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导航弹出程序

表格导航弹出程序

一、表格导航弹出式菜单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贾利想[1](2018)在《基于VC++的爬楼轮椅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群与伤残人士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但是,出行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多数的老年人与残疾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设计了一种电动智能爬楼轮椅,该爬楼轮椅可以实现上下楼梯及越障功能,而由于轮椅结构的复杂性,如何合理的对轮椅进行控制是本课题的关键,本论文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一种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用于对轮椅的单机与整机控制。首先,根据爬楼轮椅结构对轮椅控制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的主要模块为单机控制与多机控制系统,前者的主要任务为前腿、后腿、座椅及底盘等轮椅机构的单机控制与监控。后者主要对轮椅整机进行多机控制与过程监控。其次,设计串口通信模块。针对操作平台的单机与多机控制分别设计单机与多机通信方式。以后腿控制为例对单机通信思路、通信协议与实现方法进行了介绍。而多机通信是为协调控制轮椅各机构的运动而设计的,它是单机通信的集成,因此,设计多机通信协议并加入多机协调控制算法与各下位机进行交互。最后,使用VC++6.0对操作平台进行具体设计与实现。为实现对轮椅各机构的单机控制,对轮椅前腿、后腿、座椅等机构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确定其控制指令格式,并由此设计了前腿、后腿等机构的单机控制界面。此外,对前腿机构爬楼行为进行轨迹规划并加入模糊控制算法控制前腿运动。而在单机控制的基础上,设计多机协调控制方法,并与MATLAB联合,根据MATLAB建立的轮椅行为图模型对轮椅爬楼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并在自动控制界面实时监控轮椅运行状况,根据实时传感器数据对轮椅运行情况进行调控。通过对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的测试,证明该操作平台可以很好的实现与下位机的通信,并能通过与下位机的配合完成对轮椅的实时控制与监控。

肖红玉[2](2017)在《BTOPMC/SCAU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BTOPMC(Block-wise TOPmodel with Muskingum-Cunge method)模型以分块的方式应用TOPMODEL(TOPographic MODEL)进行流域产流计算,采用Muskingum-Cunge方法进行流域汇流计算,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基础,利用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推求产、汇流计算所需要的流域地形信息,需要率定的参数较少、结构简单并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Shuttleworth-Wallace双源模型估算流域潜在蒸散发、改进河宽模型、基于SCE-UA全局最优化方法自动率定模型参数等等,完善了流域产、汇流过程的模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命名为BTOPMC/SCAU(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模型。为了便于进一步开发、扩展、推广和应用,迫切需要对BTOPMC/SCAU模型软件化和系统化。为此,本研究根据软件工程思想,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开发了BTOPMC/SCAU模型系统,并利用韩江流域数据对系统进行检验。系统操作简便、计算高效、模拟直观,具有以下特点:1)向导式导航菜单,简明操作界面,使用简单;2)按子流域集水面积由小到大的顺序,在子流域内基于网格集水面积分级进行的流域汇流并行计算,有效地提高了流域模拟计算效率;3)参数自动率定,省略了人工判读参数的困难和节省了判读时间;4)多层架构体系,层间解耦,便于后期维护和扩展;5)采用网络运行模式,支持多用户高并发访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流域水流拓扑关系,提出了按子流域集水面积由小到大的顺序,基于网格分级的并行计算方法。根据水文站点分布,大流域划分成若干子流域,子流域按其集流面积,由小到大排列,如最小的标识为子流域1,最大的标识为子流域m。在进行参数率定时(由于需要将不同参数代入到模型反复计算,耗时最多),从最小的子流域开始,逐步进展到大的子流域。子流域之间要么处于并列关系,要么处于套合关系,当模型率定到一个套合了其他子流域的水文站点时,由于这些被套合的子流域集流面积一定小于目标水文站的集流面积,按照以上编码顺序,这些上游子流域都已经完成率定而无需重复,只需输出其率定流量过程到目标水文站的区间入流网点,使得参数率定只专注于区间网格。对于子流域内的网格,根据它的集水面积将其分级,如集水面积为1个网格的单元,一定是该子流域的源头网格,除其本身外不接收其他网格的汇水,划分为1级网格;集水面积为2个网格的单元,除其本身外还接受上游一个网格的汇流,划分为2级网格;依次类推可能有3级网格、4级网格、等等。同级网格因为没有水力联系,无需进行水量交换,可并行计算,如第i个子流域的1级网格数为N1,系统可利用的线程为P1,假如用户使用其中的s1个线程(s1≤N1及s1≤P1),则每个线程依次分配的网格数为N1/s1,待全部1级网格完成计算后,再根据该子流域2级网格的数目N2和现时系统可利用的线程数P2,决定使用其中的s2个线程(s2≤N2及s2≤P2),这时每个线程依次分配的网格数为N2/s2,2级网格计算完后推进到3级网格,依次推进完成该子流域的计算,之后再推进到下一个子流域,从而完成全部子流域的模拟计算。采用OpenMP(Open Multiprocessing)并行编程实现了以上并行计算算法并在韩江流域进行了实验验证,以1km的网格尺度对韩江流域9个水文站点进行模拟,在具有2个CPU共封装了8个内核的服务器上,使用其中4个核对流域进行汇流并行计算,效率提升2.8倍,在具有2个CPU共封装了24个内核的服务器上,使用其中20个核对流域进行汇流并行计算,效率提升近12倍。(2)在并行计算的基础上,基于SCE-UA全局最优随机搜索算法,实现了BTOPMC/SCAU模型的参数自动率定。自动率定无需人工干预,减少了系统对使用人员经验和水文专业知识的依赖,但是需要构造收敛速度快、收敛效果和结果理想的模拟结果评价目标函数,BTOPMC/SCAU模型系统提供了7种模型性能评价目标函数供用户选用,分别是简单最小二乘误差、时错最小误差、对数时错最小误差、平衡时错最小误差、异方差最大似然估计、时错异方差最大似然估计以及Nash效率系数与各水文过程水量平衡误差的几何平均。系统提供了SCE-UA算法默认参数值,亦为用户提供了参数的录入和修改界面。选用系统默认的参数值,并选用Nash效率系数与各水文过程水量平衡误差的几何平均评价函数,韩江流域水文模拟验证了参数自动率定功能。(3)BTOPMC/SCAU模型软件化、系统化。系统设计了多层架构体系,由下到上共分为5层:数据层、通信层、模型层、数据表达层和用户操作层。上层依赖下层,下层支持上层,使得系统易于扩展。数据层位于系统最底层,负责组织和管理所有数据,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种,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地形、土壤、植被、遥感气象等输入数据以及模型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与管理;结构化数据主要是实测的降雨、气象和径流数据,由关系型数据库组织管理。模型层主要负责计算工作,完成地形子模型、潜在蒸散发估算子模型、产流子模型、汇流子模型等核心模块的计算工作,采用模块化编程思想用C语言编程实现。通信层是各层间的沟通桥梁,主要负责完成异构系统间的消息传递和用户操作层、数据表达层与数据库之间数据的传输,前者基于Socket机制,采用C和Java编程实现;后者采用JDBC(Java Data Base Connectivity)驱动程序。