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行地市行统一核算(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孙鑫炎[2](2021)在《建国初期武汉地区货币统一及管理研究(1949-1952)》文中研究指明
高莹[3](2021)在《XX商业银行南宁分行税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
曾婵[4](2021)在《Z银行青岛分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悦萦[5](2021)在《风储联合系统经济运行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工业不断发展,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是人们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我国风力发电技术比较成熟,随着参与电网程度的增大,风电自身特性所带来的影响也俞来突出,研究人员发现储能接入系统有效缓解了风电带来的影响,提高了风电接入电网可靠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考虑储能分别归属于发电商和电网时,提出了三种储能电价及效益的计算方案,在风储系统中以储能年效益最大为目标构建函数模型,并计算效益最大值,实现经济运行。论文首先对输配电可变成本计算方法进行介绍,选用改进的IEEE33节点网络进行了数字仿真,采用功率分量理论、经过两次潮流追踪构建单电源-单负荷网络,并基于此网络建立费用守恒关系,从而求得负荷成本电价;接着将储能在配网中服务类型分为三类:能量服务、容量服务和辅助服务,分别构建相应的效益模型和计及固定成本、维修成本的多重效益模型;然后应用极限学习机法(ELM)、神经网络法分别对系统风电功率、负荷进行预测,并绘制变化曲线;最后分别从储能归属于发电商、电网角度提出三种效益计算方案,构建考虑火电机组、风电机组、储能以及系统约束的以储能年效益最大为目标的函数模型,利用CPLEX进行优化求解,得出效益最大值。其中从发电商角度计算效益时储能充放电电价对应分时电价,从电网角度计算效益时储能充电电价均为可变成本电价,而放电电价考虑两类情况:可变成本电价和售电电价。仿真结果表明储能的接入可以有效降低弃风率、减少网损值;储能各项服务中辅助服务获得收益最大;从发电商和电网的角度计算的储能效益并不相同,方案三效益值最大,这也将鼓励电网积极参与储能建设。
孙敬华[6](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张晓静[7](2021)在《RX集团全经营环节税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文中提出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涉税税种繁多,涉税环节和经营环节长,核算复杂。一直税务机关持续关注的重点税源行业之一。此外,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强税收制度改革并出台新的税收法律法规,使得房地产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面临着更大的税务风险。房地产企业的税务风险作为税务风险中最主要的部分,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法规定导致的未纳税或少纳税的情况,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税务风险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措施,来合法规避可能面临的涉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采取了案例分析与数据分析结合的办法,选取了本地一家中大型上市房地产企业RX集团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为RX集团在省内属于是房地产行业前十的上市企业,其涉税环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当地其他企业也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进行税务风险的分析与应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界定了税务风险以及房地产全经营阶段的相关概念,基于税收遵从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税务风险管理理论,为案例分析提供了脉络清晰的思路。其次以RX集团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RX集团的基本情况,通过组织架构图和企业年报等披露的信息,介绍了RX集团经营状况,对RX集团的土地储备情况、重要财务数据和关键财务指标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对经营情况的介绍来侧面反映RX集团税款缴纳的异常情况。通过近几年的纳税情况,对RX集团的涉税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RX集团现存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最后,结合集团对外披露信息,税收违法违章信息,以及申报表信息,基于税务风险管理理论,从RX集团全经营环节包括土地取得环节、开发建设环节、竣工销售环节、项目清算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点进行了分析,并对RX集团税务风险产生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分析为RX集团进行税务风险防范提出了建立税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税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企业税务筹划管理、优化企业涉税信息沟通与反馈这五个方面的建议。本文通过对RX集团全经营环节税务风险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RX集团存在较大的税务风险。通过对RX集团全经营环节的税务分析,可以看出RX集团存在的风险较多。第二,RX集团产生税务风险有多角度原因。RX集团产生税务风险的成因有多个角度,现阶段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还存在漏洞,管理存在不严格;对于发票的管理不合规;主管财税工作的业务人员素质受限;集团进行的一些税务筹划存在不合理;集团内外部信息沟通也存在不畅。这些原因都会导致RX集团税务风险的产生。第三,RX集团需从识别风险、制度完善、队伍建设、税务筹划、内外部沟通五方面建立起一套税务风险防范体系。通过对RX集团税务风险点的分析,可以看出RX集团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有效防范税务风险,需建立起一套防范税务风险体系。并为其建立防范税务风险提出了建立税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税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企业税务筹划管理、优化企业涉税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具体的建议措施。本文的创新点有两方面,一是选题新。将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提出税务风险防范措施,取了具体的案例企业,通过对其具体的税务风险点进行分析,对其税务风险防范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对于企业实际应用中更具有指导性。二是视角新。将房地产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与其税务风险点相结合,打破了分税种分析税务风险的模式,以房地产开发企业要经历的业务流程作为相应主线,风险分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课题组,杨德平,刘滨[8](2021)在《提升农发行财务集中核算管理质效》文中研究指明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有利于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适应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农发行建立了流程规范、标准统一、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财务集中核算体系。财务集中核算是农发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以统一核算为基础平台,通过财管系统实现全省财务事项的全流程管控。财管系统的上线,解决了政策标准不统一、
