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

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

一、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秦智[1](2020)在《阿尔金山前东坪隆起基岩天然气运移动力演化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对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坪地区勘探工作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东坪地区天然气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前人对东坪地区油气源对比的研究,表明东坪地区气藏为源外气藏,区内本身并不发育烃源岩,区内天然气地化特征与坪东凹陷的侏罗系烃源岩高度吻合,依靠深大断裂的连通,远距离运移至东坪地区成藏。但目前为止,对东坪地区天然气运移动力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以东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测井、录井、地震资料以及实测资料等,开展了对东坪地区地层压力特征的研究,并通过测井曲线法、图版识别等对研究区异常压力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随后在对压力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数值模拟,从流体势的角度开展了对东坪地区主要成藏时期流线的分析,以期对东坪地区天然气运移动力演化规律进行一定的总结。研究认为,(1)东坪地区地层中超压与常压体系共存,储层普遍表现为异常高压,压力系数在1.261.48之间,过剩压力在515MPa之间;泥岩压力特征根据平衡深度法计算得知不同层段压力表现出明显差异,埋深1000m以上表现为正常压实,E31出现压力异常高,过剩压力在6.228.21MPa之间,同样表现为高异常压力的还有E1+2底部的膏泥岩,剩余压力可达15MPa左右;(2)阿尔金山前东坪隆起泥岩异常压力成因为不均衡压实作用,其余增压机制贡献量可忽略不计;储层异常压力系多机制共同控制,流体膨胀与超压传递起着主要作用,且不同层位储层其各机制增压贡献量也有很大差异,E31储层流体膨胀与超压传递贡献量37%44%,不均衡压实贡献量50%左右;E1+2储层流体膨胀与超压传递增压贡献量为82%左右,基岩储层流体膨胀与超压传递增压贡献量在90%以上;研究区内构造挤压增压贡献量基于前人计算的结果,在引入计算封闭系数参数0.33910.3474后,其贡献量为4%10%左右。(3)依据数值模拟流线的指示,坪东凹陷高势区油气有着向东坪隆起高构造部位运移的趋势,中新世早期开始进入大量生油阶段,进入中新世末期后,开始进入大量的生气阶段,上新世中期,达到最大生气量,进入上新世末期,构造调整,进入晚期生气阶段,现今构造格局定型;(4)东坪隆起基岩成藏为远源成藏模式,依靠坪东大断裂连通坪东凹陷优质烃源岩垂向传递,横向依靠不整合面与优质砂体运移,在泥膏岩盖层、横向封闭断层、基岩孔缝的发育与背斜构造的组合配置下,形成了东坪隆起基岩气藏。

华保钦,林锡祥[2](1983)在《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文中指出 世界范围的一些年轻沉积盆地内,在一定埋深处常发现有异常地层压力。这种异常地层压力往往与油气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异常地层压力是石油从生油岩向储集岩运移的动力,而高压带的压力封闭又使发育异常地层压力的泥质岩成为下伏储集岩的盖层。异常地层压力带常与高地温梯度带相一致,从而有利于油源岩中有机质转化为烃类。因此,研究异常地层压力有助于对沉积盆地的演化、油气的形成作用和形成

赵靖舟,李军,徐泽阳[3](2017)在《沉积盆地超压成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多年来,超压成因研究在国际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将超压按照成因分为5种类型:不均衡压实、流体膨胀、成岩作用、构造挤压、压力传递;其中流体膨胀超压的成因包括生烃作用、油裂解气、水热膨胀等,成岩作用则包括蒙脱石—伊利石转化作用等。(2)总结提出了6种超压成因判识方法,包括测井曲线组合分析法、鲍尔斯法(加载-卸载曲线法)、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孔隙度对比法、压力计算反推法以及综合分析法。(3)随着实证超压成因研究方法的逐渐广泛应用,许多被普遍认为属于不均衡压实成因的超压已被完全或部分否定,生烃作用作为超压成因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正在得到愈来愈多证实,黏土矿物成岩作用特别是蒙脱石—伊利石转化作用对超压形成的重要性也已受到重视,构造挤压和压力传递成因的超压得到进一步确认,而且现已发现许多盆地或地区的超压可能为复合成因。(4)不同的岩性其超压成因往往有别:就泥质岩而言,烃源岩与非烃源岩的超压成因常常不同,通常烃源岩内发育的超压大多与生烃作用密切相关,有时成岩作用也具有重要贡献;非烃源岩内所发育的超压多与不均衡压实、成岩作用或压力传递等有关;砂岩等渗透性岩层的超压则多为压力传递成因。(5)对于烃源岩层段的超压成因分析而言,由于有机质含量对密度、声波等测井参数具有明显影响,因此在运用这些测井资料分析烃源岩层段的超压成因时,需要进行有机质含量校正,校正前后超压成因的分析结果往往不同。

