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实工作 全力推动阜平交通事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闫继红[1](2021)在《激情奋进“十四五” 再造一个新保定》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保定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回顾本届政府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步伐坚定保定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保定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
党晓龙[2](2021)在《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定新篇章》文中研究说明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这次党代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在保定人民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品质生活而继续奋斗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
晋江艳[3](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刘欢[4](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陈璐[5](2021)在《阜平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着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致力于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是实现我国农村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重大战略。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课题,对于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北省阜平县G村为研究对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结脱贫攻坚成效和经验,分析G村在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G村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的给出对策建议,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可持续性,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介绍研究意义。收集并整理当前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内容的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明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基本概念,介绍精准扶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章介绍G村概况及扶贫开发基本情况,总结脱贫攻坚主要经验做法,从发展扶贫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加强扶志扶智、健全基层组织、“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分析G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关系。第四章从劳动力及专业人才不足、扶贫产业发展持续性差以及人均收入水平还不够高等角度分析G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挖掘出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分别是农村对人才吸引力不足、扶贫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以及群众内生动力有待增强。第五章针对G村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等对策。
何明珠[6](2021)在《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这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乡村问题的关注和致力解决乡村问题的决心。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之后又马上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中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步入新时代后,我国的乡村生态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乡村发展环节,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不断推广、农民生活方式日益生态化、宜居的生态环境景观逐步呈现、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陈述了选题的来源与研究目的及意义。随后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且叙述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并且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乡村生态振兴理论。接着从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原因三个方面又陈述了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的现状,最后提出了相关的路径选择。通过对河北省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乡村生态振兴主体力量不足、乡村生态安全治理制度有待完善、乡村生态振兴资金投入不充裕、生态安全治理技术水平较低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市场化、现代化对农村的冲击,又有关于乡村生态振兴整体规划不科学、组织不发达、观念不深入、体制不健全这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在全民呼吁环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时代召唤下,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对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其中针对在样本地区调研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大路径:形成主体合力,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完善法制体系,筑牢生态振兴的法制保障;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乡村生态监测及补偿机制;扎实乡村生态振兴的资金支撑;坚持绿色振兴,推进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坚持技术振兴,加强生态振兴的技术支撑。
孙颖鹿[7](2021)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较深,致贫因素复杂,扶贫难度较大。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燕太片区”)作为兼具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以及“环京津贫困带”的地区,其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更为复杂,研究这一地区的财政扶贫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20年3月河北省贫困县全部“摘帽”,河北省燕太片区精准脱贫已全部完成,在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和脱贫人口返贫问题将凸显。要巩固脱贫成果,还需要后续帮扶政策的推进,做到“政策不变,力度不减,人员不撤”。在扶贫的过程中,财政支出是最主要的扶贫手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对财政扶贫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进行效率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效率优化策略。本文基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基本特征和特殊性、扶贫历程以及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进行论述,并以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为研究对象,对其效率的影响因素、效率检验以及效率测度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对策。核心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调研河北省燕太片区22个贫困县1250户家庭的基本情况作为微观人力资本变量,并以统计数据为宏观变量,深入剖析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观层面,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在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能力、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以及财政分权度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负向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负向效应不显着。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不同宏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县域影响也呈现差异化特征。(2)考虑片区贫困县间人力资本要素的相似性,根据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程度及方向,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静态上,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均通过了最近邻匹配、核匹配、k近邻匹配以及卡尺匹配检验,表明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能够显着促进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升,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动态上,随着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年份的增加,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的平均处理效应不断提高,表明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高呈可持续趋势,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具有长效性。(3)在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的基础上,构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并采用三阶段SBMDEA模型进一步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县域测度。结果显示:整体上河北省燕太片区县域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有待提升,县域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环境因素调整前后各县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差异明显,尤其是《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和精准扶贫提出后;环境因素中产业结构、财政分权度、城镇化水平等环境变量对效率的动态影响较大;在效率分解中,规模效率低下是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技术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出了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动态平均处理效应。通过动态分析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整体效率的变动趋势,判定其长效性,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结构性分析奠定基础,有效提升了效率评价环节的完整性,为其他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2)构建了包含现代化指标的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针对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从民生、基础设施以及产业三个方面设计了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特殊区位条件提出了产业现代化产出指标,强化了指标体系设计的针对性,完善了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分析框架。(3)运用因子分析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将多产出指标降维成医疗卫生扶贫产出、教育扶贫产出、基础设施覆盖度、交通与通信扶贫产出、减贫与就业产出以及产业现代化产出6个指标,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县域测度奠定基础,增强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王明生[8](2021)在《关于大同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大同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0年是极不平凡?
