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

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

一、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语(论文文献综述)

稂建中[1](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胡木疑[2](1981)在《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语》文中研究表明 大不列颠是一个岛国,主要民族是英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国语是英语。英语由于使用的地域很广,又分为许多方言。我们所说的英国的标准语,一般指的是伦敦方言。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赵苏怡[3](2013)在《自源国家通用语形成规律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世界上自源国家通用语共有75种。本文以其中的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以及日语等8种语言为对象,就其形成基础和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以前述研究成果为指导,就普通话定义等问题进行了再探讨。本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回顾前人有关研究,以及说明本文的预期目标、语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正文。第二章依次对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四种最具影响力自源国家通用语,从语音规范的基础和词汇、语法规范的基础两方面,进行了历史考察。第三章先后对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以及日语等四种使用人数较多的自源国家通用语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考察,考察依然是从语音规范的基础和词汇、语法规范的基础两方面展开。第四章是以前面的考察为支柱,在暂时排除普通话的情况下,就世界主要自源国家通用语形成基础和形成规律,加以深入探析。第五章是以前面的研究成果为参照系,亦即以对于世界主要自源国家通用语形成基础和形成规律的认识为指导,就普通话的历史、特点以及定义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再探讨。第六章为结束语,主要是说明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指出研究的局限和不足。根据对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以及日语等8种自源国家通用语的考察,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其一,自源国家通用语语音规范直接基础都是该国权威地域方言,而词汇和语法规范直接基础则为该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中的典范用例。其二,自源国家通用语的形成规律具体表现为:来源于民间口语的权威地域方言是各自源国家通用语形成的基石:在自源国家通用语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文学的繁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政府行为或学者专家力量最终确立的自源国家通用语,自形成之日起,始终保持着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代表着社会最具权威的语音、词汇及语法规范。其三,究其规律形成原因,主要表现为语言内部原因和语言外部原因两个方面。促成该规律形成的语言内部原因有:鲜活的民间口语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最能体现时代的要求,因而其最适合充当权威地域方言发展的基础;权威地域方言一般易懂、易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而其语言外部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原因;通用语推广的方式和手段;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而根据在有关研究结论指导下的对于普通话定义的再探讨,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其一,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基础应为北京话音系:其二,其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直接基础应是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广播影视语言,而北方方言口语是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广播影视语言的直接基础。

陈珍[4](2014)在《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是公认的地方作家和乡土作家,民俗情结和民俗文化认同是哈代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民俗文化是哈代创作的艺术素材,民俗叙事策略是哈代的创作手段,哈代通过大量民俗事象的书写巧妙编织了威塞克斯艺术世界,展示了十九世纪威塞克斯乡村的社会全貌,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剖析。民俗书写是威塞克斯小说的一大特点,民俗事象是哈代小说的重要内涵,以民俗事象进行叙事是哈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大量的民俗事象在小说中不仅构成了规定情节发展方向和决定人物命运的关键环节,而且还深入到小说肌理,构成了小说叙事的细节;民俗事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起了人物命运的转折,规定了情节发展的节奏,在空间上限定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民俗事象也是哈代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是渲染乡土色彩和营造地方氛围的重要途径。哈代还创造性地借鉴了作为语言民俗核心内容的民间文学的叙事手法并穿插引用了大量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传奇、俗语、谚语,通过对地方民俗的艺术呈现谱写了歌颂威塞克斯的华美篇章。纵观国内外哈代研究,研究者主要从作品主题、创作思想、表现手法、悲剧艺术等方面对哈代及其小说进行了深刻细致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宗教等诸多方面,但很少有人对哈代的民俗思想和民俗叙事手法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研究更显贫乏,哈代的民俗成分研究是一个尚待开发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开拓,因此,《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将以此为契机,立足于民俗学,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采用多种文学理论兼用的方法,多角度跨学科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和研究哈代的民俗思想、民俗情结,厘清民俗事象与小说创作的之间的深层关系,找出哈代小说以民俗为素材、以民俗事象为主要叙事手段的叙事策略。鉴于哈代著作卷帙浩繁,本研究以“性格与环境小说”为主,兼顾诗歌和短篇小说,采取中外理论共用、中英文本并举的研究方法,全面把握哈代体现在威塞克斯文本中的民俗思想、民俗情结、民俗策略和民俗艺术,以期对哈代研究有所补益。