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沟露天矿边坡岩体结构及整体边坡破坏模式

石人沟露天矿边坡岩体结构及整体边坡破坏模式

一、石人沟露天矿的边坡岩体结构与总体边坡破坏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岩小明[1](2013)在《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露天矿边坡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露天矿边坡开挖过程中力求达到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统一的工程实践问题,开展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露天矿边坡经济风险分析问题的研究。面对露天矿边坡工程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客观事实,在深入分析露天矿边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以可靠度理论为主线,构建了露天矿边坡经济风险分析的步骤和程序。文中对露天矿边坡的经济风险分析中的四个关键问题,即边坡破坏模式识别、边坡目标可靠度的确定、边坡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推断和可靠度计算方法的选择,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并以城门山二期露天矿扩建工程南帮边坡作为工程实例,进行了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最佳边坡设计方案的优化。所取得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距离判别分析理论,并结合露天矿边坡失稳的特点,选取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结构面倾角、结构面与边坡面的位置关系、地下水条件、岩体结构类型、内聚力、内摩擦角、边坡高度、边坡角等9个因素作为判别露天矿边坡潜在破坏模式的指标,建立了露天矿边坡潜在破坏模式识别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以21个典型露天矿边坡的信息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建立相应的判别函数进行识别,并以回代估计法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学习后的模型误判率为0.05,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将建立后的模型应用于大冶铁矿、南芬铁矿和城门山铜矿的露天矿边坡实例的失稳模式判别,为露天矿边坡潜在破坏模式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按照工程可靠度统一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我国露天矿山开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结合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情况,确定了露天矿边坡服务年限和三个安全等级。在此基础上,综合整理了国内外有关露天矿边坡可接受的破坏概率,并参考现行的建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5个领域的可靠度统一设计标准中关于目标可靠度制定情况,综合确定了露天矿总体边坡在Ⅰ级安全级别下第一类破坏(破坏前具有征兆性)的可接受风险概率为1×10一,对应的目标可靠指标为3.1,进一步给出了露天矿总体边坡可靠性分析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将该标准应用于城门山铜矿二期扩建工程露天矿边坡的可靠性分析,确定该露天矿总体边坡属于Ⅰ级安全级别下的第一类破坏,给出了可接受的风险概率。(3)针对露天矿边坡岩土参数容量是小样本的情况,提出了推断边坡抗剪强度参数概率模型的正态信息扩散法。考虑到一般情况下岩石抗剪强度参数样本量较小,以岩石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数据为基本信息,根据排列组合理论构建小样本容量下的抗剪强度参数信息库。并利用稳健回归估计方法得到粘结力c和内摩擦角φ的样本数据。最后基于正态信息扩散原理,推断获得这两个强度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并采用精度较高的K-S检验法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正态信息扩散原理得到的抗剪强度参数的概率分布更加接近参数的实际分布规律,所得结果均优于传统拟合检验法。(4)针对露天矿边坡极限状态方程存在抗滑力以及滑动力两个连续随机变量和多个随机变量的不同情况,分别给出了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边坡破坏概率计算公式。同时,以安全系数构造的极限状态方程为基础,推导了随机变量期望和标准差的信息扩散表达式,给出了露天矿边坡破坏概率和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方法。(5)以江西城门山铜矿二期扩建工程为工程背景,构造了其南帮露天矿边坡的经济风险分析模型。以具体矿岩的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数据为基本信息,构建小样本容量下的抗剪强度参数信息库。并以简化Bishop分析法获得露天矿边坡的安全系数和最危险滑动面。在分析了露天矿边坡剥岩减少费用、破坏概率和潜在滑坡体体积随边坡角递增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得到了经济风险收益最大的最佳优化方案。

王思敬,高谦,孙世国[2](2006)在《中国露天矿山边坡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露天矿山开采现状,然后针对当前中国露天矿山在转入深凹露天以及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明确分析了矿山边坡工程的特点,概况了矿山边坡工程系统综合分析研究技术路线,即以矿山企业的安全、高效、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以矿山边坡工程地质结构为地质基础,以工程经验、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为主要手段,随矿山的工程的分期开挖,进行动态研究。其研究技术路线充分总结了我国在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总体指导思想。最后,提出了中国矿山工程的研究发展展望。

王立君[3](2012)在《露天转地下安全高效开采动态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和浅表矿产资源的枯竭,许多露天矿山逐步转向地下开采。露天转地下过渡期间,存在着露天与地下生产开拓系统如何衔接、露天与地下采场矿石产量如何平稳供给、露天坑底与地下开采之间境界矿柱如何设置、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如何保证等问题,因此,开展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安全高效开采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寻找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合理方法和途径,是露天矿山生产方式、安全管理成功转型、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山东黄金归来庄矿业有限公司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安全高效开采技术问题,通过对矿山工程地质、资源储量及开采现状的综合分析,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露天转地下过渡期间挂帮矿和地下矿开采回收对边坡和境界矿柱稳定性的影响、境界矿柱设计优化及回采、地下开采回采顺序和首采分层选择、露天采场不扩帮延伸开采技术、挂帮矿回采技术、过渡期开拓工程与产能衔接以及防洪排水、井下通风等安全开采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为露天转地下过渡期的产能衔接以及实现地下采场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现场调研,对归来庄金矿矿床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地质资源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基于强度折减法理论,采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对归来庄金矿露天采场延伸开采和挂帮矿开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数值分析结果基础上,结合归来庄金矿露天边坡节理统计调查及分区划分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边坡加固技术和方法。(2)提出了嵌入式复合结构人工境界矿柱新模式。采用人工假底和混凝土充填体复合结构,通过分区、分层、分步开挖,使充填体与上下盘围岩形成完整的嵌入式人工境界矿柱,提高了隔离矿柱的整体稳定性,有效防止了露天采场汇水的渗透和保证地下开采的安全生产,较好的解决了露天转地下境界矿柱形成的技术难题。(3)提出露天与地下相结合的高效采矿方法,在露天坑底不剥岩条件下,利用露天开拓系统,采用地下进路充填回采技术,实现了露天转地下境界矿柱的安全高效开采,矿石回收率达95%,有效缓解了过渡期产能衔接困难的问题。(4)通过优化回采工艺和结构参数,提出了露天转地下产能衔接与平稳过渡的技术方案。利用斜坡道作为过渡期产量衔接的主要运输系统,根据井下开拓现状及境界矿柱的形成过程,充分利用现有工程,确定了过渡期首采分段、地下开采方法和回采顺序、露天不扩帮开采方案及挂帮矿回收方案,最大程度适应了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开采过程的时空协调性,实现了归来庄金矿露天转地下开采产能的快速平稳过渡及安全高效生产。(5)针对归来庄金矿露天转地下过渡期通风和排水所存在的问题,对该矿通风和排水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改善了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安全作业条件。

