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白血病免疫分型及细胞亚群检测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雨宇[1](2021)在《18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过度的炎症反应综合征,由活化异常的巨噬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所致。HLH常常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易误诊。为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总结HLH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治现状、转归等,探讨其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验证目前HLH诊治专家共识的可行性,并为优化HLH的诊治方案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资料。[方 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审查了相关电子病历,收集整理2018年01月--2020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首次被确诊的、满足“HLH-2004”诊断标准的145例儿童、40例成年HLH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并使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 果]1.145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27,中位发病年龄为3.4岁,发病高峰年龄为1-3岁。40例成人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82,中位年龄为37岁,高峰期15-45岁。以感染相关HLH最多见(EB病毒感染为主),其余为免疫性疾病相关HLH、肿瘤相关HLH等。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显示骨髓发现噬血现象、SF升高多见。生存曲线可见,半年内HLH患者死亡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早期下降较快,中期趋于平稳,后期基本未再出现死亡病例。2.ROC 分析得出 145 例 HLH 患儿 FIB、ANC、PLT、Hb、TG、SF 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91、1.425、87.5、101.5、2.18、796.5;40 例成人HLH FIB、ANC、PLT、Hb、TG、SF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755、1.55、100、101、2.515、1297。3.对比阳性对照组,HLH患儿CD3+CD8+细胞增加,CD16+CD56+NK细胞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6、IL-17、IFN-γ、IL-10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阴性对照组,HLH成人CD3+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下降,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IL-2、IL-4、IL-6、IL-8、IL-10、IL-12P70、IFN-γ、TNF-α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LH患儿治疗后标准方案组Hb、ANC数值、脾脏变小例数、体温恢复正常例数高于非标准方案组,SF数值低于非标准方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LH成人治疗后,标准方案组Hb、ANC数值高于非标准方案组患儿的Hb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高于非标准方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5.COX分析得出:HLH患儿发病时合并肝脏肿大、有低T3、FT3、CD4+/CD8+比例减小、PLT减少、ALT升高;HLH成人发病时APTT延长、ALT升高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分析示:患儿T3、FT3水平与其预后呈正相关。[结 论]1.HLH病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出现肝功能酶学变化、呼吸道等受累表现。尤其是我们发现部分HLH患者出现低T3、FT3,此结果之前并未有相关文献报道,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与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在不同水平上抑制甲状腺功能相关;我们推测低T3、FT3可能是HLH诊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标准治疗方案对于HLH的治疗有其理论基础及积极的临床价值。2.我们运用ROC分析进行探索了各诊断指标的最佳截断值,以往文献只提及铁蛋白的截断值预判,而我们尝试得到了多个指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的截断值。相比现行的诊断标准,该截断值在及时、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未来应努力向更佳的截断值修正。3.当患儿出现CD3+CD8+细胞比例升高、CD16+CD56+NK细胞比例降低、IL-4、IL-6、IL-17、IFN-γ、IL-10 升高;成人出现 CD3+CD4+细胞比例降低,CD4+/CD8+降低、IL-2、IL-12P70、IL-4、IL-6、IL-8、IL-10、IFN-γ、TNF-α升高对早期及时诊断HLH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规范化使用“HLH-94、HLH-2004”方案治疗优于非标准方案治疗(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冲击等),根据患者病因分类、病情轻重,探索分层的治疗方案,是未来HLH治疗的新方向。5.儿童发病时合并肝脏肿大、有低T3、FT3、CD4+/CD8+比例减小、PLT减少、ALT升高;成人发病时APTT延长、ALT升高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治疗和评估临床预后提供了基础。
魏雪玲[2](2021)在《探索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亚群分布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分布的临床预测价值以及影响循环免疫细胞亚群改变的因素对其影响意义,主要针对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固有免疫细胞以及外周血适应性免疫细胞的临床预后,以及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载量的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临床常用免疫激活药物胸腺法新是否有利于外周血循环免疫细胞亚群的激活和影响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对象为2016年1月-2019年10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初次治疗并且没有远处转移的NPC患者,从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且通过门诊、电话进行随访。