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统一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新[1](2021)在《论合法致富认同》文中研究表明合法致富是衡量财富获取正当性的基本准则,合法致富认同是合法致富行为的心理前提和基础,不合法致富及其造成的不合理贫富差距使合法致富认同遭遇认同危机,这对市场经济发展及法治和伦理道德建设构成严重威胁。摆脱认同危机、促进合法致富认同,就是在构建防止道德底线下滑的大坝,奠定高阶道德标准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石,也就是在构建财富伦理、维护社会正义与和谐。促进合法致富认同不仅要在现实层面应对不合法致富及其造成的不合理贫富差距,也要在思想层面巩固一切有利的精神文化资源,树牢合法致富的光荣感和正义感。
闫瑞峰[2](2021)在《数字资本的伦理逻辑及其规范》文中研究说明数字资本是数字技术和资本的合体,昭示着当代资本嬗变的轨迹。数字技术和资本的道德耦合构成数字资本的特定道德场域,而数字技术的无穷自然力和资本的无限增殖欲,进一步扩展了资本道德的两极张力。数字资本及其人格化代表的正面道德属性体现为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和冒险精神;而其道德的负面本能则展现出立足于本位主义的嗜利性、寻求无限扩张的贪婪性以及基于机会主义的欺诈性。数字资本的道德两面性在伦理上形成双重形态,其积极伦理作用集中表现为丰富共享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变革生产关系和推动数字文明发展;数字资本的消极伦理效应造成其对个体权利的侵蚀性、与公权力的互斥性、对公共价值形态的扭曲性、对市场的超级垄断性以及与社会公平原则的背离性。对数字资本的恶性伦理规训,需要以符合公共善的正义制度、权责一致的公正规则以及主体德性的职业善作为三大抓手,以此实现惩恶扬善、趋利避害的伦理治理效能。
杨罗嫚[3](2021)在《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儒家义利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儒家义利观思想精华仍具强大生命力,特别是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融入义利观方面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系统、全面分析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将其思想精华合理的融入到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查阅现有着作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重点阅读儒家义利观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关着作,并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系统研究法,对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儒家传统义利观基本内容进行概述,以“义”与“利”的内涵以及“义”与“利”的关系为起点,对儒家义利观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出先秦儒家义利观所蕴含的“义利统一”、“见利思义”、“公利至上”等思想精华,为下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对儒家义利观的德育价值进行了分析,表明了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既符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又能促进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第三部分则对大学义利观及其培育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则是探讨了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路径,完善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以期能够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帮助,以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束玉莉[4](2020)在《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企业家社会责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与统治,利润、利益成为压倒一切的至上选择,出现了很多企业家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违背伦理道德、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在原本指导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的道德标准已抵御不住市场冲击的今天,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道德资源,构建起适合国情的企业家社会责任内容已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儒家责任伦理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责任文化,考察其对于企业家社会责任问题的内在价值,不仅对于构建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内容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规范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之法,首先阐释了儒家责任伦理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涵,梳理了儒家责任伦理的个体、家庭、国家、社会、生态五个层面的内涵,界定了企业家作为普通公民、企业经营管理者、特殊企业家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分析了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特点与辨析了易与之相混淆的概念;其次,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9)》、社会热点问题,对比企业家应承担的三个层次社会责任,总结出企业家社会责任产生的四大问题:责任意识淡薄,对义务责任的漠视;责任管理缺失,对员工缺少人文关怀;责任行为单一,唯经济利益至上;责任思维匮乏,忽略生态责任,并分析产生的具体成因;再次,提炼儒家责任伦理不同层次的核心,分析其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在价值:即“良心”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仁”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管理、“和”之于企业家经营责任行为、“公”之于企业家慈善责任行为、“生”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思维;最后,针对企业家社会责任产生的问题,基于儒家责任伦理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在价值上提出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构建:即基于“良心”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仁”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管理的培养、基于“和”为核心的企业家经营责任行为的培养、基于“公”为核心的企业家慈善责任行为的培养、基于“生”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思维的培养。研究发现,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儒家责任伦理中的某些内容已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家社会责任,但其核心内容仍对解决企业家社会责任问题具有内在价值,故儒家责任伦理可以作为道德资源指导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以儒家责任伦理为核心建构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内容是可行的。在未来社会,必将指导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以抵制工具理性的泛滥。
