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氧量指示剂药敏板在细菌药敏检测中的应用

耗氧量指示剂药敏板在细菌药敏检测中的应用

一、耗氧指示药敏板在检测细菌药物敏感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骆延波[1](2021)在《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文中提出研制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包括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96点阵琼脂检测盒、便携式细菌培养箱、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等,实现了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试验稀释法标准,对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结构和操作稳定性、重复性、与CLSI药敏标准方法比对验证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使用该药敏试验接种仪方法与CLSI药敏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了8种抗生素对48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该药敏试验接种仪便于灭菌,易于操作,结构合理,接种细菌量重复性好,与CLSI微量肉汤稀释法比对检测结果吻合率达95%,批量检测结果吻合率90%以上,检测效率高5倍以上。针对国内养殖场临床化验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的现状,研制开发出一种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箱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0~50 cm、20~30 cm、20~30 cm,热功率为30~40 W。主要由密封的泡沫盒、加热带、电线、温控开关等组成,经过温度稳定性、温度差异性、与常规恒温培养箱培养性能比对验证及使用费用对比、实地培养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该便携式细菌培养箱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箱体内温度相对恒定(温度范围30-42℃),符合常规细菌的培养要求,与常规培养设备相比成本降低90%,适用于基层现场和实验室培养细菌。研制的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包括外壳、显示屏、图像采集室、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其中显示屏固定在壳体上,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和图像采集室安装在内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与图像采集室对应,控制板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的数据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口,显示屏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包括扫描仪和光源。CMOS感光器或CCD感光器,连接到控制器。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系统进出托盘和操作系统运行顺畅。每个药敏板的读数值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与目测结果比对验证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而且检测效率是目测的5倍以上。检测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图像采集仪能够识别琼脂板上直径大于0.5mm的菌落。本软件设计记忆功能,对于初次不能识别的较小直径菌落,经过软件识别标记,再次扫描时即能识别。为便于操作,撰写了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能够实现高通量图像采集和MIC统计分析,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读取结果重复性好,敏感性高,检测效率比常规目测和手工录入数据提高10倍以上,适合批量细菌药敏试验检测。为验证该优化集成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使用该集成技术对分离鉴定的临床分离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在此基础上检测高抗药性基因。分离鉴定出菌株总数为10617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等。对主要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筛选部分抗药性水平较高的细菌,对其抗药性基因进行了检测,并统计了10余种常用药物对细菌的MIC频率分布。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于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对多黏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呋、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抗药率高于40%;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相对敏感。沙门氏菌的总体抗药性水平略低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的抗药性高于70%,对其它药物较为敏感性低于20%。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多黏菌素的抗药性明显低于病料来源大肠杆菌。健康动物粪便源大肠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殖畜种抗药性背景指示菌的作用。多重高抗表型的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均含有多种抗性基因,同时含有多种毒力基因。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720份新鲜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检测结果表明:83株携带mcr-1基因;从mcr-1阳性菌株中共检测到5种ESBL基因和4种PMQR基因。药敏检测只用了1个月时间,比常规方法节省5个月,检测成本降低80%。综上所述,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准确、稳定、可重复、效率高,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为国内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适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为细菌抗药性检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郭发昊[2](2021)在《多黏菌素B在多重耐药菌介导的难治性肺部感染患者中的PK/PD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多黏菌素B(polymyxin B)是一类环肽类,浓度依赖型杀菌抗生素,具有中度抗生素后效应,以其耐药率低、抗菌疗效好作为治疗革兰阴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由于其常见且严重的肾毒性与神经毒性,以及其他毒性较低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出现,导致其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临床使用频率变低。近年来,由革兰阴性多耐药/泛耐药菌(MDR/XDR)引起的难治性肺部感染造成的死亡人数众多且逐年增加,在此种严峻的情况下,多黏菌素B这一“老药”被重新启用,且在呼吸重症科的使用频率日益增加。但由于多黏菌素B未经过严格的传统药代动力学评价,以及临床应用经验较少,因此PK/PD等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研究迫在眉睫。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多黏菌素B在多重耐药菌介导的难治性肺部感染患者群体中进行了PK/PD研究。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检测的LC-MS/MS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静脉注射多黏菌素B的肺部感染患者血浆样本,测定血药浓度并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同时结合药效学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建立PK/PD模型,并进行蒙特卡罗模拟,得到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达标概率(PTA)或累计反应分数(CFR),为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建议,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1.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的血药浓度。以多黏菌素E2为内标,乙腈蛋白沉淀处理方法,采用梯度洗脱,离子源为ESI,正离子模式,多重反应监测(MRM),按照《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完成方法学验证。2.完成临床患者血浆样本的收集,以年龄≥18岁且临床诊断为多重耐药菌介导的难治性肺部感染,静脉注射多黏菌素B≥48 h为标准,收集注射多黏菌素B肺部感染28例患者的112个样本。3.以验证后的LC-MS/MS法测定已收集患者的血浆药物浓度。4.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BMD)对临床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5.结合患者血药浓度数据与相关信息,建立多黏菌素B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筛选出对药代动力学参数影响较强的协变量。基于PK/PD理论进行蒙特卡罗模拟,模拟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案,计算达标概率PTA和累计反应分数CFR。以AUC/MIC≥50作为靶值,将获得的CER≥90%或能达到最高PTA值的给药方案作为最优选择,即临床治疗最佳的给药方案。结果: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灵敏、专属、可靠的用于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测定的LC-MS/MS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0~6400 ng·m L-1,对该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基质效应、回收率、标准曲线、批内、批间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下限和灵敏度、稀释可靠性、基质中分析物的短期和长期稳定性、重新进样重现性、处理过的样品在自动进样器温度下的稳定性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方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应用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浓度分析方法的完整验证结果均符合接受标准,能适用于临床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检测。2.通过稀疏采样法收集到28例严重肺部感染患者共112份血浆样本,保存于-80℃超低温冰箱。3.由建立好的LC-MS/MS方法检测得到患者的血药浓度数据。4.