺经过长期的在华经历,认识到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的黑暗生活,并通过与左翼人士的交往,了解和同情中共,产生了访问红色中国的愿望;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双方的诉求不谋而合,共同创造了具有深远价值的经典着作,同时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部经典得以克服种种艰难,成功出版和传播。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此着作问世后,斯诺、中共和各抗日组织通过人际推广、在报刊杂志刊载书评介绍、并在发行量较多,具有社会影响的报纸刊登广告推广,促进了该书的广泛传播。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该书成功传播的原因。着作的出版顺应了国内外反法西斯战争的需求,其文本内容真实可靠成为其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加上斯诺的独特新闻品质和写作技巧,进而在中共的支持和帮助下,该书成为经典之作。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意义。一是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构建了中共积极抗日、自由民主的新形象,这种全新的形象,吸引了国内外进步人士大力报道和支援中共;二是促进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中国抗战的顺利进行;三是影响了美国对中共的认知,为后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此外,它的出版和传播,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借鉴。通过论述《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和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共和斯诺与此着作的传播关系以及此着作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再现此着作和斯诺在中美关系史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而能够解读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原因。
陈静[5](2020)在《《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旧话重提整本书阅读,将其置于语文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位置。相比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推动语文课程的深层变革。那么如何实施新课标初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使其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语文教学方式呈现多样性,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推荐的必读书目《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来论述整本书阅读教学,希冀促进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缘起、意义、现状和方法,多维度探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第一章阐释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首先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明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和特点;其次分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分别从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的方面、阅读教学现状即“教”的方面和名着阅读试题即“评”的方面来说明为什么要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第二章至第三章论述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力图使整本书阅读教学从理论层面走向操作层面。笔者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与评价几个方面来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其中,教学准备包括明晰价值定位、确定教学目标、推介阅读资料和规划教学指导四个部分;而教学实施与评价则着眼于读前导读课、通读指导课、读后研读课和读后展示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基于学习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和基于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的具体呈现,力图展现整个系统的教学指导体系。第四章主要论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反馈也就是教学实施以后“怎么样”的问题,其中从提升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和走向阅读深度四个角度来论述学生的学习成效,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经典名着的个性、新媒体的大环境、阅读过程的管理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为更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
林贞余[6](2020)在《多维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文中认为魏晋南北朝节日诗歌的书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还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政治观念、文学观念、美学观念等。不同节日诗歌的书写蕴含了不同的要素,因此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考察这些节日诗的书写。魏晋南北朝节日诗歌中占据数量优势地位的有上巳诗、七夕诗和重阳诗,因此对于这三类节日诗歌的研究成为重点。这些节日诗各自书写的内容和题材都不一样,写作这些节日诗歌的环境和背景也不一样,对于这些节日诗歌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视域进行分析。第一章将魏晋南北朝的节日诗置于民俗学的视域之下进行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的节日诗歌作整体的考察,分别对数量上占优势的上巳诗、七夕诗和重阳诗以及对在数量上不占优势的岁时性节日诗、纪念性节日诗和宗教性节日诗进行考察,考察这些诗歌当中的民俗文化意象,以及民俗文化对这些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诗人书写这些诗歌时所抒发的情感。第二章将魏晋南北朝的上巳诗放置在园林美学视域下进行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梳理出魏晋南北朝上巳诗歌中所蕴含的园林美学特点,由于在不同时期,上巳诗歌写作所处的园林不同,因而诗作中出现的园林美学意象也不同,从在这些各具特点的园林美学意象出发,结合当时的政治语境、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在把握上巳诗歌创作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研究上巳诗作中所传递出来的园林之美。