孙苗苗[9](2020)在《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主的新型经济业态,创造了大量的新型灵活就业岗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到目前为止,灵活就业人员在遭受工伤事故时,无法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工伤保险保障,主要是由于灵活就业人员在参加工伤保险以及申请工伤认定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现阶段,打破传统工伤保险机制的局限性,创建更加符合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我国人社部门需要努力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对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问题的研究现状出发,提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阐述了平台经济、灵活就业与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等基本概念,以劳动公平理论和政府干预理论为理论基础,为解决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第三,对L市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的基本情况和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关于工伤保险的问卷情况进行分析。第四,对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主要存在参保、工伤认定、先行支付三个方面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第五,对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先行地区的实践模式进行分析,并归纳出三点启示。最后就L市如何如破传统的工伤保险机制,探索出适应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模式,分别从政府层面、制度层面、企业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本文最终能达到为保障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者工伤权益作出一份贡献的目的,各个就业群体之间就工伤保险建立“同舟”环境,实现所有劳动者在工伤层面的“共济”。
王晓丹[10](2020)在《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巨震,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中国政府以“国家队”身份、以超过一万亿的资金规模直接入市救助股市。后期又面临大量资金是否和如何退市问题。此次中国“国家队”资金救助股市为世界各国(地区)所关注,也为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实验,本文重点考察和研究这一重大的经验事实。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释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和研究现状,突出了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现有关于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的相关文献做梳理。从股市危机的特征和政府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从文献中总结政府救市策略的目标、具体方式和政策效果,并重点突出股市干预基金的设立及运行效果;进而立足于中国政府股市干预策略,以及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缺陷;最后指出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金融史的角度,以政府救助方式为划分,并遵循重大股市危机发生的时间轴,对20世纪以来历次典型性金融危机中各国(地区)政府救市的经验做比较,尤其集中于政府直接注资股市的策略比较,对比较成功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详细展开,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股市的政府干预策略差异。着眼于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政府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并详细剖析2015年股市危机的救市计划,为中国股市危机的应对措施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对政府入市策略做理论分析,结合中国股市的典型性特征,基于噪声交易模型,分别从股市危机的形成、中国政府救市的目标与策略、入市干预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入市效应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运行情况和策略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救市资金及其后续调整的详细统计是救助策略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五章首先集中关注2015年中国股市大波动期间,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队”救市资金的统计,分别从资金入市的市场背景、资金的筹集规模、入市结构安排、选股原则、后期资金动态调整、等各方面剖析政府此番的注资行动;并对“国家队”各持股成员拆分比较,以完整展示救市资金运行全貌。第六章基于第四章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计划的政策效果,分别从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对市场整体层面和被救助对象个体层面的波动性影响、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检验等三个方面,对政府此番股市救助策略的实施效果作评价。第七章是政府救助策略的处置问题研究。在政府入市模型的框架之上,退市理论研究探讨了政府退市的目标设定、交易策略、预期效果等,并在两期模型中给出了政府退市的必要条件和持仓调整的操作策略,对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初步的机制设计。本章第二部分基于退市模型的结论,通过对救市资金的投资成本和各期收益水平的核算,指出“国家队”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为退市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八章对研究成果做总结,指出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各国(地区)股市危机救助历史的梳理与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救市的策略选择及救市资金的后期运行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入市方面:政府入市救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政府通过增持股票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政府的股市干预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并且干预力度越大,个股的收益率波动性越低;降低股票的噪声交易程度是救市资金降低股市波动性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退市方面:国有资金大量滞留股市是有负面作用的,退市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退市的目标比入市实际上更多元,所以退市行为更应该谨慎和有策略。考虑到政府对不同目标的偏好或权衡,其实后危机时期政府救助资金退出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和时机。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入市资金的损益平衡,其实2017年底已经出现过全部退出的时机。但是,实际上政府至今还活跃在股市中,说明政府在某些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的目标函数中可能包含了“投资收益”最大化。如果如此,政府救市资金理论上没有确定的最优退出时间或时机,相机抉择是最优策略。