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帝电子計算机部件研制計划(论文文献综述)
甘瑞瑗[1](2005)在《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学现在是,将来也一直会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事业。如何全面地、有效地展开这项事业,是值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以及教师们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的拟定对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直接影响到教材的编写、辞书的编撰和词汇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教学测试。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词表”的拟定多只考虑到“该教外国学生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着重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因此多只考虑汉语方面的语料,而且收集的语料也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今天看来有些词比较陈旧、过时,无法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再说,教学实践表明只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是不够的,也必须教会他们如何用汉语将他们固有认知中的思维表达出来。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二语言也是交际的工具,并不是仅仅表达汉语或中国事物的工具。因为我们不能否定学生有其本身的母语认知,我们也不能否定学生的母语认知对他们的汉语学习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可以说几乎绝大多数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后,仍居留在他们自己的国家,进行与中国人在商业、文化、经济、学术等的各项交际的活动。加之对外汉语教学不只限于中国本土的汉语教学,也包括在学习者母语国进行的汉语教学,因此,考虑学习者的表达需要也就显得特别地重要。本研究试着从人类理解和表达的认知层面和交际的本质以及生存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理念和研究方向,以动态更新的大规模汉语和韩语真实语料库为主要的研究材料,不但考虑汉语学习者在汉语理解上的需要,也考虑他们用汉语表达时的需要,将静态式、被动式的教学带向动态式、主动式的教学。这不但符合教育学的原则,也符合时代的需求。本研究还提出: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必须是在中、外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与学者的共同参与下研制出来的,不能只限于中国的专家和学者单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中将“国别化”(country-specific)界定为“针对不同的国家而实行不同/差别的汉语的教学”。本研究并试着界定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谓的“词”为:“语言中能说能听或用来造句的单位,它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语音形式,是一个在现实交际中用来理解和表达,具有“意义充分性”(significant adequacy)和“流畅充分性”(fluent adequacy)的语言单位。”所谓“意义充分性”是指是内部结合紧密,意义明确且已经凝固为一个整体,不能随意切分的语言单位;所谓“流畅充分性”是指在语音形式上凝固性强,且为人类认知记忆范围内整体输入和输出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组块单位,具有所有“词”和“词汇”的属性,但包含层面却更广泛。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来源分别是: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动态流通语料库”;韩国国立国语研究院的“常用韩国语语料库”;中国国家汉办的《HSK大纲》。在实际的语料处理和筛选过程中,本研究组织了中国和韩国的对韩汉语教学专家的参与,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整个词表制定的逻辑流程,主要是以“模块”的建构方法操作,以达到简化词表更新的程序,增强词表的更新能力。研究中还设计了三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作为筛选词语的一个主要参照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汉语语料方面共收词8,686个,韩语语料方面共收词1,020个,中国流行语方面共收词36个,韩国特色、流行和补充词语方面共收词310个,总共收词10,052个。 本研究最终的研究目标是藉由“对韩汉语教学用词表”的研究提出一套拟定“国别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的方法论,将对外汉语教学从粗放型的量化教学进一步推向更有针对性的精准型量化教学,为学习者“怎么学”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也希冀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建设和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人类的共同认知和语言获得的研究提供些许的