本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九章,以下是各章节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研究哈代民俗思想和民俗情结形成的客观条件,分析欧洲民族主义运动推动下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勃兴、十九世纪英国考古热潮、建筑业哥特倾向以及十九世纪英国乡土文学思潮对哈代民俗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探讨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变革对哈代文化恋旧与民俗情结的催生作用,从客观上为哈代民俗思想和民俗情结寻找历史背景和文化依托。第二章从地方和家庭两个层面分析和考察哈代民俗文化的来源,为哈代民俗文化溯本求源,多塞特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的滋养和家庭浓厚民俗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哈代民俗文化的主要来源,地方和家庭两个层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为哈代提供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第三章鉴于民俗鲜明的地方性和民俗对“民”的依赖性,研究哈代民俗的空间范围和群体范围,界定哈代威塞克斯艺术王国的地理疆域和哈代的“民”并简要总结他们的基本特征。第四章研究民俗事象在哈代小说中的叙事功能,梳理哈代小说叙事与民俗事象的深层互文关系,分析民俗事象构成的主干情节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以及民俗活动在人物塑造和场景安排方面所发挥的文本功能。第五章研究哈代小说对作为语言民俗的民间文学的艺术借鉴,主要从故事结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分析哈代小说和民间文学之间的超文关系以及“偶然与巧合”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制约作用。第六章立足于神话原型理论从希腊神话和《圣经》神话两个层面研究哈代小说中的神话艺术,总结神话对哈代的文学影响和哈代深厚的“两希”文化底蕴。第七章研究哈代小说中的民谣艺术,简要分析英国文学中的民谣传统,深入探讨哈代小说对民谣的互文引用及其文本隐喻功能。第八章研究哈代小说中的民间信仰书写,主要从历史探源和人类学相结合的手法分析各种民间信仰的历史渊源和文本叙事功能,阐述威塞克斯人的宿命论思想和万物有灵观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第九章研究威塞克斯酒俗和哈代小说中的“酒、饮酒和醉酒”叙事,主要用尼采的酒神理论分析哈代的醉酒叙事以及醉酒与悲剧的辩证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哈代小说与民俗有深厚的渊源,民俗文化为哈代提供了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民俗认同是哈代小说创作的心理基础,哈代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风格的创造性借鉴,以地方民俗为素材创造了享誉全球的鸿篇巨著,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哈代小说就是各类民俗事象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串联起来的乡村故事,它们既是地方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宋达[5](2016)在《英国文学框架下的苏格兰文学汉译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与翻译关系紧密。英国文学汉译总量巨大,不仅在现代中国审美观念形成中扮演了突出角色,更重要的是建构了“统一英国”的知识,即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完整的英国文学概念。然而,1707年合并为大不列颠一部分的苏格兰,其文学始终保持着苏格兰民族诉求,却被英格兰所建构的统一英国文学压抑着,罗伯特·彭斯、司各特、拜伦等重要文学家,其苏格兰性皆被消解、限制,还有更多的苏格兰文学家则被排除在英国文学经典之外。中国根据英国主流文学史观理解和译介英国文学经典,由此汉译英国百年历史呈现的苏格兰文学,或折损苏格兰作家的苏格兰身份,或不关注没有纳入英国文学史的苏格兰重要作家。本文探讨汉译英国文学中苏格兰文学未被呈现的问题,具体包括:重新考察百余年来在大英帝国或联合王国框架下的英国文学汉译史,揭示苏格兰文学流失的情况,汉译“英国文学”中苏格兰文学隐形的历程、近20年微显的情况,对比英国的“英国文学”处理“苏格兰文学”问题,说明苏格兰文学匿迹于汉译英国文学的诸多后果;查考彭斯汉译史,还原他被销蚀了苏格兰性的情况,对比英国主流学术界和苏格兰学术界塑造的不同彭斯形象,说明汉译彭斯损失苏格兰性的客观原因,为未来汉译彭斯的苏格兰性提供思路;重新梳理司各特和拜伦作品汉译史、对比英国主流学术界和苏格兰学术界所建构的不同司各特和拜伦形象、未来司各特和拜伦的苏格兰性再现难题。该研究旨在面对未来苏格兰文学的汉译问题,包括重译英国文学经典中的苏格兰作家作品、译介“英国文学”遮蔽忽视的苏格兰经典文学以及还原再现英国文学中的苏格兰因素。

侯明华[6](2017)在《中世纪英国民族认同建构中的语言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近代史进程中,英国率先实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近代转型,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在英国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化的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英国民族身份认同是国内外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爱尔兰和苏格兰民族主义的兴起,英国民族身份认同因为牵涉现实政治因素,更是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论:近代英国民族认同是何时形成的?导致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历史的脉络中去具体考察。近年国内外学者对于英国民族国家问题的研究多从政治,战争,宗教的角度展开,很少论及语言在英国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语言的角度对英国民族认同的建构过程进行论述,希望能对英国民族认同研究有所促进。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创建性的提出了民族作为“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著名概念。彼得·伯克借鉴了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指出语言不仅表达了共同体的凝聚意识,也是建构或重构共同体的手段。本文在安德森和伯克的论点基础上,基于对英国民族建构的国别考察,具体分析和论述语言因素在英国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首先,英国民族观念的起源与英语语言的发展紧密相关。早期英格兰的统治者和文化精英认识到语言对于国内族群融合的重要意义,倡导和推广古英语的使用。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国王就大力倡导英语的教学和普及,鼓励用英语创作文学作品,并用英语编撰史书和法典。“英国历史之父”比德在他的《英吉利教会史》中首次提出“英吉利人”这一名称,将所有英格兰人视为一个宗教共同体。他强调指出本族语在维系英吉利共同体上的重要作用,鼓励修士用英语传教。英语因此成为统治者和文化精英整合英格兰统一国家的工具。这一时期(9-10世纪)是英国民族意识的萌发时期。1066年的诺曼征服打断了英国民族建构的进程,为英国民族身份认同增添了不确定的因素。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变导致英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变化,语言地位的变化又进一步建构人们的心理意识,对社会集体认同带来影响。