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商业建筑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关珊珊[1](2021)在《不断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英国继续教育政策十年发展变化的解析》文中认为英国近十年来不断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政策过去十年的变化趋势是:从关注低水平劳动力到兼顾低技能人群和高级技能人才,逐渐形成继续教育专项助学贷款,形成丰富且呼应就业市场需求的继续教育证书体系,不断减少政府干预和不断提升继续教育声誉,持续关注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并不断提供前沿技术的培训,从就业信息的推广到落实院校责任制。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启示是:扩大技能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高质量供给,建设技能型社会;继续教育不断回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性;适应科技的发展开设新的课程,不断提升继续教育声誉;创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
张玉倩[2](202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英国霸权与香港地区》文中研究指明
胡杉宇[3](2021)在《英国“脱欧”后的气候变化政策》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4月20日,英国宣布到2035年实现与1990年相比减排78%的目标,这是目前全球最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这一宣告体现了英国在“后脱欧时代”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本文旨在运用过程追踪法系统考察英国从1972年加入欧共体后实施气候变化政策的变化。英国从1973年加入欧共体,到2016年“脱欧”公投离开欧盟,2020年正式离开,这四十几年英国在气候政策上与欧盟经历了“反对-接受-领导”的阶段,英国从欧盟环境政策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了欧盟环境政策制定者。离开欧盟的英国能否继续其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这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且存争议的议题。本文研究表明,英国在“脱欧”后施行了更加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举办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英国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者。英国“脱欧”后为何实施更加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文采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从三个层面解释英国“脱欧”后采取更加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的原因。从国际因素看,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和碳中和成为时代课题,成为英国推行政策积极性变化的助推力。从国家因素看,利用气候外交提升英国国际地位、继续保持绿色金融领域领先地位是英国开展气候行动的内在原因。从领导人因素看,英国首相约翰逊对环境的个人关切也推动了英国气候目标的制定。对英国气候政策积极性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英国“脱欧”后气候变化治理议题的现状和英国“脱欧”这一事件对英国和欧盟各自的影响。通过探讨英国的气候政策,为我国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提供决策参考。
贾情[4](2020)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以曼彻斯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前工业化时期,虽然英国偶遭瘟疫和农业歉收侵扰,但依靠农业革命和日益发展的商业,再加上人口总量不大且增长不明显,并没有陷入粮食供应危机的泥淖。这一时期开始的圈地运动成为农业革命的基础。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开始出现大量谷物市场,商人的出现和谷物市场的发展极大地保障了前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粮食供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激增、城市发展进程加快。但是英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何解决激增人口的吃饭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曼彻斯特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它为我们分析探讨当时英国城市快速发展与粮食供应之间的历史关系提供了样本。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推进,曼彻斯特由乡村村庄和小市镇发展成为工业城市和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吸引了爱尔兰和邻近诸郡的移民。曼彻斯特人口的激增是出现粮食供应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曼彻斯特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业剩余人口,再加上人们工资水平的相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食物种类增多和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加大等方面的变化,也影响了曼彻斯特在工业和城市进程中的粮食供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出现粮食供应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多个方面。首先,英国粮食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和20多年的英法战争的影响这些在国家层面出现的问题,也必然对曼彻斯特这一地区性的粮食供应产生影响。其次,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带动了曼彻斯特批发业、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虽然进一步满足了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求,但是发展并不成熟。再者,在这一时期曼彻斯特出现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动荡、骚乱和破坏,与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的出现也密不可分。最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污染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粮食的生产,进而影响粮食供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曼彻斯特和英国其他地区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粮食供应,为曼彻斯特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了《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议会圈地运动的开展,提高粮食的生产率,进一步保障了粮食的供应。
