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客车制动机——104型客车空气分配阀(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旭[1](2020)在《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仿真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传统“机车+车辆”运营模式运维效率低的问题,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国中车统一指挥下,开始了动力集中动车组的研制工作。2019年1月,由中车唐山、浦镇、大连、青岛四方、株洲、大同等六家公司研制的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CR200J正式投入运营。其采用自动式电空制动系统,动力车采用微机直通控制系统,拖车采用F8型电空制动系统的形式,与目前和谐号动车组采用的制动系统形式不同。对动力集中动车组所采用的制动系统模式及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同时,针对目前编组列车制动系统仿真耗时较长的问题,采用了分布式仿真方法,为提高长大列车制动系统仿真效率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做为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首先对在对动力车和拖车制动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动力车和拖车制动机模型。其次,为解决编组列车制动系统仿真耗时较长的问题,根据软件并行及分区处理的功能,提出了分布式仿真方法,利用AMESim软件自带的仿真组件,为了验证提出的分布式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对“1Mc+1T”编组制动系统分别用传统方法和分布式方法建模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一致。再对“1Mc+10T”编组制动系统分别用传统方法和分布式方法建模并进行仿真,传统方法和分布式方法分别用时283min,79min,可节省仿真时间204min,验证了分布式仿真方法相对传统仿真方法的仿真耗时更短。再次,对“1Mc+10T”编组的列车制动系统模型进行在常用制动减压50k Pa(最小减压量)、常用制动减压100k Pa、常用制动减压170k Pa(最大减压量)、常用制动后缓解、紧急制动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同时,利用中车某工厂制动系统定置试验台开展相应工况下的试验与分析。将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二者基本一致,验证了分布式仿真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影响动力车制动机部分重要参数(包括列车管降压速率、列车管稳定压力、制动缸压力开始上升时间、制动缸稳定压力以及制动缸升压速率)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李和平,严霄蕙[2](2019)在《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文中认为回顾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变化,重点介绍了货运列车、提速旅客客车、重载货运列车、高速列车、复兴号动车组制动技术的自主研发情况及关键技术、性能参数,分析了制动技术在我国铁路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我国铁路参与国际铁路机车车辆标准制订情况及对铁路走出去的影响。
黄林成[3](2016)在《探索铁路客车制动缸管系漏泄的检测办法》文中认为针对铁路客车车辆制动缸管系轻微漏泄很难及时发现的问题,提出增加一次检测客车车辆制动缸管系漏泄的试验方法,以解决客车车辆制动缸管系初期轻微漏泄的问题,彻底查处漏泄源,消除安全隐患。
徐安军[4](2012)在《旅客列车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客列车多次提速,制动故障频频发生,特别是旅客列车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故障,严重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行。自2009年以来,昆明铁路局旅客列车在运行途中多次发生意外紧急制动和自动抱闸的情况,并在运行途中被拦停,虽然车辆都装有5T监测系统和旅客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简称KLW),但是对旅客列车意外紧急制动和自动抱闸运行的情况,5T监测系统和旅客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KLW)基本无法判别,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找到发生故障的原因,给列车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针对旅客列车发生意外紧急制动及车辆自动抱闸的情况,本文从列车制动系统的构成及原理和104型分配阀的结构及作用原理入手,从理论上分析制动波速和104型分配阀作用时间对制动效果的影响,用实验验证列车管减压量与制动缸压强的关系,并选取昆明铁路局旅客列车发生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的车辆,分别对故障车辆进行现车试验和模拟动态试验,从有故障的104型分配阀人手,对配件的检修、试验、防护等各工序进行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引起非人为的意外紧急制动和自动抱闸运行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并针对改进方案,提出在检修和运用过程中可采取的防范措施。通过对104型分配阀及其各配件检修采取改进措施,自2011年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的车辆故障,这有效保障了旅客列车的安全运行。提高了客车的运输效率,保证了旅客的乘车安全。