说法语的统治阶级认同法国文化,他们不关心广大民众所用的语言,也没有意愿通过语言整合民众,建构民族认同。同样,说英语的广大民众也无法对诺曼统治阶级形成认同。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也无法发挥建构共同体的作用,英国民族认同建构进入曲折和调整时期。13世纪初英国与欧洲大陆关系的变化为民族认同的建构提供了有利条件。诺曼征服后英国统治者兼领英法两国领地,为以后英国与大陆的冲突埋下了伏笔。1204年,英国失去了诺曼底及其他法国领地,使得联系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纽带不复存在。英国的盎格鲁-诺曼贵族被迫做出选择:是继续效忠英国国王还是转向法国国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效忠英王,保留他们的英国领地。领地和利益的变化导致他们身份认同的变化。盎格鲁-诺曼贵族开始认同他们的英格兰身份,将英格兰事务作为他们的首要关注。与此同时,英语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母语,地位有所上升。法语则逐步成为英国贵族需要学习的外语,转变为身份和等级的标志。英语真正得到统治阶级和民众的一致认同是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4世纪中期前后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发生一系列的冲突和敌对打破,最终发展成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英国统治者如何动员民众,共同反法?诉求民族通用语言就成了凝聚民族力量和激发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统治阶层和民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使用的语言,法语成为“敌人”和“他者”的语言而在使用上受到抑制,英语作为维持统治阶层和民众内部认同的纽带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使用,13世纪末,英格兰统治者多次在议会发表言论,将法国入侵与英语的灭亡联系在一起,以争取全国各阶层的支持。这说明此时英语已经成为英国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它与民族性之间的联系深入人心。在中世纪晚期,英国统治阶层和文化精英在英国民族认同的建构中发挥了领导作用。统治阶层通过语言政策逐步将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鼓励共同体内部实现语言的融和统一;文化精英则通过民族语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来凝聚民族意识,建构民族认同。印刷技术的引入使得英语印刷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大众的读写能力水平,使得他们因此能够通过阅读(包括听读)英语文学、宗教作品来想象民族。因此,正是在中世纪晚期,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结合为民族认同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使得民族共同体这一想象方式成为可能。这一时期是英国民族认同的形成时期,作为民族共同语的英语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述过程中,本文综合使用了史料考证、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量中世纪英国社会和语言史料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不同时期语言在民族认同建构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对两位学者的论断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和修正,并对英国民族认同形成的时间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深化学界对英国民族认同建构中的语言因素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郭敏[7](2019)在《威廉·卡克斯顿出版理念研究》文中指出威廉·卡克斯顿(1422-1491年)是第一位把活字印刷术引进英格兰的商人、翻译家,是英格兰印刷业的创始人,他历经了整个约克王朝,并见证了都铎王朝的诞生。15世纪的英格兰由于上个世纪爆发的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农民战争的影响,人口大幅度减少,劳动力大量缺失,雇佣劳动力的工资翻番,“无论是农场工人还是城镇工匠的工资,其增长速度都快于他们所需的商品价格的上涨”,1因此,劳动力需求较少的畜牧业在此时得以发展。与此相适应,英格兰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源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英格兰也初见端倪,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乔叟、约翰·高尔、约翰·利德盖特等人。15世纪后期的英格兰处于中世纪晚期,新兴的社会力量在历经了整个中世纪教会神学思想的统治后,不断寻求着新技术和新思想,一定程度上也在打破教会掌握世俗权力,控制文化教育的状况,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兴起。卡氏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其职业生涯还是作品内容都体现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卡氏这样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先锋人物,结合15世纪中叶以来英格兰在宗教信仰、国家观念、个人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解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时代为背景研究卡氏的出版理念。本文的研究时段为约克王朝至都铎王朝初期,即1469-1491年,1469年卡氏翻译了第一部文学作品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出版事业,直到1491年生命的结束,他一直从事翻译印刷事业。本文主要从宗教信仰、国家观念、人文思想等方面研究卡氏出版作品的特点,以此来探究其出版理念。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笔者阐释了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创新点。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包含三章,每一章分别对卡氏出版理念的一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是讲述卡氏出版理念中对传统基督教信仰的继承与发展。首先,笔者对卡氏所处时代的基督教会及其发展变化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其次,笔者根据其出版作品内容兼容并蓄的特点,一方面阐述天主教会信仰对卡氏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探究其新教思想倾向的产生和变化。由于天主教会的腐朽和贪婪,随着新科技和新思想的出现,整个社会对天主教会的不满已达到顶峰,教会内部也出现了改革声音。卡氏的宗教思想在此时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在低地国家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他得以接触到新教的相关信息并接受了一部分新教倾向的内容。卡氏在其出版作品的选择中也透露出了这一变化,其作品既有服务于天主教会的内容,表达其真诚的信仰;也有民众对教会的不满,对信仰本质的质疑,对不受英格兰本土控制的教会的反抗。