李海英[4](2015)在《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约90%的国营露天铁矿山均已进入深凹开采,许多深凹露天铁矿正在陆续或已经转入地下开采,在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过渡期,由于对露天转地下同时生产的过渡模式研究不足,致使过渡期安全生产条件差与产量衔接困难,许多矿山出现减产或停产过渡现象,制约了矿山企业的经济发展。本文在总结露天转地下研究成果与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的预留境界矿柱隔离露天地下采场的过渡模式对矿床高效开采的不适应性,提出了不留境界矿柱的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的改进思路,构建了过渡期地下诱导冒落法开采挂帮矿矿体、露天延深开采坑底矿体的楔形转接过渡生产模式,研究了该模式下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的技术方法,包括挂帮矿体地下诱导工程的布置形式与诱导冒落参数的确定方法、露天坑底延深开采境界的确定原则与细部优化方法、露天地下同时生产的安全保障措施与高效开采技术等,提出了以地下开采矿块为单元,按露天与地下开采最优方案的回采指标与回采便利的原则,确定过渡期露天地下开采细部境界的优化方法,以及利用诱导工程的回采顺序与空区高度,控制边坡岩移的方向,使其指向采空区冒透地表的塌陷坑而不滑落于露天采场的采动岩移控制方法。此外,论述了露天地下协同安排回采顺序、协同防排水、协同形成覆盖层、协同布置开拓系统与协同优化产能管理等的理论方法与工艺技术,由此形成了完整的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海南铁矿,应用中进一步研究了挂帮矿体提前高效开采技术、复杂矿体三维探采结合技术、高陡边坡岩移控制方法、覆盖层简易形成方法等问题,延长了露天地下同时开采的时间,加快了地下产能的提高速度,有效解决了该矿露天转地下过渡期产能平稳衔接的难题。理论分析与应用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露天转地下过渡期的协同开采方法,具有露天转地下过渡工艺简单、露天与地下采场安全生产条件好、开采强度大、效率高等的特点。该法克服了传统过渡方法存在的露天与地下开采时空的制约关系,消除了采动滑坡危害,有效利用了露天与地下开采的工艺优势,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采矿方法。该法适用于各种稳定条件的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金属矿山,可大幅度提高过渡期矿体的开采效率,实现露天转地下的安全过渡与增产衔接。

李闻杰[5](2009)在《石人沟铁矿残采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露天矿山因开采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开采结束后边坡上残留许多挂帮矿。目前,由于矿石资源紧张,为最大限度地回收境界外矿石,露天边坡上的残留矿体使用平硐追脉开采,开采完成后形成了残采边坡。平硐追脉开采挂帮矿破坏了边坡岩体结构,使边坡岩体内应力重新分布,影响了边坡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对露天矿残采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引起足够重视。以石人沟铁矿平硐追脉开采挂帮矿的残采边坡为例,利用ANSYS有限元大型数值模拟分析软件,通过建立石人沟铁矿追脉开采露天高边坡三维数值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残采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确定了石人沟铁矿岩石力学参数,根据强度折减系数法确定边坡岩体力学参数。2)利用大型数值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石人沟铁矿残采边坡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分析计算得到如下结论:平硐追脉开采对石人沟铁矿露天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不大,残采边坡是稳定的。3)随着平硐追脉开采深度不断加大,在平硐硐口、断层附近和硐室上部岩体位移和拉应力逐渐增大,因此在体积相对较大的采空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预留保安矿柱,同时加强平硐硐口和采空区顶板的支护和管理,保证平硐开采安全。4)为实现石人沟铁矿残采边坡的安全管理,必须加强残采边坡的观测与监控,重点监测边坡平硐硐口、断层附近以及边坡顶部岩体位移变化,根据边坡位移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该模拟计算结果可以为现场施工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适用于其它同类矿山的边坡挂帮矿开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刘宇航[6](2020)在《基于FLAC 3D的露天矿开采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露天矿开采作为钢铁的主要来源形式,在实际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进行露天矿开采时却存在滑坡、崩塌等严重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可挽回。为了避免上述灾害的发生,科研人员不断进行边坡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在边坡预测预报研究时,首选要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本文选取南芬露天铁矿“11-1005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结果为边坡安全开采提供设计依据,也为边坡灾害的预测预报理论依据,对钢铁行业矿石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边坡开采稳定性分析的必要性,阐述了国内外露天边坡开采、滑坡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其次以南芬露天铁矿“11-1005滑坡”为背景,分析了南芬露天铁矿的工程概况及自然地理状况,并基于相似原理构建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然后运用FLAC 3D 6.0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以及滑坡破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运用FLAC 3D 6.0为南芬露天铁矿中的典型断面制定了两种开采方案的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两种不同方案的可行性,验证了FLAC 3D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选取“11-1005滑坡”的298m平台到370m平台,以石膏板为模拟材料构建地质力学模型,通过深部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系统对地质力学模型进行加载,还原了“11-1005滑坡”过程,研究得出此次滑坡主要由坡底位移发生突变,带动整个滑体发生破坏,整个滑体的破坏过程由于锚索的存在并不连续,因此在实际工程中监测点的选取应放在坡底位置,同时得出了不合理开挖是造成本次滑坡的主要原因。(2)利用FLAC 3D软件构建298m平台到370m平台的数值模型,并对边坡进行开采模拟,将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地质力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地质力学模型中难以观察到的锚索部分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结论:锚索对滑体的竖向位移影响较大,使得滑体位移不连续发生,坡顶位移大于坡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坡的安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能直观的再现边坡的破坏的过程,数值分析能应对一些复杂的,难以还原的位置进行重点分析,二者联合分析,对南芬露天铁矿“11-1005滑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试验数据。