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头类药物中毒53例临床心电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婷[1](2021)在《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中毒患者在血液灌流前后血中毒物血药浓度变化情况,量化HP对毒物的清除效果。同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和脏器损伤指标进行分析、归纳,依据毒物种类不同制定合理的灌流方案,能早期把握病情进展及评估预后,以期达到提高治愈率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作用。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山东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排除及纳入标准筛查后,共有165例临床病例资料入组。其中包括有机磷类79例(47.88%),敌草快28例(16.97%),草铵膦26例(15.76%),草甘膦32例(19.39%)。应用EXCEL表格收集指标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灌流前后相关血药浓度、各脏器损伤标志物等。应用EXCEL表格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有理论频数小于1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有机磷79例有机磷中毒病例中,包括毒死蜱9例,敌敌畏44例,甲拌磷8例,辛硫磷10例,氧化乐果8例。总病死率为30.4%。共6例患者入院前中毒时间≥48h。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有机磷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有机磷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有机磷总浓度变化为100(85.7,100.0)%。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当日即出现肺、心脏、肾脏、胰腺多器官损伤情况。在第2次复测CHE较首次是否升高这一研究指标上,存活组CHE升高人数>死亡组(P<0.05)。敌草快28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42.9%。共4例入院前中毒时间≥24h。首次HP前后血药浓度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当日即出现心脏、肝脏、肾脏及胰腺多器官损伤情况,并且多在住院前24小时内死亡。16例存活者共47份胸部CT报告中,有41份表现为正常或轻度肺渗出。所有患者出院前肺部渗出性改变均较前减轻,并且均无重度渗出及典型肺间质纤维化情况。草甘膦32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3.125%。有6例患者就诊前时间≥24小时。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草甘膦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草甘膦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草甘膦总浓度变化为100.0(97.13,100.0)%。草铵膦26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3.8%。有6例患者就诊前时间≥24小时。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草铵膦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草铵膦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草铵膦总浓度变化为92.29(85.49,97.32)%。研究结论1.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血液中有机磷、草甘膦、草铵膦及敌草快成分。通过分析前3类血药浓度资料得出,入院前2日内的3次血液灌流能基本清除血中毒物,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HP对血中毒物清除效果增大。2.及时、准确毒物检测能个体化指导血液灌流时机,会减少该项血液净化技术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治疗费用,有助于提升中毒患者的救治存活率。3.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在入院当日可出现MODS。入院第3日复测CHE升降趋势能评估患者预后,未升高者提示患者预后不良。4.重度敌草快中毒患者在入院当日可出现MODS。单纯敌草快中毒可能不会导致典型肺间质纤维化,在中毒初、中期肺组织的渗出性改变可在中毒后期逐渐吸收、消散。5.部分入院前中毒时间超过24h的有机磷、草甘膦、草铵膦及敌草快中毒患者,在入院后仍需接受血液灌流治疗。
杨苗苗[2](2020)在《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文中提出乌头二元缓释胶囊是对乌头注射液的剂型更改,以生川乌、生草乌为原料,由普通速释胶囊和肠溶缓释胶囊组合构成,用于缓解胃、肝癌晚期的癌痛等症状。