诗人在上巳诗中所书写的园林自然生态景观、建筑景观传递了诗人对自身个体生命的体验,也传递出了他们的政治观念、自然观念和文化观念。第三章将魏晋南北朝七夕诗放在宫体题材视域下进行研究。宫体题材对于七夕诗歌的渗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不同阶段的七夕诗写作的题材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魏代出现了织女意象,西晋七夕诗关注自然题材,东晋七夕诗出现了艳情特质,到了南北朝时期,宫体题材对于七夕诗的渗透经历了发轫期、成熟期、深化定型期和发展平缓期。南北朝时期七夕诗的宫体化特征明显加强,这主要体现在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上。南北朝时期的七夕诗当中反复出现的女性穿针的场景、对于牛郎织形象的塑造、对于生活中细微事物的精细化的描摹都可以看作是七夕诗宫体化的具体表现。第四章将魏晋南北朝重阳诗放在应制题材视域下进行研究。在不同的朝代,重阳节诗歌书写所选择的题材是不同的。在东晋诗人笔下,由于受到游仙和山水等主流题材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重阳诗也书写这两种题材。到了南北朝,重阳诗的写作题材从山水题材转入应制题材,经历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应制题材对于重阳诗的渗透是逐渐深化的,到梁代达到了鼎盛,而到了陈代和北朝,又趋向衰微。重阳诗中渗透进应制题材主要是因为统治阶层的倡导,南朝齐梁间统治阶层喜好聚会欢宴,同时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造诣较高,他们鼓励文人们进行诗歌创作,因而诗人们在重阳节写作的诗歌大多反映了皇室或者贵族文人阶层的生活状态,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大多数是歌功颂德的,但是除却歌颂功德以外,这些诗作也不乏生活的趣味性,因为它们正好成为还原当时贵族文化环境、贵族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除此以外,这些描写秋季景观的重阳诗,在书写自然景观的变化上也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萧瑟美感。
黄夏[7](2020)在《初中语文阅读悬念教学法之行动研究 ——以W中学S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和缺乏期待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老师囿于传统教学方式、不会在语文课堂中加以创新,而创新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教学中设置悬念艺术。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探讨如何将悬念教学法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使悬念教学法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以唤醒学生的期待视野,重新提起对语文课堂的兴趣。研究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对行动研究和语文悬念教学法进行界定。行动研究是教育研究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指由采取行动的人为了实施某种具体教育行为而展开的规范的探究过程;语文悬念教学法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活动中,利用文本内容的矛盾、反差和空白,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体现课堂智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法。语文悬念教学法的行动研究就是将语文悬念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在教学行为之中,跟踪考察其实验过程,以检验悬念教学法的影响与效果的一种行动研究方法。其次,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悬念教学法的实施开展调查和三次实验。本次行动研究的对象为W中学八(三)班学生,模式采用的是勒温的行动研究的模式,行动研究者包括笔者和指导老师两个人。为了了解师生在实施悬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本研究采取了两种方式进行调查:一是对W中学八年级的几位老师进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悬念教学意义、实施以及问题的看法;二是以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对悬念教学法的理解和看法。之后是三次行动研究,制定好行动研究方案之后便是执行计划。行动研究的文本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和两篇名着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在每轮行动研究中,指导老师进行课堂观察并根据指标填写了课堂观察表。在每次行动研究之后,都会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三轮行动研究之后,进行了调查问卷后测,并从阅读兴趣、课堂思维活跃程度、语文阅读兴趣和语文阅读得分率四个主要方面与前测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悬念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变化。最后,指导老师和学生对笔者的行动研究给出了建议,笔者在行动研究之中也尝试总结出了悬念教学法的设置原则。
田玉鹏[8](2020)在《《叹异抄》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叹异抄》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的经典着作,对日本佛教及思想影响深远。在先行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叹异抄》文本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与阐释,认为《叹异抄》文本的核心思想是“绝对他力”原则的至上性,其展现出的逻辑结构是一种“触手式”结构。从文本结构来看,《叹异抄》可以分三个部分:师训篇、叹异篇与三序。其中师训篇正面阐发亲鸾传授的“绝对他力”至上的信仰原则;叹异篇主要通过对错误意见的反驳来彰显“绝对他力”原则的至上性;前、中、后三个序则分别用于说明主旨、连接师训篇与叹异篇两个部分以及记录亲鸾被流放时情况。从讨论的主题来看,《叹异抄》可以分为三大主题:一是“绝对他力”,用于直接论述“绝对他力”原则的至上性;二是“恶人正机”,用于阐发“恶人”等相关概念并解释信仰前述原则的原因;三是凡圣殊途,主要解释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区别,并确定适用“绝对他力”之信仰原则的人群范围。无论是三大构成部分还是三大主题,全文通篇围绕的只有一个核心思想,即“绝对他力”信仰的至上性。《叹异抄》通过演示在不同问题域对这一原则的应用,将“绝对他力”的原则与“求善”、“自力”等常识进行对抗,通过打破原有常识来凸显这种至上性;不同问题域之间并没有特定的逻辑联系。因此,《叹异抄》文本展现出的逻辑结构是一种“触手式结构”。这种结构反映了《叹异抄》语录式的、日常化的文本特征。《叹异抄》不仅成为日本净土真宗重要的“奥书”,在净土真宗思想的塑造和教团中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其对净土真宗思想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一向一揆”、石山之战、以及日本大陆布教政策以及从军僧团等标志性事件对现实的日本历史进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阳雯月[9](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红星照耀中国》;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芭蕾舞之恋》;《红墙摄影师侯波》;《珍贵的亲缘》;《两篇小说》;《生活》》文中指出
