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罗布泊罗4井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严富华,叶永英,麦学舜[1](1983)在《新疆罗布泊罗4井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应用孢粉分析,对罗布泊罗4井沉积的地质时代和古环境进行了探讨。指出:沉积物堆积期间的气候下部干凉,上部温干,植被属荒漠类型,沉积物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 罗布泊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和世界上最为干燥的地区之一。为了探讨它的成因,恢复其地史时期的自然面貌,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罗4井的孢粉,现就孢粉分析结果进行一些讨论。
刘成林,焦鹏程,孙小虹,吕凤琳,张华[2](2018)在《罗布泊盐湖成钾规律研究与找矿进展》文中指出第四纪时期,罗布泊盐湖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形成了世界罕见的巨量钙芒硝沉积及其晶间富钾卤水的大规模聚集成矿。故此,罗布泊盐湖环境演化与钾盐矿床的成因一直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罗北超大型卤水钾盐矿床从1995年发现至今已有20余年,其钾盐地质科学研究、勘查开发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硫酸钾肥生产基地。文章详细回顾、总结罗布泊超大型卤水钾矿发现以来的盐湖沉积演化、成钾条件、成钾理论研究及找矿勘查方面的重要成果,探索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罗布泊钾盐成矿研究基本演变是:(1)基于盆地分隔、矿随盆移的概念,发展从"高山深盆"模式到"高山深盆-迁移成矿"模式,取得罗北凹地找矿突破;(2)基于巨量钙芒硝的发现,突破盐湖石盐阶段成钾的"三阶段"模式,提出"二阶段"模式,推动罗北及外围大规模勘查;(3)基于地堑式断陷带的发现,提出"含水墙"成藏模式,使找矿从"水平状"到"直立状"储藏模式转变,取得深部找矿突破等。总之,罗布泊盐湖成钾理论的每次创新认识,相应地带来找矿突破进展;继续深入加强盐湖钾盐矿床形成规律研究,可能还会带来钾盐成矿的新认识,开拓找矿方向。
朱士光[3](1988)在《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全新世中期约相当于我国中原地区考古学上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右器时代。这一时期尽管先民们己从事原始农牧生产,但因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对自然环境影响甚微。因此可以把这一时期,特别是初期的植被分布状况看作是人
王永,赵振宏,严富华,林景星,李清海,侯光才[4](2000)在《罗布泊八一泉剖面孢粉组合及意义》文中认为罗布泊东部八一泉剖面出露近 7m厚的地层 ,从中系统进行孢粉组合分析 ,剖面可划分成三个孢粉组合带。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区域对比 ,确定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晚更新世早期 ,该时代的确定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提供重要依据。孢粉组合特征表明 ,罗布泊地区中更新世晚期气候以温干为主 ,略有波动。
朱新萍[5](2015)在《22.70ka BP以来罗布泊“大耳朵”区域湖泊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布泊环状分布的“耳轮”状沉积记载着湖水消长和气候演变的信息,是塔里木盆地及中亚地区环境演变的缩影,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在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环境演化序列,探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由湖心至湖岸典型剖面为对象,进行年代学、沉积物物理指标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并对各代用指标的气候和环境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分析,重建了22.70 ka以来“大耳朵”区域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对比了区域环境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一步揭示了罗布泊干盐湖“大耳朵”区域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为探索多样化的干盐湖形成与演化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干旱区湖泊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由湖心—湖岸典型剖面沉积物岩性特征分析得出,剖面上层沉积物为坚硬的盐壳所覆盖,“大耳朵”湖区盐壳层厚度边缘>中部>耳心处,在盐壳下层主要为砂土与砂壤土构成,其中富含不同粒径的石盐和石膏矿物;剖面岩性的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大耳朵”湖区古环境总体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的环境演变过程。剖面纵向经多种测年方法得出沉积物对应历史时期为22.70 ka BP至今,该沉积物可能包含了第四纪末次冰期晚期和全新世(Q4)以来的罗布泊“大耳朵”区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信息。(2)对湖心—湖岸典型剖面沉积物的粒度、色度、磁化率、碳酸盐含量、石膏含量、TOC和地球化学元素及元素(多元素组合)比值等大量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并经多剖面记录信息相互印证,深入揭示了不同剖面深度各指标分布特征与对应的环境指示意义,表明研究区自22.70 ka BP以来总体由暖湿向暖干方向发展。(3)利用统计学主成分分析法,对多种气候和环境代用指标进行信息集合的提取,对22.70 ka BP以来的区域环境干湿、冷暖及湖水深浅变化过程进行重建,罗布泊区域第四纪末次冰期晚期和全新世(Q4)以来气候环境主要经历了暖干-冷湿-暖偏湿-偏暖-偏冷湿-冷湿与暖干交替-暖干-干旱的过程,湖泊水位经历了深-变浅-偏深,高水位期-湖水水位剧烈变化-湖水水位变浅-干涸的过程。(4)通过对罗布泊“大耳朵”湖心—湖岸典型剖面沉积物研究,发现其对全球变化具有一定响应,玉木冰期、博令间冰阶、新仙女木事件和中世纪暖期等环境变化均在沉积物中有显示。通过与新疆其它湖泊研究对比得出,罗布泊“大耳朵”湖泊沉积信息受区域环境影响,反映出干旱区内陆湖泊的特征。