胃、肝癌晚期病情严重,疼痛多为剧痛,乌头二元缓释胶囊通过药物先胃部速释后肠道缓释的二次释放,达到药物迅速起效并维持血药浓度长效的目的,具有剂型更改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为研究对象,建立乌头中药效物质整体成分与个体成分动物体内含量测定的方法学,开展了乌头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等研究,结合急性毒性、强心、抑制胃癌细胞体外增殖和镇痛药效验证的试验,证明其在镇痛的同时可强心和抑癌,确定出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的安全有效剂量,为其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分析方面,通过甲醇沉淀蛋白法和溴甲酚绿显色法测定大鼠和比格犬血浆中乌头类生物碱整体成分的吸波面积法(Area under absorbance-wave curve,简称AUAWC),专属性、线性关系和精密度均良好,其中线性方程分别为ΔAUAWC=1.2355C+3.2935(r=0.9993)、ΔAUAWC=0.6992x+1.3403(r=0.9998),血浆样品在8 h内稳定,方法回收率和相对回收率分别在80.45%-107.34%、92.13%-105.34%之间,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建立的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6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内标物质和生物碱能够很好分离,分析时间在8 min以内,最低检测限为0.05 ng·mL-1,最低定量限为0.1 ng·mL-1,在0.1-200 n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线性方程分别为Y=0.5752C+0.9537(0.9995),Y=0.5784C+0.8026(0.9998),Y=0.6866C+2.4519(0.9998),Y=0.1096C+0.5388(0.9999),Y=0.1212C+0.6092(0.9998),Y=0.0463C+0.16(0.9992),仪器精密度良好,样品在12 h内稳定,基质效应在76.48-102.47%之间,提取回收率在75.09-102.98%之间,都能够满足生物样品测定要求。结果表明AUAWC和UPLC-MS/MS可分别用于血浆中乌头类生物碱整体成分和个体成分的含量测定。同时,AUAWC法结合UPLC-MS/MS法开展了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在大鼠和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大鼠体内乌头提取物整体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为2 h,半衰期(t1/2)为4 h,波动度(DF)为3.12;个体成分在体内行为不同,半衰期有差异,但均在2 h内达到峰浓度,尤其是乌头碱,在0.25 h达到峰浓度,其中乌头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的血药浓度波动较大,说明乌头生物碱在体内吸收迅速、代谢较快,血药浓度波动大。比格犬给药二元缓释胶囊与普通胶囊后整体成分与个体成分的药时曲线图可以看出,虽然不同个体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普通胶囊组,药物吸收快,1 h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后逐渐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大;二元缓释胶囊组,药物快速释放,可维持30 h。相同剂量的普通胶囊组与二元缓释胶囊组,均出现动物中毒反应,但普通胶囊组中毒反应迅速,1 h死亡,二元缓释胶囊组则4 h出现中毒,UPLC-MS/MS法测得死亡时血药浓度发现乌头碱含量均较高,说明毒性发生与乌头碱直接相关;二元缓释胶囊剂量减半后,动物无死亡,乌头类生物碱最大血药浓度均减小,其中,乌头碱的血药浓度小于10 ng·mL-1,说明比格犬给药二元缓释胶囊死亡可能是给药剂量偏大;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乌头提取物1 h后测定各成分血药浓度,结果以二元缓释胶囊减半剂量换算作为给药剂量时,大鼠体内乌头碱的血药浓度明显小于减半剂量前乌头碱的血药浓度,表明以乌头注射液临床减半剂量换算作为二元缓释胶囊给药剂量,体内有效血药浓度相应减小,安全性增大。绝对生物利用度测试方面,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乌头注射液和口服灌胃乌头提取物后,根据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体内血药浓度计算6种生物碱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8.14%、44.26%、61.48%、57.70%、50.81%、79.06%,表明口服给药,各成分在胃内酸性环境和肠道菌群作用下,以及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转化为其它代谢产物和水解产物,导致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最后,大鼠急性毒性试验测得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3.9g·kg-1和37.0 g·kg-1,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7倍和351.7倍,制乌头的LD50是生乌头的9倍,生乌头的最小中毒剂量为0.25 g·kg-1(临床剂量的2.3倍),中毒致死大鼠的解剖发现,肝、肾等脏器均已发黑,中毒症状明显,而临床及其以下剂量的大鼠,各脏器均正常。强心试验方面,大鼠给药后第30分钟的心率与0时间心率相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生乌头组给药剂量为临床剂量的1-4倍时呈现减慢的趋势,临床剂量的8倍时给药前后心率较平稳,临床剂量的16倍时表现加快的趋势,制乌头组在对应的剂量表现为平稳、减慢、加快的顺序,表明生、制乌头均具有强心的作用,但生乌头低剂量时可达到强心作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结果显示,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均具有明显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的作用,剂量相同时,生乌头提取液的抑制作用较制乌头的更强。生乌头镇痛药效验证试验表明给药剂量为乌头注射液临床剂量的0.5倍时,疼痛抑制率可达59.26%,比阳性药物布洛芬抑制率还高,表明生乌头安全性比制乌头的小,但强心与抑癌作用来的大,生乌头在低剂量时即可表现出较好的药效结果,小鼠镇痛药效试验也进一步证实了最小有效剂量为乌头注射液临床0.5 g生药材/日。综上所述,乌头注射液改制成二元缓释胶囊可避免血药浓度快速升高引起中毒,又达到速效、长效的目的。乌头注射液(0.5 g生药材·mL-1)临床给药剂量为1-2 mL/次,1-2次/日,即0.5-2 g生药材/日,针对患者镇痛具有一定的给药方案灵活性,但也增加了体质虚弱患者的药源性毒副作用。本论文以乌头注射液临床1 g生药材/日的剂量作为参考剂量,以此换算作为二元缓释胶囊给药剂量,比格犬出现中毒死亡,死亡时测得的体内乌头碱血药浓度较高,给药剂量减半后,乌头碱血药浓度明显降低,比格犬无中毒死亡;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乌头提取物最小中毒剂量为临床剂量的2.3倍,表明临床剂量的0.5倍(即最小有效剂量,0.5 g生药材/日)-2倍都是安全的,因此,考虑到癌症晚期患者身体虚弱,初步确定以乌头注射液0.5 g生药材/日剂量换算作为二元缓释胶囊给药剂量,每天给药一次,每次一粒普通胶囊、一粒肠溶胶囊。