李晨冉[10](2020)在《斯诺在抗战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政党形象对外传播危机:国内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对于中共苏区全面封锁,采取虚假宣传的手段歪曲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形象;国外对共产党形象的了解也只是通过二手资料来捕风捉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率先冲破国民党的封锁,进入“红色中国”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采访报道,通过新闻报道以及《红星照耀中国》等着作,化解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解决了共产党所面临的形象危机,向国内外展示了共产党的真实形象,扭转了舆论局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了解与支持。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研究抗战时期斯诺对于中共形象对外传播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关于斯诺以及政党形象对外传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抗战时期斯诺对外传播中共形象的动因;第三章通过梳理斯诺进入苏区之前拟写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采访提纲,结合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于中共政治领袖、政策、典型群体等的描写来论述抗战时期斯诺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三个维度;第四章从报道内容及报道方式两个角度来探索斯诺对外传播共产党形象的方法,包括讲好“小故事”淡化宣传色彩、解读“异文化”符号客服文化差异、注重传奇性,增添阅读趣味、主动设置议题扭转国外公共舆论等使得外国读者对于共产党形象的理解更加准确,而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吸引了大批外国友人来到苏区报道形成的对外传播合力,使得共产党的真实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第五章论述了斯诺在抗战时期对于中共形象报道的意义,包括历史意义以及现实借鉴,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的政党形象传播提供启示。结语部分总结了斯诺对中共形象对外传播取得成功的原因,而斯诺本身在对外传播中所运用的方法等对于当今我国政党形象的对外传播仍具有借鉴意义。
二、照耀别人,也就是照耀自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照耀别人,也就是照耀自己(论文提纲范文)
(4)《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与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案 |
一、《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 |
(一)中共打破谣传和重构对外形象的需求 |
1.突破国民党丑化和贬低中共形象的困境 |
2.邀请外国记者宣传真实面貌的需要 |
(二)斯诺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与转变 |
1.在华经历使他认识到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
2.与左翼人士的交往活动促使他访问苏区 |
(三)成书与翻译出版 |
1.实地考察与搜集素材 |
2.出版与翻译的艰难性 |
二、《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 |
(一)斯诺与译者的传播 |
(二)书评介绍 |
(三)广告宣传 |
三、《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原因 |
(一)顺应了抗日战争的形势 |
(二)真实可靠的文本内容 |
(三)中共给予大力支持 |
(四)斯诺个人发挥重要作用 |
四、《红星照耀中国》传播的意义 |
(一)历史意义 |
1.构建了中共坚持抗日、自由民主的新形象 |
2.指引爱国青年奔赴延安 |
3.吸引国际友人报道和支援中国 |
4.为维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重要贡献 |
5.为中共与美国关系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
6.鼓舞了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
(二)现实意义 |
1.以真诚开放的姿态展示中国形象 |
2.需要创作更多经典作品宣传中国 |
3.需要更多“斯诺式”的媒体记者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 |
一、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点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据分析 |
一、语文核心素养对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定位 |
二、阅读教学现状对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呼唤 |
三、名着阅读试题对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向 |
第二章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准备 |
第一节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定位 |
一、《红星照耀中国》的新闻价值 |
二、《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价值 |
三、《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
第二节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 |
一、依据课程标准设置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
二、根据作品特点设置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
第三节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资料准备 |
一、《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版本选择 |
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拓展资料 |
第四节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规划 |
第三章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
第一节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
一、读前导读课:走近作者,初识名着 |
二、通读指导课:巧设引导,通读全书 |
三、读后研读课:合作探究,专题研读 |
四、读后展示课:风采展示,我读经典 |
