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断完善“龙南模式” 强化稀土工业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林海[1](1996)在《不断完善“龙南模式” 强化稀土工业管理》文中认为 目前,我县已有17个稀土工业企业,稀土产品发展到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原矿开采——冶炼分离——加工应用配套发展的工业体系。1989年召开全国第二次稀土工业工作会议时被确定为"龙南模式"。稀土工业已成为龙南县重要的工业支柱。我县主要的做法是:
李伟[2](2014)在《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进步,稀土采矿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近年来因为稀土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刺激了稀土矿的开采,以至于造成过度开采,最终使众多稀土矿资源枯竭,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稀土废弃地。然而,稀土矿的过度开采,致使稀土废弃地产生了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治理中的生态恢复、景观建设和旅游发展模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实践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赣州信丰、龙南和长汀策武、河田四地做实地调查,总结四地较成功治理模式是信丰开发废弃地建成脐橙果园,龙南“猪-沼-菜(果)”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以引入公司开发建设废弃地为银杏苗木基地、杨梅果园等,政府加大投入补贴下岗职工治理废弃地及与大学科研所建立合作的“长汀经验”,这些治理方法模式的共同点是成功把废弃地生态恢复与废弃地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成功发展了第一产业,改变了依靠政府单一投入的治理模式,是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基于上述成功治理模式,在生态果园等第一产业基础上,本文提出废弃地依托生态农业发展旅游的模式,又稀土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条件直接关系到废弃地旅游发展的效果和层次,对发展旅游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本文正是着眼于研究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景观及生态恢复,并结合景观生态恢复,研究废弃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治理的研究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了国内外的着名成功案例,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明确了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概念及特征,归纳总结出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恢复治理的有关理论;第三章,调查总结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改造模式、恢复途径、技术措施和恢复保障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景观生态恢复治理的策略;第四章,以福建省长汀县杨梅坑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为例,进行景观生态恢复的总体规划,使具体案例与理论分析进行实际验证;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本文研究得出了如下方面的结论:(1)总结了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的进展,对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实践研究和法律法规发展做出综述总结;对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相关概念和类型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明晰了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必须的基础理论。(2)结合前人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采取目估、归纳总结研究,筛选出适合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生态恢复植物乔木马尾松、木荷、桉树等26种,灌木胡枝子、毛冬青等22种,草本草木樨、宽叶雀稗、芒萁等21种。(3)提出了以菌草技术作为稀土废弃地生态复垦方面的前景技术模式,改变以前单向投入的生态治理,把菌草技术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带动农村生产发展的生态治理模式。(4)对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景观建设,从特色地形利用、废弃设施改造利用、水体景观营造三方面的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法措施。(5)提出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发展旅游的创新模式,一是通过提炼稀土矿业精神,从稀土矿业遗迹展示,建立稀土矿业博物馆、稀土矿公园以及稀土矿水土科教园等方向发展矿业旅游;二是依托废弃地建立的生态果园,发展观光农业,进行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生态观光体验旅游模式;三是根据废弃地地形特色开展攀岩、定向越野、户外拓展、山地自行车等山地运动旅游模式;四是基于乡村民俗文化发展租赁农场、农家小屋、野营地等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模式。(6)从地表稳固工程技术、土壤改良工程技术、植被生态复绿工程技术方面提出了适合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的具体工程技术措施。(7)以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策略为指导,对长汀县杨梅坑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为它的后续恢复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孟庆江[3](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西稀土工业在特色资源高效利用理念指导下向高层次发展》文中提出江西是我国南北稀土平行发展格局中,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产业集聚地。在我国乃至全球稀土供应链中极具战略地位。江西稀土开发研究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十年代,随着我国军事工业发展,两弹一星一艇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根据中央部署,于1958年由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开始了从江西钨矿(钨细泥)提取稀有元素(稀土、