刘从德,郭巧云[5](2019)在《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底蕴》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当今时代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的时代本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时代主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时代态势。习近平新时代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和文化之基;文化自信为习近平新时代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和力量根基,其内含的文化基因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陈恒通[6](2019)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墨家治国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重大课题,无先例可循,需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借鉴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和重要思想,在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中探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途径与方法。墨学是中华民族甚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骄傲,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阐述如何治理好国家。墨家治国思想虽然是为解决春秋时期的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创新性思维,但其中的许多主张及观点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和价值,可以成为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本土资源。立足于墨家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才能更有成效地研究和梳理墨家治国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借鉴作用。首先,对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等内容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其次,依据墨家思想及其后代学者对墨家治国思想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了墨家治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渊源以及主要内容。墨家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兴天下之利”为核心的治国目标、以“十论”为基础涵盖社会各领域的治国方略和以“择务而治、修身、量才”为主的治国能力建设。再次,在阐释了作为评析墨家治国思想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墨家治国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而又辩证的分析,指出了墨家治国思想所具有的平民性、义利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分析了墨家治国思想中部分论断的幻想性和部分观点之间的冲突性,评价了墨家治国思想的重要历史价值。最后,在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必然性及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墨家治国思想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目标的滋养作用和对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高荣[7](2017)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研究》文中认为老有所养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政府重要的社会保障责任。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全球掀起养老保险领域改革浪潮,进一步引发政府责任定位的争论。我国是人口大国,当前正面临着银发浪潮的冲击,如何合理定位基本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对于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幸福中国意义重大。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建构政府责任定位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诸多因子对政府责任定位的影响程度,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合理定位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按照“提出问题—构建框架—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主线,采取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社会调查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概要介绍研究缘起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与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意图与局限等内容。第二部分,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首先,依据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政府是基本养老保险中的重要责任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提供者;其次,依据责任政府理论,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构成要素界定为制度设计责任、财政供给责任、组织实施责任、监督管理责任四个要素;据此建构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分析框架,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实证分析。首先,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进行反思。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定位经历从“包揽”到“逐步淡出”再到“尝试理性回归”的过程,发现现阶段存在顶层设计责任缺位、财政供给责任差异、组织实施责任被动、监督管理责任分散的问题,需要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次,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根据影响因子识别的依据与原则,从经济发展、财政能力、人口结构、制度环境识别提炼出12个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其结论为:经济稳定发展与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重要条件与保障;缓解人口老龄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制度覆盖面对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制度内赡养比过高、财政补贴压力过重、城乡收入差距是制约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重要屏障。第四部分,政策建议。