共收集28例患者和26株MDR,4例患者标本源于肺泡灌洗液,1例来源于血液,其余均来源于痰液。分离得到铜绿假单胞菌6株,鲍曼不动杆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12株。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为0.25μg·m L-1的菌株数占总菌株的3.85%,MIC为0.5μg·m L-1的占34.62%,MIC为1μg·m L-1的占46.15%,MIC为2μg·m L-1的占11.54%,MIC为4μg·m L-1的占3.85%5.使用Phoenix NLME程序,建立了多黏菌素B在难治性肺部感染患者群体中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确认肌酐清除率(Cr CL)对血浆药物清除率(CL)具有显着性影响,经自举法(Bootstrap)以及视觉预测检验(VPC)验证,证明模型稳定可靠且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根据PPK模型反馈得出的PK参数,以及PD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建立了蒙特卡罗PK/PD模型。根据Cr CL分组并模拟临床7种给药方案。模型预测显示,当致病菌MIC=0.25μg·m L-1时,不同肾功能患者的所有给药方案PTA均>90%;MIC=0.5μg·m L-1时,Cr CL>120m L·min-1的患者PTA<90%;MIC≥1μg·m L-1时,对于所有患者几乎所有给药方案PTA均难以达到90%;且在给定MIC分布下,各个给药方案的CFR均小于90%,难以获得理想的抗感染效果。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LC-MS/MS法简便高效,能准确测定血药浓度,可用于临床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的监测。2.本研究建立了多重耐药菌介导的难治性肺部感染患者PPK模型,仅发现Cr CL是多黏菌素B药代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模型稳定、有效,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多黏菌素B患者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预测。3.肾功能在多黏菌素B的人体药代动力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应考虑患者肾功能的差异从而进行剂量调整,且对于高MIC的MDR感染,当前的给药方案均难以发挥理想药效,如培养出MDR应尽早进行MIC的测定指导给药方案的调整,防止因给药剂量不足而无法发挥理想药效,延误治疗时机。

张惠恺[3](2019)在《哈尔滨市区生鲜食物中食源性病原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筛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抗生素问世以后,临床上的患者因致病菌感染的患病率大幅度降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虽然给人类健康带来了福音,但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新抗生素的研制与开发脚步迟滞、新种耐药菌无抗可抵等等。共生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将耐药基因传递给人体和环境中的其他病原体,引起耐药性的传播并成为耐药基因的储存库。且研究发现终端食品中分离的耐药细菌与感染人类的耐药细菌相关性最大,本次实验希望通过分离获得零售食品和病人粪便中的耐ESBLs、耐碳青霉烯类和耐多粘菌素类的耐药细菌,了解我市目前部分地区耐ESBLs、耐碳青霉烯类和耐多粘菌素的耐药细菌的污染情况。因此本课题所选目标耐药菌株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研究将从几种零售食品及病人的粪便中采集筛查样本菌株,然后通过PCR、基因测序等技术对分离菌株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超级细菌的出现对人类构成了重大威胁,寻找新的抗生素替代品迫在眉睫。国内外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在食品领域寻求安全有效的生物抑菌技术。乳酸菌属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是食品级安全微生物,并且部分菌株被FAO和WHO列为益生菌。我们不仅可以将乳酸菌以食品添加剂的形式直接添加到食物中来改善人体健康,而且可以利用其发酵代谢产物特别是乳酸菌细菌素作为食品防腐剂和抗生素替代物来抑制大量致病菌的生长。因其发酵代谢产物具有无毒无害、安全高效等优点,近年来作为生物抑菌剂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广泛应用的代谢产物只有少数的几种,其中细菌素一类被应用的较为广泛。因细菌素自身的性质特点,并非所有代谢产生的细菌素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挥效用,只有不断的挖掘新型高效细菌素类产品,才能继续推动生物抑菌技术的发展。因此本实验要选用几种实验室已知的乳酸菌的代谢产物对筛选出来的耐药菌株进行简单的抑制作用探究,为寻求高效、稳定的生物抗菌剂提供参考。耐药细菌菌株及耐药基因获得结果如下:(1)从哈尔滨市部分生鲜超市和医院采集零售食品和病人粪便样本共120份(食品、粪便各60份),用三种不同抗菌谱的抗生素筛选出耐药菌株共388株。(2)样品阳性率情况:食品检出率73.33%,粪便检出率65.00%,检出率基本持平;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耐药大肠218株多于耐药肺克170株,从耐药类型上看,ESBLs菌株276株、KPC菌株68株、PO菌株44株,整体来看,ESBLs菌株占比最大,环境污染相对较为严重。(3)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耐药基因分布情况如下:ESBLs菌株中检出CTX-M-7/8(频数159、占比57.61%)、CTX-M-11/12(频数135、占比48.91%);KPC菌株中检出blaIMP(频数6、占比8.82%)、blaNDM(频数7、占比10.29%);PO菌株中检出MCR-1(频数4、占比9.09%)。可以看出,ESBLs菌株中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PO菌株中仅检出一种耐药基因型,没有分布分散,趋于集中流行趋势。通过以上检测结果获得了我市部分区域的耐药基因传播情况,为预防和追溯ESBLs、KPC、PO类耐药基因的传播和流行提供参考依据,为临床用药和环境中抗生素的使用做出指导,为管控和治理我市抗生素滥用情况做出警示。抑菌试验:本研究选用的四种乳酸菌对耐药菌株的抑制作用没有显现。

李颖[4](2018)在《中国多中心曲霉鉴定、药物敏感性及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鉴定技术对曲霉临床分离株的菌种鉴定能力;分析中国多中心曲霉临床分离株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情况,评估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和Sensititre YeastOne真菌药敏检测系统在曲霉体外药敏检测性能的一致性;对国际热点问题唑类耐药烟曲霉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自中国13家医疗单位的332株曲霉临床分离株进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BenA)和钙调蛋白基因(CaaM)序列分析,明确鉴定受试曲霉菌种信息,筛选曲霉种水平分辨率最佳检测基因。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受试曲霉进行菌种鉴定,通过优化检测环节和建立本地质谱分析数据库两条途径来提升MALDI-TOF MS对曲霉的鉴定能力。采用CLSI M38-A2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受试曲霉菌株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分析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及耐药率;平行进行Sensititre YeastOne真菌药敏试验,评估其与CLSI M38-A2药敏方案在曲霉体外药敏检测性能的一致性。对唑类耐药烟曲霉进行唑类药物作用靶位点CYP51A基因突变型别检测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唑类耐药相关基因CYP514、CYP51B、Cdr1B等的表达水平。选取1株背景信息明确的唑类敏感烟曲霉对其进行体外唑类药物诱导实验以获得同源唑类耐药烟曲霉,分析此过程中涉及的菌株表型变迁和唑类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及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基因序列分析技术揭示332株曲霉临床分离株分属于15个曲霉种;三个检测基因中以CaM对受试曲霉的种水平鉴定率最高(97.9%)。针对MALDI-TOF MS,27.4%(91/332)受试曲霉经 MALDI-TOF MS 鉴定至种水平,56.3%(187/332)受试菌株可鉴定至属水平;将Bruker MALDI-TOF MS种水平鉴定临界值由>2.0适度下调至>1.7后,可将受试曲霉MALDI-TOF MS种水平鉴定率由27.4%显着提升至83.7%(278/332)且不引起错误鉴定率升高;结合本研究建立的本地质谱分析数据库,94.3%(313/332)受试曲霉菌株可经MALDI-TOF MS实现准确种水平鉴定。CLSI M38-A2药敏试验揭示96.7%(321/332)受试曲霉菌株对测试的6种抗真菌药物持体外敏感状态。耐药菌株中以受试曲霉伏立康唑(VOR)体外耐药率最高,为2.4%(8/332)。本研究中,Sensititre YeastOne 与 CLSI M38-A2 在曲霉体外药敏检测性能的基本一致性为91.2%,分类一致性可达98.8%,在唑类耐药烟曲霉检测方面二者一致性可达100%。本研究仅分离到2株唑类耐药烟曲霉,一株为伊曲康唑(ITR)&VOR双重耐药,并于CYP51A基因携带TR34/L98H突变;另一株仅对VOR持高耐药状态,其CYP51A基因突变型别为TR46/Y121F/T289A。2株唑类耐药烟曲霉均存在CYP51A基因高水平表达。体外诱导实验成功获得同源唑类耐药烟曲霉,并于诱导耐药过程中检测到CYP51A基因发生G448S和P216L单位点氨基酸改变,诱导耐药烟曲霉的CYP51A基因表达水平较同源敏感菌株显着升高;ITR&VOR联合体外诱导可使菌株出现多重唑类耐药并药物外排泵蛋白Cdr1B基因表达水平升高。[结论]钙调蛋白基因(CaM)可作为曲霉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种的一级检测靶标。MALDI-TOF MS可用于曲霉临床分离株菌种鉴定,适当下调种水平鉴定临界值以及联合本地质谱分析数据库的应用,可显着提升MALDI-TOF MS对曲霉的鉴定能力,满足临床曲霉菌株鉴定需求。本研究涉及的多中心曲霉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良好,唑类耐药烟曲霉的临床分离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Sensititre YeastOne真菌药敏检测系统可用于曲霉体外药敏检测。本研究中涉及的唑类耐药烟曲霉耐药机制与CYP51A基因突变及表达水平升高相关;此外,Cdr1B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参与菌株在高浓度药物压力下做出的抵御性反应。

