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炸药燃烧转为爆炸(论文文献综述)
楼建锋,张树道[1](2021)在《炸药装药爆炸反应演化过程和约束影响的数值模拟》文中提出为分析弱刺激条件下炸药装药反应演化问题和约束条件对炸药爆炸反应的影响,构建了炸药爆炸反应速率增长的唯像模型,采用多介质任意拉式欧拉和流固耦合算法,实现了约束装药局部点火后缓慢燃烧反应到剧烈爆炸反应增长及其与壳体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基于强约束球形装药中心点火实验,数值模拟分析了约束条件对压装PBX-2炸药爆炸反应压力增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壳体强度或厚度增加,装药内反应压力的峰值也增大;随着钢壳厚度从5 mm增加到20 mm,压力峰值从163 MPa增大到1357 MPa,而且压力增长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随着壳体破裂解体,抑制了爆炸向爆轰反应的转变。
段卓平,白志玲,白孟璟,黄风雷[2](2021)在《强约束固体炸药燃烧裂纹网络反应演化模型》文中研究说明为表征受约束装药非冲击点火后的反应演化行为,建立了燃烧裂纹网络反应演化理论模型。该模型量化了反应烈度,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壳体约束越强,高温产物气体自增强燃烧越迅速,装药反应越剧烈,壳体破坏时装药反应度越大;装药结构尺寸越大,炸药反应初期高温产物气体流动和表面燃烧导致裂纹增压扩展过程的时间越长,但后期反应越剧烈,壳体破坏时装药反应度越大;点火阈值压力对装药最终的反应烈度影响不明显。炸药燃烧裂纹网络反应演化模型可较好地反映炸药本征燃烧速率、约束强度、装药结构尺寸等对反应演化的影响规律,为弹药在意外刺激下的安全性设计和烈度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
牛晓桐[3](2021)在《碉堡爆炸场冲击波传播特性数值模拟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碉堡内爆炸场的冲击波传播规律和冲击波与目标接触时的绕流和反射对目标的毁伤效应,为碉堡毁伤测试试验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引线式冲击波测试方法布场周期长、易引入传输噪声的缺陷和传统存储测试装置同步性差、测试效率低且两者都不满足密闭空间多测点测试需求的缺陷,设计了一款多通道的高速采集存储装置,该装置具有体积小、采样频率快、精度高的特点,可以满足多种场合的测试需求,提高了测试效率。2)针对碉堡内部爆炸建立数值模拟仿真模型,结合碉堡内爆炸场的压力云图和测试点的数值模拟超压曲线,分析了碉堡内爆炸场的冲击波传播规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了传感器在碉堡内的凸起和凹陷的安装误差,分析安装误差对测点超压曲线形状和超压峰值大小的影响为试验安装提供参考。结合碉堡爆炸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发现碉堡内部的爆炸场存在有明显的反射现象且反射的超压值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相较于完全密闭空间的爆炸场碉堡内爆炸场的超压反射次数是有限的且某一测点的反射波强度和次数会随着爆心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为了更加精确地评价战斗部超压对碉堡内部人员和设备的毁伤效果,研究冲击波与目标接触时的反射和绕流现象对目标的损伤效应。本文以冲击波对人员脑震荡损伤效应为例,在假人人头模型的额头部位、左右头盖骨部位和后脑勺部位安装超压传感器配合本文研制的多通道数据采集装置,将安装好的假人模型置于近地空旷爆炸场中,并在人头靶周围布设自由场传感器作为入射压参考。针对人头靶毁伤试验试验场建立数值模拟仿真模型,分析了试验场的压力流场和冲击波与人头靶的反射和绕流过程。选取测试靶的正面、侧面和后端三点,将数值模拟超压曲线与超压峰值和试验的实测数据结合,分析了冲击波与目标发生绕流后各个测点的超压曲线特征和超压峰值的变化。验证了测试中模型使用的重要性。
王要武[4](2021)在《爆破振动作用对隧道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现今国内的山岭隧道掘进开挖多采用钻爆法,该方法开挖隧道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但开挖过程中附带的爆破振动效应会影响隧道结构及其围岩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围岩性质较差的隧道。隧道初支混凝土喷层作为紧邻掌子面的支护结构,受爆破振动的影响最大,据此研究分析爆破振动对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影响是亟需且必要的。本文依托于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扩能工程沈家坝1号隧道,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爆破振动作用下隧道初支混凝土喷层的振动响应,以及初支混凝土喷层的振速和应力分布规律;并在初支混凝土喷层爆破振动衰减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爆破振动作用下短龄期(6h、12h、24h、48h、72h)初支混凝土损伤规律,据此规律对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与掌子面之间的安全步距,以及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安全振速阈值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沈家坝1号隧道的工程概况、地质水文条件和钻爆施工方案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内容设计爆破振动监测方案,对钻爆施工时初支混凝土喷层的振动响应进行监控量测。使用小波变换方法对爆破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得到了爆破振动信号的时频特征。并依据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对试验的振速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沈家坝1号隧道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并拟合出爆破动载作用下初支混凝土喷层振速与药量、爆心距之间的关系曲线,用于指导隧道的钻爆施工。(2)建立了沈家坝1号隧道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隧道钻爆施工时初支混凝土喷层的振动响应情况。通过对比分析隧道初支混凝土喷层的拱脚、拱腰、拱顶的振速和应力分布状况,得到了初支混凝土喷层在爆破作用下的振速和应力分布规律;并将初支混凝土喷层的数值振速结果与经验公式拟合振速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设计爆破振动对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影响试验方案。进行试验时,以现场爆破开挖作为试验振源,将试验制作的短龄期初支混凝土试块,放置在距爆心不同距离的测点位置接受爆破动载作用。研究分析爆破作用下初支混凝土试块的纵波波速变化、抗压强度折减与爆心距、混凝土龄期之间的关系,并依据初支混凝土爆破损伤规律分析得到初支混凝土喷层的爆破振速安全阈值。(4)通过对初支混凝土材料模型参数进行修改,得到6h、12h、24h、48h、72h这5个不同短龄期的初支混凝土喷层模型。模拟分析爆破动载作用下不同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的损伤范围,进而得到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和掌子面之间安全步距以及不同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安全振速阈值。并将数值模拟得到的初支混凝土喷层安全振速和试验得到的初支混凝土的安全振速进行对比分析,优化得到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安全振速建议值。