第二节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机制 |
一、基于学习表现的过程性评价 |
二、基于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 |
第四章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反馈 |
第一节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效 |
一、活动多样,提升阅读兴趣 |
二、任务驱动,培养阅读习惯 |
三、策略建构,掌握阅读方法 |
四、研读提升,走向阅读深度 |
第二节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反思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与经典名着的个性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新媒体的大环境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与阅读过程的管理 |
四、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教师引导批注阅读示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多维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习俗对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节日诗的渗透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诗歌与文化习俗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诗歌与文化习俗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诗歌与文化习俗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习俗对数量上不占优势的节日诗的渗透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岁时性节日诗歌与文化习俗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性节日诗歌与文化习俗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性节日诗歌与文化习俗 |
第二章 园林美学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上巳诗研究 |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上巳诗作与园林之美 |
一、西晋侍臣华林园的上巳之作与园林美感蕴含的权力叙事 |
二、东晋士人兰亭雅集的上巳之作与兰亭之美蕴含的生命哲学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上巳诗作与园林之美 |
一、南朝宋代诗人于上巳创作的宫殿池苑之作与多样化的园林之美 |
二、南朝齐代诗人于上巳创作的曲水之作与细节化的园林之美 |
三、南朝梁代诗人于上巳创作的宫殿曲水之作与宏阔变换之美 |
四、南朝陈代诗人于上巳创作的宣猷堂曲水、丽晖殿之作与园林秀逸清俊之美 |
五、北朝诗人于上巳创作的华林园、曲水之作与园林粗犷、精细的矛盾之美 |
第三章 宫体题材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七夕诗研究 |
第一节 魏晋时期七夕诗写作的题材 |
一、魏代曹丕《燕歌行》中的牛郎织女意象 |
二、西晋七夕诗与宫体题材无涉 |
三、东晋七夕诗的艳情特质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七夕诗中的宫体题材 |
一、南朝宋:七夕诗对宫体题材借鉴的发轫期 |
二、南朝梁:七夕诗对宫体题材借鉴的成熟期 |
三、南朝陈:七夕诗对宫体题材借鉴的深化定型期 |
四、北朝:七夕诗对宫体题材借鉴的平缓期 |
第四章 应制题材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重阳诗研究 |
第一节 魏晋时期重阳诗写作的题材以游仙和山水田园为主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重阳诗写作的题材以应制为主 |
一、南朝宋代诗人笔下以应制赠别和山水题材为主的重阳诗写作 |
二、南朝齐代诗人笔下重阳节的应制侍宴诗作 |
三、南朝梁代诗人笔下重阳节的侍宴游苑诗作 |
四、南朝陈代诗人笔下重阳节的应制观猎诗作 |
五、北朝诗人笔下重阳节的应制从驾诗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初中语文阅读悬念教学法之行动研究 ——以W中学S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语文悬念教学法 |
二、行动研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在悬念教学中的意义 |
二、行动研究的模式 |
三、研究过程 |
第三节 研究情况说明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人员 |
第二章 行动研究前 |
第一节 访谈法 |
第二节 设计调查问卷 |
第三节 W中学S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情况的概况 |
一、S班语文阅读兴趣 |
二、S班语文课堂思维活跃程度 |
三、S班语文课堂效率 |
四、S班阅读得分率 |
五、其他 |
六、现状与总结 |
第三章 三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第一轮的行动研究 |
一、选篇缘由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教学目标 |
三、课堂设置的悬念艺术 |
四、悬念教学镜头呈现——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 |
五、教学实施效果 |
六、教学反思 |
第二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选篇缘由 |
二、教学目标 |
三、悬念设置艺术 |
四、悬念教学镜头呈现——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
五、教学实施效果 |
六、教学反思 |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选篇缘由 |
二、教学目标 |
三、悬念设置艺术 |
四、悬念教学镜头呈现——以《昆虫记》为例 |
五、教学实施效果 |
六、教学反思 |
第四章 行动研究评估 |
第一节 学生的变化 |
一、S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前后对比 |
二、S班学生语文课堂思维活跃程度前后对比 |
三、S班课堂效率前后对比 |
四、S班语文阅读得分率前后对比 |
五、其他 |
六、总结 |
第二节 老师的变化 |
一、悬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多样化 |
二、悬念教学在教学形式中的多样化 |
第五章 行动研究后:结论、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结论 |
一、悬念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
二、悬念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内驱力 |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建议 |
一、教师的建议 |
二、学生的建议 |
第三节 行动研究的反思 |
一、悬念设置应具有价值性 |
二、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