张从超[5](2017)在《生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及耐药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S.aureus在适当的条件线,能够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S.aureus是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出现并泛滥,同时增加了多重耐药的危险,这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因此,对于食源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危害性的研究关乎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从济南市各大奶牛场采集130份生牛乳样品,利用生化鉴定法鉴定出样品中的S.aureus;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鉴定,验证其快速检测食源致病菌的可行性;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试剂盒对鉴定出的S.aureus进行肠毒素检测;利用PCR法对S.aureus肠毒素进行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实验,检测S.aureus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的130份生鲜牛乳样品来自济南6个不同地区,采集形式分为生鲜乳收购站采集样品与奶牛运输车采集样品,利用传统生化鉴定与API法鉴定,共有57份样品判定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检出率为44.62%。JA1到JA6地区生鲜乳样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6个地区生鲜乳收购站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均高于生鲜乳运输车;虽然污染程度差异明显,但总体污染程度均低于1000CFU/ml。(2)对实验获得的5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的检测,利用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鉴定出11株产肠毒素菌株,产毒结果为SEA型、SEB型和SEB型。利用PCR法对5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基因的检测,肠毒素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共有57株菌株中共有有SEA、SEB、SEC、SEE、SEG和SHE型6种肠毒素基因型,各类型的肠毒素菌株在地区分部较为均匀,差异不明显,其中以SEG和SHE型肠毒素的菌株数量最多(SEG:52.63%,30/57;SHE:36.84%,21/57)。(3)对5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选取12种抗生素药物,结果发现,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最多,耐药率87.72%,其次为氨苄西林,耐药率84.21%,另外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性也较高;共有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株主要来自JA1、JA2、JA3地区,在这其中以耐3种药物与耐5种药物的菌株数量最高,而耐药谱种类较多,受地区间差异影响较大。(4)利用MALDI-TOF MS检测鉴定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传统生化鉴定发和API法进行对比,MALDI-TOF MS对5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属水平上的鉴定结果可信度均超过了95%,与传统生化鉴定和API法结果一致。证明了MALDI-TOF MS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稳定性良好,同时其检测速度快,高通量,相比其他方法优势较大。同时对57株细菌进行蛋白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对菌株之间的同源性进行比较,按照50%相似性即500处作为判定水平,5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被分为5个类型,6个地区的样品混合分布于5个聚类分析类型里。(5)将MALDI-TOF MS方法收集到的质谱图进行分析,将菌株的耐药性结果与蛋白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研究发现MALDI-TOF MS可以快速检测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质谱图中表现出了特殊的峰值;对耐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克雷霉素类抗生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能够检测鉴定。

施路一,张瀚元,张秀英[6](2016)在《应用微量酶标仪检测药物体外抑菌作用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体外抑菌试验[1-6]是研究抑菌药效和细菌耐药性的经典手段,其利用人为或自然扩散形成抑菌药物浓度梯度,以在梯度浓度中受试菌的生长状况反映试验结果。在结果判读方面,由于人为可以控制梯度浓度,如试管法、平板法、微量法等,故可确切地读取对应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中的药物应用;但是自然扩散形成的浓度梯度不可确切读取药物浓度,如纸片法、打孔法,故此类方法仅能对药

马苏[7](2015)在《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现状及趋势》文中认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涉及全球性公共卫生,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兽医和人类健康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已陆续建立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系统,其监测数据的运用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改善耐药性状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并研究了丹麦、美国等发达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方面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2008年~2014年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茼、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丹麦(DANMAP)、美国(NARMS)监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严重,不同动物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调查1992株沙门氏菌对9大类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数据显示,猪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鸡源沙门氏菌。猪源沙门氏菌对四环素、磺胺类、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而对头孢噻呋的耐药率最低;鸡源沙门氏菌对多粘菌素E、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最敏感。调查16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8大类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数据显示,猪源、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率最高,对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药物次之,对头孢类(头孢西丁、头孢噻呋)和糖肽类(万古霉素)敏感。调查18805株大肠杆菌对9大类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数据显示,猪源、鸡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四环素类和p-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最高,其次是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头孢类和多粘菌素类敏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08年~2013年间,丹麦猪源沙门氏菌、猪鸡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上升;2008年~2011年间,美国猪源沙门氏菌耐药率逐年降低,鸡源大肠杆菌耐药率变化不大。我国猪、鸡源大肠杆菌对这些药物的耐药率处于高水平状态,变化不明显。3个国家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趋势相似,但与丹麦和美国相比,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为借鉴发达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做法和经验,本文选取了丹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控系统在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但只有少数国家拥有全国监控网络,能实现定期、及时报告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这些国家的监测系统开展工作的范围和规模各不相同。部分在国家层面、部分在地区层面,部分国家实现了跨国合作。大部分国家均监测鸡、猪、牛,美国和丹麦还对火鸡进行监测。多数国家监测的细菌为致病菌和指示菌两大类,包括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美国每年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监测抗菌药物的种类,2010年对沙门氏菌监测的抗菌药物包括16种。丹麦监测的抗菌药物共有29种,其中对沙门氏菌监测18种。本研究通过调查比较美国、丹麦等国家和我国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情况和监测体系发现,我国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相对严重,尤其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药物如p-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我国的耐药性监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有一定发展,但在监测范围、区域合作、资金投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差距。本文基于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结合国外发展经验,认为需要着重在建立健全耐药性监测法规制度、落实管理和监测职能、优化监测网络、科学制定监测计划、正确运用监测结果和保证工作经费等方面加强工作,提高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水平,为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促进健康养殖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吴青[8](2015)在《北京市水产品污染及腹泻病例副溶血性弧菌关联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2013年全国报告的微生物因素所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主要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等引起,分别占患病人数的26.5%、22.8%和12.0%。2013年全国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1335家哨点医院和137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分离、检测87439份粪便标本,其中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83%、1.62%、0.97%。2013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表明:哨点医院共采集腹泻病例标本5617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阳性菌株954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最多,372株,占38.99%。