梁福地[5](2021)在《固体缓释含能材料释能机理及热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体缓释含能材料是指被引燃后能够稳定地燃烧产生能量,且燃烧释能过程可控的一类固体含能材料。固体缓释含能材料以其优异的燃烧释能特性被广泛应用在弹药销毁、金属切割领域以及模拟激光热效应等领域。本文对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机理以及其燃烧产生的高温热流与金属材料的耦合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燃烧过程稳定可控且高效释能为设计依据,对固体缓释含能材料配方进行设计。对固体缓释含能材料常用组分的释能特性、安定性和经济性等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确定了固体缓释含能材料主反应药的成分为四氧化三铁和铝粉,并首次将硝酸钡作为氧化剂兼产气剂添加于主反应药剂中,再加入酚醛树脂作为粘结剂,组成固体缓释含能材料;完成配方设计后,为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且燃烧过程稳定可靠,对固体缓释含能材料喷发装置结构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的制作流程和装填工艺。本文提出设计方案和理论计算方法对不同配方固体缓释含能材料及其喷发装置结构的设计制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设计了完整的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试验测试体系,对燃烧时间、燃烧室压强、高温热流速度、温度、靶板背面升温曲线等试验参数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首次提出用高温热流能量密度来综合表征其性能,并给出其能量密度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拉瓦尔喷管型喷发装置可以有效提高高温热流能量密度;根据燃烧性能试验结果,对拉瓦尔喷管型面参数、固体缓释含能材料制作流程和装填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为验证优化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拉瓦尔喷管型喷发装置可以有效降低高温热流的热量损失;与等面燃烧相比,采用增面燃烧可以增大燃烧室压强,并显着提高高温热流能量密度;这表明优化设计方案是比较合理的,可以为固体缓释含能材料制作流程、喷发装置结构以及装填工艺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3)用Fluent仿真软件对高温热流与靶板耦合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且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证明了本文采用的仿真模型和仿真算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对靶板进行分层处理,并结合VOF模型,实现了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中对固体靶板升温和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这一仿真方案可以为在Fluent流体仿真中实现固体材料在流体材料作用下的升温和变形提供新的仿真思路;通过数值模拟获取了试验中难以测量的参数,为建立理论模型提供更全面的数据。(4)以气相型稳态燃烧模型为基础,结合试验和仿真结果对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的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其燃烧波和火焰射流的结构。将其燃烧波分成了固相加热区、氧化剂火焰区和扩散火焰区三个区域,并分别给出了三个区域的形成机理;对不同结构喷发装置产生的火焰射流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拉瓦尔喷管结构喷发装置产生的高温热流稳定性更好,抗外界干扰能量强;结合能量守恒方程、一维流动控制方程和二级化学反应方程,推导得到了固体缓释含能材料质量燃速公式,并结合试验结果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燃速公式表明固体缓释含能材料质量燃速与燃烧室压强成正比,比例系数主要受固体缓释含能材料配方和燃烧方式的影响。(5)在热传导方程的基础上,将高温热流视作连续的阶跃能量波,推导得出了靶板在高温热流作用下轴向温度场;用一维流体动力学模型和稳态熔化模型对高温热流侵蚀靶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Matlab数据拟合得到了高温热流在靶板表面能量密度分布函数,推导出了高温热流作用下靶板侵彻深度和熔孔形状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用试验和仿真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证明了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验证结果也表明,高温热流对靶板熔穿时间主要由靶板在高温热流作用下发生相变的时间决定,与一维流体动力学侵彻模型相比,稳态熔化模型更适合描述高温热流对靶板的侵蚀毁伤过程。
