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脉端侧与端侧显微吻合比较的实验研究

小动脉端侧与端侧显微吻合比较的实验研究

一、微小动脉端—侧和端—端显微吻合比较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学书,袁相斌,高建华[1](1985)在《小动脉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的临床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小血管端端吻合法是显微外科手术的基本方法, 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 随着小动脉端侧吻合动物实验的进展, 其通畅率并不低于端端吻合, 故也相继应用于临床。我科自1977年以来, 运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的技术, 共施行62例组织移植手术, 其中采用端端吻合法与端侧吻合法各31例。兹将我们应用这两种吻合法的对比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一、小动脉端端吻合游离组织移植:采用动脉端端吻合法游离组织移植,

冯光珍,张绪生,张晓萍,薛小冬,刘明华,白兰新[2](1994)在《侧壁横切口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们以家兔腹壁浅动脉与股动脉分别行侧壁横切口和纵切口端侧吻合术为实验模型,对两种吻合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侧壁横切口小动脉端侧吻合术是一种通畅率高,操作相对容易,可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痉挛或狭窄,而比较符合血管生理的吻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并报告了成功地用于临床病例的实践经验。

郭立新,侯春林,张文明[3](1996)在《动脉分支处的红细胞流变学研究与小动脉端侧吻合》文中提出为了探讨动脉分支处及小动脉端侧吻合处的血液流动方式,采用微循环电视显微镜成像技术,活体观察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分支区域血液流动方式和红细胞流变行为,研究动脉血流方向的改变对血流方式的影响。实验中观察到,在形态各异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分支区域血液流态为稳定层流;红细胞通过不规则变形能很好地适应血管腔不同的几何形态,以保持血液流态的稳定。结果表明,微小动脉血流方向的改变未能在分支区域导致湍流发生,小动脉端侧吻合只是人为增加了侧支循环,同样不会导致血流紊乱和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高建华,高学书[4](1983)在《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的端侧吻合比较 Ⅱ不同大小侧壁开口的端侧吻合比较附四例临床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1mm以下的微小动脉端侧吻合的角度与侧壁开口进行了实验性研究并加以探讨。采用64只家兔的腹壁浅动脉和股动脉作端侧吻合模型。实验分两组,29只用于不同角度吻合的比较(45°角和90°角),35只用于侧口大小吻合的比较(侧口等于端口,侧口大于端口)。每组的两种吻合方法均在同一只兔子的两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角度和不同大小侧口吻合的通畅率均无显着差异,但在血流量方面,45°角与等大侧口吻合要明显高于90°角与大的侧口吻合。而且45°角吻合的血栓形成例数和血栓大小也小于90°角。建议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取45°角与等大侧壁开口为宜。 此外,还介绍了应用“缝线牵引法和缝针引导法”制侧口的体会。并报告了临床4例运用端侧吻合法进行游离皮瓣移植的病例,均获成功。

高学书,袁相斌,高建华[5](1985)在《小动脉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的临床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小血管端端吻合法是显微外科手术的基本方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小动脉端侧吻合动物实验的进展,其通畅率并不低于端端吻合,故也相继应用于临床。我科自1977年以来,运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的技术,共施行62例组织移植手术,其中采用端端吻合法与端侧吻合法各31例。兹将我们应用这两种吻合法的对比体会介绍如下:

高学书,高建华,刘麒,章惠兰,袁湘斌,何清濂[6](1983)在《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显微外科的血管吻接,多采用端端吻合法。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小血管的端侧吻合进行了实验研究,有的已应用于临床。但究竟何种角度更为合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

侯春林,屠开元,徐印坎,张文明,周志华[7](1983)在《微小动脉端—侧和端—端显微吻合比较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一种用大鼠髂总动脉进行相同口径小血管端一侧吻合的实验模型和实验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端—侧与端一端两种吻合方法进行实验性比较。结果两组通畅率均为100%,血流量及血栓数量及程度均无显着差别。讨论了端—侧吻合角度、吻合口形状与通畅率关系。分折了端—侧显微吻合临床应用上的优点。基于1毫米小动脉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具有同样高的通畅率,从而给临床广泛应用端—侧吻合技术进行再造外科手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郭立新,侯春林,张文明[8](1996)在《动脉分支处血小板流变行为与小动脉端侧吻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动脉分支处是否存在湍流区。方法:用荧光剂标记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和血小板,在活体微循环显微镜下,观察和记录血小板在不同角度,微动脉分支部位的流变行为。结果:血小板以层流方式流经微动脉分支部位,在分支区域不发生碰撞、聚集和滞留。说明动脉血流方向的改变不足以在分支区域形成湍流和使血小板激活。结论:从流变学角度来看,小动脉端侧吻合不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

王琰[9](2016)在《面神经损伤端侧吻合修复的临床应用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面神经损伤应用端侧吻合进行修复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5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应用端侧吻合修复术进行神经的修复,分析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经过手术治疗疗效较好,达到了满意的修复疗效。结论面神经损伤应用端侧吻合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很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微小动脉端—侧和端—端显微吻合比较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小动脉端—侧和端—端显微吻合比较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5)小动脉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一、小动脉端端吻合游离组织移植:
    二、小动脉端侧吻合游离组织移植:
讨论
    1. 端侧吻合较端端吻合术后经过顺利,成功率高:
    2. 端侧吻合不离断受区血管:
    3. 手术设计容易。机动性大:
4. 端侧吻合在操作上较端端吻合法复杂,特别是制作侧口及缝合后壁较困难。

(9)面神经损伤端侧吻合修复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手术方法[2-3]
    1.2 病例介绍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微小动脉端—侧和端—端显微吻合比较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动脉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的临床应用体会[J]. 高学书,袁相斌,高建华.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85(02)
  • [2]侧壁横切口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 冯光珍,张绪生,张晓萍,薛小冬,刘明华,白兰新.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4(02)
  • [3]动脉分支处的红细胞流变学研究与小动脉端侧吻合[J]. 郭立新,侯春林,张文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6(02)
  • [4]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的端侧吻合比较 Ⅱ不同大小侧壁开口的端侧吻合比较附四例临床报告[J]. 高建华,高学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3(S1)
  • [5]小动脉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的临床应用体会[J]. 高学书,袁相斌,高建华.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85(02)
  • [6]小动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 高学书,高建华,刘麒,章惠兰,袁湘斌,何清濂. 中华外科杂志, 1983(02)
  • [7]微小动脉端—侧和端—端显微吻合比较的实验研究[J]. 侯春林,屠开元,徐印坎,张文明,周志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3(S1)
  • [8]动脉分支处血小板流变行为与小动脉端侧吻合[J]. 郭立新,侯春林,张文明. 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6(02)
  • [9]面神经损伤端侧吻合修复的临床应用体会[J]. 王琰.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6(11)

标签:;  ;  

小动脉端侧与端侧显微吻合比较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