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外合治扁平疣5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梦[1](2020)在《祛疣饮联合退疣洗剂治疗扁平疣风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祛疣饮联合退疣洗剂治疗风热蕴结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扁平疣治疗过程中皮肤镜下变化特点。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热蕴结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祛疣饮、匹多莫德口服液、退疣洗剂、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尤靖安),对照组给予匹多莫德口服液、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尤靖安),疗程为8周。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积分变化,以及借助皮肤镜观察来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比治疗前均有下降,组内和组间比较,经检验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祛疣饮联合退疣洗剂治疗扁平疣风热蕴结证有效。
陈燕军[2](2020)在《火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扁平疣(风热毒蕴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火针联合穴位埋线疗法与常规西药治疗风热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明确火针联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该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维A酸乳膏和转移因子胶囊),观察组采用火针联合穴位埋线疗法(大椎、肺俞、曲池、血海、足三里、疣体局部),治疗6周后,对比观察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数量、大小、颜色、瘙痒程度、同形反应等各指标评分及皮损总积分变化情况,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及痊愈患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75.76%,两组总体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皮损数量、大小、同形反应评分上,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损颜色、瘙痒程度评分方面,观察组评分同样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损总积分上,观察组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对于扁平疣(风热毒蕴型)的治疗均有良效,但火针联合穴位埋线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西药组,在改善皮损数量、大小和同形反应指标上尤为明显,且其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徐凡[3](2020)在《火针治疗扁平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火针疗法治疗扁平疣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火针疗法在扁平疣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医学循证证据,并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1月01日已公开发表的关于火针治疗扁平疣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数据库包括:Cochrane图书馆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库、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维普(VIP)、万方(WANFANG DATA)和中国知网(CNKI),并依据相应的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遵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发行的《Cochrane Handb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5.1.0手册提取数据,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和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均在Rev Man 5.3软件和Stata 13.1软件中完成。结果(1)最终纳入了23个符合标准的RCTs,共2154名受试者,皆为单一中心研究。(2)文献方法学评价:部分试验仅描述了"随机",未作进一步方法学的报道;除3项试验外,其余均未进行分配隐藏;所有试验均未描述盲法;4项有受试者退出的试验或描述了患者退出的原因或进行了意向性治疗(IT)分析,其余试验数据完整;2项研究存在选择性报告的高风险;其它偏倚风险方面都是不明确的。(3)痊愈率方面:在4项扁平疣患者参与的火针疗法与0.1%迪维霜比较的RCTs中,Meta分析结果表明,火针治疗扁平疣较迪维霜更有优势(RR:3.18,95%CI:1.66-6.09);1项扁平疣患者参与的火针与他扎罗汀凝胶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比较的RCT中,Meta分析结果表明,火针治疗扁平疣较迪维霜更有优势(RR:2.31,95%CI:1.44-3.69);9项RCTs分别将火针与液氮冷冻、光动力、聚肌胞注射液、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转移因子胶囊+酞丁安搽剂、中药面膜、温和灸、治瘊颗粒、消疣洗剂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扁平疣的痊愈率方面,组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在14项治疗组为火针联合其它疗法的RCTs中,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火针治疗更有优势(RR:1.78,95%CI:1.56-2.03)。(4)有效率方面:在4项扁平疣患者参与的火针疗法与0.1%迪维霜比较的RCTs中,Meta分析结果表明,火针治疗扁平疣较迪维霜更有优势(RR:0.15,95%CI:0.07-0.29);1项扁平疣患者参与的火针与他扎罗汀凝胶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比较的RCT中,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疗法在有效率方面更有优势(RR:1.20,95%CI:1.00-1.44);9项RCTs分别将火针与液氮冷冻、光动力、聚肌胞注射液、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转移因子胶囊+酞丁安搽剂、中药面膜、温和灸、治瘊颗粒、消疣洗剂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扁平疣治疗的有效率方面,组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在15项治疗组为火针联合其它疗法的RCTs中,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火针治疗更有优势(RR:1.16,95%CI:1.12-1.21)。