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本质与发展的关系

理解本质与发展的关系

一、搞清本质与发展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里萌[1](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北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城址,全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以往考古发现与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以往工作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针对城址出土陶瓷遗存提出分期标准。主要运用陶瓷考古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城址调查,摸清以城址为中心的辽、金、元各时期陶瓷遗存的时代特征和组合面貌,并以此作为城址断代的依据。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主体。根据以往的调查和发掘材料,结合笔者对70余座城址的调查新材料,系统的介绍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城址的基本情况,对这些城址的周长、结构、平面形态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并对城址出土和采集的遗物进行重新审视,对一些城址进行重新断代。第六章是对城址的总体分布、选址及各时期分布情况进行讨论。首先对城址的总体分布情况进行密度分析,将这些城址划分成18个城址群,对各城址群的形成过程逐一讨论,并对城址的选址和朝向进行分析。还分别探讨了辽代城址群的形成过程以及辽国的东部边界问题、元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问题。第七章是对城址的规模和平面形态的探索。通过对600余座城址的周长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城址规模、行政级别以及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继而对城址的平面形态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对各级规模城址中各类型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和分析,还对不同平面类型的流行时代和地域进行了讨论。第八章是对城址的结构和布局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城门、瓮城、城墙、城壕、马面、角台、道路等设施的营建工艺、平面形态、布局规律、等级规模等问题。并利用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城址的布局进行宏观的探讨,揭示出十字街与开放街巷式的布局特点,并对城址内各类型建筑址和手工业遗迹的分布进行了讨论,还对城址兴缩变化的规律以及动因进行了探讨。第九章是对相关城市历史地理问题的考证。主要包括对辽代信州、辽代后期黄龙府属州、辽代前期黄龙府、金代宜春及曲江两县、元代肇州的地望进行新的考证,对松嫩平原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历史地理格局进行了更新与修正。第十章是结语,对本文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

肖顺根[2](2019)在《往复压缩机传动机构间隙碰磨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往复压缩机传动机构包含多个转动副和移动副,运动副关节间隙均保持一定的合理性。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运动副铰关节由于磨损引起间隙变大,而过大间隙必然引起铰关节的碰磨故障。由于传动机构隐藏于机体内部,间隙碰磨故障信息以何种机理传递至机体尚不清晰,至今也未找到有效方法来揭示机体响应信号所隐含的碰磨机制。深入研究传动机构间隙碰磨的动力学特性,有利于搞清间隙对传动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有利于揭示间隙碰磨诱发机体振动的动力学演变规律,为往复压缩机动力学和故障诊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研究:(1)针对旋转铰间隙和滑动铰偏心间隙耦合的传动机构动力学问题,探索了两类间隙对传动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假设铰关节一直处于连续接触状态,将膨胀、吸气、压缩和排气四个阶段的时变载荷压力等效为以曲轴转角为变量的分段式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含两类间隙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数值求解结果表明间隙的增大,并没有显着影响传动机构的位移和速度响应,但却以显着方式影响了加速度响应。通过分析不同间隙对频率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因为间隙引入导致了机构除了自身的运动频率外,还含有其它频率成分,阐明了间隙尺寸与频率响应的映射关系。利用相轨迹定性分析和李雅普诺夫指数定量分析方法,揭示了含两类间隙传动机构的混沌特性。(2)通过考虑活塞杆的弹性变形,忽略十字头在偏心滑动间隙内的微转动自由度,提出了半弓式单形态碰磨动力学问题。在Lankarani模型和Ambrósio模型的基础上,表征了含偏心滑动间隙的滑变碰磨接触力模型。通过探讨十字头跳跃与柔性活塞杆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十字头在偏心滑动间隙中出现两次跳跃但发生多次碰撞的现象,研究发现活塞杆上提力越大,十字头跳跃和碰磨的位置越远离滑道两端。通过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偏心滑动间隙、柔性活塞杆上提力和时变载荷三个参数对传动机构轴向振动影响较小,但对垂向振动影响显着,且参数值越大,碰磨接触力越大,振动响应越剧烈。通过非线性特性评价,研究发现系统轴向运动具有周期性,但垂向运动具有混沌特性。(3)针对半弓式多形态碰磨动力学问题,通过监测十字头拐角在两个连续的离散时刻tn-1和tn的位置轨迹,揭示了十字头在偏心滑动间隙的滑道中经历了无接触、连续接触和碰撞接触三种运动模式,呈现了自由运动、单个拐角碰磨和相邻两拐角碰磨的三种形态。通过分析偏心滑动间隙、时变载荷和活塞杆刚度对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越大的偏心滑动间隙和时变载荷以及越小的活塞杆刚度,将导致碰磨接触力增大,进而加剧了机构的振动响应。此外,还发现含间隙的半弓式多形态碰磨动力学系统具有不稳定性。(4)针对跷跷板式耦合碰磨动力学问题,以单个滑动关节的9种碰磨形态为基础,阐明了跷跷板式双滑动关节的耦合碰磨小形态为36种。通过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十字头只经历了自由运动、单个拐角碰磨和相邻两拐角碰磨三种大形态,而被诱发的活塞不仅发生了这三种碰磨形态,还经历相对拐角碰磨形态。通过碰磨接触力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十字头在前半个周期的振动比后半个周期具有更剧烈的响应规律,而活塞的振动响应规律正好相反。搞清了偏心滑动间隙越大,滑块拐角穿透滑道表面越深的变化规律,且随着穿透深度的增大,加剧了滑块与滑道间的碰撞,造成更剧烈的振动响应。(5)以十字头、柔性活塞杆和活塞的三联体构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S式耦合碰磨动力学问题。通过柔性活塞杆形状的演变,并在跷跷板式耦合碰磨形态基础上,阐明了S式耦合碰磨小形态为42种。通过数值求解,研究了间隙变化影响十字头和活塞两滑块的碰磨形态演变规律,搞清了偏心滑动间隙越大,使活塞杆左端朝下滑道弯曲的变形量也越大,导致十字头与下滑道之间的碰磨强度减弱甚至不碰磨的响应机制,而在朝下弯曲活塞杆弹性势能的释放下加剧了十字头与上滑道之间的碰磨强度。在十字头碰磨的诱发下,活塞与气缸上下侧的碰磨响应机制与十字头基本相反,且略弱于十字头的碰磨强度。通过上述研究,揭示了传动机构间隙碰磨的动力学响应规律,挖掘了通过碰磨形态和碰磨接触力的演变信息来表征振动响应规律的深层次机制,为往复压缩机间隙碰磨振动特征提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指导思路。