于文涛[5](2011)在《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电学模拟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列车制动对于铁路运输意义重大,而关于列车制动性能的测试则显得尤为关键,但是对于应用于我国铁路客运列车的空气制动机来说,其制动性能测试技术和手段已经相对落后,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进行现场实车测试很不方便,这不利于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大量试验改进检测技术设备和创新列车制动测试系统理论。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电学模拟思想。通过对广泛装设于普通客运列车的104型空气制动机的制动性能进行电学模拟,得出其电学模拟特性,为电学模拟装置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以其用今后研发出的模拟装置替代实车进行模拟测试,从而解决现场测试的不便利性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来源于工程实践,对104型空气制动机制动性能进行仿真计算,验证其制动性能特点,并为实际测试和电学模拟提供原理性基础,对比分析实际测试和模拟结果,验证电学模拟思想和原理。概括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一些铁路现场见习和调研机会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掌握了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原理,研究总结了104型空气制动机的制动性能特点以及制动有关计算。2、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对104型空气制动机建立物理仿真模型,并且阐述模型原理。用FLUENT对其进行仿真计算,进行仿真结果分析,得出了仿真性能接近实际制动性能的结论。3、开发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测试系统,并进行了制动性能的实际测试,通过实际测试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相关检测原理。4、从电学模拟思想的提出、电学模拟的电路原理以及对电学模拟结果的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与实际制动性能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电学模拟思想及原理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张晓艳[6](2011)在《客车制动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铁路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担负着十分繁重的客货运输任务。为了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我国干线铁路已经进行了6次大面积的提速。由于铁路的高速化发展,对客车制动系统的研究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采用数值模拟仿真方法研究铁路客车制动系统成为可能。在众多的仿真软件中,AMESim仿真软件由于其可以实现对流体系统模型实时仿真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F8型分配阀是目前普通旅客列车制动系统中的主型阀之一,深入研究其制动性能,可为其应用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客车制动系统的核心部件—F8型分配阀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工作原理和气体流动理论,运用AMESim仿真软件对配F8型分配阀的客车单车制动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研究,通过建立制动系统关键部件的物理模型,模拟了F8型分配阀在不同作用工况下的性能。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本文还在单车制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分配阀内参数如弹簧的初始安装力、活塞面积及质量对制动性能的影响。同时还对制动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进行模拟仿真,为改进分配阀的性能、维护运用提供依据。本文建立了20辆装配有F8型分配阀的客车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对列车进行了常用制动和紧急制动的仿真研究。其合理的数值模拟仿真研究结果,对空气制动阀性能的改进乃至整个制动系统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俊龙[7](2008)在《160km/h快速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铁路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所担负的客货运输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列车的牵引重量和运行速度都要不断提高,所以制动技术在铁路发展中越来越重要。自1997年以来,铁道部对我国干线铁路先后进行了6次大规模提速。列车速度的提高,是对制动技术最为严格的挑战。随着铁路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对制动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制动问题是随着铁路而伴生的古老问题,其研究一直沿用传统的实验方法,一方面是由于空气制动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验;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的气体流动理论的局限,难于与空气制动系统相结合。由于现在铁路高速、重载的需要,空气制动系统日益复杂,单纯依靠实验手段难度不断增加,且耗资、费时,特别是实验中制动性能的离散性,促使人们开始转向模拟研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为数学模型的解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制动系统模拟研究的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带有F8型空气控制阀的列车制动系统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应用F8阀列车制动系统仿真程序,计算出不同编组长度下,各种减压量的制动缓解和紧急制动工况,并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仿真程序的正确性,同时,利用该仿真程序预测160km/h快速货车使用F8阀的制动系统性能,紧急制动距离满足要求,常用制动及缓解作用正常,证明F8阀能够满足快速货车要求,可以应用到快速货车制动系统中。此外,本文对160km/h快速货车制动系统的空重车调整装置、基础制动装置、防滑器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计算,从理论和实际情况两方面考虑,提出该制动系统配置的最合理方案。
