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优惠价住房售后管理暂行办法

同济大学优惠价住房售后管理暂行办法

一、同济大学优惠价房售后管理暂行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宋琳琳[1](2006)在《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研究(1991~2005)》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市场化导向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在住房消费和家庭收入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与此同时,社会收入水平分层状况日益明显。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因此,有必要通过梳理已有相关政策脉络,归纳其发展过程中的特征与问题,以推进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文选择1991年至2005年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的认定标准、城市低收入家庭实现适当住房权的途径及其运作机制、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状况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反映出来的价值理念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首先在解释划分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发展阶段依据的基础上,阐述分析了不同阶段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方式的内容及其特征;然后结合研究时期内上海市人口、收入变动及住房建设概况的统计资料,着重从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在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社会机制中,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社区)、市场各自的角色定位,以及进一步细化完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的可能思路。

顾斌[2](2006)在《上海房地产市场政策变迁与持续发展研究 ——以住宅市场为主》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住宅市场的良性持续发展,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其房地产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房地产体系日趋完善,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但是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限制因素,比如供需结构失衡、商品房空置率上升,特别是近期国家宏观调控后市场价格与结构并未得到控制等。 作者试图研究上海房地产市场政策变迁与持续发展,并以上海住宅市场为主。文章以制度变迁、经济周期等理论为背景,全面分析了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历程、发展趋势,并对其政策变迁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创新点: 1.构建与完善了上海住宅市场政策体系框架、明确了其目标与重点,为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赢得主动; 2.完善发展了上海住宅市场的需求体系、土地储备政策体系、财政金融体系,以利于上海缓解供需矛盾,防范房地产泡沫; 3.构建了上海市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了中低价房的建设、销售政策,以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4.提出了完善上海住宅与房地产市场规划管理的对策,对住宅市场的供应结构及建设管理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结构如下: 第一章导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理论发展、研究动向、研究视角、目标与方法、相关定义和本文的结构。导论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意义、结构以及文章的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理论部分)。作者通过诺斯的制度变迁等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房地产市场的指导和深刻影响。同时也考察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房地产市场发展与城市规划管理之间的联动关系。 第三章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体系架构(政策构架部分)。把抽象的制度变迁理论具化为房地产政策框架,体现了制度变迁理论的指导性。 第四章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第五章上海房地产市场政策变迁实证研究、第六章国内外经验分析,这三章内容为实证部分。通过详细的实证分析,以及相似城市的对比研究为从政策变迁的角度,科学地制定出上海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市场发展的政策,并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第七章上海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思考(对策部分)。作者构建了上海房地产市场与住宅市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了上海住宅市场的需求体系、土地储备政策体系、财政金融政策和住房保障体系的具体对策和建议。本文针对上海房地产发展的普遍性、区域性和特殊性,构建了住宅市场发展的政策框架,对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及房地产开发方面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也将给国内、国际上其他类似城市一些借鉴。

陈昱帆[3](2018)在《广东省城乡住房建设历程与住房保障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一个地区发展的主要指标一定包含住房。住房建设对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城乡规划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住房保障的标准和制度与城市发展的规模、性质、目标也紧密关联。由此可见住房问题的研究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意义。建国以来,我国逐渐开始建立国家住房供应体制,住房建设被纳入了国家基本建设计划。政府完全承担了为城市居民提供住房的责任,地方政府和单位从国家预算中获得住房投资,建造公房并分配给职工,被视为职工的一项权利和福利。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无力为市民提供足够住房,社会陷入严重住房危机。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广东地区“房改”先行,随后全国实行住房商品化和公房的自有化改革,发展房地产市场[1]。广东省又开创了土地改革的先河,最早试行土地使用权出让进行突破性尝试;随后,住房市场化由于经验的缺乏,广东省成为了全国房价最高的地区之一。2012年的《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标志着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历史的发展足以证明广东省在住房保障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同时,住房保障制度也暴露出诸多的不足。住房被生产出来如果民众不为其消费,没有为民所用同样不算是真正的解决了住房问题。