第二章是卡氏出版理念中对英格兰统一民族国家观念的认可。笔者一方面从其出版作品中语言的变化来展示卡氏的民族国家观念,另一方面从其作品内容中表达的对国王和世俗政权、民族和国家意识的推崇,来分析卡氏的出版理念。这与当时王权势力的发展相辅相成,也与卡氏的自身经历和职业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卡氏出版理念中的英格兰统一民族国家观念。第三章论述了卡氏出版理念中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笔者一方面通过卡氏选择印刷早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作品来分析其出版理念,另一方面根据卡氏出版作品的主要类型和内容来研究其出版理念,渗透在作品中的个人历史作用和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都是其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本文的第三部分是结论。笔者在分析卡氏出版理念的基础上,结合1469-1491年英格兰的社会状况,论述这一时期卡氏对英格兰印刷业发展的贡献,分析其出版理念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王宗华[8](2014)在《威克利夫《圣经》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4、15世纪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庄园经济逐步解体,农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享有较大自由的劳动者,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各国市民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为了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逐步走向与王权联合;同时,各国民族意识开始兴起,君主政府统治的基础不断扩大和巩固,王权日益强大。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人们识读能力和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而此时的罗马教会却严重世俗化,专注物质财富,远离精神救赎,广大百姓强烈不满;教皇对世俗权力的干涉以及教会的腐败、贪婪、剥削、欺诈,引起各国人民的怨恨和反对。罗马教会出现严重衰落,先后出现“阿维侬之囚”和教会大分裂重大历史事件,引发了对传统神学和教俗关系的大讨论。这一时期,英格兰教会同样严重腐败和世俗化;教皇不仅对英格兰加重征收各种宗教税赋并将巨额款项纳入设在法国的阿维侬金库,而且过多将英国圣奉教职委任给外国教士,百年战争期间教皇还倾向法国。所有这一切引起英国上下强烈不满。同一时期,英格兰教育进一步发展,英语快速复兴,民族意识不断增强,议会权力得到扩大,王权日益巩固和加强。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平衡被打破,英王与教皇之间的矛盾加剧,引发了英国宗教危机,反教权运动活跃。为革新教会和维护民族利益,威克利夫提出了一系列宗教改革的主张,如《圣经》权威论、没收教产、建立廉价的民族教会等等。他认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标准,信徒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威克利夫积极倡导圣经翻译和传教活动,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英语,形成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部拉丁语《圣经》英文全译本,即威克利夫《圣经》。威克利夫《圣经》是为还原《圣经》与基督教本来面目而译,是为广大下级教士和百姓提供浅显易懂的经文而译。以威克利夫《圣经》为核心的罗拉德派运动引起了教俗各界的恐慌,遭到联合镇压和迫害;威克利夫派用民族语翻译圣经也引发了英国教界关于《圣经》能否被翻译成俗语的大辩论,即牛津《圣经》翻译辩论,辩论促使了1409年《牛津宪令》的颁布。该法令禁止一切未经主教批准的《圣经》翻译和阅读,禁止一切未经批准的自由传教活动。但是罗拉德派成员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传播《圣经》知识和威克利夫新教思想,继续携带英文《圣经》和布道册,走街串巷,深入农村,组织读经小组,宣传宗教新思想。威克利夫《圣经》及其宗教改革思想随着罗拉德运动的发展,传播到英格兰各地、苏格兰及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和地区,不仅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做了充分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准备,而且启发和推动了胡斯运动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学位论文本文通过对14、15世纪欧洲与英国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教俗力量对比变化的深入考察,并将威克利夫《圣经》放在欧洲民族语译经时代以及英语《圣经》翻译发展史中进行比较分析,详细阐述了威克利夫《圣经》产生的过程、不同译本、深远的历史影响以及与他的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情况,揭示了威克利夫《圣经》与其宗教改革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二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关系。《圣经》是基督教的教义经典,威克利夫《圣经》翻译是他神学和宗教改革思想的自然的逻辑结果;译本是在他宗教新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是对拉丁语《圣经》的一次重新诠释。随着英文译本的传播,内含于经文的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同时得到传播;而宗教革新思想的传播,又进一步促进了《圣经》翻译的发展、译本质量的提高和发行数量的扩大。可见,《圣经》翻译和基督教思想传播是双向

甘露[9](2016)在《民间文化影响下的19世纪英国小说创作 ——以司各特、狄更斯和哈代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的英国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格兰作家司各特以他的27部作品开创了历史小说这一新领域。而到了 19世纪中叶,以狄更斯为首,相继出现了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艾略特、特罗洛普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而到了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又相继出现了以哈代为首的一系列重要小说家,主要包括斯蒂文森、梅瑞狄斯、王尔德、柯南道尔、莫里斯、康拉德、吉上林等,他们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包罗生活万象、生动再现时代面貌的小说。这些优秀作品成了当时英国百姓爱不释手的消遣读物,19世纪的英国小说的辉煌成就使小说这一文体从其长期所处的边缘地带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欧洲文学系统的中心,学界对这一段灿烂辉煌的文学史的热情也因此从未冷却过。然而,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19世纪的英国,不论是早期的浪漫主义小说、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还是后期多元流派的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具有诸多典型的民间文化元素的小说,并因此形成了具有典型民间性的小说盛世。