本文的创新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把政府干预股市的行为分为入市和退市,分别分析,尤其是退市策略分析。因为现实中往往是入市很果断,退市很麻烦,需要特别慎重。政府入市的后处置直接决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却往往在策略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将政府救市资金退出问题纳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政策研究中,为救助资金的后续处置机制作出理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择机撤出救助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全球各市场类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退市制度设计。探讨救市资金的处置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现有资金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较为细致的核算救市资金自入市以来的成本和各期收益情况,为救市资金的后续处置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为退市策略的机制设计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对政府干预股市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内生化处理,并设定政府入市的目标函数与退市的目标函数不同:前者是稳定市场,后者的目标函数中是包含投资收益的。鉴于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基本属性,结合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政府入市的理论研究以稳定股票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干预目标具有合理性,已有文献也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以本文对2015年政府救市资金的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救市资金的筹集渠道、干预效果和资金变动等现实情况,本文对救市资金在后危机时期的处置研究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政府退市的目标函数,符合政府干预政策的市场逻辑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把投资收益作为政府重要的干预目标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的,本文对政府救市资金退市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政府对各市场领域的干预行为评估。第三,在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理论判断,并在实证分析中加以验证。理论上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交易噪声实现,这为政府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不足也是三点:第一,在理论分析中,把退市目标简单化处理为“获得投资收益”,确实过于简单和抽象,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政府与双重目标即投资收益和稳定市场,甚至有更多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构建相应模型太复杂,模型构建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后再深入研究。第二,受数据可得性的局限,在统计分析中,本文采用季度性数据追踪救市资金的持股情况,但是季度性数据难以捕捉政府救市资金的具体交易时点及价格,导致救市资金的成本收益核算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除以出资方证券公司的资产账户收益情况为补充外,要反映救市资金的真实收益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第三,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仅对政府救市资金的干预效果以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标准衡量,并未考虑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对救市资金的作用机制也仅以降低噪声交易渠道解释,指标选择比较简单。
二、试行地市行统一核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行地市行统一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文献分析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国内文献分析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
3.2.2 生态产品价值 |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
4.1 三江源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自然条件 |
4.1.3 社会经济条件 |
4.1.4 生态地位 |
4.1.5 生态保护 |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
5.1.2 问卷基本情况 |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
5.1.4 描述性统计 |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
5.2.1 问卷基本情况 |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
5.2.3 描述性统计 |
5.2.4 空间交叉分析 |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
6.1.1 生态农畜产品 |
6.1.2 淡水资源产品 |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
6.2.3 绿电交易现状 |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5)风储联合系统经济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
1.2.1 储能研究现状 |
1.2.2 风储系统研究现状 |
1.2.3 输配电费用计算 |
1.3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效益模型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输配电可变成本电价 |
2.1 物理潮流 |
2.2 经济潮流 |
2.3 可变成本电价计算 |
2.3.1 分时电价、火电电价及风电电价 |
2.3.2 算例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储能服务效益模型 |
3.1 风电 |
3.1.1 风电概述 |
3.1.2 风电模型 |
3.2 储能 |
3.2.1 储能种类及特点概述 |
3.2.2 储能充放电模型 |
3.3 配网侧储能服务类型 |
3.3.1 能量价值 |
3.3.2 容量价值 |
3.3.3 辅助服务价值 |
3.4 储能效益模型 |
3.4.1 能量服务效益模型 |
3.4.2 容量服务效益模型 |
3.4.3 辅助服务效益模型 |
3.4.4 储能系统固定成本与运维成本模型 |
3.4.5 储能多重效益模型 |
3.5 风储联合系统 |
3.5.1 风电预测及仿真 |
3.5.2 负荷预测及仿真 |
3.5.3 系统优化配置模型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算法及仿真分析 |
4.1 CPLEX介绍 |
4.2 经济优化计算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老年长期照护 |
二、长期护理保险 |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
四、失能老(年)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
一、研究方法 |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
一、参保范围 |
二、保障对象 |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