(3)选取南芬露天铁矿中的典型断面,利用FLAC 3D建立数值模型,制定了分台阶开采与无台阶开采两种开采方案。通过对两种开采方案中的最大不平衡力、边坡安全系数、滑移线、最大主应力以及位移场的对比分析可以表明:在大规模的露天矿开采中,设置开采平台更有利于开采的安全性。同时证明了FLAC3D可以对露天边坡开采进行有效、精准的数值分析,能够为边坡开采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潘震[7](2019)在《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露天开采因产能大、效率高、成本低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生产中;但随着开采深度的逐渐增加,不断增大的边坡高度也会给矿山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露天开采会受到资源赋存条件和经济合理剥采比的限制。因此,很多露天矿山在开采到一定深度后将转入地下开釆。而在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通常会在露天开采的底部、地下开采的顶部预留一部分的矿体不采作为境界顶柱,用于隔离露天与地下的生产;预留的境界顶柱既可以减小地下开采对露天边坡的扰动,还可以密闭地下开采区域。但如果留设的厚度过薄,会使境界顶柱不稳定;如果厚度过厚,又会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因此,研究境界顶柱合理厚度及其稳定性,对矿山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以某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为工程背景,通过力学试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矿山露天转地下境界顶柱的厚度问题进行了研究,为矿山的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了解矿山的开采现状以及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基本情况;同时,针对矿山主要岩体进行室内力学实验及现场原位直剪试验,并通过霍克布朗准则确定矿岩的岩体力学参数;(2)通过分析该矿山的实际地质情况,以固支矩形板模型作为境界顶柱厚度计算的力学模型;采用K.B.鲁别涅依他公式、厚跨比法、荷载传递交线法、结构力学法、普氏理论法计算采场跨度为35m条件下矿山境界顶柱的理论厚度,分别为:52.78m、24.50m、26.95m、66.95m、22.00m,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境界顶柱厚度与采场跨度之间的关系式;(3)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境界顶柱厚度为20m、30m、40m、50m四种方案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位移、应力、塑性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境界顶柱的厚度最好控制在50m,最少要控制在3035m。

马孝云[8](2014)在《露天矿岩质边坡开挖卸荷动力效应及其稳定性演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露天矿岩质边坡开采工程的安全稳定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且在我国工程地质事故中占据很大比例。人工开挖改变岩质边坡的初始应力场,导致边坡重新调整其应力场的分布,不仅会改变边坡当时所处的稳定状态,还会影响边坡未来的稳定性演化过程,有时甚至会导致重大工程事故,危及到矿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露天矿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问题表现日趋突出,研究此类边坡的稳定性演化规律和灾变预测判据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与实际工程意义。本文针对露天矿岩质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问题,以金川集团石英石露天矿采场边坡实际工程为例,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露天矿岩质边坡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开挖卸荷动力增量位移响应比参数和位移矢量角参数演化规律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数值模拟与工程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和验证,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对露天矿岩质边坡实际工程在开挖卸荷条件下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的研究,剖析和解释其稳定性演化过程中动力效应和位移响应的变化特征。2.依据损伤力学与弹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边坡处于不同变形阶段(未损伤弹性变形阶段、损伤弹性变形阶段、损伤塑性变形阶段、整体失稳临界变形阶段)时,开挖卸荷动力增量位移响应比参数的大小及其曲线的变化规律。3.以全息预测和多元信息预测基本理论为依据,分析边坡处于不同变形阶段时,开挖卸荷位移矢量角参数的特征值及其时空演变规律。4.综合上述两个参数在露天矿岩质边坡有限元分析模型开挖卸荷条件下的研究成果,与金川集团石英石露天矿采场边坡实际工程进行后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与边坡稳定性实际演化趋势基本吻合;因此,运用这两个参数来评价和预测露天矿岩质边坡在开挖卸荷条件下的稳定程度具有实际可行性。

南世卿[9](2008)在《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及采矿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矿山将面临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会遇到许多技术问题,尤其是转入地下开采后其地下首层采用空场法的矿山则有更多的技术难题,如:境界顶柱稳定性、防突涌突冒、过渡期产量衔接、地下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露天边坡稳定性、过渡层管理与开采、矿柱回收及空区处理、覆盖岩层形成等等,所有这些技术问题,都必须在露天转入地下之前或者在其过程中经认真分析、研究论证、做出可行性方案。境界顶柱稳定性及防突涌突冒问题是露天转入地下开采的关键技术和安全问题。境界顶柱不稳定、突涌或突冒的发生,都会给地下开采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及灾害事故。本文即以唐钢石人沟铁矿境界顶柱稳定性及防突涌防突冒这一关键技术、现场实际安全问题为主要论题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一套分析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可行方案指导矿山生产实践。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如果采矿区域内存在着断层、破碎带,会给地下开采带来安全问题,因地下开采的扰动和采空区的形成会使断层、破碎带产生大的错动位移、塌方或大量冒落现象。因此,矿区内有断层、破碎带的矿山在对该区域开采之前,必须预先研究安全采矿方案。本文针对唐钢石人沟铁矿断层、破碎带影响下的采矿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采矿技术方案。唐钢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是我国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较早的矿山。该矿的露天转地下开采遇到的技术问题多、问题复杂及难度大,且有些问题是其他类似矿山同样会遇到,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因此针对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问题的研究对类似矿山具有示范意义。本文研究课题已列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境界顶柱稳定性、突涌防突冒、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采矿技术问题都可归结为围岩稳定及变形破坏问题。关于围岩稳定问题研究方法较多,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各具特点。而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因素多、问题复杂、技术难度大的特点,因此,有必要综合各类研究方法,各取所长,相互补充。