王丹[3](2019)在《基于文献研究的中药草乌安全性综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草乌为毛莫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疼痛、癌症及癫痫等多种疾病。然而,由于草乌含有双酯型乌头生物碱等毒性成分,加之超剂量服用、不遵循辨证论治等不合理应用,临床经常出现草乌的不良反应报道。为保证临床应用草乌的安全性,有必要对草乌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草乌的古代毒性记载、现代毒性记载及草乌临床不良反应报道进行了系统研究。古籍文献根据中医临床文献学家余瀛鳌所着《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田代华所着《中医文献导读》、严季澜所着《中医文献学》中所列书目,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发的“中医古籍知识库”平台,并利用第五版《中华医典》对草乌进行综合检索,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现代文献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英文数据库,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并建立了不良反应报道数据库。结果:古籍文献共搜集到草乌毒性古籍记载14条,现代毒性研究文献71篇,草乌不良反应事件报道中文文献822篇,英文文献0篇。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得到个案报道文献62篇,群案报道44篇,对1388例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古籍记载草乌有大毒,现代毒性研究证实草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血管系统,其动物毒理试验尚限于大鼠和原代乳鼠,在Beagle犬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小鼠及大鼠试验未见草乌的明显神经毒性。呼吸系统毒理试验,未见草乌对大鼠及Beagle犬的肺细胞损伤作用,仅在2.49g生草乌/kg的体内试验,导致了雄性Beagle犬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增大。关于草乌的特殊毒性研究,已证实草乌对大鼠具有胚胎毒性和生殖毒性,这为孕妇妊娠期间应禁用或谨慎服用草乌提供了毒理学依据。根据草乌提取物对小鼠骨髓微核试验、Ames试验及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目前尚未发现草乌遗传毒性的毒理学证据。通过对1388例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服草乌药酒(将生草乌直接浸泡于酒内)或配合白酒生服草乌导致的不良反应病例共计577例,占比49.23%。可见,民间误以为服用草乌药酒或者白酒送服生草乌,可以治疗疾病、滋补身体,是导致不良反应事件的重要原因。川乌、草乌同服,大大超过安全剂量,且炮制、配伍不当是发生不良反应时间的主要原因。此外,个体差异对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也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服食草乌后具有特征性不良反应,集中表现为口、舌、四肢甚至全身的麻木,循环系统不良表现以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为主,轻者出现心悸、心慌,重者可致休克、心脏骤停,这是导致草乌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草乌不良反应事件常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除此之外,一些文献还表明误服草乌可出现言语不清、烦躁、抑郁、意识障碍、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关于症状出现的时间,时间短者数分钟、10min以内、15min、20min、30min均有报道,时间长者,有1例服用草乌药酒约30d后发病。大多数不良反应症状在1h内出现。草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后,经过及时送医院抢救,可以痊愈,文献统计痊愈率为95.03%,远大于死亡率(4.97%),并且无后遗症。可见草乌中毒后病情可逆,病因及不良反应可以根除。最终通过对草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在遵从辩证论治、药证相符、将剂量控制在0.3g以下,掌握草乌配伍、炮制规律,煎煮时间大于4h,临床应用草乌是安全的,可以在发挥草乌的有效性规避草乌安全性,保证草乌安全用药。
王丹,贾德贤,李真真,姚骏凯,张力,孙晓波,高学敏,王景霞[4](2018)在《草乌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通过全面系统的国内外文献和信息研究,对草乌进行本草溯源及考证、追溯古今文献关于草乌的毒性记载、分析与草乌用药相关的临床不良事件案例报道以及近年来草乌相关的毒性实验研究,从而对草乌及其相关制剂的安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总结了与草乌的安全性相关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潜在风险因素;研究发现,76例草乌临床不良事件病例报道的患者,以心肌损害(占53.9%)、肾损害(占42.1%)为主,提示草乌可能存在心脏毒性和肝肾毒性的安全性问题;草乌成分复杂,研究证明其毒性成分主要取决于双脂型乌头碱的水解或分解程度,实验证明生草乌水煎剂在2 h时毒性最大,约4 h时毒性显着下降。毒性试验研究发现,草乌可能存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胚胎、生殖毒性等,孕妇应禁用。乌头碱中毒目前还缺乏特效的解毒药,治疗的关键是及时、有效地纠正心律失常,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同时予以洗胃、静脉补液等治疗措施。建议加强草乌毒理相关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其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机制和炮制配伍的增效减毒机制,明确量-效关系,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的同时有效消除其安全隐患。