计云萍[3](2019)在《镧铈细化钢液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的作用及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镧与铈对钢凝固组织影响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以往的研究认为稀土细化凝固组织的作用机理是高熔点稀土夹杂物对初生相的异质形核作用或/和镧铈的溶质作用。但相关作用机理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缺乏确凿的研究数据来支撑己有观点。若凝固初生相为δ铁素体,因凝固后发生固态相变,难以将初生相保留到室温,造成实验研究的困难。为了避开凝固后发生固态相变对微观分析的干扰,本文选择能够将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一直保留到室温的Fe-4%Si模型合金作为研究载体,通过设计不同的单一镧/铈加入量熔炼制备实验材料,研究镧/铈对钢液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的细化及作用机理。以澄清以往研究的混乱报道,提出镧/柿相关作用机理的新见解。通过对比Fe-4%Si与Fe-4%Si-La/Ce合金的凝固组织,研究La/Ce对钢液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的细化作用。采用材料微观表征技术,结合利用FactSage软件系统的热力学计算及利用边-边匹配(E2EM)模型的晶体学计算,研究各类高熔点镧/铈夹杂物作为钢液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异质形核核心的可能性及效用。通过设计定向凝固实验,采用电子探针对定向凝固样品进行微区成分分析,结合对生长抑制参数β的理论计算,研究以原子形式存在的La/Ce对钢液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的细化作用。研究表明,添加单一镧/铈对钢液凝固过程中初生.δ铁素体有细化作用。对于 Ce 含量为0.0080%~0.0325%及 La 含量为 0.0060%~0.0283%的 Fe-4%Si 合金,其中的稀土夹杂物主要为La2O2S/Ce2O2S,其他夹杂物因数量很少,没有观察到。不同La/Ce含量的Fe-4%Si合金中,La202S/Ce2O2S呈球形或椭球形,分布较为分散均匀,尺寸分布集中在1.0~2.0 μm的范围内。首次测得Ce2O2S、La2O2S与δ铁素之间存在如下可重复的位向关系,并与晶体学计算结果一致,证实了 La202S、Ce202S均可以作为δ铁素体异质形核的有效核心。Ce2O2S、La2O2S与δ铁素体之间的可重复的位向关系为(为了表述方便,δ铁素体用δ-Fe表示):OR(1):[2110]ce2o2s//[110]δ-Fe,(0002)ce2o2s 1.0°from(110)δ-Fe,(01 10)c2e2oS 1.0°from(002)δ-FeOR(2):[1101]ce2o2s//[100])Ce2e,(112o)ce2o2s 3.0°from(012)δ-Fe,(1102)Ce2o2s 3.0°from(011)δ-FeOR(3):(0002)La2o2s//(1 0)δ-Fe,(0110)La2o2S 1.5°from(002)δ-Fe,[2110]La2s21.5°from[110]δ-Fe。通过EPMA长时间点定量分析,证实了合金熔液中溶解的La/Ce原子在凝固过程中富集于固-液界面处。因La/Ce的平衡分配系数远远小于1,根据新的生长抑制概念——β值模型,在Fe-4%Si合金凝固生长过程中La/Ce原子阻碍了溶剂Fe原子的供应,造成溶质La/Ce及Si在固-液界面前沿液相的富集。通过计算综合考虑溶质本身、溶质含量和凝固条件影响的生长抑制参数刀值,表明La/Ce对Fe-4%Si合金凝固组织细化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在实际凝固过程中,冷却速度可能掩盖微量溶质La/Ce对晶粒细化的作用。添加La/Ce对Fe-4%Si合金凝固组织的细化,主要受La2O2S/Ce2O2S对δ铁素体的异质形核作用控制,这与实验结果相符。添加La/Ce对于钢液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的细化主要受高熔点La/Ce夹杂物的异质形核作用控制。