故由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将是北京今后几年内威胁消费者健康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通常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致病性较弱,而腹泻病例分离株致病性较强,与水产品样本分离株毒力基因型差别较大,二者之间关联性研究较少。本文对2014年北京夏季市售水产品污染副溶血性弧菌与食源性感染病例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型、耐药谱、分子分型的研究比较,对北京市水产品污染及腹泻病例副溶血性弧菌关联性进行分析。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市售水产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以及哨点医院食源性感染病例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情况;通过对不同水产品(海水产品、淡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型、耐药谱和分子分型的研究,构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实验室基础数据库;基于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分型技术,揭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与病例感染的关联性,为北京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致病病原分析提供溯源,为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目的与意义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选择北京地区三个大型农贸市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岳各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和京深海鲜批发市场,采集不同种类的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采用MPN方法对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定量检测,获得各类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及污染量数据。2.选择北京丰台区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北京丰台医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医院,以呕吐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诉的就诊病例作为监测样本。采集上述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获得食源性感染病例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水平。3.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分离得出的水产品株和临床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1h、t1h、trh的检测。4.采用玻片凝集的方法对分离得出的水产品株和临床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5.参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和MIC解释标准对分离得出的水产品株和临床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6.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分离得出的水产品株和临床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的研究,采用Bionumerics分析软件对DNA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从基因的水平量化不同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1.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及污染量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7-9月份实际共采集水产品样品164份,其中80份样品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总污染率为48.78%;淡水产品污染率为38.78%,海水产品污染率为53.04%。淡水产品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平均菌量浓度为66.63MPN/g,海水产品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平均菌量浓度为36.54MPN/g。80份阳性样品中,有14份菌量浓度>210MPN/g。不同种类水产品中,贝类、虾类的污染率高于鱼类和蟹类;不同月份间,污染率未见明显差别。2.三家哨点医院2014年7月末至8月末的腹泻临床病例中分离出21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8月份因呕吐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33名,其中17名患者粪便样本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率为51.52%。3.PCR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0株水产品来源和21株腹泻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tlh基因全部阳性,trh基因全部阴性。21株腹泻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20株tdh毒力基因阳性,tdh毒力基因携带率为95.24%;80株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只有1株tdh毒力基因阳性,tdh毒力基因携带率为1.25%。4.21株临床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除1株不能分型,其余20株中最主要血清型为03:K6型,占总数的61.90%(13/21);其次为04:K8型,占总数的28.57%(6/21);还有1株属于02群,K抗原未知。80株副溶血性弧菌0抗原血清分型率高,达到97.5%,分属于9个不同的0群,包括01、02、03、04、05、06、08、010、011。主要血清型集中在02、01、05群,这三种血清型占水产品菌株数的61.25%,02群为最主要血清型,占总数的35.00%。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K抗原分型率低,能完全分型的菌株占总数的37.50%(30/80),其中以02:K28最多,占完全分型菌株数的43.33%(13/30),为发现03:K6型临床流行株。出现3株新菌型,血清型为01:K33、05:K33、011:K34。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1株临床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只对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出现耐药和中介,耐药率为28.57%(6/21),中介率为57.14%(12/21),对其余11种抗生素全部敏感。80株水产品分离株中,有50株菌对至少一种抗生素耐药,总体耐药率为62.50%;10株菌出现双重耐药,双重耐药率为12.50%。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及中介菌株最多,耐药率达45.00%(36/80),中介率为39.68%;其次是庆大霉素,耐药率25.00%(20/80);四环素、环丙沙星、萘啶酸、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率均为1.25%(1/80);多粘菌素B有5.00%(4/80)的中介菌株,但未出现耐药株。水产品分离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氯霉素、美罗培南均100%敏感。不同类型水产品中,淡水产品分离株耐药率为52.63%,海水产品分离株耐药率为65.57%,均以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总体耐药情况无明显差异,但是双重耐药情况绝大多数出现在海水产品分离株中。6.副溶血性弧菌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101株菌经限制性内切酶sfi Ⅰ酶切后显示出良好的分型能力,分型率为96.04%(97/101),共产生92种带型,每株菌条带数在12-22条之间。聚类结果显示,腹泻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遗传相似度在47.3%-100%之间,可分为4个群(Ⅰ、Ⅱ、Ⅲ、Ⅳ),相同血清型之间相似度高,有紧密的亲缘关系;水产品来源的分离株遗传相似度在48.3%-97.6%之间,淡水产品分离株和海水产品分离株之间只有少数相似度高,不同类型水产品分离株之间最高相似度为97.1%,样本来自相同时间、相同地点;水产品来源和腹泻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遗传相似度在48.3%-100%之间,存在3个较明显的克隆群,群内相似度>88.7%,包含6株水产品分离株和11株临床分离株,水产品分离株和临床分离株最高遗传相似度达到100%,不同来源的分离株之间存在紧密的亲缘关系。结论1.北京地区市售水产品贝类、虾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高于其他类水产品,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间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大。2.北京食源性感染病例中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率高,不同性别间感染率未见差异。3.80株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只有1株菌检出tdh基因,trh基因均未检出,但同期哨点医院腹泻病例粪便样本中分离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型绝大多数为tdh(+)/trh(一),占95.24%(20/21)。表明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致病性较弱,腹泻病例分离株致病性较强,与水产品样本分离株毒力基因型差别较大。4.03:K6和0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北京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优势菌株。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完全分型率低,主要血清型为02群,发现3株新菌型,其中2株未经报道过。水产品株的02:KUT型和02:K3型具有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潜在风险。5.哨点医院腹泻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情况受水产品原产地影响,情况复杂,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分离株耐药情况无明显差异。北京地区尚未发现多重耐药株,但是海水产品中贝类和虾类产品出现了双重耐药株。6.哨点医院腹泻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PFGE带型集中,所有的03:K6型临床株带型相似度高,亲缘关系紧密,提示病人可能具有相同的感染源。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带型较分散,绝大对数淡水产品分离株和海水产品分离株间相似度不高,表明导致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主要原因并非交叉污染,提示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存在不同的污染源。不同来源的分离株遗传相似度>88.7%的有17株,包含11株腹泻病例分离株和6株水产品分离株,最高遗传相似度达100%,表明超过半数的临床分离株都与水产品分离株亲缘关系密切,提示水产品是导致北京地区夏季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感染疾病的高风险食品。

