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某矿田断裂构造及成矿控制

粤北某矿田断裂构造及成矿控制

一、粤北某矿田断裂构造及成矿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裴柳宁,郭春影,邹明亮[1](2021)在《粤北下庄矿田仙石铀矿床沥青铀矿电子探针化学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华南晚中生代以来多期铀成矿与岩石圈伸展事件基本对应,高精度的铀成矿年代学测定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关系。下庄矿田以发育众多与辉绿岩脉有关的"交点型"热液铀矿床为特色,是华南代表性铀矿田之一。选择下庄矿田仙石铀矿床这一典型的"交点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铀矿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并采用电子探针分析计算了沥青铀矿U-Th-totalPb化学年龄。结果表明:仙石铀矿床铀矿化与碳酸盐脉共生,可分为角砾状、脉状两期矿化;沥青铀矿主要化学组成为UO2、PbO、CaO、SiO2、Na2O、Al2O3,且SiO2与PbO含量、Na2O与PbO含量、Na2O与Al2O3含量、Na2O与CaO含量、PbO与Al2O3含量、PbO与CaO含量、Al2O3与CaO含量之间相关系数都小于0.5,反映了沥青铀矿形成之后受改造作用弱,铀矿物U-Th-totalPb体系相对封闭;采用电子探针U-Th-totalPb化学定年法计算,矿化年龄可分为两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3.3±4.5)和(84.1±3.2)Ma,分别对应于角砾状、脉状两期铀矿化。综合前人定年结果,认为仙石铀矿床主要铀成矿作用与华南岩石圈伸展事件具有较好对应关系。下庄矿田乃至华南地区的主要铀成矿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

赵宇霆[2](2021)在《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岗岩型铀矿铀矿我国铀矿床主要的工业类型,诸广山铀矿田则是我国华南花岗岩型矿床的重要矿田之一。长江地区作为诸广山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大量研究只针对于单个矿床,对区域中各个矿床的研究和对比存在不足。成矿流体研究一直是热液型矿床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诸广南长江地区热液型铀矿床开展系统性的成矿流体作用研究,可以完善和补充该地区铀矿床的成矿机制问题。长江地区的主要铀矿床分布在主断裂棉花坑断裂、里周断裂、黄溪水断裂、油洞断裂挟持位置的近南北向构造中,矿体产状相对稳定铀矿石类型多样,矿化延伸性好,在长江1号深钻的深部发现的厚大工业矿体,这证明区域上深部有较大的找矿空间。长江地区铀矿化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伴生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萤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根据各个铀矿床的实际矿化情况,铀矿化可以划分为三期三阶段,即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其中成矿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其中成矿早阶段以红色微晶石英为特征,主成矿阶段主要为白色微晶石英或无色石英脉和紫色萤石,而成矿晚阶段则伴随浅色萤石、方解石和梳状石英的发育。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方面,棉花坑矿床的成矿流体由主成矿阶段的低盐度(6.15wt%Na Cleqv)、中高温(308℃)的Na Cl-KCl-Ca SO4-H2O体系逐渐演化为成矿后期低盐度(3.00wt%Na Cleqv)低温(147℃)的简单Na Cl-Ca SO4-H2O体系。长排地区铀矿床(长江1号矿体)成矿流体在成矿早阶段为低盐度(10.77wt%Na Cleqv)、中高密度、中高温(291℃)的高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的体系,而在成矿后期转化为低温(152℃)、低盐度(3.9wt%Na Cleqv)、高密度的低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体系。成矿流体为相对富含Ca2+的流体,且在成矿期萤石中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氢气,表明流体具还原性。书楼丘矿床的成矿流体由成矿期低盐度(5.4wt%Na Cleqv)、中高温(284℃)、中密度的流体转化为后期低温(189℃)、低盐度(4.9wt%Na Cleqv)、高密度的流体。水石矿床成矿后期的流体具有低盐度(3.87wt%Na Cleqv)、中高密度、低温(157℃)的特征。蚀变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铀成矿流体为富碱土元素(Ca),大离子的过渡元素(Co、Cr、Mo)且成矿流体富集重稀土、富含成矿元素(U)以及F等挥发分,且成矿流体属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来源方面,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和深源地幔流体的特征,是岩浆热液作用于深部循环的地下水沿构造上涌与产铀岩体作用萃取成矿物质,并在运移和成矿过程中混入了大气降水,在成矿晚阶段和成矿后期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后期作用于岩体形成较为广泛的伊利石蚀变。成矿流体的演化方面,从成矿前期到成矿期再到成矿后期,成矿流体由含幔源组分的碱性、还原性高温高压高硫流体逐渐经历降温减压和流体混合作用,演化成为具大气降水特征的氧化性、酸性流体。长江地区铀成矿是中生代大陆热点作用下,来自深部地壳和地幔的流体沿着区域深大断裂不断与富铀岩体作用富集了U元素并在浅部与大气降水混合后逐渐将铀矿卸载。长江1号的深部铀矿化表明了该地区向深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沈芳,韩喜球,李洪林,王叶剑[3](2021)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文中提出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矿产资源。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勘探成本巨大,利用成矿理论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方法的特点,借鉴陆地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的资源预测方法,并结合卡尔斯伯格脊的应用实例,对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工作进行了探讨: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预测方法需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勘探程度、数据资料的精度、覆盖范围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各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进行合理选取;应用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的组合预测方法和深度学习算法解决已知硫化物矿床(点)不足、小样本、数据缺失、数据耦合、主客观误差等问题,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综合比较基于不同原理的预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提高资源预测的可靠性。