岳思聪[2](2005)在《面向电子阅读笔的文字识别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脱机印刷体文字识别技术是模式识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智能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文字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很多方面开始进入应用阶段,已有大量的商业产品面世。例如TH-OCR,汉王OCR,尚书OCR等等。然而,目前的商业产品中,大多数是PC机配合扫描仪使用的OCR软件,或者专用的扫描识别设备,例如名片读取器,汽车牌照识别装置;也有少数一些在PDA或者手机上的嵌入式应用,不过这些嵌入式应用还局限于联机识别。我们利用低成本硬件开发了一种电子阅读笔系统,本文针对该系统设计了一套专用的脱机印刷体OCR算法,以中英文多种字体的印刷体文字为识别对象,并已在电子阅读笔中得到了应用。 本文以脱机印刷体文字识别技术中的字符分割、文字识别和后处理方法为研究内容,对文字识别的研究意义、文字识别的研究现状、文字识别技术的新阶段和新进展作了全面的总结,旨在通过这些总结来说明本文对文字识别研究的深刻认识。系统阐述了文字识别的理论基础,从OCR系统构成,到相关图像处理基础知识。对现有的字符识别分类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简要的讨论了预处理中的关键步骤——二值化,并对目前常用的文字识别的特征描述和特征提取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归类。从整体设计的角度介绍了电子阅读笔的设计框架,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案。说明了电子阅读笔的工作原理和流程。详细的阐述了电子阅读笔硬件系统包含的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案。 本文在研究和分析现有字符分割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英文字符分割方法——基于词片识别的字符分割算法。该方法通过对字母组合的识别,降低了传统的基于孤立字符识别方法对于字符切分的要求,不需要用过于复杂的方法切分粘连字符,而耗用大量时间。该方法以对词片的识别做为前提,以中心生长法和改进的峰谷函数为切分工具,简单实用,在减少了粘连字符切分错误引起的识别错误的同时,降低了运算量,适合在阅读笔等嵌入式设备上应用。 本文选择具有互补性的两种局部特征作为粗、细分类的特征:具有高效粗分类性能利轮廓辨别能力的改进粗外围特征和对于文字内部结构信息敏感的平均线密度特征。并在粗外围特征提取时,进行二重分割,增加了特征的稳定性。结合本文提出的三级分类识别方法,用低维数的粗外围特征计算绝对值距离实现快速有效的粗分类;细分类则利用维数较高的线密度特征的欧氏距离度量准则,进一步缩小候选字符集;最终利用类似度准则对两种特征加权判别,得到识别结果。 本文中采用基于词典的拼写错误检查方法来检查出识别错误的单词,字符替换实验表明切实可行。计算编辑距离的错误改正方法,由于要和词典中每个单词匹配,而且又是递归运算,所以计算量非常大,电子阅读笔的运算能力无法实时实现,因此我们合理的加以改进和简化。通过统一的替换操作,实现了编辑操作中的替换、插入、删除和合并等四种操作。并且不用限定编辑操作的字符串集合,而是利用规则表进行变换,有效提高了后处理的速度,而且规则表可以增加和删减,又很好的适应性。
周轶昆[3](2007)在《基于厂商学习的产业创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企业层面上,我们观察到企业创新最终都要提升到产业层面,相应地创新推进政策也是以产业为对象。在企业间分工机制不断加深的现代经济中,每项自主创新都有可能诱发相关企业整体创新和同步推进。从产业整体认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重新认识创新活动、制定创新政策找到一个新的角度。本文的工作之一是在产业层面上分析了创新机制,丰富了创新理论。在推动相关企业的整体创新过程中,学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习不仅来自于厂商的自我摸索,还源于厂商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机制将不同企业的创新活动转化为产业创新活动,因此,产业创新不能忽视厂商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学习。本文涉及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以及技术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主要采用演绎分析与归纳分析相结合,并运用相关的学习模型。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迫使厂商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成功的创新通过扩散机制在厂商间进行传播和普及,并由选择机制将新技术的主导设计甄别出来。上述机制都是建立在厂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学习机制被认为是产业创新的根本性作用机制。论文主要从厂商学习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研究产业创新的内在机制问题,以企业学习理论为基础,试图把企业学习行为与创新理论联系起来,将创新理论推广到产业创新的研究中,探索性地构建产业创新机制框架,并为自主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侯康超[4](2005)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政务的浪潮已席卷全球。