因此,本文将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这段文学史与民俗民间文化之间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并试图从学理的角度探寻未来民间文化将以什么样的形态来介入未来的小说中,在文化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未来,小说又将在民间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什么样的新常态。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六个章节: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亦即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在借鉴、梳理和分析了前人对19世纪英国小说,以及英国小说与民间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了本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内容和目的、以及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英国民间文化宝藏的概述和小说文体产生及发展历史梳理,从文体学的角度历时地探寻从小说产生之初及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或隐或显、或疏或亲的民间文化影响,并以此进一步阐明从民间文化角度切入19世纪英国小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不仅仅是小说这种文体,诗歌、戏剧、散文的形成及发展都离不开民间文化的滋养。从文学史的演进看,小说这种新文类的产生是因具有叙事性的文学形式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欧洲,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出现以前,具有叙事性的文学形式的演变有如下显而易见的趋势:即从无意识的神话叙事到有意识的自觉叙事、从民间口头叙事到艺术审美形式增强的书面叙事、从集体叙事到个体叙事。这种叙事形式的演进虽然不是直线式的,也不是后者一定完全代替前者(如诗的叙事不会完全为散文叙事所替代),但这种演变倾向却是十分明显的。本文的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在第二部分第二章历时地梳理了民间文化对小说文体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后,本部分从共时的角度,分别从以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的、内部的影响研究和以小说家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的、外部的影响研究这两方面来具体展开民间文化对19世纪英国小说的影响研究。以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是宏观的归纳与分析。以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研究分三个章节:即母题论、叙事论和信仰论。这三章将分别借用民间文学母题学、民间叙事学、语言学、文化学、民间信仰研究、功能主义等相关理论来进行具体论述和分析。民间文化在19世纪英国民俗学兴起之际形成了一种潮流并对该时期的小说产生了切实的影响,19世纪的小说家们站在底层的立场上,挖掘底层民间文化的精髓,用他们富于诗意的笔尖,挖掘了民间文学母题、运用了民间叙事策略、展现了民间信仰,并因此构筑了一个富含民间宝藏的19世纪民间文化长廊,在这个长廊里,底层人民的自由浪漫、质朴纯真以及对不公命运的顽强抵抗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而聚焦于小说家为研究对象的外部影响研究实则是关注小说家个体的微观研究。19世纪的英国小说为何会呈现这些典型的民间文化特色、呈现出典型的民间性呢?这种典型的民间性又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呢?本章将以此时期的三位具有领军性质的经典小说家司各特、狄更斯和哈代为中心,从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整体特征入手,探寻他们的浪漫主义创作思想或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与民间文化产生密切关系的渊源、民间文化对他们小说创作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们的小说对后世小说界乃至文化界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第四部分为本论文的理论预测部分,本章将试图从学理角度探寻小说与民间文化的互动规律,并试图探寻未来民间文化将以什么样的形态来介入未来的小说中,未来小说又将在民间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什么样的新常态。纵观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雅俗互动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凡是二者结合得好的时代,都已然或必将产生文学和文化盛世,反之则不然。传统小说,特别是19世纪的英国小说受市民审美消费价值取向的影响,对小说创作提出了不同于纯文学(雅文学、抒情文学)的价值尺度,于是带来了创作方式的变化。对传统小说作家而言,民间文化传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民间文化传统不仅仅为大大丰富了作家们的想象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享之不尽的语言宝库,并使他们的小说充满了丰富的人性含量和人间韵味,造就了这个时期的小说盛世。然而,现代小说与民间文化的日渐疏离,在整个20世纪,“小说的危机”、“小说的死亡”之类的言说始终不绝于耳;的确,小说在享尽了荣华富贵以后,在20世纪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它再也不像19世纪那样风光了,这与现代小说与民间文化的疏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新的历史时期,将彻底改变原有的文学生产和接受的机制,以文化二次元为导向的普通民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将因互联网实现最大范围的满足,我们因此不难预见,小说将在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雅俗互动规律下,渐渐走向与民间文化的共融共荣之路!

叶锋[10](2014)在《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专著研究 ——以官话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17—19世纪欧美人士的汉语语法专著(以官话为中心)的写作和出版、主要内容以及引例与参考文献等为研究对象,汇集了汉语语法学史、西方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基督教东传史等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利用了它们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针对现有研究以专著为纲,著作之间的传承和发展的论述缺失,版本调查不足、评价体系混乱的现状,本研究挑选了5部西方有代表性的汉语语法专著,在多方收集史料、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各位作者的生平以及学习汉语的经历,进一步梳理了这些著作的成书和出版历程,探究了它们所利用的中外文献。为避免沦为"专著简介",本研究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以专著研究为"点",以国别研究为"线",进而扩展到汉语语法专著关联和传承整体研究的"面"上,从而建立起立体的多层次体系。