三、将悬念运用在写作教学之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叹异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问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日本的净土思想与《叹异抄》的形成 |
2.1 净土思想之缘起 |
2.2 日本对净土思想的受容——源信、法然与亲鸾 |
2.3 《叹异抄》的成立及其作者的争议 |
第三章 《叹异抄》的思想内容与结构 |
3.1 《叹异抄》的三个组成部分 |
3.2 《叹异抄》的三个主题思想 |
3.3 《叹异抄》的思想结构 |
第四章 《叹异抄》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
4.1 日本思想史的时代反映 |
4.2 对日本后世的深远影响 |
4.3 管窥日本文化构成的一个侧面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叹异抄》中所出现的命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红星照耀中国》;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芭蕾舞之恋》;《红墙摄影师侯波》;《珍贵的亲缘》;《两篇小说》;《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红星照耀中国》介绍 |
(二)维译汉 |
1.《芭蕾舞之恋》介绍 |
2.《红墙摄影师侯波》介绍 |
3.《珍贵的亲缘》(微电影剧本)介绍 |
4.《两篇小说》介绍 |
5.《生活》介绍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 |
1.《红星照耀中国》译文 |
(二)维译汉 |
1.《芭蕾舞之恋》译文 |
2.《红墙摄影师侯波》译文 |
3.《珍贵的亲缘》(微电影剧本)译文 |
4.《两篇小说》译文 |
5.《生活》译文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 |
1.《红星照耀中国》原文 |
(二)维译汉 |
1.《芭蕾舞之恋》原文 |
2.《红墙摄影师——侯波》原文 |
3.《珍贵的亲缘》(微电影剧本)原文 |
4.《两篇小说》原文 |
5.《生活》原文 |
结语 |
致谢 |
(10)斯诺在抗战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埃德加·斯诺的研究 |
1.2.2 关于政党形象对外传播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斯诺抗战时期报道中国共产党“独家新闻”的动因 |
2.1 外部因素:国内外缺乏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真实报道 |
2.1.1 国内:国民党政府全面封锁下的“扭曲”报道 |
2.1.2 国际:“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零”正面报道 |
2.2 内部因素:斯诺自身的新闻专业主义素养 |
2.2.1 出色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
2.2.2 敢于探索真实的“密苏里人”精神 |
2.2.3 无党派身份的客观与公正 |
2.2.4 对报道中共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
第三章 斯诺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三个维度 |
3.1 领袖维度 |
3.1.1 周恩来: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
3.1.2 毛泽东:一个天才的局势和政治战略家 |
3.1.3 朱德:一个英勇的军事战略家 |
3.2 政策维度 |
3.2.1 政治纲领:建立“工农政府”,实行民主制度 |
3.2.2 经济政策:平均分配土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3.2.3 军事思想:依靠群众,打“游击战” |
3.2.4 文化教育政策:创办学校,消除文盲 |
3.2.5 对外交往政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
3.3 群像维度 |
3.3.1 农民: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政策 |
3.3.2 “红小鬼”:坚定的红军后备力量 |
3.3.3 红军战士: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
第四章 抗战时期斯诺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对外传播的探索 |
4.1 运用叙事技巧,满足外国读者的需求 |
4.1.1 讲好“小故事”,淡化宣传色彩 |
4.1.2 解读“异文化”符号,克服文化差异 |
4.1.3 注重传奇性,增添阅读趣味 |
4.2 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推动共产党形象对外传播 |
4.2.1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国外受众关注 |
4.2.2 媒介联动式报道,形成对外传播合力 |
4.3 报道结构多样化,全面立体展示共产党形象 |
4.3.1 线性结构模式:连续性的信息组合呈现领袖形象 |
4.3.2 收缩型结构模式:全方位呈现共产党政策形象 |
4.3.3 网状型结构模式:通过长征的报道呈现共产党群像 |
第五章 斯诺在抗战时期对于中共形象对外传播的意义 |
5.1 历史意义 |
5.1.1 打破新闻封锁,化解形象危机 |
5.1.2 促进对外交往,提高国际地位 |
5.1.3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5.2 现实借鉴 |
5.2.1 注重共产党形象的“自我塑造” |
5.2.2 激发外媒对政党形象的正面报道 |
5.2.3 关注对外传播对象,调整传播内容 |
5.2.4 主流媒体创新对外传播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照耀别人,也就是照耀自己(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星照耀中国 剧社功不可没——解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剧社[J]. 何玉蔚. 名作欣赏, 2022(02)
-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教学研究 ——以纪实作品教学为例[D]. 安幸幸.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任务驱动下的初中革命传统教育“名着导读”教学研究[D]. 敖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与意义研究[D]. 乌云苏都. 延安大学, 2021(12)
- [5]《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陈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多维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D]. 林贞余. 广西大学, 2020(07)
- [7]初中语文阅读悬念教学法之行动研究 ——以W中学S班为例[D]. 黄夏.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叹异抄》思想研究[D]. 田玉鹏. 山东大学, 2020(09)
- [9]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红星照耀中国》;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芭蕾舞之恋》;《红墙摄影师侯波》;《珍贵的亲缘》;《两篇小说》;《生活》[D]. 阳雯月. 新疆大学, 2020(07)
- [10]斯诺在抗战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研究[D]. 李晨冉. 河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