数据表达层以图形、报表的形式可视化展示各种数据,采用Java编程实现。用户操作层采用向导式菜单和人机交互界面简化流域的水文模拟过程,采用Java编程实现。系统设计了BTOPMC/SCAU模型系统的网络运行模式,数据表达层和用户操作层代码部署在客户端,数据层和模型层代码部署在服务端,客户端与服务端由通信层完成消息传递。(4)为了使模型适应网络运行模式和充分利用服务器高速计算、大容量存储的强大功能,采用半同步/半异步(Half-Synchronize/Half-Asynchronize)模式设计了高并发服务器信息处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在架构上分为3层,由下到上分别是异步层、队列层和同步层。为了达到既可以快速应答客户端连接请求,又能按照时序正确处理所有客户端请求的水文模拟业务,将服务器的通信功能与模型业务功能相分离,异步层负责通信,同步层负责业务。异步层负责快速响应客户请求,不处理模型业务,把所有通信任务集中在主进程自身处理,最大程度避免了复杂的多线程及同步问题,节省了多线程/进程之间频繁切换所带来的巨大系统开销;主进程聚合了多路复用器,采用异步通信模式,可以同时并发处理成百上千个客户端连接。队列层居于异步层和同步层之间,基于先进先出的原则设计成环状缓冲队列,在队列上定义2个信号量:空闲资源信号量和可用资源信号量,空闲资源信号量记录工作队列的剩余空间数量,初始值等于队列长度,当同步层从队列头部取走1个任务对象时,空闲资源信号量的值加1;可用资源信号量记录队列中待处理任务对象的数量,初始值为0,异步层每将1个任务对象推入队列尾部末端,可用资源信号量的值自增1。队列中的每个任务对象都与信号量资源进行了关联,有效地保证了任务对象的完整性,杜绝了任务对象漏处理的异常情况。同步层执行高层次水文模型业务(创建文件夹、文件传输/读写、地形预处理、产汇流计算等),采用动态线程池模型,由池管理器、工作线程和预测线程组成。池管理器负责线程调度,为了减低池管理器搜索空闲线程的时间复杂度,设计了空闲线程队列和忙碌线程队列,当工作队列不为空时,池管理器唤醒空闲线程队列头部的线程,并把队列层头部的任务对象交由它处理,同时将线程移至忙碌线程队列,任务处理完毕,线程自行返回到空闲线程队列,此设计把搜索线程的时间复杂度由O(n)降为O(1)。为了避免资源浪费,线程池的大小可动态调整,预测线程根据用户请求概率分布情况提前预测需要的线程数量,池管理器根据预测值创建/销毁线程。(5)将BTOPMC/SCAU模型系统应用在韩江流域,韩江流域是广东省第二大流域,流域总面积30112km2,高程自20m1500m不等,模型所需的DEM、土地覆被、土壤分类、卫星遥感、地面气象数据都下载于互联网,收集了193个雨量站1981-1988的降雨数据和9个水文站的流量数据,其中1981-1984的数据用于参数率定,1985-1988的数据用于模型校验。根据9个水文站的集水面积,由小到大把韩江流域划分为9个子流域:观音桥、宝坑,杨家坊、上杭,水口、溪口、横山和潮安,其中观音桥、宝坑,杨家坊、河口为源头子流域,上杭子流域套合了观音桥和杨家坊子流域,水口子流域套合河口子流域,溪口子流域套合了上杭子流域,横山子流域套合了水口子流域,而流域出口的潮安子流域又套合了宝坑、溪口和横山子流域。根据韩江流域的地势选择流域水流的总体方位,如“西北流向东南”,采用最小高程法确定每个网格的水流方向,采用钟向宁河宽模型,默认采用泰森多边形法对降雨数据进行空间展布,应用SCE-UA参数全局寻优方法对产汇流参数自动率定,收敛目标函数采用几何误差(Nash效率系数与各水文过程水量平衡误差的几何平均);根据流域的气候特征,无需启用土壤冻融模型和积雪融雪模型;在系统提供的向导式菜单和用户交互界面导航下,用户可以轻松完成模型设置,并用图表直观地展示了流域水文模拟过程和结果;应用结果验证了系统设计结构层次的合理性、数据存取的安全性、用户操作的简便性、模拟运行的稳定性和结果显示的直观性。

张正龙[3](2016)在《基于Android的境外替代种植核查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境外替代种植核查工作的信息采集进行分析,结合GIS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替代种植核查信息采集工作设计和开发了一套信息采集系统,以改善现行核查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丰富属性数据采集手段与提高数据准确性。论文首先在现行替代核查业务流程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需求调查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对系统数据结构、功能模块划分和总体框架设计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开发的思想,基于Android系统平台,采用ArcGIS for Android二次GIS开发组件、Spatialite空间数据库和百度LBS云服务等技术,运用Java语言在Eclipse平台上对系统进行了开发和实现。系统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六大功能模块:基础操作模块、GPS模块、工具模块、图层选择、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模块。基础操作模块实现了地图的基础操作(缩放、平移和旋转等)、找点、获取任意点经纬度、基于屏幕的长度测量和面积测量;GPS模块首先对GPS定位进行实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基于GPS轨迹的长度和面积测量,最后实现了GPS状态的功能;工具模块提供了多媒体信息获取手段(拍照、录像、录音和草图)和辅助工具(电子罗盘和百度地图);图层选择模块实现了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打开、删除和隐藏功能;数据采集模块实现了基于屏幕和GPS的点、线、面的采集功能;数据管理模块实现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显示、删除、更改和删除功能,同时利用百度LBS云服务实现了采集数据的云储存。该系统在替代种植核查工作中实现了空间数据的准确、高效便捷的采集,运用了大量多媒体数据采集手段丰富了属性数据,不仅提高了信息采集工作效率和数据采集准确性,降低了采集失误,而且支持大量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进行装载。同时,利用云服务把采集数据进行上传,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数据安全性。最后从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功能实现方面对论文进行总结,介绍了在数据库和云服务方面的创新运用。针对系统的数据输出、目的地导航和系统稳定性方面等不足之处进行了展望。

李逸轲[4](2016)在《基于用户体验的“邻图”App界面交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创新服务的不断出现,基于移动互联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产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移动App的使用、访问量也迎来突破性提高!面对快速增长、竞争激烈的市场,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快速发展,为节约时间、资金,重技术不重应用,轻视、忽视App产业的交互界面设计,这些做法,无助于企业、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如何深入有效地挖掘目标用户的需求,开发出更契合目标用户需求的移动应用和服务,是未来第三方应用程序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手机App界面交互设计进行研究,意图提高其用户体验度。归纳起来,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四个部分:1、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用户体验的宗旨和要素,阐述了用户体验、交互设计、App的概念界定,对App交互设计的手势、方法、规律进行分析。2、结合App界面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的表达途径,构建邻图App界面交互设计用户体验阶段模型,通过用户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取用户体验阶段模型相关阶段的产品要求。3、根据用户体验阶段模型,对设计实践进行指导,建立了一套以用户体验阶段模型为导向的App界面交互设计分析设计方法。4、以邻图App界面交互设计为例,证实界面设计过程应始终贯彻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设计前期要有深入的用户研究,深刻洞察用户的需求。