通过实时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NP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EBV DN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循环免疫细胞亚群,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CD56+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采用医学统计软件中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约登(Youden)指数以分析确定各循环免疫细胞亚群对预后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大的参数截断值。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生存分析:胸腺法新对NPC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循环免疫细胞亚群变化是否影响采用配对t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P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rate,DMFS);COX回归模型执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预测NP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随访时间截止为2020年10月,其中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和CD56+NK细胞的比例以及CD4+/CD8+比值没有找到合适的临界值,单因素分析对预后无明显意义。而CD19+B细胞比例的Cut-off值为8.33%。治疗前CD19+B细胞比例≤8.33%与CD19+B细胞比例>8.33%NPC患者的3年OS、PFS、DMFS和LRFS分别为90.4%vs.99.2%(P=0.003)、89.2%vs.97.5%(P=0.008)、90.4%vs.98.3%(P=0.008)和98.8%vs.99.2%(P>0.05)。2.根据EBV DNA载量将NPC患者分为2组,分别是EBV DNA<400copies/ml组和EBV DNA≥400 copies/ml组,两组的3年OS、PFS、DMFS分别为99.2%vs.90.1%(P=0.001),96.7%vs.90.1%(P=0.028),98.4%vs.90.1%(P=0.005)。EBV DNA<400 copies/ml组和EBV DNA≥400copies/ml组的3年LRFS分别为98.4%和100%(P>0.05);3.NPC患者治疗前的EBV DNA载量与CD19+B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138,P=0.040);而与其他循环免疫细胞亚群,外周血固有免疫细胞(CD56+NK细胞的比例)和外周血适应性免疫细胞(包括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以及CD4+/CD8+的比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4.多因素分析显示EBV DNA载量(P=0.024)是NPC患者3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CD19+B细胞比例是NPC患者3年PFS(P=0.039)、DMFS(P=0.036)、OS(P=0.015)的独立预后因素;5.将使用胸腺法新与未使用胸腺法新的NPC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循环免疫细胞亚群进行对比分析,使用胸腺法新组CD3+T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以及CD56+NK细胞比例较治疗前上升,CD3+CD8+T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CD19+B细胞比例,无论是否使用胸腺法新,均低于治疗前(P<0.05);6.NPC患者使用胸腺法新与不使用胸腺法新的3年OS、PFS、DMFS、LRFS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治疗前外周血中CD19+B细胞比例与血浆EBV DNA呈负相关,两者可作为NPC预后预测指标。胸腺法新可通过激活外周血循环免疫细胞亚群改善NPC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对NPC患者预后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杨鸣[3](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曹璐佳[4](2021)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按类型将白血病分类后,收集老年髓系急性白血病(AML)化疗后骨髓中微小残留病(MRD)在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回顾性研究MRD在指导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至1月至2020年12月初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40名患者,经首次诱导化疗至骨髓学完全缓解(CR)后根据MRD的水平分为MRD阳性(≥0.1%)组及MRD阴性(<0.1%)组,动态监测首次诱导CR后、巩固治疗1个疗程、3个疗程时这三个时间点的MR D水平,进行无复发生存时间(DFS)及总生存时间(OS)的分析。结果:在40名患者中,经初次诱导化疗至CR后其中MRD阴性组29例,MRD阳性组有11例,比较两组1年DFS、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巩固治疗1个疗程时再次进行MRD检测,分为MRD阳性组9例、MRD阴性组31例,比较两组的1年总生存时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巩固治疗3个疗程时行MRD检测,MRD阳性组7例,MRD阴性组33例,比较两组的1年总生存率(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老年AML患者检测MRD同时检测骨髓形态学,骨髓形态学的复发检出率要比MRD复发检出率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 R=1.02821,95%CI:0.778111-1.359,P>0.05)、性别(HR=1.28437,95%CI:0.19171-86.045,P>0.05)、有基础疾病(HR=1.02821,95%CI:0.007377-161.619,P>0.05)、染色体异常(HR=10.05999,95%CI:0.068233-1483.211,P>0.05)、融合基因阳性(HR=0.06132,95%CI:0.003483-1.079,P>0.05)对1年DFS均无统计学意义。MRD阳性(H R=21.560,95%CI:1.335413-413.73,P<0.05)是复发的唯一因素。结论:与传统骨髓学检测残留白血病相比,MRD检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准确性较高,老年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MRD阳性率较高,应持续监测MRD提早预测复发,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白尹豪[5](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黄瑛,高阳,霍艳,张澄,姜华,王超,张永华,王歈,王军志[6](2019)在《扩增活化的淋巴细胞EAL在C57BL/6小鼠中的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小鼠重复给予扩增活化的淋巴细胞EAL,考察其毒性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采用C57BL/6小鼠,设A、B两大项目组,每个大项目组均设置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低剂量(1.5×106/只)及高剂量(1×107/只)组。