吕伊凡[4](2018)在《糖皮质激素差异性调控不同部位脂肪祖细胞米色化的细胞特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肥胖人群在全球人群所占比例激增。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近来研究发现脂肪分布才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内脏肥胖比皮下肥胖与肥胖相关并发症关系更加密切。内脏肥胖是诸多疾病的致病根源。白色脂肪是人体的最主要的脂肪,促进白色脂肪米色化,逆转内脏脂肪治疗肥胖有更大的代谢益处。白色脂肪内存在多种脂肪祖细胞亚群,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的祖细胞亚群分布不同。内脏脂肪组织占优的PDGFRα阳性祖细胞,能分化为米色脂肪细胞也能分化为白色脂肪细胞,而皮下脂肪组织占优的CD137阳性祖细胞分化成米色脂肪细胞。机体糖皮质激素在脂肪重新分布、内脏脂肪蓄积起关键作用,其不仅调控白色脂肪分化和功能,也可调控棕色脂肪功能的重要因子。我们前期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抑制白色脂肪米色化。本研究从糖皮质激素影响内脏脂肪肥胖出发,通过研究糖皮质激素差异调控不同部位脂肪米色化的分子机理,搞清GC影响机体代谢的作用机制。利用内脏脂肪组织的占优祖细胞PDGFRα阳性祖细胞和皮下脂肪组织的占优祖细胞CD137阳性祖细胞,深入探究糖皮质激素通过差异性调控mi R-27b表达进而对内脏脂肪祖细胞与皮下脂肪祖细胞的米色化潜能和成脂能力有细胞特异性影响。通过精确分析两祖细胞分化潜能及其调控变化,搞清不同部位脂肪的差异是如何导致代谢系统紊乱的,以明确糖皮质激素导致内脏肥胖的机制,为进一步精确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本研究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内脏脂肪组织米色化与内脏脂肪组织功能关系研究第二部分糖皮质激素调控不同部位脂肪祖细胞米色化潜能研究第三部分糖皮质激素差异调控不同部位祖细胞米色化分子机制研究第一部分内脏脂肪组织米色化与内脏脂肪功能关系研究目的:肥胖与多种危急生命的疾病相关如中风、癌症、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等。近来研究发现脂肪分布才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内脏肥胖比皮下肥胖与肥胖并发症关系更加密切,是诸多疾病的致病根源。由于白色脂肪是人体的最主要的脂肪,促进白色脂肪米色化,逆转内脏脂肪治疗肥胖将有更大的代谢益处。因此,本部分研究旨在明确内脏脂肪米色化对脂肪功能及内脏肥胖的关系。方法:临床采集正常及肥胖人群内脏脂肪样本,运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正常及肥胖人群内脏脂肪脂肪细胞表型变化及米色化程度及,并将米色化标志因子UCP1的表达量与体重指数、腰臀比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脂肪因子及炎症因子含量评价脂肪功能。明确内脏脂肪米色化功能、脂肪功能的与内脏肥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肥胖人群内脏脂肪组织UCP1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随着内脏肥胖程度增加,内脏脂肪米色化程度不断降低,且内脏脂肪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脂肪因子adiponectin表达降低,促炎因子合成增加,抗炎因子合成减低。结论:随着肥胖程度逐渐增加,内脏脂肪米色化程度减低,提示内脏脂肪米色化程度明显低可能是引起内脏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糖皮质激素调控内脏脂肪祖细胞米色化潜能研究目的:糖皮质激素调控白色脂肪分化和功能,也是调控棕色脂肪功能的重要因子。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对白色脂肪米色化功能的调控作用有了初步的认知,但临床研究发现长时间低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向心性肥胖,即内脏脂肪蓄积明显。白色脂肪组织中存在多种米色化潜能祖细胞并且特性不一。第一部分研究提示内脏脂肪米色化程度明显降低可能是引起内脏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本部分将通过利用皮下及内脏脂肪祖细胞进行糖皮质激素调控内脏脂肪米色化的细胞特异性研究,进一步明确糖皮质激素增加内脏脂肪蓄积导致向心性肥胖的内在机制。方法:利用流式分析不同年龄小鼠皮下、内脏脂肪组织PDGFRa阳性祖细胞及CD137阳性祖细胞所占比例。利用磁珠分选出PDGFRa阳性祖细胞及CD137阳性祖细胞培养至成熟脂肪细胞观察其分化潜能。进一步利用Real-time PCR及免疫荧光染色及基因转录组测序评估糖皮质激素对分选出的PDGFRa阳性祖细胞及CD137阳性祖细胞的功能调控。利用磁珠筛选出的PDGFRa阳性细胞及CD137阳性细胞检测mi R-27b表达水平及DEX刺激后两祖细胞的表达水平。皮下及内脏祖细胞进行mi R-27b干涉或高表达并给予DEX刺激,运用real-time PCR及免疫荧光染色评估细胞米色化功能。结果:不同年龄小鼠皮下及内脏脂肪细胞提示内脏脂肪组织祖细胞主要PDGFRα阳性祖细胞,皮下脂肪组织祖细胞主要是CD137阳性祖细胞。糖皮质激素对PDGFRα阳性细胞米色化潜能具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CD137阳性祖细胞米色化潜能无明显影响。转录组测序分析提示糖皮质激素广泛调控PDGFRα阳性祖细胞的基因表达,上调多个GR下游基因,激活GR-GRE复合体相关转录因子,抑制其胰岛素敏感性,促进成脂相关基因变化,而对CD137阳性祖细胞无明显调控作用。PDGFRα阳性祖细胞mi R-27b表达明显高于CD137阳性祖细胞,DEX刺激小鼠内脏脂肪PDGFRα阳性祖细胞后mi R-27b表达量显着升高,而DEX对CD137阳性祖细胞的mi R-27b表达并无调控作用。mi R-27b对PDGFRα阳性祖细胞和CD137阳性祖细胞的米色化潜能均可调节,而干涉mi R-27b部分逆转了DEX对PDGFRα阳性祖细胞米色化的抑制作用。结论:mi R-27b在DEX调控PDGFRα阳性祖细胞与CD137阳性祖细胞米色化潜能差异中起关键作用,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引起内脏脂肪米色化程度低及内脏肥胖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糖皮质激素差异调控不同部位祖细胞米色化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既往我们经过系统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通过与mi R-27b启动子结合促进mi R-27b表达,继而降低其靶基因PRDM16活性而减少UCP1转录,从而抑制白色脂肪米色化。虽然我们已发现糖皮质激素抑制白色脂肪米色化,但临床研究发现长时间低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向心性肥胖,即内脏脂肪蓄积的机制尚不明确。第二部分已发现mi R-27b在DEX调控PDGFRα阳性祖细胞与CD137阳性祖细胞米色化潜能差异中起关键作用,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引起内脏脂肪米色化程度低及内脏肥胖的根本原因。本部分将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分子机制,旨在为靶向逆转内脏肥胖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我们利用ATAC-seq联合RNA-seq分析PDGFRα阳性细胞及CD137阳性细胞对DEX反应性差异。Peak-calling分析比对mi R-27b转录起始位点染色质开放区域差异,使用homer软件进行motif分析明确转录因子富集,最终与RNAseq的结果进行整合。结果:两祖细胞在DEX刺激后在mi R-27b转录起始位点周围存在特异性开放区域,且在PDGFRα阳性祖细胞的特异性开放区域富集到多个促进GR-GRE复合体形成和转录发生的转录因子,而在CD137阳性细胞的mi R-27b特异性开放区域未富集到有效转录因子结合元件。结论:由于两祖细胞在DEX刺激后mi R-27b转录起始位点周围的特异性开放区域的存在致使PDGFRα阳性祖细胞对GR的结合力高于CD137阳性细胞,导致mi R-27b表达量增加进而抑制PDGFRα阳性细胞的米色化能力及脂肪功能。本研究深入明确了糖皮质激素在调控内脏米色化及内脏肥胖的内在分子机制。

