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校合并后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娟,张卓然[1](2021)在《高校合并对本科录取分数的影响——以我国“985工程”与“211工程”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掀起一场高校合并浪潮,900余所高等学校参与了此次改革。录取分数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源质量,是衡量高校合并后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我国113所"985"高校和"211"高校2001—2018年在全国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校合并对录取分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合并降低了录取最低分,显着提升了录取均分。此外录取分数还与高校所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志愿填报方式、高中毕业人数、合并规模、合并类型、是否合并医学院、是否为本地招生以及招生区域等因素显着相关。进一步研究显示,大学排名在高校合并与录取分数之间起到了传导的中介作用。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2](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刘怡[3](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组织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以下简称高教研究机构)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多挂靠教务处,以研究校内问题、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咨询建议为主要职能。随着时间的发展,高教研究机构逐渐走向了分化,除少数成立了教育学院、拥有高等教育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教研究机构以外,大部分高教研究机构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难以满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与高校科学决策的需要,普遍面临着生存的危机。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高校拥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促进高教研究机构通过组织转型,重新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正是建立在求解“我国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问题的基点上,以高教研究机构的组织转型作为研究的主题,按照从“一般→个别”,“静态→动态”的研究路径,从高教研究机构的现实图景切入,将实地研究的结论作为理论研究的依据,借鉴资源依赖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高教研究机构的运行现状,系统而客观地解释高教研究机构转型探索的内在逻辑,理性而前瞻地探寻非学术导向的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目标趋向,以期为这类高教研究机构的转型发展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以我国高教研究机构的运行现状为立论前提,按照由“面”到“点”的研究思路,对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环境背景予以全面的检视。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和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特征,认为高教研究机构作为高校内部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相关问题的机构,具有存在的价值,不应被裁撤。其次,从“面”上着眼,通过普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高教研究机构的运行状态做出了全面分析。再次,从“点”上入手,将高教研究机构的运行状态划分为四种,分别是:学术导向、整合发展、勉强维持、走向消亡,并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高教研究机构的不同运行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发展是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探索,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高教研究机构可以通过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处、教学评估中心等机构的组织合并,实现转型发展,重新找到生存的空间。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借鉴资源依赖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对高教研究机构整合发展的转型探索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转型速度的快慢和改变幅度的大小,将高教研究机构的转型探索划分为三种,分别是:持续调整型的组织转型,通过路径转换式的逐步微调以及小变化的不断积累,高教研究机构发生了系统性的改变;间断跃进型的组织转型,当组织中出现重大特殊事件或危机时,高教研究机构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了系统性的改变,与发展规划机构之间形成了紧密耦合的组织关系;渐进适应型的组织转型,在较长的时间内,高教研究机构仅在现有框架下做出了适应型的组织调整,对组织局部进行了改变。其次,运用案例研究法,对高教研究机构持续调整型、间断跃进型和渐进适应型组织转型的影响因素、转型过程、转型优缺点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本研究的第三部分以上述实践考察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在全面调查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基础上,提出院校研究机构是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目标趋向与现实归宿。变化的环境、变革型领导、核心资源、研究人员是影响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关键要素;遵循“两个规律”是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必要前提,确立院校研究的发展方向是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目标趋向,机构的行政性与研究的专业化相结合是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路径选择,共同创造是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内在要求。
