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能忽视企业帐外固定资产(论文文献综述)
郭西建,潘静[1](2001)在《帐外固定资产的对策》文中提出
刘君[2](1981)在《所谓固定资产盘盈质疑》文中提出固定资产清查是财产清查这一会计核算方法在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是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由于固定资产在社会扩大再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固定资产的清查就显得更为重要.
何丽[3](2008)在《国有企业账外固定资产的形成要因及对策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普遍存在帐外固定资产。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文从剖析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产生的弊端,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结合当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如何解决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李书会[4](2011)在《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审计》文中认为固定资产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的目标是固定资产入账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合规性。
冯亚卓[5](1995)在《不能忽视企业帐外固定资产》文中指出不能忽视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冯亚卓近几年,我们在对企业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时.常常发现有帐外固定资产现象。所谓帐外固定资产,就是存在于帐表以外的固定资产。虽为本企业所有,但不构成其帐面固定资产原值。企业帐外固定资产的形式有三种:巧立名目,虚列支出。审计中发现...
赵敬华[6](2002)在《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固定资产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根本手段,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过去的管理方式上,片面强调投资(增量)的优化、调节,忽视对企业存量资产的强化管理,更缺乏强有力的盘活手段。一方面企业存量资产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又存在资产闲置和稀缺并存的状况,造成投资短缺和存量资产的固化。 由于油田企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几十年的国家投资,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随着重组、改制的深化,石油公司资本经营和资产管理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营者关注的是巨额存量资产如何通过流动和重组来挖掘其巨大的经济潜力,如何在重组后盘活,优化这些存量资产,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实现股东收益的最大化。而实现资本配置最优化,不仅是存量资产的盘活和流动问题,也需要合理的增量投入带动存量的盘活。 本文从对大庆油田过去四十多年固定资产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出发,对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分析了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根据油田企业的行业特点,为适应环保要求及回报社会,兼顾企业承担历史责任角度,对建立弃置基金进行了初步探索。
吴传辉[7](2020)在《基于业财融合的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随着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而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管理者必须关注固定资产管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关乎公司未来的前景。而固定资产在铁路维护公司的资产中所占比重大,并且生产环节也离不开固定资产。因此,可以说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管理的好坏。一个管理成效显着的企业一定有着完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SW公司是某大型央企集团下一个从事集团管内铁路轨道维护服务的子公司,本文旨在通过分析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从购置、运维、报废处置三个阶段,将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与业财融合理念相结合,从价值管理、能力管理、实物管理三个维度来探讨中小型铁路轨道维护公司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业财融合的模式,以解决其在购置、运维、报废处置阶段出现的一些业财部门协作差,财务部门重核算轻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脱离业务实际的问题。本文按固定资产采购、运维、报废三个生命周期阶段为主线,首先,归纳目前的业财融合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归纳性的文献综述;其次,介绍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并分析其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为固定资产采购管理现状、运维、报废处置现状。其中,三部分均存在业财不融合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提出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基于业财融合的方案设计,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将对策分为三个维度,价值管理、能力管理、实物管理,针对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基于业财融合提出解决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完善供应商评价依据、采购预算实现业财融合的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优化设计、二维码管理、财务部门支撑业务决策、业财融合的保障措施等。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完善固定资产业财融合机制,将有效提高SW轨道维护企业财务核算效率,提高业务信息质量,使得业财融合管理常态化,降低固定资产采购成本,减少固定资产价值流失,提高固定资产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力。
倪鹤婷[8](2000)在《强化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文中研究指明 固定资产是银行业务经营必备的物质条件,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的核算体系,规范和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措施,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是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经营管理和使用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保证资产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目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和整改对策谈点浅见。