闫顺,穆桂金,许英勤,赵振宏[6](1998)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文中指出新疆罗布泊干涸湖盆中的K1钻孔揭示了该区第四纪沉积地层。孢粉分析表明,早更新世,当地发育森林-草原植被,中更新世以来,荒漠草原与荒漠交替出现,湖泊的发育可上溯至早更新世。
杨东,罗超,彭子成,张兆峰,刘卫国,张彭熹[7](2009)在《新疆罗布泊地区32.0~9.1 kaB.P.期间的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罗布泊地区罗北洼地CK-2钻孔的孢粉记录揭示出:32.0~9.1kaB.P.植被演替明显,气候干湿波动显着;晚冰期向全新世过渡期间,气候波动频繁且具突变性。31.98~19.26kaB.P.罗布泊地区处于末次冰期的盛冰期阶段,气候寒冷湿润,冷暖波动频繁,但幅度不大,研究区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19.26~13.67kaB.P.气候明显变为温暖干燥,植被以荒漠为主;13.67~12.73 kaB.P.气候冷湿偏干,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12.73~9.14kaB.P.气候冷湿与暖干交替频繁,波动幅度较大,植被逐渐由荒漠向草原-荒漠草原过渡。其中,16.45~15.39kaB.P.,14.27~13.67kaB.P.和11.74~11.23kaB.P.之间的冷颤动分别相应于老仙女木、叶仙女木和新仙女木事件;15.39~14.27kaB.P.和12.73~11.74kaB.P.之间的暖期则分别对应于欧洲博令和阿勒罗得暖期;新仙女木事件后的气候具有突变性的特点,10.49kaB.P.前后的暖事件和9.14kaB.P.前后的冷事件,成为全新世早期气候变化的显着特征。孢粉浓度和花粉组合所反映的罗布泊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同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具有显着的可比性。
李志中,关有志,贾惠兰,孙忠[8](1996)在《塔里本盆地北部全新世地层中的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全新世地层中27块样品的孢粉分析,根据其组合特征并结合表土花粉分析,本区全新世以来除了塔里木河中游隐域性植被成分随着河流改道变化频繁外,两侧显域性的早生、超旱生荒漠植被成分无明显变化,它们的生境反映了气候环境总的形势是持续干旱的。但全新世地层中孢粉种属和丰度的变化,蒿属、藜科和麻黄花粉相对数量的增减也说明了在干旱背景中本区气候有微弱的干湿波动,表现为全新世早期和晚期气候偏凉湿,中期气候干暖,但干暖期鼎盛阶段略湿。
罗超[9](2008)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末次冰期晚期的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文中认为湖泊沉积物是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环境演化序列,探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驱动机制方面,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罗布泊地处我国最大的内陆干旱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是整个盆地海拔最低的地区,历史时期是众多水系的归宿地,曾经发育成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并孕育了着名的“楼兰文明”。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就成为全世界科学家和探险家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罗布泊地区罗北洼地的CK-2钻孔(位置为91°03′E,40°47′N)为研究对象,在对沉积物中石膏和石盐矿物进行质谱-铀系定年的基础上,精确地测定了沉积物的磁化率、粒度、色度、碳酸盐、烧失量、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元素等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代用指标,并对各代用指标的气候和环境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分析,并结合孢粉分析的结果,重建了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早期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序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依据各指标的相对波动将整个变化序列划分为四个阶段:31,900-19,200 yr B.P.和13,500-12,700 yr B.P.间为冷湿期,19,200-13,500 yr B.P.和12,700-9,100 yr B.P.间为暖干期。(2)罗布泊地区的气候变化有不同于季风气候区的水热配置特点,即冷期湿润,暖期干旱。根据各代用指标在全新世早期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本地区干旱化的进程是自然变化的必然结果,人类活动只起到叠加作用的观点。