陈洁,潘全章[8](2007)在《104型客车空气分配阀结构模块化改造及其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主要提出了104型客车分配阀结构模块化改造的技术方案,举例论述了模块化改造后的应用。
朱迎春[9](2006)在《快速货车控制阀的研究》文中指出根据《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及铁路有关技术发展规划,铁路货车最高运行速度将提高到160km/h,这是我国目前货车制动技术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铁道部立项“160km/h快速货车制动系统的研究”(项目编号:2004J027)。项目要求:在现有各种制动系统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经验与标准,通过分析与计算,确定系统配置。着重考虑控制阀的形式与性能、车轮防滑、闸瓦的形式与热负荷问题,并考虑与通用货车混编的问题。本论文的重点在于160km/h快速货车制动系统的核心—快速货车控制阀的研究。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160km/h快速货车制动系统的现状,参照国外快速货车制动系统的成熟技术,提出了适合我国铁路的160km/h快速货车制动系统的方案构想。 随后对160km/h快速货车制动系统的核心—控制阀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首先介绍了国内目前主要使用的120型货车控制阀和104型客车分配阀的性能特点,对120型货车控制阀和104型客车分配阀进行了应用分析,说明了120型货车控制阀和104型客车分配阀不能满足160km/h快速货车制动的要求,提出了适用于我国160km/h快速货车的控制阀应具有的基本功能。然后根据目前我国铁路制动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快速货车控制阀的技术方案设计,对技术方案的作用原理进行了分析。随后以确定的技术方案为基础,参考120型货车控制阀和104型客车分配阀以及国外成熟控制阀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铁路现有的工艺能力,完成了快速货车控制阀的工作图设计。然后按照工作图进行了样机试制,根据试制中发现的问题,对控制阀部分零部件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最后编制了快速货车控制阀试验规范,对样机进行了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欧东方[10](2006)在《新型机车制动机及其关键部件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所担负的客、货运输任务十分繁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铁路的客、货运量将不断增长,列车牵引重量与运行速度不断提高。高速客运及重载货运列车的发展对列车制动系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性能优良的机车制动机是确保列车安全行车的重要技术装备。 目前国内使用的机车制动机及其部件随着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改善,其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其可靠性指标与国外先进的机车制动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直接引进先进的机车制动机,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与我国现有机车车辆的重联和混编存在一些不适应性。为使我国机车制动机性能与可靠性指标再一次提升,自主研究开发新型机车电空制动机成为了我国制动机发展的战略目标。 本文首先介绍国外机车制动机的发展情况,探讨国外几种先进的机车制动机优缺点。然后介绍我国机车制动机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现有机车主型制动机DK-1与JZ-7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现有机车制动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我国现有机车制动机技术已不能满足我国铁道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结合我国现有铁路的运营状况,提出新型机车电空制动机具体方案。对所设计的总体方案的设计原则,作用原理以及各个模块的作用与控制方式做了详尽的说明。 论文对该制动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阀类部件的技术参数。然后对各个阀进行结构设计与制造。详细地介绍了各个阀的结构原理,各个作用位置所处的状态。对所设计的关键结构进行了计算与校核。 最后将各个模块进行了联合组装。完成了该制动机的单车试验与牵引列车定置试验。同时对DK-1、JZ-7型机车制动机进行了单车试验与牵引列车定置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该制动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新型客车制动机——104型客车空气分配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客车制动机——104型客车空气分配阀(论文提纲范文)