王旭[9](2015)在《我国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遗传多态性及产NDM耐药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是非发酵条件致病菌,通常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感染,是院内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菌之一,其中鲍曼不动杆菌生命力尤其顽强,可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之中。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出现了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及超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并时常造成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产NDM-1超耐药菌的出现与流行,全球已对抗生素滥用问题及细菌耐药问题产生极大关注。本研究基于军队传染病病原监测平台,20102014年间,本实验室在我国北京、沈阳、苏州、甘肃、厦门、南京等不同地区,收集300株来自临床病人、医院环境的疑似不动杆菌属细菌,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共确认不动杆菌均属细菌292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51株、醋酸钙不动杆菌19株、琼氏不动杆菌19株、洛菲不动杆菌3株,苏州地区分离117株、沈阳117株、甘肃33株、北京12株、济南2株,厦门3株、广州4株、南京4株。为了解我国不动杆菌属细菌的耐药特点,本研究对实验室现有的226株细菌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药敏结果显示,来自北京、沈阳、苏州3个地区的不动杆菌属细菌,对临床上8种首选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头孢他啶96%、诺氟沙星/头孢吡肟92%、亚胺培南88%、头孢哌酮87%、哌拉西林84%、替卡西林/克拉维酸83%、阿米卡星77%。此外,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共有211株、占测试菌株的97%,其中北京7株、占总数的3%,沈阳94株、占总数的45%,苏州110株、占总数的52%。在这些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中,有150株菌对5类以上抗生素全部耐药,其中沈阳57株、苏州93株。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医院内流行的不动杆菌属细菌耐药情况目前十分严重。同时还可以发现,这些耐药不动杆菌对内酰胺酶抑制剂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也比较高。所以,在临床上可以考虑使用以上两类药物治疗由不动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感染,对已产生耐药的药物应暂停使用,避免造成更严重的耐药后果。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不同地区不动杆菌的遗传多态性及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292株不动杆菌属细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显示出较好的分型性、分辨力和重复性,能够将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相关性准确地反映出来。使用Bio Numeries软件对电泳成功的267株不动杆菌属细菌进行聚类分析,按63%的cutoff值,可分成52个聚类群、共170种PFGE型别,相似性介于25%100%之间。以上表明,我国不动杆菌属细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存在多种不同型别的不动杆菌属细菌的流行。其次,有一组数据显示沈阳1株菌和甘肃1株菌的PFGE带型相同,另一组数据显示沈阳2株、甘肃4株、苏州1株菌共7株菌的PFGE带型相同,可见,在不同地区存在同一PFGE型别的菌株,可能是同一克隆不动杆菌属细菌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甘肃地区医院的ICU病房有9株菌PFGE带型相同,同时ICU病房发现的9株菌与该医院呼吸内科分离的2株菌PFGE带型形相同。以上表明,在医院同科室内流行的不动杆菌属细菌存在着相同带型,并且可以通过交叉感染的方式流行于不同病房之间。目前产NDM耐药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播散,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的“超级细菌”。为了解目前我国不动杆菌属细菌产NDM菌株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扩增方法对实验室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收集自厦门、北京、广州、南京、济南、沈阳、苏州、甘肃等8个地区的共572株不动杆菌属细菌进行了bla NDM基因筛查,结果发现有45株菌为bla NDM阳性,占总数的8%,其中42株为产NDM-1菌株,北京地区产NDM-1阳性率最高,其中有7株产NDM-1不动杆菌分离自医院污水。此外,苏州地区还检出1株菌为NDM-5阳性。以往报道NDM-5多被检出于大肠杆菌中,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的报道还很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实验还发现了2株鲍曼不动杆菌可能携带新型的bla NDM序列,其分别来自于厦门和北京,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其第290位碱基由A变成C,导致其97位氨基酸由CAG变成CCG,即由谷氨酰胺(Gln/Q)变为脯氨酸(Pro/P)。从PFGE聚类图来看,这两株菌存在差异,其序列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确定。选择23株菌通过S1核酸酶-PFGE-Southern blot杂交法对bla NDM基因进行定位,发现有12株菌的bla NDM-1基因存在于质粒上,且大小相同,约为30-50kb。此外,本研究还对我中心实验室分离的国内首株产NDM-1不动杆菌XM1570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我们发现XM1570序列与之前报道的A.calcoaceticus PHEA-2相近,并且其质粒p XM1上的bla NDM-1基因位于复合转座子Tn125内,该转座子包含两个插入序列ISAba125,分别位于bla NDM-1基因的上下游,且两者存在两个碱基的差异。Tn125经常与aph A6基因同时存在于质粒上,并位于aph A6基因的下游。质粒序列与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携带bla NDM-1基因质粒序列相似性高。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获得了以下有意义的结果:1、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制定合理的、有效的治疗方案;2、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降低多重耐药不动杆菌产生的几率。3、应用PFGE方法有助于发现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找到传染源及时对其进行控制,防止不动杆菌引起院内感染的流行。4、北京地区NDM-1的菌株在医院污水内检出率高,医院应注意合理处置污水。5、发现了NDM新序列,暂定为NDM-15,NDM在我国流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变异,值得引起重视。6、我国流行的携带bla NDM-1基因的质粒多定位于细菌的质粒上。中国内首株产NDM-1不动杆菌的bla NDM-1基因定位于质粒上,并且该质粒具有较高的转移性,bla NDM-1基因极有可能通过接合作用扩散到其他强致病性的病原菌中,应加强临床产NDM细菌的监测。

佟盼盼[10](2015)在《鸡粪便菌耐药基因及其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是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对全球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家禽家畜的集约化饲养是造成ARGs不断增加环境负担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畜牧业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的不断增加,但对养殖场相关的ARGs的流行情况仍缺乏本底数据。1.鸡肠道菌耐药基因的宏基因组分析本研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调查蛋鸡和肉鸡肠道菌群中ARGs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宏基因组数据分析表明,在细菌门水平上,变形菌、硬壁菌、拟杆菌和放线菌在鸡肠道菌中占主要优势。在细菌属水平上,大肠杆菌的丰度相对较高,并且其中携带着大量质粒。在两组菌群中都发现有编码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针对ARDB进行BLAST分析进一步揭示,在两组菌群中共包含195种ARGs,涵盖了目前已知的主要抗生素耐药类型。reads分析表明蛋鸡和肉鸡菌群在耐药基因的丰富性上存在差异,蛋鸡粪便携带的ARGs种类显着高于肉鸡粪便。此外,万古霉素耐药基因(van)在肉鸡粪便菌群中的丰度相对更高。编码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鸡粪便样品中的含量相当丰富,其中A类β-内酰胺酶基因(bl2ecbla)在肉鸡粪便中含量最丰富,但蛋鸡粪便中不存在该基因。2.鸡源大肠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测食品动物携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是人群感染大肠杆菌的潜在来源。本研究分离鸡源大肠杆菌,对其耐药性进行研究。2011年2月-2013年10月,从位于我国黑龙江、辽宁、吉林和江苏省的20个养鸡场以及3个活禽市场共分离鉴定195株大肠杆菌。根据BD PhoenixTM-100System分析获得这些菌株表现出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四环素的敏感性。最初由BD PhoenixTM-100System初筛ESBL型菌株,进一步由CLSI推荐的头孢他啶与头孢他啶加克拉维酸、头孢噻肟与头孢噻肟加克拉维酸的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ESBLs。结果显示195株大肠杆菌均为ESBL型。抗生素敏感试验显示195株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唑林完全耐药,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菌株分别为97.9%、80.0%、56.4%、34.3%、13.8%、4.1%和1.5%。一些菌株同时对其它抗生素,如四环素(92.3%)、复方新诺明(89.7%)、环丙沙星(80.5%)、氯霉素(76.9%)、左氧氟沙星(72.8%)、庆大霉素(57.2%)和阿米卡星(11.7%)耐药。195株鸡源大肠杆菌都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此外,96.9%(189/195)产ESBLs大肠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株(multi-drug resistant,MDR)。3.