张津宁,张金功,杨乾政,吴春燕,崔强,王晔,郭岭[4](2016)在《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常高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油气藏的分布,膏盐岩的发育与异常高压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膏盐岩发育特征的详细研究,结合实测和计算地层压力资料对该区地层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探讨膏盐岩和地层压力的关系。研究表明,狮子沟地区膏盐岩纵向上具有四种沉积序列,横向上与砂岩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与泥岩呈"同增同涨"的关系。该区地层压力纵向上表现出分段特征:常压段、增压段和强压段。这种分段性在膏盐岩不发育的区域没有发现。狮子沟地区异常高压横向范围覆盖了膏盐岩的发育范围,地层压力系数随着膏盐岩厚度的变薄而减小。因此,膏盐岩对异常高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沉积脱水、致密性、塑性、流动性、高热导率等性质是促使异常高压形成的根本原因。

刘成林,平英奇,郭泽清,田继先,洪唯宇,张蔚,霍俊洲[5](2019)在《柴达木盆地西北古近系新近系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分析》文中提出柴达木盆地西北(以下简称"柴西北区")古近系—新近系异常超压普遍存在。对超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评价该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的关键。依据柴西北区钻井实测压力数据及基于等效深度法计算的地层压力结果,对研究区异常高压的平面和剖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典型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特征、不同时期沉积速率、各地层岩性特征、有机质生烃潜力及柴西北地区遭受的构造挤压作用,对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各控制要素在超压形成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北区地层超压起始深度位于大约1 500m,主要发育在古始新统路乐河组—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内,总体上异常高压随深度加深逐渐增大。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欠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和构造挤压作用是该区超压形成演化的重要原因。对控制超压形成的各要素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欠压实作用是柴西北区超压形成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其贡献率高达60%;构造挤压作用次之,其贡献率在20%~30%左右;有机质生烃演化作用对超压形成也有影响,但贡献率相对较小。此外对柴西北区咸湖环境下的盐度分布特征研究初步表明,地层孔隙流体盐度和咸水半咸水环境下沉积的含盐塑性地层对超压的形成和保存也有一定的影响。

李海[6](2013)在《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构造带压力系统演化与油气成藏》文中认为狮子沟构造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受昆仑山逆冲推覆和阿尔金左旋走滑的共同影响,区内地质条件复杂,压力系统类型多样,加上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破坏和调整等因素,给油田勘探和开发带来了一定困难。论文针对以上问题,通过选取典型油气藏进行精细剖析,以油气藏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分析了各种地质因素对地层压力的影响,明确了不同压力系统的成因机制,总结了狮子沟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研究区纵向上依次发育低压、常压和异常高压三个压力系统,随埋深的增加,实测压力数据与深度相关性逐渐变差。压力数据呈现出油层>油水层>水层的规律,说明油气充注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储层压力的大小。压力封存箱组构特征研究表明,在区内多级断层的作用下,完整的封存箱被分割成互不连通的箱体,各个次级的封存箱体具有相互独立的压力系统,形成了多个箱体在垂向上叠置、横向上并列的特征。异常高压成因主要有不均衡压实、有机质生烃和构造挤压作用;随着后期地层的抬升剥蚀,甚至在保存条件较差的地区发生轻烃散失作用,浅部储层中由于深部高压流体快速充注形成的异常高压逐渐消失,圈闭中的流体压力逐渐降低,以至出现低于静水压力的低压状态。综合包裹体岩相学和热力学特征研究,确定研究区存在两个主要成藏期。深部油藏多具有早期充注、多期充注和长期充注的特征,以自生自储型为主;浅部地层受自身烃源岩成熟度和早期输导体系的限制,油藏形成时间较晚,主要源自深部烃源岩中成熟烃类的充注,以下生上储型为主,属于典型的断-压双控作用下的幕式成藏过程,具有历时短,快速、高效的特点。通过对典型油藏形成机理的研究,系统总结了狮子沟构造带油气成藏综合模式:①E31N21沉积末期:E3油气初始聚集期;②N22N23中期:E3油气富集期;③N23中N23末期:E3油藏破坏、N1N21油藏形成期;④N23末Q:深部和浅部油藏调整期。