中国的电子政务也在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电子政务如何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往的电子政务理论,往往从“电子”一端来解释、说明。只是从工具和技术的层面理解电子政务,这显然是失之偏颇的。我们认为对电子政务更重要的应该从“政务”一端来分析和研究,要赋予电子政务本来应该有的政治学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性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益分析、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政治现象做唯物辩证的、历史的观察、分析、解释和研究。 电子政务是现代高科技和政治学联姻的新生事物。科技发展和政治改革催生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指国家运用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处理政治事务,提高政治能力,促进政治发展的实践活动。电子政务的目标体系是由技术目标体系和政治目标体系构成。国家通过运用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构建电子政务的技术目标体系,包括电子政务的电子业务系统,内网平台,专网平台,外网平台和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等。电子政务的政治目标体系包括处理具体政治事务,提高政治能力,促进政治发展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促进政治现代化。在电子政务的进程中,推进政治主体的现代化,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者技术、能力的现代化和观念的现代化。电子政务的政治目标首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将政务工作分解、细化,将职能变为可操作,可控制的业务流程,提高政治主体的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电子政务的政治目标,还包括扩大政治资源范围,整合全部政治资源;提高政治主体的智力、体力;促成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严密性,提高应急应变能力;提高监管能力;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等等。电子政务的推行,丰富了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的手段和途径,出现了电子投票、知识管理、网上监督、电子民主、阳光政务等崭新方式,促进了政治发展。 发展电子政务,加强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直面数字鸿沟,弥合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电子民主的不平等性:高度重视信息时代的军事、文化和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的军事安全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其“信息控制权”。文化安全是国家稳
任晓峰[5](2003)在《华汇公司水流量传感器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和意义 家用燃气热水器发展到现在,继直排式燃气热水器之后,烟道式燃气热水器也淘汰在即,强排式热水器将成为市场主流。而普通热水器上使用的关键部件之一——传统水阀,因其自身结构的缺陷而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使得其很难适应热水器高端市场发展的步伐。很显然,其逐步被淘汰的命运也在所难免。 华汇公司自行开发、生产的水流量传感器,运用的原理先进,结构紧凑,工作可靠,计量精确,一致性好,有着传统水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该公司开发出这个产品已有一年多时间了,尽管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市场销售情况不尽人意。“酒好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如何让市场认识它,了解它,让它尽快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是目前摆在华汇公司面前的一个当务之急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市场营销学理论,运用了 SWOT、STP、4PS、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分析工具,对华汇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解剖麻雀式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经营环境、战略管理、经营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华汇公司水流量传感器这个产品有效的经营策略、市场营销以及面对竞争应采取的策略。 主要内容和观点 第一章为市场状况分析。首先介绍了华汇公司及其新开发的产品水流量传感器。