陆霞[5](2015)在《EPMA与LA-ICP-MS网络虚拟实验室研发》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探针(EPMA)可以在固体样品表面进行原位显微分析,是样品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的基本手段;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能进行原位微区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分析,是目前公认的最强的元素分析技术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以现场教授为主。但仪器价格昂贵、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各学科的教学、科研需求,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为此,有必要以这两种仪器为原型研发网络虚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实验教学环境,为他们实际使用该仪器奠定基础。根据网络虚拟实验室的需求,运用PHP+MySQL+Apache技术构建基于B/S应用的网络模式,并嵌入JavaScript脚本语言,利用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EPMA虚拟实验室和LA-ICP-MS虚拟实验室。EPMA虚拟实验室以日本电子公司的JXA-8200型电子探针为蓝本,通过对仪器实验操作系统的研究,采用3大模块实现电子探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过程的模拟。LA-ICP-MS虚拟实验室选用美国Coherent公司的193nm固体激光器和美国Agilent科技有限公司的7500a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作为蓝本进行实验操作研究,以目前应用较多的矿物同位素年龄分析实验为例,采用36个参数模拟激光剥蚀系统与ICP-MS结合进行分析的实验过程。为了真实模拟仪器软件操作,采用活动按钮、下拉菜单、滚动条和弹出式窗口等动态网页元素模拟界面功能和操作过程;采用动态方式模拟仪器状态的变化和结果的显示。此外,所开发的虚拟实验室还提供了交互式操作导航用以指导用户逐步学习仪器的基本操作步骤。本文研发的EPMA虚拟实验室和LA-ICP-MS虚拟实验室先后应用于吉林大学本科与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教学,使用效果良好。学生反映,虚拟实验室具有逼真的实验操作环境,有助于他们身临其境地学习仪器的实验流程,熟悉仪器软件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对仪器实验和检测技术的学习兴趣;节省了用于学习仪器操作技能的宝贵的实验机时,让他们在进入真实实验室后能尽快掌握实验操作并进入实验状态。

胡刚伟[6](2015)在《《平面设计教程》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实践报告。翻译项目受广西美术出版社委托,任务是讲戴维·布达纳等专家最新合着的《平面设计教程》进行汉译,在中国作为平面设计课程的教科书出版发行。《平面设计学校》出版发行于2014年,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最新英美高校平面设计的学科教育情况,汉译引入中国对中国平面设计教学发展作用积极,意义重大。《平面设计教程》全书分为两大板块,共计八个章节。前四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从研究理论、构图基础、排版原理、色彩基础四个角度切入,探讨平面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基本理论的学习,读者将具备视觉意识,并把这些设计原理应用到未来的设计中去。后四章为第二部分,侧重实践,在工具使用、印刷制作、网络互动和专业合作等方面给读者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指导。作者主要负责第七章,第八章的翻译,并校对了小组其他成员翻译的所有章节。本报告记录了作者参与《平面设计学校》汉译的全过程,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此次翻译项目来源和目的。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文本内容,然后主要从6个方面探讨了文本的文体特点,分别是:文本内容,文本类型,用词特点,文本结构,语言风格,语法使用,修辞特点。第三章具体记录了翻译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译前准备,翻译执行(理解和表达),质量控制。第四章,呈现相关案例,并简要分析。第五章对此次翻译任务经验教训,进行了相关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王林飞[7](2013)在《插件式地球物理软件开发平台(GeoProbe)设计、实现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国内地球物理软件在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文在调研分析国外地球物理软件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地球物理软件开发平台的设想,借助插件技术,实现了地球物理软件“即插即用”地功能扩展,借助分层架构技术,实现了模块之间的松散耦合,提高了平台的可维护性,并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采用虚拟内存访问技术研发的地球物理数据库(含剖面数据文件)、网格数据文件访问接口,使地球物理方法软件研发与具体的数据文件结构无关,增强了软件的适用性。2.在.net框架下,综合应用复合控件、扩展控件和自定义控件方式,定制了套满足地球物理专业软件开发所需的GeoProbe控件组(共29个),该组控件具有参数有效性判断,参数自动记忆等功能,保证了软件界面风格、操作习惯的致性。3.基于“平台+插件”的架构模式,按照“界面层+数据处理层+数据访问层”的纵向分层思想开发的GeoProbe地球物理软件平台,可共享数据管理、数据展示、专业制图等功能,使地球物理软件开发人员只需要注重新方法技术研究和软件研发,节省了软件开发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软件的可扩展性。4.研发了面向地球物理方法软件开发人员通用插件项目模板1个,面向GeoProbe平台功能开发人员的数据库、网格及地图状态插件项目模板3个。应用这四类插件项目模板进行地球物理软件开发,不仅规范了软件的结构,提高软件代码的重用性,而且自动加载了GeoProbe工具箱、添加了必要的命名空间,配置好了编译和调试环境,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5.基于GeoProbe软件平台,有效集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编号:2006AA06A200)中,由国内多家科研院所、11家高等院校和软件公司的上百个人共同合作开发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软件成果。集成的新代航空物探综合处理解释系统包括航空磁力、重力、电磁和伽玛能谱中的方法技术模块共367个。该软件已在“国家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和“全国矿产潜力评价”中推广应用。总之,GeoProbe平台的成功研发,不仅解决了长期困绕着国内地球物理软件自身维护和扩展的技术难题,而且改变了地球物理软件传统的开发模式。