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本研究检测并鉴定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包含blaTEM、blaCTX-M、blaSHV、blaOXA、blaMOX、blaCIT、blaDHA、blaACC、blaEBC和blaFOX。在上述195株鸡源大肠杆菌中,有191株至少携带一种bla基因,其中有183、121、47、2和1株大肠杆菌中检测到blaCTX-M、blaTEM-1、blaOXA、blaSHV-5和blaFOX-8基因。本研究首次在我国鸡源大肠杆菌中检测到blaSHV-5。最常见的blaCTX-M为blaCTX-M-15(68株)、blaCTX-M-65(41株)、blaCTX-M-55(35株)、blaCTX-M-14(32株),其次为blaCTX-M-3、blaCTX-M-13、blaCTX-M-79和blaCTX-M-101,以及嵌合基因blaCTX-M-64、blaCTX-M-123和blaCTX-M-132。按地域归类,在东三省最常见的blaCTX-M基因亚型为blaCTX-M-1(566/145株),在江苏省最常见的blaCTX-M基因亚型为blaCTX-M-55(25/50株)。在195株产ESBLs大肠杆菌中,有15株(7.7%)同时携带CTX-M-1群和CTX-M-9群基因。对blaCTX-M型基因上下游序列分析显示,198个blaCTX-M中有162个(81.8%,162/198)基因上游存在ISEcp1,与CTX-M-9群基因的间隔区域为42bp,而与CTX-M-1群基因间隔区域在45127bp之间。在多数CTX-M-1群(90.3%,112/124)和CTX-M-9群(75.7%,56/74)基因的下游检测到了orf477和IS903。这说明插入元件(ISs)在blaCTX-M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接合实验和质粒分析随机挑选45株产blaCTX-M分离株,通过滤膜接合法进行接合实验,选用叠氮钠抗性的大肠杆菌J53作为受体菌。在含头孢噻肟(4μg/ml)和叠氮钠(200μg/ml)双抗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上筛选接合子。结果表明,有37株携带blaCTX-M基因的大肠杆菌的blaCTX-M基因被转移至受体菌,表明多数blaCTX-M型基因都位于接合质粒上。在本研究中,氯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性与CTX-M-1群基因可发生共转移;而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性与CTX-M-9群基因可发生共转移,表明相应的耐药机制可水平转移并且与CTX-M-1和CTX-M-9基因毗邻。但与携带CTX-M-1群的菌株相比,携带CTX-M-9群的菌株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更为频繁。blaCTX-M基因可由多种可转移的质粒所携带。5.分子流行病学分型195株产ESBLs大肠杆菌可分为5个系统进化群。A群占优势(35.4%,69/195),其次是D群(34.9%,68/195)、B2群(15.4%,30/195)、B1(群10.8%,21/195)和未知群(3.5%,7/195)。值得注意的是,在粪便大肠杆菌分离株中A群占优势,而在肝脏和鸡肉分离株中D群占优势。45株大肠杆菌的PFGE类型显示34种不同的PFGE图谱。大部分菌株呈现唯一的PFGE图谱,表明这些菌株不太可能形成克隆流行。上述45株携带blaCTX-M大肠杆菌的MLST分型多达28种。尽管没有检测到ST131,但却发现6株携带ST117,在遗传进化上5株属于D群,1株属于B2群。这些大肠杆菌既是多重耐药菌,同时又属于致病菌,可能会对动物生产和公共卫生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耗氧指示药敏板在检测细菌药物敏感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耗氧指示药敏板在检测细菌药物敏感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药敏试验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1.1 EUCAST与CLSI药敏试验标准的主要差异
        1.2 药敏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细菌药物敏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1 常规传统药敏试验方法
        2.2 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2.3 新型药敏试验技术
        2.4 展望
    第三章 药物敏感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1 药敏试验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使用现状
        3.2 高通量药物敏感试验检测技术的研制和进展
        3.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研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的研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的研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优化集成的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1: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
附件2

(2)多黏菌素B在多重耐药菌介导的难治性肺部感染患者中的PK/PD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LC-MS/MS测定血浆中多黏菌素B浓度方法学的建立
    2.1 材料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实验条件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血浆样品的制备
        2.2.4 血浆样品的处理
        2.2.5 方法学验证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选择性
        2.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2.3.3 残留
        2.3.4 定量下限
        2.3.5 精密度与准确度
        2.3.6 基质效应与提取回收率
        2.3.7 稀释可靠性
        2.3.8 稳定性考察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难治性肺部感染患者静脉注射多黏菌素B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患者来源
        3.1.2 药品
        3.1.3 临床采样与样品预处理
        3.1.4 血药浓度测定
        3.1.5 伦理学要求
        3.1.6 患者资料收集
    3.2 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1 建模软件
        3.2.2 基础结构模型
        3.2.3 随机效应模型
        3.2.4 协变量模型
        3.2.5 模型评价
    3.3 结果
        3.3.1 血药浓度分析
        3.3.2 基础模型的构建
        3.3.3 协变量模型
        3.3.4 协方差模型
        3.3.5 最终模型及参数值
        3.3.6 模型验证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静脉注射多黏菌素B患者的PK/PD研究
    4.1 材料
        4.1.1 研究对象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质控菌株
    4.2 方法
        4.2.1 微量肉汤稀释法(BMD)检测MIC
        4.2.2 蒙特卡罗模拟PK/PD模型建立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患者MIC分布情况
        4.3.2 蒙特卡罗PK/PD模拟预测肺部感染患者的给药方案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多黏菌素B临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哈尔滨市区生鲜食物中食源性病原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筛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微生物耐药性概述
        1.1.1 抗生素的发展史与滥用现象
        1.1.2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影响
    1.2 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2.1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1.2.2 食源性致病菌产生耐药性的途径
        1.2.3 抗生素耐药性监测调查现状
        1.2.4 肠杆菌科耐药细菌的流行现状
    1.3 临床上常见的耐药菌株基因型
    1.4 食品与携带耐药基因的耐药菌之间的关系
        1.4.1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1.4.2 食物链中耐药菌的不同传播途径
        1.4.3 食品中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机制
    1.5 抗生素抗性基因主要研究方法
        1.5.1 基于培养方法的耐药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5.2 基于PCR技术的耐药基因的检测
        1.5.3 基因测序技术
    1.6 目前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一些手段
        1.6.1 从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进行控制
        1.6.2 临床上控制细菌耐药的常用手段
        1.6.3 在寻找新型抗菌制剂方面的进展
    1.7 常见的抑菌实验方法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采样情况
        2.3.3 细菌分离和判定
        2.3.4 PCR扩增目的基因
        2.3.5 琼脂糖电泳
        2.3.6 DNA凝胶回收纯化
        2.3.7 基因3730 测序
        2.3.8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杯碟法抑菌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耐药阳性样品结果统计及分离耐药菌株结果分析
        3.1.1 标准耐药菌株平板显色情况
        3.1.2 实验中的耐药菌株显色情况
        3.1.3 样品耐药性阳性率检出结果
    3.2 耐药基因电泳结果分布情况与分析
        3.2.1 ESBLs菌株中含耐药基因情况
        3.2.2 KPC菌株中含耐药基因情况
        3.2.3 PO菌株中含耐药基因情况
    3.3 基因测序的数据库比对结果
    3.4 杯碟法抑菌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样品耐药阳性率结果讨论
    4.2 耐药基因的整体污染情况讨论
    4.3 抑菌试验阴性结果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国多中心曲霉鉴定、药物敏感性及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曲霉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菌种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中国多中心曲霉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烟曲霉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一、研究生期间发表课题相关论着 附录二、个人简历 致谢

