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预算核算功能,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发挥预算核算功能,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一、履行预算会计职能 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陆阳春[1](2013)在《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视角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财政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等,公共财政框架逐步确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当前各种矛盾交织的关键期,把财政体制改革当作整个改革突破口的思路已经出现。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已成为改进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增加财政透明度,提高财政信息的推动力量,其中尤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为代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理论上,政府会计属于会计的范畴,作为一种科学、规范的信息生成系统,其信息服务对象直接决定着信息的生成内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政府会计框架,所生成的信息也必须服务一定的信息使用者需求。从已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的国家经验来看,财政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改革是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和决定因素,政府会计改革则为预算管理改革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预算改革通常包括增强预算的约束性,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益,更加关注财政长期可持续性,增强预算透明度。与此相配套,政府会计改革通过引入权责发生制,科学核算政府的运行成本,准确评估政府拥有的资源以及承担的债务,对外发布完整的政府财务信息报告,同时保留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准确、完整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说,国际上没有单纯实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国家,政府会计改革根本目的是促进政府预算管理,进而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增强政府受托责任。中国的预算管理改革伴随着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在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打造透明政府、绩效政府、责任政府的大背景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应当体现为:一是强化预算的合法性,也就是所有的政府收支都应当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所有预算执行都应当严格遵守经批准的预算,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二是强调预算绩效管理,也就是要对所有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由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政府不以盈利为目的,长期以来政府的成本意识较为薄弱,存在资金浪费的倾向,因此,应从制度上对政府活动成本产出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三是强化财政风险防范,也就是不仅要关注当年的预算收支情况,而且要关注未来长期的财政收支趋势和支出压力,及早采取措施,防范财政风险。当前,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教训表明,预算管理要未雨绸缪,要有长期规划;四是强化民主预算,因为预算本质上是一份民主文件,更应强调民众对预算编制过程的参与,以及对预算执行和结果的监督,不仅指当年预算执行,而且包括以往政府活动所形成的资产和负债。但与我国预算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是,我们目前仍然实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仅能反映当年预算收入和支出情况,无法准确反映政府的运行成本,也无法促进预算绩效考核;无法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信息,不能体现政府“家底”,更不能体现财政面临的长期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究竟需要哪些信息支持,对政府会计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国政府会计体系应具体如何构建,才能满足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从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信息需求角度研究政府会计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讨论选题的背景、动机和意义。该选题是从我国当前预算管理改革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路径设计。将政府会计改革置身于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背景下,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政府会计的体系构建等各方面的问题才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否则,如果纯粹地从会计技术的角度讨论政府会计,政府会计就会失去其服务的目标,陷入纯技术争论。同时,也只有在政府会计改革的配合下,预算管理改革才有坚实的信息支持。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政府会计与政府预算的内在联系。文章在分析政府会计的内涵和特征之后,重点讨论了预算管理的目标、要求和内容。然后,从政府财务管理运行周期的角度,提出预算与会计只是处于政府财务管理的不同阶段,政府会计为预算管理提供重要基础信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因此,预算改革与政府会计改革服务于同样的目标,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即第三章,主要是讨论分析国际上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国际经验表明,预算管理改革与政府会计改革是提高政府受托责任的重要做法,政府会计改革通常涵盖在预算管理改革的大框架内。绩效预算需要以政府成本会计为基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中长期预算需要以政府财务会计为基础分析政府资产负债状况,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需要以政府预算会计为基础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我国实施政府会计改革,应借鉴国际上政府会计与预算管理密切联系的经验。第四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七、八章。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以及推进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在分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足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应构建三元会计体系,即,政府预算会计体系,核算预算收支执行信息;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全面准确核算政府资产负债状况;政府成本会计体系,科学进行成本归集与分摊。第五章主要论述政府预算会计体系的构建。第六章主要论述政府财务会计的构建,包括政府财务会计的定位、政府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等方面,特别分析了政府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在会计目标、运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第七章主要论述政府成本会计的构成,以及政府成本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第八章主要讨论了政府会计信息报告机制,如何统筹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以及政府成本会计体系所生成的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政府资产负债状况、政府收入费用情况、政府活动成本产出情况以及政府现金流情况等,这也是政府会计体系设置的成果体现。第五部分,即第九章,主要探讨我国预算与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路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期,预算公开、预算透明、绩效预算、中长期预算等将成为下一步预算改革的重点。预算改革需要政府会计改革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政府会计改革应紧紧围绕预算改革的重心,协同并进。在建立我国三元政府会计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建设,这样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才能得到保障;二是应充分发挥三元会计体系庞大的信息宝库,会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信息生产系统,信息使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会计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应切实发挥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效;三是政府会计改革应循序渐进,改革是一项技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程,应积极稳妥,同时配套措施要到位。

王莉莉[2](2019)在《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与国际经验借鉴研究》文中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资金作为社会的公共财力,在助力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显着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及其所属的公共部门客观上存在着提供公共产品的垄断性,缺乏竞争机制,从而就使财政资金的支出难以摆脱低效率状态。如何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充分性又克服其供给的低效率状态,最大限度地实现低成本的公共福利效应目标,是经济学界、特别是财政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欧美国家通过充分的制度供给,将私人部门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门预算管理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升财政运行效率,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现代财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政府自21世纪初引入绩效管理后,不断地将国际经验本土化,探索适合国情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目前正处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阶段。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中国已有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执行中的经验和问题,以优化未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对于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本土化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制度约束对现代财政规范运行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以中国当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已实施制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发现已有政策的执行尚未全部达到预期效果。在评述了美国和英国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历史演进后,其有益经验为中国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当前宜采用人大立法、政府执行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政府主导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但要继续深入微观层面,切实优化未来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完善绩效管理各实施环节和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和结论有:一是,以公共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分析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的经济价值,即优化制度供给可以提升公共经济绩效。具体表现为:为公共部门行为树立公共价值、反映公共经济行为的绩效结果、降低公共部门之间的交易费用和对公共部门资金运用进行再约束。二是,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对已实施制度的效果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以结果为依据,总结存在的问题。制度贯穿了政策的全部过程,在肯定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断点回归方法,对已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财政部发布416号文(2011)后,对地方财政预算申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但对财政透明度和民生支出水平的提升尚未有显着影响。之后采用文本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进一步分析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供给及其执行情况,依据分析结果,找出了影响政策实施的关键问题。三是,在梳理了国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政府和英国中央政府的绩效预算制度体系的历史演进进行总结,尤其是英国政府的预算管理模式更具借鉴意义,并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了在顶层制度约束、绩效指标协商、绩效信息使用和绩效问责应用等方面对中国的启示。四是,从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和方法等实施机制上,优化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首先应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理顺评审部门职能分工,减少交叉。其次,优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各环节衔接和方法设计。最后,提出加大绩效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智能绩效信息分析技术平台和开发绩效信息资源对接系统的保障措施。论文以优化中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为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创新性研究:一是,基于公共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系统研究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的经济价值。将预算绩效管理政策予以制度化,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共部门之间的交易费用,提升公共经济绩效。二是,对已有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及其实施进行定量评价,提出并分析问题。采用断点回归分析法,对省级政府层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未达到政策全部预期,即对地方政府年度预算申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但对财政透明度和民生支出的提升无显着影响。据此,又进一步采用文本分析法和问卷分析法,对地方政府所出台法规政策的文本属性和内容、执行情况以及影响执行因素等进行量化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依据,总结当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构建物元综合绩效评价模型,改进公共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将物元分析法与平衡计分卡、关键指标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相结合,运用平衡记分卡选取维度,确定每个维度下的关键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层维度、指标的权重,每个步骤结合物元分析法计算出关联度,对应等级标准,量化得出综合绩效水平等级,结果明确,可操作性强。