(5)复发率方面:当治疗组为单纯火针疗法时,5个RCTs报告了扁平疣受试者经治疗后随访3个月的复发情况,Meta分析结果表明,火针疗法能显着降低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RR:0.30,95%CI:0.16-0.58);1个试验同时还报告了随访6个月时受试者的复发情况,Meta分析结果表明,火针疗法并不能显着降低随访6个月时的复发率(RR:0.40,95%CI:0.08-1.90)。当治疗组为联合火针疗法时,6个RCTs报告了扁平疣受试者经治疗后随访3个月的复发情况,Meta分析结果表明,联合火针疗法能显着降低随访3个月时的复发率(RR:0.24,95%CI:0.15-0.40);1个试验同时还报告了随访6个月时受试者的复发情况,Meta分析结果表明,联合火针治疗并不能显着降低随访6个月时的复发率(RR:0.09,95%CI:0.01-1.57);1个试验报告了随访1年时受试者的复发情况,Meta分析结果表明,联合火针治疗并不能显着降低随访1年时的复发率(RR:0.55,95%CI:0.10-2.87)。(6)不良反应方面:在治疗组扁平疣患者接受单纯火针疗法的6项RCTs中,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火针疗法的副反应更少(RR:0.45,95%CI:0.33-0.61);在治疗组扁平疣患者接受火针联合其它疗法的8项RCTs中,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火针治疗扁平疣并不能显着减少副反应的发生(RR:0.94,95%CI:0.67-1.30)。(7)血清学指标方面,2项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血清IL-2、IL-10、INF-γ变化方面,组间统计学差异显着(MD:5.35,95%CI:3.65-7.05;MD:1.76,95%CI:1.05-2.47;MD:8.30,95%CI:6.49-10.12)。结论(1)在扁平疣的治疗中,当将其它疗法联合火针时能显着提高治疗的效果。(2)火针疗法与部分外用西药相比(0.1%迪维霜、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他扎罗汀凝胶)有更高的疗效和安全性。(3)火针疗法与光动力、液氮冷冻相比有效率相当,综合副反应及成本等情况,火针不失为一种更倾向的选择。(4)可以考虑把火针疗法作为扁平疣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但由于此次系统评价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数量有限、样本量普遍较少以及高偏倚风险的存在,因此,还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的、设计良好的RCT。
金娜演[4](2019)在《祛疣汤治疗扁瘊风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研究内容属中医皮肤科临床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祛疣汤治疗扁瘊风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性质为临床观察。方法:选取60例患者,临床诊断符合扁平疣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医扁瘊风热蕴结证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祛疣汤口服,药物组成为赤芍15g、马齿苋30g、夏枯草15g、板蓝根20g、白鲜皮15g、香附10g、木贼草15g、生薏苡仁20g、龙骨30g、牡蛎30g、蝉蜕15g、防风15g、僵蚕15g。早晚各1袋,1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服。药物组成为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1次10毫升,日3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共观察6个疗程。结果:本课题经临床证实,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显着差异,证实祛疣汤治疗扁瘊风热蕴结证的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临床观察研究表明,中药祛疣汤是治疗扁瘊风热蕴结证的安全有效药物。
罗阳[5](2019)在《去疣酊联合黄马合剂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照观察去疣酊外用联合黄马合剂内服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作用机理,为扁平疣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予去疣酊外用,对照组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外用,两组均内服导师经验方黄马合剂。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4周、8周后皮损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判定疗效,作出结论。结果:两组实际完成临床观察共61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总疗效:治疗组31例,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30例,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均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改善皮损各指标、临床总疗效方面,治疗组总体更好,为临床治疗扁平疣提供了可靠的新方法。
杨雨晴[6](2019)在《玉容散中药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应用玉容散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内外合用治疗黄褐斑提供更多的思路借鉴。方法:选择7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桃红四物汤口服,每日3次,每次100ml,每日1剂;治疗组给予玉容散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口服,面部熏蒸每3日1次;两组均口服维生素E 0.1g/次,1次/d,维生素C 0.2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第2周、第4周、第8周、治疗结束(第12周)观察记录患者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中医兼证及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结束后对治疗效果治愈及显效的患者进行三个月的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最终对两组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疗效分析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3.64%。