谭岚丹[8](2012)在《导航系统在网站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站为媒介的信息传递,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对方方面面起到了极大的改变。网站不仅综合了导航、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视听元素,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的方式更为广泛。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站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迎接激烈的竞争和更高的挑战。那么,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网站,已成为每位设计师高度关心的问题。而导航系统作为网站设计好坏的评价指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论文把网站导航系统及其相关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的着重点在于探讨用户如何在虚拟的空间里对网站进行阅读和信息的获取,在视觉传达方面如何满足用户的视觉审美需求,从而构建出良好的网站导航系统。论文的第一章介绍网站导航系统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以网站设计为切入点,对网站设计的定义进行了概述,并对网站中的主要元素进行分析,然后阐述网站导航系统的相关理论,及其在网站中的重要作用。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论文的创新点,对网站导航系统进行规律性的分析,总结出导航系统设计的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对应的导航系统设计方法。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功能模块、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三个方面对网站中的导航系统进行设计,并结合网站的独特性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第五章是在前四章的基础上对导航系统的设计的延伸探讨,通过分析导航系统的各种形式,归纳出不同类型网站对导航系统设计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导航系统进行详细地分析,加深读者对网站导航系统的认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成功的网站导航系统。

郑婧[9](2011)在《山林食疗研究所信息交互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饮食、健康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疗营养、养生保健的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它们大多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山林食疗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自1994年5月15日国内第一个网站的建立到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页设计已经在国内发展了二十多年。虽然时间不长,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却超出了人们的想像。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的及时性、快捷性、方便性使得人们借助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成为可能,并且具有传统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计算机、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网站作为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受到企业和组织的欢迎,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都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网站为各种类型的组织或个人提供了信息交互的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和组织建立网站,无论是为了宣传自身、信息发布、信息收集还是进行电子商务活动都能获得远远大于传统方式的效果。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设计并制作一个动态的食疗保健网站(山林食疗研究所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功能。在网页框架设计上本文作者采用上左中右、上左右、上下三种框架结构相结合的框架结构方式,这样设计有利于信息的显示、方便访问者浏览和查询网站信息。在网页制作上采用动态网页与静态网页相结合的方式,网站具备了动态网站的信息交互功能,又有静态网站访问速度快、适应搜索引擎的作用。在网站制作过程中本文作者采用VBScript为网站开发语言,使用Microsoft Access2000建立数据库,使用Dreamweaver 8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使用Css样式来统一网站的框架、背景、字体以及字体颜色,使用Flash 8制作网站的动画效果,运用ASP技术实现网站信息的发布、查询、修改以及删除等功能。本文采用“三段论”,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究。作者参考了大量现有书籍、文献,研究和参考了现有动态网站的设计方案、制作技术,在对山林食疗研究所建立信息交互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后,设计出山林食疗研究所信息交互平台的方案,并运用相关制作工具加以实现。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山林食疗研究所的宣传、研究成果的发布、快速获取信息反馈资料以及招商投资等,同时也为中小组织建立动态网站提供参考。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具备交互性的企业网站将会在激烈竞争中落后。

王默晗,程中军,贺吉昌[10](2010)在《“工程热力学”课程网络教学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利用Dreamweaver MX 2004及相关软件制作"工程热力学"教学网站的过程。在静态网页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Dreamweaver MX 2004进行了网页的设计制作,将"工程热力学"课程以丰富多彩的网页形式充分展现出来,为网络远程教学提供了具体实例。本文制作的所有相关网页以及一些相关资料,可由Web站点对外发布。

二、表格导航弹出式菜单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格导航弹出式菜单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C++的爬楼轮椅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爬楼梯轮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2.2 智能轮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第二章 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方案设计
    2.1 软件设计方法
    2.2 爬楼梯轮椅整体结构
    2.3 爬楼梯轮椅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2.4 单机控制系统概述
