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肠粘膜移植——修复高位胆管狭窄的一种不缝合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邹浩[1](2014)在《良性胆管瘢痕狭窄的临床预防与差异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并发症中的价值。2.探讨三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入路是否增加胆管损伤的发生率。3.探讨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4.研究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蛋白表达差异并鉴定差异蛋白质。5.分析TAGLN及FKBP1A在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功能。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79例拟行LC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期行MRCP与否,分为非MRCP组(-=523)和MRCP组(n=556),对2组患者胆管损伤及胆总管结石残余情况进行比较。2.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150例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资料。3.取临床人良性胆管瘢痕组织,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绘制生长曲线、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4.体外培养人良性胆管成纤维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提取两种细胞的总蛋白,进行蛋白定量,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图像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点,用质谱仪绘制肽质量指纹谱,通过计算机软件及网络信息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荧光验证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中FKBPIA、NME1以及TAGLN、Moesin的表达情况。5.构建pcDNA3.1-TAGLN真核表达质粒、筛选FKBP1A-siRNA干扰片段,转染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通过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及免疫蛋白印迹检测该细胞中FKBPIA、TAGLN、 smadl、smad5在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1.非MRCP组患者术中、术后发现胆管损伤5例和胆总管结石残余27例,MRCP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现胆管损伤和胆总管结石残余,2组患者在胆管损伤和胆总管结石残余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P组患者术前MRCP发现双胆囊1例,Mirizzi综合征8例,胆囊管变异34例,副肝管28例,胆总管结石27例,与术中结果相比,其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87.5%、94.1%、89.3%和88.9%。2.15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三孔法46例,二孔法54例,经脐入路50例,三组病例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无差异,术后住院天数以经脐入路组(1.3±0.4d)为短(P<0.05)、术后疼痛以经脐入路组为轻(P<0.05)。三组病例出院后随访均无腹痛、黄疸、胆漏、出血、腹壁切口疝等并发症。3.原代培养5天后可见梭形细胞移出、贴壁,14天细胞连接成片,传代后生长良好,2-3天可传代,细胞生长良好;电镜可见微丝,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提示该细胞有波形蛋白的表达和波形蛋白mRNA。4.发现差异蛋白28种,其中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上调9种,下调19种。其功能与细胞代谢、凋亡等相关;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荧光提不FKBP1A、NME1以及TAGLN、Moesin的表达情况与差异蛋白组学分析结果一致。5.转染pcDNA3.1-TAGLN和FKBP1A-siRNA后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抑制并出现凋亡,该细胞中smadl.smad5在基因水平(P<0.05)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有增强,而且该细胞在经过FKBP1A-siRNA作用后TAGLN在基因水平(P<0.05)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有增强。结论1.LC患者术前行MRCP有利于预防胆管损伤及胆总管结石残余的发生。2.在选择病例中,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安全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不增加胆管损伤的发生率。3.原代培养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成功。4.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KMB17的蛋白表达存在差异,其中FKBP1A、NME1以及TAGLN、Moesin可能成为临床预测胆管瘢痕狭窄形成的分子标记和治疗胆管瘢痕狭窄的分子靶点。5. TAGLN及FKBPIA在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FKBP1A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调控TAGLN的表达。
许胜[2](2014)在《不同缝线对豚鼠胆囊空肠吻合口组织愈合的远期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使用胆道外科手术中常用的四种不同的缝合线,建立豚鼠胆囊空肠吻合动物模型,比较不同的缝线对豚鼠胆囊空肠吻合口组织愈合的远期影响,探讨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愈合的机制,从而为临床上缝线的使用提供一些思路及依据。方法:应用Prolene线、PDSⅡ线、PGA线、普通丝线这四种胆道手术中常用的缝线,建立豚鼠胆囊空肠吻合动物模型。将32只雄性豚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均采取连续缝合的方式分为A、B、C、D四组,(A、B、C三组采用Prolene线、PDSⅡ线、PGA线分吻合口前后壁任选两种缝线缝合,采取自身对照减少个体差异,D组前后壁均采用丝线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豚鼠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及一年的生存率。取存活一年的豚鼠吻合口(目前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多为3-6个月,我们这里观察一年,以观察吻合口远期的愈合情况),将吻合口组织分为Prolene线、PDSⅡ线、PGA线、普通丝线四组,观察测量吻合口组织瘢痕增厚情况、行HE和Mallory染色观察炎症浸润程度及胶原合成情况。