A项每组36只,进行常规毒性检测、血清生化测定、血液学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测定、大体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B项每组24只,进行免疫学测定,包括γ-干扰素(IFN-γ)水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测定。所有组别均雌雄各半,静脉注射给药,每周1次,共17次,恢复期为28 d。结果重复给予EAL可能会使C57BL/6小鼠体质量和摄食量增加(P<0.05)。IFN-γ检测结果显示给药组动物个别时间点IFN-γ水平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给予供试品会加重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动物脾脏生发中心明显及易染体巨噬细胞增多的病变程度和/或病变频度。供试品未对其他评价指标产生明显影响。结论 C57BL/6小鼠重复给予EAL,可能会引起动物体质量、摄食量的增加以及脾脏生发中心明显和易染体巨噬细胞增多,未见其他相关的毒理学反应。该结果为EAL进入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黄静[7](2019)在《消症化瘀法经Tregs细胞影响肺癌干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消症化瘀法代表方剂化症回生丹对肺癌干细胞(Lung cancer stem cell,LCSC)增殖分化及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s)的影响,探讨其中的机制与联系,完善消症化瘀法治疗肺癌的理论基础,丰富中医治疗肺癌的理论体系。方法:1.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获得肺癌细胞系Lewis中的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ls,SP细胞),通过相关体外培养实验验证其肿瘤干细胞特性;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获得细胞系中的SP细胞和非侧群细胞(non-SP细胞),并通过SP细胞相关功能的检测、体内外的克隆实验,分析SP细胞、non-SP细胞、未分选细胞(Total细胞)是否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2.将筛选出来的SP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利用化症回生丹进行干预,观察细胞的周期变化;将SP细胞注射至裸鼠皮下,利用化症回生丹进行干预,观察肿瘤的生长并计算抑瘤率。3.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随机选择其中3组利用肺癌细胞接种造模,获得肺癌小鼠模型,剩下一组为空白组;造模成功后,随机选择俩组分别使用化症回生丹和顺铂干预,剩下一组作为空白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药物干预时间为4周;4周后取小鼠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筛选的方式获得CD4+CD25+、CD4+和CD4+CD25+Foxp3+,并计算三者两两对比的比值。结果:1.细胞流式荧光分选技术结果显示:肺癌细胞系Lewis中SP细胞的平均比率和阻断后减少的比例分别为(1.79±0.12)%和(0.43±0.08)%;体外克隆实验显示:SP细胞、non-SP细胞和Total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分别是(403±17)个、(106±11)个和(154±19)个;SP细胞亚群分化能力显示:SP细胞的比率分别为(1.49±0.05)%和(0.16±0.04)%(P<0.05);体外增殖实验显示:从第三日开始,SP细胞的增殖曲线迅速上升,Total细胞紧随其后,而non-SP细胞的则较为平缓;细胞周期结果显示:non-SP细胞中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率为(60.03±4.52)%,而SP细胞中的细胞比率则为(78.41±5.39)%;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显示:至第28天左右,SP细胞组、non-SP细胞组和Total细胞组三者的平均瘤体积分别是(821±19)mm3、(179±14)mm3和(452±17)mm3。2.药物对SP细胞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高、中剂量的化症回生丹与顺铂的使用均能够使处于G1期的细胞增多,S期和G2期的细胞数量减少,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成瘤实验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高、中剂量的化症回生丹和顺铂使用后,瘤重减轻(P<0.05),抑瘤率明显升高(P<0.05),低剂量化症回生丹使用后瘤重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3.模型组外周血中CD4+CD25+/CD4+、CD4+CD25+Foxp3+/CD4+和CD4+CD25+Foxp3+/CD4+CD25+表达百分比例为(8.47±0.56)%、(2.99±0.10)%和(28.53±2.01)%,予以化症回生丹及顺铂干预治疗后,化症回生丹组肺癌小鼠外周血中三者的表达百分比分别为(5.95±0.37)%、(1.02±0.04)%和(17.21±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顺铂组CD4+CD25+/CD4+、CD4+CD25+Foxp3+/CD4+和CD4+CD25+Foxp3+/CD4+CD25+分别为(9.02±0.63)%、(4.15±0.22)%和(29.44±1.87)%,与模型组相比,外周血中三者表达比例反而有所增高。结论:肺癌细胞系Lewis中的SP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一般特性。消症化瘀法之化症回生丹可以克制SP细胞生长发育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使SP细胞停留在G1期,阻止了细胞向S期的转化;能够有效地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提升抑瘤率;还能够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s细胞的增殖进而抑制肺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Tregs细胞影响了肺癌干细胞的生长。