        2.4.1 单机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2.4.2 单机控制系统模块划分
        2.4.3 单机控制系统总体流程概述
    2.5 多机控制系统概述
        2.5.1 多机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5.2 多机控制系统模块划分
        2.5.3 多机控制系统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3.1 单机通信模块
        3.1.1 串口通信设计思路
        3.1.2 单机通信协议
        3.1.3 Win API通信方式的实现步骤
        3.1.4 单机通信详细实现
    3.2 多机通信模块
        3.2.1 多机通信设计思路
        3.2.2 多机通信协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工具介绍
    4.2 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基本框架的设计
    4.3 主菜单与主界面设计
    4.4 单机控制界面设计与实现
        4.4.1 串口配置界面设计
        4.4.2 前腿控制界面设计与实现
        4.4.3 后腿与控制手柄控制界面设计与实现
        4.4.4 底盘界面设计
        4.4.5 座椅姿态调节机构控制界面设计
    4.5 多机控制界面设计
        4.5.1 点动控制界面设计
        4.5.2 自动控制界面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运行结果及分析
    5.1 单机控制界面测试
        5.1.1 实验环境介绍
        5.1.2 前腿控制界面测试
        5.1.3 后腿与控制手柄控制界面测试
        5.1.4 底盘控制界面测试
        5.1.5 座椅姿态调节机构控制界面测试
    5.2 多机控制界面测试
        5.2.1 手动控制界面测试
        5.2.2 自动控制界面测试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BTOPMC/SCAU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
        1.2.3 并行技术在水文模型系统中的应用
        1.2.4 BTOPMC/SCAU的发展状况
    1.3 计算路线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BTOPMC/SCAU模型原理
    2.1 地形模块
        2.1.1 流域空间尺度划分及拓扑关系
        2.1.2 各尺度单元空间特征描述
        2.1.3 各尺度单元的水力联系
    2.2 产流模块
        2.2.1 Shuttleworth-Wallace蒸散发模型
        2.2.2 TOPMODEL
        2.2.3 分块使用TOPMODEL
        2.2.4 土壤——地形指数的计算方法
        2.2.5 网格单元的BTOPMC/SCAU产流计算
    2.3 汇流模块——Muskingum-Cunge方法
        2.3.1 扩散波方程和运动波方程
        2.3.2 运动波方程的有限差分求解格式
        2.3.3 差分格式的二阶精度条件
        2.3.4 Muskingum-Cunge方法在BTOPMC/SCAU中的实现
        2.3.5 河宽模型
    2.4 模型参数
第3章 BTOPMC/SCAU模型系统设计
    3.1 BTOPMC/SCAU模型系统架构
    3.2 数据及其结构
        3.2.1 非结构化数据
        3.2.2 结构化数据
    3.3 系统界面原型设计
        3.3.1 流域基础数据输入界面
        3.3.2 BTOPMC/SCAU模拟过程控制设置界面
        3.3.3 预处理
        3.3.4 流域初始状态输入及生成界面
        3.3.5 其他模型参数与数据界面
        3.3.6 自动率定
        3.3.7 系统内置参数设置界面
    3.4 模型层模块化设计
    3.5 小结
第4章 并行计算与自动率定
    4.1 基于网格分级的并行计算设计
        4.1.1 并行计算基本单元
        4.1.2 共享内存方式的并行计算
        4.1.3 并行策略设计
        4.1.4 网格分级算法
        4.1.5 数据结构设计
        4.1.6 编程实现
    4.2 自动率定
        4.2.1 评价模型性能的目标函数
        4.2.2 SCE-UA在BTOPMC/SCAU模型中的实现
    4.3 小结
第5章 高性能并发服务器设计
    5.1 网络运行模式
    5.2 HH模式
    5.3 服务器总体设计
    5.4 异步层设计
        5.4.1 Socket通信
        5.4.2 EPOLL机制
        5.4.3 异步层I/O处理流程
    5.5 队列层设计
    5.6 同步层设计
        5.6.1 自适应线程池结构设计
        5.6.2 线程池管理器
        5.6.3 创建和销毁线程
        5.6.4 线程池过载保护
    5.7 服务器端业务逻辑详细设计
        5.7.1 结构体设计
        5.7.2 水文模拟业务处理流程图
    5.8 小结
第6章 BTOPMC/SCAU在韩江流域的应用
    6.1 韩江流域概况
    6.2 基本数据准备及处理
        6.2.1 DEM数据
        6.2.2 土地覆被
        6.2.3 土壤数据
        6.2.4 潜在蒸散发数据
        6.2.5 降雨和观测流量数据
    6.3 控制文件设置
    6.4 预处理
    6.5 参数率定及模型应用
    6.6 并行计算结果验证及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3)基于Android的境外替代种植核查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3S技术在罂粟种植及其替代种植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选题相关理论与技术介绍
    2.1 Android开发概述
        2.1.1 Android应用程序的构成
        2.1.2 Android系统架构分析
        2.1.3 Android平台数据通信机制
    2.2 移动GIS相关理论
        2.2.1 移动GIS概述
        2.2.2 移动GIS的构成
        2.2.3 移动GIS的LBS
    2.3 ArcGIS Runtime SDK for Android
    2.4 Spiti lite空间数据库
    2.5 百度LBS云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替代种植核查概述
        3.1.1 核查主要内容
        3.1.2 核查工作数据源
        3.1.3 核查方法与程序
    3.2 系统需求调查和分析
        3.2.1 系统目标分析
        3.2.2 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分析
    3.3 系统可行性研究
        3.3.1 数据使用情况的可行性分析
        3.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4 系统总体设计
        3.4.1 数据格式设计
        3.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4.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5 系统开发软硬件环境
第4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基础操作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1 地图的缩放、旋转、平移功能