高云亮[9](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郭建英[10](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是保定发展史上具有?
二、扎实工作 全力推动阜平交通事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扎实工作 全力推动阜平交通事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激情奋进“十四五” 再造一个新保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本届政府工作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步伐坚定 |
二、新一届政府的思路目标 |
——把新机遇新蓝图变现,让新保定新梦想成真 |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
——聚焦提升城市新颜值,聚力建设现代新保定 |
四、强力推动工作开新局 |
——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实干,加压奋进增比进位争先 |
(2)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定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
二、深入研判发展大势,肩负起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的历史使命 |
三、聚焦发展第一要务,全力打造实力担当、产业鲜明的城市标杆 |
四、聚焦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品质为先的城市标杆 |
五、聚焦坚持人民至上,全力打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城市标杆 |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
4.2.1 政府机构 |
4.2.2 社会团体 |
4.2.3 企业内部机构 |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
5.1 社会救济 |
5.1.1 灾害救济 |
5.1.2 贫民救济 |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
5.2 社会保险 |
5.2.1 养老保险 |
5.2.2 医疗保险 |
5.2.3 伤残保险 |
5.2.4 生育保险 |
5.2.5 优异贡献待遇 |
5.3 社会福利 |
5.3.1 民政福利 |
5.3.2 职工福利 |
5.4 社会优抚 |
5.4.1 优待补助 |
5.4.2 褒扬抚恤 |
5.4.3 安置复员军人 |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4)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农为本思想 |
3.3.2 道德教化思想 |
3.3.3 “和合”思想 |
3.3.4 乡村运动思想 |
3.3.5 乡村改造思想 |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后记 |
(5)阜平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脱贫攻坚 |
2.1.2 乡村振兴 |
2.1.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
2.2 理论基础 |
2.2.1 精准扶贫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现状 |
3.1 发展概况 |
3.2 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
3.2.1 贫困基本情况 |
3.2.2 扶贫对象分析 |
3.3 脱贫攻坚主要做法 |
3.3.1 坚定信心,坚持“四要” |
3.3.2 规划先行,找对路子 |
3.3.3 党建引领,健全组织 |
3.3.4 抢抓机遇,真抓实干 |
3.4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情况 |
3.4.1 发展扶贫产业同产业兴旺的关系 |
3.4.2 强化基础设施同生态宜居的关系 |
3.4.3 加强扶志扶智同乡风文明的关系 |
3.4.4 健全基层组织同治理有效的关系 |
3.4.5 “两不愁三保障”同生活富裕的关系 |
第四章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劳动力及专业人才匮乏 |
4.1.2 扶贫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
4.1.3 人均收入水平还不够高 |
4.2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问题的成因 |
4.2.1 农村对人才吸引力不强 |
4.2.2 扶贫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
4.2.3 群众内生动力有待增强 |
第五章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
5.1 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
5.1.1 创新乡村人才发展机制 |
5.1.2 完善人居环境提升机制 |
5.1.3 建立乡村文明引领机制 |
5.1.4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
5.2 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
5.2.1 做强富民特色产业 |
5.2.2 培育农业新型业态 |
5.2.3 完善乡村产业体系 |
5.2.4 实施全域旅游战略 |
5.2.5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
5.3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
5.3.1 增强群众内生动力 |
5.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
5.3.3 激活创新创业动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乡村生态 |
2.1.2 乡村生态振兴 |
2.1.3 乡村生态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 |
2.2 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乡村生态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乡村生态理论 |
3 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现状 |
3.1 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取得的成就 |
3.1.1 政府重视在乡村的生态宣传 |
3.1.2 绿色生产方式不断推广 |
3.1.3 农民生活方式日益生态化 |
3.1.4 生态宜居的环境景观逐步呈现 |
3.2 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 |
3.2.1 乡村生态振兴主体力量不足 |
3.2.2 乡村生态法治机制不完善 |
3.2.3 乡村生态振兴资金投入不充裕 |
3.2.4 生态安全治理技术水平较低 |
3.3 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市场化、现代化对农村的冲击 |
3.3.2 乡村生态振兴整体规划不科学 |
3.3.3 乡村生态振兴宣传的实效性不强 |
3.3.4 农民生态意识薄弱 |
4 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 |
4.1 形成主体合力: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 |
4.1.1 统筹政府力量 |
4.1.2 培育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
4.1.3 强化村民绿色生活行为 |
4.1.4 重视社会团体力量 |
4.2 完善法制体系:筑牢生态振兴的法制保障 |
4.2.1 完善乡村生态振兴法律法规 |
4.2.2 完善涉农法律规范 |
4.2.3 完善生态环境司法保障 |
4.2.4 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 |
4.3 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乡村生态监测及补偿机制 |
4.3.1 建立高效完善的生态监测机制 |
4.3.2 坚持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 |
4.3.3 要建立环境保护激励制度 |
4.4 扎实乡村生态振兴的资金支撑 |
4.4.1 加强政府资金支持 |
4.4.2 畅通社会融资渠道 |
4.5 坚持绿色振兴:推进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
4.5.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基础农业 |
4.5.2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绿色农业 |
4.5.3 利用农村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 |
4.6 坚持技术振兴:加强生态振兴的技术支撑 |
4.6.1 创新科研体系,攻克核心技术 |
4.6.2 汇聚创新人才,建设生态智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政支出 |
2.1.2 财政扶贫支出 |
2.1.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 |
2.2 相关理论 |
2.2.1 效率理论 |
2.2.2 多层次理论 |
2.2.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
2.2.4 决策科学理论 |
2.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方法 |