胡纵宇[4](2015)在《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文中指出中国高校合并大潮兴起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已基本告一段落。随着高校合并融合进程的深化,以及人们对合并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合并的利弊得失日益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现时如果再有高校自主决策选择合并道路,人们有理由认为新的合并进程有可能避免前面集中性高校合并存在的很多不足,从而得到师生更多的支持。本文试图通过C大学与A学院合并的案例研究来呈现多年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治理水平的现状。案例表明,即使在上一轮合并潮基本结束十年后的今天,自上而下,充分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组织的途径,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化运作”依然主导了两校合并的进程。组织化运作延续了教育的“行政化”趋向,与大学“松散的组织系统”的特性相冲突,使合并决策带有“理想导向”的特点,改革过程“工程”色彩浓厚。高校合并及后期整合过程中,一些“组织决策”成为合并争端的焦点。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忙于救急,整合过程中对矛盾过度退让,人为因素过多干扰决策,合并磨合过程艰难而反复。作为利益主体的普通教师和学生与决策层信息不对称,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在合并中有着复杂的利益诉求,合并高校双方的教师都将自己归为合并的被剥夺者,改革动力不足。学科布局、人事安排、人员考核晋升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决策,缺少有力的统筹和系统支持,学校管理趋向“碎片化”。C大学合并进程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组织化运作”模式下教育变革形式与变革精神的断裂。新C大学后续改革以及今后高等教育改革仍然需要“去行政化”,使大学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坚持特色发展,使内部改革成为一种常态。高校决策者应更多关注改革中的“人”,注意维护个人愿景,增加变革动力,守护大学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高校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依法治校,民主决策,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依据大学运行的基本逻辑解决大学系统的组织控制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保护问题,使大学得以从组织化运作走向现代治理。
李海霞[5](2014)在《高校合并后的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 ——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合并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合并后的目的是通过合并、重组,重新整合硬软件资源,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实力,使得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高校合并,财务合并是关键。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学和科研,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良好的财务状况是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50多所合并高校。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合并高校进入了一个超常规发展、大规模举债办学的阶段,其扩张速度之快与竞争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越来越多的合并高校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局面。合并高校的财务风险凸显,已对我国高校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和极大隐患。因此,研究合并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预警和防范,正确分析合并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不仅是防范财务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合并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除绪论外,本文首先在阐述高校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上,对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种类进行分析,并根据合并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及风险种类,以此建立了合并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根据现有的财务与会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A职业技术学院的财务风险现状,并对该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做了综合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A职业技术学院财务风险控制一些措施。
王魁[6](2013)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原有的高教管理体制弊端凸显,难以满足诸多现实需求,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以及高教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通过高教管理权限的重新调整、扩大高校自主权等措施,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教管理新体制。现如今,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高等教育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所避不开的话题,而自主办学、大学毕业生就业、内涵式发展等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寻求发展的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观成败方能寻真知。把握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内容,探究改革中和变革后的管理体制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取得了哪些成果,仍存在哪些不足,则成为我国理论工作者需要继续切实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主要涉及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的关系。研究以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为主要方法,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关键点入手,选取了高教管理中的权责划分、高校内部领导体制、院校合并和高校扩招等几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教改革中重要事件和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通过深入细致的整理和挖掘,探究上述几个问题的改革进程、成绩、影响以及个中不足,其间亦穿插与建国初期的相应对照,以明晰其改革方向。研究力求客观呈现其变化,论述其成败,在此基础上认清当前高教管理体制较之以往发生了哪些改变,仍旧存在哪些问题,更要弄清这些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总结前者得失,有助于我们客观审视现状,从细微处把握其变化动向,为后续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提供借鉴和思路。