(1)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仿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动力集中动车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动力集中动车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动力集中动车组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制动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动力车制动装置原理与建模分析 |
2.1 DK-2型制动机系统组成 |
2.2 制动控制器 |
2.3 制动显示屏 |
2.4 制动机控制模块 |
2.4.1 均衡风缸控制模块 |
2.4.2 列车管控制模块 |
2.4.3 预控风缸控制模块及分配阀 |
2.5 制动控制单元(BCU) |
2.6 动力车制动系统建模与分析 |
2.6.1 均衡风缸控制模块建模与分析 |
2.6.2 列车管控制模块建模与分析 |
2.6.3 预控风缸控制模块建模与分析 |
2.6.4 分配阀建模与分析 |
2.6.5 DK-2型制动机建模 |
2.6.6 DK-2型制动机试验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拖车制动装置原理与建模分析 |
3.1 F8型电空制动机 |
3.2 拖车制动系统建模 |
3.2.1 电空阀箱模型的建立 |
3.2.2 F8型分配阀模型的建立 |
3.2.3 F8型电空制动机和制动缸建模 |
3.2.4 F8型电空制动机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编组制动系统组件建模与分析 |
4.1 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建模 |
4.2 仿真方法准确性和耗时性研究 |
4.2.1 准确性研究 |
4.2.2 耗时性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编组制动系统仿真与试验分析 |
5.1 常用制动仿真与试验分析 |
5.1.1 常用制动减压50kPa |
5.1.2 常用制动减压100kPa |
5.1.3 常用制动减压170kPa |
5.2 常用制动后缓解仿真与试验分析 |
5.2.1 动力车性能 |
5.2.2 拖车性能 |
5.3 紧急制动仿真与试验分析 |
5.3.1 动力车性能 |
5.3.2 拖车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动力车关键参数研究 |
6.1 列车管降压速率 |
6.2 列车管稳定压力 |
6.3 制动缸压力开始上升时间 |
6.4 制动缸稳定压力 |
6.5 制动缸升压速率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 |
1 制动机简统化及仿制阶段 |
2 自主研发的初级阶段 |
2.1 货车制动机的初期开发 |
2.2 客车制动机初期开发 |
2.3 机车制动机初期开发 |
3 旅客列车制动技术 |
3.1 旅客列车电空制动技术 |
3.2 盘形制动技术 |
3.3 电子防滑技术 |
(3)探索铁路客车制动缸管系漏泄的检测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运用检修现状 |
2.1 漏泄故障隐蔽性较强 |
2.2 作业方式不便于故障查找 |
2.3 漏泄故障检测方式存不足 |
3 探索解决方法 |
3.1 制动安定试验作用原理 |
3.2 制动缸缓解作用原理 |
3.3 附加试验作用原理 |
3.4 验证试验方法 |
4 结论 |
(4)旅客列车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目标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的原因分析 |
2.1 列车制动系统的构成及原理 |
2.1.1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工作原理介绍 |
2.2 104型分配阀的结构及作用原理 |
2.2.1 104型分配阀的构造 |
2.2.2 中间体 |
2.2.3 104主阀和紧急阀 |
2.2.4 104型分配阀的作用 |
2.3 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的原因分析 |
2.3.1 列车产生意外紧急制动的原因分析 |
2.3.2 车辆自动抱闸的原因分析 |
第3章 改进方案探讨 |
3.1 制动波速探讨 |
3.2 104阀、控制阀和三通阀作用时间的改进 |
3.3 列车管减压量与制动缸压强的关系 |
第4章 运用和检修过程中可采取的防范措施 |
4.1 制动管系及配件的检查 |
4.1.1 过球实验 |
4.1.2 对制动软管、总风管、金属软管及新车制的金属管畅通检查的要求 |
4.1.3 关于对中间体滤尘器清洗除尘要求 |
4.1.4 制动管系漏泄检查要求 |
4.1.5 对制动配件防护相关要求如下 |
4.1.6 104型分配阀和制动缸用橡胶件的要求 |
4.2 104分配阀配件的清洗、研磨、试验的改进要求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电学模拟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列车制动及意义 |
1.1.2 列车制动机的发展 |
1.1.3 列车制动系统测试 |
1.1.4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论文工作安排 |
2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 |
2.1 各类列车制动机 |
2.2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 |
2.2.1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原理 |
2.2.2 空气制动机 |
2.3 104型空气制动机 |
2.3.1 104型空气制动机作用原理 |
2.3.2 104型空气制动机的组成 |
2.3.3 104型空气制动机单车试验 |
2.4 104型空气制动机的制动计算 |
2.4.1 制动计算的基本理论概述 |
2.4.2 104型空气制动机制动有关压强的计算公式推导 |
2.4.3 104型空气制动机制动有关压强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 |
3.1 FLUENT软件介绍 |
3.2 104型空气制动机制动性能的物理仿真模型及原理 |
3.2.1 104型空气制动机制动性能的物理仿真模型 |
3.2.2 仿真模型原理 |
3.2.3 仿真模型简化 |
3.3 仿真模型的FLUENT仿真计算 |
3.3.1 气体动力学基础 |
3.3.2 仿真模型的FLUENT仿真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电学模拟 |