张小芳[5](2018)在《血液灌流辅助治疗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乌头碱是一种可用于临床治疗的生物碱,其带有剧毒性,且其中毒浓度和治疗起效浓度相差很小。川乌是乌头属植物中的一种,其引起中毒的主要因素即为所含的乌头类生物碱,低至3g的川乌即可引发成人中毒,当人们因误服川乌或者因为服用不当而发生中毒时,可造成多个器官的损害,尤其是心脏受损的毒性表现更为明显,可出现多种多样的心律失常,其中的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患者死亡率很高[1]。乌头碱中毒后,可对心脏心肌细胞膜造成严重的损害,进而影响膜上的离子转运通道,导致其功能的异常,造成其开放异常。而且乌头碱中毒后也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本身,从而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表现为心脏兴奋性、传导性异常,即出现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其典型表现是室速、室颤等。乌头碱中毒后,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功能很多都很受到影响[2-3],其中,最主要的是Na+通道,可使大量Na+通道被乌头碱所激活,大量的钠离子流入到心肌细胞中,从而使心肌细胞膜去极化的速度加快,成为心脏电生理异常的基础[4]。乌头碱中毒后,还会影响交感神经,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在乌头碱的影响下被大量释放,打乱心肌细胞的正常节律,从而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5]。乌头碱中毒后,还可改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其兴奋性增强,乙酰胆碱在乌头碱的作用下被大量释放,窦房结及房室结的兴奋性在乙酰胆碱的影响下受到抑制,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6]。乌头碱中毒后,心肌的能量代谢也受到干扰,可以造成ATP的生成障碍,使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率下降,而细胞内外离子的主动运转是需要ATP辅助的,能量供应减少了,主动转运功能就会相应的减少,从而可导致电解质紊乱[7-8]。因此乌头碱中毒后,需尽早清除进入体内的毒性物质,而血液净化可以起到彻底清除毒物的作用,由于乌头碱隶属于双脂类型生物碱,特点是有较强的亲脂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应用血液灌流的方式,将其清除,而如果用在中毒的早期,效果就会更明显。当乌头碱与血液中某些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易被血液净化中的树脂成分吸附并清除,因此早期利用含树脂的灌流器清除毒物的效果尤其显着。对于已经吸收的毒物,已被机体吸收后,会造成机体的生理改变,而这种生理改变不能通过血液灌流的方式所改善,而血液滤过可以改善这种病生变化,脑组织、心肌等脏器所受到的毒性作用可以通过血液滤过的方式来改善,已经吸收入血的毒物要经过肝脏的代谢而清除,而血液滤过可以减轻毒性反应,从而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综上所述,血液灌流虽可以有效的清除毒物但对于已经吸收的毒物所引起的机体病理生理变化没有作用,而血液滤过对机体的病生反应有直接有效的作用,可以清除过多的水分,清除肌酐、尿素等毒性物质,还可减轻肝肾的代谢负担,保护脑组织,防止心衰的发生等,为后续的补液、营养支持等提供有利的时机[9-10],因此当发生乌头碱中毒时,可以采取血液净化的方式来治疗,血液灌流与血液滤过的联合使用,效果更好,患者预后最佳。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2日抢救成功因乌头碱中毒引起心脏事件1例患者的经验做出分析,便于我们对乌头碱中毒的识别及治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本例男性患者,40岁,在家自行服用了川乌100g后,出现了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并多脏器损害,入院后施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给予大剂量的胺碘酮及利多卡因,应用电复律、电除颤技术,在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应用了血液净化方式:血液灌流联合滤过,患者心律维持为窦性心律,未再发生心律失常,并复查见各个受损脏器功能均已恢复,好转出院,随访无并发症。结论:乌头碱中毒时,除了基本的洗胃、导泻等促进毒物排出的方法外,在药物治疗基本无效时,采取了血液灌流并联合血液滤过的方法来治疗,减轻了自由基及炎性因子对细胞及血管损伤的作用,达到有效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并保护了脏器功能,提升了预后效果。
杨发俊[6](2017)在《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临床救治措施,以减少病死率,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诊治的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5例患者中,治愈43例,遗留后遗症1例,死亡1例,治愈率为95.56%。结论: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三大症候群。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洗胃导泻减少毒物吸收,迅速有效纠正恶性心律失常,并注意补液,防止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提高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成功率。