一、筹资渠道 |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
三、启动资金 |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机会平等原则 |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
四、纠正不公原则 |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RX集团全经营环节税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税务风险 |
2.房地产企业全经营阶段 |
(二)税务风险理论基础 |
1.税收遵从理论 |
2.风险管理理论 |
3.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
三、RX集团概况及其涉税基本情况 |
(一)RX集团简介 |
(二)RX集团经营状况 |
1.RX集团土地储备情况 |
2.RX集团重要财务数据 |
3.RX集团关键财务指标 |
(三)RX集团涉税情况 |
(四)RX集团税务风险管理机制 |
四、RX集团税务风险分析及成因 |
(一)RX集团全经营环节税务风险分析 |
1.土地取得环节税务风险分析 |
2.开发建设环节税务风险分析 |
3.竣工销售环节税务风险分析 |
4.项目清算环节税务风险分析 |
(二)RX集团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
1.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不严格 |
2.发票管理不合规 |
3.业务人员专业素质受限 |
4.税务筹划不合理 |
5.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
五、RX集团税务风险防范建议 |
(一)建立税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 |
1.关键财务指标预警分析 |
2.全经营环节税务风险矩阵清单 |
(二)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 |
1.规范税务风险管理程序 |
2.推进发票信息化体系建设与管理 |
(三)加强税务人才队伍建设 |
1.提高业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
2.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
(四)完善企业税务筹划管理 |
1.完善全经营环节税务筹划方案 |
2.谨慎选择上游企业 |
(五)优化企业涉税信息沟通与反馈 |
1.内部信息沟通与反馈 |
2.外部信息沟通与反馈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提升农发行财务集中核算管理质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务集中核算的基本概况 |
二、财务集中核算的现状 |
(一)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的显着成效 |
1.规范财务核算工作,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
2.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3.加强内控制度执行,强化财务监督力度。 |
(二)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
三、提升财务集中核算管理质效的建议 |
(一)提升财管系统运行的质效 |
1.优化财务集中核算审核规程。 |
2.精简财务集中核算审核流程。 |
3.加强人员培训学习。 |
4.提升审批人员专业素质。 |
5.加强报销单据的统一管理。 |
(二)挖掘财管系统的潜在价值 |
1.建立财管系统数据分析库。 |
2.建立财管系统的多维延伸系统。 |
3.建立财管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模式。 |
(三)优化“集财合”系统管理 |
(四)嵌入财务预算管理 |
1.编制财务预算报告。 |
2.执行财务资源预算。 |
3.建立预算执行的评价机制。 |
(五)完善固定资产管理 |
1.及时修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
2.购置固定资产。 |
3.保管固定资产。 |
4.实现财管系统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监控。 |
5.探索办公资源共享模式。 |
(六)建设电商采购平台 |
1.择优选取合作电商。 |
2.加强采购平台管理。 |
3.强化履约监督。 |
(9)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平台经济 |
2.1.2 灵活就业与灵活就业人员 |
2.1.3 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 |
2.1.4 工伤保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劳动公平理论 |
2.2.2 政府干预理论 |
第三章 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现状 |
3.1 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法规政策发展情况 |
3.1.1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法规政策发展情况 |
3.1.2 L市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法规政策发展情况 |
3.2 L市概况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基本情况 |
3.2.1 L市基本情况 |
3.2.2 L市工伤保险的参保范围 |
3.2.3 L市工伤保险参保情况 |
3.3 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 |
3.3.1 调查设计 |
3.3.2 样本选择 |
3.3.3 实施调查 |
3.4 调研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1 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
3.4.2 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情况 |
3.4.3 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的认知情况 |
第四章 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参保存在的问题 |
4.1.2 工伤认定存在的问题 |
4.1.3 先行支付存在的问题 |
4.2 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工伤保险制度滞后,新型的劳动关系难以兼容 |
4.2.2 社会保障部门对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追责 |
4.2.3 平台企业规避社会责任 |
4.2.4 灵活就业者工伤保险意识薄弱 |
第五章 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先行地区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5.1 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先行地区的实践模式分析 |
5.1.1 南通模式 |
5.1.2 太仓模式 |
5.1.3 苏州吴江区模式 |
5.2 工伤保险先行地区的启示 |
5.2.1 工伤保险参保方式便捷 |
5.2.2 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广 |
5.2.3 工伤认定程序简化 |
第六章 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的对策建议 |
6.1 L市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应当遵循的原则 |
6.1.1 坚持人权基本原则 |
6.1.2 坚持公平原则 |
6.1.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6.2 强化政府公共职责 |
6.2.1 扩大财政力度,增加参保补贴 |
6.2.2 转变管理理念,统筹协同治理 |
6.2.3 加强政策宣传,普及相关知识 |
6.3 优化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
6.3.1 确立工伤认定的一般条款 |
6.3.2 优化工伤认定程序,简化办事流程 |
6.3.3 建立适配性强的工伤保险参保和缴费方式 |
6.3.4 构建独立的工伤保险关系,科学合理判定劳动关系 |