因其主要市场是替代传统水阀作为高端热水器的关键部件之一,故它与燃气热水器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重点介绍了燃气热水器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从而使我们认识到高端热水器的发展已成为必然。因此,使我们对水流量传感器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为下面的分析作铺垫。 第二章为水流量传感器的战略要素分析和战略选择分析。通过对<WP=3>华汇公司的经营远景、使命、以及 SWOT分析,提出了华汇公司的近几年经营目标,并基于 SWOT分析和实现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将公司的优势与外部机会相匹配、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威胁转化为优势的整合战略。第三章为STP分析。运用STP方法为华汇公司选择细分市场,确立目标市场和竞争定位。通过分析认为,华汇公司的目标市场为强排与平衡式燃气热水器的市场。一方面要紧紧抓住现有客户,立足本地,同时在广东浙江等热水器厂家集中的地方花大力气;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外市场:通过分析,现在时机较成熟的,可能性较大的是日本、韩国市场,同时其竞争定位是低成本,高质量。 第四章为营销策略探讨。主要内容有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营销渠道策略、销售促进组合策略等。其中产品策略包括:低成本、高质量、包装等;价格策略包括:目录价格、折扣、付款期限以及价格变动等内容;营销渠道策略包括:国内可考虑在重点地区设点,同时考虑利用商会的渠道积极开拓日本、韩国市场;营销沟通及销售促进包括:加大人员推销力度、销售促进、广告及宣传报道等。 主要贡献 本文在选题上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华汇公司水流量传感器这一新产品如何尽快推向市场这一实际问题,利用市场营销等基本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二、日帝电子計算机部件研制計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帝电子計算机部件研制計划(论文提纲范文)
(1)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 |
1.1.1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
1.1.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变化 |
1.1.3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 |
1.1.4 “国别化”的界定 |
1.1.5 “国别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
1.1.6 “词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
1.1.7 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的制定与“对外汉语教学” |
1.2 国内外词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国外词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词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3 界定对外汉语教学中“词”的意义 |
1.4 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编制依据、基本原则和前提假设 |
1.4.1 词表编制的依据 |
1.4.2 词表编制的基本原则 |
1.4.3 词表制定的前提假设 |
1.5 本研究的目标 |
1.6 本研究的意义 |
1.7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关键性问题 |
1.7.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7.2 本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
1.8 小结 |
第二章 国别化“对韩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理论基础 |
2.1 关于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 |
2.1.1 认知的含义和语言的联系 |
2.1.2 语言的认知基础 |
2.1.2.1 语言的神经和心理认知基础 |
2.1.2.2 主客体相互作用论 |
2.1.2.3 “原型”理论和基本范畴的研究 |
2.1.2.4 认知模式的研究 |
2.1.3 对外汉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 |
2.2 关于“中介语”的研究 |
2.2.1 “中介语”的出现和发展 |
2.2.2 “中介语”的界定 |
2.2.3 韩国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中介语”现象 |
2.3 关于对外汉语教育学的研究 |
2.3.1 对外汉语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
2.3.2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 |
2.3.3 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
2.4 关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