丁皓[8](2019)在《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为MDS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选择。方法采用中央随机、阳性药对照、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法,由6家三甲中医院协同完成。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中央随机系统网络,按3: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再造生血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皂矾丸,每次8丸,每日3次,口服。两组病例均连续给药3个月。记录入组后第0天、第14天、第28天、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访视点的外周血象、中医症状与体征、输血、出血、感染情况及安全性指标,比较分析再造生血胶囊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自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共纳入MDS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病例139例。其中,治疗组103例,对照组36例。脱落病例19例,脱落率13.67%。最终进入统计学分析120例,其中,治疗组87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民族、疾病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时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观察指标:(1)血液学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液学指标HI-E、HI-P、HI-N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51.6%与38.5%、44.8%与40.0%、51.0%与68.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及低危组患者中,治疗组治疗后RBC及Hb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高危组患者中,治疗组治疗后WBC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总体及低危组患者中,对照组治疗后NEUT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总体及低危组患者中,治疗组MCV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2)中医证候:治疗组显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29.9%、62.1%;对照组显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30.3%、57.6%。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各单项症状与体征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察指标:(1)止血疗效:对有出血症状的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具有一定止血疗效,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染率: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升高。对照组血肌酐有3例患者表现为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升高;余各项指标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升高。结论(1)再造生血胶囊能够促进MDS患者血液学改善。(2)再造生血胶囊能够降低MCV。(3)再造生血胶囊能改善MDS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4)再造生血胶囊能改善MDS患者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肌肤干燥等症状、体征。(5)再造生血胶囊治疗MDS具有良好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鲁悦[9](2018)在《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redoxin 1/2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双重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一类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幸存的患者中约有50%遗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随着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SAH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遗留的神经功能损害未能得到改善。SAH后颅内压升高,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给脑组织带来第一波损伤性打击;而继发的脑炎性反应则对脑组织形成第二波损伤性打击。目前理论认为,SAH患者的预后与继发性脑炎性反应的强弱直接相关。因此,阐明SAH后继发性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改善SAH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redoxin 1/2(Prx1/2)是一种在人体细胞内广泛表达的过氧化氢酶,其本职作用是分解过氧化氢(H2O2)。研究表明Prx1/2在多种疾病过程中既扮演保护作用,又扮演破坏作用。我们猜想:SAH后,神经细胞内的Prx1/2可以分解H2O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从而缓解继发性脑炎性反应;然而,释放到细胞外的Prx2具有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的作用,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从而启动炎性反应,加重神经元损伤。方法:本课题使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了 Prx1/2在神经细胞内的分布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在SAH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我们利用Prx1/2功能抑制剂腺花素(Adenanthin,Adn)分别抑制小鼠脑内及体外培养神经细胞内Prx1/2的功能,利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升高小鼠脑内Prx1/2的表达,使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流式细胞和生物化学等多种方法观察其对SAH后神经功能、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等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致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然后,我们采用原代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Transwell共培养体系构建体外SAH模型,并向共培养体系内加入重组Prx2,通过Western Blot、ELISA和免疫荧光等手段评估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我们使用TLR4-KO小鼠获取TLR4-KO原代小胶质细胞,利用ST-2825和PDTC分别抑制小胶质细胞中的MyD88和NF-κB,通过LDH检测,TUNEL检测等方法评估神经元的损伤。结果:中枢神经系统中,Prx1主要分布于星形胶质细胞,Prx2主要分布于神经元;在SAH后Prx1/2蛋白表达量显着增高,6-12小时达到高峰,达峰时间早于相关促炎因子,7天后恢复到基线水平。抑制Prx1/2的功能会导致SAH后脑组织内过量H2O2蓄积,加重氧化应激损伤,继而加重炎性反应程度,过量的H2O2会激活凋亡信号调节激酶 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ASK1/p38信号通路,导致神经元凋亡;提高脑组织中Prx1/2的表达可以降低SAH后脑组织中H2O2的含量,有利于减轻炎性反应。但是,体外研究表明,胞外的Prx2会作用于小胶质细胞上的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 4,TLR4),通过TLR4/MyD88/NF-κB途径激活小胶质细胞,从而加重神经元的凋亡。结论:神经细胞内的Prx1/2在SAH后表达升高,分解过量的H2O2,从而起到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然而,SAH后释放到胞外的Prx2可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激活小胶质细胞,引起神经元凋亡。