郭泽清,刘卫红,钟建华,杨和山,饶孟余,肖红平[7](2005)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异常高压:分布、成因及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文中认为如同世界上其它新生代沉积盆地那样,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异常高压出现在快速沉积的厚层泥质岩中,水热增压效应明显,而且在上新世末至今发生了强烈的以水平挤压为主的构造运动,因此异常高压的形成是由于不均衡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所引起的压应力增大以及热液压力引起流体体积的变化。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在油气运移中,可以使上覆封隔层产生大量微裂缝,油气向上运移到在较低压储集层中,也可以使封闭性断层开启,通过断层进行侧向运移。

何盼情[8](2021)在《马海东及周缘地区Pt-E3g下地层压力特征及超压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岩心分析等资料,根据钻井测试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压力分布特征,运用超压成因地质条件理论,结合以测井曲线综合分析为基础的超压成因判识实证方法,对马海东及周缘地区超压成因进行精细判识;结合研究油气分布特征,探讨了地层压力分布与油气分布的关系。马北凸起东段MB8—MB301井区为常温常压系统,马海东构造带MB3—SG1井区E31为常压系统,E1-2—Pt为异常(高)压力系统,压力系数范围为1.2—1.36;在E1-2地层异常压力是欠压实和油气充注传导叠加的结果,Pt储层中油气充注传导是异常压力的主要成因,粘土矿物转化作用增强了上覆地层的封闭性,对异常压力保存有一定促进作用,构造作用对异常压力的影响不明显;研究区及周缘油气主要来源于尕西凹陷侏罗统烃源岩,马海东构造带目的层位主要发育元古界基岩裂缝、风化壳与其上致密/不整合、E31储盖组合,中生界侏罗系J2d储层及顶部局部性储盖组合和古近系E1-2、E31砂泥岩互层储盖组合;圈闭形成时间早,油气大量生成与充注时间与断层活动性强烈时期匹配,“下源上圈”配置、“多层楼”复式成藏,多层系、多类型油气藏,存在构造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和基岩(断块)油气藏三种类型的油气藏。成藏模式总结为生烃早期(E32末)古凸起油气远源原生成藏模式,生烃高峰(N1)二次充注、近源叠合成藏模式,以及湿气远源运聚(N2后)、圈闭改造成藏模式;研究区超压分布与油气分布匹配关系良好,超压主要分布在埋深大的MB303井、MB3井基岩(Pt)以及SG1井和SG101井路乐河组(E1-2),其中MB3井基岩(Pt)与SG1井路乐河组(E1-2)实测异常超压所在层位均是研究区的主要产层。