曾豪杰[5](2014)在《组织内耗理论分析》文中提出组织内耗是组织系统复杂性问题之一,主要根源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复杂性。通过概念间的比较和辨析,发现内耗不同于内斗、内讧、内乱、窝里斗等,组织内耗与组织冲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冲突的地方不必然会有内耗,有内耗的时候也未必有冲突。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组织内耗就是组织系统内部的损耗;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组织内耗就是组织内部因人的因素所造成的资源的无效损耗。通过分析,发现组织内耗既是一种组织内部发生可以被感知且对组织而言具有否定性的矛盾,又是一种组织不愿付出而又可能无法避免的代价;既是一种对组织而言有害而无利的社会内耗,又是一种反向的、负面的、破坏性的恶果性的组织行为和组织病,还是一种组织管理不足或者无效的管理;组织内耗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复杂性和可感知性、多因性和破坏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难量化性和难控制性、多样性和隐蔽性等主要特征。组织内耗形成的条件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组织内耗的客观条件主要有分工关联性、资源稀缺性和时空特定性;主观条件主要有:人力资源、能动性和需要。组织内耗产生缘由十分复杂,从宏观视角来看,组织内耗就是一种组织矛盾集聚效应的结果,一种组织风险集中效应的结果,一种组织缺陷叠加效应的结果;从微观视角来看,组织内耗实际上就是一种组织功能耦合矛盾的结果,一种组织供需矛盾的结果,一种组织管理矛盾的结果。从组织外部的视角来看,组织所处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国内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组织内耗的形成,成为组织内耗缘由之一;从组织内部的视角来看,诸如个体价值观、个性、人际关系、组织制度、管理风格、组织文化、权力、利益、名誉、机会、观念、制度、流程等各个因素都有可能可导致组织内耗。组织内耗的机理是复杂的,如果从内耗人假设来看,那么组织内耗就是外部或者内部刺激物刺激了人的内心中的内耗因子从而引发内耗行为发生,从而造成的人的行为对外界的一种伤害或者功能失效;如果从决策的心相模型理论假设来看,那么组织内耗就是人的心相在相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良影响和作用。组织内耗监测具有复杂性、间接性、困难性等特点,不过,我们可以在组织成员价值观、组织制度、组织流程、组织管理、组织文化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韩刚[6](2012)在《康德论道德律的可能性 ——从翻译与比较的角度看》文中研究表明“天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是康德长期潜心研究的两大问题。在理论哲学中,他对天上的星空进行了极富哲理的思辨;在实践哲学中,他又对心中的道德律进行了颇为深刻的阐发。然而,康德心中的道德律究竟是什么?他这个道德律是如何可能的?他本人是如何解释或论证的?他的解释或论证是否成功?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康德学界目前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诞生以来,康德以道德律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就一直是部分学者激烈反对、部分学者坚决扞卫的对象。现在,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很多极富启发的成果,但对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目前仍没有完全搞清。首先,对康德的道德律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本身,不同的学者就有不同的看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都被理解为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律为什么是有效的,尽管现在也有学者开始把道德律的有效性与实在性、可能性和必然性区别开来讨论。其次,康德本人是如何解释或论证道德律的可能性的?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康德用智性世界(亦称为两重世界或人的二重性)理论和理性事实学说对道德律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但是,这两个论证的具体结构是什么?康德本人是如何论证的?不同的学者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其三,康德本人对道德律可能性问题的论证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过去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康德的论证是失败的,现在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康德的解释是比较成功的,两种观点可以说截然相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分歧,主要还是因为不同的学者对康德的解释或论证及其具体结构有不同的理解。本文的目的是以道德律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为核心,对康德道德律的可能性进行一次深入研究。本文之所以选择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个问题对康德道德哲学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二是因为对这个问题本身,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会有很大的争议。首先,康德的道德律是否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它是如何可能的?可能性根据何在?这是个长期困扰康德本人和康德学者的问题。因为如果能证明道德律是可能的,康德由此建立的义务论体系就有了一个牢固的基础;如果不能证明道德律的可能性,他由此构建的道德理论大厦就只是建在流沙上的楼阁,随时都有可能倒塌。其次,对康德道德律的可能性问题,不同的学者目前仍有不同的理解。反对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反对意见,支持者则会想法设法地完善或扞卫康德的观点。反对者认为康德这个道德律脱离社会实际,要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施是根本不可能的;支持者则认为康德的道德律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它所体现的伦理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要搞清康德的道德律是如何可能的,首先要搞清三个问题:一是康德的道德律究竟是什么,二是康德本人是如何解释或论证的,三是康德的解释或论证是否成功。这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本文将以康德的原着为基础,以二手研究资料为辅助,综合运用文本比较、译本比较、语义分析和逻辑论证的方法。首先,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着作中,康德本人对道德律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大量阐释;对康德本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对相同概念或命题的不同阐述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康德的思想。其次,康德伦理学在国内外的译介传播历时己久,现在已经有多种不同的英译本和汉译本,对这些译本对相同原文的不同译法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康德的思想原貌。其三,康德的道德律是个公式化的语言表达式,对这个公式的含义进行语义分析可以揭示并解释许多问题。本文采用的语义分析将从康德使用的词汇和句子入手,逐步深入到它们所表示的概念、蕴含的含义和指代的对象,并把复杂的概念和命题以较为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四,康德本人对自己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有严格细密的解释或论证;但是,他的解释或论证是不是合理?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分析验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康德的思想观点。本文将用逻辑论证的方法来展示康德的论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他的论证可能会受到的批判以及他有可能会提出的反批判。康德道德律的可能性现在已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康德用智性世界理论和理性事实学说对道德律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此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康德还用实践归谬和理性启示的方法对道德律的有效性的可能性甚至是必然性进行了论证。但是,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康德还有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基于先验形式学说的论证,这个论证才是《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论证,它是康德提出的一个最为成熟的论证。把这个论证的总体思路及其具体结构清楚地呈现出来是本文拟突破的重点,也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国内外目前之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论证,本文认为很可能是因为未能对“准则的单纯立法形式”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或准确解读,而康德本人也没有对其含义进行明确说明,这直接导致了这个论证的长期被忽略。康德的着作历来以晦涩难懂着称,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思想本身本来就极为艰深,也是因为他有一套自己独创的术语,他使用的许多概念即使借用了在他之前已经存在的名词,这些名词在他那里也常有独特的含义,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一个创新之处就在于他对许多基本道德词汇的含义进行了新的界定,从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本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在导言中,本文首先对拟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必要的交代,然后再对二战以来研究康德道德律可能性问题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本文拟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康德的道德律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可以被具体刻画为康德的道德律作为一个绝对命令其实在性和有效性是如何可能的,它又可以继续细化为三个具体问题,即康德的道德律究竟是什么、康德本人是如何解释或论证的以及康德的解释或论证是否成功。在研究现状中,本文对二战以来研究康德道德律可能性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尤其是重要学者的代表性论着,其中既包括帕通(Paton)、亨利希(Henrich)、贝克(Beck)、阿利森(Allison)、罗尔斯(Rawls)等老一代康德学者的看法,也包括近十年来涌现的许多新一代康德学者的见解。这种梳理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国内外对康德道德律可能性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于智性世界论证和理性事实论证,很少有人分析甚至提及本文将重点讨论的先验形式论证。本文前三章都是第四章将要展开的内容的必要准备。在第一章即“道德律的含义与指称”中,本文认为,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这三本着作中,康德对他心中的道德律进行了至少十二次刻画。每一次刻画虽然在具体措辞上都有细微差别,但它们的含义从本质上看基本相同,都是“要按照能作为普遍法则的准则行事”。因此,这十二次刻画可以说都是对同一个公式的不同阐释,或者说是同一个公式的不同显现。当然,尽管这些刻画的基本含义基本相同,但康德赋予它们的名称却不尽相同;在不同语境中,康德曾用多个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这个公式,如德性的最高原则、绝对命令、善良意志的最高法则、绝对善良意志(公式)、自律原则(公式)、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道德律(亦译为道德法则)、道德学说的最高原则等。道德律和绝对命令是这个公式的两个最为常用的名称,道德律可以说是绝对命令的另一个名称或又一次刻画。本文第二章分析的是康德对经验性实践原则的批判以及他可能会遇到的反批判,结论是康德的批判看似松散,实际上却有严格的结构。在他看来,凡是把欲求能力的质料预设为意志规定根据的实践原则都不能作为实践的法则,因为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在不同时间欲求实现的对象不尽相同;即使有可能相同,也只是偶然相同,而不是必然相同。即使每个人都欲求一些共同的对象,对这些对象的认识也未必相同;即使对这些对象的认识相同,不同主体的感受也未必相同;即使对这些对象的认识和感受相同,对它们的优先性安排也未必相同;即使对优先性的安排相同,实现或造成这些对象的手段也未必相同,作为手段的行为或行为准则也未必相同。即使目的、手段、认识、感受全都相同,有些准则也未必能作为法则,因而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甄别。第三章讨论的是康德对他的先验形式原则即道德律的建构。这一章的研究表明,康德对经验性实践原则的批判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根源,这种形而上学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康德却通过它对道德律的可能性进行了新的论证。本文认为在康德看来,唯有准则的单纯形式才能作为普遍必然的意志规定根据,唯有把准则的单纯形式预设为意志规定根据的实践原则包括准则才有可能作为普遍必然的实践法则。之所以说准则的单纯形式可以作为普遍必然的意志规定根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自身就具有普遍必然性,二是它能对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都以同样的方式有效。之所以说唯有把准则的单纯形式预设为意志规定根据的实践原则包括准则才有可能作为法则,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些实践原则把准则的单纯形式预设为意志的规定根据,二是因为它们有可能会对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都以同样的方式有效。准则的单纯形式是使准则成为法则成为可能的东西。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它探讨的是康德对道德律可能性的三个论证,即智性世界论证、理性事实论证和先验形式论证。所谓智性世界论证,在本文中是指从道德律到自律再到自由和智性世界的论证;所谓理性事实论证,是指从理性事实到纯粹实践理性再到道德律和自由的论证;所谓先验形式论证,是指从道德律到准则的单纯形式再到自由和共相的论证。这三个论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它们共同阐明了道德律的可能性。先验形式论证是被学界长期忽视的论证,但却是康德给出的一个最为成熟的论证,这个论证既没有依靠智性世界理论,也没有依靠理性事实学说,它单凭先验形式亦即自由或共相的悬设就可以阐明道德律的可能性,既避免了智性世界的模糊性,也避免了理性事实的假设性。在结语中,本文将对康德本人对道德律可能性的解释或论证是否成功进行总结。结论是康德的解释或论证是比较成功的,因为他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或者说是降低后的目标,即阐明道德律的可能性。学界所谓的不成功的论证是智性世界论证和理性事实论证,不是以先验形式为基础的论证。这个论证的充分阐发很有可能是康德道德律可能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进展。