谭梅傲[10](2018)在《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n A诱导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研究了青藤碱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合用是否能治疗Con 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并试图阐述其可能的机制,为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肝炎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Con A诱导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的构建Wistar雌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N组为正常对照组,A、B、C、D、E尾静脉分别注射4mg/kg、8mg/kg、16mg/kg,30mg/kg、40mg/kg刀豆蛋白A,第8小时腹主动脉血,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检测ALT、AST、ALB,ELISA检测IL-2、IL-10、IFN-γ、TNF-α,肝组织留取行HE染色;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组,尾静脉注射组,每组7只,尾静脉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分别尾静脉和腹腔注射最佳Con A,比较大鼠血清ALT、AST、ALB。2.青藤碱通过免疫调节保护Con A诱导的大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疗效观察雌性wistar大鼠49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正常组、SIN组(A 60mg/kg、B 90mg/kg、C 120mg/kg、D 150mg/kg)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尾静脉注射最佳剂量Con A建立肝损伤模型。SIN不同剂量组分别于Con A注射前1h给药1次,SIN在Con A注射3h后另再给药1次。Con A注射8h后,腹主动脉取血,摘取肝脏组织。检测大鼠ALT、AST、ALB、IL-2、IL-10。3.青藤碱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刀Con 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炎的实验研究雌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青藤碱,间充质干细胞组,青藤碱+间充质干细胞组,地塞米松磷酸钠组,地塞米松磷酸钠、间充质干细胞在尾静脉注射Con A前1h给药1次,SIN给药方式同前。Con A注射8h后,腹主动脉取血,摘取肝脏组织,检测ALT、AST、ALB、TBIL、IL-2、IL-10、IL-10、IFN-γ水平,流式检测CD4/CD8比值。结果:1.各组实验结束时非正常死亡数:A、B、C组0只,D组2只,E组7只。HE染色显示A、B组可见少量点状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小叶结构基本完整。C、D组可见明显的桥接样坏死;腹腔注射大鼠ALT、AST、ALB与正常组相比未见明显异常。2.与模型组比较,SIN不同剂量组ALT、AST、IL-2均明显降低,ALB、IL-10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肝细胞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SIN 60mg/kg组、SIN 90mg/kg组与SIN 120mg/kg组分别比较,ALT、AST、IL-2均明显降低,ALB、IL-10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IN120mg/kg与SIN150mg/kg组比较,ALT、AST、ALB、IL-2、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传代培养第3代大鼠BMSCs,细胞呈长梭形,具有MSCs的典型形态;与SIN组、BMSCs组相比SIN+BMSCs组ALT、AST、TBIL、IFN-γ、CD4+/CD8+下降(P<0.05),IL-10、IL-4上升。结论:1.尾静脉注射16mg/kg刀豆蛋白A成功诱导了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SIN对ConA诱导大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调节IL-2、IL-10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3.青藤碱与间充质干细胞合用,有免疫协同作用。可能的机制为抑制Th1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Th1/Th2的比例,并使免疫状态趋向于抑制细胞免疫。
二、浅谈白血病免疫分型及细胞亚群检测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白血病免疫分型及细胞亚群检测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18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在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检查意义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标准方案与非标准方案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对比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流式细胞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探索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亚群分布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鼻咽癌免疫治疗的现状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1. 前言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4 统计学分析 |
5 质量控制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安全性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临床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2.2 盲法实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试验过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2.7 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3.3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型分析 |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