余辉[4](2021)在《相山火山盆地穿地壳岩浆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及动力学背景》文中提出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产出我国规模最大、品位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床,是国内最为重要的铀矿生产基地之一,但其铀矿成因模式依然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相山火山盆地深部新发现垂向蚀变幅度达千米的铅-锌-银矿化,深部铀多金属找矿潜力凸显。由于深部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是制约内生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关键,且成矿作用是岩浆演化的阶段或最终产物。因此,采用大地电磁测深法对相山火山盆地深部结构进行探测,揭示相山火山盆地穿地壳岩浆系统的空间展布和物质状态,研究岩浆活动对铀成矿深部过程与富集形式的制约,可以从电性学的角度为研究区岩浆地球动力学和铀成矿作用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对相山火山盆地深部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山火山盆地大地电磁原始时间序列数据经过傅里叶变换和一系列去噪处理后获得了高质量的阻抗张量数据,进一步的相位张量和感应矢量分析表明,研究区浅部和下地壳没有明显的构造走向,但在中地壳可见近北东东向的构造走向,整体呈现明显的三维地电特征。为了获得相山火山盆地深部三维电性结构,首先通过建立既能保证空气电阻率固定不变又能保证模型平滑约束的协方差矩阵统一表达式解决起伏地形的问题,实现了基于L-BFGS法的带地形大地电磁三维反演,并采用正则化因子冷却法和基于Wolfe条件的步长搜索策略,提升了反演的稳定性。该算法与开源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算法的对比试算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靠性。然后采用该反演方法对研究区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三维反演,对比分析了不同反演方法的反演效果,并通过改变反演参数和数据分量进行了大量反演试算,最终获得了相山火山盆地稳定可靠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相山火山盆地三维电性结构模型显示研究区中上地壳范围内整体表现出高阻特征,对应着该地区致密稳定的变质岩基底。位于相山主峰附近的古火山通道表现出高导特征,这与古火山通道内的高渗透率有关。岩浆在上升侵入过程中产生的水力压裂作用致使岩浆流经处的渗透率大幅度提高,为含盐流体下渗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古火山通道内的高导属性。该火山通道在空间上向盆地北西方向下倾,控制着岩浆从深部岩浆房向上喷出-溢流。盆地西北侧的高导侵入岩体是研究区古老岩浆通道系统的重要组成,其高导特征被解释为富碳火成侵入岩体的电性反映。研究区多阶段岩浆活动产生的火成碳以及红盆有机物被构造运动输送到地壳深部形成石墨并在后续岩浆活动中被重新活化造就了该侵入岩体的高导属性。该深成岩体的侵位方式受北东向区域深断裂产生的次级断裂控制,反映了区域伸展构造环境,其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有关。整体来看,研究区古老岩浆通道系统表现为垂向伸展、穿地壳的网络格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揭示了相山火山盆地的构造体系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指出区域性深断裂控制着相山火山盆地岩浆活动的就位,为铀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格架,并推断切基底的深断裂为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浅层的裂隙网络、组间界面、不整合面及其与断裂复合的有利空间保证了铀元素沉淀富集。在电性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进一步提出了相山火山盆地铀成矿模型,该模型完整地刻画了研究区铀成矿作用中“源-运-储”的概貌,指出相山火山盆地的断裂构造体系和古老穿地壳岩浆系统共同构成了研究区的构造-岩浆系统,前者是盆地内热液对流循环的有利场所,后者是驱动该热液对流循环的主要热源并提供了丰富的铀成矿物质来源。