结果:⑴丝线组胆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X2=3.845,P=0.279);丝线组一年存活率显着低于其他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X2=17.63,P=0.001),而A、B、C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⑵吻合口组织一般观察Prolene线组粘膜完整、光滑,但部分缝线突出于腔内,线上有少量泥渣样物质附着; PDSⅡ线组和PGA线组粘膜光滑、平整,无缝线材料突出于腔内,已经完全吸收。⑶三组缝线瘢痕增厚程度比较,Prolene线<PDSⅡ线<PGA线,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增厚程度,p=0.043,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Prolene线对比PDSⅡ线、PGA线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DSⅡ线与PGA线无明显差异(P>0.05)。⑷HE染色观察三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镜下均呈现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为主,Prolene线、PDSⅡ线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轻,根据浸润的程度分级,多为Ⅰ级,而PGA线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重,多为Ⅱ级或Ⅲ级。三组的平均炎症浸润程度比较Prolene线组<PDSⅡ线组<PGA线组,三组构成比比较做统计分析,P=0.012,P<0.05,Prolene线、PDSⅡ线对比PGA线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rolene线与PDSⅡ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⑸Mallory染色观察,观察胶原合成情况,镜下比较Prolene线组排列较整齐,有一定的方向性,且少有结节,而PDSⅡ线组与PGA线组排列不如Prolene线组整齐,特别是PGA线组排列杂乱、常有漩涡状结节。胶原合成百分比Prolene线组<PDSⅡ线组<PGA线组,各组间对比,Prolene线组和PDSⅡ线组比较,P=0.59, P>0.05,无统计学差异;Prolene线组与PGA线比较,P=0.017,P<0.05,有统计学差异;PDSⅡ线与PGA线比较,P=0.044,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⑴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愈合的时间较长,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长期存在,胆道粘膜修复较差,粘膜下胶原纤维沉积过度,改建较差,瘢痕增生严重,长期可能导致吻合口狭窄。⑵从本实验来看,丝线由于自身性质和特点,不适合用于胆肠吻合术;可吸收线中单股的PDSⅡ线缝合效果优于多股的PGA线;Prolene线与PDSⅡ线较适合胆肠吻合,但有各自的优缺点,Prolene组织活性低,相容性较佳,但其不可吸收的性质,长期存留于体内,远期可能形成结石,PDSⅡ线为可吸收线,各方面不亚于Prolene线,但致瘢痕作用大于Prolene线。⑶胆道手术是非常复杂的手术,应充分了解各种缝线的性质、特点,懂得如何正确的应用,才能在临床应用中获得最大的效果,而使用单股可吸收的PDSⅡ线远期效果可能更好。
范恒伟[3](2013)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国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漏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危险因素的33篇文献资料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手术时间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对胰漏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胆红素水平≥171umol/L组PD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前进行减黄治疗无明显降低PD术后胰漏的发生(P>0.05);;捆绑式胰肠吻合较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能有效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P<0.05);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组与胰管粘膜对空肠粘膜吻合组术后胰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管直径≥3mm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直径<3mm组(P<0.05);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组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组(P<0.05);术中出血量≥1L胰漏发生率较出血量<1L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组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使用组(P<0.05);胰腺残端质地较硬者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质地较软者(P<0.05);患者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行PD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术前是否减黄及手术时间无关。而术前高胆红素血症、胰管直径细小、未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术中出血量较多、残余胰腺质地较软、术后未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及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胰漏的危险因素;捆绑式胰肠吻合较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能有效降低术后胰漏发生,而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较胰管粘膜对空肠粘膜吻合胰漏发生无明显差异。
韩江,储文军,王炜,朱建华,陈益鸣,唐强,钟萍,高文玉,高苏平,汪运节,郭海军,张伟,顾岩[4](2010)在《自体腹膜管修复胆总管缺失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体腹膜管修复胆总管缺失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雄性成年普通家兔20只,分为A、B两组,两组都建立胆总管缺损模型,切取壁层腹膜制成腹膜管,分别与胆管上、下断端行端端吻合,腹膜管外包带蒂大网膜。术后观察实验动物活动、饮食、巩膜有无黄染及二便等一般情况。A组和B组分别于修复术后4周和12周再次开腹,切取修复区胆管行HE光镜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局部组织的愈合、胆管上皮的爬行情况。结果动物存活情况:2只实验兔分别于修复术后第9 d和第15 d死亡,其余18只实验兔均健康存活至再次手术。大体标本观察:修复段胆管质地柔韧,管腔无狭窄。探查肝脏表面光滑,质韧。光镜观察:腹膜管大部分腔面覆盖着单层柱状上皮,中外层为增生纤维组织,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并见较完整的毛细血管。结论自体腹膜管修复缺损胆总管后,使用带蒂大网膜包裹,腹膜管的成活率高,胆管上皮可逐渐由两端向对侧移行覆盖腹膜管腔面。