1.5 小结 |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2.4 小结 |
3 结果分析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
4 疗效机理分析 |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
4.2 灸法作用 |
4.3 药物作用 |
4.4 穴位作用 |
4.5 综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6)扩增活化的淋巴细胞EAL在C57BL/6小鼠中的重复给药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供试品和对照品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试剂 |
1.2.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给药以及毒理学指标观测 |
2.2 小鼠血清IFN-γ水平测定 |
2.3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观察与注射部位刺激性观察结果 |
3.2 体质量测定结果 |
3.3 摄食量测定结果 |
3.4 血清生化与血液学检测结果 |
3.5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 |
3.6 IFN-γ检测结果 |
3.7 脏器质量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
4 讨论 |
(7)消症化瘀法经Tregs细胞影响肺癌干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鼠肺癌细胞系Lewis中 SP细胞的分离及肿瘤干细胞特性分析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 |
第二章 化症回生丹影响细胞分裂周期调节肺癌SP细胞增殖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5 结果 |
2.6 小结 |
第三章 化症回生丹对C57BL/6 肺癌模型小鼠Tregs细胞影响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药物 |
3.1.5 主要试剂的配置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5 小结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1.1 中医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肺癌 |
1.2 中医的治法治则用药与肺癌 |
2.消症化瘀法代表方——化症回生丹与肺癌 |
2.1 化症回生丹的组方过程 |
2.2 化症回生丹的组方机理 |
2.3 化症回生丹部分中药材抗癌能力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3.现代医学与肺癌干细胞 |
3.1 干细胞的概念 |
3.2 癌症干细胞理论的提出及其生物学特性 |
3.3 肿瘤干细胞与靶向治疗 |
3.4 SP细胞的分选与鉴定 |
3.5 肺癌干细胞的发现和主要治疗方式 |
4.Tregs细胞与肺癌 |
4.1 Tregs细胞的起源、类别与生理功能 |
4.2 Tregs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 |
4.3 Tregs细胞与免疫逃逸 |
4.4 Tregs细胞与肺癌干细胞的关系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MDS中医病名 |
2 MDS中医理论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MDS临床研究 |
4 中医药治疗MDS机制研究 |
5 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MDS研究情况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陈信义教授“调平”思想论治MDS经验总结 |
1 病机根本——亢害承制 |
2 治则关键——调平 |
3 治疗大法——益气养阴活血 |
4 分型论治 |
5 验案举隅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概述 |
2 MDS西医治疗现状 |
3 中成药在MDS中的应用 |
4 受试药物选择 |
5 血液学指标分析 |
6 MCV在MDS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
7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8 出血及感染指标 |
9 安全性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研究生开题申请 |
(9)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redoxin 1/2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双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现状 |
1.1.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 |
1.1.2.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和发病率 |
1.1.3. aSAH的治疗方法 |
1.1.4. SAH相关并发症的治疗 |
1.1.5. SAH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炎性反应及其调控机制 |
1.2.1. SAH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
1.2.2. SAH后的早期炎性反应 |
1.2.3. 炎性反应与迟发性脑缺血 |
1.2.4. 脑血管痉挛 |
1.2.5.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 |
第三节 Peroxiredoxins的功能和在疾病中的双重作用 |
1.3.1. Peroxiredoxins的酶促反应基本原理及分型 |
1.3.2. Prx1和Prx2的功能概述 |
1.3.3. Prx1/2的表达与功能调控 |
1.3.4. Prx1/2在疾病中扮演双重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eroxiredoxin 1/2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2.2.4. 主要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Prx1主要分布在脑白质纤维束中 |
2.3.2. Prx2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中 |
2.3.3. Prx1主要分布于星形胶质细胞,Prx2主要分布于神经元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胞内Peroxiredoxin 1/2在SAH后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3.2.3. 主要溶液配制 |
3.2.4. 主要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实验一: 分组及小鼠使用情况一览 |
3.3.1.1. SAH后Prx1/2的表达显着上升,且达峰时间先于促炎因子 |
3.3.1.2. 抑制Prx1/2后导致SAH后脑损伤加重 |
3.3.1.3. 抑制Prx1/2后导致SAH后氧化应激水平显着上升 |
3.3.1.4. 抑制Prx1/2后导致SAH后炎性反应强度显着上升 |
3.3.1.5. 体外SAH模型中,抑制Prx1/2导致细胞内ROS蓄积,细胞损伤加重 |
3.3.1.6. 抑制Prx1/2导致SAH后,神经元凋亡显着增加 |