(5)生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介
        1.1.1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生物学特征
        1.1.2 Staphylococcus aureus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奶牛中的感染现状及危害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
        1.3.1 传统分离鉴定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1.4.1 MRSA的危害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4.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检测方法
        1.5.1 纸片扩散法
        1.5.2 肉汤稀释法
        1.5.3 琼脂稀释法
    1.6 MALDI-TOF MS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应用
        1.6.1 MALDI-TOF MS技术原理
        1.6.2 MALDI-TOF MS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研究进展
        1.6.3 MALDI-TOF MS在微生物耐药性方面的研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生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统计学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0 样品分类
        2.2.1 S.aureus的初步筛选
        2.2.2 分离纯化培养
        2.2.3 生化鉴定与API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
        2.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程度
    2.4 小结
第3章 各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型检测
    3.1 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产毒培养基增菌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试剂盒检测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快检条检测
        3.2.4 PCR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
    3.3 实验结果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快检条检测结果
        3.3.3 PCR扩增结果与测序
    3.4 小结
第4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敏感实验
    4.1 材料
        4.1.1 菌株来源
        4.1.2 质控菌株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5 统计学处理
    4.2 实验方法
        4.2.1 药敏测定用抗菌药物及稀释浓度范围
        4.2.2 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5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
        4.3.2 5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谱
        4.3.3 不同样品采集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MALDI-TOF MS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
    5.1 材料
        5.1.1 标准菌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来源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基质溶液的配制
        5.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初步筛选
        5.2.3 菌株处理
        5.2.4 点样
        5.2.5 MALDI-TOF MS分析
        5.2.6 MALDI-TOF MS对蛋白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ALDI-TOF MS鉴定结果
        5.3.2 标准菌株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质谱分析
        5.3.3 MALDI-TOF M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检测
        5.3.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ALDI-TOF MS聚类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应用微量酶标仪检测药物体外抑菌作用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菌种
    1.2 药物
    1.3 培养基
2 方法
    2.1 微量酶标仪法的建立
        2.1.1 确定试验波长
        2.1.2 96孔细胞培养板的准备
        2.1.3 体外抑菌结果的判读
        2.1.4 微量酶标仪判读法准确性试验
    2.2 应用微量酶标仪法检测中药提取物对O2型鸡源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2.2.1 设置试验波长
        2.2.296孔细胞培养板的准备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大吸收波长
    3.2 微量酶标仪法检测中药提取物对98株猪源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3.3 微量酶标仪法与试管法、管碟法的体外抑菌结果比较
    3.4 中药提取物对鸡源大肠杆菌最小抑菌浓度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微量酶标仪法中OD值与最小抑菌浓度的关系
    4.2 微量酶标仪法中对最小抑菌浓度的判断
    4.3 波长的选择

(7)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背景
        1.1.2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1.1.3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现状
        1.1.4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发展现状
        1.1.5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生产情况
        1.1.6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经营情况
        1.1.7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1.2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选题意义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分析
    2.1 我国人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
        2.1.1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协助组(CHINET)
        2.1.2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
        2.1.3 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
    2.2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现状
        2.2.1 组织机构
        2.2.2 监测和检测机构
        2.2.3 耐药性监测计划
        2.2.4 监测的细菌和药物类型
        2.2.5 工作流程
    2.3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管理相关规定
        2.3.1 法律依据
        2.3.2 标准和技术规范
        2.3.3 农业部令及公告
    2.4 2008~2014年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状况分析
        2.4.1 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菌耐药状况分析
        2.4.2 我国动物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状况分析
        2.4.3 我国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状况分析
        2.4.4 2014年不同细菌多重耐药状况分析
    2.5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5.1 监测管理职责不明确
        2.5.2 缺乏相关法规制度
        2.5.3 兽用抗菌药物管理不严格
        2.5.4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不全面
        2.5.5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运用不够
        2.5.6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经费不足
    2.6 小结
第三章 国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分析
    3.1 丹麦
        3.1.1 丹麦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国家系统
        3.1.2 耐药性监测的细菌及动物
        3.1.3 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3.2 美国
        3.2.1 国家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系统
        3.2.2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2.3 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3.3 韩国
        3.3.1 韩国国家抗菌药物耐药性计划
        3.3.2 韩国国家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
        3.3.3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4 澳大利亚
        3.4.1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4.2. 成立耐药性管理委员会
        3.4.3 澳大利亚农药与兽药管理局耐药性的管理
        3.4.4 其他细菌耐药性监测相关机构和系统
    3.5 加拿大
        3.5.1 加拿大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整合监测计划(CIPARS)
        3.5.2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5.3 成立细菌耐药性管理委员会