郭亮[6](2020)在《深水型乳化炸药水下爆轰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深水环境下由于静压力的作用,乳化炸药内用于敏化的空心玻璃微珠会发生破碎,导致乳化炸药的孔隙率降低,炸药密度变大,进而使乳化炸药的爆速和猛度下降,不仅如此,还会使起爆感度和传爆感度都会降低。本文研究了深水型乳化炸药的起爆机理,对其起爆过程中空心玻璃微珠孔隙闭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对空心玻璃微珠在爆轰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表征。首先,本文介绍了玻璃微珠型乳化炸药起爆与爆轰波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单位质量玻璃微珠型乳化炸药的爆压,爆热以及爆速计算推导公式,并且与已发表文献的数据进行对比,误差在10%以内。其次,本文利用ANSYS/LS-DYNA对乳化炸药内的空心玻璃微珠的孔隙闭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空心玻璃微珠所占乳化炸药的质量分数公式计算模型的相关参数,对爆轰波的压力、波速、能量变化等进行分析,通过模拟结果发现,空心玻璃微珠内部空气泡在爆轰波冲击过后内能会显着增加。随后,对空心玻璃微珠进行了模拟水下压强的破碎率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深水环境下,空心玻璃微珠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破坏,实验测得的破碎率在本文中实验条件下呈现出一定规律,空心玻璃微球的破碎率与加压时间并无直接的关系,在3atm条件下加压10h后,其破碎率基本稳定。在达到0.3MPa,24h的加压条件下,某工厂生产的HK20型空心玻璃微珠(2#微珠)的破碎率仅为9.54%,可以满足乳化炸药的深水爆轰。最后,进行了模拟深水条件下的乳化炸药爆速测量实验,对采用不同型号空心玻璃微珠乳化炸药分成四组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在3atm的静压条件(约为水深30m的环境)下,2#微珠敏化的乳化炸药在受压24小时以内仍然可以完全爆轰,1#微珠敏化的乳化炸药加压至3atm时仍可爆轰,在3atm的条件下持续加压10h产生拒爆,由此得出结论,保持乳化炸药内部的孔隙率对于乳化炸药的爆轰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沪[7](2020)在《热塑性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爆炸响应与抗弹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纤维-金属层合板(FMLs)是由高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金属薄层交互叠合,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层压而成的超混杂复合材料结构。其继承了金属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并有效弥补了两者的不足,且金属层的存在对复合材料层起到了保护作用,从而整体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基于力学性能、抗爆抗冲击性能、结构轻量化等多方面的考虑,热塑性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结构在舰船抗爆防护结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热塑性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为研究对象,针对层合板遭遇的内爆与弹体冲击载荷开展了试验与数值仿真计算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1)考虑内爆载荷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开展了内爆载荷特性研究。通过金属板在内爆载荷作用下的仿真分析,得到了内爆载荷作用下结构的饱和响应时间经验公式,并通过系列仿真得到了无量纲参数λ的取值建议范围;通过开展封闭空间内爆炸响应试验,分析得到了考虑燃烧能量释放效应的靶板变形经验公式,并根据试验开展了考虑内爆载荷燃烧增强效应的数值仿真计算研究,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2)开展了热塑性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内爆响应的试验与数值仿真计算研究。通过开展多工况的层合板内爆响应试验,得到了内爆载荷作用的层合板的动态响应历程以及内部纤维板损伤的三种基本模式;根据纤维板细观几何参数,采用代表体积元法计算了缎纹编织纤维布的力学参数,将其作为仿真计算输入;对层合板的内爆响应试验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工况与试验对比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3)开展了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抗弹特性仿真研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仿真的建模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开展了弹体冲击层合板问题的数值计算分析,以不同参数计算了100组工况,研究了入射弹体形式、入射位置以及入射角度对响应的影响;同时,对层合板的层间连接强度、不同组分的厚度配比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层合板总厚度不变时,改变金属层与纤维层厚度配比,非均匀厚度分布表现出更高的吸能水平;(4)开展了弹体-冲击波联合作用下的热塑性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响应研究。通过带壳弹内爆响应试验,分析了带壳弹在封闭空间内爆炸产生的载荷的特点,得到了基于目标靶板变形的带壳弹等效裸装药经验公式;根据层合板在内爆与弹体冲击载荷下的响应特点,以弹道极限和饱和响应时间作为变量,提出了弹体-冲击波载荷联合作用方式,仿真结果表明,当弹体在层合板饱和响应时间前到达时,带来的破坏效应更强。
熊壮[8](2020)在《圆管内爆燃转爆轰传播距离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现有研究表明,在圆形管道内,预混可燃介质爆燃可自由发展为爆轰,即出现爆燃转爆轰(DDT)现象。但现有研究对爆燃自由发展形成爆轰的距离还不明确。另外,爆燃自由发展成为爆轰所需的管道长径比较大,对于大直径管道,要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爆轰传播,必然需要很大的管道长度,而障碍物已被证实可以实现爆燃加速传播。因此,障碍物对爆燃向爆轰转变的加速效果,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圆形管道内可燃气体爆燃自由发展形成爆轰、螺旋管障碍物加速爆燃形成爆轰两种工况为研究对象,搭建了气相爆燃转爆轰实验平台,针对初始压力、氩气稀释浓度等不同参数下爆燃转爆轰传播距离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搭建了圆形管道气相爆燃转爆轰实验装置,实现了对爆燃加速至形成C-J稳定爆轰整个转变过程中传播速度随距离变化特征的研究。(2)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压力(绝压10100 kPa)下CH4+2O2、C3H8+5O2、C2H4+3O2、CH4+2O2+nAr典型可燃混合气体自由加速下的稳定爆轰成长历程。基于成长历程中速度发展阶段变化,以加速阶段和衰减阶段的C-J速度位置为分界节点,将稳定爆轰的形成距离分别细分为了爆燃加速传播距离和过驱爆轰传播距离。(3)实验研究了在自由加速管道中初始压力和氩气稀释浓度对爆燃加速传播距离的影响。以典型可燃混合气CH4+2O2为例,爆燃加速传播距离随着初始压力增大呈“阶梯型”减小的变化规律,随着氩气稀释浓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趋势。(4)实验研究了在自由加速管道中初始压力和氩气稀释浓度对过驱爆轰传播距离和整个稳定爆轰形成距离的影响。以CH4+2O2为例,随着初始压力增大,过驱爆轰传播距离也随之增大,稳定爆轰形成距离由于受爆燃加速传播阶段影响较大而呈现出类似的“阶梯型”减小趋势。随着氩气稀释浓度的增加,过驱爆轰传播距离逐渐减小,而稳定爆轰形成距离随之增大,与爆燃加速传播距离变化类似。结果说明爆燃转爆轰传播规律主要受爆燃火焰加速阶段传播变化影响。(5)实验研究了螺旋管长度和螺旋管阻塞率对当量比C2H4-Air预混气体爆燃转爆轰传播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螺旋管障碍物加速发展下的稳定爆轰成长历程与自由加速工况一致,螺旋管的添加可以明显加快爆燃向爆轰的转变。螺旋管障碍物长度的增加能够加快爆燃转爆轰整个进程。本实验条件下,随着阻塞率的增加爆燃转爆轰过程明显加快。在初始压力较大时受螺旋管障碍物阻塞率影响更加明显。