3.3.1.7. 抑制Prx1/2导致SAH后ASK1/p38信号通路激活 |
3.3.1.8. 体外SAH模型中,抑制Prx1/2导致神经元凋亡增加 |
3.3.2. 实验二: 分组及小鼠使用情况一览 |
3.3.2.1. 提高Prx1/2的表达量,可减轻SAH后氧化应激程度和炎性反应强度 |
3.3.2.2. 提高Prx1/2的表达量,可减少SAH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
3.3.2.3. 提高Prx1/2的表达量,可降低ASK1/p38凋亡通路的激活 |
3.4. 讨论 |
3.5. 结论 |
3.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胞外Peroxiredoxin 2在SAH后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实验仪器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4.2.3. 主要溶液配制 |
4.2.4. 主要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Prx2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是由小胶质细胞介导的 |
4.3.2. Prx2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 |
4.3.3. 被Prx2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增加了IL-6和IL-1β合成与分泌 |
4.3.4. Prx2可以刺激小胶质细胞提高TLR4、MyD88和p65的表达 |
4.3.5. Prx2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激活小胶质细胞 |
4.3.6. 敲除小胶质细胞的TLR4减轻了Prx2导致的神经元凋亡 |
4.4. 讨论 |
4.5. 结论 |
4.6.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n A诱导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 |
1.1.1 免疫损伤与肝脏疾病 |
1.1.2 免疫性肝损伤发病机制 |
1.1.3 免疫性肝损伤的治疗 |
1.2 中医对免疫性肝损伤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辨证分型 |
1.2.3 常见调节免疫的中药 |
1.3 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
1.4 青藤碱的临床作用与中药药理研究 |
第二章 Con A诱导急性免疫性肝损伤Wistar大鼠模型的构建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3 动物分组与处理 |
2.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
2.2.5 血清生化检测 |
2.2.6 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
2.2.7 肝组织标本 |
2.2.8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不同剂量刀豆蛋白 A 尾静脉注射后大鼠非正常死亡数 |
2.3.2 肉眼与镜下所见肝脏、脾脏形态 |
2.3.3 不同剂量Con A所致大鼠ALT、AST、ALB的比较 |
2.3.4 不同剂量Con A所致大鼠IL-2、IL-10、IFN-γ、TNF-α的比较 |
2.3.5 不同注射途径注射16mg/kg Con A所致大鼠ALT、AST、ALB的比较 |
2.4 讨论 |
第三章 青藤碱通过免疫调节保护刀豆蛋白A诱导的大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3 动物分组与处理 |
3.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
3.2.5 血清生化检测 |
3.2.6 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3.2.7 肝脾指数测定 |
3.2.8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2 SIN对 Con A致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肝脾指数的影响 |
3.3.3 SIN对 Con A致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和 ALB的影响 |
3.3.4 SIN对 Con A致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血清IL-2、IL-10 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三章 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nA诱导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3 动物分组与处理 |
4.2.4 标本收集与处理 |
4.2.5 血清生化检测 |
4.2.6 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4.2.7 流式细胞检测CD4/CD8 |
4.2.8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 |
4.3.1 大鼠BMSCs培养及鉴定 |
4.3.2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组织的变化 |
4.3.3 各组大鼠ALT、AST、ALB、TBIL的变化 |
4.3.4 各组大鼠IL-2、IFN-γ、IL-10、IL-4 的变化 |
4.3.5 各组大鼠CD4/CD8 |
4.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浅谈白血病免疫分型及细胞亚群检测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18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杨雨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探索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亚群分布对预后的影响[D]. 魏雪玲.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预后分析[D]. 曹璐佳.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扩增活化的淋巴细胞EAL在C57BL/6小鼠中的重复给药毒性研究[J]. 黄瑛,高阳,霍艳,张澄,姜华,王超,张永华,王歈,王军志. 药物评价研究, 2019(10)
- [7]消症化瘀法经Tregs细胞影响肺癌干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D]. 黄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D]. 丁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redoxin 1/2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双重作用研究[D]. 鲁悦. 南京大学, 2018
- [10]青藤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n A诱导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D]. 谭梅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中药注射剂; 桥本甲状腺炎;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细胞免疫; 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