杨建华[5](2020)在《社会转型时期英国贵族同商人的交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5世纪以降,英国开始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社会结构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各个阶层、集团、人群的社会位置发生移位、变动,相互关系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而其中的贵族阶层作为英国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顶层部分,仅次于国王高居于万民之上。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面前,贵族并不是无所适从的。面对经济生活中的危机与压力、政治环境中的诸多变化以及思想文化环境的改变,一部分贵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变观念,在经济、政治以及家庭生活中与商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其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还有双方阶层的相互渗透,最终不仅对双方的经济、政治地位产生了积极影响,还对英国社会的转型产生了一定作用。本文力图通过解读相关文献,尝试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英国贵族同商人交往的历史背景、交往的主要形式并对贵族与商人的交往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本文共有绪论、论文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对文中涉及的关键术语和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最后对本文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方法进行了说明。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从贵族和商人两个角度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英国贵族同商人交往的历史背景。贵族方面,从经济角度来看,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英国地租形式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贵族的实际收入和购买力降低。乡绅阶层的兴起对于贵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乡绅对于地产管理方式的变革引起了贵族的关注。与此同时,贵族还需要承担诸多的封建义务,自己又有许多挥霍性支出,好多贵族面临入不敷出的经济窘境。从政治角度来看,都铎王朝建立后,英国君主打击贵族,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同时出于增加财政收入和改变国内经济结构的考虑,政府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鼓励经商和对外贸易的风气;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传统的抑商观念在商人经济实力增长和社会影响力增强的局面下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商人方面,随着商人阶层的壮大和实力增强,并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也有所加强,但是,商人所获社会评价与其所起作用并不匹配。为了改善自身社会地位,商人采取了各项措施,比如,热心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等等。除此之外,商人还积极加强与社会上层人士尤其是贵族的交往与合作。于是贵族与商人双方在经济、政治和家庭生活中展开了多种形式的交往。第二章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转型时期英国贵族同商人交往的主要形式。经济生活中,贵族在地产管理、工商业经营、以及资金借贷方面与商人有了形式多样的交往与合作。政治生活中贵族和商人出于各自的需求与利益,在议会和官场政权两个舞台上开展了合作与竞争,并产生了权钱交易卖官鬻爵等腐败现象。在家庭生活中,贵族与商人出现了联姻现象,并且有许多贵族次子跟随商人做学徒最终成为商人。这些交往使得贵族和商人犹如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命运共同体。第三章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对社会转型时期英国贵族同商人交往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了分析。贵族和商人在交往过程中不仅对各自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利于英国的经济和政治转型。
徐晓冬[6](2020)在《国家设计系统建构视角下的设计政策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从当今全球经济发展来看,设计作为创新资源在国家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面,未来设计产业将扮演关键推动力的角色。在国家设计能力提升与设计产业的发展中,国家设计系统与设计政策成为推动设计资源整合、完善设计发展环境、提高公众设计意识的关键性因素。在国际竞争日趋激励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设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极为重视,设计政策总体数量与涉及范围增长趋势日趋显着。目前,在我国设计产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设计政策仍存在政策条款碎片化与政策内容不细致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于国家设计政策未来发展路径的进行研究。