赵宏达[9](2020)在《复杂卫星结构火工冲击环境预示方法及模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星箭分离火工冲击环境是指卫星和火箭分离时由于火工装置动作在卫星结构上引起的具有高频、瞬态和高量级的特点的冲击响应。这种冲击环境对卫星的主体结构影响较小,但往往会造成星载设备中对冲击敏感的精密设备或元器件故障或损伤,从而引起严重后果。因此许多精密设备和元器件在发射前都需要进行冲击试验以考核其抗冲击性能。然而,星箭分离火工冲击环境的准确预示及地面冲击试验条件的快速模拟仍是航天工程中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星箭分离火工冲击环境的准确预示方法及模拟技术研究对卫星总体结构设计、冲击试验条件制定和火工冲击试验环境快速实现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型复杂卫星结构的星箭分离火工冲击环境的准确预示和精确模拟为研究目标。首先建立了火工冲击源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近场冲击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Hydrocode程序模拟了火工分离螺栓的解锁过程,指出了爆炸冲击和应变能释放冲击是火工冲击源的两个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测点的火工冲击响应,揭示了火工冲击源的两个组成部分,即爆炸冲击和应变能释放冲击在时域上存在先后关系,在冲击响应谱频域上两者的包络值等于火工冲击的冲击响应谱的重要耦合规律。其次,采用显式动力学程序LS-DYNA建立了星箭分离中场,即由火工分离螺栓、卫星接头和运载接头组成结构的数值模型的并进行求解,提取了星箭界面力函数同时指出直接采用星箭界面力函数无法有效代替近场对远场的火工冲击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简单卫星结构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冲击波的冲击传递特性,发现与卫星接头连接的三个连接杆界面力函数能够反映近场对远场冲击作用,并对界面力函数进行了简化,得到了合理的界面力函数。合理的界面力函数的提取方法研究将星箭分离火工冲击源近场和远场冲击响应准确预示有机结合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后,从方法上突破了复杂卫星结构子系统存在显着动力学差异无法统一建立有限元模型或统计能量模型的难题,提出了联合有限元、统计能量分析和虚拟模态综合法的FE-SEA-VMSS复杂结构火工冲击响应预示方法,并推导了相应的理论公式。建立了某型复杂卫星结构的FE-SEA混合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将整星混合模型的数值结果和上述界面力函数联合,采用虚拟模态综合法对复杂卫星结构的推进舱底板和侧板进行冲击响应预示。通过开展整星分离冲击试验,对上述预示结果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机械撞击式的多调节参数冲击环境模拟装置。通过试验和数值相结合的方法对装置的可调节参数,如轻气炮气室压强、连接杆位置、加载板厚度和橡胶垫等对谐振板上冲击环境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拟合出了调节参数对冲击响应谱三要素(低频斜率、拐点频率和高频幅值)的定量关系式或总结了相应的表格。通过一个典型算例对总结的影响规律进行了验证。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航天工程中火工冲击环境条件的快速实现提供参考。
郭修含[10](2020)在《废旧梯恩梯资源化回收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废弃火炸药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危险品,必须妥善处置。传统处理方法是露天焚烧法或深海倾倒法,造成环境污染且没有物尽其用。对废弃火炸药中的有用组分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对回收资源和环境保护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本论文第一部分采用溶剂萃取法从废旧梯黑铝炸药中回收TNT,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回收TNT纯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法(TG)和5s爆发点实验对回收TNT和对比样品进行了热安定性分析;对回收TNT的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进行机械感度测定。结果表明,液相色谱法测得回收TNT纯度为96.19%,对比样品TNT纯度为98.66%。不同升温速率下,将回收TNT和对比TNT的热分解性能及热分解参数进行对比,利用Flynn-Wall-Ozawa法得到的活化能E是127.03kJ/mol,指前因子A为3.49×108s-1,通过Kissinger法得到的活化能E、指前因子A分别为108.83kJ/mol和1.68×1010s-1。结合热动力学参数、机理函数,得出评价分离回收的TNT热安全性的参数,自加速分解温度为264.61℃,热爆炸临界温度Tb为269.16℃。分解反应的热力学参数活化自由能ΔG为136.77kJ·mol-1,活化焓ΔS为-62.06kJ·mol-1,活化熵ΔH为104.51kJ·mol-1。计算得到对比TNT和回收TNT的5s爆发点分别是394.2℃、422.7℃。爆发点变化与其所含杂质种类有关,回收TNT中的杂质对热感度的影响不大。回收TNT的撞击感度为8%,摩擦感度为4%,与对比样品相比均下降,表明该回收TNT的安全性较好,能满足再利用的要求。第二部分以回收的TNT为原料制备耐热炸药HNS,根据国内目前两步法制备HNS的生产工艺,改进了第一步制备HNBB的方法并尝试用乙醇、乙酸乙酯混合溶剂取代传统乙醇与苯的混合溶剂,并使用固体NaOH调节的NaClO溶液代替文献中氯气现制的NaClO溶液得到了较高的收率。改进第二步由HNBB制备HNS的新工艺,使用固体三溴化吡啶鎓盐将HNBB脱氢制备HNS,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对反应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1.0 g HNBB溶于10 mL(体积比为10:1)的1,2-二氯乙烷/吡啶混合溶液中,升温至40℃,加入1.5 g三溴化吡啶鎓盐,继续升温至70℃并保温3h,体系降温至25℃,水、乙醇洗涤、干燥,粗品用丙酮回流煮洗,过滤干燥。通过计算可得HNS产率为95.0%。