本文的研究综合采用了现场物理力学性能测试与监测分析、工程类比分析、极限平衡解析、二维数值模拟和三维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确定了境界顶柱稳定性方案、防突涌涌突冒措施及断层下采矿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确定了石人沟铁矿岩石(体)结构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质;(2)研究确定了石人沟铁矿不同开采条件下顶柱厚度方案并制定出防突涌防突冒措施;(3)研究确定了受大断层、大破碎带影响,易引起围岩变形破坏和易诱发境界顶柱冒落和突涌危害的部位;(4)对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区域进行了稳定性分区;(5)指导矿山按研究方案实施地下开采,进行现场跟踪调查和监测,在采矿过程中对方案及时调整,使研究更切合实际,注重应用。(6)对断层、破碎带影响下的矿体制定出了安全高效的采矿技术方案。本文研究、分析、总结出的解决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问题的研究方法,为我国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思路,形成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及研究理论有利于补充岩体力学理论。提出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及分析方法,能够分析得到露天转地下开采围岩失稳机理的渐进动态破坏过程,为露天转地下围岩失稳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动态可视化的分析手段。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生产实践,3年来的采矿生产实践,验证了本文分析研究结果,有效地指导了矿山采矿安全,生产中未发生境界顶柱失稳及突涌突冒等安全事故,尽最大限度地回收了矿山资源,为矿山创造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郑超[10](2013)在《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的矿山岩体强度参数表征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强,矿山开采开始向更深更广发展。然而,随着开采的持续,矿山所面临的由于岩体开挖诱发的动力灾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了矿山人员和财产安全。因此,合理的岩体工程设计、必要的稳定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岩体强度参数对于岩体工程的设计、稳定性评价及数值计算有着显着的影响,选取合理的岩体强度参数已成为岩石力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尽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岩体强度估算方法,但大多方法是对室内试验强度指标的适当折减和加权平均,仅仅考虑了岩体破坏的静态影响因素(水、地应力),而矿山开采是一个周期性长、空间多点立体开挖的动态过程,紧考虑静态影响因素是不够的。近30年来,微震监测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矿山动力灾害的预测预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微震监测技术可以监测岩体破坏的整个过程,每一个微震事件都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岩石破裂的有用信息。因此,利用微震监测数据对岩体强度进行标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石人沟铁矿为例,通过数字测量技术获得岩体结构面的几何参数信息,应用Hoek-Brown强度准则估算岩体静态强度参数,并基于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岩体强度表征单元体研究。结合矿山现场实际,开展岩体力学特征演化的微震活动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的岩体强度表征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工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数字摄像测量技术对现场岩体结构面进行调查,建立岩体表面真实的三维模型,借助结构面采集软件,获取岩体结构面的几何参数信息(倾向、倾角、走向等),定量分析岩体结构面特征。(2)基于广义的Hoek-Brown强度准则,结合获取的岩体结构面几何参数信息,开展岩体强度的估算,获得岩体静态强度参数值。采用蒙特卡洛网络模拟方法,实现了岩体结构面的三维网络模拟,然后选取典型剖面,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岩体强度表征单元体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获得岩体强度的表征单元体。(3)详细介绍石人沟铁矿微震监测系统构建,确保石人沟铁矿岩体稳定性的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对现场地质和施工资料的深入分析和现场勘查,结合传感器灵敏度和监测系统定位精度的试验分析,得到满足现场要求的微震监测系统,并建立有效的矿山微震波形库。(4)选取重点研究区域,对微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微震事件多参数(累积视体积、能量指数、分形维数、b值)统计分析方法对微震活动随时间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合现场实际工况,通过微震活动规律研究扰动影响下岩体力学特征演化规律,验证岩体强度的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变异性特征,为基于微震监测数据分析岩体强度提供帮助。(5)对地下岩体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微震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获得微震监测数据的三个参数(事件数量、能量、事件间距离),结合应力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地下岩体失稳破坏过程的微震数据和应力场演化规律,得到微震数据变量和应力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对不同表征单元体内的岩体强度参数进行综合反演,提出基于微震数据和应力场数据的岩体强度参数动态标定方法,并获得地下围岩稳定性的安全储备系数。

二、石人沟露天矿的边坡岩体结构与总体边坡破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人沟露天矿的边坡岩体结构与总体边坡破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露天矿边坡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露天矿边坡的特点
    1.3 露天矿边坡经济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露天矿边坡破坏模式识别
        1.4.2 露天矿边坡目标可靠度
        1.4.3 露天矿边坡岩体参数概率分布函数推断的研究
        1.4.4 露天矿边坡可靠度计算方法
        1.4.5 露天矿边坡工程的经济风险分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和破坏模式判别
    2.1 引言
    2.2 距离判别分析理论
        2.2.1 距离判别分析思想和理论
        2.2.2 距离判别分析方法简介
        2.2.3 判别准则的评价
    2.3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4 露天矿边坡潜在的破坏模式
    2.5 露天矿边坡破坏模式识别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
        2.5.1 边坡破坏模式影响因素指标的量化处理
        2.5.2 边坡破坏模式判别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
    2.6 工程实例应用
        2.6.1 工程实例一—大冶铁矿露天矿
        2.6.2 工程实例二—南芬露天铁矿
        2.6.3 工程实例三—城门山铜矿二期
    2.7 小结
3 露天矿边坡风险可接受水平和目标可靠度的确定
    3.1 引言
    3.2 边坡可靠度
    3.3 边坡极限状态和极限状态方程
    3.4 边坡可靠指标
    3.5 确定目标可靠度的常用方法
        3.5.1 类比法
        3.5.2 校准法
    3.6 露天矿边坡工程的目标可靠度
        3.6.1 露天矿边坡服务年限
        3.6.2 露天矿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3.6.3 露天矿边坡工程目标可靠度
    3.7 城门山露天矿边坡目标可靠度
    3.8 小结
4 露天矿边坡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分布的NID法推断
    4.1 引言
    4.2 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的随机性表现
    4.3 构建抗剪强度参数小样本信息库
    4.4 岩石抗剪强度参数的稳健回归估计