本研究分为绪论、汉语语法专著个案研究、结语和附录4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照应、层层推进,具有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上的关联性。"绪论"介绍了 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著作(以官话为中心)大量出现的历史背景,设想了研究的主要任务,梳理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并进行了一定的考释和反思。具体来说,绪论的第一部分讨论了与本研究有关的若干基本概念,明确界定了研究范围;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细化了研究内容和操作方法;第三部分列举了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难点;第四部分调查了现存的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著作,修订了前人调查结果的一些错误;第五部分则是对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回顾。"汉语语法专著个案研究"从第1章到第5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讨论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的代表性专著,分别选取卫匡国《中国文法》、马若瑟《汉语札记》、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和甲柏连孜《汉文经纬》五部专著进行个案分析,记述各位作者的生平与汉语学习经历,考证这些专著的成书过程和出版情况,特别是写作时参考的中外文献。还有,根据每本书的内容,挑选有价值的方面进行专项研究。此外,这些专著的流传和影响也是我们探讨的重点。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欧美汉语语法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轨迹,本研究还根据需要,在各章根据个案著作编写者的国籍,对欧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汉语语法学的历史进行专门论述。"结语"主要对欧美主要汉语语法著作进行横向的深入比较,对这些专著之间的传承特点进行分析,举例论述了专著对语法概念的阐释。此外,"结语"还对17-19世纪这些专著在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客观评述。最后,本研究对西方早期汉语语法专著与近代中国学者语法研究兴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致梳理。这样做,都是为了实现个案和整体最大程度的关联。"附录"分为三个部分,包括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专著(以官话为中心)目录、欧美主要汉语语法专著谱系图和该时期汉语语法代表作书影。

二、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语(论文提纲范文)

(1)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话语理论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二、中世纪英语
        三、现代英语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自源国家通用语形成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人有关研究概述
        1.1.1 工作和成绩
        1.1.2 不足和缺憾
    1.2 本文研究的预期目标
    1.3 语料来源和基本方法
第二章 最具影响力自源国家通用语历史考察
    2.1 英国国家通用语
        2.1.1 语音规范的形成
        2.1.2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形成
    2.2 俄国国家通用语
        2.2.1 语音规范的形成
        2.2.2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形成
    2.3 法国国家通用语
        2.3.1 语音规范的形成
        2.3.2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形成
    2.4 西班牙国家通用语
        2.4.1 语音规范的形成
        2.4.2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形成
第三章 其他使用人数较多的自源国家通用语历史考察
    3.1 德国国家通用语
        3.1.1 语音规范的形成
        3.1.2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形成
    3.2 意大利国家通用语
        3.2.1 语音规范的形成
        3.2.2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形成
    3.3 葡萄牙国家通用语
        3.3.1 语音规范的形成
        3.3.2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形成
    3.4 日本国家通用语
        3.4.1 语音规范的形成
        3.4.2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形成
第四章 世界主要自源国家通用语形成基础和规律探析
    4.1 通用语形成基础
        4.1.1 语音规范基础
        4.1.2 词汇和语法规范基础
    4.2 通用语形成规律
        4.2.1 有关规律总结
        4.2.2 有关规律解释
第五章 宏观视野下对中国通用语的再思考
    5.1 普通话的历史
    5.2 普通话的特点
    5.3 普通话的定义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6.2 笔者研究有待深化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和思路方法
    4. 哈代生平与作品简介
第1章 哈代民俗思想和民俗情结形成的历史背景
    1.1 欧洲民俗学人类学兴起的历史条件
    1.2 英国民俗学人类学的兴起对哈代的影响
    1.3 十九世纪英国考古热潮与哈代的历史情怀
    1.4 十九世纪英国建筑哥特运动与哈代的怀旧观点
    1.5 十九世纪英国乡土文学思潮与哈代的乡土态度
    1.6 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变革对哈代民俗情结的催生作用
第2章 哈代的民俗文化源流
    2.1 地方传统文化的浸染
    2.2 家庭民间文化的熏陶
第3章 哈代的威塞克斯艺术王国和他的“民”
    3.1 威塞克斯艺术王国的地理界定
        3.1.1 威塞克斯艺术王国地理界定的必要性
        3.1.2 威塞克斯艺术王国的缔造及其地理疆域
    3.2 威塞克斯王国的历史真相
    3.3 民俗学的“民”与哈代的“民”
        3.3.1 民俗学对“民”的界定及其流变
        3.3.2 哈代威塞克斯王国之“民”
第4章 民俗事象与哈代小说叙事
    4.1 民俗事象构成主要情节
        4.1.1 《还乡》
        4.1.2 《远离尘嚣》
        4.1.3 《卡斯特桥市长》
        4.1.4 《苔丝》
    4.2 民间故事和传奇的穿插引用
        4.2.1 营造气氛
        4.2.2 揭示主题
        4.2.3 增添趣味
第5章 哈代小说与民间文学的超文关系
    5.1 民间文学与主题结构
        5.1.1 爱情主题
        5.1.2 “回归”模式与结尾模式
    5.2 民间文学与情节设置
        5.2.1 偶然巧合与哈代观点
        5.2.2 哈代小说中的偶然巧合
    5.3 民间文学与人物塑造