(3)利用统计学主因子分析的办法,对多种气候和环境代用指标进行信息集合的提取,定义第一主成分的值为气候变化的“暖干指数”,将指数应用到32-9ka BP的变化序列中,并与格陵兰冰芯、古里雅冰芯以及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发生的千年尺度冷-暖事件,如海因里希事件(H1、H2、H3)和新仙女木冷事件以及Dansgaard-Oeschger暖事件(IS4、IS3、IS2和IS1)等在新疆罗布泊湖相沉积物的记录中均得到了响应。这表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同样对本研究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气候变化在千年尺度上受到了全球变化的制约。这种制约突显出地球是一个完整的气候-环境系统,并且为全球不同气候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4)针对罗布泊湖相沉积记录的过程以及其特性,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信号传输到本地区的可能机制,即轨道要素变化导致的全球冷暖变化影响了北半球高纬度的大气环流,这些气团的南下活动影响了西风环流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而罗布泊地区正是一个典型的西风带气候区。在冰期阶段北半球极地气团和西伯利亚高压影响范围向南扩大,迫使西风环流南移,同时强度增大,影响到罗布泊地区的温度下降,同时降水相应增多;而在间冰期阶段气候的状态则正好相反。本文通过系列气候和环境代用指标的测定,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揭示了罗布泊地区气候冷暖干湿的波动,阐明了盐湖沉积记录可以较好地反映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去3万年以来区域与全球变化的幅度和周期,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最为关心的内容。本环境变化序列的建立,丰富了新疆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研究的内涵。在未来对于特征气候事件和区域气候变化差异的详细研究中,盐湖沉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实验结果看,研究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以自然进程为主,人类活动起到了叠加和累进的作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自然背景,制定出适合当地环境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王筠[10](2010)在《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孢粉组合特征与环境变化研究》文中提出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处于封闭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东端,东、南、北为高山屏蔽。本区域深处欧亚内陆腹地,远离海洋。受区域大环境的制约,自第四纪以来,干旱环境持续发展,是中国乃至全球的着名干旱地区之一。本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具有降水量小、蒸发量高、温差大、风力强等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少雨。历史上的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各大河流的归宿之地,孕育了以楼兰为代表的古代西域文明。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化是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使罗布泊地区成为科学界探险和考察的热点区域。本区的环境演变研究对全球变化研究、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罗布泊地区的河流下游河道两岸、三角洲地带及沙漠中的古河道和局部洼地中,红柳沙包成片分布。红柳沙包是由红柳灌丛阻挡风沙流形成沙堆,并随红柳的成长逐年增长而形成的一种灌丛沙丘,是在荒漠环境下,由红柳和风沙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生物地貌类型。红柳沙包具有清晰的、由沙层与红柳枯枝落叶层组成的纹层结构,与树木年轮一样,可以用来计数年代,并且其组成物质——风成沙和红柳枯枝落叶中还蕴含有丰富的环境信息,为这一地区高分辨率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计年手段和信息载体。本研究在罗布泊地区西南缘选取了一个3.5m高、具有168个清晰纹层的红柳沙包作为研究对象,每隔5个沉积纹层选取1个样品,共取35个样品。通过实验室处理和孢粉鉴定统计获得该红柳沙包剖面风积物中的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结合距采样点最近的若羌气象站19562004年实测气候资料,对孢粉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典型降趋势对应分析,探讨主要孢粉类型和孢粉组合与气候因素的关系,揭示对主要孢粉类型和孢粉组合影响较大的气候因素。运用WA-PLS模型方法,定量恢复了罗布泊地区近200年以来的年均温、7月均温和1月平均相对湿度。分析研究重建温度、湿度序列演化特征,初步揭示罗布泊地区近200年来环境变化状况,并与其他环境变化研究结果、极端气候事件、水域面积变化等进行对比,进一步深入研究罗布泊地区近200年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特征,完善以孢粉为环境代用指标研究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风积物中的环境信息,为认识罗布泊地区过去的环境变化、更好的预测未来环境演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资料。