扎那[7](2009)在《浅谈学习科学发展观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世昌[8](2004)在《论哲学与科学怎样可能》文中研究表明探讨哲学与科学怎样可能 ,实质上就是追问哲学与科学的惟一可能的基础和源泉 ,就是论证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根据即本体依据 ,因而也是揭示哲学与科学的本质。按照唯物史观 ,人首先“必须能够生活” ,然后才能研究哲学与科学。因此 ,人及其生活就是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本体依据 ,因而也是哲学与科学的惟一本质。反之 ,只要离开人的存在 ,哲学与科学就会异化 ,就会神化。哲学与科学作为人脑的产物 ,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就具有认识必然的自由本质。这就决定了哲学与科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和最高宗旨始终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孙世昌[9](2003)在《论法的本质和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作为人的行为规则实质上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行为规则的总称。法的精神源于人的精神 ;法的社会本质源于人的社会本质。人的社会本质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由必然转化为自由。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人的本质是自由 ,意志的本质也是自由 ,这就决定了法的本质同样是自由 ,决定了法的作用主要是保障人的自由。法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目的无非是保障统治阶级的自由。而统治阶级的自由仅仅是人类自由的特定历史形式。

胡卫平[10](2002)在《中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文中认为中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措施主要有 :第一 ,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二 ,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第三 ,使学生掌握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第四 ,加强物理学中的因果分析 ;第五 ,搞清物理学中的辩证关系 .