        4.1.2 GoToXY及获取当前屏幕经纬度功能
        4.1.3 长度测量和面积测量功能
    4.2 GPS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GPS定位与GPS状态监听
        4.2.2 基于GPS位置信息的面积测量和距离测量
        4.2.3 GPS状态信息功能
    4.3 工具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拍照功能
        4.3.2 录音功能
        4.3.3 绘制草图的功能
        4.3.4 电子罗盘功能
        4.3.5 百度地图功能
    4.4 图层选择功能设计与实现
        4.4.1 系统初始化图层的加载
        4.4.2 打开TPK和Shape数据
        4.4.3 删除数据层和数据层是否可见功能
    4.5 数据采集功能设计
        4.5.1 点数据的采集
        4.5.2 线数据的采集
        4.5.3 面数据的采集
    4.6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4.6.1 Spatialite空间数据库数据使用方法
        4.6.2 Spatialite空间数据库表设计
        4.6.3 显示采集数据功能
        4.6.4 清空数据功能
        4.6.5 数据修改功能
        4.6.6 数据查询功能
        4.6.7 属性编辑功能
        4.6.8 LBS云服务功能
第5章 功能模块与系统界面集成
    5.1 采集信息系统主界面设计
    5.2 系统界面与基本操作模块集成
    5.3 系统界面与GPS模块集成
    5.4 系统界面与工具模块集成
    5.5 系统界面与图层管理模块集成
    5.6 系统界面与数据采集模块集成
    5.7 系统界面与数据管理模块集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基于用户体验的“邻图”App界面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
        1.2.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2.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3 产品定义
    1.4 创新点
    1.5 课题涉及范围与论文架构
        1.5.1 课题研究涉及范围
        1.5.2 论文框架
    1.6 本章总结
2 相关理论及App概述
    2.1 交互设计概述
        2.1.1 交互设计因子
        2.1.2 App交互操作手势
    2.2 用户体验概述
        2.2.1 用户
        2.2.2 用户体验
        2.2.3 用户体验因子
        2.2.4 用户体验要素层次
        2.2.5 马斯洛需求层次与用户体验要素层次
    2.3 App概述
        2.3.1 App定义及搭载平台
        2.3.2 App发展趋势
    2.4 App用户体验
        2.4.1 影响App用户体验的因素
        2.4.2 App界面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的表达途径
    2.5 本章总结
3 构建邻图App界面交互设计用户体验阶段模型
    3.1 用户体验阶段模型研究方法
    3.2 App界面设计用户体验分析
    3.3 邻图App基本功能体验阶段研究
        3.3.1 基本功能体验阶段的分析
        3.3.2 提取基本功能体验阶段的产品要求
    3.4 邻图App情感交流体验阶段研究
        3.4.1 情感交流体验阶段的分析
        3.4.2 提取情感交流体验阶段的产品要求
    3.5 邻图App超越性体验阶段研究
        3.5.1 超越性体验阶段的分析
        3.5.2 提取超越性体验阶段的产品要求
    3.6 本章总结
4 以用户体验阶段模型为导向的邻图App界面交互设计
    4.1 邻图App界面设计的方向的确立
        4.1.1 通过竞品分析确定邻图界面交互设计目标
        4.1.2 通过人物角色、场景剧本使结果细化
        4.1.3 根据用户体验阶段模型确定产品特性
        4.1.4 用户体验需求列表
    4.2 实施邻图App界面设计的过程
        4.2.1 界面架构
        4.2.2 界面线框图设计
        4.2.3 导航规范
        4.2.4 视觉要素设计规范
        4.2.5 视觉化呈现
    4.3 本章总结
5 邻图App界面设计实施
    5.1 欢迎界面
    5.2 登陆与注册
    5.3 主屏幕导航
    5.4 数据更新
    5.5 历史记录
    5.6 浏览与关注
    5.7 搜索
    5.8 拖动刷新
    5.9 数据输入
    5.10 表单填写
    5.11 导航
    5.12 图片
    5.13 IP同步色彩以及其它
    5.14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后续研究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及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闻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5)EPMA与LA-ICP-MS网络虚拟实验室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虚拟实验室概述
        1.2.1 虚拟实验室的定义和分类
        1.2.2 虚拟实验室的特点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总体设计
    2.1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需求分析
    2.2 网络虚拟实验室体系结构的选择
        2.2.1 C/S 结构
        2.2.2 B/S 结构
        2.2.3 B/S 结构与 C/S 结构的比较
    2.3 构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关键技术
        2.3.1 动态网页设计技术
        2.3.2 数据库开发技术
    2.4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PMA 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
    3.1 EPMA 简介
        3.1.1 EPMA 仪器结构
        3.1.2 EPMA 分析原理
        3.1.3 EPMA 实验流程
    3.2 EPMA 虚拟实验室的框架设计
    3.3 EPMA 虚拟实验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3.4 EPMA 虚拟实验操作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4.1 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3.4.2 数据库操作功能的实现
        3.4.3 分析条件设定功能模块的设计
        3.4.4 样品分析功能模块的设计
        3.4.5 样品图像显示模块的设计
    3.5 交互式操作导航的设计与实现
    3.6 EPMA 虚拟实验室的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LA-ICP-MS 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
    4.1 LA-ICP-MS 简介
        4.1.1 等离子质谱仪简介
        4.1.2 激光剥蚀系统简介
        4.1.3 LA-ICP-MS 实验流程
    4.2 LA-ICP-MS 虚拟实验室的框架设计