不合适的制度在实践中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实践经历也说明了制度绝非一成不变。行之有效的住房保障制度在各种因素条件的配合下,往往能化解社会矛盾。住房制度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由于经济、区位等因素影响全国范围内房地产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的住房问题的表现、政策的基础不同[2]。广东省在住房方面同样有其历史特征、有特殊性。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界定为1949年至今。研究对象为推行住房体制改革较早、进程较快、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广东省。通过研究其住房建设过程,力图对“已建成住房是谁建的?建给谁?怎么分配?”“如何发展的?”及“背后制度政策变迁”进行解答。为住房保障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有助于认识广东省住房建设与制度沿革,对于构建完整且长期的住房政策有所助益。论文分为以下7个章节:绪论:对本文研究的城乡指代、住房保障制度的概念和内容做了界定。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主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二章:对本研究领域内住房最新研究、住房保障制度政策、住房建设与发展历程、住房讨论的问题、境外住房制度的文献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了本人的研究思路。第三章:以“总”的方式,先对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再宏观对各时期广东省住房建设发展的综述。包括广东省人口、经济、住房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及广东省住房类型产生的沿革,简述住房类型产生的原因及宏观背景。本章小结对上述各阶段现象特征背后的原因进行总结。第四章至第六章是以“分”的方式,创新性的从政府建设、市场建设、社会个人集体建设三种角度去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重点总结每种住房类型的产生、发展、并轨、政策矫正。并选取广东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或反映住房问题的案例作为叙述材料的支撑。第四章:介绍了政府建设的住房,包括公房和政策性住房、政府行为的改造等。根据时间、住房类型进行纵横梳理,从早期向特定人群建设公房,到救济扶贫的安居工程等,说明了建设背景、政策制度发展历程、代表性案例及建设评价。小结中总结得出: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仅仅作为数字游戏、政策执行随意、管理待加强等。第五章:介绍了市场建设住房,梳理了市场化住房的发展历程,从广东省首个商品房开端,到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再到整顿调控等。说明住房问题的背景、政策制度发展及代表性案例,小结中总结得出:高利益驱动下市场调控进退两难等结论。第六章:介绍了社会建设住房,主要梳理了农村的自建住房,还有知青返城、私自改造等个人行为的搭建。并得出:农村住房建设自发性强、环境反差大、缺乏制度规范等结论。第七章:本章首先概括出住房的核心问题:住房供应、住房分配公平性、住房品质与可持续性。再分别对广东省这三方面的历史发展进行总结。重点对其进行观念上的讨论。最后,针对住房供应提出了三点建议。

凌慧敏[4](2017)在《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四位一体”的共有产权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动迁征收安置房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始自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的住房制度从计划体制转型为市场体制过程中,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运行模式,形成的自主原发性的住房金融创新,此后,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渐成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自1991年上海市率先试点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该项制度已在我国经历了26年的发展历程。二十六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对调整我国住房市场资源配置、改善城镇居民住房困难、培育催化住房金融发展和助力推动房地产市场繁荣等发挥了正向作用。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房地产市场过于迅猛的发展势头,围绕《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所形成的整个住房公积金制度,也逐渐暴露出各种症结和弊端。近年来,住房公积金饱受来自包括世界银行等各方面的批评和指摘,国内学界和社会上有关于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废”问题的争议甚嚣尘上,不少职工认为公积金无法缓解“买房难”问题,对于解决百姓住房困难的作用杯水车薪,坊间甚至还流传着住房公积金制度“劫贫济富”的言论。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种种迹象表明,当下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走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亟待从根源上进行法律规制和完善、深化改革制度设计,以匹配当今中国住房事业的发展进程,切实保障广大百姓的住房需求,回归其创设初衷。本文以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现状为基础、以现行制度突出矛盾为线索,试图从法律角度厘清住房公积金的矛盾根源,同时通过对其他国家类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相关住房保障制度的介绍、评析,探索我国在深化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方面所能借鉴的法律内涵和具体做法,从而找出进一步健全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法律路径。从国外的制度探索来看,为解决住房保障问题,许多国家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保障制度和法律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强制性住房储蓄模式、商业资本市场模式、合同住房储蓄模式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模式。我国现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主要得源于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采用的是强制性住房储蓄模式。从国内的制度研究现状来看,也有学者指出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探索政策性金融机构模式或是全盘效仿新加坡模式,将社保与住房公积金归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方法论的基本逻辑。在具体的论述结构上,本文也遵循问题导向作为阐述的基本思路,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存废之争为切入点,以介绍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概念、存在理论和现实基础为铺垫,引出当下公积金制度失灵的种种表现和根源。并通过对域外公积金相关制度的镜鉴,提出切实有效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的法律完善路径。具体而言:在开篇的导言部分,率先抛出问题,即目前住房公积金制度正面临着“存”“废”之争,并对“存”“废”之争的缘起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继而指出“存”“废”之争产生的根源在于住房公积金法制建设的迟滞及不健全所导致的政府失灵和制度失灵,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意义之所在。