二、搞清本质与发展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清本质与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回顾
        一、1949年以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二、1949年至1980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1980年至2000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四、2000年之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三节 问题、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城址出土陶瓷遗存的分期
    第一节 城址地表陶瓷遗存的调查
    第二节 以城址为中心的各时期陶瓷遗存的时代特点
第三章 黑龙江地区的城址
    第一节 黑龙江东部地区
        一、鹤岗地区
        二、佳木斯地区
        三、七台河地区
        四、鸡西地区
        五、牡丹江地区
    第二节 黑龙江中部地区
        一、绥化地区
        二、哈尔滨地区
    第三节 黑龙江西部地区
        一、黑河地区
        二、齐齐哈尔地区
        三、大庆地区
第四章 吉林地区的城址
    第一节 吉林西部地区
        一、白城地区
        二、松原地区
    第二节 吉林中部地区
        一、长春地区
        二、吉林地区
        三、四平地区
        四、辽源地区
    第三节 吉林东部地区
        一、延边地区
        二、通化地区
第五章 辽宁地区的城址
    第一节 辽宁地区重要城址举例
    第二节 辽宁地区的辽金元时期城址列表
第六章 城址的分布与分期
    第一节 城址的总体分布与选址分析
        一、总体分布
        二、选址分析
        三、聚落城池化的探索
    第二节 辽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
        一、辽代城址及遗址的确定
        二、辽代城址的分期与分布
    第三节 元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
        一、东北地区元代城址的旧识与新知
        二、东北地区元代遗址的发现与再认识
        三、东北地区元代城址与遗址的分布情况和分布规律
第七章 城址的规模与平面形态
    第一节 城址的规模
        一、城址周长的统计分析
        二、城址规模与行政级别的关系
    第二节 城址的平面形态
        一、类型学研究
        二、各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各类型城址的时代特征和空间分布
第八章 城址的结构和布局
    第一节 城址的结构
        一、城门
        二、城墙
        三、城壕
        四、马面
        五、角台
        六、道路
        七、其他设施
    第二节 基于区域系统调查的城市布局探索
        一、城址区域系统调查个案研究
        二、街区布局的规律
        三、城址内、外重要建筑的分布规律
        四、城市手工业的分布规律
        五、城市规模兴缩变化的考古学观察
第九章 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一节 辽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一、辽代信州治所考
        二、辽代后期黄龙府所辖安远、清、雍三州考
        三、辽代早期黄龙府兼渤海扶余府地望考
    第二节 金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一、对五国头城及金代胡里改路治所的思考
        二、金代宜春、曲江县地望考
        三、移里闵斡鲁浑猛安的位置
    第三节 元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一、元代肇州地望考
        二、元代泰宁路治所考
        三、元代开元路治所考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2)往复压缩机传动机构间隙碰磨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往复压缩机间隙碰磨研究现状
        1.3.2 旋转铰间隙碰磨研究现状
        1.3.3 滑动铰间隙碰磨研究现状
        1.3.4 间隙碰磨系统非线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第2章 含两类间隙的传动机构动力学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含两类间隙的传动机构动力学模型
        2.2.1 名词术语定义
        2.2.2 时变载荷模型等效
        2.2.3 运动学方程的建立
        2.2.4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2.3 数值仿真与动力学响应分析
        2.3.1 旋转铰间隙的响应规律
        2.3.2 偏心滑动间隙的影响规律
        2.3.3 曲轴转速的影响规律
    2.4 非线性特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半弓式单形态碰磨的影响机制
    3.1 引言
    3.2 半弓式单形态碰磨的问题提出
        3.2.1 问题描述
        3.2.2 十字头跳跃与柔性活塞杆的关系
        3.2.3 滑变碰磨接触力模型
        3.2.4 半弓式单形态碰磨动力学方程
    3.3 不同参数对半弓式单形态碰磨的影响机制
        3.3.1 影响碰磨的参数
        3.3.2 偏心滑动间隙的影响
        3.3.3 柔性活塞杆上提力的影响
        3.3.4 时变载荷的影响
    3.4 半弓式单形态碰磨的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半弓式多形态碰磨动力学演变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半弓式多形态碰磨的问题提出
        4.2.1 问题描述
        4.2.2 含偏心间隙的滑动关节多形态碰磨模型
        4.2.3 半弓式多形态碰磨动力学方程
    4.3 多形态碰磨动力学特性评价
        4.3.1 不同偏心滑动间隙的动力学行为
        4.3.2 时变载荷对碰磨形态的演变规律
        4.3.3 活塞杆刚度的影响
    4.4 动力学的非线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跷跷板式耦合碰磨动力学规律探索
    5.1 引言
    5.2 跷跷板式耦合碰磨的问题提出
        5.2.1 问题描述
        5.2.2 跷跷板式耦合碰磨形态
        5.2.3 跷跷板式耦合碰磨接触力模型
        5.2.4 跷跷板式耦合碰磨动力学方程
    5.3 跷跷板式耦合碰磨动力学特性分析
        5.3.1 研究设想验证
        5.3.2 耦合碰磨动力学演变规律
        5.3.3 不同偏心滑动间隙量的碰磨响应机制
    5.4 跷跷板式耦合碰磨动力学系统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S式耦合碰磨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S式耦合碰磨的问题提出
        6.2.1 问题描述
        6.2.2 S式耦合碰磨形态
        6.2.3 S式耦合碰磨接触力模型
        6.2.4 非线性耦合碰磨动力学方程
    6.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6.3.1 耦合碰磨形态规律分析
        6.3.2 不同偏心滑动间隙对耦合碰磨形态的影响规律
    6.4 混沌现象辨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3)镧铈细化钢液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的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钢中凝固细化的重要性
    1.2 镧/铈对钢铸态组织的影响
        1.2.1 镧/铈对奥氏体钢铸态组织的影响
        1.2.2 镧/铈对铁素体钢铸态组织的影响
        1.2.3 镧/铈对普碳钢铸态组织的影响
        1.2.4 镧/铈对其他工业用钢铸态组织的影响
        1.2.5 以往研究工作的分析总结