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近200a以来罗布泊地区孢粉组成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最高可达81.5%,主要成分为蒿、藜;灌木植物花粉次之,以柽柳为主;乔木植物花粉较少,总体低于13.4%;蕨类孢子只有0.2%。该区200年来植被类型变化不大。(2)定量重建的气候数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较小,二者极为相近。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和重建气候变化,将近200年来罗布泊地区的气候变化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8391886年气候总体上偏于冷干,但逐渐由冷干向暖干转变;18911941年气候波动频繁,经历了冷湿~冷干~暖干的交替,19462004年表现出由暖干向暖湿转变的趋势。(3)重建温度较好地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小冰期末期和20世纪暖期,重建湿度对罗布泊水域面积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重建气候序列对近200a以来新疆及全国同纬度附近地区的环境演化有一定的响应。孢粉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信息: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孢粉浓度不断降低。
二、新疆罗布泊罗4井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罗布泊罗4井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罗布泊盐湖成钾规律研究与找矿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罗布泊盐湖概况 |
2 成钾条件 |
2.1 气候条件 |
2.2 构造条件 |
2.2.1 大地构造 |
2.2.2 盆地构造 |
2.2.3 控矿构造 |
2.3 沉积环境 |
2.4 水文条件与物质来源 |
3 钾盐成矿理论 |
3.1 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罗布泊成钾对比分析 |
3.2“高山深盆-迁移”成钾模式 |
3.3“两段式”成钾论 |
3.4“深部上升卤水流体补给”成钾 |
3.5“含水墙”成钾模式 |
3.6 异常物质补给与矿源层预备 |
3.7 盐湖多阶段演化 |
3.8 成钾是“构造-气候-物源”三要素的“极端成分”耦合作用 |
3.9 盐湖“非常规、低品位”固体钾盐成矿 |
4 理论指导找矿成果 |
4.1 罗北凹地 |
4.2 外围凹地 |
4.3 深部卤水资源调查 |
4.4 非常规低品位钾盐资源 |
5 讨论 |
6 结论 |
(3)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 |
1.大兴安岭山地北段 |
2.东北三江平原 |
3.小兴安岭地区 |
4.松嫩平原 |
5.长白山区 |
6.辽河平原与辽东半岛 |
7.辽西与昭乌达盟南部丘陵山地 |
8.燕山与京津唐平原地区 |
9.河北平原 |
10.山东半岛 |
11.华北平原中南部 |
12.黄土高原东南部关中泾渭河下游、晋南汾涑河下游、豫西北伊洛河下游平原地区 |
13.黄土高原中部与北部—陕北、陇东、晋中、晋北丘陵沟壑与高原沟壑区 |
14.黄土高原西部—陇西、宁南、青东丘陵沟壑区 |
15.江苏北部徐海平原 |
16.长江三角洲与太湖平原地区 |
17.江南丘陵 |
18.四川盆地 |
19.杭州湾沿岸与宁绍平原 |
20.浙闽沿海地区 |
21.珠江三角洲 |
22.北部湾沿海地区 |
23.云贵高原 |
24.内蒙古高原东部与鄂尔多斯高原 |
25.柴达木盆地 |
26.新疆罗布泊地区 |
27.新疆天山山地 |
28.青藏高原南部阿里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地区 |
29.青藏高原北部藏北高原与昆仑山地区 |
30.青藏高原东南部高山峡谷区 |
二 |
(一)东部森林区 |
温带森林区。 |
暖温带森林区。 |
亚热带森林区。 |
热带森林区。 |
(二)西北草原与荒漠区 |
暖温带草原与荒漠区。 |
温带草原与荒漠区。 |
山地森林草原区。 |
(三)青藏高原草原—灌丛—森林区 |
(4)罗布泊八一泉剖面孢粉组合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孢粉组合特征 |
2 古环境古气候分析 |
3 时代讨论 |
(5)22.70ka BP以来罗布泊“大耳朵”区域湖泊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湖泊沉积物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
1.2.1 湖泊沉积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优势 |
1.2.2 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现状进展 |
1.3 罗布泊干盐湖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罗布泊所在地理位置及地貌 |
2.2 罗布泊地区气候特征 |
2.3 罗布泊地区水文特征 |
2.4 罗布泊地区地质构造 |
2.5 罗布泊地区的现代沉积特征 |
2.6 罗布泊地区生物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样品的采集 |
3.2 干盐湖沉积物年代分析方法 |
3.3 粒度分析 |
3.4 磁化率 |
3.5 红度值 |
3.6 含水量 |
3.7 烧失量(率) |
3.8 碳酸盐含量测定 |
3.9 石膏含量测定 |
3.10 地球化学元素测定 |
3.11 统计方法 |
第4章 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典型剖面地层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
4.1 沉积特征描述 |