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复发率分析治疗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共19例,复发2例;对照组中,痊愈及显效的患者共4例,复发1例。两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两组均未出现重度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组共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轻度不良反应。两组不良事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容散中药熏蒸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在皮损改善方面优于口服桃红四物汤,中药熏蒸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中药对照组,值得进一步研究。
朱虹位[7](2019)在《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制备大黄甘草发用洗剂,观察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进一步开发出安全有效的外用制剂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患者入组,采取随机、开放、平行的试验方案,使用随机数字法,将72例患者分为36例治疗组和36例对照组。治疗组予大黄甘草发用洗剂外用,将酮康唑洗剂(采乐)作为对照药物,进行4周治疗及8周随访,在第0、2、4、8、12周进行观察记录,在访视节点用皮肤镜对靶皮损拍摄照片,通过观察记录2组患者斑丘疹、脂溢、瘙痒程度的治疗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记录所有不良事件和复发情况。研究结果:治疗组34例患者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34例患者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64.7%,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斑丘疹情况比较,在第0、2、4周时,p>0.05,差异没有有统计学意义,在第8、1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脂溢情况比较,在第0周时,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在第4周时,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8、1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瘙痒情况比较,在第0、2、4周时,/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8、1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斑丘疹、瘙痒疗效评价,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溢疗效评价,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复发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大黄甘草发用洗剂外治能有效改善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患者的斑丘疹、脂溢、瘙痒情况,治疗4周后,与酮康唑洗剂疗效相当;大黄甘草发用洗剂在改善头部脂溢情况方面优于酮康唑洗剂。
饶飞燕[8](2018)在《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自拟证型脾虚毒蕴型扁平疣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观察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探讨其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扁平疣探索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案。方法:以69个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试验的主题,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口服)35例与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转移因子胶囊口服)为34例。治疗组采用自体疣埋植术规范操作,每1周治疗1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同时联合中药汤剂优正散口服,每天一剂,一天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尤靖安)治疗量外涂于皮损处,4次/天,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同时联合转移因子胶囊口服,2粒/次,2次/天。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治疗21天后、治疗28天后记录观察治疗后的主、次症评分得出数据,共记录5次,按评分表评估皮损变化情况以观察疗效,并评估两组的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通过组内、组间的对比,用统计软件Eviews9.0和SPSS22.0处理分析结果,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复发率1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8.12%,复发率40%,经轶和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P<0.05),两组总体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起效时间比较,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组与尤靖安联合转移因子胶囊组对比,起效时间早;从两组平均起效时间观察,则自体疣埋植术组治疗效果比西药组有优势;从两组治愈时间观察分析,自体疣埋植术组较西药组好。2.组内比较:(1)根据两组治疗前后主、次症评分的对比,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疗效显着,经Z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主、次症治疗前与治疗7、14、21及28天后通过Eviews9.0软件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治疗组、对照组在主症及次症在4次治疗后均有效果。3.组间对比:两组于治疗前后主、次症疗效的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经Z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总体疗效优于尤靖安联合转移因子胶囊治疗方案。2.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组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明显改善皮损症状、脾虚毒蕴型体质及相关症状,并且在缩短病程、降低复发方面要明显优于西药组;通过疗效与次症关系分析,自体疣埋植术与中药汤剂优正散联用,相辅相成提高整体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此治疗扁平疣的方法值得研究及运用。
