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光学产品进入西方

俄罗斯光学产品进入西方

一、俄罗斯光学产品进入西方(论文文献综述)

黄群慧,倪红福[1](2021)在《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王玉燕,涂明慧[2](2021)在《国内大循环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兼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思路》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本文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生产分割情况进行解构,在区分国内国际循环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国内生产大循环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作用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国内大循环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抵御国际环境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增强创新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贸易出口为我国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赋能。进一步探究表明,在国际循环中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在深化国内生产大循环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联通国外市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对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葛海燕,张少军,丁晓强[3](2021)在《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及驱动因素——融合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的综合测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利得份额,为此,本文构建了融合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的综合性测度指标,并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分析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已经取得了较大提升,但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不仅显着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和俄罗斯两个金砖国家,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困境仍较为严峻;尽管中国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均显着提升,并表现出明显的"追赶"趋势,但各行业的国际排名均较为落后,其中,服务业的落后程度最大,制造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落后程度最大;技术地位效应是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主导因素,经济地位效应是次要因素,增加值结构效应则产生了抑制作用。

李中海[4](2021)在《俄罗斯经济的多重二元结构与发展困境——基于经济环境与制度视角的考察》文中指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基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对像俄罗斯这样的劳动力短缺国家缺乏解释力,但借用这一概念并加入制度因素,可用于解释俄罗斯经济中存在的多重二元结构以及由此造成的"有增长无发展"困境。俄罗斯经济的多重二元结构是指在其经济的不同领域存在着优势部门和弱势部门之分,按产业类型划分,存在能源原材料行业和制造业之分;按竞争程度划分,存在垄断部门和自由竞争部门的对立;按所有权划分,存在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的分野。前者为优势部门,后者则为弱势部门。优势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塑造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能力,弱势部门只能在优势部门所塑造的经济环境和制度下运行和发展。这种多重二元结构是造成俄罗斯经济难以克服能源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经济要突破发展困境,走上均衡发展的轨道,需要破除多重二元结构,为不同经济主体赋予平等的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