许金柜[3](2014)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它在一国的政治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集中体现了一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法进行筹资、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规范、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的一种根本方法。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预算思想和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预算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府预算制度,当时称为“国家预算”。之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先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四个时期60余年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与各时期相应的预算内容与特点,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基本相适应的政府预算制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未来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现行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框架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我国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展开分析。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过程,揭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变规律、特征与经验教训,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预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的绩效、难点与局限,提出今后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对策建议和未来政府预算的目标模式。我国政府预算改革近期目标主要不是强化预算绩效问题,而是要强化和实现预算在行政层面的全面控制,中长期目标主要是要实现预算在立法层面的全面控制,未来政府预算模式是通过构建“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政府三级预算”的分级分权预算体制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完善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走向预算国家。

王海涛[4](2014)在《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算绩效管理是在我国对财政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评价试点的基础上,以国外绩效预算为借鉴,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过程中,使之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进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从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起点看,伴随我国财政发展进程和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开始由加强支出规范性向重视支出有效性转变。同时,当前预算管理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以及财政支出日益增长的现实,也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手段—预算绩效管理来加以解决,以适应财政形势及预算管理的要求,它对于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实施绩效预算需要规范的体制环境和一系列的约束条件,诸如健全的法律体系、部门充分的自主权、权责发生制的基础、广泛的绩效文化背景等,因此,我国提出的预算绩效管理,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和财政管理实际的较为现实的选择。从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看,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其他财政理论等,这些理论分别从财政资金所有者与使用者基于委托关系下的激励约束、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管理的市场导向与竞争机制,以及有效解决财政支出过快增长等角度,较好地解释了理论内容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联系和支撑。从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解决财政危机、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普遍掀起了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政府管理改革,促进了绩效预算的发展。其中,英国、美国是较早推行绩效预算的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在绩效预算改革方面较为彻底,法国、韩国的绩效预算起步虽晚但实施较全面,瑞典和新加坡的绩效预算与其预算制度紧密相联并形成了自身特色。这些国家绩效预算的实践做法,为我国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与启示。我国实行的预算绩效管理,经历了从绩效评价探索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确立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形成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近年来,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明显进展:绩效评价范围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方式不断拓展,绩效目标管理得到加强,绩效监控开始实施,评价结果得到有效应用,制度建设渐成体系,各项基础工作得到夯实,成果正逐渐显现。但同时,也存在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有待加强、机制有待完善、配套改革需要推进、基础工作需要强化等问题。根据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进展情况,借鉴国外绩效预算理论与实践,论文从近期改革措施和中长期改革方向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近期主要是以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当前改革重点,规范管理程序和内容,强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等各环节的改进措施。在近期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认识到绩效预算是预算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明确下一步改革方向,对照分析现行预算绩效管理与未来绩效预算的差距,提出绩效预算改革的实施战略与发展路径,为长远的绩效预算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论文围绕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关问题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论述与较全面的思考,提出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发展与完善的目标、内容及路径等系列内容,明确了当前和今后时期的努力方向,对于我国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张君[5](2014)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财政收入自进入21世纪一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与此相伴随我国的政府公共支出需求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多样化的不断增长的公共支出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区间、城乡间、不同收入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由此导致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均等化支出越来越大;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大,能源不足、土地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障碍,于是对治理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维护“三农”发展方面的支出需求越来越大;三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对政府公共支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与巨大的财政支出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政府要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解决公共利益需要和财政保障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公共支出领域更要讲究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行政中的官僚主义、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下却成为政府效率总体低下的主要原因。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及多项预算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建设服务型、节约型、廉洁型、高效型政府的改革已经启动,而预算改革成为一系列改革的“先头兵”。1998年以来,为了控制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国进行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收支科目分类、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虽然这些财政管理改革在改进财政资金使用、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主要基于投入控制取向的改革措施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实践层面,2003年,我国在财政部相关业务司局开始进行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试点,2005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为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树立了绩效理念,增强了部门责任,提高了财政决策的科学性。2011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思想,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主体、对象、方法和结果运用体系,实现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由事后监督转向全过程的监督。随后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中央和地方开展起来,形成了中央、地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机构不断健全,绩效评价范围不断扩大,绩效管理理念不断强化,特别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逐渐清晰。自此,符合我国国情的、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拉开了序幕。部门预算是政府预算的有机构成,所有部门的预算汇总就是一部政府预算。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必须由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自上而下指的是从中央层面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流程的规范,确定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内容和步骤等,自下而上指的是从部门相对微观的层面进行具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预算监督等过程中融入绩效管理的理念,设计具体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因此,本论文以“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研究”为题,将部门预算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探讨如何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强单位支出责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节约公共支出成本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部门的预算管理绩效水平,最终实现包括预算在内的财政资金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缓解政府收支与公共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建设。在结构安排上,本文主要按照提出问题——理论分析——问题剖析——国外经验借鉴——框架设计和改进措施——案例分析的顺序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依次梳理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进程与成效,并主要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其次,本文对几个发达国家的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了实践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这些国家预算绩效管理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再次,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进一步改善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设计了一个基本框架,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最后,本文针对海关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海关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彭健[6](2005)在《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改革,不仅触动了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也使财政体制和政府预算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国财政体制和政府预算制度的变革进程并不同步。我国第一阶段的财政改革主要集中于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该阶段的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时初步完成。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目标的确立,我国财政改革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实践表明,政府预算制度是公共财政框架的核心内容,是市场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和制约的基本手段。因此,逐步构建和完善与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成为近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长期滞后于财政体制改革,有关理论研究也相对较为缺乏。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政府预算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有益探索。本文在分析研究政府预算理论与原则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预算制度演变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预算制度改革目前所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今后的改革取向和具体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全文共分10章,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多样化的政府预算理论”。现代政府预算理论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为了回答预算学者科伊(Key)提出的基本预算问题,“究竟以什么为依据,决定将X美元分配给A活动,而不是分配给B活动?”,很多学者开始从多种不同角度对政府预算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多样化的政府预算理论。20世纪60年代,瓦尔达沃斯基(Wildavsky)和芬诺(Fenno)提出的渐进预算理论一度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预算理论。同时,一些公共选择学者也提出了“中间投票人模型”和“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等有着广泛影响的预算模型。20世纪80年代,政府预算专家鲁宾(Rubin)和勒楼普(Leloup)等又提出研究政府预算的其他路径——“政策过程模型”。近来,一些政府预算学者又试图从诸如新制度经济学、文化理论、后现代理论等其他视角来对政府预算进行分析解释。