导言部分通过对当下公积金制度尴尬境地的揭示,为全文的论述进行了铺垫,从而进入了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正式阐述。第一章统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基础概念和法制演进过程。首先,界定住房公积金的概念,并指出其具有本质上的保障性、功能上的互助性、法律上的普遍强制性、缴存上的长期性、使用上的专有性这五大特征。其次,对于住房公积金的法制建设进行介绍,明确了住房公积金法制化进程的五个历史阶段以及制度现行的法律框架体系。第二章针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得以存在之基础,分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明确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必要性。首先,理论基础主要包含经济学上的公共产品理论、失灵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理论;宪法学上的住宅权理论和经济法上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兼顾公平原则。其次,公积金制度的现实基础主要从历史选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必然性和公积金制度目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说明其历史功绩,为后文的深入论述提供了理论论据。第三章进入本文论述的核心要点,开始探寻制度失灵背后所潜藏的深层次法律问题。本章采用“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论述方式,首先站在宏观的角度,从一些大的条块分析了制度失灵的客观表现。随后“由表及里”,指出客观失灵的根源在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原生法律弊病,具体表现为立法层次低、配套规范缺乏、修订滞后以及法律责任轻微四个方面。最后,再“由内而外”,从具体的、微观的公积金机制运行和决策监管层面阐述原生法律弊病所带来各种的衍生矛盾,涵盖了住房公积金缴交、使用、决策、管控等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住房公积金制度不足和弊病的最直观体现。第四章是住房公积金及住房保障相关法律制度的域外镜鉴。本章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分别介绍了新加坡、美国、德国、日本四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地区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制建设成果以及各自所代表的四种典型住房保障制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对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借鉴、指导意义。第五章是关于住房公积金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探索。与导言相呼应,这一章主要论述了如何通过改良的方式,即建立健全我国现有住房公积金法律体系,使其能够克服政府失灵现象、充分发挥制度作用。并从顶端立法层面、到运行机制层面、再到决策监管层面,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详述住房公积金法律制度的优化完善。此外,文章最后还介绍了另两种主张公积金制度改革的观点作为学术上的争鸣:一是向政策性金融机构转型,二是与社保归并。文章通过对这两种观点产生依据、主要内容以及实现过程中的法律障碍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解决住房公积金制度失灵,同时也是该制度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完善法律构建和健全法律体系。

叶李伟[5](2002)在《我国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的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发展与规范住房二级市场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有效的住房政策对此将起着直接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本文以政府干预理论为基础,阐述政府干预对我国住房二级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明确现阶段政府干预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分析并评价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的政策;探讨政策执行过程中种种源于产权不清的理论问题;最后在前面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完善政策,以达到我国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的目标。

俞修维[6](1994)在《高校住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高校房改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推行出售新旧住房是高校解决住房困难的唯一出路高校的现有新旧住房要不要向教职工个人出售,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争议。当时,主要思考是:一是觉得学校的房产是国家教委投资的,担心向教职工个人出售后,会将学校的房产权逐步转移到社会上去,有“贱卖国家财产”和售后形成“公私同幢”难以管理之虑;二是学校是人才培养之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担心售房后破坏了学校教工居住区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三是当时正是房改的起步阶段,担心教职工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不知承

刘泽[7](2009)在《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住房保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居住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权利,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吃、住、穿一起构成了人类最低层次的需求,即生存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社会中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城镇家庭面临着无房、危房、拥挤、共用等居住问题,如果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他的需要如安全、自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就无从谈起,那么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更是成为空谈。本文将住房保障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的城镇居民。通过对城镇居民的收入构成、居住现状与特征,分析内蒙古地区住房公积金、廉租房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政策性建议;完善内蒙古自治区住房保障的社会支持,实现社会融合。本文回顾了我国内蒙古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指出多种因素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居住权益造成的现实影响。并提出几点措施建议。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住房公积金、廉租房、协作住房取代经济适用房等建议。