徐曼[5](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石宇飞[6](2020)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本质就是要使中国经济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结构,把中国建成一个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评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到2001年中国入世前;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至2013年;第四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和出口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但在2013年以后增幅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同程度地面临进口和出口压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在2003年之前表现为比较劣势,而后则表现为比较优势。中国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2003年前后先提升而后平稳。从影响力系数变动趋势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呈渐趋提高态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影响力的提高幅度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总体上呈现缓慢提高的趋势。出口和资本形成一直是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而消费和进口则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不仅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同时也对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装备制造业仅对出口项目的最终需求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对其它三个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装备制造业产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渐趋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中国工业总体下降水平。从装备制造业企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资产运用效率、资金利用效果、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近期有小幅回落,营业净利率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能力在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近些年的财务风险有所降低,企业资产主要源自负债的倾向逐步下降,但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仍然存在显着的结构性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流动比率整体偏低,流动资产规模不足,但现金比率普遍较高;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总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有所提升,但产业分工地位仍需提升。具体而言:一是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中间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所增加,中国装备制造业基础研发、中间品与零部件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所提升,但最终品出口比重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提高中间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出口增加值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呈现显着差异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出现下降态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重开始出现下降,出口之中本国中间品出口增加值重复计算部分,以及其重要组成来自国外账户重复计算部分均出现下降。三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前向生产长度和后向生产长度表现并不相同,而且呈现阶段性特征。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前、后向生产长度均出现增加,但产业分工地位出现下移。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形成的社会基础角度看,中国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经济基础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从产业基础角度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投入所占比重仍然较低,这导致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低,科技水平相对较弱,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在总量和比重上呈现出双重提高趋势,且提高幅度显着超过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从制度基础角度看,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提升排污处理能力,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中国推动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应着重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董虹蔚[7](2020)在《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贸易便利化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了双边贸易流量的增加,异质性企业理论从微观层面解释了,贸易便利化不仅降低了出口固定成本,也降低了出口可变成本,通过这两种成本的降低,贸易便利化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也会促进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然而,全球价值链生产与贸易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贸易便利化通过降低生产分割成本,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贸易便利化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随着价值链生产被累积。那么,贸易便利化是如何影响国际生产分割,进而影响增加值贸易流量的?在全球生产分割背景下,贸易便利化是否影响了出口的利益结构?贸易便利化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贸易便利化影响增加值贸易的途径和机制有哪些?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网络的影响如何?在贸易便利化和全球价值链这一交叉领域进行相关拓展研究,既是对以往研究不足的理论补充,也对指导全球贸易便利化建设和全球价值链的组织与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在构建贸易便利化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学者们对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广度、贸易深度和经济福利的影响展开了丰富研究,并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传统贸易的影响机制和政策建议。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体系的逐渐完善,为全球价值链的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基础,学者们不仅测算与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生产与贸易的现状,还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但是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证研究,尤其是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研究极为匮乏。基于此,本文按照理论分析——事实描述——流量影响检验——利益结构影响检验——网络特征影响检验的顺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分析和解读。在理论分析部分,分别研究了传统贸易模型、蛛网形价值链模型和蛇形价值链模型中,贸易便利化对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影响特征。在传统贸易中,贸易便利化降低了进出口成本,从而促进双边进出口贸易;在蛛网形价值链中,零部件的生产是相互独立的,零部件生产成本的差异、最终组装成本的差异和生产分割成本之间相互制约,决定了零部件的生产位置和最终组装地的位置;在蛇形价值链中,最终产品的生产需要依次完成一系列序贯的生产环节,生产成本的差异和上下游的生产分割成本之间相互制约,决定了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位置选择。显然,蛇形价值链的生产组织更为复杂,贸易便利化在蛇形价值链中的影响更大,但是两者也有共同之处,基于这些共同点,本文从贸易便利化的流量促进效应、贸易便利化影响的异质性、贸易便利化对本国出口增加值占比的抑制效应、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价值结构的“U”型影响、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价值结构的影响渠道、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网络特征的影响和贸易便利化对不同群体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影响的异质性七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理论假说1-7。在典型化事实部分,对各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全球增加值贸易进行了测算与分析。2008-2018年,世界各国的贸易便利化综合得分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是贸易便利化排名变化不大,北欧和西欧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最高,其他发达国家次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偏低,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较快。受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影响,2000-2014年,中间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全球贸易中以中间品形式实现的增加值出口和国外增加值出口越来越多,不同国家和不同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特征不同。在全球价值链中,中美双边贸易的增加值分解不仅可以反应两国产业的获利能力,还能反应世界其他国家的生产关系。从生产的角度进行增加值核算,同样发现世界整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显着提升了,简单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大于复杂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世界整体的生产长度增长了,其中国内生产活动、传统贸易生产活动和全球价值链生产活动的生产长度递增。在流量影响的检验部分,利用2008-2014年42个国家18个产业的双边贸易数据,对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流量的促进效应及影响的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检验出口国和进口国贸易便利化对双边增加值贸易流量的促进效应,在剔除了国外增加值的影响后,贸易便利化对本国增加值出口流量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其次,对最终产品出口和中间产品出口、发达国家出口和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出口、不同贸易便利化一级指标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表明,贸易便利化对中间产品出口、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影响更大;最后,应用拟合法和模拟法对全球增加值贸易的潜力进行估算,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可以大大释放增加值贸易潜力。这部分研究检验了理论假说1-2。在利益结构影响的检验部分,用出口的本国附加值率作为增加值贸易利益结构的代理变量,本国附加值率越高,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越多,嵌入的国外增加值越少。首先,检验出口国和进口国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利益结构的影响,发现贸易便利化显着的抑制了出口本国附加值率的提升,即贸易便利化有利于全球化生产,使更多的国外增加值嵌入到出口价值中;其次,引入出口国贸易便利化的二次项,发现贸易便利化对出口本国附加值率存在“U”型影响,当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生产分割成本不断下降时,可能出现过度外包的回流现象,使得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占比上升;最后,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贸易便利化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中影响增加值贸易利益结构的渠道,结果表明,贸易便利化可以有效提升一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生产位置,全球价值链生产参与度对出口本国附加值率的影响为负,而全球价值链生产位置对出口本国附加值率的影响为正。这部分研究检验了理论假说3-5。在网络特征影响的检验部分,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 2008-2014年18个制造业的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对不同产业的增加值贸易进行了更加形象的深入研究。首先,在微观个体层面,测算了不同国家在增加值贸易网络中的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并检验了贸易便利化对国家/产业中心度的影响,结果是贸易便利化显着提高了一国在增加值贸易网络中的影响力,对贸易能力、控制能力和自由能力都有显着促进作用;其次,在中观社团层面,应用社团分析将42个样本国家分为内部联系更加紧密的欧洲社团和亚太社团,并对贸易便利化的差异性影响进行检验,欧洲社团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为均衡,一体化程度更高,贸易便利化对欧洲社团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特征的影响要大于亚太社团;最后,在宏观整体层面,通过绘制并测算不同产业的增加值贸易网络结构图和网络密度,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网络发展的影响,2008-2014年间,贸易便利化与增加值贸易网络的发展趋势具有协同性。这部分研究检验了理论假说6-7。总结各部分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贸易便利化对全球价值链生产的组织和协调、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从贸易便利化建设、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中国方案三个层次提出了政策建议。在全球贸易便利化建设中,要以多边贸易体制为主,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辅,充分发挥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分区域、分国家、分指标,配合贸易产业政策,有针对性的推进贸易便利化建设。在全球价值链的组织中,要增强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建立全球生产分割下的贸易规则体系,推进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的稳定发展;增强国家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平衡分布,利益共享。对于中国来讲,应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加强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建设,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通过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贸易便利化水平,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