郭钟群,赵奎,金解放,王观石,朱易春[4](2019)在《离子型稀土矿环境风险评估及污染治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型稀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和保护性资源,具有配分齐全、中重稀土元素含量高、放射性比度低、综合利用价值大、提取工艺简单等优点。离子型稀土开采先后经历了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工艺,目前大力推广原地浸矿。矿山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评价和污染防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分析和总结近二十年来离子型稀土资源环境问题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开采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监测与评价方法、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稀土回收率以及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朱志芸[5](2021)在《赣州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科技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稀土资源在新能源技术、电子设备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内的应用不断增加,这将给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我国虽已出台与绿色矿山建设相关的基本准则,但由于不同种类矿产资源开采工艺和流程的大不相同,如今仍没有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构建一套科学且全面的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标准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绿色矿山研究现状、离子型稀土资源研究现状和基础理论进行综述,并通过对赣州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进行现状描述,进而总结稀土开发现存的问题。其次,运用二模网络与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构建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二模网络,通过对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构建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指标评分法对赣州稀土矿区绿色矿山建设进行评价,进而通过综合分析对赣州稀土绿色矿山建设现状进行描述。最后,为赣州稀土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赣州稀土矿业整合项目(一期)达标效率由高至低分别为规范管理、社会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它们是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中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层。以上各个准则层的关键评价指标是绿色矿山建设;科研报告数量;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绿化覆盖率、土地复垦率。在环境保护方面,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应加强对项目环保资金的投入,加强环保建设;在生产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三废”的产生、处理和排放;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在共伴生矿的综合利用和废气资源回收方面仍需要加强管理和提升综合利用率;在社会经济方面,赣州稀土公司产能扩张能力较低,很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通过对绿色矿山的路径分析,本文从科技创新、优化土地复垦机制、污染防治、加强管理规划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稀土绿色矿山建设对策。
廖小凤[6](2020)在《全域旅游视野下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以江西龙南客家山歌为重点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客家山歌在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中独具魅力,但传统农耕环境的改变已致濒危境地。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客家山歌通过走进导游课堂、进美丽乡村、走进景区、走进博物馆、走进民俗活动、融入重大节庆等方式合理利用,客家山歌将焕发新的活力,对客家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
二、不断完善“龙南模式” 强化稀土工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断完善“龙南模式” 强化稀土工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矿山景观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矿山景观生态恢复研究成果 |
1.2.3 国内外成功案例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稀土废弃地概述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废弃地 |
2.1.2 工业废弃地 |
2.1.3 矿业废弃地 |
2.1.4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 |
2.2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特征 |
2.2.1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生态特征 |
2.2.2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景观特征 |
2.2.3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文化特征 |
2.3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
2.3.1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3.2 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
2.3.3 景观美学理论 |
2.3.4 旅游规划理论 |
第三章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策略研究 |
3.1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现状 |
3.1.1 开采工艺总结 |
3.1.2 自然地理条件 |
3.1.3 稀土废弃地现状 |
3.2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主要问题总结 |
3.3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和原则 |
3.3.1 规划指导思想 |
3.3.2 规划总体目标 |
3.3.3 规划一般原则 |
3.4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的模式 |
3.4.1 单一复绿 |
3.4.2 综合治理 |
3.4.3 再生利用 |
3.5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的途径 |
3.5.1 注重生态复垦——满足生态和游憩双重需要 |
3.5.2 塑造生态农业景观——挖掘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生产功能 |
3.5.3 提炼稀土矿业精神——展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文化内涵 |
3.5.4 利用废弃地山地地形——发展特色山地运动 |
3.5.5 融合稀土废弃地地域文化——发展地域特色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 |
3.5.6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的景观营造 |
3.6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的技术措施 |