最后,对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住房保障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李友权[8](2017)在《市场行动逻辑:转型期的住房获得》文中研究表明住房市场化改革后,市场途径成为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获得的主要方式,如何解释我国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住房获得模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大致形成了再分配中的权力机制和市场机制两种理论解释范式。本文结合市场行动理论,利用定量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社会成员的市场能力、市场观念及市场机会、住房福利等要素对其住房获得的内生性影响。本文围绕“住房市场化时期的住房获得”命题,从市场机制视角分析住房获得的路径、影响与后果,并以市场能力、市场观念、市场机会、住房福利为分析维度,提出住房获得的市场机制分析框架;利用市场行动理论,区分市场体系中的理性行动与非理性行动,建立起市场与社会“嵌入性”关系的住房市场合理性评判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住房市场化既影响住房获得途径,也影响住房获得结果。在市场体系下,人们的市场能力对住房获得有较大影响,人们住房获得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市场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程度上,其次是家庭收入自我评价上,职业阶层对住房获得的影响作用不大;市场观念对住房获得发生作用,市场观念越强越可能从市场中获得住房,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市场主动意识上;市场机会对住房获得影响有限,人们购买商品房不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判断基础,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房价,但尚未影响到人们购买商品房;住房福利对住房获得有刺激作用,住房公积金能显着提升居民购买商品房的可能性,享受货币分房福利的居民购买商品房的可能性也高于其他居民。第二,在市场体系中,人们的住房获得有理性一面,也有非理性一面。从市场能力、市场观念看,住房获得符合理性行动解释逻辑;从市场机会看,住房获得是非理性行动。住房市场体系产生理性行动与非理性行动,根源在于住房市场“脱嵌”于社会,即住房价格远高于社会的实际购买能力、支付能力。从这个意义讲,个体的市场因素在市场机制下对住房获得是起到实质性作用,但是如果市场“脱嵌”于社会,市场结构具有张力,会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无法发挥个体的市场因素对住房获得的作用;如果市场“嵌入”于社会,市场体系具有合理性,个体的市场因素作用在住房获得中得到有效显现。第三,尽管市场化时期的住房获得以市场机制为前提,但由于我国商品房开发模式、住房供给模式等先天不足,人们的市场能力普遍不能追赶住房价格的飙升,在市场体系中市场能力与住房价格明显不匹配,人们在住房市场中过度消费市场能力。市场能力在市场体系中存在很大局限,在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房制度和租赁市场的前提,将大部分人驱赶到商品房市场中,极大影响市民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住房获得中政策能力,重视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此外,本研究中存在变量选择问题,在未来对住房问题的研究空间上,市场化条件下住房获得中的市场能力失灵研究有很大理论意义,住房获得中的社会政策失灵研究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二、同济大学优惠价房售后管理暂行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济大学优惠价房售后管理暂行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研究(1991~200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1.1.3 相关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地域和时期限定
        1.2.2 目标群体限定
        1.2.3 住房供应政策的概念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基本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框架
第2章 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的发展过程
    2.1 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的发展阶段划分
        2.1.1 划分依据和相关政策
        2.1.2 住房制度改革的目的、目标和进程
        2.1.3 发展阶段的划分
    2.2 阶段一: 1991年~1994年
        2.2.1 概述
        2.2.2 住房供应方式
    2.3 阶段二: 1995年~1998年
        2.3.1 概述
        2.3.2 住房供应方式
    2.4 阶段三: 1999年~2005年
        2.4.1 概述
        2.4.2 住房供应方式
    2.5 小结
第3章 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的特征与问题
    3.1 总体特征与主要问题
        3.1.1 总体特征
        3.1.2 主要问题
    3.2 住房供应的横向结构分析
        3.2.1 住房解困计划
        3.2.2 廉租住房计划
        3.2.3 经济适用住房计划
        3.2.4 公有住房计划
    3.3 住房供应的纵向结构分析
        3.3.1 住房供应主体
        3.3.2 土地使用方式
        3.3.3 资金来源
    3.4 小结
第4章 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
    4.1 研究结论
        4.1.1 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理念存在阶段变动
        4.1.2 地方政府应该在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中扮演主导角色
        4.1.3 非营利组织(社区)应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发挥补充作用
        4.1.4 市场力量应该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发挥调节作用
        4.1.5 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
    4.2 后续研究
        4.2.1 本次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4.2.2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上海市人口、收入变动及住房建设概况
附录B 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相关文件及其分类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上海房地产市场政策变迁与持续发展研究 ——以住宅市场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房地产市场与住宅市场的定义及其关系
        1.1.3 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房地产市场政策变迁和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1.2.1 房地产市场周期理论相关研究
        1.2.2 房地产市场泡沫问题相关研究
        1.2.3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相关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与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2.1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2.1.1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2.1.2 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