贺洋,刘芳艳,杨振,罗阳,吴军[9](2017)在《扁平疣外治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扁平疣是由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为皮肤科常见多发病,好发于青年,多见于颜面及手背部,具有"自体接种反应",免疫力低下者易发本病。为了寻找更高效的扁平疣外治方式,查阅检索数据库2011-2016年近5年来国内中西医各家对于扁平疣外治的相关报道,对临床治疗扁平疣的外治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中西医外治扁平疣各有其优缺点,中西医结合施治扁平疣渐成一大发展趋势。
刘思,张毅[10](2015)在《中医药治疗扁平疣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扁平疣是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大多数由HPV3、10型感染所致[1]。属于中医学"扁瘊"的范畴。《五十二病方·祛疣》记载了灸法治疣写到:"取敝蒲席若籍之弱(蒻),绳之,即燔其末,以久(灸)尤(疣)末(本),热,即拔尤(疣)去之。"本病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多少不一,可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有的相互融合,常因搔抓沿表皮剥蚀处发生而形成一串新的损害。好发于颜面部、手背和前臂。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发病缓慢,有时可自行消退,但亦可复发。中
二、内外合治扁平疣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外合治扁平疣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祛疣饮联合退疣洗剂治疗扁平疣风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 |
—、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剔除及脱落标准 |
三、治疗方法 |
(一)用药方法 |
(二)疗程 |
(三)注意事项 |
四、观察指标 |
(一)临床观察指标 |
(二)皮肤镜观察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六、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测 |
七、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临床研究结果 |
(一)症状积分比较 |
(二)临床疗效比较 |
三、不良时间及安全性问题观察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扁平疣的认识 |
(一)病名及文献记载 |
(二)病因病机 |
二、现代医学对扁平疣的认识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组织病理 |
三、皮肤镜的简介 |
(一)皮肤镜的工作原理 |
(二)皮肤镜的优势 |
(三)皮肤镜在皮肤科的应用 |
(四)皮肤镜在扁平疣方面的认识 |
四、方药分析 |
(一)组方依据 |
(二)祛疣饮 |
(三)退疣洗剂 |
五、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扁平疣的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扁平疣患者临床资料调查表 |
致谢 |
论文着作 |
(2)火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扁平疣(风热毒蕴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病例来源 |
(三)诊断标准 |
二、病例筛选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剔除标准 |
(四)脱落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和方法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五)复发情况 |
(六)统计方法 |
四、试验结果及分析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治疗前各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
(三)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
(四)结果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
(一)中医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二)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三)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四)对风热毒蕴型扁平疣的认识 |
二、西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复发及预后 |
(四)治疗概况 |
三、穴位分析 |
四、火针疗法分析 |
(一)中医对火针作用的认识 |
(二)火针治疗扁平疣的机理研究 |
五、穴位埋线疗法分析 |
(一)中医对穴位埋线作用的认识 |
(二)穴位埋线治疗扁平疣的机理研究 |
六、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扁平疣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附件 |
(3)火针治疗扁平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系统评价 |
1 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 |
1.5 数据提取与管理 |
1.6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及文献筛选流程 |
2.2 纳入研究特征描述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2.4 干预措施的效果 |
讨论 |
1 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2 对火针的认识 |
3 治疗效果 |
4 安全性 |
5 方法学质量 |
6 对临床的意义 |
7 对研究的意义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火针疗法治疗扁平疣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祛疣汤治疗扁瘊风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
2 药物组成和组方分析 |
3 单位药物论述 |
4 体会 |
5 典型病例 |
6 预防与调护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5)去疣酊联合黄马合剂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3.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样本量估算 |