    3.6 英国
        3.6.1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6.2 细菌耐药性监测状况
    3.7 德国
        3.7.1 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
        3.7.2 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BfR)
    3.8 日本
        3.8.1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控系统的建立背景及目标
        3.8.2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控系统的职责框架
    3.9 其他国家情况
    3.10 欧盟耐药性管理及监测状况
        3.10.1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10.2 细菌耐药性管理工作组
        3.10.3 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3.10.4 欧洲反抗生素耐药性行动计划
    3.11 国际组织针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管理相关工作
    3.12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细菌耐药性监测比较分析
    4.1 管理机构及监测体系比较
    4.2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与丹麦和美国的比较
        4.2.1 2012年丹麦监测数据和我国的比较
        4.2.2 2010年美国监测数据与我国的比较
        4.2.3 2008-2013年丹麦和美国部分监测数据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趋势及建议
    5.1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优化建议
        5.1.1 建立健全耐药性监测法规制度
        5.1.2 落实管理和监测职能
        5.1.3 成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专家委员会
        5.1.4 建立全国耐药性监测网络
        5.1.5 科学制定监测计划
        5.1.6 正确运用监测结果
        5.1.7 保证工作经费
    5.2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
        5.2.1 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5.2.2 开展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
        5.2.3 实施耐药性管理战略规划
        5.2.4 建立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菌种库
        5.2.5 统筹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5.3 其他强化措施
        5.3.1 提高监测检验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5.3.2 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生产经营
        5.3.3 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5.3.4 强化耐药性宣传教育工作
        5.3.5 加大新型兽药研发力度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北京市水产品污染及腹泻病例副溶血性弧菌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副溶血性弧菌市售水产品污染情况和哨点医院腹泻病例感染情况
    第一节、副溶血性弧菌分离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生化鉴定
第二章 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型和血清型研究
    第一节、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检测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
第三章 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分布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分型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和展望
附录
致谢
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我国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遗传多态性及产NDM耐药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动杆菌属细菌分离鉴定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试剂和相关耗材
        1.3 仪器
    2 方法
        2.1 16S r RNA
        2.2 药敏试验
    3 结果
        3.1 16S r RNA PCR
        3.2 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3.3 北京地区不动杆菌属细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3.4 沈阳地区不动杆菌属细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3.5 苏州地区不动杆菌属细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不动杆菌属细菌的PFGE分析
    1 材料
        1.1 试剂和相关耗材
        1.2 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试剂配制
        2.2 PFGE标准方法
        2.3 结果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部分菌株PFGE电泳图
        3.2 不动杆菌属细菌整体PFGE聚类分析
        3.3 北京地区不动杆菌属细菌PFGE图谱型分析
        3.4 甘肃省鲍曼不动杆菌的PFGE聚类分析
        3.5 沈阳地区不动杆菌属细菌的PFGE聚类分析
        3.6 苏州不动杆菌的PFGE聚类分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 不动杆菌属细菌blaNDM基因筛检及序列分析
    1 材料
        1.1 基因筛查所需试剂和仪器
        1.2 Southern Blot基因定位所需相关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blaNDM基因的PCR扩增及产物的电泳鉴定
        2.2 blaNDM基因基因定位分析
        2.3 携带blaNDM基因质粒的提取
        2.4 基因组提取
        2.5 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
        3.1 blaNDM基因筛检结果
        3.2 blaNDM基因阳性菌株PFGE聚类分析
        3.3 Southern Blot结果
        3.4 质粒和基因组序列分析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鸡粪便菌耐药基因及其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食品动物耐药基因检测的研究进展
        1.1 新型耐药基因的定义
        1.2 传统方法探索耐药性的深度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展示耐药性的广度
        1.4 确定抗生素与耐药基因相关性
        1.5 探索耐药基因遗传背景
        1.6 防止耐药菌在人-畜之间传播
    第2章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2.1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定义
        2.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类型
        2.3 食品动物大肠杆菌中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鸡肠道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鸡源产 ESBLs 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表型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鸡源产 ESBLs 大肠杆菌基因型及遗传背景的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鸡源产 ESBLs 大肠杆菌可转移多重耐药机制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鸡源产 ESBLs 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型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耗氧指示药敏板在检测细菌药物敏感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D]. 骆延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多黏菌素B在多重耐药菌介导的难治性肺部感染患者中的PK/PD研究[D]. 郭发昊. 南昌大学, 2021(01)
  • [3]哈尔滨市区生鲜食物中食源性病原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筛查研究[D]. 张惠恺.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4]中国多中心曲霉鉴定、药物敏感性及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D]. 李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5]生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及耐药性研究[D]. 张从超. 齐鲁工业大学, 2017(06)
  • [6]应用微量酶标仪检测药物体外抑菌作用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施路一,张瀚元,张秀英.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7)
  • [7]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现状及趋势[D]. 马苏.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5)
  • [8]北京市水产品污染及腹泻病例副溶血性弧菌关联性分析[D]. 吴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5)
  • [9]我国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遗传多态性及产NDM耐药菌研究[D]. 王旭.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5(02)
  • [10]鸡粪便菌耐药基因及其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D]. 佟盼盼.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耗氧量指示剂药敏板在细菌药敏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