刘伟[9](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除一般型沉积盆地常发育的沉积型超压和可能的传递型超压外,还发育有构造挤压型超压。本文综合考虑沉积型超压、传递型超压和构造挤压型超压,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演化特征的总结,研究成果对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有间接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以现今实测压力数据以及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研究区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构造演化历史以及超压识别图版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下组合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然后以数值模拟软件为基础,结合相关计算方法,对构造挤压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机制形成的超压量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超压传递则主要是利用数值模拟的结果、实测地层压力以及地质演化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来获得。最后利用上述几种超压形成机制得到的增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耦合,定量表征出研究区各超压机制的演化特征。研究区下组合侏罗系储层中超压强度整体上呈南弱北强分布。垂向上大部分背斜构造之间过剩压力与压力系数的大小差异很大,为不同的压力系统。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欠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以及超压传递作用;超压传递增压的超压源来自于烃源岩地层中的生烃增压作用所产生的超压。第一排构造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弱超压主要是由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形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基本没有产生弱超压;第二、三排构造带以及四棵树凹陷东部地区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是形成强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分别占过剩压力的50%和30%,超压传递作用产生的超压量较小,大部分在10MPa左右,所占过剩压力的比例相差很大。整体上,新生代以来较大的沉积速率导致了研究区欠压实作用的出现,进而产生异常高压。新近系开始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北天山迅速隆升,发生了最为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较高的构造挤压增压作用。塔西河组沉积末期到独山子组沉积早期,准南前陆冲断带开始形成圈闭,超压通过断裂等通道传递形成超压传递增压。新近系末期到第四纪时期,部分地区地层的抬升剥蚀作用使得超压逐渐降低,最终仅保存了微弱的超压且接近于常压,大部分地区的持续沉降使得超压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较小。

平英奇[10](2017)在《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地层异常压力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西北区异常超压普遍存在,对超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评价该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的关键。依据柴西北区钻井实测压力数据及基于等效深度法计算的地层压力结果,对研究区异常高压的平面和剖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典型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特征、不同时期沉积速率、各地层岩性特征、有机质生烃潜力及柴西北地区遭受的构造挤压作用,对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各控制要素在超压形成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解剖南翼山构造地层压力与油气分布特征,分析地层超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北区地层超压起始深度大约1500m,主要发育在古始新统路乐河组—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内,总体上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欠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和构造挤压作用是该区超压形成演化的重要原因。对控制超压形成的各要素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欠压实作用是柴西北区超压形成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其贡献率高达60%;构造挤压作用次之,其贡献率在20%30%左右;有机质生烃演化作用对超压形成也有影响,但贡献不大。对柴西北区咸湖环境下的盐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地层孔隙流体盐度和咸水—半咸水环境下沉积的含盐塑性地层对超压的形成和保存也有一定的影响。南翼山油气藏下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存在低压封存箱,箱内存在低压油藏;路乐河组—上干柴沟组存在超压封存箱,箱内存在凝析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

二、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金山前东坪隆起基岩天然气运移动力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阿尔金山前石油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背景及勘探历程
        2.1.2 构造演化
    2.2 地层和沉积特征
        2.2.1 地层
    2.3 生、储、盖特征
        2.3.1 烃源岩
        2.3.2 储层
        2.3.3 盖层
    2.4 生储盖配置
    2.5 已知油气分布
第三章 阿尔金山前现今地层压力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3.1 实测储层地层压力特征
    3.2 柴达木盆地异常压力成因分析
        3.2.1 泥岩不均衡压实作用
        3.2.2 其它增压作用
        3.2.3 构造挤压作用
第四章 阿尔金山前流体动力数值模拟
    4.1 模拟思路
    4.2 软件模拟流程
    4.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4.4 数值模拟基本参数及边界条件
    4.5 剥蚀量恢复
    4.6 断裂分布特征及封闭性
    4.7 关键时期流线模拟分析
    4.8 东坪隆起基岩成藏模式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异常地层压力的发育
二、产生异常地层压力的地质条件
三、异常地层压力起因的讨论
    (一)低渗透层和快速沉积引起的压实不平衡
    (二)温度的作用
三、关于粘土矿物成分的转化
四、其它