陈招娣[7](2018)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目前我国财政收支矛盾较大,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为加强财政治理,优化配置有限的财政资源,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则尤其重要和必要。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作为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一种重要类型,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手段。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新的研究主题,现今关于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非常之少,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由此,本研究以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研究主题,积极响应预算绩效评价的实际要求,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构建一个更为科学适用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本研究共分为七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主题、研究现状与研究设计;第2章介绍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进展;第3章通过整合逻辑模型和绩效三棱镜模型,参考其他典型评价框架设计思路,提炼绩效目标管理、综合管理、产出与效果、可持续影响构建评价框架;第4章开发和设计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二级、三级指标,形成初始指标库,并对本研究的指标进行评估;第5章采用熵权法筛选原始指标,确定最终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6章以X市科技局为例,将第5章确定的指标体系进行实例应用与分析;结语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归纳研究不足,提出未来展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和关键,是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中枢神经。本研究依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主要通过整合逻辑模型和绩效三棱镜模型提炼出4个要素的绩效逻辑链,确定分析框架,以此框架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其中可能存有一些不足,在后续研究中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董振海[8](2010)在《在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思考》文中提出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组成部分,绩效预算改革为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效率,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上预算改革发展的国际趋势,并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与实践,也成为我国未来预算改革与发展的长期目标和方向。1998年以来我国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和金财工程建设。上述财政管理改革基本是投入控制取向的改革措施,对于克服过去财政资金管理混乱、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预算投入控制取向改革的深入,人们发现仅仅控制投入,强调财政资金的合规性,并不能保证财政资金使用取得好的效果。绩效预算强调以结果为导向配置预算资源,有助于弥补我国单纯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的不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水平。绩效预算改革对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开始了许多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的改革试点,陆续成立了一些绩效评价的组织机构,初步建立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的还进行了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预算管理的尝试。但试点由于制度环境、传统预算管理观念、对绩效预算的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方面从效果上看并不能令人满意,遇到了种种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观念层面的、制度层面的也有来自技术层面的。如对绩效评价与绩效预算的关系,绩效预算与部门预算的关系,投入控制取向改革与绩效管理取向改革的关系,我国当前是否有条件建立绩效预算,如何将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如何推进绩效预算等问题认识模糊,阻碍了绩效预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改革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对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和解答。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论文先从理论分析入手,揭示绩效预算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绩效预算改革措施的理论逻辑,从理论层面为绩效预算改革建立理论指导。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历史分析、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国内外绩效预算的历史沿革的各个改革阶段,改革的思路及成败的分析,对国外绩效预算的理论演变和实践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对国内绩效预算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结合中国预算管理现状,对困扰绩效预算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争论和矛盾,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尝试给出解答和澄清,并指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绩效预算改革方向和路径选择。最后,论文选择北京市绩效预算改革实践作为案例分析,研究了北京市绩效预算改革现状,主要的制度框架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绩效预算改革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论文提出目前我国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与绩效管理取向预算改革应并行的观点,指出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是绩效管理取向预算改革的基础,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而不是放松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进程。在加强支出控制的同时积极推进绩效预算改革,使得两种预算改革相互促进,相互完善。论文提出要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与绩效预算管理相结合。我国虽然没有进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改革,无法进行全成本预算管理,但我国可以通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并将其与绩效预算管理相结合,弥补现金收付制会计制度的缺陷,以更好地进行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和预算资源配置。论文研究了如何将部门预算改革与绩效预算改革相衔接的问题,提出在部门预算基础上进行绩效预算改革的观点。论文分析了绩效评价与绩效预算的关系问题。指出绩效评价只是绩效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绩效预算的全部。将绩效评价当作绩效预算的全部,忽视了绩效评价之外的部分,会造成对绩效预算理解的偏颇。在绩效预算改革实践中绩效评价单兵突进,其它部分改革相对滞后,最终会阻碍绩效预算改革的顺利进行。论文分析了绩效评价的作用、局限以及面临的挑战。.指出如果将绩效评价结果机械地强加于预算决策,有时不仅不会提高预算的绩效管理水平,可能还会产生一连串的副作用,遭到预算资金使用部门的抵制与强烈反弹,最终导致绩效预算改革的失败。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的结合需要慎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目前管理水平和技术条件看,至少在一个较长的阶段不可过分拔高绩效评价结果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更不要在绩效评价结果和资金分配之间去建立简单机械的联系。绩效预算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责,才能确定政府的绩效目标。政府绩效目标的清晰是设定绩效评价指标和进行预算资源有效分配的关键。政府的职责的明确需要进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提出要将绩效预算与政府职能转变联系起来,要在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建立政府战略目标和多年滚动预算并将其作为绩效预算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论文对绩效预算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的路径选择。

刘彦博[9](2010)在《中国部门预算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政府预算是政府资源的年度分配计划,体现着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和促进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数目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政府预算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必须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紧密相连,统筹协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推行了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相应的预算管理方式,推进部门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但是,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预算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涌现。第一,财政分配权不统一,预算统筹能力较弱;第二,预算编报范围不完整,一些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第三,预算分配方法不科学,弱化了财政分配职能;第四,预算透明度不高,影响了社会公信力;第五,预算约束力不强,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第六,财政资金绩效水平低,降低了资金效益。这些问题制约了部门预算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这些难题,进一步增强部门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本文借鉴于国内外部门预算研究的基本理论和西方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预算管理制度,紧密结合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特殊的历史国情,通过博弈论、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财政管理理念,认真分析了当前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新时期部门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即部门预算改革要坚持服务于国家中心工作,坚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提高预算分配的效益,坚持预算公开透明,坚持预算管理的程序化。同时,针对部门预算改革的5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包括财政权统一管理问题、综合预算管理问题、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财政政策研究问题。结合部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分别分析了部门预算职责分工、基本支出预算编制、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绩效评价制度、部门预算公开、预算监督体系等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长远目标出发,提出了深化上述六个方面改革的具体建议。第一,要进一步梳理部门预算职责分工,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规程,推动建立高层会商机制,推进财政预算与业务部门战略紧密衔接,增强预算单位的主人翁意识,强化部门的预算主体地位。第二,完善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完备的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数据库,建立严格的事业编制控制制度和规范的工资福利制度,合理划分基本支出的具体内容,建立支出限额控制制度和定员定额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建立基本支出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基本支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第三,按照项目全周期模型,建立项目库滚动管理机制,加强项目预评审制度,完善项目库功能,增强其在项目支出预算审核中的作用,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支出预算安排的公平性。第四,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增强预算单位绩效理念,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基本工作流程,夯实绩效评价的基础,认真审核绩效评价试点项目,合理设置绩效目标,建立绩效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第五,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突出预算公开的法律效力,积极推进向人大公开制度,大力推进预算社会公开,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加强对预算公开的监督指导,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度;第六,健全预算监督法律,提高预算监督在部门预算管理中的地位,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推进预算监督的信息化水平,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有机融合的监督体系,提高预算内部监督的地位,完善预算监督问责机制,增强预算监督的执行力。

黄鹏[10](2019)在《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财政基本与经济的高增速相适应,发育出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汲取体系。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维系财政支出的持续扩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国有效地应对了多次国家治理上的挑战。然而,中国财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财政富裕的黄金时代渐渐逝去,悄然从“不差钱”转向了“差钱”,收支缺口逐渐扩大。并且,在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后,多年来阔绰的财政收支吞吐,固化为一种支出刚性,盘踞成形,难以回缩。正如中国古语所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何实现预算的中长期平衡,成为新时期考验国家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是我国预算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有必要对其内在机理、要素构成、制度运行条件作仔细研究。同时,中国有着不同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国情条件,这意味着不可照搬他国经验,“衣有款型”,尚需“量体裁衣”,即便是借鉴他国的优秀制度,也仍需考察本国国情。在某种程度上,本文是在就跨年度预算之“衣”,“量”中国国情之“体”。而这一“体”便是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政治体制、历史文化、财政体制、人口结构、地区差异等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线索,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相关理论阐释。本文从预算的定义与职能出发,重新检视及回答了“预算是什么?预算要干什么?”的问题,并基于当代预算的主要特征提出,现代意义的预算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监督政府的途径,而“预算平衡”则是社会处于“良治”的重要标志。进而,对预算平衡加以探析,认为现代预算平衡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刻画:“政府与市场的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以及“在某一时间跨期上的平衡”。这三个平衡维度之综合可谓之为“跨年度预算平衡”。预算平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本文选择从政府主体、预算行为、制度产权成本三个角度作理论铺陈,它们从不同角度与预算平衡产生联系,事实上是从预算管理主体、预算活动特征、预算的制度交易属性这三个视角分析了预算运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预算平衡,并为建构跨年度预算提供有益的见解。第二,跨年度预算平衡一般性框架的构建与国际经验分析。本文参考了世界银行的中期预算框架,设计了一个由三大要素组成的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一般性框架。其一、基本要素设计。主要是对跨年度预算基本形态的设计,勾勒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的基本原则、改革目标、覆盖范围、架构体系以及滚动模式的基本形态。其二、技术要素设计。是对跨年度预算平衡框架在技术上的安排,本文在技术要素设计主要从下五方面展开介绍:支出管理、收入管理、债务管理、预算的稳定管理、预算预测。其三、组织要素设计。组织要素设计就是分析制度改革推行的环境下,各行动主体的角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般性框架的理论建构下,本文还在发达国家、转型与发展中国家中,选取介绍七个国家跨年度预算改革或施行的情况,并提炼出四项经验启示:一是各国应当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不可生搬硬套;二是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法律在制度变革初期能够有效地约束各方,朝着共同的改革方向前进;三是预算平衡本身是财政稳健与谨慎的表现,因此,在预算编制前期的预测中要做到准确、审慎;四是跨年度预算平衡是一整套综合、复杂的框架体系,其建成非一日之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接纳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在方式、方法上的摸索,容许其渐进成长。第三,梳理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历史变迁。这部分内容主要从预算平衡管理的角度截取了自建国以来,中国预算平衡管理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文本,并试图抽取出其中预算平衡管理的阶段性线索。本文将中国的预算平衡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重要事件、文本及其意义在各节中加以分析梳理。