        4.4.1 稳健回归理论
        4.4.2 Matlab中的稳健回归拟合函数及其用法
    4.5 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的正态信息扩散法推断
        4.5.1 信息扩散
        4.5.2 扩散估计
        4.5.3 信息扩散原理
        4.5.4 正态扩散函数的确定
    4.6 城门山边坡岩体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分布的NID推断
        4.6.1 概率分布积分区间的确定
        4.6.2 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式的K-S检验
    4.7 小结
5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露天矿边坡经济风险分析
    5.1 引言
    5.2 露天矿边坡经济风险分析模型
    5.3 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可靠度计算方法
        5.3.1 基于安全系数的边坡稳定性极限状态方程
        5.3.2 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的信息扩散估计
        5.3.3 基于信息扩散估计的失效概率计算方法
        5.3.4 基于信息扩散估计的可靠指标计算方法
    5.4 城门山露天矿边坡经济风险分析
        5.4.1 城门山露天矿概况及滑坡灾害情况
        5.4.2 露天矿边坡模型
        5.4.3 露天矿边坡岩体力学参数
        5.4.4 露天矿边坡最危险滑裂面的搜索
        5.4.5 露天矿边坡的破坏概率和经济风险分析
        5.4.6 边坡开挖成本参数对最优设计方案影响的敏感度分析
    5.5 小结
6 全文结论
    6.1 主要工作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露天转地下安全高效开采动态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现状
        1.2.1 国外露天转地下矿山发展现状
        1.2.2 国内露天转地下矿山发展现状
        1.2.3 露天转地下过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露天转地下境界矿柱铺设研究现状
        1.2.5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采矿方法研究现状
        1.2.6 露天转地下防治水方法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体系结构
第2章 归来庄金矿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矿床赋存条件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2.1 水文地质
        2.2.2 工程地质
    2.3 地质资源储量
    2.4 矿山开采现状
        2.4.1 露天开采现状
        2.4.2 井下工程的现状
    2.5 露天转地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边坡稳定性研究
    3.1 露天矿现有边坡稳定性分析
        3.1.1 节理统计调查及破坏模式划分
        3.1.2 归来庄露天矿结构面分级
        3.1.3 边坡岩石力学特征试验
        3.1.4 现有边坡安全系数计算
    3.2 露天采场延伸开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3.2.1 露天边坡稳定分析基本理论
        3.2.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挂帮矿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3.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3.3.2 数值计算模拟计算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露天边坡局部加固与维护治理设计
        3.4.1 锚索设计
        3.4.2 锚拉抗滑桩设计
        3.4.3 锚杆设计
        3.4.4 挂网喷射混凝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露天转地下境界矿柱优化设计研究
    4.1 预留境界矿柱
        4.1.1 境界矿柱厚度理论计算
        4.1.2 类国内外比矿山参数
        4.1.3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境界矿柱厚度
        4.1.4 预留境界矿柱厚度
    4.2 人工嵌入式境界矿柱
        4.2.1 人工嵌入式境界矿柱方案设计
        4.2.2 人工嵌入式复合矿柱稳定性分析
        4.2.3 境界矿柱的回采技术及设计优化
    4.3 露天转地下境界矿柱的施工布置
        4.3.1 境界矿柱区域矿体的回采
        4.3.2 钢筋混凝土人工假顶形成
        4.3.3 狭窄矿体区域人工假顶结构
        4.3.4 沟槽角砾岩坡面的临时支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开拓工程衔接
    5.1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的储量分析
        5.1.1 盲矿体部分
        5.1.2 西帮挂帮矿
        5.1.3 露天采场剩余矿量
        5.1.4 东帮挂帮矿矿石储量
        5.1.5 地下-40m到-70m水平过渡期可采矿量
        5.1.6 服务年限计算
    5.2 露天转地下开拓工程衔接方案
        5.2.1 -6m到-70m主斜坡道提升方案
        5.2.2 主斜坡道措施口方案
        5.2.3 下盘充填通风井
        5.2.4 上盘技措井方案
        5.2.5 开拓工程建设进度安排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安全高效采矿研究
    6.1 地下开采采矿方法选择
    6.2 首采分段的选择
        6.2.1 首采分段选择方案一
        6.2.2 首采分段选择方案二
    6.3 回采顺序优化研究
    6.4 露天坑底不扩帮延伸采矿方法
    6.5 挂帮矿体采矿方法
        6.5.1 挂帮矿体赋存条件
        6.5.2 挂帮矿回收设计
        6.5.3 边帮下矿体开采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通风与防水
    7.1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井下通风
        7.1.1 井下通风系统现状
        7.1.2 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7.1.3 通风系统计算
        7.1.4 通风系统优化
    7.2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防排水研究
        7.2.1 露天转地下防排水的意义
        7.2.2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防排水措施
        7.2.3 露天转地下防排水方案
        7.2.4 归来庄金矿露天转地下防排水方案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露天转地下研究现状
        1.2.1 露天转地下过渡方式研究现状
        1.2.2 过渡期地下采矿方法研究现状
        1.2.3 延长露天采场服务年限的研究现状
        1.2.4 过渡期露天地下相互干扰因素控制研究现状
        1.2.5 过渡期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模式
    2.1 常规过渡模式
        2.1.1 境界矿柱传统过渡模式
        2.1.2 境界矿柱+覆盖层过渡模式
        2.1.3 常规过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露天地下过渡模式改进
        2.2.1 过渡期高效开采的基本条件
        2.2.2 楔形转接过渡模式
    2.3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渡期边坡岩移控制方法研究
    3.1 边坡岩移危害与控制原理
        3.1.1 边坡岩移危害
        3.1.2 挂帮矿开采与边坡岩移控制原理
    3.2 边坡岩移控制方法
        3.2.1 岩移进程控制方法
        3.2.2 边坡岩移塌陷与滑移方向控制
        3.2.3 露天拦截工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渡期开采境界细部优化
    4.1 开采境界的优化方法
    4.2 细部优化的原则
    4.3 过渡期露天与地下高效开采技术