6.4 提升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强化劳动者个人意识 |
6.4.1 规范平台用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
6.4.2 劳动者增强守法意识,提升文化素养 |
6.5 引入媒体与其他社会力量 |
6.5.1 加强舆论媒体的监督 |
6.5.2 建立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者工会组织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10)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创新 |
1.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
1.4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
2.1.1 股市危机的特征 |
2.1.2 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利弊之争 |
2.2 政府救市政策的方式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
2.2.1 政府干预政策的目标及方式划分 |
2.2.2 股市平准基金的设立 |
2.2.3 政府干预股市的政策效应 |
2.3 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行为研究总结 |
2.3.1 中国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
2.3.2 中国政府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及影响分析 |
2.3.3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成因分析 |
2.3.4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理论研究与不足 |
2.3.5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实证研究与不足 |
2.4 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处置理论探究 |
2.4.1 政府干预措施退市的必要性 |
2.4.2 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困境 |
2.4.3 中国政府救市行动的后处置研究进展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各国(地区)政府股市救助政策的比较 |
3.1 自由放任走向积极干预的美国股市 |
3.1.1 “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主义 |
3.1.2 “黑色星期一”:建立熔断机制 |
3.1.3 2000年互联网泡沫:交易制度改革 |
3.1.4 2008年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
3.1.5 2020年股市崩盘:无限量量化宽松 |
3.2 股市平准基金盛行的亚洲市场 |
3.2.1 日本经济泡沫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
3.2.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政府注资 |
3.2.3 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政府借贷 |
3.2.4 1998年中国香港金融危机与盈富基金 |
3.2.5 中国台湾股市危机与股市平准基金 |
3.3 中国大陆的股市干预史 |
3.3.1 中国2015年以前的历次股市干预 |
3.3.2 2015年中国政府救市计划简介 |
3.3.3 中国政府的股市干预措施总结 |
3.4 各国(地区)政府救市政策对比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政府入市的理论分析 |
4.1 噪声交易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 |
4.2 入市模型基本假设 |
4.3 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均衡 |
4.4 政府股市干预的行为及其目标 |
4.5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均衡 |
4.6 政府入市效应的理论假说 |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政府救市资金运行的统计分析 |
5.1 救市资金持股统计 |
5.1.1 持股规模 |
5.1.2 持股结构 |
5.2 救市资金动态追踪 |
5.2.1 持股规模变动 |
5.2.2 持股结构调整 |
5.3 救市资金持股指数编制 |
5.3.1 指数计算说明 |
5.3.2 救市资金整体持股指数 |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政府救市效果的实证检验 |
6.1 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6.1.1 流动性衡量及假设 |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6.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
6.1.4 DID流动性实证结果 |
6.1.5 稳健性检验 |
6.2 救市资金对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影响 |
6.2.1 模型设定及假设 |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
6.2.4 GARCH模型检验结果 |
6.3 救市资金对个股波动性的影响 |
6.3.1 模型设定及假设 |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3.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
6.3.4 GMM稳健性检验 |
6.4 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噪声交易的量化 |
6.4.2 噪声交易机制检验 |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资金退出策略(后处置)研究 |
7.1 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理论研究 |
7.1.1 退市模型设定 |
7.1.2 定义均衡策略 |
7.1.3 退市均衡策略求解 |
7.1.4 两期模型下的政府退市策略设计 |
7.1.5 政府退市模型的政策含义 |
7.2 救市资金退市的现实依据 |
7.2.1 收益率估算方法 |
7.2.2 救市资金初始成本核算 |
7.2.3 救市资金累计收益率核算 |
7.2.4 救市资金与A股股指收益比较 |
7.2.5 救市资金收益横向比较 |
小结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试行地市行统一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建国初期武汉地区货币统一及管理研究(1949-1952)[D]. 孙鑫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XX商业银行南宁分行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 高莹. 广西大学, 2021
- [4]Z银行青岛分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曾婵.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5]风储联合系统经济运行优化[D]. 王悦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7]RX集团全经营环节税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D]. 张晓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8]提升农发行财务集中核算管理质效[J].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课题组,杨德平,刘滨.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21(01)
- [9]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D]. 孙苗苗. 广西大学, 2020(07)
- [10]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D]. 王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