许银银[8](2020)在《多行业增加值对国际贸易网络形成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走到了亟需进行产业升级的阶段,距离《中国制造2025》文件的签批也过了快5年,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和竞争优势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和各种成本的上升,中国在低端制造业上的生产优势逐渐在消失,但是在国际上中高端行业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这两个问题均和行业比较优势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继续重视比较优势和贸易之间的关系,思考怎样更好地将比较优势培育成竞争优势。本文使用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去计算更真实的比较优势,用国际贸易网络来体现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整合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之间的理论机理,以说明行业增加值对国际贸易网络形成的影响。之后构建63个国家和地区12个行业的国际贸易网络,将比较优势、需求和贸易成本等变量综合起来放在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中估计,从多国全局贸易网络形成的视角定量地估计行业增加值对国际贸易网络形成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贸易格局,在不同行业、不同时间截面,比较优势均显着增加了出口贸易的概率,但对不同行业的促进作用不同;整体上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在不同行业不同年度对贸易关系的影响均显着为正,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要重视起人口和收入因素;贸易距离是影响贸易模式非常重要的因素,同一区域内的国家之间会更加倾向于进行贸易,对于部分行业而言,跨境贸易便利程度和关税对贸易关系的影响并不显着。一国要认清本国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其对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影响,同时重视人口因素,尽可能改善跨境贸易环境,依据国家战略适度降低关税。考虑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影响,在推进产业升级时,中国仍需要保持全产业链,但要对产业进行改进和整合,提升效率。

阿瑟姆[9](2020)在《俄罗斯主要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及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致力于俄罗斯主要产业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增长因素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形成主要产业对俄罗斯经济增长因素影响的方向。因此,文章揭示了主要产业发展的本质,体现了一个复杂而有些混乱的因素体系,揭示了主要产业经济增长因素演变的具体细节。首先,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给俄罗斯对外贸易带来好的局面。俄罗斯的国土幅员辽阔,拥有特别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是世界上唯一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自足的发达国家。现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总资源的20%之多,占世界之首位。尤其是俄罗斯境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开采时间可长达30年以上。其次,强大的科技力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俄罗斯是教育和科研的大国。从苏联开始对科技和教育的高度重视使俄罗斯的科技力量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优势突出表现在高科技的航天和太空领域,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向太空出访了第一位宇航使者。可以说,前苏联在科技领域的成就是位居世界前列的。作为前苏联重要组成部分的俄罗斯因此继承了相当巨大的科研力量。最终,与周边国家良好的互利合作为俄罗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对外经济形势。自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为了尽快实现向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过渡,对外政策曾出现向西方发达国家一边倒的趋势。这一政策非但没有帮助俄罗斯摆脱因国家解体带来的混乱和贫困,反倒使俄罗斯出现了连续多年的经济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自普京总统上任之后,政府调整了矫枉过正的作法,对外政策更加务实。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政策的调整。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邦,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对双方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两国在经贸,能源等各方面都保持着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俄中“国家年”的活动更进一步加强了两国的文化和经贸往来。同时,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极强,尤其是在能源方面。相信通过双方充满诚意的合作,在此领域将会出现质的飞跃。可以说,俄罗斯与中国和其它周边国家良好的经济往来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良好的发展和机遇。但中国制造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俄中文化差异等问题阻碍着产能合作的进程。双方可通过完善产能合作机制,建立产能合作跟踪服务机制,培养企业社会责任,建立投资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加强人文交流等对策进一步推动两国产能合作顺利开展。