一是制度设计责任目标定位于城乡一体化,以“底线公平”理念设计国民年金制度,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二是财政供给责任目标定位从差异化走向适度统一,政府承担有限的财政供给责任,财政供给比重为10%,多渠道化解转制成本;三是组织实施责任目标定位于建设责任型与服务型政府,从被动实施转变为主动服务,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科学定位经办组织性质;四是监督管理责任目标定位于从多头监管到多元共治,用适度集中的监管模式代替权责分散的监管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依据责任政府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理论分析框架,将政府责任构成要素界定为制度设计责任、财政供给责任、组织实施责任、监督管理责任四个要素,厘清各责任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我国政府责任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第二,从经济发展、财政能力、人口结构、制度环境识别与提炼12个变量,通过构建影响因子的理论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与判断,为合理定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根据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三种制度资金来源的同源性,建议每年从财政收入拿出4%的补贴作为国民年金的资金来源,以最低生活保障线设置待遇水平,保障“底线公平”,对于解决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问题,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应用价值。
郭霄[8](2017)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展开了研究。首先,论文说明了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产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从经济背景看,我国经济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存在贫富差距等种种问题,急需先进文化的引导。从政治背景看,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导。从文化背景看,我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传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中,继续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次,论文阐释了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法治、道德、廉政、生态、外交文化建设思想。在法治方面,习近平汲取传统文化中立善法、重行法和奉严法的法治观念,借鉴西方人民主权、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等法治理念,形成独特的法治文化建设思想;在道德方面,习近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弘扬中华道德文化,以自由、平等、博爱为重点吸取西方道德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构建完善的道德文化体系;在廉政方面,习近平传承传统廉政文化,吸取党的作风建设经验,在全社会培育廉政观,构建系统的廉政文化机制;在生态方面,习近平汲取儒家仁爱万物、道家道法自然和佛家众生平等的生态智慧,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观;在外交方面,习近平着重从义利观、兼容观、和平观三方面入手,创建外交新思路。再次,论文论述了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中蕴含的主要思维范式。这些思维范式有:战略思维。即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布局战略和合作共赢的外交布局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习近平在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传承与创新发展,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坚持了联系、发展等辩证思维;“和”的思维。习近平从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三个角度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以“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和谐世界文化的构建,秉持以“和”谋发展的思维;历史文化思维。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文化建设中注重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运用历史文化思维科学地对待历史;知行合一思维。习近平在文化建设中运用知行合一思维,加强理论学习并推动实践养成,促进所学理论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最后,论文剖析了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在于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弘扬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践价值在于指导中国梦的实现,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形象。
许文华[9](2017)在《孟子“义利之辨”探微及其现代辩正》文中指出面对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杀伐兼并、率土食人的动荡社会,以及思想激荡、诸子勃兴、百家争鸣的思想境遇,孟子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杨墨盛行,儒学不彰;二是追名逐利,道义不存。基于此,孟子以承继孔学、倡导仁政、拒辟杨墨为出发点,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义利之辨”。“义利之辨”与“王霸之辨”、“人禽之辨”并称孟子的“三辨之学”,在孟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和逻辑架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孟子“义利之辨”以人性论为基础,表现为“人禽之辨”,以仁政论为旨归,表现为“王霸之辨”,从而贯通了孟子的“三辨之学”及其整个哲学体系。孟子“义利之辨”的内涵有三个层面:“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和“义利统一”。其一,“义以为上”是“义利之辨”中的最高抉择,在“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上,以“羞恶之心”为基础,通过“权”的方式,做出的一种符合儒家伦理价值取向的最佳选择。在这样的价值选择中,孟子并未对生命价值轻视与不屑,而是通过“义”来实现了对生命最高价值的重构。其二,“以义制利”是孟子“义利之辨”的基本取向,与“怀利去义”相对,通过对“怀利去义”的否定而证成;孟子所主张的“以义制利”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即所谓“四端之心”。其三,“义利统一”是孟子“义利之辨”的实践应用。孟子认识到“义”、“利”的统一性问题,并且,他通过“义利统一”来贯穿对民众的道德教化,重建社会道德。接下来对孟子“义利之辨”的理论特质和立场进行解读。就道义论而言,孟子“义利之辨”的理论特质及其立场与以康德为代表的道义论有价值选择上的一致性。但是,这种一致性只是表现在对一种行为的价值选择或道德判断的结果上。而在内在的理论根基和证成路径上,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道德情感主义的;一种则是道德理性主义的。就功利主义而言,孟子“义利之辨”的理论特质及其立场是反对功利主义的。对孟子的“义利之辨”作功利主义立场的解读,一是缘于对“最大多数的幸福”或者“公利”的误解;二是错误地将孟子的“义”、“利”转化为“公”、“私”,进而将“义”与“公利”等同,将“利”与“私利”等同。就社群主义而言,将孟子“义利之辨”的理论特质及其立场与社群主义相联系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细微的差别。