        4.3.1 露天延深的高效开采技术
        4.3.2 挂帮矿诱导冒落法高效开采技术
    4.4 露天境界的细部优化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渡期产能协同方法研究
    5.1 过渡期产能协同
    5.2 地下产能快速增大的方法
        5.2.1 地下产能增大的制约因素
        5.2.2 地下快速回采
        5.2.3 挂帮矿诱导冒落开采技术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过渡期开拓系统协同布置
    6.1 开拓协同布置的原则
    6.2 协同布置方法
        6.2.1 露天开拓系统的协同布置
        6.2.2 地下开拓系统的协同布置
    6.3 辅助开拓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覆盖层协同形成方法研究
    7.1 覆盖层的作用
    7.2 覆盖层对放矿的影响
        7.2.1 覆盖层废石块度对放矿指标的影响过程
        7.2.2 覆岩块度对放矿指标的影响程度
    7.3 覆盖层的安全厚度计算
    7.4 覆盖层的形成方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协同开采方法在海南铁矿的应用
    8.1 矿山地质与生产概况
        8.1.1 矿山地质概况
        8.1.2 海南铁矿生产概况
    8.2 可冒性分析
        8.2.1 岩体稳定性分级
        8.2.2 矿岩可冒性分析
    8.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高效开采的结构参数
        8.3.1 分段高度的确定
        8.3.2 进路间距的确定
        8.3.3 崩矿步距的确定与优化
        8.3.4 回收进路
    8.4 挂帮矿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
    8.5 三维探采结合方法
        8.5.1 探采结合的意义与技术
        8.5.2 探采结合工程
    8.6 露天地下协同回采
        8.6.1 露天地下协同回采顺序
        8.6.2 挂帮矿主采区回采方案
        8.6.3 挂帮矿体结构参数的优化
        8.6.4 挂帮矿的放矿控制方法
    8.7 露天地下协同控制岩移危害
        8.7.1 岩移控制
        8.7.2 露天边坡滚石试验
    8.8 露采境界细部优化
    8.9 诱导冒落形成覆盖层
    8.10 露天地下联合防排水
    8.11 实施协同开采初步效果
    8.12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获奖及专利情况

(5)石人沟铁矿残采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边坡工程概述
        1.1.1 边坡的分类
        1.1.2 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1.1.3 边坡破坏的主要形式
        1.1.4 边坡破坏的危害
    1.2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程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1.3.1 极限平衡法
        1.3.2 有限元法
        1.3.3 其它方法简介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石人沟铁矿地质概况与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2.1 矿山基本现状
    2.2 矿山地质概况
        2.2.1 工程地质条件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矿山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2.3.1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2.3.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3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3.1 有限元软件的分析与选取
    3.2 残采边坡数学模型建立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3 网格划分
        3.2.4 边界条件和载荷的确定
        3.2.5 非线性求解
    3.3 非线性有限元的分析
        3.3.1 非线性问题有限元求解的基本原理
        3.3.2 材料非线性问题有限元求解步骤
    3.4 计算模型所用的单元类型
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 追脉开采边坡位移场分析
        4.1.1 开采前边坡位移分析
        4.1.2 第一段矿体开采时边坡位移分析
        4.1.3 第二段矿体开采时边坡位移分析
        4.1.4 开采结束时边坡位移分析
        4.1.5 追脉开采位移变化情况总结
    4.2 追脉开采边坡应力场分析
        4.2.1 开采前自重应力场分析
        4.2.2 第一段矿体开采时边坡应力场分析
        4.2.3 第二段矿体开采时边坡应力场分析
        4.2.4 开采结束时边坡应力场分析
        4.2.5 追脉开采应力变化情况总结
5 石人沟铁矿残采边坡治理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FLAC 3D的露天矿开采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露天矿边坡研究概况
        1.2.2 岩体卸荷研究现状
        1.2.3 滑坡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2.4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介绍
        2.1.1 水文环境
        2.1.2 气象环境
    2.2 岩性与地质构造
        2.2.1 矿区岩性特征
        2.2.2 矿区断裂构造
    2.3 矿区边坡破坏类型
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3.1 试验背景
    3.2 试验准备
        3.2.1 试验理论依据
        3.2.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
        3.2.3 模型材料
        3.2.4 锚索设计
        3.2.5 模型构建
    3.3 试验过程
        3.3.1 模型预加载
        3.3.2 模型开挖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模型破坏过程
        3.4.2 模型受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南芬露天铁矿“11-1005滑坡”的数值模拟
    4.1 FLAC软件介绍
        4.1.1 FLAC简介
        4.1.2 FLAC3D6.0版本的优化
    4.2 强度折减法
        4.2.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4.2.2 Mohr-Coulomb强度屈服准则
    4.3 FLAC软件建模
        4.3.1 模型建立
        4.3.2 边坡安全系数
        4.3.3 锚索建模
    4.4 地质力学模型开挖过程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5 南芬露天矿开采方案分析
    5.1 数值模型设计
        5.1.1 断面选取
        5.1.2 建立模型
    5.2 南芬露天铁矿E-E断面开采方案制定
        5.2.1 无台阶开采方案
        5.2.2 分台阶开采方案
        5.2.3 监测点设置
    5.3 不同开采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1 初始应力场
        5.3.2 最大不平衡力监测
        5.3.3 边坡安全系数变化
        5.3.4 剪应变增量云图
        5.3.5 最大主应力云图
        5.3.6 合位移云图
        5.3.7 分析开采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7)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1.2 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实例
        1.2.2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
        1.2.3 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厚度研究现状
        1.2.4 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山概况