田孝瑞[7](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乌头碱类药物中毒50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拟复方绿豆甘草汤洗胃和参麦注射液治疗乌头碱中毒的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乌头碱类药物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洗胃、导泻、大量补液、纠正心律失常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洗胃用自拟复方绿豆甘草汤配合参麦注射液40100 ml加入5%葡萄糖(GS)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自拟复方绿豆甘草汤洗胃和参麦注射液治疗乌头碱中毒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杨丽华[8](2016)在《藏药甘青乌头中二萜生物碱的研究》文中指出甘青乌头是藏医常用药,藏药名榜嘎(),植物来源系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Maxim.)Stapf的干燥全草(“榜嘎”的另一基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Bruhl.)Stapf的干燥全草)。始载于《月王药诊》,其性凉、味苦、有小毒,具清热解毒功效,多入藏成方制剂用于传染病发热,流行性感冒,肝、胆热病,肺热,肠热和食物中毒等疾病的治疗。甘青乌头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以二萜生物碱为主)、黄酮苷、酚酸和挥发油等,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镇痛、抗肿瘤和抗心律失常等药理活性。本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制备硅胶薄层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对甘青乌头总生物碱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共分离得到了43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光谱分析(UV、MS、1H-NMR、13C-NMR、HSQC、HMBC和1H,1H-COSY等),X射线单晶衍射及与文献值对比的方法,鉴定了其中3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4个,首次从甘青乌头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4个,其中21个生物碱(二萜生物碱9个):分别为2β,9β,11β,13β-tetrahydrohetisine,hetisane-2α,11α,13α,19β-tetrol-2-benzoate-11-sulfonate,13-dehydro-2β,3α,6β-trihydroxyhetisine,芥子酰胺-4-O-β-D-葡萄糖苷,11α,13α-dihydroxyhetisinone,异叶乌头碱,tanaconitine,盐酸阿替新,苯甲酰胺,海替生,氧化大麦碱,candicinechloride,二氢阿替生,异光黄素,对羟基苯乙胺,3-(4-aminophenyl)propenoic acid,腺苷,3-(p-hydroxyphenyl)propionic acid amide,N-甲基酪胺,环异亮氨酸-亮氨酸二肽,苯丙氨酸;5个酚酸: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醇,对羟基桂皮酸,尼泊金丁酯,红景天苷,trans-ferulic acid-4-O-β-D-allopyranoside;4个其他类型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酯,苯甲酸,(2R,3R)-2,3,4-三羟基丁酸。采用CPE法对已经分离鉴定的7个二萜生物碱成分(分别为11α,13α-dihydroxyhetisinone,异叶乌头碱,tanaconitine,盐酸阿替新,海替生,2β,9β,11α,13β-tetrahydrohetisine,13-dehydro-2β,3α,6β-trihydroxyhetisine)进行了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1α,13α-dihydroxyhetisinone具有良好的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说明二萜生物碱可能为甘青乌头药材清热解毒的化学成分。为了有效监管市场上的榜嘎药材,本文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榜嘎的基源为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Maxim.)Stapf或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Bruhl.)Stapf的干燥全草。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相关方法,对榜嘎的水分、总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进行了测定;以盐酸阿替新为检测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榜嘎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以槲皮素和山柰酚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榜嘎药材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结果显示,17批榜嘎药材水分含量介于7.23%10.2%之间,平均值8.31%;总灰分含量介于5.94%18.6%之间,平均值10.7%;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介于11.3%29.4%之间,平均值为21.4%;生物碱含量介于0.386%1.99%之间,平均值0.896%;总黄酮醇苷含量介于0.420%3.09%之间,平均值为1.63%。