        2.1.3 渐进式改革的政府主导逻辑
        2.1.4 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障碍
        2.1.5 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的制度分析
    2.2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房地产市场
        2.2.1 概念阐述
        2.2.2 三部门模型(Three-sector Model)
    2.3 经济周期与房地产周期的互动和演化
        2.3.1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2.3.2 房地产周期理论概述
        2.3.3 经济周期与房地产周期关系
    2.4 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理论
        2.4.1 国外有关城市规划与经济学关系的讨论
        2.4.2 国内有关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4.3 正确认识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3章 房地产市场政策体系构架
    3.1 房地产市场政策综述
    3.2 房地产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
        3.2.1 房地产市场的概念
        3.2.2 房地产市场的特点
        3.2.3 房地产市场的结构与体系
        3.2.4 房地产市场与住宅市场的区别及其作用
        3.2.5 住房商品化与住宅市场
    3.3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3.3.1 城市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实现机制
        3.3.2 城市持续发展与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关系
        3.3.3 房地产和住宅市场的持续发展的衡量体系
    3.4 对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政策调控形式
        3.4.1 房地产政策体系构建目标
        3.4.2 房地产政策配套
        3.4.3 房地产的政策体系构架
第4章 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4.1 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4.1.1 上海经济环境分析
        4.1.2 房地产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1.3 房地产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契机
        4.1.4 上海房地产政策环境分析
        4.1.5 上海城市人口发展分析
    4.2 上海房地产市场分析
        4.2.1 上海房地产市场(住宅市场)发展的历程
        4.2.2 影响上海住宅市场供应的主要因素
        4.2.3 上海住宅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4.2.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及建设
第5章 上海房地产市场政策变迁实证研究
    5.1 中国及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变迁过程
        5.1.1 中国房地产政策变迁过程
        5.1.2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5.1.3 中国及上海土地制度改革
        5.1.4 中国房地产信贷政策
        5.1.5 上海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政策调控
    5.2 近三年政策变迁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5.2.1 2003年房地产政策分析
        5.2.2 2004年房地产政策分析
        5.2.3 2005年房地产政策分析
        5.2.4 2006年房地产政策趋势
        5.2.5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对上海房地产的影响
    5.3 上海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影响
        5.3.1 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规划
        5.3.2 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
    5.4 上海住宅市场的土地政策分析
        5.4.1 上海住宅市场土地政策变迁过程
        5.4.2 上海住宅市场在土地供应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5.4.3 上海土地储备制度中的问题
        5.4.4 上海住宅建设与士地供应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6章 国内外房产政策的案例研究
    6.1 香港房地产政策
        6.1.1 香港的土地政策
        6.1.2 香港公屋制度及其政策
        6.1.3 香港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
    6.2 新加坡住房政策
        6.2.1 新加坡的居住概况
        6.2.2 新加坡住房政策的演变
        6.2.3 新加坡住房政策的特点
        6.2.4 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
        6.2.5 新加坡其他住房配套政策
    6.3 东京的住宅政策
        6.3.1 东京居住概况
        6.3.2 东京城市住宅政策的变迁
        6.3.3 东京住宅政策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6.4 国内外经验对上海的相关启示
        6.4.1 加强住宅政策的福利性,全面提高城市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
        6.4.2 加强住宅政策目标的综合定位,提高住宅政策的实施效果
        6.4.3 灵活应用各种政策手段,引导住宅市场的发展
第7章 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7.1 构建上海住宅市场政策体系框架
        7.1.1 构建目标
        7.1.2 政策体系的构建重点
        7.1.3 政策体系的主要实施手段
        7.1.4 政策体系的协调和配套
    7.2 完善上海住宅市场供求体系
        7.2.1 完善上海住宅市场供给政策体系
        7.2.2 完善上海住宅市场需求政策体系
    7.3 完善上海土地储备政策体系
        7.3.1 上海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
        7.3.2 上海土地储备制度的创新原则
        7.3.3 建立和完善上海土地储备机制
        7.3.4 创新和完善上海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7.4 完善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
        7.4.1 完善上海房地产税制体系
        7.4.2 完善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政策体系
    7.5 构建上海住房保障体系