吴雨希[7](2012)在《关于高校合并后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校园的合并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合并后人事档案的管理出现了新的问题。在本文,笔者通过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以及合并后带来的新问题进行了有效地分析,提出了对合并后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希望给合并后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肖波[8](2009)在《我国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基于高校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促使大批高校合并重组,带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许多高校在合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校园文化,并且深深扎根于校园教学、管理、生活之中。合并后,由于各校区校园文化在实质上存在某些差异,相互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和冲突,影响了合并高校的综合管理与整体规划。因此,高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并,仅仅从物质文化建设上入手是不够的,还必须切实研究合并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园文化的无形作用来统一全校,从根本上消除高校合并后所生产的一系列矛盾,实现高校从内到外的真正融合,走上长远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校园文化的建设才是合并高校能否实现实质性合并的关键所在。虽然针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术界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研究多是运用组织文化和社会学科的理论来进行探讨,将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的论述还比较少,本文以分析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为切入点,就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总结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内容、功能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原则之后,接着对目前我国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办学理念存在分歧,学科文化融合困难,制度创新亟待创新,优良学风有待形成,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物质文化风格不同,主文化、亚文化融合发展不平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存异求同,创新发展:以精神文化为统领,统筹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以优势校区精英文化为核心,构建新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本文力求在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对策,从而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李会芳[9](2008)在《合并类高校凝聚力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并类高校凝聚力是指能使教职工凝聚到一起的所有力量的合力,是合并类高校对各个校区及其教职工的吸引力、教职工之间的吸引力和各校区及其教职工对合并类高校的向心力的总和。凝聚力是合并类高校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条件。高校合并虽已渐行渐远,但合并后其组织仍凝聚力涣散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切实培育和增强凝聚力是合并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合并类高校凝聚力可以通过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表征和特征进行感觉和感知。影响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各校区及其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各校区对其发展速度的满足程度、合并类高校内部矛盾的解决状况、利益等因素。合并类高校凝聚力是一个矢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我们可以通过数理统计的方式计算出其凝聚力的大小。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合并类高校X凝聚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相关要素分析法,得出湖南该高校凝聚力为0.37,即该高校凝聚力较弱,亟待加以培育和增强。可以通过塑造合并类高校共同愿景、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和增强民主管理的聚合力等途径来提升合并类高校凝聚力。
王艳[10](2008)在《我国高校合并中的政府职能错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有关政府职能如何定位以及如何转变等问题研究不断。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政府仍涉足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职能还没有准确定位,未能充分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科教兴国的战略角度上需要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中高校合并作为改革的一部分,涉及到诸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否参与?政府应在什么范围内发挥作用?政府怎样更好的发挥作用?政府在对高校的管理当中,不管合并前、合并中和合并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职能错位的现象。笔者首先对政府职能错位的表现进行总结,然后针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合理定位政府职能的具体措施。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政府职能、政府职能错位和高校合并的相关概念和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总结了高校合并中政府出现职能错位的具体表现并且分析了政府职能出现错位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了国外政府(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为例)在高校合并中的职能定位状况,并且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和加以借鉴。第四部分归纳了合理定位我国高校合并中政府职能的具体举措。政府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定位自己的职能。
二、对高校合并后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合并后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合并对本科录取分数的影响——以我国“985工程”与“211工程”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对国外高校合并的研究 |
(二)对国内高校合并的研究 |
三、数据与模型 |
(一)计量模型 |
(二)变量设计 |
(三)数据来源 |
四、实证分析 |
(一)统计分析 |
(二)高校合并对其高考招生分数的影响 |
五、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
(一)稳健性检验 |
(二)异质性分析 |
1.合并医学院对高校的影响 |
2.高校合并类型对录取分数影响的异质性 |
3.高校合并对省内与省外录取分数的影响 |
4.高校合并对录取分数影响的空间异质性 |