2.4.1 社会语言学中“语言”的本质 |
2.4.2 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
2.5 关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 |
2.5.1 “语料”、“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 |
2.5.2 “语感”的测量和“流通度”的理论 |
2.5.3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理论 |
2.5.4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研究的重要性 |
2.6 关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研究 |
2.6.1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发展与现况 |
2.6.2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与“理解”和“表达”的联系 |
2.7 韩语的语言结构 |
2.8 小结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的界定研究 |
3.1 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 |
3.2 从认知科学的视角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 |
3.3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 |
3.4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 |
3.5 从功能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 |
3.6 对外汉语教学的“词”的界定 |
3.7 小结 |
第四章 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总体建构模块和研究方法 |
4.1 总体建构模块 |
4.2 研究方法 |
4.2.1 语料库的介绍 |
4.2.1.1 韩国国立国语研究院的“常用韩国语语料库” |
4.2.1.2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动态流通语料库” |
4.2.1.3 中国国家汉办的《HSK大纲》 |
4.2.2 研究的整体技术路线 |
4.3 研究流程图 |
4.4 词语筛选的程序 |
4.5 小结 |
第五章 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的前期研究工作 |
5.1 关于《HSK大纲》的问卷调查 |
5.2 关于《HSK大纲》和韩语前1,000高频词的对比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国别化“对韩汉语教学用词表”的提出 |
6.1 汉、韩语料提取和入库程序 |
6.2 韩国语料转译程序 |
6.3 汉、韩语料对比程序 |
6.3.1 词语的对比 |
6.3.2 汉字词和汉语词的对比 |
6.4 汉、韩语料筛选的程序 |
6.4.1 汉语语料筛选程序 |
6.4.2 韩语语料筛选程序 |
6.4.3 中国流行词语和韩国特色、流行和补充词语筛选程序 |
6.5 国别化“对韩汉语教学用词表”的提出 |
6.6 查询界面程序的编写 |
6.7 小结 |
第七章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
7.1 存在的问题 |
7.1.1 词表分级的问题 |
7.1.2 词性标注的问题 |
7.1.3 词语筛选的权威性和代表性的问题 |
7.1.4 韩国特色、流行和补充词语筛选的代表性的问题 |
7.1.5 汉字词的注解的问题 |
7.2 下一步工作 |
7.2.1 词表分级研究 |
7.2.2 提高词语筛选的权威性 |
7.2.3 汉字词的注解 |
7.2.4 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平台研究 |
7.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对韩汉语教学用词表”总表(10,052个) |
附录2 韩国语料库的素材来源 |
附录3 HSK四级词汇使用度调查问卷(2003年) |
附录4 韩语前3,000高频词语(频度序) |
附录5 韩语前3,000高频词中为《HSK》甲级词:(719个,音序) |
附录5-1 韩语前1,000高频词中为《HSK》甲级词:(482个,频度序) |
附录5-2 韩语前1,001到2,000高频词中为《HSK》甲级词:(160个,频度序) |
附录5-3 韩语前2,001到3,000高频词中为《HSK》甲级词:(77个,频度序) |
附录6 韩语前3,000高频词中为《HSK》乙级词:(903个,音序) |
附录6-1 韩语前1,000高频词中为《HSK》乙级词:(314个,频度序) |
附录6-2 韩语前1,001到2,000高频词中为《HSK》乙级词:(348个,频度序) |
附录6-3 韩语前2,001到3,000高频词中为《HSK》乙级词:(241个,频度序) |
附录7 韩语前3,000高频词中为《HSK》丙级词:(508个,音序) |
附录7-1 韩语前1,000高频词中为《HSK》丙级词:(146个,频度序) |
附录7-2 韩语前1,001到2,000高频词中为《HSK》丙级词:(186个,频度序) |
附录7-3 韩语前2,001到3,000高频词中为《HSK》丙级词:(176个,频度序) |
附录8 韩语前3,000高频词中为《HSK》丁级词:(436个,音序) |
附录8-1 韩语前1,000高频词中为《HSK》丁级词:(98个,频度序) |
附录8-2 韩语国前1,001-2,000高频词中为《HSK》丁级词:(159个,频度序) |