吴迪[5](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耿瑞瑞[6](2021)在《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湘赣边界的鹿井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铀资源基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南活动带(华夏地块)武功-诸广断隆区、诸广复式岩体中段。鹿井矿田中部的鹿井矿床属大型花岗岩型铀矿床,在其深部及外围具有寻找隐伏矿体的潜力,但当前总体勘查深度较浅、外围勘查工作量不足,找矿方向存在技术瓶颈,因此本文从三维成矿预测的角度,来评价、预测该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成矿潜力。论文通过建立鹿井铀矿床的成矿模式、总结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构建了矿床的地质找矿模型;通过利用三维地质模型、定量分析控矿要素成矿有利信息,建立了定量预测模型,并采用三维证据权法、三维信息量法以及机器学习等多种成矿预测方法进行定量预测。本文总结了鹿井铀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分析了地层、岩性、构造和岩体接触带对矿化的控制作用,确定地层、断裂和岩体接触带是该矿床最重要的控矿要素,并建立其找矿模型。该区寒武纪地层中的含碳质板岩富含铀,印支期以及燕山早期的花岗岩体中的铀含量也均高于华南花岗岩平均铀含量,同时叠加热液中的铀源,使得该区域具备良好的铀成矿物质基础。区内频繁的构造事件使得热液上升的通道活化,且频繁的构造运动使得区内断裂裂隙发育,为铀矿化富集提供有利部位。矿体除赋存在断裂、裂隙内,还赋存于形态复杂的接触带附近,较大的铀矿体可穿越燕山早期岩体、印支期岩体和寒武系岩层,具“三层楼”特点。基于SKUA-GOCAD三维地质软件平台,应用离散光滑插值DSI方法,构建了地层、断裂、岩体以及矿体等三维模型,实现了铀成矿环境与矿体的三维可视化,对表达地下空间地质体的穿插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寒武纪地层及各阶段岩体的含矿性分析、确定了该矿床的主要赋矿地质体为寒武纪地层、印支期岩体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岩体;通过三维距离场空间分析,确定了断裂以及不同岩性接触界面致矿影响范围:断裂最佳缓冲距离是60m、不同岩性接触带最佳缓冲距离60m;通过三维形态场空间分析方法,确定了断裂构造面的异常方位区间为60°~80°和200°~260°,同时提取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将提取的定量化的异常信息赋值给各网格预测单元,建立矿床的预测模型。通过计算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36,认为各预测变量之间不相关。利用三维证据权法、三维信息量法以及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逻辑回归、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区的三维定量预测,对于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ROC-AOC曲线以及成矿拟合度曲线进行模型评估,分析其优劣,最终通过以上多种预测方法的高潜力区联合在鹿井矿床深部及外围圈定了5处成矿有利靶区,为研究区深部及外围铀资源量扩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铀成矿模型、三维地质建模、多维度信息关联分析方法,多种预测方法联合圈定靶区是铀矿资源定量预测和铀矿找矿取得新突破的关键。