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冲突的时代,尤其是在道德严重滑坡的现实面前,孟子“义利之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石天然[10](2016)在《论义利——澄清义利之辨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文中指出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义利观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中心环节,因为它是人存在目的、生活态度、行为动机及其具体选择的、具有导向性乃至决定性作用的集中体现。甚至可以说,义利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义利问题与人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所以义利观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调整生产关系,解决在快速发展经济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现实矛盾,更有利于在我国构建良好的社会和谐秩序,从而更好和更强劲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统一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统一性(论文提纲范文)
(1)论合法致富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贫富差距与不合法致富 |
三、合法致富认同的重要性及其认同危机 |
(一)合法致富认同的概念 |
(二)合法致富认同的重要性 |
(三)合法致富认同危机 |
四、促进合法致富认同的思想基础和现实路径 |
(一)促进合法致富认同的思想基础 |
(二)促进合法致富认同的现实路径 |
第一,将依法治国和反腐败工作推向纵深。 |
第二,发展共享经济,形成互利互惠的社会格局。 |
第三,发展慈善事业,承担财富的社会责任。 |
第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大众的获得感。 |
(3)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儒家义利观基本内容概述 |
2.1 儒家义利观的科学内涵 |
2.1.1 儒家对“义”的阐述 |
2.1.2 儒家对“利”的阐述 |
2.1.3 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观点 |
2.1.4 儒家义利观的历程流变 |
2.2 儒家义利观的思想精髓 |
2.2.1 义利并存的认知判断 |
2.2.2 见利思义的道德理念 |
2.2.3 公利为先的价值导向 |
2.3 儒家义利观的重要价值 |
2.4 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家义利观的扬弃 |
第3章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 |
3.1 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
3.1.1 明确科学义利关系 |
3.1.2 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
3.1.3 铸就集体主义精神 |
3.1.4 培育良好个人品质 |
3.2 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 |
3.2.1 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 |
3.2.2 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想资源 |
3.2.3 扩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策略 |
第4章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问题及成因 |
4.1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问题 |
4.1.1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力度不足 |
4.1.2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较少 |
4.1.3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 |
4.2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问题的成因 |
4.2.1 社会环境中存在抑制因素 |
4.2.2 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
4.2.3 大学生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
第5章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
5.1 以儒家义利观促使大学生自我提升 |
5.1.1 帮助大学生认识儒家义利观 |
5.1.2 促使大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 |
5.2 以儒家义利观完善大学生德育体系 |
5.2.1 结合儒家义利观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导向 |
5.2.2 利用儒家义利观充实大学生道德教育思想资源 |
5.2.3 参照儒家义利观扩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体系 |
5.2.4 运用儒家义利观打造大学生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
5.3 以儒家义利观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
5.3.1 以儒家义利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
5.3.2 以儒家义利观建立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 |
5.3.3 以儒家义利观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
5.3.4 以儒家义利观塑造健康纯净的网络阵地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企业家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儒家责任伦理与企业家社会责任一般概述 |
2.1 儒家责任伦理的内涵 |
2.1.1 “修身”的个体责任伦理 |
2.1.2 “齐家”的家族责任伦理 |
2.1.3 “治国”的国家责任伦理 |
2.1.4 “平天下”的社会责任伦理 |
2.1.5 “天人合一”的生态责任伦理 |
2.2 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涵 |
2.2.1 企业家 |
2.2.2 社会责任 |
2.2.3 企业家社会责任 |
2.2.4 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 |
2.2.5 企业家社会责任辨析 |
第三章 当前企业家社会责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当前企业家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
3.1.1 责任意识淡薄,对义务责任的漠视 |
3.1.2 责任管理缺失,对员工缺少人文关怀 |
3.1.3 责任行为单一,唯经济利益至上 |
3.1.4 责任思维匮乏,忽略生态责任 |
3.2 当前企业家社会责任问题的成因 |
3.2.1 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 |
3.2.2 多重管理手段的矛盾 |
3.2.3 多重角色责任的冲突 |
3.2.4 多样理解视角的不同 |
第四章 儒家责任伦理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在价值 |
4.1 “良心”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 |
4.1.1 天赋良心 |
4.1.2 存心养气 |
4.2 “仁”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管理 |
4.2.1 忠恕之道 |
4.2.2 齐之以礼 |
4.3 “和”之于企业家经营责任行为 |
4.3.1 和为贵 |
4.3.2 致中和 |
4.4 .“公”之于企业家慈善责任行为 |
4.4.1 博爱 |
4.4.2 公正 |
4.5 “生”之于企业家责任思维 |
4.5.1 “生”意 |
4.5.2 和生 |
第五章 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构建 |