提出了第二步可能的反应机理:首先三溴化吡啶鎓盐在高温下产生Br-,Br-再对HNBB的苄位进攻,生成HNBB的苄位自由基,HNBB的苄位自由基再与Br-结合,形成加成产物,最后在高温下脱去HBr,得到终产物HNS。进行工艺放大,将底物HNBB由1g放大到15g,HNS的产率能稳定在93.9%左右,结果表明此工艺无放大效应,可继续进行工艺放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熔点测定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过程,计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并计算热安全性和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由回收TNT合成HNS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耐热性,本结果可以满足资源化回收的要求,为废弃火炸药中有用组分进行再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论炸药燃烧转为爆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炸药燃烧转为爆炸(论文提纲范文)
(1)炸药装药爆炸反应演化过程和约束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
2.2 爆炸反应演化增长唯像模型 |
3 炸药爆炸反应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
4 装药约束对反应压力增长过程的影响 |
4.1 不同约束强度对反应压力增长的影响 |
4.2 不同约束厚度对反应压力增长的影响 |
5 结论 |
(2)强约束固体炸药燃烧裂纹网络反应演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模型构建 |
2 模型验证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3)碉堡爆炸场冲击波传播特性数值模拟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
1.2.1. 超压测试技术和理论的发展 |
1.2.2. 爆炸场冲击波数值模拟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安排 |
2. 冲击波相关理论和测试方法 |
2.1. 冲击波的传播特性 |
2.2. 冲击波传播过程中的反射种类 |
2.3. LS-DYNA用于爆炸力学数值模拟理论 |
2.3.1. 爆炸有限元仿真简介 |
2.3.2. LS-DYNA常用算法简介 |
2.4. 常用超压测试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多通道数据采集装置设计 |
3.1. 多通道采集存储装置总体方案 |
3.2. 采集板硬件设计 |
3.3. 采集板软件设计 |
3.4. 存储板硬件设计 |
3.5. 存储板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碉堡爆炸场冲击波传播仿真及试验数据分析 |
4.1. 碉堡毁伤试验数值模拟分析 |
4.1.1. 建模分析 |
4.1.2. 材料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
4.1.3. 数值模拟准确性验证 |
4.1.4. 仿真云图分析 |
4.1.5. 测点仿真波形分析 |
4.2. 传感器安装对冲击波测试结果的影响 |
4.3. 碉堡爆炸场测试试验 |
4.3.1. 测试系统指标 |
4.3.2. 测试数据分析 |
4.4. 爆心位置对冲击波传播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人头靶爆炸场冲击波传播仿真及试验数据分析 |
5.1. 测试靶建模分析 |
5.1.1. 测试靶爆炸场压力云图分析 |
5.1.2. 测试靶测点数值模拟数据分析 |
5.2. 试验数据分析 |
5.2.1. 试验布场 |
5.2.2. 测试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爆破振动作用对隧道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研究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发展 |
1.2.2 爆破振动衰减规律的研究 |
1.2.3 爆破振动对隧道结构影响的研究 |
1.2.4 隧道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爆破振动理论及其影响分析 |
2.1 岩石爆破及爆破应力波的产生 |
2.1.1 岩石爆破破碎理论 |
2.1.2 爆破应力波及其传播理论 |
2.2 爆破应力波对初支混凝土喷层影响理论 |
2.2.1 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力学作用 |
2.2.2 爆破应力波对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影响 |
2.3 爆破应力波的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沈家坝1 号隧道爆破振动监测试验与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地质条件 |
3.1.2 水文条件 |
3.2 沈家坝1 号隧道钻爆施工方案 |
3.3 爆破振动试验监测方案 |
3.3.1 爆破振动监测仪器及简介 |
3.3.2 试验方法及测点布置 |
3.4 爆破振动信号时-频分析及降噪处理 |
3.5 振动试验数据回归分析 |
3.5.1 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
3.5.2 初支混凝土喷层爆破振动衰减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破引起初支混凝土喷层振动响应数值模拟 |
4.1 ANSYS/LS-DYNA数值软件 |
4.2 隧道钻爆施工数值模型分析 |
4.2.1 单元类型选择 |
4.2.2 材料模型 |
4.2.3 时间步长控制 |
4.2.4 无反射边界条件 |
4.2.5 算法选择 |
4.3 模型建立及材料参数选取 |
4.4 钻爆施工对初支混凝土喷层影响结果分析 |
4.4.1 初支混凝土喷层振速分析 |
4.4.2 数值法与经验公式法对比 |
4.4.3 初支混凝土喷层应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爆破对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影响试验研究 |
5.1 爆破振动对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影响机理 |
5.2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原理 |
5.3 短龄期初支混凝土爆破振动试验方案 |
5.3.1 试验方案设计 |
5.3.2 测点布置 |
5.3.3 试件的制备 |
5.3.4 试件超声测损 |
5.4 初支混凝土损伤检测与结果分析 |
5.4.1 结合爆破振动试验试件损伤规律分析 |
5.4.2 试件抗压强度测试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爆破对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影响数值分析 |
6.1 模型和材料参数 |
6.1.1 模型修改 |
6.1.2 材料参数修改 |