黄勇[7](2021)在《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甸软玉矿产在贫Mg的二叠系四大寨组二段灰岩与硅质岩地层中,其品质优良,接近于新疆和田玉。然而,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宝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等方面,对影响玉矿成矿的地质因素少有涉及,其成矿元素Mg的来源众说纷纭,矿床成因类型仍未确定,成矿机理还有待阐述。本论文对制约成矿的地层化学成分、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系统研究,以揭示其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机理,为发现更多优质的罗甸玉矿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综合研究确定罗甸玉的成矿作用类型为接触-热液交代叠生软玉矿床,而不是以往的接触交代型。该接触-热液交代叠生矿床类型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为一种新的软玉矿床成因类型。其从四大寨组二段灰岩和硅质岩沉积开始,经历了基性岩床侵入作用和引发的接触热变质作用、岩床自身的自变质作用和对围岩发生的矽卡岩化作用和最后的花岗岩浆侵入导致的青磐岩化作用和气液交代变质作用和交代成矿作用,历时约200Ma。时间之长,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之复杂,极为罕见。2.综合研究系统厘定了罗甸玉矿区的矿体赋存围岩特征、鉴别出成矿过程发生的三期岩浆作用事件和两期变质作用事件的组成、性质、年龄和时代。岩体赋存的围岩为四大寨组二段沉积于中晚二叠世,主要岩性为贫Mg、Fe、Al等成分的高纯度灰岩和可含不等量的灰质成分但也贫Mg硅质岩。三期岩浆作用中的第一期发生在二叠纪晚期,年龄为260Ma~256Ma,与峨眉山大岩浆岩省的同类岩石同龄,先后由远程侵入的辉绿岩床、中性岩囊和酸性岩脉组成。基性岩浆成分为演化岩浆,呈幕式侵入和输送。中性岩囊为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后底劈到新就位的玄武质岩浆中的产物,酸性岩脉为最晚期结晶分异的残余岩浆贯入的结果。第二期和第三期中酸岩浆作用分别发生在160Ma~170Ma和86Ma~90Ma,前者总体富Na,后者富K。第一期变质作用于辉绿岩床侵位期间,幕式侵入的基性岩浆在围岩中持续发生接触热变质,在幕间则发生过矽卡岩化作用,在期后发生辉绿岩床岩石的自变质作用。第二期变质作用与第三期86Ma~90Ma的富K中酸性岩脉侵入有关,以青磐岩化作用开始,以热液交代变质作用至成矿而终结。3.综合分析确定辉绿岩床岩石是罗甸玉关键成矿元素Mg提供者,而岩石中的单斜辉石分解则是Mg的重要物源。在整个成矿过程中,辉绿岩床分3次向围岩提供Mg。第一期变质作用中,玄武质岩浆多幕侵位的幕间,岩浆一定程度的冷却产生热液在岩床与围岩之间发生单向交代的矽卡岩化作用,第一次使岩浆中的Mg向围岩迁移;而第二次Mg输送受岩床期后的自变质作用控制。第三次的Mg输送则与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的青磐岩化气液变质作用相关。第一次提供的Mg主要来自未固结的玄武质岩浆;第二、三次输送的Mg是通过单斜辉石分别分解为绿泥石和绿帘石,溶解出来的Mg2+提供。4.确定罗甸玉的成矿发生在喜马拉雅早期,而不是以往的海西晚期。成矿缘于~86Ma富K花岗岩脉的侵入作用,它首先导致先期自蚀变了的辉绿岩,包括岩囊、和164Ma~172Ma的中酸性脉岩还有该期先侵入的岩脉发生了青磐岩化气液变质作用。喜马拉雅早期叠加的热液交代作用成矿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基性岩床中的单斜辉石继续分解出Mg并带入富含碱金属K和Na离子的岩浆水和变质水、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并带入围岩中,浸蚀原来赋存Mg的矿物如透辉石使之溶解,释出Mg,生成富Mg的矿液;第二阶段是这些矿液在合适的物化条件下最终玉化成矿。因此,罗甸玉与新疆和田玉不同(它的形成是在所谓的“成岩阶段”发生了透闪石对透辉石的交代反应),是溶解透辉石形成富Mg或高Mg的矿液(矿液形成阶段),而最后的阶段为矿液转变为软玉石的玉矿化阶段。5.研究第一次提出将辉石分解出的Mg、Fe、Al等多组分热液纯化为高Mg热液的机制,即蚀变过程中高Fe2+/(Fe2++Mg)值的铁绿泥石和理论上不含Mg绿帘石的形成吸纳了大量的Fe,提高矿液中的Mg纯度,为生成优质的白玉和青白玉创造了物质前提。总之,本研究基于罗甸玉形成的研究提出的接触-热液交代叠生软玉矿床类型、岩浆幕式输送过程中以接触热变质为主的幕间矽卡岩化作用、基性岩浆与硅质灰岩之间的单向交代作用、热液交代成矿中的矿液形成阶段和玉化阶段划分、蚀变过程中铁绿泥石和绿帘石的形成可提高Mg纯热液的作用机制观点和首次确定罗甸玉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的结论,刷新了软玉石成矿作用机理的认识。

俞嘉嘉,孙远强,周万蓬,范洪海,耿瑞瑞,孙雨鑫,李铭鲲[8](2021)在《广东省仁化县书楼丘铀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是目前深部固体矿产主要工作方法。广东仁化县书楼丘铀矿床位于诸广南铀矿田北部,是诸广南铀矿田重要的组成之一。本次为了拓宽书楼丘矿床深部找矿思路,探讨其找矿潜力,在前人研究和勘探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以三维定量预测研究理论基础,根据矿床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特征,提取地质、化探、钻探资料的成矿有利信息,并利用COCAD软件构建了地形-地表、岩体、构造、矿体等地质模型,对信息进行综合成矿有利分析,运用信息量法进行研究区深部矿产资源预测,共圈定了3片靶区。