六、作用机制分析 |
七、结论与启示 |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基础 |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二、研究方法 |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
四、辅助软件 |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
附录二 数据索引 |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5 文献综述 |
1.6 研究设计 |
2 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与转型诉求 |
2.1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
2.2 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 |
2.3 高教研究机构的运行状态 |
2.4 高教研究机构对转型的探索 |
3 转型探索之一:持续调整型的组织转型 |
3.1 影响高教研究机构持续调整型组织转型的主要因素 |
3.2 高教研究机构持续调整型的转型过程 |
3.3 高教研究机构持续调整型组织转型的特点 |
4 转型探索之二:间断跃进型的组织转型 |
4.1 影响高教研究机构间断跃进型组织转型的主要因素 |
4.2 高教研究机构间断跃进型的转型过程 |
4.3 高教研究机构间断跃进型组织转型的特点 |
5 转型探索之三:渐进适应型的组织转型 |
5.1 影响高教研究机构渐进适应型组织转型的主要因素 |
5.2 高教研究机构渐进适应型的转型过程 |
5.3 高教研究机构渐进适应型组织转型的特点 |
6 结论与建议:促进高教研究机构向院校研究机构转型 |
6.1 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三种方式 |
6.2 高教研究机构组织转型的关键要素 |
6.3 高教研究机构向院校研究机构转型的路径选择 |
6.4 创新点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教研究、院校研究与发展规划机构运行状态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普通本科高校高教研究(院校研究)机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127所合署办公的高校名单 |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
(4)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意识 |
二、理论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实施 |
五、研究的伦理考虑 |
六、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组织化运作的“理想导向” |
第一节 在“工程”的旗帜下——合并决策的整体视角 |
第二节 何以是被剥夺者——合并决策的个体视角 |
第二章 组织化运作的组织化应对 |
第一节 复杂的利益诉求——何为应该坚持的根本利益 |
第二节 艰难反复的接轨进程——合并磨合的迂回轨迹 |
第三章 组织化运作的管理之伤 |
第一节 从碎片化到有机联系——高校呼唤决策支持系统 |
第二节 “管”或“理”—C大学《大学章程》的探讨 |
第四章 组织中的改革对象或大学的主人 |
第一节 责权利的分离——“一级半管理”与二级管理 |
第二节 共赢何以可能——一个融洽的新C大学三级机构 |
第五章 组织融合的钥匙与顶层设计 |
第一节 学科融合的关键——“大信息”与“信息文科”的设计 |
第二节 新C大学的再出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
第六章 结论:大学合并之于教育改革 |
第一节 一元复始——大学改革的形式与精神 |
第二节 人本情怀——守护教育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 |
第七章 建议: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
第一节 他山之石——大学合并的自在节奏 |
第二节 实践之行——告别大学改革的组织化运作 |
结语: 回眸与展望 |
一、调查结果与现有文献的关系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5)高校合并后的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 ——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内涵界定 |
2.1.1 高校合并界定 |
2.1.2 高校财务风险界定 |
2.1.3 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再认识 |
2.2 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的种类 |
2.2.1 高校合并后总体财务状况失衡的风险 |
2.2.2 高校合并后资金运作风险 |
2.2.3 高校合并后校办产业连带责任风险 |
2.3 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评价 |
2.3.1 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评价指标 |
2.3.2 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 |
2.4 高校合并后财务风险的危害 |
第三章 A职业技术学院财务风险现状 |
3.1 A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简介 |
3.1.1 A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前情况 |
3.1.2 A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后的发展情况 |
3.2 A职业技术学院财务报表数据及其财务风险分析 |
3.2.1 A职业技术学院财务报表及数据 |
3.2.2 A职业技术学院财务报表及数据分析 |
3.2.3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 |
3.3 A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状况失衡风险 |
3.3.1 A职业技术学院的流动资金短缺风险 |
3.3.2 A职业技术学院的净资产亏损风险 |
3.4 A职业技术学院资金运作风险 |
3.4.1 A职业技术学院的举债风险 |
3.4.2 A职业技术学院的投资风险 |
3.4.3 A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体制和制度风险 |
3.5 A职业技术学院校办产业连带责任风险 |
第四章 A职业技术学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4.1 合并扩张,过度投资 |
4.1.1 扩招学生 |
4.1.2 固定投资 |
4.2 盲目贷款 |
4.2.1 基础扩建 |
4.2.2 自身建设 |
4.3 预算不准 |
4.3.1 缺乏预算管理 |
4.3.2 收支不平衡 |
第五章 A职业技术学院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
5.1 A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状况失衡风险的控制措施 |
5.1.1 A职业技术学院流动资金短缺风险控制 |
5.1.2 A职业技术学院净资产潜亏风险控制 |
5.2 A职业技术学院的资金运作风险控制 |
5.2.1 A职业技术学院举债风险的控制 |
5.2.2 A职业技术学院投资风险的控制 |
5.2.3 A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体制和制度风险的控制 |
5.3 A职业技术学院校办产业连带责任风险的控制 |
5.3.1 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5.3.2 明晰校办企业独立进入市场的产权 |
5.3.3 利用高校企业的科技优势提高投资收益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成果 |
附录B |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现状 |
1.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整体性研究 |