本文在查阅各国政策文件、研究报告和收集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借鉴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设计学等相关学科,从不同角度支持论文观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世界各国设计系统与设计政策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设计政策进行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结合国外设计政策案例,落脚于我国设计政策未来的发展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由国家设计系统与国家设计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入手,对世界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和中国的国家设计系统与设计政策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当前各国设计系统与设计政策的框架体系及政策工具。第二章:综合研究各国政策内容,整理并分析设计政策在政策框架、政策开发、产业扶持、设计教育、国际交流等领域的具体措施,结合代表性案例,为我国设计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第三章:厘清国家设计政策分类,明确我国设计政策本体运行模式。从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对我国2014年至2019年的设计政策及相关设计条款进行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总结我国设计政策的发展现状。第四章:综合国内外设计政策分析,以我国设计政策的发展为落脚点,归纳总结我国设计政策的现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国外设计系统和设计政策发展为依据,为我国设计政策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推动我国设计系统构建与设计政策完善。
李涵钰[7](2019)在《16世纪英国北极航线开发与英俄海上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北极冰川融化,北极地区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北极航线开发成为北极问题的一大研究方向。作为近北极国家,英国在北极开发历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5世纪末到16世纪,英国作为最早一批参与海外探险与殖民的国家,大批的英国航海家参与到北方海域与海路的探索与开发活动中。1553年,英国探险家钱塞勒沿欧洲大陆北部航行,发现一条通往俄国的海上航道,在此基础上催生出英国首个合股性质的外贸特许公司,从此打开英俄直接贸易的大门。本文通过对16世纪时期英国航海家们对北方海域的探索活动与改时期内英俄贸易活动进行梳理,试图说明英国在早期北方海域地理探险、航线开发、和海洋对外贸易活动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正确地评价英国北方海域探险活动与英俄海上贸易所带来的影响。
杨超[8](2018)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件,是初具规模的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平台,是参与顶尖国际科技竞争的攻坚力量。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是实现“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核心议题。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良性运行和高效发展,国家建立了实验室评估政策并不断调整完善。现行评估政策的目标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体制改革要求,更好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反映出管理部门希望利用评估政策柔性助推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如此,“政策助推”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方式,还影响到实验室内外部资源配置,成为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心理学、行为学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成果,将政策助推界定为实验室受到评估政策影响的行为和心理推力,并将研究问题设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然而,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显然是一个间接作用的过程,需要依托和附着在某种常见的行为能力上,而非直接产生影响。在寻找政策助推的“附着物和依托者”的过程中,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评估政策的目标与创新搜索能力紧密相关,且实验室科研人员随机自发的创新搜索行为能力既是评估政策助推的目标导向,会受到政策助推的影响,又是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的学术讨论集中于创新搜索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或者单纯地探讨政策对创新绩效的作用,鲜有研究将三者同时纳入模型加以讨论和解析,这也成为了研究内容的逻辑起点。研究方法的逻辑思路为“从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出发,抽取关键性解释因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量化检验”。具体而言:首先,在文献评述和理论建构上,以创新生态理论、创新搜索理论和助推理论为基础,建构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的理论基础,从文献和理论角度建立了解释逻辑模型图。第二,采用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综合利用访谈和问卷等数据搜集法,以H、K、S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为单案例,陈述了不同类型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源的种类和利用深度,提炼出创新搜索能力的共性特征或管理策略;采用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评估政策的政策助推工具,以助推力度和助推宽度为分类,将政策助推对创新搜索能力、创新绩效的影响证据进行了象限式划分。案例研究最终形成了科学导向式、实践导向式和问题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政策助推的问卷指标。第三,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单中介模型法和多中介模型法等方法,综合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和创新搜索能力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基于理论和案例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改良设计了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问卷,对问卷指标的区分度、显着性进行了项目分析;在内容效度、建构效度和信度上检验了问卷的设计质量;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潜变量的稳定性,并最终采用影响关系法和中介分析法检验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假设模型。