3.2 随机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3.5 治疗疗程 |
3.6 观察指标 |
3.7 不良反应评价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病例收集、完成情况 |
4.2 病例脱落与剔除情况 |
4.3 一般资料情况 |
4.4 治疗结果与分析 |
5 讨论 |
5.1 中医学对扁平疣的认识 |
5.2 西医学对扁平疣的认识 |
5.3 导师对扁平疣的认识 |
5.4 外用去疣酊方药分析 |
5.5 内服中药黄马合剂组方分析: |
5.6 关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 |
5.7 结论 |
5.8 本试验研究的优势 |
5.9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一)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扁平疣的中西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1 中医外治扁平疣的概况 |
1.1 中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对扁平疣的外治认识 |
2 西医外治扁平疣的概况 |
2.1 西医对扁平疣的病因认识 |
2.2 西药联用 |
2.3 西医其它外治法 |
2.4 中西医结合外治 |
参考文献(二) |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
附件2 扁平疣临床观察表 |
附件3 样本量估算 |
附件4 治疗前后图片 |
附件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6)玉容散中药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一般资料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西医临床病因分型 |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 |
1.1 总体设计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随机分组 |
2 技术路线图 |
3 治疗方法 |
3.1 治疗组:玉容散中药熏蒸合口服加减桃红四物汤 |
3.2 对照组:口服加减桃红四物汤 |
3.3 药物及治疗用具来源 |
4 注意事项 |
5 治疗疗程及随访时间 |
6 观察指标 |
6.1 基本信息 |
6.2 基本病史 |
6.3 疗效观察指标 |
6.3.1 皮损面积及颜色评分 |
6.3.2 中医兼证症状评分 |
7 疗效评定标准 |
8 安全性评价 |
9 随访 |
10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情况 |
2.1 两组入组及脱落情况 |
2.2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
2.3 两组年龄情况分析 |
2.4 两组病程情况 |
2.5 社会特征构成 |
2.6 临床特征构成 |
3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
3.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3.2 两组皮损面积评分对比 |
3.3 两组皮损颜色评分对比 |
3.4 两组皮损总积分评分对比 |
3.5 两组中医兼证改善情况分析 |
3.6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 |
3.7 复发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机及机制的认识 |
2.1 黑素合成及转运降解等过程 |
2.2 黑素合成、转运及降解过程中重要的酶、信号通路 |
2.3 黄褐斑发病病机及机制 |
3 中医治疗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
3.1 病名溯源 |
3.2 传统医学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现代中医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本研究治疗依据 |
4.1 选用玉容散依据 |
4.2 选用中药熏蒸依据 |
4.3 选用加减桃红四物汤依据 |
5 此次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样本量估算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样本量计算 |
2.2.3 治疗方案 |
3 临床资料 |
3.1 诊断标准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3.1.2 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3.5 不良反应观察与分析 |
3.6 观察指标 |
3.6.1 记录项目 |
3.6.2 安全性指标 |
3.6.3 疗效指标 |
3.6.4 疗效判定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临床资料 |
6.2 受试者可比性分析 |
6.2.1 两组患者性别 |
6.2.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 |
6.2.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 |
6.3 治疗结果疗效分析 |
6.3.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6.3.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6.3.3 各症状积分疗效评价 |
6.4 不良反应观察 |
6.5 皮损复发情况 |
6.5.1 两组显效及有效病例随访 |
6.5.2 两组痊愈病例随访 |
6.6 脱离病例分析 |
讨论 |
1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研究 |
1.1 中医研究 |
1.2 西医研究 |
2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 |
2.1 选择中医外治法的原因 |
2.2 选择洗剂的原因 |
3 大黄甘草汤的由来、药物组成、现代药理毒理研究 |
3.1 大黄甘草汤由来 |
3.2 大黄甘草发用洗剂的组成、方义分析、古代及现代研究 |
3.2.1 组成 |
3.2.2 方义分析 |
3.2.3 各药物古籍记载 |
3.2.4 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3.2.5 各药物现代毒理研究 |
4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酮康唑洗剂) |
5 疗效分析 |
5.1 总有效率分析 |
5.2 单个症状疗效分析 |
6 皮肤镜征象分析 |
7 导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浅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中医对脂溢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1.1 唐代 |
1.2 宋代 |
1.3 明代 |
1.4 清代 |
2. 病因病机 |
2.1 古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1 唐代 |
2.1.2 宋代 |