(3)沉积盆地超压成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压成因研究发展历程
    1.1 不均衡压实主张占主导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4年) 以前
    1.2 不均衡压实与生烃膨胀认识为主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1994—2000年)
    1.3 非欠压实成因受到广泛重视的阶段 (21世纪初以来)
2 超压成因分类及其判别方法
    2.1 测井曲线组合分析法
    2.2 鲍尔斯法 (Bowers法)
    2.3 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
    2.4 孔隙度对比法
    2.5 压力计算反推法
    2.6 综合分析法
        2.6.1 实证方法综合分析
        2.6.2 超压形成和分布特征分析
        2.6.3 超压形成的地质环境分析
        2.6.4 模拟分析
3 主要超压成因研究现状
    3.1 不均衡压实与生烃膨胀
    3.2 成岩作用
        3.2.1 蒙脱石向伊利石的转化作用
        3.2.2 石英的溶蚀与胶结作用
    3.3 构造挤压
    3.4 压力传递
4 实例分析
    4.1 墨西哥湾盆地
    4.2 马来盆地
    4.3 下库太盆地 (马哈坎三角洲)
    4.4 莺歌海盆地
5 结论

(4)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膏盐岩发育特征
    1.1 膏盐岩纵向发育特征
    1.2 膏盐岩横向发育特征
2 膏盐岩对地层压力分布的控制
    2.1 地层压力纵向分布特征
    2.2 地层压力横向分布特征
3 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的控制因素
4 结论