尹宁伟[5](2010)在《1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文中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随着普遍开展及手术适应证的不断扩大,术中胆管损伤时有发生。本文总结分析郑州市中心医院1996年4月—2008年10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114例致胆管损伤13例的临床资料加以探讨,总结报道如下。
张好春[6](2010)在《Bcl-2和胶原Ⅰ在胆管损伤修复不同平面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探讨Bcl-2和胶原Ⅰ在胆管损伤修复后不同平面表达的特点。方法:健康比格犬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胆管损伤组、高位平面损伤修复组、中位平面损伤修复组和低位平面损伤修复组。建立胆管损伤模型,术中同时行不同平面修复,术后第15天处死所有实验犬,开腹取出各组肝外胆管标本,实验观察期间随访各组实验犬一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标本行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用免疫组化MaxVision快速法检测各组胆管标本中Bcl-2和胶原Ⅰ的表达,然后用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各标本的Bcl-2蛋白和胶原Ⅰ的积分光密度及成纤维细胞Bcl-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的测量。结果:HE片光镜下观察示各损伤修复组中胆管黏膜上皮脱落,胆管瘢痕组织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杂乱,瘢痕中新生血管增多,部分管壁增厚。免疫组化后,用图文分析系统测量提示:Bcl-2蛋白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在损伤修复组的表达,越接近低位平面表达上调也越明显;中位和低位平面表达显着高于高位平面(P<0.05),而低位和中位平面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损伤修复组的三个平面分别高于损伤组或对照组相对应的平面(P<0.05),在损伤组的高位或中位平面和对照组相对应的平面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位平面,损伤组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纤维细胞Bcl-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在损伤修复组,越接近低位平面表达上调也越明显,中位和低位平面表达显着高于高位平面(P<0.05),而低位和中位平面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损伤组的低位平面显着高于高位平面(P<0.05),而低位或高位分别和中位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损伤修复组的三个平面分别高于损伤组或对照组相对应的平面(P<0.05);在损伤组的高位或中位平面和对照组相对应的平面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位平面,损伤组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Ⅰ蛋白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在损伤修复组的表达,越接近低位平面表达上调也越明显;在损伤修复组的高位、中位和低位平面三者之中,每两者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损伤组的高位平面分别与低位或中位平面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位和中位平面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修复组的三个平面分别高于损伤组或对照组相对应的平面(P<0.05);在高位平面,损伤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位和低位平面,损伤组和对照组之间相对应的平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cl-2蛋白、成纤维细胞Bcl-2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和胶原Ⅰ在损伤修复的胆管中表达增高,且在不同平面的表达活跃程度也有所不同,越靠近损伤位点(低位平面),Bcl-2蛋白、成纤维细胞Bcl-2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和胶原Ⅰ的表达越活跃,反之亦然。本实验结果提示:在背景相同的BDI环境下,BDI后行高位平面修复,Bcl-2蛋白和成纤维细胞Bcl-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和胶原Ⅰ的表达要低于低位平面修复的BDI。由于胆管损伤修复后Bcl-2和胶原Ⅰ与修复术后胆管再狭窄直接相关。因此,选择高位胆管-空肠吻合有可能较低位胆管-空肠吻合有着更低的远期狭窄发生率。
黄传好[7](2009)在《87例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87例,其中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2例,肝左外叶切除5例,行左、右肝管或肝门部胆切开整形、胆肠吻合20例,全部病例都进行术中取石,2例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结果:全组病例手术治愈出院,术后残石2例,切口感染5例,吻合口漏1例,术后随访1~4年以上35例,其中结石复发6例。结论:彻底清除肝内结石及相应病灶并结合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残石率的关键。
童中勋[8](2009)在《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猪胆管缺损实验中胆囊造瘘管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DM)医用组织补片修复猪胆管缺损模型,用于观察胆囊造瘘管在不同的胆管缺损修复方式下对胆管再生及肝脏的影响,探讨胆囊造瘘管在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胆管缺损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健康封闭群滇南小耳猪24只,雌雄随机分为四组,SC组即整段缺损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ADM)修复加胆囊造瘘术组(n=6);SI组即整段缺损修复手术组(n=6);PC组即部分缺损修复加胆囊造瘘术组(n=6)。PI组即部分缺损修复手术组(n=6);观察动物在手术前后的活动状况,于术后12、48周做MRCP检查了解胆管的通畅情况。并于术后1、3、12、24、48周查血常规、肝功能等的变化;再分别于术后6周、12周、24周、48周后切取胆管修复处的组织及肝组织,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胆管修复及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SC组、PC组手术成功,在术后查MRCP、血常规、肝功能多显示异常。取材进行胆管组织在脱细胞基质补片上的再生情况观察:6、12周胆管上皮再生较差、纤维组织增生活跃,24周出现胆管狭窄、肝脏纤维化改变,48周出现肝硬化;SI组、PI组手术成功,在术后查MRCP、血常规、肝功能多显示正常,术后6周胆管上皮再生明显、但未完全覆盖脱细胞基质补片,12周胆管上皮完全覆盖补片、细胞外基质增生明显,24周趋于正常,48周无变化,肝脏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1)成功建立脱细胞基质修复滇南小耳猪的胆管缺损模型。(2)整段缺损和部分缺损修复组术后长期无明显并发症。(3)造瘘组手术12周以后出现胆管狭窄、化脓性胆管炎等并发症。(4)可能由于胆囊造瘘管诱发感染或胆汁淤积致TGF-β1持续高表达,从而导致胆管狭窄和肝纤维化。(5)胆囊造瘘管在脱细胞基质修复猪胆管缺损实验中副作用较大,单纯修复效果较好。