2.1.3 元代 |
2.1.4 明代 |
2.1.5 清代 |
2.2 近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
3.1 古代医家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 |
3.2 近代医家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 |
3.2.1 中药内治 |
3.2.2 中药外治 |
3.2.3 其他治疗 |
3.2.4 内外合治 |
参考文献 |
西医对脂溢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1.1 与马拉色菌的关系 |
1.2 与免疫的关系 |
1.3 与微量元素锌、硒的关系 |
1.4 与皮脂溢出、激素水平关系 |
1.5 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 |
1.6 与神经、精神因素关系 |
1.7 其他因素 |
2. 治疗方法 |
2.1 生活调理 |
2.2 药物治疗 |
2.2.1 抗真菌药物 |
2.2.2 糖皮质激素 |
2.2.3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
2.2.4 非甾体类抗炎药 |
2.2.5 维A酸类药物 |
2.2.6 抗雄激素制剂 |
2.2.7 其他药物 |
2.3 物理、化学疗法 |
2.3.1 光动力疗法 |
2.3.2 强脉冲光 |
2.3.3 窄谱中波紫外线 |
2.3.4 红蓝光 |
2.3.5 射频 |
2.3.6 二氧化碳激光 |
2.4 其他治疗 |
2.4.1 蓝科肤宁 |
2.4.2 胶原帖敷料 |
2.4.3 臭氧水疗 |
2.4.4 其他 |
2.4.5 联合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 随机数字表 |
附件2: 知情同意书 |
附件3: CRT表 患者情况记录表 |
(8)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研究内容 |
2.1 试验设计 |
2.1.1 样本纳入 |
2.1.2 随机 |
2.1.3 试验盲法 |
2.1.4 观察对照 |
2.1.5 主要仪器及药物 |
2.1.6 临床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临床观察指标 |
2.2.3 疗效评判 |
2.2.4 不良反应指标 |
2.2.5 安全性评价 |
2.2.6 观察方法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1.1 两组病例入组情况 |
3.1.2 两组脱落病例病情分布情况 |
3.1.3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
3.1.4 两组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
3.1.5 两组病例病程分布情况 |
3.1.6 两组病例病情比较情况 |
3.1.7 两组治疗前主、次症评分分布情况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3.2.1 组内比较 |
3.2.2 组间比较 |
3.2.3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分析 |
3.2.4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
3.2.5 两组痊愈时间分布及平均时间比较 |
3.2.6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
3.2.7 两组安全性分析 |
3.2.8 两组治愈后复发情况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西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
2.1 西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西医治疗扁平疣的现状 |
3.中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
3.1 中医对扁平疣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中医治疗扁平疣的现状 |
4.联合治疗的依据 |
5.优正散组方分析 |
5.1 方药组成 |
5.2 组方分析 |
5.3 现代药理研究 |
6.对尤靖安的认识 |
7.对转移因子的认识 |
8.研究结果分析 |
8.1 临床疗效分析 |
8.2 治疗结果与主、次症的关系分析 |
9.本研究的优势 |
10.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1.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随机数字表 |
附件三:治疗附图 |
附件四:扁平疣临床观察表 |
附件五:扁平疣随访观察表 |
附件六: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件七: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扁平疣外治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外治 |
2 西医外治 |
3 中西医结合外治 |
4 结语 |
(10)中医药治疗扁平疣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药内服 |
中医外治 |
1汤剂 |
2酒剂 |
3软膏 |
4面膜 |
5针灸 |
内外合治 |
讨 论 |
四、内外合治扁平疣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祛疣饮联合退疣洗剂治疗扁平疣风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晓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火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扁平疣(风热毒蕴型)的临床观察[D]. 陈燕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火针治疗扁平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徐凡.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祛疣汤治疗扁瘊风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D]. 金娜演.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去疣酊联合黄马合剂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玉容散中药熏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雨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D]. 朱虹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D]. 饶飞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扁平疣外治法研究进展[J]. 贺洋,刘芳艳,杨振,罗阳,吴军.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3)
- [10]中医药治疗扁平疣的研究现状[J]. 刘思,张毅.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