耿瑞瑞,范洪海,孙远强,何德宝,俞嘉嘉[9](2021)在《湘赣边界鹿井铀矿床三维定量预测研究》文中认为湘赣边界鹿井铀矿床是一个大型的花岗岩型铀矿床,位于鹿井矿田的中部。本文系统收集及整合鹿井铀矿床的三维空间多源信息,包括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信息等,构建了地质数据库及三维地质模型,实现地质空间的三维可视化。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赋矿地层、含矿岩体、控矿构造等地质要素与矿化空间的耦合关系,以及地化异常等找矿标志,构建了该区找矿模型。通过三维距离场、三维形态场等三维空间信息分析方法,确立含矿构造带、不同岩性接触界面,以及岩体隆起与凹陷的致矿影响范围,并对控矿要素信息进行提取。结合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矿化识别标志,建立预测评价模型。利用三维证据权法开展定量预测,圈定了3处成矿有利靶区,为指导研究区深部及外围铀矿找矿工作提供支撑。

肖凡,王恺其[10](2021)在《德兴斑岩铜矿床断裂与侵入体产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从力-热-流三场耦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文中指出斑岩矿床的成矿机制是一种典型的力-热-流多物理场耦合的岩浆-热液过程,因而从成矿动力学数值计算模拟的角度研究斑岩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对揭示斑岩岩浆-热液系统动力学演化机制及其成矿响应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兴铜矿(包括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作为目前中国华南已发现的最大斑岩型铜矿床,是研究(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的一个典型的重要窗口。前人已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年代学、同位素以及成矿流体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从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角度对德兴铜矿成矿作用过程进行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为此,本文以德兴斑岩铜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总结分析其成矿过程的地质概念模型,进而将侵入体形态(包括长轴及短轴长度)和倾伏角、控矿断裂倾角与宽度作为几何模型中的变量,构建由这些变量组合控制的几何实体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斑岩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中应力场、流体场以及热力场三者的耦合关系及其数学一物理方程,构建德兴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动力学模型,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最终,设置不同的岩石物理参数、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进行力-热-流三场耦合的数值模拟实验,并根据不同侵入体产状及断裂构造条件下的模拟结果探究德兴铜矿床断裂和侵入体产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较小的断裂构造宽度更易造成岩矿石局部破裂,便于流体弥散而形成浸染状或微-细脉状的斑岩矿化;(2)较大体积的岩体以及较小的岩体倾伏角度对斑岩铜矿床的形成相对有利;(3)朱砂红矿床较铜厂和富家坞矿床岩体体积小,而倾伏角相对较大,导致岩体冷却速度快,表面及附近扩容空间小,因而成矿深度大,而金属储量小。揭示了德兴铜矿床斑岩侵入体与断裂构造产状的控矿机制,增进了对德兴铜矿矿床成因和控矿要素的认识。

二、粤北某矿田断裂构造及成矿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粤北某矿田断裂构造及成矿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粤北下庄矿田仙石铀矿床沥青铀矿电子探针化学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其特征
    2.2 分析方法
3 铀矿物特征及定年结果
    3.1 铀矿物的赋存状态特征
    3.2 铀矿物的化学成分特征
    3.3 电子探针化学定年结果
    3.4 铀矿物化学年龄的有效性
4 讨 论
    4.1 仙石铀矿床成矿时代
    4.2 下庄矿田主要铀成矿时代
    4.3 华南铀成矿与地球动力学响应
5 结 语