第四,基于案例研究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结果,参考国外助推政策改革经验,提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政策如何利用助推实现优化设计和强化创新搜索能力的实施方案,以此说明如何有效利用研究结果形成实验室创新绩效的提升策略。综上所述,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对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反映出国立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水平会受到政策助推的影响,这对合理设计实验室绩效管理政策提供了思路。第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尤其表现在科学导向式和实践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上,而问题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的影响作用则不显着。第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能力在政策助推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中介检验模型中,科学导向式和实践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显着,且中介效果分别达到60%和39.1%,而问题导向式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不显着,这说明提升创新搜索能力能够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有效转化为创新绩效。第四,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源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是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待提升空间,学术研究出版物、首席科学家或团队负责人、学术交流活动是提升实验室创新绩效最为重要的创新搜索源。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以政策助推和创新搜索理论为基础,探讨创新资源的获取机制,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方向;第二,结合理论和案例研究改良设计了实验室政策助推量表,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新兴概念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中加以应用;第三,解析了政策助推、创新搜索能力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检验了政策助推对创新搜索能力的影响作用以及创新搜索能力在政策助推影响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既找出了影响创新搜索能力的前置性重要因素,又分析了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并通过模型测度计算出不同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效果。
钟丽连[9](2018)在《英国现代制造强国发展战略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德国政府首先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即“工业4.0”。在这一战略性背景下,众多国家提出了与之接轨的系列指导性规划。例如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战略的中心点都是推进制造业的发展,都是从当前形势出发提出关键领先领域的方针。由于中英关系的日益深化,两国在制造业方面有了更为密切的合作。作为经历过制造业疲软和发展滞缓的英国等发达国家,其实施的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对于正在经历制造产业效益低、中低端制造业优势减小、中高端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中国而言,政府行为方式值得借鉴。本文首先依据战略制定的影响要素和战略实施路径选择,建构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实施路径模型,并初步结合英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变化进行阶段性特征分析,对制造业战略的演变进行了大致梳理。制造业的变化可以划分为3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金融危机时代制造业生产技术变化;工业4.0时代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颠覆。与之相对应,制造业战略演变可分为3个具有总括性的引领性战略。每一战略都呈现出鲜明特征,“去工业化”战略时的制造业外移;“再工业化”战略时的制造业振兴;“工业2050”战略强调制造业价值链深度整合。本文依据战略演进路径对英国现代制造强国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层次的战略原因剖析;对战略的主体内容参照具体的政府政策行为进行细化;借用战略系统分析框架,围绕英国制造业的业态对每一阶段战略开展细致化分析。同时,比较分析英国制造强国战略在不同制造业发展阶段的战略行为。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了政府实施战略后所取得的实际成效,主要从制造业产值、制造业就业、制造业生产、制造业技术、制造业低碳化方面展开。中国在制造业发展道路上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表明由道路偏差回归到正确道路,而中国正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则是制造产业的强国道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日益提升,但是相比英国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制造仍需要借鉴许多领先国家的战略经验,因此本文提出了英国经验对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启示。中国制造2025可以借鉴英国在内生性制造技术、低碳绿色、消费者服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结合中国制造业竞争特色,走制造业价值创造的新型发展道路。