最后,总结建国来整个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一、我国的预算平衡管理改革历程,体现出了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的特色;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预算平衡管理体系日渐复杂与成熟;三、随着公共财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各主体权利意识的生成,预算主体权利观念也日渐形成发展,并促进了预算平衡朝着更多元的层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整体性平衡;四、财政风险演化及应对是推动中国迈向跨年预算平衡管理重要因素。第四,对我国预算平衡水平分两部分作实证研究。第一部分是实证研究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本文使用跨期预算约束模型检验了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状态,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财政是可持续的。然而,通过动态分析30年、25年、20年以及15年的时间移动跨期发现,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在走弱,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的财政可持续在变弱。这或许也多数人的观感不一致,但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量在逐渐增大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也同样增加,包括最近两次较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对接问题,都可从不同层面解释中国财政在可持续性在走弱的推断。第二部分预算余额的分析,将我国的预算余额分解为周期性预算余额与结构性预算余额两部分,结合了预算余额与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化,提取出其中的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这两部分因素都对预算余额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结构性因素则更为显着,由于财政收支政策的时滞效应,预算赤字仍可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为有效控制预算余额,保持财政可持续,应当注意分析当前财政政策的中远期效果。第五,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跨年预算平衡机制具体构建思路。本部分从六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在如何由年度预算迈向跨年度预算。首先是从政府职能的履行的角度来讨论预算平衡管理,主要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垂直关系两个角度探视其职能履行及其对预算产生的影响,这一节可视为预算平衡的基础性环节。第二节是提出有效地管理财政支出以促进预算平衡,而在这一管理上,则可从支出总额控制、支出结构优化、项目报批统筹、或有负债管理以及绩效管理五个方面实现所谓支出的管理。与支出管理相对应,第三节从财政收入方面提供讨论其与预算平衡相关的若干管理范畴,它们分别是收入规模、收入预算管理、合理统筹利用存量现金、地方主体税种培育等。第四节讨论的是预算稳定性,它构成了对预算平衡最为直接的管理。第五节则是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这一紧迫现实提出对策建议,分别从常规制度建设、存量债务偿还、增量债务约束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节是跨年度预算编制实施,分别从组织内构架、编制流程以及增加预算约束三方面提出建议。

二、履行预算会计职能 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履行预算会计职能 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动机及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政府会计的概念理解
        1.3.2 政府会计的研究角度
        1.3.3 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1.3.4 政府会计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1.3.5 总结与启示
    1.4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政府会计与预算管理的内在联系
    2.1 政府会计的内涵和环境特征
    2.2 预算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2.2.1 预算管理的要求和目标
        2.2.2 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
    2.3 预算管理与政府会计关系
    2.4 预算管理与政府会计改革理论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公共选择理论
        2.4.3 信息经济学
        2.4.4 新公共管理主义
3 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1 英国经验
    3.2 法国经验
    3.3 德国经验
    3.4 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经验
    3.5 美国经验
    3.6 加拿大经验
    3.7 国际经验比较分析
        3.7.1 改革的共性
        3.7.2 差异之处
    3.8 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4 我国预算管理改革与三元政府会计体系
    4.1 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
        4.1.1 由投入管理向绩效管理转变
        4.1.2 由流量管理向资产负债存量管理转变
        4.1.3 更加注重中期预算框架设计
        4.1.4 更加注重长期预算规划
        4.1.5 更加注重预算信息公开透明
    4.2 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的信息需求
        4.2.1 控制层面的预算信息需求
        4.2.2 管理层面的预算信息需求
        4.2.3 计划层面的预算信息需求
        4.2.4 预算公开信息需求
    4.3 当前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与不足
        4.3.1 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
        4.3.2 现行预算会计难以全面反映政府资产状况
        4.3.3 现行预算会计难以全面反映政府债务状况
        4.3.4 现行预算会计不能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
        4.3.5 现行预算会计缺少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
    4.4 我国三元政府会计体系的提出
        4.4.1 政府会计的职能定位
        4.4.2 我国三元政府会计体系设置
5 政府预算会计体系重构
    5.1 重构政府预算会计的必要性
    5.2 政府预算会计的总体重构模式
        5.2.1 收入执行控制
        5.2.2 支出执行控制
    5.3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重构的思路
6 政府财务会计体系构建
    6.1 政府财务会计的内涵
    6.2 政府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
    6.3 政府财务会计对象与要素
        6.3.1 资产
        6.3.2 负债
        6.3.3 净资产
        6.3.4 收入和费用
    6.4 政府财务会计计量
        6.4.1 政府财务会计计量属性
        6.4.2 政府财务会计计量属性选择
    6.5 政府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
    6.6 我国政府财务会计构建的思路
        6.6.1 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
        6.6.2 准确把握政府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及原则
        6.6.3 理顺政府财务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的关系
        6.6.4 建立政府财务会计准则
7 政府成本会计体系构建
    7.1 构建政府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7.2 政府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关系
    7.3 国际上政府成本会计实施经验
    7.4 特点及可借鉴之处
        7.4.1 政府成本会计实施的务实性
        7.4.2 政府成本会计实施的灵活性
        7.4.3 政府成本会计实施的多样性
        7.4.4 政府成本会计实施的渐进性
        7.4.5 政府成本会计实施的局限性
    7.5 我国政府成本会计构建的思考
        7.5.1 政府成本会计构建基本要求
        7.5.2 政府成本会计信息的主要用途
        7.5.3 政府成本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8 政府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8.1 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情况
        8.1.1 报告的使用者
        8.1.2 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8.1.3 财务报告信息的特点
        8.1.4 财务报告面临的问题
    8.2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构建
        8.2.1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基本框架
        8.2.2 确定政府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事项
        8.2.3 确立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程序
    8.3 政府财务报告与财政统计报告的联系与区别
        8.3.1 政府财务报告与财政统计报告的异同分析
        8.3.2 两者定位不同,客观存在差异
        8.3.3 两者之间应尽量协调
        8.3.4 会计是统计的基础
        8.3.5 预算、会计与统计之间的协调
9 对中国预算和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思考
    9.1 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必须放在政府整体改革的背景下
    9.2 预算管理改革与政府会计改革的协同共进
        9.2.1 规范政府收支核算维护预算严肃性
        9.2.2 加强政府成本核算推进绩效预算管理
        9.2.3 促进预算从流量管理拓展到存量管理
        9.2.4 科学应用权责发生制促进中长期预算规划
        9.2.5 拓展政府财务信息报告推进预算公开民主
    9.3 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路径
        9.3.1 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
        9.3.2 深入挖掘会计信息,充分发挥改革优势
        9.3.3 科学设计政府会计改革路径,扎实稳妥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与国际经验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绩效预算和预算绩效
        2.1.2 预算绩效管理
        2.1.3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2.2 优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2.3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的经济价值
        2.3.1 为公共部门行为确立公共价值导向
        2.3.2 反映公共经济行为的绩效结果
        2.3.3 降低公共部门之间的交易费用
        2.3.4 对公共部门预算资金运用进行再约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与架构
    3.1 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
        3.1.1 初步探索阶段(2001 年至2010 年)
        3.1.2 重点推进阶段(2011 年至2016 年)
        3.1.3 全面实施阶段(2017 年至今)
    3.2 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架构
        3.2.1 中央层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3.2.2 地方层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3.3 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演进的特征
        3.3.1 绩效理念和方法逐步树立
        3.3.2 地方制度建设探索领先于中央
        3.3.3 信息保障制度配套改革跟进
        3.3.4 管理规范坚持循序渐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政府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效果评价—基于省级层面数据
    4.1 研究假设
        4.1.1 预算绩效与预算申请
        4.1.2 预算绩效与财政透明
        4.1.3 预算绩效与民生支出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4 断点回归模型建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OLS回归结果分析
        4.3.2 断点回归结果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非参数估计的回归结果
        4.4.2 不同带宽下的回归结果
        4.4.3 协变量的连续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政府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评价—基于地方政府视角
    5.1 地方政府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政策的文本分析
        5.1.1 研究设计
        5.1.2 政策发文数量和属性分析
        5.1.3 政策发文内容分析
    5.2 地方政府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问卷分析
        5.2.1 研究基础
        5.2.2 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5.2.3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5.3 地方政府现行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5.3.1 现有预算绩效管理政策约束力明显薄弱
        5.3.2 专业人才缺乏制约绩效分析质量
        5.3.3 绩效管理方法难以适应基层实际需要
        5.3.4 政府会计、政府审计与预算绩效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英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述评及启示
    6.1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
        6.1.1 联邦政府预算制度特点
        6.1.2 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演进
        6.1.3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模式
    6.2 英国中央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
        6.2.1 中央政府预算制度特点
        6.2.2 中央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演进
        6.2.3 中央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6.3 对中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的启示
        6.3.1 出台顶层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6.3.2 协商绩效指标,赋予灵活性
        6.3.3 公开绩效信息,提高透明度
        6.3.4 严格绩效问责,确保政策落实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政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措施
    7.1 全面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7.1.1 制度顶层设计
        7.1.2 职能整合设计
        7.1.3 第三方主体定位
    7.2 全面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深度融合
        7.2.1 提升第三方绩效评估质量
        7.2.2 扩展绩效评价对象范围
        7.2.3 量化预算绩效目标和指标
        7.2.4 监测预算绩效信息输出过程
        7.2.5 改进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7.2.6 落实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倒逼机制
    7.3 全面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技术保障
        7.3.1 加大绩效分析专业人才的培养
        7.3.2 建立智能绩效信息分析技术平台
        7.3.3 开发绩效信息资源对接系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政府预算基本理论
    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
        一、政府预算的基本内涵
        二、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三、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
        四、政府预算的基本功能
        五、政府预算的体系、形式与管理流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府预算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预算思想
        二、列宁的政府预算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的政府预算思想