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限量标准制定原则,本文暂定榜嘎药材中水分含量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15.0%,醇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不得低于17.0%,总生物碱含量不少于0.4%,总黄酮醇苷含量不得少于0.8%。建立的标准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和准确性,可用于榜嘎药材的质量控制。本文还对乌头属藏药的种属与分布、分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乌头属藏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余葱葱,彭成,郭力,代敏[9](2009)在《2000例乌头类生物碱中毒临床药学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统计了近十年文献中2000例乌头类生物碱中毒病例的药学部分资料,探讨乌头类生物碱中毒的药学原因。结果表明:药物剂量是患者最忽视的因素,产地、药物品种、酒剂、口服途径与乌头碱中毒发生率有显着关系。因此培养患者有毒中药用药量、防中毒意识和改善产地用药习惯是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乌头类生物碱中毒的关键。
李荣球,阮海林[10](2008)在《乌头碱急性中毒的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大多数因服用乌头类中草药浸泡的药酒所引起。发生中毒后引起的主要表现是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三大症候群。其中主要损害循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病例大部分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致死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如何提高救治成功率?目前的诊治进展有6个方面:①紧急催吐、导泻;②及时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③对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硫酸镁等;④电复律的应用,特别是施行床边经静脉心脏起搏;⑤用中药双黄连针等中药制剂,治疗严重中毒有特效值得借鉴;⑥血液灌流及支持疗法可预防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急性中毒患者和积极宣教预防措施是降低乌头碱中毒病死率的根本保证。
二、乌头类药物中毒53例临床心电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头类药物中毒53例临床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工具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质量控制及伦理学审批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有机磷 |
3.1.1 患者一般资料 |
3.1.2 血液灌流对有机磷血药浓度影响 |
3.1.3 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比较 |
3.2 敌草快 |
3.2.1 患者一般资料 |
3.2.2 血液灌流对敌草快血药浓度影响 |
3.2.3 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比较 |
3.2.4 敌草快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分析 |
3.3 草甘膦 |
3.3.1 患者一般资料 |
3.3.2 血液灌流对草甘膦血药浓度影响 |
3.3.3 患者首次抽血化验结果 |
3.4 草铵膦 |
3.4.1 患者一般资料 |
3.4.2 血压灌流对草按膦血药浓度影响 |
3.4.3 患者首次抽血化验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有机磷 |
4.1.1 血液灌流对有机磷清除效果分析 |
4.1.2 相关预后分析 |
4.2 敌草快(DQ diquat) |
4.2.1 血液灌流对敌草快清除效果分析 |
4.2.2 相关预后分析 |
4.2.3 敌草快对肺的影响 |
4.3 草甘膦及草铵膦 |
4.3.1 血液灌流对草甘膦、草铵膦清除效果分析 |
4.3.2 草甘膦及草铵膦中毒患者早期脏器损伤情况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性中毒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
1 材料 |
2 吸波面积法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
2.1 甲醇沉淀蛋白法建立大鼠体内方法学 |
2.2 溴甲酚绿显色法建立比格犬体内方法学 |
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
3.1 色谱条件 |
3.2 质谱条件 |
3.3 溶液的制备 |
3.4 血浆样品的制备方法 |
3.5 大鼠体内方法学考察 |
3.6 比格犬体内方法学考察 |
4 小结 |
第二章 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乌头提取物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给药方法与血样采集 |
2.3 吸波面积法整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2.4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个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3 乌头二元缓释胶囊在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3.1 药物制备 |
3.2 溶液的制备 |
3.3 给药方法与血样采集 |