(2)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1.2.2 长江地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构造发展史
        2.3.2 长江地区构造特征
3 典型矿床地质
    3.1 棉花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1.3 围岩蚀变
    3.2 书楼丘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2.3 围岩蚀变
    3.3 油洞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
        3.3.1 油洞铀矿床矿区地质特征
        3.3.2 油洞矿床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3.3 长排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3.3.4 长排地区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3.5 长排地区的围岩蚀变特征
    3.4 水石矿床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4.3 蚀变特征
    3.5 “长江1 号”钻探成果和论文采样情况
        3.5.1 “长江1 号”钻探成果
        3.5.2 论文采样情况
4 成矿流体组成与性质
    4.1 蚀变分带和成矿阶段
        4.1.1 蚀变分带
        4.1.2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4.2.1 样品特征及试验方法
        4.2.2 棉花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2.3 书楼丘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2.4 长排地区铀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2.5 水石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
        4.3.1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的演化
    4.4 蚀变岩石和矿石的化学成分与成矿流体作用
        4.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4.2 元素质量平衡的计算
        4.4.3 铀矿化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4 元素地球化学活动性规律和意义
    4.5 小结
5 成矿流体的来源
    5.1 H-O同位素特征
        5.1.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5.1.2 H-O同位素特征
        5.1.3 H-O同位素演化特征
    5.2 C-O同位素特征
        5.2.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C-O同位素特征
        5.2.3 C-O同位素演化特征
    5.3 其他同位素特征
        5.3.1 脉石矿物的Rb、Sr同位素特征
        5.3.2 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
    5.4 热液蚀变伊利石的H-O同位素特征
        5.4.1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5.4.2 伊利石X射线粉晶衍射特征和H-O同位素特征
        5.4.3 伊利石H-O同位素分析
    5.5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5.5.1 成矿流体演化
        5.5.2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5.6 小结
6 铀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6.1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铀成矿关系
    6.2 铀成矿模式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的主要方法与原理
    1.1 证据权法
        1)先验概率计算
        2)证据因子权重计算
        3)后验概率计算
    1.2 层次分析法
        1)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因子的分级与赋值
        3)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4)成矿有利度计算
    1.3 模糊逻辑法
        1)变量模糊化
        2)模糊综合
    1.4 模糊层次分析法
        1)构建模糊判断矩阵
        2)计算初始权重
        3)去模糊化
    1.5 特征分析法
        1)逻辑变量转换
        2)成矿有利度计算
        3)矿床模型建立
2 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常用预测方法的特点对比
3 来自陆地火山成因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的启示
4 卡尔斯伯格脊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的应用
    1)选取找矿优势因子
    2)构建共现矩阵
    3)共现结果综合
5 展望与建议