4.2 罗布泊“大耳朵”典型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
4.2.1 ~(14)C测年 |
4.2.2 人工放射性核素 ~(137)Cs和 ~(210)Pb |
4.2.3 典型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
4.3 小结 |
第5章 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典型剖面沉积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
5.1 湖心-湖岸典型剖面物理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
5.1.1 含水量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5.1.2 烧失量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5.1.3 磁化率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 |
5.1.4 粒径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5.1.5 色度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5.2 沉积物碳酸盐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5.3 沉积物石膏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5.4 小结 |
第6章 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典型剖面沉积物元素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6.1“大耳朵”湖区沉积物常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6.1.1 常量元素含量及富集特征 |
6.1.2 常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6.1.3 常量元素环境指示意义 |
6.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6.2.1“大耳朵”湖区微量元素含量 |
6.2.2“大耳朵”湖区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
6.3 元素比值指示的罗布泊“大耳朵”区域的环境演变 |
6.3.1 L06-1 剖面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
6.3.2 L07-10剖面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
6.3.3 L07-11剖面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
6.4 沉积物碳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6.5 沉积物氮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6.6 沉积物碳氮比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6.7 沉积物总磷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6.8 沉积物总硫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
6.9 小结 |
第7章 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及区域环境变化的对比 |
7.1 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综合分析指示的区域环境变化 |
7.2 区域气候与环境的对比 |
7.3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新疆罗布泊地区末次冰期晚期的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过去全球变化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
1.3 湖泊沉积物气候与环境记录的研究进展 |
1.3.1 湖泊沉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1.3.2 湖泊沉积揭示的区域气候演化 |
1.3.3 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
1.3.4 中国的湖泊沉积研究概况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
1.5.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2 本次研究的主要工作量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与地质概况 |
2.1 塔里木盆地地理与地质环境 |
2.2 罗布泊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
2.3 罗布泊地区的现代沉积特征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K-2钻孔湖相地层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
3.1 样品采集 |
3.2 岩性特征 |
3.3 年代模式 |
3.3.1 沉积物中石膏矿物的质谱铀系年龄 |
3.3.2 时间序列的建立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古气候和古环境代用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
4.1 磁化率 |
4.1.1 气候与环境意义 |
4.1.2 实验测定与结果分析 |
4.2 粒度 |
4.2.1 气候与环境意义 |
4.2.2 实验测定与结果分析 |