    4.3 LA-ICP-MS 虚拟实验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4 LA-ICP-MS 虚拟实验操作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4.1 虚拟激光剥蚀系统的设计
        4.4.2 虚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设计
    4.5 交互式操作导航的设计与实现
    4.6 LA-ICP-MS 虚拟实验室的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及成果
    5.2 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平面设计教程》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1.2 Purpose of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Chapter 2 Project Description
    2.1 About Text Content
    2.2 About Text Stylistics
        2.2.1 Text type
        2.2.2 Lexicon Feature
        2.2.3 Text Structure
        2.2.4 Language Style
        2.2.5 Grammar
        2.2.6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3 Working Process
    3.1 Planning and Task Division
    3.2 Preparations
        3.2.1 Pre-Analysis
        3.2.2 Theoretical Support
        3.2.3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Parallel Texts
        3.2.4 Translation Tools
        3.2.5 Terminology and Names
    3.3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3.4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4 Case Studies
    4.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4.2 Translation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1 Division
        4.2.2 Embedding
        4.2.3 Inserting
        4.2.4 Reversing
    4.3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Chapter 5 Conclusinn
    5.1 Experience Accumulated from the Project
    5.2 Lessons Studied from this Project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Contrac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7)插件式地球物理软件开发平台(GeoProbe)设计、实现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球物理软件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球物理软件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地球物理软件对比分析
        1.2.4 地球物理软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GeoProbe 平台架构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数据需求
        2.1.2 功能需求
        2.1.3 性能需求
    2.2 关键技术研究
        2.2.1 插件技术
        2.2.2 分层架构技术
    2.3 GeoProbe 平台开发技术研究
        2.3.1 技术选型标准
        2.3.2 NET 技术研究
        2.3.3 ArcEngine 组件开发技术研究
        2.3.4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研究
        2.3.5 开发技术架构
    2.4 插件式 GeoProbe 平台架构设计
第3章 GeoProbe 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访问接口设计
        3.1.1 数据文件结构设计
        3.1.2 数据访问接口设计
    3.2 GeoProbe 核心程序设计
        3.2.1 GeoProbe 平台及插件接口设计
        3.2.2 GeoProbe 插件管理机制
        3.2.3 GeoProbe 插件加载及调用
    3.3 GeoProbe 平台界面设计
        3.3.1 界面设计原则
        3.3.2 GeoProbe 平台主界面设计
        3.3.3 GeoProbe 控件设计
    3.4 GeoProbe 平台实现效果
        3.4.1 插件管理
        3.4.2 工程管理
        3.4.3 数据库管理
        3.4.4 网格管理
        3.4.5 地图管理
第4章 基于 GeoProbe 平台的插件开发
    4.1 GeoProbe 插件开发流程
        4.1.1 GeoProbe 插件开发环境
        4.1.2 GeoProbe 插件开发工具包
        4.1.3 GeoProbe 插件开发步骤
    4.2 基于 GeoProbe 平台的航空物探数据微调平插件开发
        4.2.1 航空物探数据微调平步骤
        4.2.2 航空物探数据微调平方法研究
        4.2.3 航空物探数据微调平插件设计与实现
        4.2.4 实例应用
    4.3 基于 GeoProbe 的磁补偿质量评价插件开发
        4.3.1 软补偿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4.3.2 磁补偿质量评价插件设计与实现
        4.3.3 实例应用
第5章 基于 GeoProbe 平台的软件集成
    5.1 系统集成方案
    5.2 磁力数据处理软件集成
    5.3 重力数据处理软件集成
    5.4 能谱数据处理解释软件集成
    5.5 综合解释软件集成
    5.6 航空物探综合处理解释系统集成效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和认识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8)导航系统在网站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1.1.2 网站导航系统存在的问题
        1.1.3 网站中导航系统的重要性
    1.2 论文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1 质的研究方法
        1.3.2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3.3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3.4 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4.2 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网站导航系统的概述
    2.1 网站设计的相关阐述
        2.1.1 网站设计的概念