郭晓琼[10](2020)在《俄罗斯工业发展问题探析》文中提出近年来,俄罗斯工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但能源、原材料化趋势仍在继续,机器制造业等高技术部门的比重也在缩小。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长,大部分工业部门投资积极性有所提高,然而俄罗斯工业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老化、财务状况恶化、工业结构能源化、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滞后、工业企业缺乏创新积极性、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等。俄罗斯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工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及政策措施,但俄罗斯对工业的扶持政策仍停留在以资金支持为主,真正有利于工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制度尚未建立。

二、俄罗斯光学产品进入西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光学产品进入西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循环测度:分别以需求和供给端为逻辑起点
    (一)经济学中循环概念及分析逻辑
    (二)国内大循环
        1. 本国生产产品的国内需求情况
        2. 本国使用中间投入品的国内供给情况
    (三)国际循环
        1. 国外需求端
        2. 国外供给端
三、中国GDP国内国际循环分解与国际比较
    (一)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分解方法
    (二)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GDP分解结果
        1. 中国GDP的国内和国际循环分解
        2. 主要国家(地区)的GDP分解的国际比较
        3. 中国制造行业的国内和国际循环分解及国际比较
四、从经济循环测度结果看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深刻内涵:质变和量变分析视角
    (二)如何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和关键内涵
五、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附录

(2)国内大循环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兼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国内外循环的测度及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测算方法
    (二)测算结果
三、理论机制分析
    (一)国内大循环与全球价值链攀升
    (二)国内大循环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传导机制
        1.技术创新效应。
        2.规模经济效应。
        3.贸易提升效应。
    (三)双循环格局与全球价值链攀升
四、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二)样本与数据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与解释
    (二)稳健性估计与解释
        1.内生性处理
        2.替换变量
        3.考察金融危机的影响
    (三)异质性分析
    (四)内在机制分析
六、进一步分析
七、结论与启示

(3)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及驱动因素——融合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的综合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的构建
        1. 测度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
        2. 测度全球价值链技术地位
        3. 合成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变化的因素分解
    (三)数据说明
二、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度与分析
    (一)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总体特征
    (二)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行业特征
三、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因素分解
    (一)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变化的驱动因素
    (二)中国与代表性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差异来源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4)俄罗斯经济的多重二元结构与发展困境——基于经济环境与制度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及其局限性
二元结构第一重:能源部门与制造业部门
    (一)国际油价对卢布汇率的影响
    (二)卢布汇率变动对制造业的影响
二元结构第二重: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
    (一)作为正式制度的垄断:自然垄断
    (二)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垄断:灰色垄断
        1. 卡特尔协议形式的垄断
        2. 技术型或市场型垄断
        3. 地区保护主义下的局部垄断
    (三)垄断部门对完全竞争部门的影响
二元结构第三重:国有部门与私营部门
    (一)对国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评价
    (二)国有经济成分对私营企业的优势地位
破解多重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政策选择