        四、简评
    第三节 西方政府预算理论
        一、政府渐进预算理论
        二、公共选择中的预算理论
        三、“软预算约束”理论
        四、公共决策中的预算理论
        五、绩效预算理论
        六、简评
    第四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与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条件与方式
        三、制度变迁的三大理论组合
        四、制度变迁的渐进性与路径依赖
        五、简评
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1949——1977)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背景
        二、政府预算制度的初步形成
        三、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分类分成的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三、财政分权与预算管理体制的调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评价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特点
        二、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成就与缺陷
第三章 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1978——1997)
    第一节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78——1992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997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第二节 放权让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分权化改革
        一、“分灶吃饭”:1980——1984年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预算体制
        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三、“财政大包干”:1988——1993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四、“分灶吃饭”改革中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预算管理权的上收
        一、分税制改革的提出
        二、分税制改革的原则、指导思想
        三、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分税制配套改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第四节 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评价
        一、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二、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1998——2013)
    第一节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
        一、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提出
        二、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以公共化为导向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一、部门预算改革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三、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五、“金财工程”建设
        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七、全口径预算改革的提出与启动
    第三节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尝试
        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依据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成效与不足
    第四节 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评价
        一、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成就
        二、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三、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趋向
第五章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英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二、英国政府预算收支分类
        三、英国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
        四、英国政府的预算监督
        五、英国政府预算法律体系
        六、英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美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美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二、美国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
        三、美国政府预算的审计与监督
        四、美国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五、美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日本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日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二、日本政府预算的编制
        三、日本政府预算的审议和执行
        四、日本政府预算监督
        五、日本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六、日本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现行模式与缺陷
    第一节 中央政府预算改革分析
        一、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
        二、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存在的不足
    第二节 地方政府预算改革模式探索
        一、“河北模式”:系统规范化预算改革
        二、“广东模式”:阳光财政改革
        三、“温岭模式”:参与式预算改革
        四、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简评
第七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创新模式
    第一节 树立现代政府公共预算理念
        一、公共理念
        二、法治理念
        三、绩效理念
    第二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近期目标
        三、中长期目标
    第三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近期改革建议
        二、中长期改革建议
    第四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创新模式的初步构想
        一、“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
        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论述
        1.2.2 关于国外绩效预算的介绍
        1.2.3 关于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探讨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预算绩效管理的界定: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辨析
    2.1 主要概念及内涵
        2.1.1 绩效和预算绩效
        2.1.2 评价和绩效评价
        2.1.3 预算绩效管理
        2.1.4 政府绩效管理
        2.1.5 绩效预算
    2.2 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的几个关系
        2.2.1 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关系
        2.2.2 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2.2.3 预算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关系
        2.2.4 预算绩效管理与财政监督、绩效审计的关系
        2.2.5 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预算的关系
    2.3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大意义
        2.3.1 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和管理水平
        2.3.2 有利于构建支出结果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内容
        2.3.3 有利于适应财政发展形势的需要,促进财政可持续性发展
        2.3.4 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高效、透明、责任政府建设
        2.3.5 有利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效率驱动
3 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起点:基于我国财政改革进程与问题的分析
    3.1 从我国公共财政演进的视角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脉络
        3.1.1 改革开放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前的财政预算(1978-1994年)
        3.1.2 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到提出公共财政目标的财政预算(1994-1998年)
        3.1.3 从明确公共财政目标到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财政预算(1998-2003年)
        3.1.4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财政预算(2003年—)
    3.2 近年来的预算管理改革奠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
        3.2.1 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3.2.2 预算管理改革的成效分析
        3.2.3 预算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重视绩效管理
    3.3 目前预算管理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
        3.3.1 当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表现
        3.3.2 解决问题的出路:破解机制困境
        3.3.3 下一步的突破重点: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3.4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3.4.1 完善的绩效预算需要一定的约束条件
        3.4.2 我国实施绩效预算还存在一定的制度阻碍
        3.4.3 现阶段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是源于我国现实的一种可行选择
4 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支点:对理论基础的探源与构建
    4.1 预算绩效管理的沿革与制度变迁
        4.1.1 我国古代的绩效思想溯源
        4.1.2 政府行政模式的演变与预算绩效观念的形成
        4.1.3 从公共产品的提供与财政功能看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在逻辑
        4.1.4 预算制度的变迁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影响
    4.2 理论基础一:委托—代理理论
        4.2.1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2.2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核心
        4.2.3 委托—代理理论与预算绩效管理
    4.3 理论基础二:公共产品理论
        4.3.1 公共产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3.2 公共产品理论的实质内容
        4.3.3 公共产品理论与预算绩效管理
    4.4 理论基础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4.4.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4.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理念
        4.4.3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预算绩效管理
    4.5 理论基础四:其他理论
        4.5.1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4.5.2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
        4.5.3 博弈论
        4.5.4 “变化”理论
        4.5.5 “花钱矩阵”理论
        4.5.6 财政效率论
5 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视点:国外实施绩效预算的基本情况(上)
    5.1 绩效预算发展概览
        5.1.1 绩效预算实施的原因
        5.1.2 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5.1.3 绩效预算的发展趋势
    5.2 美国的绩效预算
        5.2.1 美国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5.2.2 美国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5.2.3 美国《政府绩效成果法案》
        5.2.4 美国绩效预算的主要成效及影响
    5.3 英国的绩效预算
        5.3.1 英国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5.3.2 英国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5.3.3 英国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特点
    5.4 澳大利亚的绩效预算
        5.4.1 澳大利亚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5.4.2 澳大利亚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5.4.3 澳大利亚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5.5 新西兰的绩效预算
        5.5.1 新西兰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5.5.2 新西兰绩效预算的原则与过程
        5.5.3 新西兰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5.5.4 新西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点
6 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视点:国外实施绩效预算的基本情况(下)
    6.1 瑞典的绩效预算
        6.1.1 瑞典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6.1.2 瑞典绩效预算的主要做法
        6.1.3 瑞典政府机构的权利和责任
        6.1.4 瑞典绩效预算的主要特点
    6.2 法国的绩效预算
        6.2.1 法国绩效预算的实施过程
        6.2.2 法国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6.2.3 法国绩效预算下各级预算管理者的权责
        6.2.4 法国绩效预算的监督体系
    6.3 韩国的绩效预算
        6.3.1 韩国绩效预算的实施背景
        6.3.2 韩国绩效预算的核心内容
        6.3.3 韩国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特点
    6.4 新加坡的绩效预算
        6.4.1 新加坡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6.4.2 新加坡绩效预算的基本做法
        6.4.3 新加坡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特点
    6.5 国外绩效预算的总结与借鉴
        6.5.1 国外绩效预算的主要经验
        6.5.2 对推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7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剖析:主要进展、成效及问题
    7.1 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7.1.1 自发探索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003年)
        7.1.2 加强绩效评价试点阶段(2003-2009年)
        7.1.3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确立阶段(2010-2011年)
        7.1.4 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新时期(2012年—)
    7.2 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进展
        7.2.1 推动机制建立,初步形成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框架