2.3.1 多层线性模型 |
2.3.2 倾向得分匹配 |
2.3.3 数据包络分析 |
2.3.4 随机前沿分析 |
2.3.5 因子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特征及扶贫进展 |
3.1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界定 |
3.2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 |
3.2.1 河北省燕太片区基本贫困特征 |
3.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特殊性 |
3.3 燕太片区扶贫历程及扶贫政策梳理 |
3.3.1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确立前的扶贫 |
3.3.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确立——新时期精准扶贫阶段 |
3.4 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 |
3.4.1 我国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
3.4.2 河北省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层线性模型 |
4.1 多层线性模型 |
4.1.1 多层线性模型的一般形式 |
4.1.2 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步骤 |
4.1.3 多层线性模型的优点 |
4.2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性特征 |
4.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1 变量选取 |
4.3.2 研究假设 |
4.3.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实证检验 |
4.4.1 零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2 微观变量的随机系数模型估计 |
4.4.3 全变量的完整模型估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5.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与匹配种类 |
5.1.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 |
5.1.2 倾向得分匹配种类 |
5.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模型设定 |
5.2.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5.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匹配方式 |
5.2.3 稳定性检验 |
5.3 实证检验 |
5.3.1 变量选取 |
5.3.2 数据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基于三阶段SBM-DEA模型 |
6.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模型设定 |
6.1.1 三阶段DEA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的适用性 |
6.1.2 三阶段SBM-DEA模型设定 |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1 变量选取 |
6.2.2 数据来源 |
6.2.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处理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三阶段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
6.3.2 三阶段技术效率分解分析 |
6.3.3 区域效率差异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策略研究 |
7.1 适度扩大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规模 |
7.1.1 强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支撑 |
7.1.2 推动财政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
7.1.3 创新财政扶贫投资方式 |
7.2 调整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结构 |
7.2.1 优化财政产业扶贫支出结构 |
7.2.2 强化人力资本的财政投资 |
7.2.3 推进片区城镇化进程 |
7.2.4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财政扶贫支出策略 |
7.3 优化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决策管理 |
7.3.1 提高基层财政分权度 |
7.3.2 严格财政扶贫绩效审计 |
7.4 创新片区财政扶贫支出长效机制 |
7.4.1 构建过渡期财政扶贫退出长效机制 |
7.4.2 完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长效机制 |
7.4.3 构建财政扶贫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关于大同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
(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战役”获取双胜利 |
(二)能源革命综改试点多点突破 |
(三)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 |
(四)一流创新生态加快构建 |
(五)转型项目攻坚纵深推进 |
(六)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
(七)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 |
(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提升 |
(九)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
(十)“十四五”规划编制高位推进 |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
(一)总体要求 |
(二)主要目标 |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
(一)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持久战,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
(二)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面激活发展动力 |
(三)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优势转换新格局 |
(四)着力扩大需求供给,夯实转型发展基础 |
(五)狠抓关键领域改革,推动改革纵深发展 |
(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
(七)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
(八)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美丽大同 |
(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
名词解释 |
(9)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问题意识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梳理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现实表现 |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
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 |
三、2021年重点工作 |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名词解释 |
四、扎实工作 全力推动阜平交通事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激情奋进“十四五” 再造一个新保定[N]. 闫继红. 保定日报, 2021
- [2]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定新篇章[N]. 党晓龙. 保定日报, 2021
-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5]阜平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D]. 陈璐. 河北大学, 2021
- [6]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研究[D]. 何明珠.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7]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D]. 孙颖鹿. 河北大学, 2021(09)
- [8]关于大同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N]. 王明生. 大同日报, 2021
- [9]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10]政府工作报告[N]. 郭建英. 保定日报,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