(5)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其发展问题
        1.2.2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1.2.3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评价
        1.2.4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效应研究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的不足
第2章 产业发展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产业及其国际竞争力定义与内涵
        2.1.1 产业
        2.1.2 竞争力
        2.1.3 国际竞争力
        2.1.4 产业国际竞争力
    2.2 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2.1 绝对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产业结构理论
第3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特征
    3.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3.1.1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萌芽期
        3.1.2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期
        3.1.3 装备制造业稳定发展期
        3.1.4 装备制造业发展转型期
    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
        3.2.1 品牌经营意识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3.2.2 整体技术含量持续改善,上下游产业链衔接愈加紧密
        3.2.3 国际化合作趋势凸显,服务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3.2.4 多角度入手,侧重节能环保
        3.2.5 区域分布多样化和区位集中化
第4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与国际竞争力表现
    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
        4.1.1 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总体稳定
        4.1.2 装备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效改善明显
    4.2 国际竞争力波动中提升
        4.2.1 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4.2.2 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波动中提高
        4.2.3 贸易竞争力总体提升,但结构差异显着
第5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分析
    5.1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与数据来源说明
    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分解分析
        5.2.1 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出口情况分析
        5.2.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构成分析
    5.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析
        5.3.1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测度方法
        5.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分析
        5.3.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分析
    5.4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5.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分析
        5.4.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分析
    5.5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
        5.5.1 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
        5.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度
第6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基础分析
    6.1 生产要素
        6.1.1 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6.1.2 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6.1.3 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6.2 需求条件
        6.2.1 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
        6.2.2 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
    6.3 产业基础
        6.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6.3.2 高新技术制造业作为中间投入总量和比重双重提升
    6.4 制度基础
        6.4.1 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
        6.4.2 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排污处理能力
        6.4.3 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
第7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略
    7.1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7.1.1 国际贸易竞争力有提升但趋势减速,且结构分化明显
        7.1.2 产业科技创新中间投入仍显不足
        7.1.3 国内消费和进口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7.1.4 样本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渐趋下降,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7.1.5 垂直专业化比重出现逆转下降,产业国际分工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
        7.1.6 “逆全球化”潮流影响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自主创新能力还需提升
    7.2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解决方略
        7.2.1 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7.2.2 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
        7.2.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7.2.4 提升全球价值链引领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理论背景与意义
        1.1.2 现实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方法
        1.3.2 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
        1.3.3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测算方法
    2.1 引言
    2.2 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研究
        2.2.1 贸易便利化的量化方法
        2.2.2 贸易便利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2.2.3 贸易便利化的政策研究
    2.3 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2.3.1 全球价值链的量化方法
        2.3.2 全球价值链的现状测算与影响因素检验
        2.3.3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的应用
    2.4 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便利化研究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贸易便利化与国际贸易
        3.2.1 进口国与贸易便利化
        3.2.2 出口国与贸易便利化
    3.3 蛛网形价值链中的贸易便利化与国际贸易
        3.3.1 模型假设
        3.3.2 生产分割的决定
        3.3.3 最终组装地的决定
        3.3.4 生产分割成本降低的影响
    3.4 蛇形价值链中的贸易便利化与国际贸易
        3.4.1 模型假设
        3.4.2 生产分割的决定
        3.4.3 生产分割成本降低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贸易便利化与全球增加值贸易的典型化事实