2.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 |
3. 关于近三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
(三) 概念界定 |
1. 高等教育 |
2. 管理体制 |
3.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历史研究法 |
一、高教管理中的权责划分 |
(一)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分权 |
1. 政府分权的目标 |
2. 政府分权的历程 |
3. 整体成效分析 |
(二) 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现实审视 |
1. 案例:南科大办学自主权问题 |
2. 府校矛盾难调和,高校尚缺自主权 |
3. 办学自主权难以落实的根源 |
4.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探索思路 |
二、高校内部领导体制 |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变革 |
1.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
2. 试行校长负责制 |
3.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二)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质及实施成效 |
1. 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二元关系及其实质 |
2. 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积极影响 |
(三) 当前高校领导体制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
1. 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高校董事会的可行性思考 |
三、院校合并 |
(一) 院校合并的过程 |
(二) 合并对我国高教布局调整的影响 |
1. 类型结构层面 |
2. 层次结构方面 |
3. 学科结构方面 |
四、高校扩招 |
(一) 高校扩招的过程 |
1. 背景及目标 |
2. 具体实施情况 |
(二) 高校扩招的利弊 |
1. 取得的成绩 |
2. 存在的问题 |
(三) 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 |
1. 招生制度改革 |
2. 中国式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
结束语:一个远未结束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我国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1.5 核心概念 |
1.5.1 文化的涵义 |
1.5.2 校园文化的涵义 |
1.5.3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界定 |
第2章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概述 |
2.1 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
2.2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
2.3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
2.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3章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特点 |
3.1.1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
3.1.2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
3.2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 |
3.2.1 文化资源丰富,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 |
3.2.2 文化辐射作用彰显,为扩大合并高校形象拓展了空间 |
3.2.3 校区文化各具特色,丰富了学校整体文化的多样性 |
3.3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
3.3.1 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 |
3.3.2 办学理念存在分歧 |
3.3.3 学科文化融合困难 |
3.3.4 制度文化亟待创新 |
3.3.5 学风建设的问题 |
3.3.6 文化背景存在差异 |
3.3.7 物质文化风格不同 |
3.3.8 主文化、亚文化融合发展不平衡 |
第4章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
4.1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
4.1.1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高校品牌 |
4.1.2 营造校园氛围,培养复合型人才 |
4.1.3 提高综合实力,促进学校发展 |
4.2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
4.2.1 高标准原则 |
4.2.2 求同存异原则 |
4.2.3 循序渐进原则 |
4.2.4 充分沟通原则 |
4.2.5 学术自由原则 |
4.2.6 实事求是原则 |
4.2.7 促进发展原则 |
4.3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
4.3.1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4.3.2 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
4.3.3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4.4 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
4.4.1 存异求同,创新发展 |
4.4.2 异异整合,互补创新 |
4.4.3 以精神文化为统领,统筹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 |
4.4.4 以精英文化为核心,构建新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9)合并类高校凝聚力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凝聚力的界定 |
1.2.2 关于凝聚力的功能 |
1.2.3 关于高校凝聚力的研究 |
1.2.4 研究简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界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内涵界定 |
2.2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表征与特点 |
2.2.1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在认识方面的表征 |
2.2.2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在行为方面的表征 |
2.2.3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基本特点 |
2.3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高校组织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 |
2.3.2 高校内部组织利益力场一致性程度 |
2.3.3 高校核心校区的发展和影响力程度 |
2.3.4 各校区对高校发展的满足程度 |
2.3.5 高校组织内部矛盾的解决状况 |
2.4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结构机理 |
2.5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力场效应分析 |