3.6.1 地表稳固工程技术 |
3.6.2 土壤改良工程技术 |
3.6.3 植被生态复绿技术 |
3.6.4 水土保持技术 |
3.7 保障机制 |
3.7.1 统一管理机构和完善法律体系 |
3.7.2 弹性规划 |
3.7.3 公众参与 |
3.7.4 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 |
3.7.5 稀土废弃地的开发运营管理模式 |
第四章 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的实践研究—福建长汀杨梅坑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 |
4.1 项目背景 |
4.2 杨梅坑稀土废弃地现状调查 |
4.2.1 项目区概况 |
4.2.2 存在问题总结 |
4.3 项目总体定位 |
4.3.1 项目定位 |
4.3.2 规划目标 |
4.3.3 规划策略 |
4.4 规划方案 |
4.4.1 规划理念 |
4.4.2 分区规划 |
4.4.3 道路交通规划 |
4.4.4 植物种植规划 |
4.4.5 工程措施设计 |
4.5 运行保障 |
4.6 方案反思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建议与展望 |
5.3.1 建议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西稀土工业在特色资源高效利用理念指导下向高层次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西稀土工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
1. 稀土产业起步期(1966~1979)—钨矿伴生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
2. 稀土产业腾飞期(1979~1999)—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国际市场开拓 |
3. 稀土产业壮大期(2000~2010)—江西稀土产业向纵深发展 |
4. 稀土产业调整优化期(2011至今)—赣州稀金谷建设叫响绿色高质量发展 |
二、江西稀土工业发展的重大成就和贡献 |
三、江西省稀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教训 |
四、依托中重稀土优势资源绿色高效、高质量地发展江西稀土产业 |
1. 提升中重稀土资源的掌控力 |
2. 把握“四个方向“ |
3. 强化“四个保障” |
4. 提升行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
(4)离子型稀土矿环境风险评估及污染治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型稀土开采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
1.1 原地浸矿工艺 |
1.2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1.3 对水环境的影响 |
1.4 对植被的影响 |
1.5 地质灾害 |
2 离子型稀土矿环境监测与评价方法 |
2.1 遥感监测 |
2.2 环境评价 |
3 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 |
3.1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
3.2 土壤修复和生态恢复 |
3.3 废水处理 |
3.4 地质灾害防治 |
4 结语与展望 |
(5)赣州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绿色矿山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绿色矿山研究现状 |
1.2.3 离子型稀土资源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方案及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绿色矿山建设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2.3 生态经济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赣州稀土矿山建设现状分析 |
3.1 赣州稀土开发工艺简介 |
3.1.1 传统采矿工艺 |
3.1.2 开采新工艺 |
3.2 赣州稀土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2.1 赣州稀土资源开发现状 |
3.2.2 赣州稀土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4.1 二模网络方法简介 |
4.2 自然语言处理 |
4.2.1 自然语言处理简介 |
4.2.2 基于Word2vec的信息抽取方法 |
4.3 绿色矿山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二模网络构建 |
4.3.1 数据收集 |
4.3.2 数据处理 |
4.3.3 稀土绿色矿山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二模网络的构建 |
4.4 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1 节点的地位和重要性分析 |
4.4.2 节点间双边关系强度分析 |
4.5 RE-GM-EI网络拓扑结构的分析 |
4.5.1 基于RE-GM-EI网络的指标重要性分析 |
4.5.2 基于RE-GM-EI网络的指标间的关系强度分析 |
4.6 稀土绿色矿山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赣州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位置 |
5.1.2 工程概况 |
5.1.3 投资与经济概况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3 赣州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 |
5.3.1 建设现状 |
5.3.2 评价过程 |
5.3.3 评价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赣州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路径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6)全域旅游视野下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以江西龙南客家山歌为重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客家山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
三、客家文化创造全域旅游“龙南模式” |
四、全域旅游下客家山歌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
(一)客家山歌走进导游课堂 |
(二)客家山歌走进美丽乡村 |
(三)客家山歌走进景区 |
(四)客家山歌走进博物馆 |
(五)客家山歌走进民俗活动 |
五、结语 |
四、不断完善“龙南模式” 强化稀土工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不断完善“龙南模式” 强化稀土工业管理[J]. 黄林海. 江西政报, 1996(24)
- [2]南方离子型稀土废弃地景观生态恢复研究[D]. 李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4)
- [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西稀土工业在特色资源高效利用理念指导下向高层次发展[J]. 孟庆江. 稀土信息, 2019(09)
- [4]离子型稀土矿环境风险评估及污染治理研究进展[J]. 郭钟群,赵奎,金解放,王观石,朱易春. 稀土, 2019(03)
- [5]赣州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评价及实证研究[D]. 朱志芸.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5)
- [6]全域旅游视野下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以江西龙南客家山歌为重点的探讨[J]. 廖小凤.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