同时,中国要防止重走英国“去工业化”战略的老路,在工业4.0时代,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杨子超[10](2016)在《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英国与波罗的海地区木材贸易》文中研究表明木材在煤炭作为主要燃料之前应用广泛,而工业革命的兴起需要强大的动力,这在木材作为主要能源的时期是不可能实现的。17世纪的木材短缺导致燃料不足对于英国来说是一次挑战。通过科技进步和丰厚的自然赠予,使得煤成功作为家庭和工业生产的主要燃料,从而使英国最终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本文从木材贸易的视角来分析英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木材贸易虽然是一种进口贸易和财政开支,但进口贸易为英国贡献了大量的关税,同时对应的出口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积累。英国与波罗的海的木材贸易,在其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对木材贸易的这种分析置于工业革命前的大历史背景下展开,更能认识到这一贸易的重要性。
二、英国商业建筑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商业建筑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不断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英国继续教育政策十年发展变化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国继续教育政策过去十年演变的背景及过程 |
二、英国继续教育政策过去十年的变化趋势 |
(一)继续教育关注群体的变化:从关注低水平劳动力到兼顾低技能人群和高级技能人才 |
(二)经费扶持的变化:逐渐形成继续教育专项助学贷款 |
(三)继续教育资历框架的变化:形成丰富且呼应就业市场需求的继续教育证书体系 |
(四)对继续教育院校管理方式的变化:不断减少政府干预和提升继续教育声誉 |
(五)教学内容的变化:持续关注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并不断提供前沿技术的培训 |
(六)促进就业的方式:从就业信息的推广到落实院校责任制 |
三、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一)扩大技能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高质量供给,建设技能型社会 |
(二)不断回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性 |
(三)适应科技的发展开设新课程,提升继续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
(四)创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 |
(3)英国“脱欧”后的气候变化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分析英国“脱欧”对英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的文献 |
二、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的文献 |
第四节 英国“脱欧”相关概念溯源 |
一、“欧洲化”概念溯源 |
二、“去欧洲化”概念溯源 |
第五节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国“脱欧”之前的气候变化政策发展过程 |
第一节 坚定反对期(1973-1990) |
第二节 转型适应期(1990-1997) |
第三节 积极参与期(1997-2016) |
第二章 英国“脱欧”之后气候变化政策发展 |
第一节 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 |
一、能源部门 |
二、建筑部门 |
三、工业部门 |
四、交通部门 |
五、自然资源部门 |
第二节 健全职能机构和推动政策出台 |
第三节 “绿色”引擎助推经济复苏 |
第四节 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
一、英国加大对外援助 |
二、英国对COP26 会议的预期与筹备工作 |
三、中英气候合作 |
四、“全球英国”下的气候外交 |
第三章 英国“脱欧”后采取更加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的原因 |
第一节 国际因素 |
一、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
二、碳中和成为时代主题 |
第二节 国家因素 |
一、利用气候外交重返国际舞台 |
二、保持绿色金融领先地位 |
三、公众舆论和环境团体的压力 |
四、低碳经济带来多重效益 |
第三节 领导人因素 |
一、英国领导人达成跨党派气候共识 |
二、鲍里斯·约翰逊的个人偏好和愿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以曼彻斯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英国前工业时代的城市粮食供应 |
第一节 城市居民饮食中的粮食构成 |
第二节 城市粮食供应渠道 |
第三节 城市粮食供应的不稳定因素 |
第二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快速发展与粮食供应 |
第一节 人口视角下的快速城市化 |
第二节 问题的出现:工业时代曼彻斯特的粮食供应 |
第三章 粮食供应难题的解决及其时代意义 |
第一节 曼彻斯特与中央政府的应对之策 |
第二节 难题解决之道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社会转型时期英国贵族同商人的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二、基本概念解释 |
三、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转型时期英国贵族同商人交往的背景 |
第一节 从贵族角度来看贵族与商人交往的背景 |
一、贵族面临的经济危机 |
二、贵族所处的政治环境 |
三、思想文化背景 |
四、贵族挥霍性生活造成困窘局面 |
第二节 从商人角度来看贵族同商人交往的背景 |
一、商人阶层的兴起与影响力扩大 |
二、商人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三、商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
四、英国商人对乡村的影响力增强 |
五、商人所获社会评价与其所起社会作用不匹配 |
第二章 转型时期英国贵族与商人交往的主要形式 |
第一节 贵族在经济生活中同商人的交往 |
一、在地产管理上同商人进行合作 |
二、贵族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与商人的交往 |
三、贵族与商人在借贷方面的交往 |
第二节 贵族在政治生活中同商人的交往 |
一、贵族与商人在议会中的合作与竞争 |
二、贵族与商人在英国官场政权中的交往 |
三、贵族与商人参与的合股公司的外交职能 |
第三节 贵族在家庭生活中同商人的交往 |
一、贵族与商人家庭联姻 |
二、贵族次子从商成为商人 |
第三章 转型时期英国贵族与商人交往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经济影响分析 |
一、贵族保持富裕 |
二、贵族与商人的交往对英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