        7.2.2 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
        7.2.3 全面开展试点,不断扩大绩效评价项目范围
        7.2.4 创新评价模式,积极拓展绩效评价的深度
        7.2.5 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夯实预算绩效管理根基
    7.3 预算绩效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7.3.1 全国整体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推动了预算管理创新
        7.3.2 基本树立了预算绩效理念,强化了部门支出责任意识
        7.3.3 逐步促进了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增强了预算决策科学化
        7.3.4 进一步改善了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7.3.5 间接推动了政府绩效管理,促进了政府的高效透明
    7.4 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7.4.1 各地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一,工作进展很不平衡
        7.4.2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各环节管理有待加强
        7.4.3 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需要提速
        7.4.4 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工作相对滞后,保障力度亟待增强
        7.4.5 现行预算管理方式存在制约,需进一步破解机制难题
        7.4.6 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不到位,难以有效深入突破
        7.4.7 政府绩效管理改革未全面启动,缺少有利的政治环境支持
        7.4.8 法律法规依据缺失,法制体系建设较为滞后
8 推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设计:近期思路和中长期思考
    8.1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设计和难点分析
        8.1.1 总体设计
        8.1.2 难点分析
        8.1.3 基本原则
    8.2 近期改革思路: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重点
        8.2.1 健全“一个机制”框架,覆盖预算管理全过程
        8.2.2 加强“两个体系”建设,完善制度规章和提升绩效评价水平
        8.2.3 完善“三个环节”内容,实现绩效目标、监控与评价的有机衔接
        8.2.4 强化结果应用的“四个结合”,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深化
        8.2.5 夯实基础保障的“五项工作”,做好预算绩效管理配套
    8.3 中长期改革思考:以推动绩效预算改革为方向
        8.3.1 深化预算改革,奠定绩效预算制度基础
        8.3.2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推动绩效机制转变
        8.3.3 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
        8.3.4 推动政府绩效改革,形成内外一体格局
        8.3.5 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建立立法保障环境
9 近期改革重点与建议:进一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9.1 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
        9.1.1 绩效目标的作用
        9.1.2 绩效目标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9.1.3 绩效目标管理的主要环节
        9.1.4 加强绩效目标管理的主要措施
    9.2 推进绩效监控管理,体现预算执行有监控
        9.2.1 绩效监控的作用
        9.2.2 绩效监控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9.2.3 绩效监控管理的主要环节
        9.2.4 推进绩效监控管理的主要措施
    9.3 深化绩效评价管理,强化预算完成有评价
        9.3.1 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9.3.2 绩效评价的程序
        9.3.3 绩效评价指标
        9.3.4 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
        9.3.5 深化绩效评价管理的主要措施
    9.4 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管理,确保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
        9.4.1 绩效评价结果的形成
        9.4.2 绩效评价结果管理的主要环节
        9.4.3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主要内容
        9.4.4 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管理的主要措施
10 中长期改革方向与路径:走向绩效预算改革之路
    10.1 对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回顾与分析
        10.1.1 预算绩效管理是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改革的折衷选择
        10.1.2 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预算的差距分析
        10.1.3 实施绩效预算改革对我国的深远影响
    10.2 绩效预算凸显财政预算管理的发展趋势
        10.2.1 预算的起源:资源分配上政治的考量
        10.2.2 预算的发展:资源使用上技术衡量因素的加入
        10.2.3 预算的趋势:资源分配与资源使用上的绩效方向
    10.3 绩效预算的框架体系与实施战略
        10.3.1 绩效预算的框架体系
        10.3.2 绩效预算的实施战略
    10.4 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发展路径
        10.4.1 预算控制方式的转向:由加强投入控制到实施管理责任控制
        10.4.2 预算制度内容的嬗变:从项目预算到产出预算,再到结果预算
        10.4.3 财政管理手段的递进:对财政管理集权到授权,再到分权
        10.4.4 公共财政框架的演化:使政府管理走向市场管理、民主治理
结论与展望
附录:美国《2010年政府绩效成果法案修正案》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2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绩效
        2.1.2 绩效预算
        2.1.3 预算绩效管理
        2.1.4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2.1.5 预算绩效管理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2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预算渐进与反预算渐进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再造
        2.2.3 公共选择理论与预算支出效率
        2.2.4 委托—代理理论与代理人经济责任
    2.3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主体和内容
        2.3.1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参与主体
        2.3.2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分析
3 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与现实考察
    3.1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
    3.2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成效
    3.3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3.3.1 管理流程视角下的分析
        3.3.2 管理制度视角下的分析
4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4.1 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
        4.1.1 美国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管理的经验介绍
        4.1.2 英国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管理的经验介绍
        4.1.3 澳大利亚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管理的经验介绍
        4.1.4 美、英、澳三国预算编制绩效管理的特点
    4.2 部门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
        4.2.1 美国部门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的经验介绍
        4.2.2 英国部门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的经验介绍
        4.2.3 澳大利亚部门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的经验介绍
        4.2.4 美、英、澳三国部门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的特点
    4.3 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国际经验
        4.3.1 美国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经验介绍
        4.3.2 英国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经验介绍
        4.3.3 澳大利亚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经验介绍
        4.3.4 美、英、澳三国预算绩效评价的特点
    4.4 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的国际经验
        4.4.1 美国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的经验介绍
        4.4.2 英国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的经验介绍
        4.4.3 澳大利亚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的经验介绍
        4.4.4 美、英、澳三国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的特点
    4.5 部门预算监督的国际经验
        4.5.1 美国部门预算监督的经验介绍
        4.5.2 英国部门预算监督的经验介绍
        4.5.3 澳大利亚部门预算监督的经验介绍
        4.5.4 美、英、澳三国部门预算监督的特点
    4.6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4.6.1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
        4.6.2 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4.6.3 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
        4.6.4 规范预算执行程序
        4.6.5 强化预算监督
        4.6.6 实施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5 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框架设计
    5.1 部门预算编制的绩效管理
        5.1.1 基于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编制预算
        5.1.2 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5.1.3 选择恰当的预算编制方法
        5.1.4 细化部门预算编制
        5.1.5 实行部门预算全口径管理
        5.1.6 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形式
        5.1.7 推进参与式预算制度
    5.2 部门预算执行的绩效管理
        5.2.1 细化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的内容
        5.2.2 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5.2.3 改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5.3 部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5.3.1 确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多层次评价体系
        5.3.2 明确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对象
        5.3.3 健全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3.4 规范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方法
    5.4 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5.4.1 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反馈机制
        5.4.2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问责机制
        5.4.3 构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5.5 强化部门预算的多主体监督职责
        5.5.1 强化人大监督
        5.5.2 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监督
        5.5.3 强化审计监督
        5.5.4 加强社会监督
6 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6.1 编制部门中期预算
        6.1.1 编制部门中期预算的重要性
        6.1.2 编制部门中期预算的前提条件
        6.1.3 部门中期预算框架编制的内容
    6.2 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透明度
        6.2.1 进一步加大预算信息公开力度
        6.2.2 规范预算信息公开形式与方式
        6.2.3 增强公众预算管理参与度
    6.3 改革政府会计核算制度
        6.3.1 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式
        6.3.2 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6.3.3 培养高素质的政府会计人员
    6.4 完善部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6.4.1 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6.4.2 搭建政府会计信息化处理平台
        6.4.3 实现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
    6.5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制保障
        6.5.1 完善《预算法》中关于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相关规定
        6.5.2 改进《政府采购法》
        6.5.3 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6.5.4 尽快制定《预算监督法》
        6.5.5 完善部门预算透明度相关法律法规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多样化的政府预算理论
    第一节 政府预算的理论研究视角
        一、经济学研究视角
        二、政治学研究视角
        三、管理学研究视角
        四、法学研究视角
    第二节 渐进预算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二、理论构成
        三、相关评价
    第三节 政府预算的公共选择分析
        一、中间投票人模型
        二、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
        三、预算支出增长理论
    第四节 政策过程理论
        一、实时预算模型
        二、微观预算与宏观预算
        三、政府预算特征及其对预算决策的影响
    第五节 新制度经济学在政府预算中的应用
        一、产权理论与政府预算
        二、交易成本理论与政府预算
第二章 政府预算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古典预算原则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第二节 古典预算原则的发展与面临挑战
        一、面临挑战
        二、原因分析
第三章 英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
    第一节 早期形成阶段
        一、议会制度和预算制度的渊源
        二、早期形成阶段的起点——1215年《大宪章》
        三、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时期预算制度的进展
        四、都铎王朝时期预算制度的进展
        五、17世纪时预算制度初步形成
    第二节 中期发展阶段
        一、政治经济背景
        二、税收控制权的加强
        三、强化王室收入控制
        四、预算支出控制的进展
        五、实施支出责任制度
        六、严格控制政府借款
    第三节 近期成熟阶段
        一、预算收入控制的变化
        二、预算支出控制的变化
        三、预算控制权的转移
    第四节 现行政府预算程序
        一、编制多年期支出计划和年度预算
        二、预算审批
        三、预算执行
        四、预算监督与决算
    第五节 英国预算制度变迁的若干特征
        一、预算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具有原创性