5.1 基于“良心”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
5.1.1 鼓励企业家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
5.1.2 激励企业家自强不息,努力提升自我责任感 |
5.1.3 增强企业家道德自律,保持良好道德情操 |
5.2 基于“仁”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管理的培养 |
5.2.1 培育企业家“仁爱”精神,将心比心体恤他人 |
5.2.2 推进企业家“以礼治企”,规范企业管理方式 |
5.2.3 强化企业家诚信理念,主动遵守契约规定 |
5.3 基于“和”为核心的企业家经营责任行为的培养 |
5.3.1 促使企业家和谐竞争,维护国家健康市场秩序 |
5.3.2 引导企业家把握责任宏观整体性,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发展 |
5.4 基于“公”为核心的企业家慈善责任行为的培养 |
5.4.1 鼓励企业家心怀天下,积极参与支持慈善事业 |
5.4.2 倡导企业家关心弱势群体,协助社会创造机会平等 |
5.5 基于“生”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思维的培养 |
5.5.1 树立企业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企业生态环保责任文化 |
5.5.2 促进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发展企业绿色生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自信与习近平新时代观 |
(一)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时代意蕴 |
1. 对时代本质的坚守: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 |
2. 对时代主题的深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
3. 对时代态势的把握: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二)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滋养和力量根基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之根 |
(一)以“和合”理念阐述中国的和平发展观 |
(二)以“义利之辩”表达正确的义利观 |
(三)以“大同”理想滋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三、中国革命文化: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之魂 |
(一)以革命历史培育和坚定党的历史自信,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 |
(二)以革命精神阐明中国人民永葆奋斗精神的力量支撑,让世界深入理解中国 |
(三)以中国人民求解放和谋发展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人民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让世界真正接受中国 |
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之基 |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
(二)以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诠释时代发展动力 |
(6)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墨家治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目的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墨家治国思想概述 |
2.1 墨家治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
2.1.1 墨家治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2.1.2 墨家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 |
2.2 墨家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
2.2.1 “兴天下之利”:治国的目标 |
2.2.2 墨家“十论”:治国制度的构建 |
2.2.3 “择务而治”“修身”“量才”:治国能力的强化 |
3.墨家治国思想评析 |
3.1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评析的依据 |
3.2 墨家治国思想的主要特征 |
3.2.1 墨家治国思想的平民性 |
3.2.2 墨家治国思想的义利统一性 |
3.2.3 墨家治国思想的可操作性 |
3.3 墨家治国思想的历史价值 |
3.3.1 墨家治国价值目标的历史价值 |
3.3.2 墨家治国方略的历史价值 |
3.3.3 墨家治国能力建设的历史价值 |
3.4 墨家治国思想的历史局限 |
3.4.1 部分论断具有空想性 |
3.4.2 部分观点之间缺乏逻辑自洽性 |
4.墨家治国思想是推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的本土资源 |
4.1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及内涵 |
4.1.1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 |
4.1.2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
4.2 墨家治国思想在推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
4.2.1 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目标的滋养作用 |
4.2.2 对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
4.2.3 对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必要性的研究 |
二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政府责任定位的研究 |
三 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现状的研究 |
四 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模式的研究 |
五 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影响因素研究 |
六 简要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与思路 |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 创新意图与局限 |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缕析与界定 |
一 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概念界定 |
二 政府责任相关概念界定 |
三 定位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责任政府理论 |
二 公共物品理论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 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构成要素 |
二 政府责任构成要素的分析框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反思 |
第一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演变 |
一 计划经济时期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 |
二 改革开放初期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 |
三 深化改革时期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反思 |
一 顶层设计责任的缺位 |
二 财政供给责任的差异 |
三 组织实施责任的被动 |
四 监督管理责任的分散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影响因子识别 |
一 影响因子识别的依据与原则 |
二 影响因子的识别与提炼 |
第二节 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影响因子的理论模型与方法 |