        5.3.1 民谣式人物分析
        5.3.2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5.4 民间文学与语言风格
        5.4.1 方言俚语
        5.4.2 俗语、绰号、顺口溜
        5.4.3 谚语式比喻与夸张
第6章 哈代小说的神话艺术
    6.1 神话的神话
    6.2 神话原型理论
    6.3 神话与哈代小说创作
        6.3.1 希腊神话与哈代小说叙事
        6.3.2 《圣经》神话与哈代小说叙事
第7章 哈代小说的民谣艺术
    7.1 民谣的起源与特征
    7.2 英国文学中的民谣传统
    7.3 哈代创作与民谣影响
    7.4 哈代小说的民谣手法
        7.4.1 刻画性格
        7.4.2 预示命运
        7.4.3 铺垫背景
        7.4.4 点化主题
第8章 民间信仰与哈代小说叙事
    8.1 民间信仰与文学
    8.2 威塞克斯人的信仰
    8.3 基于原始思维的各类迷信与小说叙事
        8.3.1 灵魂信仰与幽灵鬼怪
        8.3.2 巫术占卜
        8.3.3 万物有灵与先验预兆
    8.4 宿命论、因果报应与小说人物命运
第9章 酒俗与哈代小说醉酒叙事
    9.1 西方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9.2 酒乡论酒话嗜酒风尚
    9.3 酒神精神与醉酒叙事
    9.4 醉酒与悲剧的辩证
    9.5 哈代对醉酒的矛盾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英国文学框架下的苏格兰文学汉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英国文学框架下的苏格兰文学:汉译史和学术史
    二 认识苏格兰文学:汉译及其问题
第一章 英国文学百年汉译史:苏格兰文学何在
    第一节 “英国文学”汉译:苏格兰文学从隐形到微显
    第二节 英国的苏格兰文学研究:“英国文学史”与苏格兰学界
    第二节 英国文学汉译的疑惑:缺失苏格兰文学概念
第二章 彭斯译介:苏格兰性被模糊的农民诗人
    第一节 彭斯作品译介史:苏格兰性模糊
    第二节 “两个”彭斯:英国文学史的彭斯和苏格兰文学史的彭斯
    第三节 汉译彭斯之困境:苏格兰知识和苏格兰性再现问题
第三章 司各特译介:苏格兰身份模糊的英国历史小说家
    第一节 司各特译介史:苏格兰身份被模糊
    第二节 不一样的司各特:苏格兰的司各特和英国的司各特
    第三节 译介司各特之疑惑:文学史定位和翻译的双重困难
第四章 拜伦译介:苏格兰身份被遮蔽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第一节 拜伦译介史:苏格兰性从未显现
    第二节 苏格兰性微弱闪现的拜伦:英国拜伦史研究的另一条路径
    第三节 汉译拜伦之难题:再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苏格兰性
第五章 未来苏格兰文学汉译之路:超越英国文学框架
    第一节 补缺苏格兰经典作家:翻译英国文学经典之外的力作
    第二节 翻译“英国文学”埋没的苏格兰经典:汉译苏格兰文学的新任务
    第三节 建构”苏格兰文学”概念:苏格兰文学汉译
结语
参考文献

(6)中世纪英国民族认同建构中的语言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说明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古英语与英格兰共同体的起源
    第一节 盎格鲁-撒克逊族群与古英语的形成
    第二节 英语与英格兰共同体的建构
    小结
第三章 曲折中发展的语言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诺曼征服对语言及认同的影响
    第二节 “三语制”及其认同建构
    第三节 民族及语言的融合
    小结
第四章 民族语言与民族认同的相互建构
    第一节 英格兰与欧洲大陆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王国共同体的形成
    第三节 民族意识与英语地位的上升
    第四节 英语官方地位的重新确立
    第五节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小结
第五章 印刷语言、戏剧文学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第一节 语言、印刷媒介与民族认同
    第二节 英语宗教印刷品与民族宗教共同体
    第三节 英语历史戏剧与民族共同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西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7)威廉·卡克斯顿出版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概念辨析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1章 继承与发展传统宗教信仰
    1.1 维护传统基督教会信仰
    1.2 对教会权威的质疑和新教倾向
    1.3 推动英格兰民族教会的发展
第2章 支持英格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2.1 普及和规范英语的使用
    2.2 推崇国王和世俗政权
    2.3 宣扬民族和国家意识
第3章 传播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3.1 印刷早期人文主义者的作品
    3.2 强调个人的历史作用
    3.3 鼓励追求世俗生活中的幸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威克利夫《圣经》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译经时代
    第一节 14-15世纪欧洲社会
        一、经济的衰与兴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王权与教权
    第二节 欧洲民族语译经
        一、德语译本
        二、法语译本
        三、意大利语译本
        四、西班牙语译本
        五、其他民族语译本
第二章 威克利夫《圣经》翻译
    第一节 王权统一与民族意识兴起
        一、经济的发展与商人阶级的兴起
        二、议会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育的发展与英语的形成
    第二节 威克利夫与《圣经》英译
    第三节 威克利夫译本
        一、前威克利夫时代《圣经》英译
        二、威克利夫译本
    第四节 威克利夫译本的历史地位
        一、译本的特点
        二、译本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与译经关系
    第一节 威克利夫生平
    第二节 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
        一、基督教的危机
        二、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
    第三节 宗教改革思想与译经关系
    第四节 时代和历史影响
第四章 译经风波
    第一节 牛津译经辩论
    第二节 《牛津宪令》
第五章 威克利夫译本与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第一节 英格兰
        一、文化精英罗拉德派传教活动
        二、贵族罗拉德派传教活动
        三、平民罗拉德派传教活动
        四、《圣经》译本的传播
    第二节 苏格兰
    第三节 欧洲大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民间文化影响下的19世纪英国小说创作 ——以司各特、狄更斯和哈代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间文化与19世纪作家文学关系研究
        二、19世纪英国小说研究