三、贵族与商人的交往对英国经济转型的推动 |
第二节 政治影响分析 |
一、贵族与商人的交往对英国议会的影响 |
二、贵族与商人交往对英国政权官场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家设计系统建构视角下的设计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3.国内外研究综述 |
4.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注释 |
第一章 国家设计系统与设计政策综述 |
1.国家设计系统与设计政策的概念界定 |
2.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设计系统构建与设计政策 |
3.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设计系统构建与设计政策 |
4.主要发展中经济体设计系统构建与设计政策 |
5.中国国家设计系统建构与设计政策 |
注释 |
第二章 设计政策在世界各国国家设计系统建构中的举措 |
1.运行框架:国家设计系统的建设与运行 |
2.政策开发:设计思维植入政策制定过程 |
3.产业融合:推动企业设计能力提升 |
4.设计教育:设计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 |
5.国际交流:拓展设计产业发展空间 |
注释 |
第三章 基于国家设计系统建构视角下中国设计政策分析 |
1.中国设计政策分类 |
2.中国设计政策本体运行 |
3.国家层面设计政策分析 |
4.地方层面设计政策分析 |
注释 |
第四章 与国外设计政策发展的对比和启示 |
1.中国设计政策的问题表现 |
2.中国设计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 |
3.中国设计政策未来发展路径 |
注释 |
结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7)16世纪英国北极航线开发与英俄海上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英国早期航海探险与海洋政策的制定 |
第一节 英国早期的商业发展与海外探索 |
一、英国商业航海的源起 |
二、伦敦商人冒险家公司与布里斯托尔商人的贸易活动 |
三、约翰·卡伯特的航海活动 |
第二节 都铎王朝的海洋政策 |
一、实施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 |
二、发展造船业 |
三、发展海军 |
四、鼓励海外探险,拓展海外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16世纪英国北极航线探险与开发 |
第一节 寻找西北航道 |
一、塞巴斯蒂安·卡伯特的航海活动 |
二、马丁·弗罗比舍寻找西北航道 |
三、约翰·戴维斯的海上航行 |
第二节 东北航道的探索 |
一、休·威洛比与理查德·钱塞勒寻找东北航道 |
二、斯蒂芬·巴罗在俄罗斯北方海域的航行与考察 |
三、亚瑟·佩特与查尔斯·杰克曼的北方探险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早期英俄贸易活动 |
第一节 莫斯科公司的建立 |
一、公司的成立与组织形式 |
二、公司的特权 |
第二节 莫斯科公司的贸易活动 |
一、贸易活动的初步开展 |
二、公司的贸易状况 |
三、公司遇到的困难 |
第三节 英俄贸易的影响 |
一、对英国的影响 |
二、对俄国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问题与价值 |
1.4 研究内容与方案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启示 |
2.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
2.2 创新搜索理论 |
2.3 助推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能力和“政策助推”案例分析 |
3.1 案例研究方法梗概 |
3.2 案例研究的方案设计 |
3.3 单案例分析:创新搜索能力 |
3.4 跨案例分析:政策助推机制 |
3.5 案例关键因子抽取 |
3.6 本章小结 |
4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4.1 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影响创新搜索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假设模型 |
4.2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搜索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假设模型 |
4.3 以三种创新搜索能力为中介潜变量的假设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
5.1 问卷设计 |
5.2 数据搜集过程 |
5.3 描述性统计、变量测度与项目分析 |
5.4 问卷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
5.5 主要研究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创新搜索能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影响分析 |
6.1 多元正态性检定 |
6.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6.3 影响关系分析 |
6.4 单中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5 多中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6 研究假设验证与影响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政策助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
7.1 以政策“助推”行为研究为内核的智库建设策略 |
7.2 以明确评估政策导向为目标的双向沟通策略 |
7.3 以创新绩效评价差异化为功能的绩效考核策略 |
7.4 以增强创新搜索能力为介质的创新资源利用策略 |
7.5 以夯实评估核心内容为中心的多维度内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案例访谈提纲 |
附录3 调查问卷 |
(9)英国现代制造强国发展战略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2.1 产业发展战略理论 |
2.1.1 产业发展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2 对于制造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启示 |
2.2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2.2.1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2 对于制造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启示 |
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1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2 对于制造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启示 |