    2.1 矿区地质
        2.1.1 地层
        2.1.2 构造
    2.2 矿床地质
        2.2.1 矿体特征
        2.2.2 矿体围岩
    2.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4 矿山开采现状
    2.5 露天转地下开采概况
        2.5.1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方案
        2.5.2 地下开采设计范围
        2.5.3 地下采矿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3.1 室内点荷载试验
        3.1.1 取样地点选择
        3.1.2 试验结果
    3.2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
        3.2.1 取样地点选择
        3.2.2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结果
    3.3 岩体质量分级
        3.3.1 普氏分级
        3.3.2 RMR分级法
        3.3.3 Q系统分级法
    3.4 现场原位实验
        3.4.1 试验地点选择及试验仪器设备
        3.4.2 试体制备及试验加载
        3.4.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计算
    3.5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3.5.1 Hoek-Brown强度准则
        3.5.2 岩体抗压、抗拉强度计算
        3.5.3 岩体变形模量计算
        3.5.4 岩体抗剪强度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
    4.1 境界顶柱力学模型
    4.2 境界顶柱安全厚度计算
        4.2.1 K.B鲁别涅依他公式
        4.2.2 厚跨比法
        4.2.3 荷载传递交线法
        4.2.4 结构力学法
        4.2.5 普氏拱理论法
        4.2.6 经验类比法
    4.3 影响境界顶柱稳定性的因素
    4.4 境界顶柱破坏形式
    4.5 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
        4.5.1 摩尔库伦极限平衡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境界顶柱数值模拟分析
    5.1 FLAC~(3D)数值模拟理论
        5.1.1 FLAC~(3D)简介
        5.1.2 本构模型
    5.2 初始计算模型的建立
        5.2.1 数值模拟的参数选取
        5.2.2 模型初始状态下的数值分析
    5.3 境界顶柱厚度的数值模拟分析
        5.3.1 方案一
        5.3.2 方案二
        5.3.3 方案三
        5.3.4 方案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8)露天矿岩质边坡开挖卸荷动力效应及其稳定性演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卸荷破坏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露天矿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特征与稳定性分析
    2.1 露天矿岩质边坡的开挖卸荷机理分析
        2.1.1 边坡开挖卸荷动力效应与岩体损伤原理
        2.1.2 边坡岩体在开挖卸荷条件下的变形模式
    2.2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类型
        2.2.1 岩质边坡结构类型
        2.2.2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模式
        2.2.3 边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
    2.3 露天矿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3.1 边坡地质因素
        2.3.2 边坡力学参数
        2.3.3 边坡几何形状
        2.3.4 水的影响
        2.3.5 生产因素
        2.3.6 其他因素影响
    2.4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4.1 极限平衡法
        2.4.2 有限单元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挖卸荷条件下露天矿岩质边坡的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分析
    3.1 ABAQUS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介绍
    3.2 金川矿区边坡基本特征
        3.2.1 工程概况
        3.2.2 地形地貌
        3.2.3 地层岩性
        3.2.4 地质构造
        3.2.5 水文地质
    3.3 矿区边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几何尺寸与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3.3.2 模型边界条件和荷载条件的选取
        3.3.3 模型的网格划分
    3.4 开挖过程中边坡模型水平应力场演化规律的分析与研究
    3.5 开挖过程中边坡模型位移场演化规律的分析与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露天矿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参数的模拟分析与实例反演
    4.1 岩质边坡开挖卸荷动力增量位移响应比参数的基本理论
        4.1.1 开挖卸荷动力增量位移响应比参数的定义
        4.1.2 开挖卸荷动力增量位移响应比参数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4.1.3 开挖卸荷动力增量位移响应比的特征
        4.1.4 开挖卸荷动力增量位移响应比模型的建立
    4.2 开挖卸荷动力增量位移响应比参数的数值分析与实例反演
        4.2.1 开挖卸荷动力增量位移响应比参数的数值分析
        4.2.2 边坡稳定性演化规律的反演分析
    4.3 岩质边坡位移矢量角参数的基本理论
        4.3.1 位移矢量角参数的定义
        4.3.2 位移矢量角参数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4.3.3 位移矢量角参数的特点
    4.4 开挖卸荷位移矢量角参数的数值分析与实例反演
        4.4.1 开挖卸荷位移矢量角参数的数值分析
        4.4.2 开挖卸荷位移矢量角参数的实例反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参加科研项目及国内外会议
致谢

(9)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及采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研究综述
        1.2.1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
        1.2.2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的采矿方法研究
        1.2.3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期回采、开拓方案以及回采顺序研究
        1.2.4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期安全问题研究
        1.2.5 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厚度研究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开展工作
    1.4 小结
第二章 岩石(体)结构特性、物理力学参数性质测定
    2.1 石人沟铁矿地质条件及采矿条件
        2.1.1 地理交通位置、隶属关系及矿山现状
        2.1.2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2.1.3 矿区水文地质
        2.1.4 露天转地下主要采矿方案
        2.1.5 矿柱名称介绍
        2.1.6 矿山开采现状
    2.2 石人沟铁矿岩体结构特征描述
    2.3 石人沟铁矿岩体渗透特性
    2.4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5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2.6 岩体长期强度的确定
    2.7 小结
第三章 境界顶柱可能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解析评价