3.4 吸波面积法整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3.5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个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4 生乌头提取物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
5 小结 |
第三章 乌头提取物绝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质谱条件 |
2.3 溶液的制备 |
2.4 给药方法与血样采集 |
2.5 血浆样品的制备 |
2.6 数据处理 |
2.7 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乌头提取物急性毒性与药效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急性毒性试验 |
2.3 强心试验 |
2.4 胃癌AGS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
2.5 小鼠镇痛药效试验 |
2.6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基于文献研究的中药草乌安全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草乌有效性及安全性现代研究进展 |
1 文献检索 |
2 草乌有效性研究进展 |
2.1 药理作用 |
2.1.1 镇痛作用 |
2.1.2 局麻作用 |
2.1.3 强心作用 |
2.1.4 抗炎作用 |
2.1.5 抑瘤作用 |
2.1.6 免疫调节作用 |
2.1.7 其他作用 |
2.2 临床应用 |
2.2.1 除痹止痛 |
2.2.2 癌症 |
2.2.3 癫痫 |
3 草乌安全性研究进展 |
4 含草乌云南白药安全性研究进展 |
5 小结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草乌有效性及安全性辩证关系 |
2 中医、西医毒性理论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草乌基原考证 |
1 源流考证 |
2 现代研究 |
第二章 草乌毒性古代文献研究 |
第三章 草乌毒性现代文献研究 |
1 物质基础 |
2 毒性规律和靶器官的实验研究 |
2.1 心血管系统毒性 |
2.2 神经系统毒性 |
2.3 呼吸系统毒性 |
2.4 肾毒性 |
2.5 急性毒性研究 |
2.6 草乌的特殊毒性研究 |
3 小结与分析 |
第四章 草乌临床不良反应事件报道研究 |
1 文献检索 |
1.1 方法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结果 |
表2 草乌临床不良反应个案数据摘录 |
表3 草乌临床不良反应群体数据摘录 |
表4 草乌不良反应表现及抢救措施(个案) |
表5 草乌不良反应表现及抢救措施(群体) |
第五章 草乌安全性的综合评价 |
1 服用原因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
2 服用剂量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
3 炮制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
表6: 草乌炮制、配伍方法的本草古籍记载 |
4 配伍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
4.1 草乌配伍增效 |
4.2 草乌配伍减毒 |
5 个体差异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
6 不良反应事件预后 |
7 中毒解救 |
7.1 清除体内毒物 |
7.2 开展生命监测,保证呼吸畅通 |
7.3 对抗心律失常 |
7.4 血液灌注 |
7.5 身心护理 |
8 风险控制措施 |
8.1 加强患者安全用药意识教育,严格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
8.2 规范临床用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8.3 完善草乌中毒救治方案,及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 |
8.4 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充分发挥疗效规避用药风险 |
总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草乌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草乌源流及品种考证 |
2 古代文献相关毒性记载 |
3 现代临床毒性相关记载与病例报告分析 |
3.1 文献研究方法与结果[3-4] |
3.2 文献纳入标准 |
3.3 文献剔除标准 |
3.4 文献筛选结果 |
4 草乌相关安全性病例分析与评价 |
4.1 心肌损害 |
4.2 肾毒性 |
4.3 中毒性脑病 |
4.4 其他 |
4.4.1 休克 |
4.4.2 急性中毒性视网膜病变 |
4.5 相关中成药云南白药安全性问题 |
4.5.1 文献研究方法[11]与结果 |
4.5.2 云南白药安全性病例分析与评价 |
5 草乌毒性与机制研究 |
5.1 毒性成分研究 |
5.2 草乌毒性规律和靶器官的实验研究 |
5.2.1 心血管系统毒性 |
5.2.2 神经系统毒性 |
5.2.3 呼吸系统毒性 |
5.2.4 肾毒性 |
5.2.5 急性毒性研究 |
5.2.6 草乌的特殊毒性研究 |
5.2.6. 1 胚胎毒性 |
5.2.6. 2 生殖毒性 |
5.2.6. 3 遗传毒性研究 |
6 炮制和配伍对草乌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6.1 草乌炮制的古代文献记载 |
6.2 草乌炮制的现代文献记载 |
6.3 草乌炮制蒙古族医记载 |
6.4 草乌配伍禁忌 |
6.5 草乌配伍增效 |
6.6 草乌配伍减毒 |
7 草乌中毒救治方案 |
8 讨论 |
8.1 与草乌相关安全性病例特点分析 |
8.1.1 不良反应特点 |
8.1.2 发生时间及症状 |
8.2 可能风险因素分析 |
8.2.1 患者因素 |
8.2.2 药物因素 |
8.2.3 医生因素 |
8.2.4 炮制、配伍因素 |
8.3 控制风险的相关策略 |
8.3.1 加强患者安全用药意识教育, 严格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