杨琳[9](2020)在《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影响的评价 ——以A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民办教育迅速发展,成为教育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教育重要阶段,其别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具有公益性、统一性、强制性。本质上,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对义务教育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公平是人类的理想。义务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后,义务教育政策应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同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育供给,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采用PEST法分析义务教育环境。分析A区民办教育发展政策体系。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对民办教育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以A区初中数据为样本,通过DEA方法采用C2R、BC2模型,计算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评价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对初中教育资源配置冗余进行分析。样本计算得出,A区未达到效率最优状态,民办学校的资源配置效率高于整体学校的规模效率,高于公办学校的规模效率。部分的初中规模效率未处于最佳状态,主要是资源投入冗余所导致。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既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又限制与制约着民办学校的发展。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和教育资源市场。经研究分析发现,新民办教育促进法突显公益仍有不足,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教育公平状况有待提升。从教育公平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双目标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改良建议:建立义务教育问责制度,加强民办学校的监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入学机会,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及时调整学校规模。
杨玉熹[10](2003)在《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 ——企业所得权安排与政府权力分配下的博弈与游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如何形成、其后的制度根源是什么以及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效果如何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本文运用了政治、经济、法律、比较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国有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形成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从而力图揭示不良资产形成的过程以及不良资产形成的制度根源。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是在转轨过程中既有制度安排下各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是我国改革的历史成本,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结构性风险的累积。 在引言中,笔者指出了不良资产问题的严重性,并对笔者整体上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思想源流作了说明。 在第一章中,笔者对不良资产进行了概要的介绍和分析,并描述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布状况以及形成过程,指出了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第二章中,笔者探讨了国有企业亏损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指出,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融资关系。随后,笔者分析了国有企业的亏损,指出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特征,即在不断亏损的同时,不断扩张资产规模。这种行为特征,与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预算软约束有关。而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干预,使这种预算软约束转移到信贷领域,从而导致了国有银行不断对亏损国有企业提供融资的局面。在国有企业亏损转化成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过程中,笔者分析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活动,指出由于权力划分而导致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地方政府干预国有银行经营的原因之一。此外,笔者还分析了预算软约束的倒逼机制,指出国有企业的集体行动曾迫使银行提供信贷。 在第三章中,笔者分析了由于企业信用问题和债务软约束导致了银企关系的困境。笔者指出了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法律制度对银企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以债权人主导的银企关系。 在第四章中,笔者从信贷规模控制和信托投资公司发展与整顿两个方面探讨了经济周期波动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笔者分析了我国经济中不断出现的投资扩张——通货膨胀——治理整顿周期,指出这种经济周期波动源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内在的投资扩张冲动。在这种投资扩张冲动下,我国经济中就不断出现投资扩张——通货膨胀——治理整顿的经济周期。在这一周期中,国有银行的资金不断投入到高风险领域,并在政府的治理整顿中被套牢,形成不良资产。笔者认为,企业所有权安排下的内部人寻租活动以及政府融资权力分配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社会资金资源的争夺,是这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根源。 在第五章中,笔者阐述了国有银行治理中的问题,并对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内控失效与败德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笔者指出,国有银行治理中产生的问题与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孟国有银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改革路径有关。国家所有和“放权让利”的改革模式造成了分支机构和内部人的不受限制的权力,从而引发了波涛汹涌的窃取银行资金的活动。