        二、预算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演进体现出渐进性
        三、预算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灵活性
第四章 美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
    第一节 现代预算制度的形成
        一、早期预算实践
        二、“进步时代”的预算改革
    第二节 预算编制方式的演变
        一、分项排列预算
        二、绩效预算
        三、规划—项目—预算
        四、零基预算
        五、新绩效预算
    第三节 国会预算控制权的变化
        一、1974年国会预算改革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预算赤字的控制
    第四节 现行预算制度及其特点
        一、预算职能机构
        二、预算程序
        三、预算管理特点
    第五节 美国预算制度变迁的若干特征
        一、预算制度演变反映出政治权力的调整与均衡
        二、政府预算功能导向不断转换
        三、以追求预算理性为目标的预算改革
第五章 OECD成员国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预算改革
    第一节 改革背景——市场化取向的政府改革
        一、传统政府管理的理论支点——韦伯的“官僚模型”
        二、市场化取向政府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市场化取向政府改革的具体实践
        四、政府改革与预算改革
    第二节 改革趋势——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
        一、以投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二、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三、OECD成员国早期改革实践
    第三节 预算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基于产出和成果的受托责任体制
        二、实施多年期预算规划
        三、增加预算透明度
        四、采纳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
        五、放松对预算投入的控制
        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和预算
    第四节 若干OECD成员国的改革实践
        一、完全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
        二、引入绩效管理因素
第六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沿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预算实践
        一、清末之前预算形式的演进
        二、现代预算形式的形成
        三、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政权的财政预算管理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
        一、形成阶段(1949年~1951年)
        二、长期稳定阶段(1952年~1992年)
        三、初步改革阶段(1992年~1998年)
        四、改革深化阶段(1998年至今)
        五、发展特征分析
第七章 公共财政框架下预算改革的基本分析
    第一节 公共财政框架下预算制度的应有特征
        一、公共财政与政府预算
        二、预算制度的应有特征
    第二节 近年来的预算制度改革及其成效
        一、编制部门预算
        二、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改进预算收支科目分类
        四、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五、实施政府采购制度
        六、建设金财工程
    第三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中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较低
        二、预算的完整性仍须提高
        三、预算过程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预算支出效率较低
        五、现阶段的预算改革尚处于技术层面
    第四节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发展取向
        一、总体改革取向
        二、具体对策选择
第八章 深化预算编制与执行环节改革
    第一节 推进预算编制改革
        一、规范部门预算编制
        二、研究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审机构的可行性
        三、编制多年滚动预算
        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式预算体系
        五、推行有中国特色的零基预算方法
    第二节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约机制
        一、经验借鉴
        二、基本改革构想
    第三节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一、现存问题
        二、若干措施建议
    第四节 规范预算调整程序
        一、现状分析
        二、经验借鉴与改革建议
    第五节 改革预算会计制度
        一、预算会计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二、近年政府预算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三、预算会计的改革方向
第九章 健全预算监督机制
    第一节 预算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宪政分权学说
    第二节 预算监督机制比较与借鉴
        一、若干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预算监督实践
        二、启示与借鉴
    第三节 我国预算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预算监督法制建设滞后
        二、预算监督机构职责分工不甚明确
        三、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审计监督模式有待改进
        五、财政监察方式尚须完善
    第四节 完善我国预算监督机制的基本构想
        一、加强预算监督的法制保障
        二、强化人大对预算过程的监督制约
        三、考虑适时推行立法型审计监督的可行性
        四、构建管理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察制度
        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第十章 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第一节 OECD成员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实践
        一、绩效评价的类型
        二、绩效评价的实施途径
        三、绩效评价的制度安排
        四、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第二节 我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现状
        一、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与公共财政改革
        二、绩效评价工作近年来的进展
        三、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中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多层次评价体系
        二、合理确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目标与内容
        三、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
        四、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信息系统
        五、运用立法手段保障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顺利实施
        六、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第四节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具体程序设计
        一、制定绩效评价战略规划和年度绩效计划
        二、确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三、设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四、明确绩效评价标准
        五、编制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英汉人名对照表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7)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概念界定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论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3 研究难点
第2章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
    2.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解读
        2.1.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
        2.1.2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特征
        2.1.3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功能
        2.1.4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支撑
    2.2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比较分析
        2.2.1 与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关系
        2.2.2 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系
        2.2.3 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关系
    2.3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进展
        2.3.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发展的动因
        2.3.2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现状
        2.3.3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4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
        2.4.1 评价指标的类型
        2.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结构设计
        2.4.3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第3章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构建
    3.1 评价框架解析
        3.1.1 评价框架解读
        3.1.2 构建评价框架的方法解析
    3.2 相关领域典型绩效评价框架解读
        3.2.1 已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阐析
        3.2.2 相近领域典型绩效评价框架阐析
        3.2.3 简要评述
    3.3 基于绩效逻辑链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构建
        3.3.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构建思路阐释
        3.3.2 基于逻辑模型和绩效三棱镜模型的启示
        3.3.3 基于绩效逻辑链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3.3.4 基于绩效逻辑链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的特征
第4章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二级与三级指标设计
    4.1 现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梳理
        4.1.1 理论界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4.1.2 实践界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用
        4.1.3 关于已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评析
    4.2 绩效目标管理维度下的指标设计
        4.2.1 指标开发思路:战略导向
        4.2.2 三级指标设计:注重目标绩效
    4.3 综合管理维度下的指标设计
        4.3.1 二级指标设计:以管理过程为核心
        4.3.2 三级指标设计:分解管理活动
    4.4 产出与效果维度下的指标设计
        4.4.1 职责履行:公共部门的产出转向
        4.4.2 履职效果:评估公共部门价值
    4.5 可持续影响维度下的指标设计
        4.5.1 部门能力发展
        4.5.2 部门长效发展
    4.6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库
        4.6.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原始指标库
        4.6.2 关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评析
第5章 基于熵权法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5.1 指标筛选的原则与方法选择
        5.1.1 指标筛选的原则
        5.1.2 筛选指标的方法选择
        5.1.3 熵权法筛选指标的理论模型
    5.2 基于熵权法筛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5.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5.2.2 指标筛选的具体过程与结果
第6章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分析——以X市科学技术局为例
    6.1 X市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1.1 科技局基本情况
        6.1.2 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 X市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6.2.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阐释
        6.3.2 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实例分析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在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国际趋势
        二、我国预算管理的改革探索
        三、选题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对绩效预算定义的界定
        一、国外对绩效预算定义有代表性的阐述
        二、国内对绩效预算定义的主要阐述
        三、本论文对绩效预算定义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新绩效预算的实践发展及研究进展
        二、国内对绩效预算的研究分析
        三、绩效预算已有研究的成就和不足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思路、框架和主要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论文框架
        二、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三、课题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绩效预算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预算的多维视角
        一、政治视角
        二、经济视角
        三、管理视角
        四、法律视角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政府失灵
        二、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
        三、投票悖论
        四、宪政改革
        五、公共选择理论对绩效预算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一、产权理论
        二、交易费用理论
        三、制度经济学对绩效预算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对绩效预算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国外现代预算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绩效预算的改革探索
    第一节 新绩效预算前的预算改革探索和效果评价-以美国为例
        一、条目预算
        二、旧绩效预算
        三、规划项目预算
        四、零基预算
    第二节 OECD国家的新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美国的新绩效预算改革
        二、新西兰的绩效预算改革
    第三节 绩效预算改革的特点
        一、建立预算与战略规划的协同
        二、对预算支出部门管理者授予更大的权限,并明确责任
        三、增强财政透明度,实施公开的绩效预算报告制度
        四、实施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
        五、立法推动是绩效预算改革的重要动力
第四章 我国预算改革发展及绩效预算探索
    第一节 1998年以来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的背景-传统预算编制方式及弊端
        二、1998年以来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绩效预算在我国的引入
        一、我国引入绩效预算的背景
        二、绩效预算在中央及部分省市的探索