(4)相山火山盆地穿地壳岩浆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及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球物理方法在岩浆通道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2.2 相山火山盆地岩浆通道系统研究现状
        1.2.3 相山火山盆地铀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相山火山盆地地质背景及地球物理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岩浆岩
        2.1.3 构造
        2.1.4 矿产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岩石物性特征
        2.2.2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3 区域磁场特征
        2.2.4 区域航空放射性异常
    2.3 本章小结
3 起伏地形下大地电磁L-BFGS三维反演
    3.1 基于L-BFGS的大地电磁三维反演
        3.1.1 目标函数构建
        3.1.2 大地电磁L-BFGS反演
        3.1.3 模型协方差
        3.1.4 算法流程
    3.2 反演算法适用性分析
        3.2.1 带山峰地形的单个异常体模型
        3.2.2 峰-谷组合地形下“棋盘”模型
    3.3 观测数据影响研究
    3.4 反演参数影响分析
        3.4.1 初始模型的影响
        3.4.2 网格剖分的影响
        3.4.3 模型协方差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相山火山盆地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有效探测深度分析
    4.3 相位张量分析
    4.4 感应矢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相山火山盆地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三维反演
    5.1 不同反演算法对比分析
    5.2 实测数据三维反演试算
        5.2.1 不同初始模型电阻率
        5.2.2 不同模型协方差
        5.2.3 不同网格剖分
        5.2.4 不同反演分量
    5.3 三维反演结果
        5.3.1 典型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5.3.2 平面电性结构特征
    5.4 主要电性特征不确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相山火山盆地岩浆侵位机制与铀成矿作用研究
    6.1 岩浆通道系统的三维结构
    6.2 岩浆上升和侵位过程及其动力学意义
    6.3 构造-岩浆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6.3.1 构造体系及其控矿特征
        6.3.2 岩浆演化对铀成矿的制约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和认识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5)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1.1.4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2.2.1 参数特征
        2.2.2 放射性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3.3.1 宏观变形特征
        3.3.2 微观变形特征
        3.3.3 有限应变测量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4.1.1 连山关铀矿床
        4.1.2 黄沟铀矿床
        4.1.3 玄岭后铀矿床
    4.2 铀矿石特征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4.3.1 铀矿体围岩
        4.3.2 围岩蚀变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4.4 铀成矿作用
        4.4.1 铀成矿时代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4.4.4 铀的活化迁移
        4.4.5 铀的沉淀机制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三维成矿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鹿井矿田研究现状
        1.2.5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3.3 红盆
    2.4 区域矿产分布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矿体特征
        3.4.1 矿体赋存部位
        3.4.2 矿体形态与产状
        3.4.3 矿体规模
        3.4.4 矿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
4 成矿模式、控矿因素及找矿模型构建
    4.1 成矿模式
        4.1.1 成矿构造背景
        4.1.2 成矿流体性质
        4.1.3 成矿时代
        4.1.4 铀的迁移、沉淀
        4.1.5 成矿模式
    4.2 控矿因素
        4.2.1 矿化受复杂接触带控制
        4.2.2 矿化明显受断裂控制
        4.2.3 富铀地层和岩体提供充足铀源
    4.3 找矿标志
        4.3.1 地面伽玛异常
        4.3.2 放射性水化学异常
    4.4 找矿模型构建
5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
    5.1 建模方法与技术流程
    5.2 数据资料及精度
    5.3 数据预处理
    5.4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
        5.4.1 地质综合模型
        5.4.2 钻孔模型
        5.4.3 地表模型
        5.4.4 地层模型
        5.4.5 岩体模型
        5.4.6 断裂模型
        5.4.7 矿体模型
6 成矿有利信息分析及提取
    6.1 成矿地质体含矿性分析
    6.2 三维距离场分析
        6.2.1 断裂三维缓冲距离分析
        6.2.2 岩体接触面三维缓冲距离分析
    6.3 三维形态场分析
        6.3.1 岩体接触面形态分析
        6.3.2 断裂面形态分析
    6.4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
7 研究区三维成矿预测
    7.1 证据权法与信息量法成矿预测
        7.1.1 三维证据权法
        7.1.2 三维信息量
        7.1.3 预测结果联合分析
    7.2 基于机器学习的成矿预测
        7.2.1 训练样本构建及评价指标
        7.2.2 支持向量机
        7.2.3 随机森林
        7.2.4 逻辑回归
        7.2.5 人工神经网络
        7.2.6 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7.2.7 预测结果联合分析
    7.3 靶区的联合圈定
    7.4 潜在矿产资源估算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软玉矿床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全球主要软玉矿床成因与存在问题
        1.2.2 罗甸玉矿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和方案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概况、工作量和选题的创新性和特色及主要研究成果
        1.5.1 论文概况
        1.5.2 与本研究有关的工作量
        1.5.3 创新点与特色
        1.5.4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构造和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地层系统特征
        2.2.2 岩浆作用
        2.2.3 变质作用
        2.2.4 构造事件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赋矿地层特征
    3.2 含矿带及矿体特征
        3.2.1 含矿带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组分
        3.3.3 结构构造
        3.3.4 物理光学特征
第四章 矿床围岩的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4.1 剖面特征
        4.1.1 罗暮四大寨组剖面(KPM07)
        4.1.2 罗悃上饶四大寨组剖面(LD16)
    4.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4.3 地球化学特征
    4.4 讨论
        4.4.1 四大寨组地层化学成分特点
        4.4.2 四大寨组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盆地环境条件及其水化学成分
        4.4.3 四大寨组与区域上的栖霞组、茅口组的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基性侵入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5.1 基性岩体的产状和岩相分带
    5.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5.3 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
        5.3.1 锆石特征
        5.3.2 年龄分析结果
        5.3.3 Hf同位素分析结果
    5.4 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5.5 岩石地球化学
        5.5.1 主量元素
        5.5.2 微量与稀土元素
        5.5.3 构造环境
    5.6 讨论
        5.6.1 多幕岩浆侵位
        5.6.2 基性岩床的就位深度
        5.6.3 岩浆分异作用
        5.6.4 罗甸高Ti与低Ti辉绿岩的成因
    5.7 小结
第六章 中酸性侵入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6.1 岩体产状
        6.1.1 中性岩囊
        6.1.2 中酸性岩脉
    6.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6.2.1 岩囊中性岩
        6.2.2 岩脉中性岩
        6.2.3 岩脉酸性岩
    6.3 锆石年代学
        6.3.1 样品采集与加工处理
        6.3.2 分析结果
    6.4 岩石地球化学
        6.4.1 主量元素
        6.4.2 微量元素
    6.5 讨论
        6.5.1 罗甸中性岩浆岩的年龄和岩浆作用期次
        6.5.2 中性岩囊和中酸性脉岩的成因
    6.6 小结
第七章 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气液变质作用
    7.1 接触热变质作用
        7.1.1 接触变质带特征
        7.1.2 岩石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7.1.3 特征变质矿物结构关系
        7.1.4 特征变质矿物的EDS谱图
        7.1.5 岩石化学特征
    7.2 侵入岩的气液变质作用
        7.2.1 气液变质岩的产状
        7.2.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7.2.3 变质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7.2.4 岩石化学特征
    7.3 气液变质岩锆石测年
        7.3.1 样品采集与加工处理
        7.3.2 分析结果
    7.4 讨论
        7.4.1 接触热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鉴别
        7.4.2 单向对流矽卡岩化作用
        7.4.3 接触递增变质带特征和温度条件估计
        7.4.4 绿泥石化和青磐岩化引起的成分改变
        7.4.5 绿泥石化和青磐岩化作用年龄
    7.5 小结
第八章 罗甸玉同位素测定和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8.1 锆石定年
    8.2 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8.2.1 氢氧同位素
        8.2.2 硅同位素
    8.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8.3.1 流体包里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8.3.2 流体包里体温度和盐度
        8.3.3 流体包裹体密度
        8.3.4 成矿深度
    8.4 罗甸玉的成矿年龄
    8.5 小结
第九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理
    9.1 罗甸玉的成矿物质来源
        9.1.1 钙和硅的来源
        9.1.2 镁的来源
    9.2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类型
    9.3 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
        9.3.1 成矿机理
        9.3.2 成矿模式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Ⅰ 实验分析方法
        1 锆石LA-ICP-MS原位U-Pb定年
        2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4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5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及流体成分
        6 氢氧同位素分析
        7 硅同位素分析
    附件Ⅱ本文测试分析数据汇总表
        附第4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5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6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7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8 章测试分析数据