此外,笔者分析了国有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公共管制和政府干预,指出了上述问题的所有权基础。对于政府实施的广泛而严格的公共管制,笔者认为这是政府作为所有人遏制国有银行内部人控制的无奈选择。 在第六章中,笔者总结了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制度根源,分析了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政府权力分配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指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实际上是在既有制度安排下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活动的结果。 在第七章中,笔者总结了政府对不良资产问题所采取的注资、剥离、债转股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指出了上述措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第八章中,笔者对治理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论。笔者指出,在没有改变既有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博弈格局仍然存在,因此,上述治理措施不能根本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笔者对学者们的改革建议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这些改革措施的有限性。 最后,笔者对不良资产的形成和处置进行了总结,指出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源在于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政府权力分配之下围绕国有资产和社会资金资源形成的各利益群体的博弈。在这一博弈中,各利益群体都根据自身利益进行了“理性”的选择,将利益留给本身,而将最终结果—不良资产留给了全社会。笔者认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改变既有的制度安排,打破不良资产形成的制度结构,改变目前的博弈格局,停止围绕国有资产和社会资金资源的各种利益输送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能忽视企业帐外固定资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能忽视企业帐外固定资产(论文提纲范文)
(6)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概述 |
1.1 固定资产的含义及分类 |
1.1.1 固定资产的含义 |
1.1.2 固定资产划分标准 |
1.1.3 油田固定资产的形成 |
1.1.4 油田固定资产的分类 |
1.2 油田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 |
1.3 油田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 |
1.3.1 固定资产监督的范围 |
1.3.2 监督的具体办法 |
1.4 油田固定资产的产权管理 |
1.4.1 产权的界定 |
1.4.2 产权登记和审核 |
1.5 油田固定资产评估管理 |
1.5.1 评估的范围 |
1.5.2 评估的程序 |
1.6 油田固定资产的经营和考核 |
1.6.1 考核的范围和标准 |
1.6.2 具体考核指标 |
1.7 油田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 |
1.7.1 报废的审批程序 |
1.7.2 固定资产报废条件 |
1.8 油田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 |
1.9 油田固定资产的统计、分析、审核、报告管理 |
1.9.1 统计分析报告的具体内容 |
1.9.2 审核的主要内容 |
1.10 油田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管理 |
1.11 油田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 |
第2章 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
2.1 油田企业固定资产内容的行业特点 |
2.2 油气资产的含义及特点 |
2.2.1 油气资产的划分 |
2.2.2 油气资产的划分原则和目的 |
2.2.3 油气资产的范畴 |
2.3 油气资产折耗提取原则和方法 |
2.3.1 折耗的含义 |
2.3.2 折旧和折耗的区别 |
2.3.3 折耗提取原则 |
2.3.4 油气资产折耗提取方法 |
第3章 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现行投资体制及弊端 |
3.2 油维资产及企业账外资产的形成 |
3.2.1 油维资产形成 |
3.2.2 企业账外资产形成 |
3.2.2.1 企业账外资产的界定范围 |
3.3 储量资产没有量化 |
3.4 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支持 |
3.5 闲置、低效资产的形成 |
第4章 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
4.1 油田闲置、低效固定资产盘活管理研究 |
4.1.1 资产盘活范围的界定 |
4.1.2 资产盘活管理的内容 |
4.1.3 资产盘活的方式 |
4.1.4 盘活资产的处理 |
4.2 强化项目效益跟踪制 |
4.3 由实物管理为中心向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转化 |
4.3.1 现行的实物管理 |
4.3.2 价值管理的必要性 |
4.3.3 加强价值管理的基本途径 |
4.4 油维、账外资产的价值确认 |
4.5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政策 |
4.5.1 投资考核的奖惩 |
4.5.2 强化存量管理和奖惩 |
4.5.3 产权制度的多元化 |
4.6 增量调控和存量调控相结合 |
4.6.1 建立动态的装备配套体系 |
4.6.2 实现增量和存量的互补 |
4.6.3 以加强存量管理作为增量投入的依据 |
4.7 正确认识资产盘活与流失 |
4.7.1 观念的转变 |
4.7.2 资产变现能否低于资产净值的界定和变现渠道 |
4.7.3 正确认识资产实物形态的减少与“流失 |
4.7.4 处理好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关系 |
第5章 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专题问题研究 |
5.1 设备租赁管理办法研究 |
5.1.1 管理机构及职责建立 |
5.1.2 设备租赁管理的内容 |
5.2 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办法探讨 |
5.2.1 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
5.2.2 折旧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
5.2.3 静态、动态折旧差异的探讨 |
5.2.4 折旧年限的确定和折旧基金的正确使用 |
5.3 建立油田弃置基金提取及管理制度 |
5.3.1 弃置基金提取的原因 |
5.3.2 弃置基金提取的比例 |
5.3.3 弃置基金的提取和使用 |
(7)基于业财融合的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固定资产管理文献综述 |
1.2.2 业财融合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固定资产 |
2.1.2 固定资产管理优化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2.3 业财融合理论 |
第3章 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铁路维护行业发展概况 |
3.2 公司概况 |
3.2.1 公司的组织架构 |
3.2.2 业务职能部门 |
3.2.3 现有信息系统功能 |
3.2.4 固定资产概况 |
3.3 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3.1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及组织机构职责 |