2.4 技术创新理论 |
2.4.1 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
2.4.2 对于制造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启示 |
第三章 制造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和实施路径选择 |
3.1 制造业发展战略的作用及特点 |
3.2 制造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 |
3.3 制造业发展战略实施路径选择 |
第四章 英国现代制造业的去工业化战略分析(1980-2008) |
4.1 背景及驱动因素分析 |
4.1.1 新兴国家强势崛起 |
4.1.2 后工业社会主张服务型经济 |
4.1.3 英国制造业萎缩 |
4.2 去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
4.2.1 传统产业外移战略 |
4.2.2 服务型经济跨越式升级战略 |
4.2.3 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
4.3 战略实施的成效 |
第五章 英国现代制造业的再工业化战略分析(2008-2013) |
5.1 背景及驱动因素分析 |
5.1.1 欧洲整体经济实力衰退 |
5.1.2 英国本土制造业经济利润持续下滑 |
5.1.3 英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
5.1.4 制造业就业困境激化社会矛盾 |
5.2 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
5.2.1 制造业资本市场回移战略 |
5.2.2 高价值制造战略 |
5.2.3 制造业低碳化与能源改革战略 |
5.3 战略实施成效分析 |
第六章 英国现代制造业的工业2050战略分析(2013-) |
6.1 背景及驱动因素分析 |
6.1.1 全球产业价值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
6.1.2 新时代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颠覆 |
6.1.3 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理念的转变 |
6.2 工业2050战略的实施路径 |
6.2.1 未来价值创造与技术开发战略 |
6.2.2 制造业服务市场国际化战略 |
6.2.3 绿色与可持续制造战略 |
6.2.4 高技能劳动力培养战略 |
6.3 工业2050战略初步成效分析 |
第七章 英国经验对中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 |
7.1 中国现代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演变分析 |
7.2 英国经验对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 |
7.2.1 培植与优化制造业内生性技术 |
7.2.2 部署中高端制造业的质量品牌建设 |
7.2.3 注重可持续绿色创新发展 |
7.2.4 创新制造业产品服务模式 |
7.2.5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进程 |
7.2.6 增强行业供应链整合能力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英国与波罗的海地区木材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17世纪危机”与木材贸易 |
第一章 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与波罗的海地区 |
第一节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对木材的需求 |
一、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人口增加和流行观念加速了木材的消耗 |
二、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经济发展与木材的消耗 |
第二节 中世纪晚期波罗的海地区发达的国际贸易 |
第三节 英国与波罗的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
第二章 15-18世纪前期英国与波罗的海地区的木材贸易 |
第一节 木材贸易范围及贸易主体 |
一、15-17世纪英格兰的国际环境 |
二、外国商人影响下的英国对外贸易 |
三、建立东地公司的背景 |
四、东地公司的结构 |
第二节 英国进口木材的过程与用途 |
一、木材的种类及用途 |
二、波罗的海木材的分布及贸易过程 |
三、木材走私贸易及伦敦的地位 |
第三节 英国政府与木材贸易 |
第三章 18后期至19世纪英国与波罗的海地区木材贸易 |
第一节 木材贸易由盛转衰的原因 |
一、木材贸易的发展趋势 |
二、英国殖民地木材贸易的冲击 |
三、煤炭能源对木材的取代 |
第二节 木材贸易对英国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影响 |
一、对英国的影响 |
二、对挪威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影响 |
三、木材贸易与东地公司 |
第三节 19世纪以后英国的木材贸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英国商业建筑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不断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英国继续教育政策十年发展变化的解析[J]. 关珊珊. 职业技术教育, 2021(27)
-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英国霸权与香港地区[D]. 张玉倩. 外交学院, 2021
- [3]英国“脱欧”后的气候变化政策[D]. 胡杉宇. 北京大学, 2021(09)
- [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以曼彻斯特为例[D]. 贾情. 郑州大学, 2020(02)
- [5]社会转型时期英国贵族同商人的交往研究[D]. 杨建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国家设计系统建构视角下的设计政策比较研究[D]. 徐晓冬.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0(08)
- [7]16世纪英国北极航线开发与英俄海上贸易研究[D]. 李涵钰.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助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新搜索能力的中介作用[D]. 杨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8
- [9]英国现代制造强国发展战略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D]. 钟丽连. 福州大学, 2018(03)
- [10]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英国与波罗的海地区木材贸易[D]. 杨子超. 天津师范大学,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