一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 影响因子的理论模型 |
三 主成分分析法 |
第三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的影响因子实证分析 |
一 变量检测 |
二 参数估计 |
三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的合理定位 |
第一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责任的合理定位 |
一 从碎片化到城乡一体化 |
二 底线公平:国民年金制度 |
三 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财政供给责任的合理定位 |
一 从差异化到适度统一 |
二 有限的财政供给责任 |
三 多渠道化解转制成本 |
第三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组织实施责任的合理定位 |
一 从被动实施到主动服务 |
二 从属地管理到垂直管理 |
三 科学定位经办组织性质 |
第四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监督管理责任的合理定位 |
一 从多头监管到多元共治 |
二 从分散监管到适度集中 |
三 重构政府基金监管责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 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 |
1.1 经济背景 |
1.2 政治背景 |
1.3 文化背景 |
2 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2.1 法治文化建设思想 |
2.1.1 继承传统优秀法治文化 |
2.1.2 吸收西方优秀法治文明 |
2.1.3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 |
2.2 道德文化建设思想 |
2.2.1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 |
2.2.2 借鉴西方道德文化 |
2.2.3 传承社会主义道德思想 |
2.3 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2.3.1 借鉴传统廉政文化 |
2.3.2 传承党的优良作风 |
2.3.3 培育社会主义廉政观 |
2.4 生态文化建设思想 |
2.4.1 汲取儒家仁爱万物的生态思想 |
2.4.2 借鉴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 |
2.4.3 吸收佛家众生平等的生态智慧 |
2.5 外交文化建设思想 |
2.5.1 义利观 |
2.5.2 兼容观 |
2.5.3 和平观 |
3 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思维范式 |
3.1 战略思维 |
3.1.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布局战略思维 |
3.1.2 合作共赢的外交布局战略思维 |
3.2 辩证思维 |
3.2.1 辩证传承与创新发展 |
3.2.2 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 |
3.3“和”的思维 |
3.3.1 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
3.3.2 构建和谐世界文化 |
3.4 历史文化思维 |
3.4.1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3.4.2 尊重历史,客观评价 |
3.4.3 知古鉴今,古为今用 |
3.5 知行合一思维 |
3.5.1 注重理论学习,促使内化于心 |
3.5.2 推动实践养成,促进外化于行 |
4 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4.1 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 |
4.1.1 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
4.1.2 弘扬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4.2 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实践价值 |
4.2.1 有利于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4.2.2 有利于指导中国梦的实现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孟子“义利之辨”探微及其现代辩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重利轻义引发了什么? |
(二)选题意义:探究孟子“义利之辨”的现代价值 |
(三)研究现状及问题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问题与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逻辑分析法 |
3、历史分析方法 |
4、比较分析法 |
一、孟子“义利之辨”提出的历史境遇及其影响 |
(一)孟子其人:凛然大丈夫 |
(二)社会境遇及其影响:诸侯争霸 |
1、礼崩乐坏 |
2、杀伐兼并 |
3、率土食人 |
(三)思想境遇及其影响:百家争鸣 |
1、百家争鸣 |
2、承继孔学 |
3、拒辟杨墨 |
二、孟子“义利之辨”的内涵解读 |
(一)“义”、“利”的探本与溯源 |
1、“义”与“利”的词源学考察 |
2、孟子“义”与“利”的概念分析 |
(二)孟子“义利之辨”的内涵界定 |
1、义以为上 |
2、以义制利 |
3、义利统一 |
(三)“义利之辨”在孟子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及其历史影响 |
1、孟子哲学体系的逻辑架构与义利之辨 |
2、孟子“义利之辨”的历史影响 |
三、孟子“义利之辨”理论特质之现代辨析 |
(一)孟子的义利之辨与道义论 |
(二)孟子的义利之辨与功利主义 |
(三)孟子的义利之辨与社群主义 |
四、孟子“义利之辨”的现代价值 |
(一)个体层面:对个体修养之提升 |
(二)社会层面:对重利轻义之救治 |
(三)历史层面:对传统资源之继承 |
参考文献 |
附录:《孟子》中的“义”与“利”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论义利——澄清义利之辨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论文提纲范文)
1 义利的缘起、本义及其基本关系 |
2 道家义利观的哲学理论及其永恒价值 |
3 传统义利观的确立及其巨大影响 |
4 对主流义利观的反思、批判和诘难 |
5 西方文化影响与传统义利观之变化 |
6 高举义的大旗,坚持利的方向 |
四、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统一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合法致富认同[J]. 刘国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数字资本的伦理逻辑及其规范[J]. 闫瑞峰.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杨罗嫚.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企业家社会责任研究[D]. 束玉莉.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5]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底蕴[J]. 刘从德,郭巧云.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4)
- [6]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墨家治国思想研究[D]. 陈恒通.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7]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责任定位研究[D]. 高荣. 郑州大学, 2017(05)
- [8]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 郭霄. 宁波大学, 2017(02)
- [9]孟子“义利之辨”探微及其现代辩正[D]. 许文华. 郑州大学, 2017(02)
- [10]论义利——澄清义利之辨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J]. 石天然. 科教导刊(下旬), 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