6.2 爆破动载对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影响数值结果分析 |
6.2.1 爆破应力波对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影响 |
6.2.2 短龄期初支混凝土喷层质点安全振速阈值分析 |
6.3 预防钻爆施工导致隧道初支混凝土喷层破坏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固体缓释含能材料释能机理及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技术在弹药销毁领域的发展现状 |
1.2.1 常规弹药销毁方法 |
1.2.2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特点 |
1.2.3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配方研究进展 |
1.2.4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在弹药销毁中的应用 |
1.3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技术在金属切割领域的发展现状 |
1.3.1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切割金属的理论基础 |
1.3.2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切割金属的必备条件 |
1.3.3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切割金属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模拟高能连续激光辐照热效应 |
1.4.1 激光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2 模拟激光辐照金属热效应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配方设计 |
2.1 前言 |
2.2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配方设计依据 |
2.3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主反应药成分选择 |
2.3.1 可燃金属粉的选取 |
2.3.2 金属氧化物的选取 |
2.4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辅助药剂选取 |
2.4.1 氧化剂 |
2.4.2 其他组分 |
2.5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各组分质量计算 |
2.5.1 主反应药剂质量计算 |
2.5.2 硝酸钡质量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喷发装置结构设计及制作流程和压装工艺 |
3.1 前言 |
3.2 喷发装置燃烧室结构设计 |
3.2.1 燃烧室壳体结构和材料选择 |
3.2.2 燃烧室壳体壁厚计算 |
3.2.3 燃烧室壳体强度校核 |
3.2.4 燃烧室螺纹连接强度计算 |
3.3 喷口结构设计 |
3.3.1 通孔型喷口结构设计 |
3.3.2 拉瓦尔喷管型喷口 |
3.4 喷口流场数值仿真 |
3.4.1 仿真模型 |
3.4.2 仿真算法 |
3.4.3 结果及分析 |
3.4.4 结论 |
3.5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制作流程和压装工艺 |
3.5.1 制作流程 |
3.5.2 压装工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释能特性试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性能试验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测试系统 |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4 试验结论 |
4.3 喷发装置结构及装填工艺优化设计 |
4.3.1 喷发装置结构优化 |
4.3.2 装填工艺优化设计 |
4.4 优化设计效果验证 |
4.4.1 试验目的 |
4.4.2 试验工况 |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4 优化设计效果验证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温热流与金属靶板耦合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
5.1 前言 |
5.2 仿真模型 |
5.2.1 几何模型 |
5.2.2 数学模型 |
5.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5.4 仿真结果及验证 |
5.4.1 高温热流作用下钢靶的温度变化情况 |
5.4.2 高温热流对钢靶的侵蚀过程 |
5.4.3 固体粒子的运动过程及对靶板侵彻效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特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的燃烧波结构 |
6.3 铝粉在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
6.4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燃烧产生火焰射流的结构 |
6.5 固体缓释含能材料理论燃速公式 |
6.5.1 理论燃速公式推导 |
6.5.2 理论燃速公式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温热流与靶板耦合效应研究 |
7.1 前言 |
7.2 高温热流作用下靶板发生相变之前的温度场 |
7.3 高温热流对金属靶板侵蚀毁伤模型 |
7.3.1 一维流体动力学侵彻模型 |
7.3.2 稳态熔化模型 |
7.3.3 熔孔形状随时间的变化 |
7.4 理论模型验证 |
7.4.1 靶板温度场理论模型验证 |
7.4.2 高温热流对金属靶板侵蚀毁伤模型验证 |
7.4.3 熔孔形状随时间变化过程的验证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深水型乳化炸药水下爆轰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乳化炸药的产生与发展 |
1.1.1 国内外乳化炸药发展 |
1.1.2 国内外水下爆破概述以及乳化炸药的应用[20-22] |
1.2 乳化炸药抗水性能实验研究 |
1.3 乳化炸药抗压性能的相关研究 |
1.3.1 乳化炸药的压力复原性实验研究 |
1.3.2 对乳化炸药在压力状态下理化性能的研究 |
1.3.3 不同乳化剂对乳化炸药抗水压性能影响的研究[33] |
1.4 适用于乳化炸药的爆轰理论[34] |
1.5 空心玻璃微珠在乳化炸药敏化过程中的应用[36]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1.7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2 乳化炸药的爆轰数学模型研究 |
2.1 非均质炸药的冲击起爆机理 |
2.2 爆轰计算中的经典理论 |
2.2.1 爆轰波的C-J爆轰理论 |
2.2.2 爆轰波的ZND模型 |