    4.1 引言
    4.2 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4.2.1 指标构建与数据处理
        4.2.2 测算与分析
    4.3 全球增加值贸易的特征与演变
        4.3.1 最终品贸易与中间品贸易
        4.3.2 出口的增加值构成
        4.3.3 双边增加值贸易的分解
    4.4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生产的发展
        4.4.1 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参与度
        4.4.2 全球价值链生产的长度与位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流量的影响
    5.1 引言
    5.2 计量模型与数据
        5.2.1 计量模型的设定
        5.2.2 变量与数据
    5.3 贸易便利化影响增加值贸易流量的实证检验
        5.3.1 基础回归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4 贸易便利化影响增加值贸易流量的差异性检验
        5.4.1 区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检验
        5.4.2 不同国家的分样本检验
        5.4.3 不同产业的分样本检验
        5.4.4 对贸易便利化一级指标的检验
    5.5 增加值贸易潜力估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利益结构的影响
    6.1 引言
    6.2 计量模型与数据
        6.2.1 计量模型的设定
        6.2.2 变量与数据
    6.3 贸易便利化影响增加值贸易利益结构的实证检验
        6.3.1 基础回归分析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加入贸易便利化二次项的检验
    6.4 贸易便利化影响增加值贸易利益结构的差异性检验
        6.4.1 区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检验
        6.4.2 不同国家的分样本检验
        6.4.3 不同产业的分样本检验
    6.5 贸易便利化影响增加值贸易利益结构的渠道检验
        6.5.1影响渠道的中介效应检验
        6.5.2区分简单GVC生产和复杂GVC生产的中介效应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网络的影响
    7.1 引言
    7.2 计量模型与数据
        7.2.1 计量模型的设定
        7.2.2 变量与数据
    7.3 贸易便利化影响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实证检验
        7.3.1 基础回归分析
        7.3.2 稳健性检验
    7.4 基于增加值贸易网络社团结构的差异性检验
    7.5 贸易便利化与增加值贸易网络的变化趋势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贸易便利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8.2.2 全球价值链组织与协调的政策建议
        8.2.3 中国方案
    8.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多行业增加值对国际贸易网络形成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行业增加值作为行业比较优势的研究现状
        2.1.1 比较优势的研究进展
        2.1.2 增加值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
    2.2 国际贸易网络的研究进展
        2.2.1 关于国际贸易网络的研究
        2.2.2 将指数随机图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网络的研究进展
    2.3 增加值影响国际贸易网络形成的研究进展
3 增加值作为比较优势影响贸易网络的机理分析
    3.1 比较优势与贸易模式
        3.1.1 李嘉图模型
        3.1.2 比较优势法则的稳定性
        3.1.3 比较优势法则的平均弱有效性
    3.2 国内市场效应和需求相似理论
    3.3 小结
4 增加值对国际贸易网络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模型的设定
        4.1.1 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4.1.2 指数随机图模型
    4.2 各行业的显示比较优势和进出口情况
    4.3 估计结果分析
    4.4 GOF检验
    4.5 实证小结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9)俄罗斯主要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及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 研究与分析
2 主要产业的贡献,困境及产业转型方向
    2.1 俄罗斯石油行业发展的方向
    2.2 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的困难与转型方向
    2.3 俄罗斯轻工业发展的贡献及转型战略
    2.4 俄罗斯冶金工业发展的困难与转型建议
    2.5 俄罗斯农业发展的困境与转型建议
    2.6 俄罗斯旅游业发展的困境与转型建议
3 俄罗斯主要产业发展对俄整体经济结构的影响与前景
    3.1 在现有工业基础上俄罗斯发展高水平技术工业存在的问题
    3.2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诊断
    3.3 俄罗斯主要产业转型的经济结构恢复前景
4 现阶段俄罗斯主要产业发展增长领域的方向与建议
    4.1 在俄中贸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国际合作
    4.2 俄中关系在农业和合作领域的发展
    4.3 俄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方向
    4.4 俄中建筑业互补性强,是展开合作的最好时机
    4.5 俄中贸易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4.6 俄罗斯与中国在高科技产业中的经济互动
    4.7 俄中产业合作存在的其它问题
    4.8 深化俄中共同经济增长的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俄罗斯工业发展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俄罗斯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增长态势
        1.工业维持低速增长
        2.危机后大部分行业实现恢复性增长
    (二)工业结构变化
        1.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增加
        2.能源、原材料化趋势仍在继续
    (三)固定资产投资
        1.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长
        2.工业企业投资积极性
        3.阻碍工业企业投资的主要因素
二 俄罗斯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老化
    (二)财务状况恶化
    (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滞后
    (四)缺乏创新积极性
    (五)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三 俄罗斯工业发展政策
    (一)制定工业发展战略,提高工业竞争力
    (二)制定国家纲要,规划重点行业发展
    (三)建立工业发展基金,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提供长期优惠贷款
        2.签订“特别投资合同”,吸引投资
        3.为工业项目贷款及债券发放利息补贴
    (四)发放各类补贴,扶持制造业发展
    (五)鼓励工业品出口,推行进口替代政策

四、俄罗斯光学产品进入西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J]. 黄群慧,倪红福. 管理世界, 2021
  • [2]国内大循环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兼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思路[J]. 王玉燕,涂明慧. 商业研究, 2021(06)
  • [3]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及驱动因素——融合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的综合测度[J]. 葛海燕,张少军,丁晓强. 国际贸易问题, 2021(09)
  • [4]俄罗斯经济的多重二元结构与发展困境——基于经济环境与制度视角的考察[J]. 李中海. 国际经济评论, 2021(05)
  • [5]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D]. 石宇飞. 吉林大学, 2020(03)
  • [7]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研究[D]. 董虹蔚. 山东大学, 2020(12)
  • [8]多行业增加值对国际贸易网络形成机理的研究[D]. 许银银. 浙江大学, 2020(02)
  • [9]俄罗斯主要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及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D]. 阿瑟姆.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俄罗斯工业发展问题探析[J]. 郭晓琼. 欧亚经济, 2020(02)

标签:;  ;  ;  ;  ;  

俄罗斯光学产品进入西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