4.1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测试 |
4.1.1 列车空气制动测试原理 |
4.1.2 列车空气制动测试装置总体方案研究 |
4.1.3 列车空气制动测试结果及分析 |
4.2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电学模拟 |
4.2.1 电学模拟的提出 |
4.2.2 电学模拟原理 |
4.2.3 电学模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客车制动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2 我国铁路客车制动机发展概况 |
1.3 铁路制动系统数值仿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铁路制动系统数值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
1.3.2 国内铁路制动系统数值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数值仿真理论介绍 |
2.1 气动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
2.1.1 气体模态 |
2.1.2 气体属性 |
2.1.3 膜片式传动系统的计算 |
2.2 AMESim软件 |
2.2.1 AMESim软件的特点 |
2.2.2 AMESim软件的使用方法 |
2.2.3 AMESim应用库部分简介 |
2.3 AMESim的建模规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8型分配阀 |
3.1 F8型分配阀的特点 |
3.2 F8型分配阀的构造 |
3.2.1 主阀 |
3.2.2 辅助阀 |
3.2.3 中间体 |
3.3 F8型分配阀的作用原理 |
3.3.1 初充气或充气缓解作用 |
3.3.2 常用制动作用及稳定性和安定性 |
3.3.3 制动保压作用及自动补风作用 |
3.3.4 阶段缓解保压作用 |
3.3.5 紧急制动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车制动系统的仿真分析 |
4.1 试验台单车制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1 主控部模型 |
4.1.2 限压阀模型 |
4.1.3 副风缸充气止回阀模型 |
4.1.4 局减阀模型 |
4.1.5 充气阀模型 |
4.1.6 辅助阀模型 |
4.1.7 其它部件模型 |
4.1.8 试验台单车制动系统模型 |
4.2 仿真和试验结果分析 |
4.2.1 初充气 |
4.2.2 常用制动并保压 |
4.2.3 制动保压后的一次缓解 |
4.2.4 紧急制动 |
4.3 单车制动性能仿真分析 |
4.3.1 单车五位制动 |
4.3.2 单车一位缓解 |
4.3.3 单车紧急制动 |
4.3.4 单车阶段缓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参数影响分析 |
5.1 弹簧参数影响 |
5.1.1 平衡阀弹簧安装初始力 |
5.1.2 保压弹簧安装初始力 |
5.1.3 放风阀弹簧安装初始力 |
5.2 活塞面积影响 |
5.2.1 小活塞面积 |
5.2.2 主活塞面积 |
5.2.3 辅助阀活塞面积 |
5.3 活塞质量影响 |
5.3.1 主活塞组成质量 |
5.3.2 辅助阀活塞质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常见故障模拟分析 |
6.1 副风缸充气止回阀未关严 |
6.2 常用排风堵堵塞 |
6.3 平衡阀漏泄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编组列车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
7.1 20辆车常用制动仿真 |
7.2 20辆车紧急制动仿真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160km/h快速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我国铁路制动技术的发展 |
1.1 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 |
1.1.1 解放初期我国铁路制动机概况 |
1.1.2 引进国外新型制动机 |
1.1.3 旧阀改造工作 |
1.1.4 自行研制新阀 |
1.1.5 电空制动技术的发展 |
1.2 基础制动装置的发展 |
1.2.1 闸瓦的发展 |
1.2.2 盘形制动装置的发展 |
1.2.3 闸瓦间隙自动调整器的发展 |
1.2.4 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的发展 |
1.2.5 防滑装置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仿真系统的空气流动理论 |
2.1 气体流动基本方程 |
2.2 特征方程 |
2.3 在计算机上的求解方法 |
2.4 边界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8 型空气分配阀及仿真程序 |
3.1 F8 型空气分配阀的特点 |
3.1.1 F8 阀原理上的特点 |
3.1.2 F8 阀结构上的特点 |
3.1.3 F8 阀性能上的特点 |
3.2 F8 型空气分配阀的构造 |
3.3 F8 型空气分配阀的作用原理 |
3.4 仿真程序介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8 阀制动系统能力仿真计算 |
4.1 单车制动系统模型介绍 |
4.2 仿真程序结果分析 |
4.2.1 列车管、制动缸压力仿真结果分析 |
4.2.2 制动波速仿真结果分析 |
4.2.3 制动距离仿真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60km/h 快速货车配置选择 |
5.1 制动机的选择 |
5.1.1 选阀方案基本论述 |
5.1.2 应用仿真程序分析F8 阀是否满足快速货车制动系统要求 |
5.2 空重车调整装置 |
5.2.1 制动率 |
5.2.2 空重车调整装置的分类 |
5.2.3 空重车调整装置的选型 |
5.3 基础制动装置 |
5.3.1 技术政策和粘着分析 |
5.3.2 粘着利用系数 |
5.3.3 防滑器 |
5.3.4 基础制动装置方案 |
5.4 手制动机方案 |
5.5 160km/h 快速货车计算实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104型客车空气分配阀结构模块化改造及其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104型客车分配阀结构模块化改造技术方案 |