(6)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构造带压力系统演化与油气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工区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问题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6 实物工作量及研究进展
        1.6.1 实物工作量
        1.6.2 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勘探历程简介
    2.2 地层及岩性
    2.3 构造特征与沉积演化
        2.3.1 断裂发育特征
        2.3.2 狮子沟构造带构造成因机制
        2.3.3 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第3章 压力系统特征及封存箱组构分析
    3.1 压力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3.1.1 压力基本概念
        3.1.2 异常地层压力划分
    3.2 研究区地层压力纵向特征
        3.2.1 压力系统垂向分带性
        3.2.2 地层压力与产层
        3.2.3 地层压力剖面类型
    3.3 研究区地层压力平面特征
        3.3.1 狮子沟E3地层压力平面展布
        3.3.2 花土沟N1-N21地层压力平面展布
    3.4 压力封存箱组构分析
        3.4.1 压力封存箱定义和类型
        3.4.2 异常高压封存箱
        3.4.3 异常低压封存箱
第4章 异常压力成因机制研究
    4.1 不均衡压实作用
        4.1.1 不均衡压实现象
        4.1.2 不均衡压实增压作用的定量评价
    4.2 有机质热解生烃
        4.2.1 有机质生烃增压特征
        4.2.2 生烃增压作用的定量评价
    4.3 潜水面对地层压力的影响
        4.3.1 潜水面的确定
        4.3.2 潜水面对地层压力的影响机制
    4.4 构造运动对地层压力的影响
        4.4.1 应力挤压效应
        4.4.2 构造抬升效应
        4.4.3 轻烃散失效应
第5章 流体活动史及油气充注期次
    5.1 流体包裹体类型
        5.1.1 盐水溶液包裹体
        5.1.2 烃类包裹体
        5.1.3 含烃包裹体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5.3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特征
        5.3.1 下干柴沟组
        5.3.2 上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储层
    5.4 流体活动及油气充注
第6章 压力系统演化与油气成藏
    6.1 成藏动力系统划分
        6.1.1 N_2~1-N_1-E_3~2封闭型低压-常压系统
        6.1.2 E_3~2-E_3~1封闭型高压系统
    6.2 油气成藏机理
        6.2.2 异常高压油气藏形成机理
        6.2.3 异常低压和常压油气藏形成机理
    6.3 油气成藏综合模式
    6.4 压力系统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马海东及周缘地区Pt-E3g下地层压力特征及超压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压成因及分类研究现状
        1.2.2 超压成因判识方法研究现状
        1.2.3 柴达木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及演化
        2.1.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2 地层岩性特征与沉积演化
        2.2.1 地层岩性与沉积特征
        2.2.2 古近系-新近系沉积演化
    2.3 油气地质条件
        2.3.1 油源分析
        2.3.2 储盖组合
        2.3.3 成藏要素配置关系
第三章 地层压力特征
    3.1 地层压力的划分
        3.1.1 压力相关概念
        3.1.2 压力类型划分
    3.2 实测地层压力特征
        3.2.1 马北凸起东段地层压力特征
        3.2.2 马东构造带地层压力特征
第四章 超压成因机制
    4.1 超压地质条件分析
        4.1.1 欠压实分析
        4.1.2 构造作用分析
        4.1.3 粘土矿物分析
    4.2 异常压力成因分析
第五章 压力分布与油气分布关系
    5.1 油气藏特征
        5.1.1 油气分布
        5.1.2 油藏类型
        5.1.3 油气成藏模式
    5.2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深层的界定
        1.2.2 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1.2.3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地层岩性特征
    2.4 生、储、盖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盖组合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1 压力的相关术语
        3.1.1 静水压力
        3.1.2 地层压力
        3.1.3 静岩压力
    3.2 准南下组合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3.2.1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平面分布
        3.2.2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纵向分布
    3.3 泥岩层内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3.3.1 平衡深度法预测地层压力
        3.3.2 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4.1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的成因分析
    4.2 不均衡压实作用
    4.3 构造挤压作用
    4.4 超压传递作用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超压的演化特征
    5.1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5.1.1 选取模拟参数
        5.1.2 模拟约束条件
        5.1.3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历史
    5.2 构造挤压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5.2.1 流体系统封闭系数的确定
        5.2.2 评价参数的取值
        5.2.3 构造挤压应力模拟
        5.2.4 构造挤压增压的演化特征
    5.3 超压传递作用形成超压的演化特征
    5.4 储层过剩压力演化特征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地层异常压力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地层超压分布及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2.3 地层超压与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2.3 地层沉积特征
第3章 石油地质特征
    3.1 生、储、盖层条件
        3.1.1 烃源岩条件
        3.1.2 储层条件
        3.1.3 盖层条件
        3.1.4 生储盖组合特征
    3.2 油气圈闭和运移条件
        3.2.1 圈闭条件
        3.2.2 油气运移通道分析
    3.3 油气藏特征
        3.3.1 油气来源
        3.3.2 油气层分布
第4章 地层压力预测及超压分布特征
    4.1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4.1.1 等效深度法原理
        4.1.2 等效深度Z_n的确定
        4.1.3 G_w与G_o的确定
        4.1.4 地层压力预测模型
    4.2 超压剖面分布特征
        4.2.1 地层压力纵向分布特征
        4.2.2 典型单井超压发育特征
    4.3 超压平面分布特征
第5章 地层超压的形成机制
    5.1 欠压实作用
    5.2 构造挤压作用
    5.3 有机质生烃作用
    5.4 盐类矿物及其浓度
第6章 地层压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6.1 南翼山构造压力特征
    6.2 超压区内油气成藏
    6.3 常压区内油气成藏
    6.4 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金山前东坪隆起基岩天然气运移动力演化特征研究[D]. 曹秦智.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2]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J]. 华保钦,林锡祥. 沉积学报, 1983(04)
  • [3]沉积盆地超压成因研究进展[J]. 赵靖舟,李军,徐泽阳. 石油学报, 2017(09)
  • [4]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J]. 张津宁,张金功,杨乾政,吴春燕,崔强,王晔,郭岭. 沉积学报, 2016(03)
  • [5]柴达木盆地西北古近系新近系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分析[J]. 刘成林,平英奇,郭泽清,田继先,洪唯宇,张蔚,霍俊洲. 地学前缘, 2019(03)
  • [6]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构造带压力系统演化与油气成藏[D]. 李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 [7]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异常高压:分布、成因及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J]. 郭泽清,刘卫红,钟建华,杨和山,饶孟余,肖红平. 地质科学, 2005(03)
  • [8]马海东及周缘地区Pt-E3g下地层压力特征及超压成因[D]. 何盼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9]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D]. 刘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10]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地层异常压力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D]. 平英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标签:;  ;  ;  

柴达木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及其成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