        7.5.1 成立负责公共住房保障发展的专门机构
        7.5.2 完善中低价房的建设、销售政策
        7.5.3 深化低收入者在住房需求方面的补贴政策
    7.6 完善上海住宅与房地产市场规划管理的对策与导向
        7.6.1 当前上海住宅与房地产市场发展与规划管理的矛盾
        7.6.2 完善规划管理在上海住宅与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对策与导向
    7.7 研究结论
    7.8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已发表论文:
    待发表论文:
致谢

(3)广东省城乡住房建设历程与住房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1.1.1 城乡
        1.1.2 住房保障制度
        1.1.3 住房建设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缘起
        1.2.2 社会背景
        1.2.3 学术背景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住房保障制度与政策研究
        2.1.1 住房制度与政策
        2.1.2 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及原则
    2.2 住房建设与发展历程研究
    2.3 住房问题及近期最新研究
    2.4 境外住房制度发展研究
第三章 广东省住房建设发展综述
    3.1 广东省住房社会总体发展特点
        3.1.1 人口规模
        3.1.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1.3 住房建设水平
    3.2 广东省住房建设历程阶段划分及特征
        3.2.1 传统福利住房建设时期(1949-1977年)
        (1)财政负担与住房紧缺
        (2)城市私人房产公有化
        (3)工业建设优先,住房标准降低
        (4)住房作为一种福利
        (5)住房类型阶段变化——从修缮利用到多类型公房新建逐步开展
        3.2.2 住房福利制改革时期(1978-1991年)
        (1)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
        (2)住房商品化的开始及推进
        (3)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出现
        (4)公房出售、提租补贴
        (5)住房投资建设主体更多元
        (6)住房类型阶段变化——商品房出现,公房市场化流通
        3.2.3 房改全面推进时期(1992-2002年)
        (1)住房结构不均衡
        (2)住房的货币化分配
        (3)住房供应类型多层次
        (4)住房类型阶段变化——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组成住房供应体系
        3.2.4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供给回归时期(2003年-至今)
        (1)住房保障政府、市场双重失灵
        (2)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3)房地产政策紧密调控
        (4)重视保障性住房
        (5)住房类型阶段变化——从限价房到保障房的并轨
    3.3 广东省住房建设类型及时代背景
    3.4 本章小结
        3.4.1 计划经济时期
        (1)对现存住房的认识不同
        (2)对住房的投资量不够
        (3)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的不平等
        3.4.2 市场经济过渡时期
        (1)国民经济逐渐依赖房地产行业
        (2)政府释放原有公房进入市场,拓宽供应对象
        (3)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与房改引入市场资本
        3.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1)市场经济转型引发企业破产,住房困难人群增加
        (2)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且对象受局限
        (3)高房价催生住房畸形发展,需求严重不均衡
        3.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
        (1)租赁市场成发展新动能
        (2)一线城市土地供应紧缺
        (3)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引发新居住问题
第四章 政府建设住房发展历程
    4.1 早期向特定人群提供的公房建设阶段
        4.1.1 工人新村
        (1)工业优先发展,简易快速化建设工人住房
        (2)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并配套公服设施
        (3)现代化建设,持续保障工人阶级住房问题
        4.1.2 职工住宅
        (1)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提升职住平衡水平
        (2)拓宽建设资金来源,集资建设住房
        (3)职工住房纳入安居工程
        4.1.3 华侨新村
        (1)华侨被逐,设立安置机构保护归侨的合法权益
        (2)旧房失修新房告急,模仿工人新村建高质量社区
    4.2 保障性安居工程救济扶贫建设
        4.2.1 解困房
        (1)企业转型失败员工遭淘汰,政府兴建“解困房”以优惠价出售
        (2)纳入安居工程被经适房取代
        4.2.2 保障性安居工程
        (1)全民安居工程作为首要
        (2)完善住房保障机构
        (3)健全住房保障管理体系
        (4)安居工程按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两个方向分别发展
        (5)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并列推进
        4.2.3 经济适用房
        (1)经适房与商品房供应对象互补
        (2)更改经济适用房的定位
        (3)政策加强,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
        (4)停建经适房,对象纳入公租房逐步建立安居型商品房配售体系
        4.2.4 廉租房
        (1)廉租房作为经适房的补充,保障最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
        (2)廉租房的来源、渠道、定价等供应标准的逐步确立
        (3)廉租房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住房保障的核心工程内容
        (4)廉租房多渠道筹集的探索
        (5)公租房并轨运行,各市廉租房陆续退出住房保障历史舞台
        4.2.5 公共租赁房
        (1)深圳借鉴香港提出公租房建设
        (2)全国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实施
        (3)珠三角地区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4.3 住房的修缮与改造作为辅助
        4.3.1 棚户区改造
        (1)确立棚改意义和指导编制工作
        (2)加快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
        (3)棚户区改造投融资平台搭建
        (4)各市制定统一棚户区改造范围和标准
        (5)加大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货币化力度
        4.3.2 农村住房改造
        (1)吸收外资“见缝插针式”危房修缮与改造
        (2)农村安居工程——解决泥砖房
        (3)农村危房改造加大实施力度
    4.4 本章小结