2.3 爆轰波传递的理想模型与非理想模型 |
2.4 由空心玻璃微珠敏化的乳化炸药爆轰参数的计算 |
2.5 空心玻璃微珠型乳化炸药爆轰性能的理论计算 |
2.5.1 空心玻璃微珠型乳化炸药爆热的理论计算[48] |
2.5.2 空心玻璃微珠型乳化炸药的爆速和爆压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3 乳化炸药内空心玻璃微珠孔隙闭合的数值模拟 |
3.1 ANSYS/LS-DYNA软件简介 |
3.1.1 ANSYS/LS-DYNA有限元程序求解步骤: |
3.1.2 ANSYS/LS-DYNA有限元程序的单元和算法选择: |
3.2 乳化炸药内空心玻璃微珠孔隙闭合的单孔模拟 |
3.2.1 描述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 |
3.2.2 前处理过程 |
3.2.3 后处理过程 |
3.3 乳化炸药内空心玻璃微珠孔隙闭合的多孔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空心玻璃微珠的抗压性能测试 |
4.1 空心玻璃微珠及其敏化作用 |
4.1.1 空心玻璃微珠的基本性质 |
4.1.2 空心玻璃微珠在乳化炸药中的应用原理 |
4.1.3 压力下乳化炸药的减敏现象 |
4.2空心玻璃微珠的抗压强度实验 |
4.2.1 水等静压检测法原理和实验步骤 |
4.2.2 实验方案介绍 |
4.2.3 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模拟深水条件下乳化炸药爆速的测量实验 |
5.1 乳化炸药试样的制备 |
5.2 压导探针连续测试系统 |
5.3 深水条件下的爆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热塑性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爆炸响应与抗弹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低速冲击研究 |
1.2.2 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高速冲击与爆炸响应研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舱内爆炸载荷与结构响应计算分析 |
2.1 引言 |
2.2 内爆载荷作用下结构响应特点 |
2.2.1 内爆载荷作用下金属板响应数值计算 |
2.2.2 饱和响应时间分析 |
2.3 舱内爆炸载荷与结构响应试验 |
2.3.1 内爆试验装置 |
2.3.2 舱内爆炸载荷产物燃烧增强效应对结构响应影响分析 |
2.3.3 内爆受载结构动态响应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爆载荷作用下层合板响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层合板内爆试验 |
3.2.1 层合板内爆试验设计 |
3.2.2 层合板内爆试验结果分析 |
3.3 基于细观参数的计算层合板性能分析 |
3.3.1 代表体积元分析方法 |
3.3.2 代表体积元法有效性分析 |
3.3.3 纤维板参数计算 |
3.4 内爆载荷下层合板响应仿真计算 |
3.4.1 二维载荷计算 |
3.4.2 三维响应计算模型设置 |
3.4.3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弹体冲击载荷下层合板响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弹体冲击载荷在层合板响应仿真分析 |
4.2.1 高速弹体冲击载荷下层合板响应试验 |
4.2.2 高速弹体冲击作用下层合板响应仿真分析 |
4.2.3 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 |
4.3 入射弹体对极限弹道速度的影响 |
4.3.1 弹体形式 |
4.3.2 弹体冲击位置 |
4.3.3 弹体入射角度 |
4.4 层合板参数对极限弹道速度的影响 |
4.4.1 层间连接强度 |
4.4.2 层合板厚度配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弹体-冲击波联合作用下层合板响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带壳弹载荷特性研究 |
5.2.1 带壳弹内爆试验研究 |
5.2.2 带壳弹等效裸装药分析 |
5.3 联合载荷下层合板仿真分析 |
5.3.1 联合载荷作用形式 |
5.3.2 不同打击形式下层合板毁伤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
(8)圆管内爆燃转爆轰传播距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火焰加速研究现状 |
1.2.2 爆燃转爆轰研究现状 |
1.2.3 过驱爆轰研究现状 |
1.2.4 障碍物对爆燃转爆轰扰动作用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2 可燃气体爆燃转爆轰实验平台 |
2.1 实验装置搭建方案 |
2.2 实验装置 |
2.2.1 管道系统 |
2.2.2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及火焰传播速度测量方法 |
2.2.3 高压脉冲电点火系统 |
2.2.4 充、配气系统 |
2.3 实验流程和具体步骤 |
2.3.1 实验前的准备 |
2.3.2 实验步骤 |
2.3.3 清理工作 |
2.4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自由加速下爆燃加速传播距离变化规律研究 |
3.1 实验方案 |
3.2 典型可燃预混气体爆燃转爆轰过程速度-距离变化 |
3.2.1 典型可燃预混气体爆轰形成历程 |
3.2.2 不同可燃预混气体爆燃加速传播距离对比 |
3.3 爆燃加速传播距离随初始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
3.4 爆燃加速传播距离随氩气稀释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自由加速下过驱爆轰传播距离与稳定爆轰形成距离变化规律研究 |
4.1 实验方案 |
4.2 典型可燃预混气体过驱爆轰传播距离和稳定爆轰形成距离变化规律 |
4.2.1 典型可燃预混气体过驱爆轰传播距离研究 |
4.2.2 不同典型可燃预混气体过驱爆轰传播距离对比 |
4.3 过驱爆轰传播距离随初始压力和氩气稀释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
4.3.1 过驱爆轰传播距离随初始压力变化规律 |
4.3.2 过驱爆轰传播距离随氩气稀释浓度变化规律 |
4.4 稳定爆轰形成距离随初始压力和氩气稀释浓度变化规律 |
4.4.1 稳定爆轰形成距离随初始压力变化规律 |
4.4.2 稳定爆轰形成距离随氩气稀释浓度变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螺旋管障碍物扰动下爆燃转爆轰传播距离变化规律研究 |
5.1 实验方案 |
5.1.1 螺旋管障碍物规格 |
5.1.2 实验工况及火焰传感器测点布置 |
5.2 无螺旋管障碍物管道内爆燃转爆轰传播距离变化规律研究 |
5.3 螺旋管障碍物扰动下爆燃转爆轰传播距离研究 |
5.4 螺旋管障碍物长度对爆燃转爆轰传播距离影响研究 |
5.5 螺旋管障碍物阻塞率对爆燃转爆轰传播距离影响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复杂卫星结构火工冲击环境预示方法及模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火工冲击源预示方法及响应特性现状分析 |