2.5.1 合并类高校对各个校区的吸引力场效应分析 |
2.5.2 各个校区对合并高校的向心力场效应分析 |
2.5.3 高校教职工内部之间的吸引力场效应分析 |
第3章 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现状:以湖南X高校的分析为例 |
3.1 湖南合并类高校 X的基本概况 |
3.1.1 合并的基础及其过程 |
3.1.2 合并后的发展状况 |
3.2 湖南X高校凝聚力的现状分析 |
3.2.1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3.2.2 湖南X高校凝聚力因素结构分析 |
3.3 湖南 X高校凝聚力实证研究结果 |
3.3.1 湖南 X高校对教职工的吸引力 |
3.3.2 教职工对湖南 X高校的向心力 |
3.3.3 湖南 X高校教职工之间的吸引力 |
第4章 培育与增强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基本途径 |
4.1 塑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
4.1.1 共同愿景的理论阐释 |
4.1.2 共同愿景对于增强合并类高校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
4.1.3 塑造合并类高校共同愿景的途径 |
4.2 妥善处理利益关系 |
4.2.1 构建公平合理获得利益的环境 |
4.2.2 建立健全不同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
4.3 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 |
4.3.1 搭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制度基础 |
4.3.2 营造和谐人际环境的文化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在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湖南X高校凝聚力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我国高校合并中的政府职能错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校合并的研究 |
1.2.2 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相关研究 |
1.2.3 高校合并中政府职能的相关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政府职能与高校合并概述 |
2.1 政府职能的含义、特点与类型 |
2.1.1 政府职能的含义 |
2.1.2 政府职能的特点 |
2.1.3 政府职能的类型 |
2.2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含义与分类 |
2.2.1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含义 |
2.2.2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分类 |
2.3 政府职能错位的含义 |
2.4 高校合并的含义和分类 |
2.4.1 高校合并的含义 |
2.4.2 高校合并的分类 |
2.5 高校合并中政府职能定位研究的理论基础 |
2.5.1 有限政府理论 |
2.5.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6 高校合并的社会背景 |
第3章 高校合并中政府职能错位的表现及原因 |
3.1 高校合并中政府职能错位的表现 |
3.1.1 政府集"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多重角色于一身 |
3.1.2 政府职能性质上的专权化倾向 |
3.1.3 政府管理手段的单一化 |
3.1.4 政府行为主体忽视教育发展规律 |
3.2 政府职能错位问题产生的原因 |
3.2.1 经济体制转型期间的政府角色转换尚未完成 |
3.2.2 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 |
3.2.3 政府的管理观念尚未从管制转到服务上来 |
3.2.4 政府的权力过分集中 |
第4章 国外高校合并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经验及借鉴 |
4.1 国外高校合并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
4.1.1 美国高校合并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
4.1.2 澳大利亚高校合并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
4.2 借鉴及启示 |
4.2.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
4.2.2 适度放权,同时加强政府在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
第5章 合理定位政府在高校合并中职能的具体举措 |
5.1 理顺政府与市场及与高校的关系 |
5.1.1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5.1.2 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
5.2 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
5.2.1 完善政策导向机制 |
5.2.2 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
5.2.3 完善投资补偿机制 |
5.2.4 完善有效激励和配套措施 |
5.3 重视法制建设 |
5.4 强化服务意识,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 |
5.5 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在教育评估、咨询、信息服务等的作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对高校合并后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合并对本科录取分数的影响——以我国“985工程”与“211工程”高校为例[J]. 杨娟,张卓然. 教育经济评论, 2021(02)
-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3]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组织转型研究[D]. 刘怡.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4]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D]. 胡纵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5]高校合并后的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 ——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李海霞.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8)
-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魁.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4)
- [7]关于高校合并后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A]. 吴雨希. 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 2012
- [8]我国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肖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9]合并类高校凝聚力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研究[D]. 李会芳. 中南大学, 2008(04)
- [10]我国高校合并中的政府职能错位问题研究[D]. 王艳. 东北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