        4.4.1 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有待完善
        4.4.2 户籍限制下流动部分居民艰难安居
        4.4.3 “保障房化”完成指标任务,仍需深知居民需求
        4.4.4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欠规范、立法仍需加强
第五章 市场建设住房发展历程
    5.1 住房商品化的开端
        5.1.1 引进外资促成首个商品房
        5.1.2 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
        (1)土地劣用、多占少用、城市建设缺乏稳定资金来源
        (2)土地征收使用费、全国土地第一拍
        5.1.3 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环境提升
        (1)楼盘热销、住区类型多样化
        (2)商品房空置总量直线上升
        (3)整治烂尾楼
    5.2 房地产不健康发展加剧
        (1)从宏观调控进入建设标准调控
        (2)带住房保障性质的商品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试点推广
        (3)各市全面铺开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
        (4)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适当放宽
        5.2.1 鸽笼屋引发房地产全方位调控系列政策
    5.3 房地产市场整顿——去库存、调整住房套型结构
    5.4 商品房中的“保障性住房”
        5.4.1 限价房
    5.5 城市更新模式下的城中村改造
        (1)城中村抢建引发改造工作的开展
        (2)城中村改造纳入“三旧改造”范围,改造方式规范化
        (3)改造策略进一步调整为综合治理方式
    5.6 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
        (1)租售同权概念的提出
        (2)商业、办公、集体用地等多渠道租赁住房改造
    5.7 本章小结
        5.7.1 以面积为导向的市场住房难以解决实际需求
        5.7.2 市场宏观调控政策进退两难,政府与市场共生关系已形成
        5.7.3 利益驱动下的城中村改造喜忧参半
第六章 社会建设住房发展历程
    6.1 农村住房自建历程
        6.1.1 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的确立
        6.1.2 农村自建房迎来小高潮
        6.1.3 农村小产权房的诞生
        (1)针对小产权房提出治理办法
        (2)为小产权房解禁作出政策探索
        6.1.4 农村住房的更新换代
        6.1.5 务工农民增多农村住房空置
    6.2 经租房
        (1)私房比例过大、秩序混乱,对其改造并规范形式及改造范围
        (2)对漏改房屋进行补改
        (3)对华侨经租房予以发还,规定发还界限
        (4)落实非华侨经租房返还
    6.3 早期的私人建房
    6.4 民间改造——社会提供的“保障房”
        6.4.1 “知青搭阁楼”
        6.4.2 “厂房改公寓”
        6.4.3 “房中房”(劏房)
        (1)禁止隔断
        (2)安全条件下允许改造
        6.4.4 “城中村加建”
    6.5 本章小结
        6.5.1 农村住房建设自发性较强,布局混乱
        6.5.2 农村住房整体建设质量不高,安全性低
        6.5.3 农村住房外观形态与环境反差巨大、地域性特色衰退
        6.5.4 农村住房保障缺乏制度规范的支持,缺乏政策指引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住房供应
        7.1.1 广东省住房供应的历史发展总结
        7.1.2 广东省住房供应核心问题讨论
    7.2 住房分配公平性
        7.2.1 广东省住房分配的历史发展总结
        7.2.2 广东省住房分配核心问题讨论
    7.3 住房品质与可持续性
        7.3.1 广东省住房品质与可持续性的历史发展总结
        7.3.2 广东省住房品质与可持续性核心问题讨论
    7.4 针对广东省住房供应的建议
        (1)调整优化住房结构、精准供应
        (2)扩大保障覆盖面、完善公租房制度
        (3)合理规范保障流程、形成可支付住房保障体系
    7.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全国住房保障政策整理
    附录2 广东省住房保障政策整理
    附录3 地级市住房保障政策整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4)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存”“废”之争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争议根源的揭示
    三、文献综述
    四、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基础铺垫
    第一节 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概念
        一、住房公积金的定义
        二、住房公积金的特征
    第二节 住房公积金法制概述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现行法律框架
第二章 住房公积金制度基础之分析
    第一节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住房公积金的经济学基础
        二、住房公积金的法学基础
    第二节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现实基础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阶段性成就
第三章 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失灵之检讨
    第一节 制度失灵的客观表现
        一、功能定位的偏离
        二、作用发挥的式微
        三、公平性的弱化
    第二节 制度失灵背后的法律根源探寻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原生法律弊病
        二、原生法律弊病所带来的衍生矛盾
第四章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域外考察
    第一节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一、中央公积金制度概述
        二、中央公积金制度特点
    第二节 美国住房金融制度
        一、公共住房供给
        二、财政补贴政策
        三、税收支持政策
        四、金融创新政策
    第三节 德国合同住房储蓄制度
    第四节 日本住宅金融公库制度
    第五节 国外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经验借鉴
        一、制度实施前,立法先行
        二、制度运行中,适时调整
        三、制度稳定后,强化后督
第五章 住房公积金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路径之一(主要路径):完善法制构建
        一、顶层设计层面
        二、运行机制层面
        三、决策监管层面
    第二节 路径之二:推动制度转型
        一、将现行公积金管理体制向政策性住房金融体制转变,效仿政策性金融机构加以规制
        二、精简归并“五险一金”,构建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制订全面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导言
一、 政府干预与我国住房二级市场的发展
    (一) 住房二级市场运行的特性
    (二) 我国住房二级市场迫切需要政府政策干预
    (三) 现阶段我国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二、 目前我国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的政策及效果评价