    1.3 稀土在钢中的存在状态
    1.4 高熔点稀土夹杂物的异质形核作用
        1.4.1 钢液中镧/铈稀土夹杂物的形成规律
        1.4.2 异质形核效用的评价理论
        1.4.3 钢液中高熔点镧/铈夹杂物异质形核效用的研究
    1.5 熔液中溶解的稀土原子对钢凝固组织的影响
        1.5.1 镧/铈在钢中的固溶
        1.5.2 铸态金属及合金中晶粒细化的溶质作用
        1.5.3 钢液中溶解的镧/铈原子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1.6 课题的提出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模型合金的选择
        2.1.2 实验材料的熔炼制备
    2.2 研究方法
        2.2.1 凝固组织的观察与分析
        2.2.2 凝固过程中La/Ce夹杂物行为的热力学计算
        2.2.3 夹杂物的观察分析
        2.2.4 异质形核效用的晶体学计算
        2.2.5 晶体学位向关系的表征
        2.2.6 定向凝固实验及固-液界面形态观察
        2.2.7 微区成分分析
        2.2.8 镧/铈溶质作用的理论计算
第三章 镧/铈对Fe-4 %Si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3.1 铈对Fe-4 %Si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3.2 镧对模型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4%Si合金凝固过程中镧/铈夹杂物的形成规律
    4.1 Fe-4%Si合金中铈夹杂物形成规律的热力学预测
        4.1.1 液相线以上铈夹杂物形成规律的热力学预测
        4.1.2 Fe-4 %Si合金凝固过程中铈夹杂物行为的热力学预测
    4.2 Fe-4 %Si合金中铈夹杂物的表征
    4.3 Fe-4 %Si合金中镧夹杂物形成规律的热力学预测
        4.3.1 液相线以上镧夹杂物形成规律的热力学预测
        4.3.2 Fe-4%Si合金凝固过程中镧夹杂物行为的热力学预测
    4.4 Fe-4%Si合金中镧夹杂物的观察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熔点镧/铈夹杂物对δ铁素体异质形核效用的晶体学研究
    5.1 异质形核效用的晶体学预测
    5.2 晶体学预测的实验验证
        5.2.1 Ce_2O_2S夹杂与δ铁素体之间位向关系的表征
        5.2.2 La_2O_2S夹杂与δ铁素体之间位向关系的表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镧/铈对Fe-4%Si合金凝固细化的溶质作用
    6.1 合金熔液中溶解态La/Ce量的测定
    6.2 镧/铈对Fe-4 %Si合金凝固过程中溶质再分配的影响
        6.2.1 La/Ce对Fe-4 %Si合金定向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形态的影响
        6.2.2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的理论计算
        6.2.3 定向凝固界面前沿微区成分分析
        6.2.4 固-液界面处La/Ce富集的探索研究
    6.3 Fe-4 %Si合金凝固过程中La/Ce的生长抑制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镧/铈作用机理的探讨
    7.1 镧/铈细化Fe-4%Si合金凝固组织的机理分析
    7.2 镧/铈细化钢液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机理的新见解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糖皮质激素差异性调控不同部位脂肪祖细胞米色化的细胞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内脏脂肪米色化对脂肪功能影响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糖皮质激素调控不同部位脂肪祖细胞米色化潜能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糖皮质激素差异调控不同部位祖细胞米色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部分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英文缩略语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组织内耗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全文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组织内耗含义辨析
    一、内耗研究综述
        (一) 关于内耗的含义
        (二) 关于内耗的表现与特征
        (三) 关于内耗的类型划分
        (四) 关于内耗产生原因
        (五) 关于内耗的治理
    二、组织内耗含义辨析
        (一) 内耗含义的解释与探讨
        (二) 组织内耗含义的界定
        (三) 组织冲突与组织内耗辨析
第三章 组织内耗属性与特征分析
    一、组织内耗属性分析
        (一) 组织内耗是一种组织矛盾
        (二) 组织内耗是一种组织成本
        (三) 组织内耗是一种社会内耗
        (四) 组织内耗是一种组织行为
        (五) 组织内耗是一种无效管理
    二、组织内耗特征分析
        (一) 组织内耗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二) 组织内耗具有复杂性和可感知性
        (三) 组织内耗具有多因性和破坏性
        (四) 组织内耗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性
        (五) 组织内耗具有难量化性和难控制性
        (六) 组织内耗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
第四章 组织内耗形成条件与产生缘由分析
    一、组织内耗形成条件
        (一) 组织内耗形成客观条件
        (二) 组织内耗形成主观条件
    二、组织内耗产生缘由
        (一) 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组织内耗产生缘由
        (二) 外部与内部视角的组织内耗产生缘由
        (三) 抽象与具体视角的组织内耗产生缘由
第五章 组织内耗形成与发生机理分析
    一、人性理论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探讨
        (一) 古今中外人性论回顾
        (二) 西方人性假设理论
        (三) 人的劣根性与内耗
        (四) 内耗人概念的提出
    二、决策理论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探讨
        (一) 决策理论简述
        (二) 人的行为特点与已有决策理论局限性分析
        (三) 心相耦合决策概念的提出与假设探讨
    三、组织内耗分类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分析
        (一) 内耗主体情况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
        (二) 竞争冲突视角的组织内耗形成与发生机理
第六章 组织内耗比较分析
    一、自然内耗与社会内耗比较
        (一) 自然内耗的主要类型
        (二) 自然内耗与社会内耗比较
    二、组织内耗与社会内耗比较
        (一) 社会内耗的主要情形
        (二) 组织内耗与社会内耗比较
    三、公共组织内耗与非公共组织内耗比较
        (一) 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
        (二) 公共组织内耗与非公共组织内耗比较
第七章 组织内耗监测问题与防控对策探讨
    一、组织内耗的测量问题
        (一) 组织内耗测量的含义和意义
        (二) 组织内耗测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 组织内耗测量的主体与客体问题
        (四) 组织内耗测量的特点与难度
        (五) 组织内耗测量的过程与方法
    二、组织内耗的防控对策
        (一) 价值性防控
        (二) 制度性防控
        (三) 流程性防控
        (四) 管理性防控
        (五) 文化性防控
第八章 结语
    一、组织内耗研究收获
    二、组织内耗研究余思
参考文献
后记