(8)广东省仁化县书楼丘铀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及成矿模式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铀成矿模式
2 三维地质建模
    2.1 地形地表-钻孔模型
    2.2 岩体模型
    2.3 构造模型
    2.4 矿体模型
3 立方块体模型及成矿有利信息提取
    3.1 构建立方块体模型
    3.2 提取成矿有利信息
        3.2.1 有利地质体信息
        3.2.2 有利构造信息
        3.2.3 岩性接触带信息
    3.3 找矿预测模型
4 三维成矿预测及靶区圈定
    4.1 三维预测方法
    4.2 有利找矿要素信息量值计算
    4.3 成矿预测结果分析
    4.4 靶区圈定
5 结论

(9)湘赣边界鹿井铀矿床三维定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1.1 地质背景
    1.2 成矿地质特征
        1.2.1 地质体特征
        1.2.2 构造特征
    1.3 控矿因素
        1.3.1 富铀地层控矿
        1.3.2 岩体接触带控矿
        1.3.3 断裂构造控矿
    1.4 找矿模型
2 三维地质建模
    2.1 三维建模数据
    2.2 三维地质模型
3 成矿信息三维空间分析
    3.1 赋矿地质体含矿性分析
    3.2 三维空间距离场分析
        3.2.1 断裂三维空间缓冲分析
        3.2.2 岩性接触界面三维空间缓冲分析
    3.3 三维空间形态场分析
        3.3.1 岩体接触面形态分析
        3.3.2 断层面形态分析
    3.4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
4 三维定量预测
    4.1 三维证据权法
    4.2 定量预测模型
    4.3 靶区圈定
5 结论

(10)德兴斑岩铜矿床断裂与侵入体产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从力-热-流三场耦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
2 矿床地质
3 力热流耦合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方法
    3.2 数值模拟模型
        3.2.1 几何实体模型
        3.2.2 力-热-流三场耦合数学物理模型
        3.2.2. 1 应力应变模型
        3.2.2. 2 流体流动模型
        3.2.2. 3 热传导模型
        3.2.3 物性参数、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4 数值模拟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数值模拟实验
    4.2 模拟结果分析
        4.2.1 断裂宽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2.2 侵入体倾伏角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2.3 侵入体形态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 结论

四、粤北某矿田断裂构造及成矿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粤北下庄矿田仙石铀矿床沥青铀矿电子探针化学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裴柳宁,郭春影,邹明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5)
  • [2]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D]. 赵宇霆.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
  • [3]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J]. 沈芳,韩喜球,李洪林,王叶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10)
  • [4]相山火山盆地穿地壳岩浆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及动力学背景[D]. 余辉.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5]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6]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D]. 耿瑞瑞.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
  • [7]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D]. 黄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8]广东省仁化县书楼丘铀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J]. 俞嘉嘉,孙远强,周万蓬,范洪海,耿瑞瑞,孙雨鑫,李铭鲲. 地质与勘探, 2021(02)
  • [9]湘赣边界鹿井铀矿床三维定量预测研究[J]. 耿瑞瑞,范洪海,孙远强,何德宝,俞嘉嘉. 地质论评, 2021(02)
  • [10]德兴斑岩铜矿床断裂与侵入体产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从力-热-流三场耦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J]. 肖凡,王恺其. 地学前缘, 2021(03)

标签:;  ;  ;  ;  ;  

粤北某矿田断裂构造及成矿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