4.3 色度 |
4.3.1 气候与环境意义 |
4.3.2 实验测定与结果分析 |
4.4 碳酸盐和pH |
4.4.1 气候与环境意义 |
4.4.2 实验测定与结果分析 |
4.5 烧失量、总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 |
4.5.1 气候与环境意义 |
4.5.2 实验测定与结果分析 |
4.6 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 |
4.6.1 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
4.6.2 地球化学元素揭示的环境意义 |
4.6.3 实验测定和结果分析 |
4.7 来自孢粉的证据 |
4.7.1 气候与环境意义 |
4.7.2 实验测定与结果分析 |
4.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研究区32-9ka BP间气候与环境变化 |
5.1 重建罗布泊32-9ka间气候变化序列 |
5.1.1 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 |
5.1.2 统计学分析 |
5.2 区域气候和环境记录与全球变化的对比 |
5.2.1 与全球变化的一致性 |
5.2.2 区域性特点 |
5.3 影响该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CK-2孔年代序列的建立 |
6.1.2 主要阶段的划分 |
6.1.3 区域环境与全球变化 |
6.2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学位申请者简介 |
(10)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孢粉组合特征与环境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罗布泊地区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
1.2.1 罗布泊地区研究历史 |
1.2.2 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化研究 |
1.2.2.1 遥感影像研究 |
1.2.2.2 岩芯钻孔、剖面地层和沉积物研究 |
1.2.2.3 流域演化和史料考古研究 |
1.2.3 红柳沙包研究 |
1.2.4 新疆孢粉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选题来源 |
2 罗布泊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
2.1 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 |
2.2 地质与地貌特征 |
2.3 气候特征 |
2.4 植被特征 |
2.5 水文特征 |
3 罗布泊地区孢粉实验室处理和分析方法 |
3.1 红柳沙包样品采集和年代序列建立 |
3.2 孢粉分析工作方法 |
3.2.1 实验室样品处理 |
3.2.2 孢粉鉴定与统计 |
3.2.3 孢粉数据处理 |
3.3 孢粉组合特征 |
3.4 孢粉与气候指标的相关分析 |
3.5 典型降趋势对应分析(DCCA) |
4 罗布泊地区近200 年以来环境演化及对比研究 |
4.1 利用WA-PLS 模型重建罗布泊地区的气候变化 |
4.2 孢粉与其他环境代用指标的相关性 |
4.3 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化的对比研究 |
4.3.1 新疆地区环境演化的异同 |
4.3.2 同纬度及附近地区环境演化的异同 |
4.3.3 水域面积变化的响应 |
4.3.4 极端气候(旱涝灾害)事件与ENSO 事件的相应 |
4.3.5 人类活动的响应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新疆罗布泊罗4井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罗布泊罗4井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J]. 严富华,叶永英,麦学舜. 地震地质, 1983(04)
- [2]罗布泊盐湖成钾规律研究与找矿进展[J]. 刘成林,焦鹏程,孙小虹,吕凤琳,张华. 地质学报, 2018(08)
- [3]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J]. 朱士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8(01)
- [4]罗布泊八一泉剖面孢粉组合及意义[J]. 王永,赵振宏,严富华,林景星,李清海,侯光才. 干旱区地理, 2000(02)
- [5]22.70ka BP以来罗布泊“大耳朵”区域湖泊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 朱新萍.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2)
- [6]新疆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J]. 闫顺,穆桂金,许英勤,赵振宏. 地理学报, 1998(04)
- [7]新疆罗布泊地区32.0~9.1 kaB.P.期间的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演化[J]. 杨东,罗超,彭子成,张兆峰,刘卫国,张彭熹. 第四纪研究, 2009(04)
- [8]塔里本盆地北部全新世地层中的孢粉组合与古环境[J]. 李志中,关有志,贾惠兰,孙忠.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6(01)
- [9]新疆罗布泊地区末次冰期晚期的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D]. 罗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9)
- [10]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孢粉组合特征与环境变化研究[D]. 王筠.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