附录8-3 韩语前2,001到3,000高频词中为《HSK》丁级词:(179个,频度序) |
附录9 韩语前3,000高频词汇没包含在《HSK》的有:(1,020个,频度序) |
附录9-1 韩语前1,000高频词汇没包含在《HSK》的有:(198个,频度序) |
附录9-2 韩语前1,001到2,000高频词汇没包含在《HSK》的有:(355个,频度序) |
附录9-3 韩语前2,001到3,000高频词汇没包含在《HSK》的有:(467个,频度序) |
附录10 韩语前3,000高频词中的外来词 |
附录11 韩语前3,000词语中分布在《HSK》的汉字词:(877个,音序) |
附录11-1 韩语前3,000词语中分布在《HSK》甲级词的汉字词:(197个,音序) |
附录11-2 韩语前3,000词语中分布在《HSK》乙级词的汉字词:(353个,音序) |
附录11-3 韩语前3,000词语中分布在《HSK》丙级词的汉字词:(186个,音序) |
附录11-4 韩语前3,000词语中分布在《HSK》丁级词的汉字词:(141个,音序) |
附录12-1 在DCC流通语料库61,746个词的词语表中,流通度为58和58以下的词语(236个) |
附录12-2 《HSK》四级词汇流通度在58和58以下并经专家干预过的词语(148个) |
附录13 《HSK》8,822词汇中,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调查同属“没用过”的词汇:(200个) |
附录14-1 《HSK》8,822词汇中,被筛选出去的词语:(262个) |
附录14-2 《HSK》8,822词汇中,最终被筛选出去的词语:(136个) |
附录15 韩语前3,000词语中被删除的词语:(35个) |
附录16 2003年中国主流报纸流行词语:(36个) |
附录17 韩国特色、流行和补充词语问卷调查 |
附录18 韩国特色、流行和补充词语:(310个) |
附录19 《HSK》问卷调查查询程序 |
附录20 韩语前3,000词语查询程序 |
科研成果 |
致谢 |
(2)面向电子阅读笔的文字识别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光学字符识别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
1.1.2 光学字符识别的发展历史 |
1.1.3 OCR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4 OCR技术的应用 |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应用背景和研究目标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OCR算法的基础理论 |
2.1 模式识别概要介绍 |
2.2 字符识别 |
2.2.1 系统构成 |
2.2.2 分类方法 |
2.3 相关的图像处理基本知识 |
2.3.1 图像的二值化处理 |
2.3.2 图像的特征表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阅读笔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硬件系统 |
3.1.2 软件系统 |
3.2 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流程 |
3.2.1 工作原理 |
3.2.2 工作流程 |
3.3 硬件系统设计原理 |
3.3.1 DSP主系统的构建 |
3.3.2 图像采集子系统的构建 |
3.3.3 字库/字典库存储子系统的构建 |
3.3.4 图像显示子系统的构建 |
3.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阅读笔OCR算法设计与实现 |
4.1 OCR系统 |
4.2 文字图像预处理 |
4.2.1 图像增强 |
4.2.2 二值化 |
4.2.3 阅读笔系统的预处理算法 |
4.3 文字切分 |
4.3.1 现有算法分析 |
4.3.2 面向阅读笔的字符分割方法 |
4.4 多级分类器设计 |
4.4.1 特征选择与提取 |
4.4.2 多级分类器设计 |
4.5 基于字典的后处理方法 |
4.5.1 发现错误 |
4.5.2 改正错误 |
4.5.3 编辑距离的改进方法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 |
(3)基于厂商学习的产业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表与插图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产业创新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产业创新的研究背景 |
1.1.2 产业创新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的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2.3 研究中的创新点 |
2 产业创新的理论背景与基本内涵 |
2.1 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
2.1.1 创新的概念、类型及其异质性 |
2.1.2 新古典经济学与创新 |
2.1.3 产业组织理论与创新 |
2.1.4 新增长理论与创新 |
2.1.5 创新经济学 |
2.2 国内外有关产业创新的研究状况 |
2.2.1 国外学者对产业创新的研究 |
2.2.2 国内学者对产业创新的研究 |
2.3 产业创新的基本内涵 |
2.3.1 产业创新概念的建立 |
2.3.2 产业创新的内涵 |
2.3.3 产业创新的特征属性 |
2.3.4 产业创新的新趋势 |
3 产业创新的学习机制 |
3.1 厂商学习与知识积累 |
3.1.1 厂商学习 |
3.1.2 知识类型的划分 |
3.1.3 知识的积累与转化 |
3.2 交互学习与群体创新 |
3.3 产业创新的学习周期 |
3.4 学习的来源与途径 |
3.5.基于模仿的学习 |
3.5.1 模仿创新的类型 |