第五章 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
    第一节 预算的投入控制取向改革与绩效管理取向改革应并行
        一、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和绩效管理取向预算改革的争论
        二、将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和绩效管理取向预算改革并行
    第二节 处理好加强投入控制与绩效管理放权的关系
        一、预算编制应实事求是,细化预算要协调推进,量力而行
        二、在加强控制的前提下,适当放权
        三、整顿调整"法定支出",落实地方预算管理权
    第三节 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绩效预算管理相结合
        一、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行资产动态管理
        二、将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三、实现资产的绩效预算管理
    第四节 将部门预算改革与绩效预算改革相结合
        一、部门预算是绩效预算的前提和基础,为绩效预算开展提供了平台
        二、绩效预算是部门预算的深化和升华,是部门预算改革的方向
        三、在部门预算基础上进行绩效预算改革
    第五节 在绩效预算改革中提高财政透明度
        一、财政透明度
        二、我国财政透明度状况
        三、提高财政透明度是绩效预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节 绩效预算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协调
        一、绩效预算改革有利于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为绩效预算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第六章 绩效评价与绩效预算的关系
    第一节 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绩效评价的不同类型划分
        二、绩效评价各参与方的地位和作用
        三、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
        四、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绩效评价的作用、局限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绩效评价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的局限
        三、绩效评价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绩效评价与绩效预算的结合
        一、从国际经验上看,绩效评价结果很少作为预算分配的唯一依据
        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预算决策的困难
        三、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的结合需要慎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七章 我国实施绩效预算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理清政府职能
        一、政府职能的划分
        二、我国仍存在政府职能不清,政府定位不准问题
        三、理清政府职能对建立绩效预算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确立政府战略规划、部门年度和跨年度绩效目标
        一、根据政府职能确立政府战略规划
        二、设定部门年度和跨年度工作绩效目标
    第三节 试编中期财政预算,实行滚动预算管理
        一、中期财政预算是实现绩效预算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二、中期预算的分类
        三、我国应逐步试编中期财政预算
    第四节 设定对工作目标的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标准
        一、多目标、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二、多目标、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三、构建多目标、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的设定
    第五节 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应用
        一、进行绩效评价
        二、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八章 北京市绩效预算实践发展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北京市绩效预算发展现状
        一、建章立制,规范绩效评价、绩效预算发展
        二、构建指标体系,完善机构设置,加大评价工作力度
        三、探索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第二节 北京市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绩效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节 实施绩效预算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加强预算管理中绩效理念的树立
        二、绩效预算的框架结构需要健全
        三、绩效评价的法律地位有待提升
        四、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需要加强
        五、主管部门的考评积极性有待发挥
        六、加强评价工作的统筹协调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部门预算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框架和内容
    第五节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部门预算的概念及特征
    第一节 财政预算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财政预算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部门预算的概念
    第四节 部门预算的基本功能
    第五节 部门预算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部门预算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节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
    第三节 博弈论
    第四节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财政理念
第四章 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实践
    第一节 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阶段
    第四节 部门预算改革的具体做法
    第五节 部门预算改革的重大成效
第五章 我国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财权分配权不统一,预算统筹能力差
    第二节 预算编报范围不完整,一些资金仍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
    第三节 预算核定方法不科学,弱化了财政分配职能
    第四节 预算透明度不高,影响了预算的社会公信力
    第五节 预算约束力不强,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
    第六节 财政资金绩效水平低,降低了资金效益
第六章 国外部门预算管理之借鉴
    第一节 新加坡
    第二节 英国
    第三节 美国
    第四节 西方国家部门预算管理的主要特点
第七章 今后中长期推进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改革的难点
    第三节 改革目标和原则
    第四节 部门预算改革的整体思路
    第五节 部门预算改革几个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第八章 理清部门预算管理职责,建立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流程
    第一节 建立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规程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我国部门预算管理规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建立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规程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建立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规程的具体设想
第九章 以定员定额管理为核心,推进基本支出管理
    第一节 基本支出的概念解析
    第二节 改进基本支出预算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编制基本支出预算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建立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支撑体系
    第五节 当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完善基本支出预算的基本思路
    第七节 完善基本支出预算的具体措施
第十章 推进项目库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
    第一节 项目支出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改进项目支出预算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原则
    第四节 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基本思路
    第五节 加强项目库管理,夯实项目支出管理的基础
    第六节 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
第十一章 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第一节 绩效评价概念解析
    第二节 我国实行绩效考评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几种比较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第四节 我国深化绩效评价工作的基本思路
    第五节 推动绩效评价的基础
    第六节 我国深入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思路
第十二章 稳步推进预算公开,提高预算透明度
    第一节 预算公开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部门预算公开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的思路
第十三章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预算监督体系
    第一节 强化预算监督体系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我国预算监管体系的现状
    第三节 我国预算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完善我国部门预算监管体系的具体设想
附录
    附录一 基本支出定额项目具体内容
    附录二 中央部门预算中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的单位名单
    附录三 财政部2010年部门预算公开情况
    附录四 1990年至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预算平衡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
        三、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优势
    第二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机制
        一、预算支出的约束机制
        二、预算收支的调剂机制
        三、预算赤字的弥补机制
        四、重大项目的论证机制
    第三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构成
        一、预算主体与平衡结果
        二、预算活动及平衡结果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下的平衡结果
    第四节 预算平衡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一、预算主体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二、预算活动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的价值及局限
第二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设计
    第一节 基本要素设计
        一、预算原则
        二、改革目标
        三、涵盖范围
        四、预算构架层次
        五、预算滚动模式
    第二节 技术要素设计
        一、支出管理
        二、收入管理
        三、债务管理
        四、预算稳定管理
        五、预算的预测
    第三节 组织要素设计
        一、实施环境
        二、组织实施
第三章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与平衡态势
    第一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
        一、预算制度正式执行阶段(1978—1993)
        二、预算制度回应市场经济阶段(1994—1998)
        三、预算制度走向公共化阶段(1999—2013)
        四、预算制度全面深化阶段(2014—今)
    第二节 中国预算平衡态势分析
        一、财政可持续性态势
        二、预算余额分解测度
        三、中国预算平衡态势结论
    第三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
        一、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
        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
        三、预算主体权利观念日渐形成发展
        四、财政风险演化促进预算平衡管理
第四章 跨年度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发达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英国预算管理
        二、德国预算管理
        三、美国预算管理
        四、澳大利亚预算管理
    第二节 转型与发展中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乌干达的预算管理
        二、智利的预算管理
        三、俄罗斯的预算管理
    第三节 国际经验启示
        一、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
        二、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
        三、准确、审慎的预算预测
        四、接纳跨年预算渐进成长
第五章 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建构
    第一节 预算平衡与政府职能调整
        一、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
        二、政府间事权职能匹配
        三、部门预算职能调整
    第二节 财政支出管理
        一、支出总额控制
        二、优化支出结构
        三、规范项目支出
        四、或有负债管理
        五、支出绩效管理
    第三节 财政收入管理
        一、保持财政收入适度规模
        二、实施财政收入预期管理
        三、合理统筹管理各类现金
        四、培育稳定的地方主体税种
    第四节 预算稳定管理
        一、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预算调整规范
        三、预算与规划衔接
    第五节 地方政府债务管控
        一、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二、存量债务偿还计划
        三、约束规范增量债务
    第六节 跨年度预算的编制实施
        一、预算编制流程管理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表格设计
        三、增强跨年度预算执行约束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履行预算会计职能 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视角分析[D]. 陆阳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2]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与国际经验借鉴研究[D]. 王莉莉. 河北大学, 2019(04)
  • [3]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D]. 许金柜.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4]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 王海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5]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 张君.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 [6]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D]. 彭健.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7]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陈招娣. 厦门大学, 2018(07)
  • [8]在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思考[D]. 董振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12)
  • [9]中国部门预算改革研究[D]. 刘彦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2)
  • [10]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D]. 黄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发挥预算核算功能,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