    (一)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的主要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二) 我国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的政策效果评价
三、 我国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应解决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 已购公房产权界定及售房收益分配问题的再思考
    (二) 公房使用权交易的性质及估价方法
    (三) 房改房土地产权及土地收益分配问题的探讨
四、 关于完善我国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政策体系的思考
    (一) 简化市场准入规则,完善产权登记制度
    (二) 降低税费“门槛”,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政策
    (三) 调控房改房上市价格,改进价格评估方法
    (四) 加强对二手房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政策支持
    (五) 加快培育与规范房地产中介行业,保障住房二级市场正常运行
    (六) 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推动公房使用权交易的合法化与规范化
注释
参考文献
结束语

(7)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住房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外研究综述
    1.4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2. 住房保障制度理论分析
    2.1 构建住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2.1.1 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2.1.2 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行政责任
        2.1.3 对中低收入居民提供社会住房保障,是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贯彻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
        2.1.4 为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提供社会保护是法治社会对政府的必然要求
    2.2 城镇住房保障的理论分析
        2.2.1 住房福利理论
        2.2.2 差别定价理论
        2.2.3 公平与效率优先理论
3. 我国及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制度的发展演变
    3.1 我国传统的福利住房制度
    3.2 内蒙古地区现行的住房制度
    3.3 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措施
        3.3.1 住房保障现状
        3.3.2 国内现行的保障措施
    3.4 内蒙古城镇住房保障的现状
        3.4.1 内蒙古住房公积金现状
        3.4.2 内蒙古经济适用房现状
        3.4.3 内蒙古廉租住房现状
        3.4.4 内蒙古拆迁补偿政策保障措施现状
4. 内蒙古城镇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
    4.1 内蒙古住房公积金存在的问题
    4.2 内蒙古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
    4.3 内蒙古廉租住房存在的问题
    4.4 内蒙古弱势群体拆迁补偿存在的问题
5. 完善内蒙古城镇弱势群体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5.1 大力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
    5.2 抓好住房公积金的拓面工作,提高住房公积金的覆盖率和缴存率
    5.3 试行建造住房公积金住宅小区或低价位住房
    5.4 建立二级住房抵押市场,实施住房公积金证券化
    5.5 变革公积金使用方法,尝试与个人养老金互补使用
    5.6 用协作住房建设取代经济适用房
        5.6.1 协作住房与经济适用房的比较
        5.6.2 用“补人头”代替补“补砖头”
        5.6.3 协作住房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5.7 完善廉租房制度,使协作住房成为其有效补充
        5.7.1 运作模式
        5.7.2 房源保障
        5.7.3 资金来源
    5.8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证体系
        5.8.1 加强住房的立法
        5.8.2 提升住房法规的层次与权威性
        5.8.3 立法遵循的原则
    5.9 弱势群体拆迁补偿的保障措施
        5.9.1 拆迁的补偿范围应予以完善
        5.9.2 房地产价格评估体系应予完善
        5.9.3 提商拆迁改造后的保障性回迁住房比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市场行动逻辑:转型期的住房获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市场行动理论
    二、住房获得研究
    三、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
    二、数据来源
    三、主要变量的测量
    四、主要统计方法
    五、篇章结构安排
第四章 市场能力与住房获得
    一、市场能力:理论源流与概念内涵
    二、市场能力对住房获得的影响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市场观念与住房获得
    一、理性的社会建构:市场观念及其内在因素
    二、市场观念对住房获得的影响分析
    三、小结
第六章 市场机会与住房获得
    一、从计划到市场:住房获得的改革历程
    二、市场机会对住房获得的影响分析
    三、小结
第七章 住房福利与住房获得
    一、住房福利及其类型
    二、住房福利对住房获得的影响分析
    三、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结论与讨论
    二、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后记

四、同济大学优惠价房售后管理暂行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政策研究(1991~2005)[D]. 宋琳琳. 同济大学, 2006(02)
  • [2]上海房地产市场政策变迁与持续发展研究 ——以住宅市场为主[D]. 顾斌. 同济大学, 2006(02)
  • [3]广东省城乡住房建设历程与住房保障制度研究[D]. 陈昱帆.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 凌慧敏.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2)
  • [5]我国政府干预住房二级市场的政策研究[D]. 叶李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02(02)
  • [6]高校住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J]. 俞修维.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4(S2)
  • [7]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住房保障问题研究[D]. 刘泽. 山西财经大学, 2009(S2)
  • [8]市场行动逻辑:转型期的住房获得[D]. 李友权. 上海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同济大学优惠价住房售后管理暂行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