3.5.2 模仿定律与模仿中的再创新 |
3.5.3 模仿创新中的知识运动变化 |
3.5.4 模仿与创新外溢 |
3.5.5 创新外溢与产业创新 |
3.6 基于联盟的学习 |
3.6.1 技术联盟的类型 |
3.6.2 形成技术联盟的条件 |
3.6.3 技术联盟中的学习定位 |
3.6.4 影响技术联盟学习的因素 |
3.6.5 技术联盟中的技术诀窍交易 |
3.6.6 技术联盟中的技术许可 |
3.7 小结 |
4 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 |
4.1 寡头创新竞争 |
4.1.1 创新活动的常规化 |
4.1.2 创新支出的棘轮效应 |
4.1.3 市场竞争强度与寡头厂商的创新激励 |
4.1.4 不对称厂商的创新激励 |
4.2 基于联盟的创新合作 |
4.2.1 技术联盟中的创新投资 |
4.2.2 厂商之间在创造创新方面的合作——以联合研发的激励机制为例 |
4.2.3 厂商之间在使用创新方面的合作——以技术交换的共享激励为例 |
4.2.4 技术联盟的内在稳定性 |
4.3 小结 |
5 产业创新的扩散机制 |
5.1 创新扩散的概念 |
5.2 创新产品的扩散 |
5.2.1 Bass模型及其扩展形式 |
5.2.2 S形扩散曲线及其正态分布 |
5.2.3 S形扩散曲线的四个重要阶段 |
5.2.4 创新潜在采用者的分类 |
5.2.5 对S形扩散曲线的解释 |
5.3 工艺创新的扩散 |
5.3.1 厂商内部的创新扩散过程 |
5.3.2 厂商间的创新扩散过程 |
5.4 小结 |
6 产业创新的选择机制 |
6.1 多样性与个体群方法 |
6.1.1 多样性 |
6.1.2 个体群方法 |
6.2 路径依赖与报酬递增 |
6.2.1 路径依赖 |
6.2.2 创新采用的报酬递增 |
6.2.3 具有吸收屏障的随机走动模型 |
6.3 产业创新的选择机制——基于模仿者动态的角度 |
6.3.1 模仿者动态 |
6.3.2 动态变化的产业系统 |
6.3.3 产品技术群体特征空间及其影响因素 |
6.3.4 产业创新的模仿者动态分析 |
6.4 主导设计、产业标准与产业创新 |
6.4.1 主导设计与产业创新 |
6.4.2 产业标准与产业创新 |
6.5 小结 |
7 从厂商创新到产业创新的理论构建 |
7.1 厂商创新对最终产品均衡的影响 |
7.2 产业创新对最终产品均衡的影响 |
7.3 产业创新机制的理论构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研的课题项目清单 |
致谢 |
(4)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问题的梳理 |
二、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第一章 电子政务是现代高科技和政治学联姻的新生事物 |
一、科技发展和政治改革催生电子政务 |
二、政治学视野内的电子政务内涵剖析 |
三、电子政务技术目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政治实践的价值 |
第二章 电子政务与政治现代化 |
一、电子政务与政治主体的发展 |
二、电子政务与政治能力的提高 |
三、电子政务与政治发展 |
第三章 电子政务的政治生态学分析 |
一、发展电子政务,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
二、直面数字鸿沟,弥合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电子民主的不平等性 |
三、强化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保障军事、文化和电子政务的安全 |
第四章 电子政务给政治学带来机遇和挑战 |
一、电子政务的相关学科分析 |
二、电子政务的政治学分析—电子政务的政治行为特征 |
三、展望: 电子政务与政治学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欲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华汇公司水流量传感器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水流量传感器与热水器市场的基本状况 |
第一节 华汇公司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二节 水流量传感器与燃气热水器市场的现状 |
第三节 目前我国燃气热水器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水流量传感器与燃气热水器的市场前景 |
第二章 对华汇公司水流量传感器战略选择的思考 |
第一节 华汇公司的使命和远景 |
第二节 内外环境分析(SWOT分析) |
第三节 战略选择 |
第三章 STP分析 |
第一节 市场细分及各细分市场特征 |
第二节 目标市场选择 |
第三节 市场竞争定位 |
第四章 营销策略探索 |
第一节 产品策略 |
第二节 价格策略 |
第三节 营销渠道策略 |
第四节 营销沟通及销售促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日帝电子計算机部件研制計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D]. 甘瑞瑗.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4)
- [2]面向电子阅读笔的文字识别算法研究[D]. 岳思聪.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3]基于厂商学习的产业创新机制研究[D]. 周轶昆. 暨南大学, 2007(02)
- [4]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D]. 侯康超. 苏州大学, 2005(05)
- [5]华汇公司水流量传感器营销策略研究[D]. 任晓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