        2.1.2 网站设计的主要元素
    2.2 网站导航系统的概述
        2.2.1 网站导航系统的定义
        2.2.2 网站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2.2.3 网站设计中导航系统的作用
第三章 网站导航系统的设计原则
    3.1 网站定位是前提
        3.1.1 与网站内容相符
        3.1.2 与网站结构相适
        3.1.3 与网站风格相一致
    3.2 以用户为中心
    3.3 直观、易操作
    3.4 技术合理性
第四章 网站导航系统的设计
    4.1 网站导航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4.1.1 网站视觉识别系统
        4.1.2 全局导航设计
        4.1.3 局部导航设计
        4.1.4 公共服务导航的设计
        4.1.5 面包屑路径的设计
        4.1.6 页面名称设计
        4.1.7 搜索引擎的设计
        4.1.8 网站地图设计
    4.2 网站导航系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4.2.1 导航系统的文字设计
        4.2.2 导航系统的色彩设计
        4.2.3 导航系统的图标设计
        4.2.4 导航系统的动画设计
        4.2.5 导航系统的布局设计
    4.3 网站导航系统的技术实现手段
        4.3.1 平台
        4.3.2 前台
        4.3.3 后台
第五章 导航系统在网站中的具体应用
    5.1 不同类型中网站导航系统的设计分析
        5.1.1 网站导航系统的形式多样性
        5.1.2 不同类型网站中导航系统的应用
    5.2 网站导航系统制作实例分析——株洲市九顺经贸有限公司网站
        5.2.1 规划清晰的导航系统结构
        5.2.2 导航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5.2.3 导航系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山林食疗研究所信息交互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的提出
    1.2 网站发展综述
        1.2.1 计算机的发展
        1.2.2 网络的发展
        1.2.3 网站的发展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价值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价值
    1.4 本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信息交互平台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分析
    2.1 信息交互平台开发的理论基础
        2.1.1 动态网站
        2.1.2 网站框架设计
    2.2 信息交互平台开发的技术分析
        2.2.1 开发环境
        2.2.2 VBScript 语言
        2.2.3 ASP 技术
        2.2.4 Dreamweaver 8 网页编辑器
        2.2.5 Access 2003
    2.3 信息交互平台的开发平台
    2.4 信息交互平台的开发模式
        2.4.1 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2.4.2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2.4.3 本系统采用的开发模式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山林食疗研究所的介绍
    3.2 需求获取
    3.3 用户需求
        3.3.1 用户需求分析
        3.3.2 需求分析
    3.4 功能需求
第四章 山林食疗研究所信息交互平台的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前台设计
        4.1.2 后台设计
    4.2 数据库设计
    4.3 功能设计
    4.4 网站页面设计
        4.4.1 首页
        4.4.2 食疗特色食品模块
        4.4.3 鱼菜蚓循环模块
        4.4.4 山林动态模块
        4.4.5 山林留言模块
        4.4.6 联系我们
    4.5 安全设计
        4.5.1 数据库安全
        4.5.2 网站安全措施
        4.5.3 提高本网站安全的途径
第五章 山林食疗研究所信息交互平台的构建
    5.1 站点的建立
    5.2 数据库的建立
    5.3 模块制作
        5.3.1 首页
        5.3.2 食疗特色食品模块
        5.3.3 鱼菜蚓循环模块
        5.3.4 山林动态模版
        5.3.5 山林留言模块
        5.3.6 联系我们
        5.3.7 模块制作总结
第六章 山林食疗研究所信息交互平台的测试
    6.1 页面测试
        6.1.1 页面下载速度测试
        6.1.2 网页浏览器兼容性的测试
        6.1.3 网页链接的测试
    6.2 辅助功能测试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工程热力学”课程网络教学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热力学”网页设计整体构思
二、“工程热力学”Web站点的建设
三、“工程热力学”网页的设计制作
    1.“工程热力学”主页的设计制作
    2. 课程简介网页制作
    3. 课程章节网页制作
    4. 课后习题网页制作
    5. 教学专题网页制作
    6. 教学实验网页制作
    7. 教学资料网页制作
    8. 联系我们网页制作
四、结论

四、表格导航弹出式菜单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C++的爬楼轮椅上位机控制系统操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贾利想.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2]BTOPMC/SCAU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肖红玉.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基于Android的境外替代种植核查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正龙. 云南大学, 2016(02)
  • [4]基于用户体验的“邻图”App界面交互设计研究[D]. 李逸轲.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5]EPMA与LA-ICP-MS网络虚拟实验室研发[D]. 陆霞. 吉林大学, 2015(08)
  • [6]《平面设计教程》翻译项目报告[D]. 胡刚伟. 广西大学, 2015(03)
  • [7]插件式地球物理软件开发平台(GeoProbe)设计、实现与应用[D]. 王林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4)
  • [8]导航系统在网站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 谭岚丹. 湖南工业大学, 2012(04)
  • [9]山林食疗研究所信息交互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郑婧.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10]“工程热力学”课程网络教学开发[J]. 王默晗,程中军,贺吉昌. 中国电力教育, 2010(34)

标签:;  ;  ;  ;  ;  

表格导航弹出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