1.2.1 近场冲击试验 |
1.2.2 Hydrocode数值方法 |
1.3 中远场冲击环境预示方法现状 |
1.3.1 经验模型法 |
1.3.2 数据外推法 |
1.3.3 动力学有限元方法 |
1.3.4 瞬态统计能量分析方法 |
1.3.5 虚拟模态综合法 |
1.4 火工冲击环境模拟技术现状分析 |
1.4.1 火工爆炸式 |
1.4.2 机械撞击式 |
1.4.3 电动振动台 |
1.4.4 激光激励式 |
1.5 待解决的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工冲击源近场建模及冲击特性 |
2.1 引言 |
2.2 火工分离螺栓工作机理 |
2.3 火工分离螺栓的有限元建模 |
2.3.1 火工分离螺栓材料模型 |
2.3.2 ALE算法 |
2.3.3 预应力加载 |
2.3.4 模型精度估计 |
2.4 分离冲击试验验证 |
2.5 火工分离螺栓解锁过程模拟 |
2.5.1 分离解锁过程 |
2.5.2 压强冲击特性 |
2.6 火工冲击近场响应特性研究 |
2.6.1 火工冲击源的组成 |
2.6.2 不同预应力下火工冲击的影响 |
2.6.3 冲击源耦合特性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火工冲击界面力函数提取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星箭分离中场模型 |
3.2.1 星箭分离中场结构建模 |
3.2.2 星箭分离中场模型修正 |
3.3 火工冲击星箭界面力函数 |
3.3.1 典型卫星结构模型 |
3.3.2 界面力函数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杂卫星结构火工冲击响应预示 |
4.1 引言 |
4.2 理论推导 |
4.2.1 基于加速度频响函数的虚拟模态综合法 |
4.2.2 带宽平均技术 |
4.2.3 混合法基本理论 |
4.3 航天器典型结构冲击环境预示研究 |
4.3.1 航天器典型结构FE-SEA混合法建模 |
4.3.2 航天器典型结构的冲击试验 |
4.3.3 加载板结构冲击响应计算及对比 |
4.3.4 响应板结构冲击响应计算及对比 |
4.4 复杂卫星结构冲击响应预示 |
4.4.1 复杂卫星结构FE-SEA混合建模 |
4.4.2 冲击响应计算 |
4.5 整星分离冲击试验验证 |
4.5.1 复杂卫星火工分离冲击试验 |
4.5.2 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轻气炮激励的冲击环境模拟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装置设计及冲击试验 |
5.2.1 冲击环境模拟装置结构设计 |
5.2.2 冲击环境模拟装置的冲击试验 |
5.3 冲击环境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
5.3.1 冲击响应谱三要素 |
5.3.2 最高期望飞行环境 |
5.3.3 轻气炮气室压强的影响 |
5.3.4 连接杆定位孔的影响 |
5.3.5 加载板厚度的影响 |
5.3.6 橡胶减冲器的影响 |
5.3.7 测试设备的影响 |
5.4 算例验证 |
5.4.1 冲击响应谱的标准化 |
5.4.2 冲击环境的模拟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废旧梯恩梯资源化回收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废旧火炸药处理的研究进展 |
1.2.1 熔融分离法 |
1.2.2 溶剂萃取法 |
1.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2.4 加速溶剂萃取法 |
1.3 由TNT合成HNS的工艺进展 |
1.3.1 由TNT一步法制备HNS |
1.3.2 由TNT两步法制备HNS |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分离回收TNT实验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理 |
2.1.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3 实验步骤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 回收TNT纯度测定 |
2.3.1 高效液相色谱纯度测定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回收TNT安全性测试与分析 |
3.1热安定性实验 |
3.1.1 DSC、TG测定及分析 |
3.1.2 5s爆发点实验 |
3.2机械感度实验 |
3.2.1 撞击感度测定 |
3.2.2 摩擦感度测定 |
3.3 本章小结 |
4 两步法由TNT制备HNS实验研究 |
4.1 中间体HNBB的合成 |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2 实验步骤 |
4.1.3 机理探讨 |
4.2 三溴化吡啶鎓盐制备HNS |
4.2.1 固体溴化剂的性质及应用进展 |
4.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2.3 实验步骤 |
4.2.4 机理探讨 |
4.2.5 结果与讨论 |
4.2.6 合成工艺优化 |
4.3 工艺放大 |
4.4 本章小结 |
5 合成HNS的性能表征 |
5.1 熔点测定结果分析 |
5.2 红外测定结果分析 |
5.3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分析 |
5.4 热分解特性 |
5.5 热力学参数和热安全性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论炸药燃烧转为爆炸(论文参考文献)
- [1]炸药装药爆炸反应演化过程和约束影响的数值模拟[J]. 楼建锋,张树道. 含能材料, 2021(12)
- [2]强约束固体炸药燃烧裂纹网络反应演化模型[J]. 段卓平,白志玲,白孟璟,黄风雷. 兵工学报, 2021
- [3]碉堡爆炸场冲击波传播特性数值模拟与应用[D]. 牛晓桐. 中北大学, 2021(09)
- [4]爆破振动作用对隧道初支混凝土喷层的影响研究[D]. 王要武.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固体缓释含能材料释能机理及热效应研究[D]. 梁福地. 中北大学, 2021(01)
- [6]深水型乳化炸药水下爆轰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D]. 郭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热塑性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爆炸响应与抗弹特性研究[D]. 周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圆管内爆燃转爆轰传播距离特性研究[D]. 熊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复杂卫星结构火工冲击环境预示方法及模拟技术研究[D]. 赵宏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废旧梯恩梯资源化回收利用研究[D]. 郭修含. 中北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