(6)康德论道德律的可能性 ——从翻译与比较的角度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导言
    第一节 主要问题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状况
第一章 康德道德律的指称与含义
    第一节 道德律的十二次刻画
    第二节 道德律的指称与含义
    第三节 道德律的名称或命名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康德对经验性实践原则的批判
    第一节 准则与法则的关系
    第二节 对质料性实践原则的批判
    第三节 对幸福论原则的批判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康德对先验形式原则的建构
    第一节 准则的质料与形式
    第二节 普遍必然的意志规定
    第三节 普遍必然的实践法则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康德对道德律可能性的论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智性世界论证
    第三节 理性事实论证
    第四节 先验形式论证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附录:前人相关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浅谈学习科学发展观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提纲范文)

1.“掌握理论”与“ (理论) 联系实际”是不可以肢解开来的, 否则是掌握不好理论的
2.“搞清实际”与“ (理论) 联系实际”是不可以肢解开来的, 否则是根本搞不清实际的

(8)论哲学与科学怎样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传统观念的根本失误
二、哲学与科学首先要有研究主体
三、哲学与科学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9)论法的本质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行法律定义剖析
二、法的本质是自由
三、意志的本质也是自由
四、法的作用就是保障人的自由

(10)中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2 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3 使学生掌握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4 加强物理教学中的因果分析
    4.1 分清因果关系
    4.2 注意因果对应
    4.3 建立因果联系
5 搞清物理学中的辩证关系

四、搞清本质与发展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D]. 赵里萌. 吉林大学, 2019(03)
  • [2]往复压缩机传动机构间隙碰磨动力学特性研究[D]. 肖顺根. 上海大学, 2019(01)
  • [3]镧铈细化钢液凝固初生相δ铁素体的作用及机理[D]. 计云萍. 上海大学, 2019(01)
  • [4]糖皮质激素差异性调控不同部位脂肪祖细胞米色化的细胞特异性研究[D]. 吕伊凡.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5]组织内耗理论分析[D]. 曾豪杰. 南京大学, 2014(05)
  • [6]康德论道德律的可能性 ——从翻译与比较的角度看[D]. 韩刚. 山东大学, 2012(05)
  • [7]浅谈学习科学发展观中的理论联系实际[J]. 扎那.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01)
  • [8]论哲学与科学怎样可能[J]. 孙世昌. 运城学院学报, 2004(01)
  • [9]论法的本质和作用[J]. 孙世昌. 运城学院学报, 2003(01)
  • [10]中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 胡卫平. 物理教师, 2002(09)

标签:;  ;  ;  

理解本质与发展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