    3.1 石人沟铁矿采空区围岩压力分布特点和潜在破坏模式
    3.2 境界顶柱稳定性的工程类比研究
    3.3 摩尔-库仑极限平衡解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顶柱稳定性及破坏机制的二维模拟分析
    4.1 应用FLAC2D的变形破坏分析
        4.1.1 FLAC2D基本原理
        4.1.2 计算模型及研究方案
        4.1.3 计算结果分析
        4.1.4 FLAC2D分析小结
    4.2 应用RFPA2D的变形破坏分析
        4.2.1 RFPA2D基本原理
        4.2.2 计算模型及研究方案
        4.2.3 计算结果分析
        4.2.4 RFPA2D分析小结
    4.3 考虑水弱化作用和长期强度的稳定性分析
        4.3.1 分析结果
        4.3.2 分析结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采矿方案情况下顶柱围岩三维稳定性分析
    5.1 数值计算软件介绍-MSC.Patran和MSC.Nastran
        5.1.1 MSC.Patran简介
        5.1.2 MSC.Nastran简介
    5.2 计算模型及方案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方案一研究结果
        5.3.2 方案二研究结果
        5.3.3 方案三研究结果
        5.3.4 方案四研究结果
        5.3.5 方案五研究结果
        5.3.6 方案六研究结果
        5.3.7 方案七研究结果
        5.3.8 方案八研究结果
        5.3.9 方案九研究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境界顶柱稳定性监测与分区研究
    6.1 各种分析结果的分析对比与境界顶柱厚度的确定
    6.2 露天转地下稳定性分区研究
    6.3 露天转地下稳定性分区的监测
第七章 含水破碎带及断层下采矿技术研究
    7.1 研究背景
    7.2 F18、F19断层区域地质条件概述
    7.3 南区-60m中段F18-F19破碎及断层区域目前开采现状
    7.4 存在的问题
    7.5 F18-F19破碎断层区域稳定性分析力学参数确定
    7.6 二维稳定性及破坏机制模拟分析
        7.6.1 计算模型及方案
        7.6.2 计算结果
        7.6.3 考虑水弱化作用和长期强度时稳定性分析
    7.7 三维背景应力场计算分析
        7.7.1 计算模型及方案
        7.7.2 计算结果及分析
    7.8 矿石储量及可采出矿石量
    7.9 建议采矿方案及支护方案
    7.10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的矿山岩体强度参数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强度标定方法研究现状
        1.2.2 微震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矿山岩体力学的特点
        1.3.1 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矿山岩体力学的特点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岩体初始强度估算及表征单元体的确定
    2.1 前言
    2.2 石人沟铁矿概况
        2.2.1 石人沟铁矿开采现状
        2.2.2 石人沟矿区地质条件
        2.2.3 目前矿区空区分布状况
    2.3 基于ShapeMetrix 3D的岩体结构面信息统计
        2.3.1 ShapeMetrix3D系统简介
        2.3.2 石人沟铁矿岩体结构面数字测量
        2.3.3 石人沟岩体结构面密度参数
    2.4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强度参数研究
        2.4.1 Hoek-Brown强度准则
        2.4.2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节理岩体强度估算方法
        2.4.3 GSI的量化
        2.4.4 石人沟岩体强度参数的计算
    2.5 基于结构面网络模拟的岩体强度表征单元体的确定
        2.5.1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岩体结构面模拟
        2.5.2 岩体单轴抗压强度表征单元体的确定
        2.5.3 岩体抗剪强度表征单元体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人沟铁矿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3.1 引言
    3.2 矿山微震监测目的及微震监测系统的简介
        3.2.1 石人沟铁矿微震监测的目的
        3.2.2 石人沟铁矿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3.3 微震监测系统的布设
        3.3.1 监测范围
        3.3.2 传感器的布置方式
        3.3.3 微震监测网络的建立
    3.4 传感器的安装
        3.4.1 传感器的安装
        3.4.2 传感器安装效果验证
    3.5 系统定位精度的验证及波形信号数据库的建立
        3.5.1 石人沟系统定位精度的验证
        3.5.2 石人沟铁矿微震波形数据库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的岩体力学特性变化规律分析
    4.1 引言
    4.2 石人沟铁矿微震信号时空分布特征
        4.2.1 15#~16#勘探线间空区分布状况及存在问题
        4.2.2 微震事件时空分布规律
    4.3 岩体微震活动的统计学特征
        4.3.1 能量指数与累积视体积关系变化规律
        4.3.2 矿山微震活动的b值特征
        4.3.3 微震活动的分维特征
        4.3.4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的矿山岩体强度参数动态表征
    5.1 引言
    5.2 岩体破裂准则
        5.2.1 矿山岩体破坏机理
        5.2.2 矿山岩体强度劣化
    5.3 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的岩体强度表征原理
        5.3.1 与岩体强度损伤劣化相关的微震参数的选择
        5.3.2 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的岩体强度表征方法
    5.4 石人沟铁矿现场实例分析
        5.4.1 研究区域选取
        5.4.2 微震数据分析
        5.4.3 应力场计算
        5.4.4 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的岩体强度参数表征
    5.5 基于强度折减的岩体安全系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石人沟露天矿的边坡岩体结构与总体边坡破坏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露天矿边坡风险分析[D]. 岩小明. 中南大学, 2013(12)
  • [2]中国露天矿山边坡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A]. 王思敬,高谦,孙世国. 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 2006
  • [3]露天转地下安全高效开采动态调控技术研究[D]. 王立君. 东北大学, 2012(07)
  • [4]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李海英. 东北大学, 2015(03)
  • [5]石人沟铁矿残采边坡稳定性研究[D]. 李闻杰. 河北理工大学, 2009(02)
  • [6]基于FLAC 3D的露天矿开采稳定性分析[D]. 刘宇航.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2)
  • [7]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与稳定性研究[D]. 潘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露天矿岩质边坡开挖卸荷动力效应及其稳定性演化规律的研究[D]. 马孝云.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9]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及采矿技术研究[D]. 南世卿. 东北大学, 2008(05)
  • [10]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的矿山岩体强度参数表征方法研究[D]. 郑超. 东北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石人沟露天矿边坡岩体结构及整体边坡破坏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