2 104型客车分配阀结构模块化改造后的应用 |
(1) 具有双管的列车, 取消充气止回部 |
(2) 加装空重车调整装置, 取消均衡部 |
(3) 104分配阀结构模块化改造后在电空制动系统中的应用 |
3结语 |
(9)快速货车控制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快速货车制动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快速货车制动系统简介 |
1.2.2 国内现有货车及160km/h准高速客车制动系统配置 |
1.3 160km/h快速货车制动系统概述 |
1.3.1 总体技术要求 |
1.3.2 基本构成及性能要求 |
1.4 快速货车控制阀方案构想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国内现有控制阀的应用分析 |
2.1 104型客车分配阀的特点 |
2.2 120型货车控制阀的特点 |
2.3 120阀和104阀的应用分析 |
2.3.1 120阀的应用分析 |
2.3.2 104阀的应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快速货车控制阀方案设计 |
3.1 现代车辆制动机应具备的条件 |
3.2 控制阀方案设计 |
3.2.1 控制阀方案说明 |
3.2.2 控制阀作用部各作用位置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快速货车控制阀工程图设计及样机试制 |
4.1 工程图设计 |
4.1.1 弹簧计算 |
4.1.2 橡胶元件 |
4.1.3 控制阀 |
4.2 样机试制 |
4.2.1 试制安排 |
4.2.2 工艺难题及解决措施 |
4.2.3 优化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快速货车控制阀性能试验 |
5.1 试验规范 |
5.1.1 705型试验台试验规范 |
5.1.2 单车试验规范 |
5.2 性能试验 |
5.2.1 单车试验 |
5.2.2 705型试验台性能试验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性能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新型机车制动机及其关键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机车制动机发展情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情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新型机车电空制动机方案 |
2.1 方案设计原则 |
2.1.1 安全原则 |
2.1.2 可靠性原则 |
2.1.3 先进性原则 |
2.1.4 扩展性原则 |
2.1.5 模块化原则 |
2.1.6 空电联合制动控制基本原则 |
2.2 系统方案 |
2.3 系统技术设计说明 |
2.3.1 司机室制动机的操纵显示 |
2.3.2 自动制动控制器 |
2.3.3 单独制动控制器 |
2.3.4 后备空气制动阀 |
2.3.5 停放制动开关 |
2.3.6 泄漏检测按钮 |
2.3.7 踏面制动按钮 |
2.3.8 制动机的显示 |
2.3.9 PBCU系统原理介绍 |
2.3.10 列车管压力控制模块 |
2.3.11 均衡风缸压力控制 |
2.3.12 列车管压力控制 |
2.3.13 无动力装置 |
2.3.14 闸缸压力控制模块 |
2.3.15 辅助控制模块 |
2.3.16 停放制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配阀设计 |
3.1 分配阀的主要性能 |
3.1.1 几种主要制动机分配阀的性能比较 |
3.1.2 分配阀故障安全导向性能 |
3.1.3 实用范围探讨 |
3.2 分配阀技术指标的确定 |
3.2.1 制动和缓解灵敏度的确定 |
3.2.2 列车管减压与制动缸压力比的确定 |
3.3 分配阀原理及结构设计 |
3.3.1 分配阀原理设计 |
3.3.2 主阀部结构原理介绍 |
3.4 分配阀设计计算 |
3.4.1 作用活塞直径的确定 |
3.4.2 限压活塞直径的确定 |
3.4.4 限压阀弹簧工作载荷计算 |
3.4.5 限压阀弹簧参数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性能调试与试验 |
4.1 性能调试 |
4.2 试验 |
4.2.1 单机制动性能试验 |
4.2.2 单机阶段缓解性能试验 |
4.2.3 制动缓解曲线 |
4.2.4 单机试验结果分析 |
4.3 牵引列车定置试验 |
4.4 制动系统故障安全导向试验 |
4.5 牵引列车定置试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新型客车制动机——104型客车空气分配阀(论文参考文献)
- [1]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仿真与研究[D]. 黄晓旭.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J]. 李和平,严霄蕙. 铁道机车车辆, 2019(05)
- [3]探索铁路客车制动缸管系漏泄的检测办法[J]. 黄林成. 铁道机车车辆, 2016(06)
- [4]旅客列车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研究[D]. 徐安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4)
- [5]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电学模拟及应用研究[D]. 于文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6]客车制动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研究[D]. 张晓艳.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7]160km/h快速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俊龙.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6)
- [8]104型客车空气分配阀结构模块化改造及其应用探讨[J]. 陈洁,潘全章. 铁道机车车辆, 2007(01)
- [9]快速货车控制阀的研究[D]. 朱迎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10]新型机车制动机及其关键部件研究[D]. 欧东方.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