李永智[9](2009)在《胆道损伤后修复术式及时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致胆道损伤(Bile Duct Injury BDI)后胆道重建时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恰当的首次术式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并探讨最终确定性手术的较好术式,以期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和再次手术率,减轻病人痛苦。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94—2008年间收治的42例包括本院发生及外院转入的因胆囊切除术致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开腹胆囊切除(Open Cholecystectomy OC)3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 LC)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3例。全组病例均通过追问既往手术史、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所见确诊。通过详细查阅分析病历,找出早期处理失败的13例患者的首次胆肠重建术式,并记录确定性术式。根据既往手术史、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所见将病人胆道受损按Amsterdam分型分为A,B,C,D四型,损伤水平按Bismuth分型,再根据病人首次接受胆囊切除的时间、是否行过重建、入院后行确定性手术时间统计,将病人分为早期(A),延迟(B),及后期(C)三类进行手术时机的比较,观察手术时机对短期和长期效果的影响。随访通过门诊、电话联系病人及转入医院的负责医生。结果8例LC所致胆管损伤有4例(4/8)为BismuthⅢ级以上,与(OC)所致的4例(4/34)有显着差异(P<0.05)。13例转入的早期处理失败的病人均为省级三甲以下医院施行。在胆肠重建术式中以肝(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en-Y方式近远期效果最好。在三组病例比较中,发现早期处理病人的腹腔脓肿及远期狭窄发生率较后期为高(P<0.05)。结论1.LC所致的胆管损伤部位高,损伤结果复杂,早期修复难度大,需持谨慎态度。2.损伤早期处理的病人术后腹腔脓肿发生率及远期狭窄率要比后期处理的为高(P<0.05)。3.非肝胆外科中心处理的早期病人往往发生时机选择不当,术式选择欠佳及操作方法不正确,再次手术率高。肝胆外科处理的损伤病人则再次手术率底,正确的手术时机选择可降低再次手术率。
刘振惠[10](2009)在《消化道吻合器行胆肠吻合术在治疗良性肝外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使用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在治疗良性肝外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价值,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2004年4月-2008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因良性肝外梗阻性黄疸应用四种胆肠吻合术式治疗的112例病例,分析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与传统手工缝合行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组(98.00±13.13min)较传统手工缝合行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135.10±15.69min)、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组(129.04±10.33min)的手术时间短,但长于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组(79.77±7.88min)。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的手术组手术时间与其它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的手术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24.58±8.66min)较其他三组缩短,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的手术组与其它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组的胆汁溢漏(3%)、吻合口狭窄(3%)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三组为低。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组的胆汁溢漏、吻合口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胆道出血、胆道感染及复发并发症发生率上,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术中出血量(201.30±14.81ml)及术后引流量(80.03±10.11ml)上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的手术组与其它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在治疗良性肝外梗阻性黄疸上对缩短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解决吻合口狭窄、减少术后胆汁溢漏、吻合口狭窄并发症等方面与其他三组相比有优势,并且较适合于胆总管位置较深,传统手法缝合时操作难度大的病例。2.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工缝合行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组,虽长于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组,但后者相对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3.消化道吻合器Roux-Y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术没有增加术中创伤,同传统手术相比处于安全范围。
二、空肠粘膜移植——修复高位胆管狭窄的一种不缝合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肠粘膜移植——修复高位胆管狭窄的一种不缝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良性胆管瘢痕狭窄的临床预防与差异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课题思路 |