8.3.2 规范临床用药,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8.3.3 完善草乌中毒救治方案, 及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 |
8.3.4 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充分发挥疗效规避用药风险 |
(5)血液灌流辅助治疗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病例资料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心电图表现 |
1.4 抢救措施及治疗方法 |
1.4.1 一般治疗 |
1.4.2 药物应用 |
1.4.3 血液灌流治疗 |
1.4.4 积极防治并发症 |
2 结果 |
3 讨论 |
(8)藏药甘青乌头中二萜生物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甘青乌头化学成分研究 |
1.1 概述 |
1.2 化合物结构 |
1.2.1 二萜生物碱 |
1.2.2 其他生物碱 |
1.2.3 酚酸 |
1.2.4 其他类 |
1.3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1.3.1 化合物 1(BG-Z-1)结构解析 |
1.3.2 化合物 2(BG-Z-16)结构解析 |
1.3.3 化合物 3(BG-Z-37)结构解析 |
1.3.4 化合物 4(BG-Z-40)的结构解析 |
1.4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
1.5 实验部分 |
1.5.1 实验仪器 |
1.5.2 实验材料 |
1.5.3 植物来源和鉴定 |
1.5.4 甘青乌头药材的提取和分离 |
1.6 结论 |
第二部分 单体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筛选 |
2.1 概述 |
2.2 单体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筛选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受试药物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实验结果 |
2.2.5 结论 |
第三部分 榜嘎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3.1 概述 |
3.2 材料 |
3.3 方法和结果 |
3.3.1 检查 |
3.3.2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3.3.3 总黄酮醇苷含量测定 |
3.4 讨论 |
3.4.1 检查 |
3.4.2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3.4.3 总黄酮醇苷的含量测定 |
3.4.4 结论 |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乌头属藏药研究进展 |
4.1 概述 |
4.2 种属与分布 |
4.3 化学成分研究 |
4.3.1 生物碱类 |
4.3.2 黄酮类 |
4.3.3 酚酸类 |
4.3.4 挥发油类 |
4.3.5 多糖类 |
4.3.6 其他类 |
4.4 药理作用研究 |
4.4.1 抗炎镇痛作用 |
4.4.2 抗菌作用 |
4.4.3 抗肿瘤作用 |
4.4.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4.5 炮制 |
4.6 毒性 |
4.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9)2000例乌头类生物碱中毒临床药学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例发生地 |
2.2 药物来源 |
2.3 剂型 |
2.4 服药途径 |
2.5 剂量 |
3 讨论 |
(10)乌头碱急性中毒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中毒机制和病因 |
2 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
3 急性中毒的心电图特点 |
4 急性中毒的治疗进展 |
4.1 催吐、洗胃 |
4.2 阿托品应用 |
4.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
4.4 电复律的应用 |
4.5 中药治疗 |
4.6 其他辅助治疗 |
5 急性中毒的预防 |
四、乌头类药物中毒53例临床心电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D]. 刘婷婷. 山东大学, 2021(12)
- [2]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D]. 杨苗苗.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文献研究的中药草乌安全性综合评价[D]. 王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草乌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J]. 王丹,贾德贤,李真真,姚骏凯,张力,孙晓波,高学敏,王景霞.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5)
- [5]血液灌流辅助治疗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分析[D]. 张小芳.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6]4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救治分析[J]. 杨发俊. 中国医学创新, 2017(36)
- [7]中西医结合治疗乌头碱类药物中毒50例临床研究[J]. 田孝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23)
- [8]藏药甘青乌头中二萜生物碱的研究[D]. 杨丽华. 广东药科大学, 2016(01)
- [9]2000例乌头类生物碱中毒临床药学原因分析[J]. 余葱葱,彭成,郭力,代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8)
- [10]乌头碱急性中毒的诊治进展[J]. 李荣球,阮海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