    第四节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民间文化影响下英国小说文体的形成及发展
    第一节 英国的民间文化概览
        一、民间文化的定义
        二、民间文化的范围
        三、19世纪英国民间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民间文化影响下英国小说文体的形成
    第三节 民间文化影响下英国小说文体的发展
第二章 民间文化影响下19世纪英国小说的母题
    第一节 母题的积淀与传衍
        一、主题、母题与类型
        二、母题的积淀与传衍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小说中母题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小说底层人物命运故事讲述中母题的嬗变
        一、勇敢抗争——追寻别样人生
        二、浪漫幻想——盼美好未来
        三、无望挣扎——坠落宿命深渊
第三章 民间文化影响下19世纪英国小说的叙事
    第一节 民间立场
        一、底层立场
        二、人性立场
    第二节 民间视角
        一、鬼魂视角
        二、儿童视角
    第三节 民间叙事结构
        一、二元对立结构
        二、三迭式结构
        三、圆形(封闭)结构
    第四节 民间语言
        一、本土化——民间方言俚语的运用
        二、形象化民间比喻夸张的运用
        三、通俗化——民间生动口语的运用
第四章 民间文化影响下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民间信仰
    第一节 民间信仰与小说的关系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民众的民间信仰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民间信仰
        一、神灵鬼怪信仰
        二、巫术占卜信仰
        三、先验预兆信仰
第五章 民间文化影响下的19世纪英国经典作家
    第一节 历史小说之父司各特
        一、民间文化熏陶下司各特的成长历程
        二、民间文化影响下司各特的小说创作思想
        三、司各特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人道主义代言人狄更斯
        一、民间文化熏陶下狄更斯的成长历程
        二、民间文化影响下狄更斯的小说创作思想
        三、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荒原悲剧大师哈代
        一、民间文化熏陶下哈代的成长历程
        二、民间文化影响下哈代的小说创作思想
        三、哈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六章 民间文化与小说创作的互动规律
    第一节 传统小说与民间文化的融合
    第二节 现代小说与民间文化的分野
    第三节 当代小说与民间文化的重逢
        一、雅俗互动的必然规律
        二、回归民间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专著研究 ——以官话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二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创新和困难
    四 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专著调查
    五 相关研究综述
第1章 "已知现存西方人所编写的最早(汉语)语法书":卫匡国《中国文法》
    第1节 卫匡国之前西方人对汉语言文字的介绍和研究
    第2节 卫匡国生平与汉语学习
    第3节 卫匡国《中国文法》考
    第4节 对《中国文法》的评价
    第5节 《中国文法》的流传和影响
    第6节 南欧汉语语法专著:从卫匡国到江沙维
第2章 "19世纪前欧洲最完美的(汉语)语法书":马若瑟《汉语札记》
    第1节 马若瑟生平与汉语学习
    第2节 马若瑟《汉语札记》考
    第3节 对《汉语札记》的评价
    第4节 《汉语札记》的流传和影响
    第5节 傅尔蒙《中国官话》的"借鉴":《华语官话语法》和《汉语札记》
    第6节 法国汉语语法专著:从黄嘉略到儒莲
第3章 "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语法的专著":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
    第1节 马礼逊生平与汉语学习
    第2节 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考
    第3节 对《通用汉言之法》的评价
    第4节 《通用汉言之法》的流传和影响
    第5节 英美汉语语法专著:从马礼逊到狄考文
第4章 "资料渊博、丰富,特别有趣味"的汉语教科书:威妥玛《语言自迩集》
    第1节 威妥玛生平与汉语学习
    第2节 威妥玛《语言自迩集》考
    第3节 对《语言自迩集》的评价
    第4节 《语言自迩集》的流传和影响
第5章 "最著名的古代汉语语法书":甲柏连孜《汉文经纬》
    第1节 甲柏连孜生平与汉语学习
    第2节 甲柏连孜《汉文经纬》考
    第3节 对《汉文经纬》的评价
    第4节 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的流传和影响
    第5节 德俄汉语语法专著:从巴耶尔到甲柏连孜
结语: 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专著的比较、传承
    一 主要汉语语法专著比较
    二 传承特点分析
    三 西方早期汉语语法专著的概念阐释
    四 欧美汉语语法专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五 西方早期汉语语法专著与近代中国学者语法研究的兴起
基本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1: 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专著(以官话为中心)目录
附录2: 17——19世纪欧美主要汉语语法专著(以官话为中心)传承谱系图
附录3: 17——19世纪欧美主要汉语语法专著(以官话为中心)书影
作者简历

四、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语(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2]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语[J]. 胡木疑. 山东外语教学, 1981(04)
  • [3]自源国家通用语形成规律初探[D]. 赵苏怡. 安徽大学, 2013(S2)
  • [4]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D]. 陈珍.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5]英国文学框架下的苏格兰文学汉译问题研究[D]. 宋达.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12)
  • [6]中世纪英国民族认同建构中的语言因素研究[D]. 侯明华. 浙江大学, 2017(12)
  • [7]威廉·卡克斯顿出版理念研究[D]. 郭敏. 吉林大学, 2019(10)
  • [8]威克利夫《圣经》翻译研究[D]. 王宗华. 山东大学, 2014(04)
  • [9]民间文化影响下的19世纪英国小说创作 ——以司各特、狄更斯和哈代为中心[D]. 甘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17-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专著研究 ——以官话为中心[D]. 叶锋. 浙江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从伦敦方言到英国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