引言 |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
第一节 MRCP在预防LC手术并发症中的价值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
第一节 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中FKBP1A和TAGLN的功能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课题创新点 |
附图 |
附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简历、学习及工作经历,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参编专着、科研获奖情况及本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
致谢 |
(2)不同缝线对豚鼠胆囊空肠吻合口组织愈合的远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发表文章 |
经皮胆道支架与姑息性胆肠内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比较 |
摘要 |
Abstract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经 PTCD 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137 例临床疗效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Kasai 术式在Ⅲ、Ⅳ型肝门胆管癌切除术中应用 |
摘要 |
Abstract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40 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体会 |
摘要 |
Abstract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C:综述 |
参考文献 |
(4)自体腹膜管修复胆总管缺失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模型制作 |
1.3 术后观察 |
2 结果 |
2.1 动物存活情况 |
2.2 标本大体观察 |
2.3 光镜观察 |
2.4 免疫组化结果 |
3 讨论 |
(5)1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处理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胆管损伤原因 |
3.2 胆管损伤的处理 |
3.3 胆管损伤的预防 |
(6)Bcl-2和胶原Ⅰ在胆管损伤修复不同平面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动物及器材 |
2.实验方法 |
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1.实验犬术后一般情况及死亡情况 |
2.病理学观察 |
讨论 |
1.胆管缺血及Bcl-2与良性胆管狭窄的关系 |
1.1.胆管缺血与胆管瘢痕中Bcl-2表达间的关系 |
1.2.Bcl-2与良性胆管狭窄的关系 |
2.胆管缺血及胶原Ⅰ与良性胆管狭窄的关系 |
2.1.胆管缺血与胆管瘢痕中胶原Ⅰ表达间的关系 |
2.2.胶原Ⅰ与良性胆管狭窄的关系 |
3.临床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87例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经超声、CT确诊的肝内胆 |
1.2 手术方法与方式常规切除胆囊, 暴露术野, 消除胆道常见的炎症灶和结石灶。 |
1.3 疗效评价治愈: |
2 结果 |
3 讨论 |
(8)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猪胆管缺损实验中胆囊造瘘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实验器材及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药品 |
1.4 实验方法 |
1.5 标本的采集和检测 |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常用英文缩写词索引 |
致谢 |
(9)胆道损伤后修复术式及时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文缩写词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正文 |
(一)、引言 |
(二)、临床资料 |
(三)、方法及材料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六、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七、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10)消化道吻合器行胆肠吻合术在治疗良性肝外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缩略词表 |
二、论文部分 |
1、中文摘要 |
2、英文摘要 |
3、前言 |
4、资料与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8、附图 |
9、参考文献 |
三、综述 |
1、综述正文 |
2、参考文献 |
四、致谢 |
五、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空肠粘膜移植——修复高位胆管狭窄的一种不缝合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良性胆管瘢痕狭窄的临床预防与差异蛋白组学研究[D]. 邹浩.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1)
- [2]不同缝线对豚鼠胆囊空肠吻合口组织愈合的远期影响[D]. 许胜. 苏州大学, 2014(11)
-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范恒伟. 蚌埠医学院, 2013(10)
- [4]自体腹膜管修复胆总管缺失的实验研究[J]. 韩江,储文军,王炜,朱建华,陈益鸣,唐强,钟萍,高文玉,高苏平,汪运节,郭海军,张伟,顾岩.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0(05)
- [5]1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J]. 尹宁伟.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08)
- [6]Bcl-2和胶原Ⅰ在胆管损伤修复不同平面的表达[D]. 张好春. 昆明医学院, 2010(10)
- [7]87例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体会[J]. 黄传好.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 [8]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猪胆管缺损实验中胆囊造瘘管的应用研究[D]. 童中勋.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9]胆道损伤后修复术式及时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D]. 李永智.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10]消化道吻合器行胆肠吻合术在治疗良性肝外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D]. 刘振惠.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