3.3.2 固定资产采购流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3 固定资产运营维护阶段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4 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业财融合的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方案设计 |
4.1 方案的总体设计要求 |
4.2 固定资产购置过程改进方案 |
4.2.1 完善供应商评价依据 |
4.2.2 固定资产采购策略的财务支撑 |
4.2.3 加强对固定资产运营过程中对投资项目的持续监督 |
4.3 固定资产运营维护过程改进方案 |
4.3.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
4.3.2 构建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
4.3.3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监督考核体系 |
4.3.4 财务思维解决大型养路机械远程调配决策难题 |
4.4 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过程改进方案 |
4.4.1 规范固定资产报废执行 |
4.4.2 成立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小组 |
4.4.3 加强管理账外固定资产 |
第5章 固定资产管理实现业财融合的预期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预期效果 |
5.1.1 提高财务核算效率,提高业务信息质量 |
5.1.2 业财融合管理常态化,减少固定资产价值流失 |
5.1.3 业财融合促进企业固定资产资源合理配置 |
5.1.4 提高固定资产采购效率 |
5.2 保障措施 |
5.2.1 建立业财融合双向渗透机制 |
5.2.2 完善的信息系统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影响的评价 ——以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义务教育 |
2.1.2 民办学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分配正义与关系正义理论 |
2.2.3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区义务教育发展环境与政策系统分析 |
3.1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环境分析基本框架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A区民办教育发展政策体系分析 |
3.2.1 国家层面政策 |
3.2.2 省、市、区政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4.1 效率评价模型设计与指标选取 |
4.1.1 DEA方法与C~2R、BC~2模型 |
4.1.2 样本选择和指标筛选 |
4.2 A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4.2.1 整体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4.2.2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初中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4.2.3 高端型和普及型民办学校初中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4.2.4 初中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发展趋势分析 |
4.3 A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冗余分析 |
4.3.1 工资福利、商品和服务投入的冗余分析 |
4.3.2 校舍和固定资产投入的冗余分析 |
4.3.3 人力资源投入的冗余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区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方式及效果分析 |
5.1 A区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对义务教育配置的影响方式 |
5.1.1 A区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的积极影响 |
5.1.2 A区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的消极影响 |
5.2 A区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对义务教育配置的影响效果 |
5.2.1 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供给 |
5.2.2 教育资源市场的供给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新民办教育促进法突显公益仍有不足 |
6.1.2 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
6.1.3 教育公平状况有待提升 |
6.2 对策思考 |
6.2.1 建立义务教育问责制度 |
6.2.2 加强民办学校的监管 |
6.2.3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入学机会 |
6.2.4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及时调整学校规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 ——企业所得权安排与政府权力分配下的博弈与游戏(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不良资产概述 |
第一节 不良资产概述 |
一、 不良资产的概念 |
二、 不良资产的范围 |
三、 不良资产的影响 |
(一) 不良资产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 |
(二) 不良资产与信贷紧缩 |
(三) 不良资产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
第二节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一、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数额 |
二、 不良资产的分布情况 |
(一) 不良资产的银行分布 |
(二) 不良资产的地区分布 |
(三) 不良资产的行业分布 |
(四) 不良资产的企业分布 |
(五) 不良资产的贷款种类分布 |
第三节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
一、 第一阶段:1983年以前 |
二、 第二阶段:1984年到1990年 |
三、 第三阶段:1991年到1998年 |
四、 不良资产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国有企业亏损与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亏损的制度背景:融资体制的变化 |
一、 社会资金配置格局变化 |
二、 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的变化 |
小结: 国有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亏损与分析 |
一、 国有企业的亏损局面 |
二、 对国有企业亏损分析 |
三、 国有企业的亏损、规模扩张与资金成本 |
小结: 预算软约束、资金成本与国有企业的行为特征 |
第三节 预算软约束在信贷领域的转移 |
一、 政府干预 |
(一) 政策性贷款与信贷政策干预 |
1 、 政策性贷款的形式 |
2 、 隐性信贷政策干预 |
3 、 信贷政策干预与政策性贷款的后果与影响 |
(二) 特定国有企业与特定项目信贷的干预 |
1 、 政府对国有银行特定国有企业贷款与特定项目贷款的干预 |
案例: 广州乙烯工程 |
2 、 政府干预银行信贷的后果与影响 |
3 、 政府干预银行信贷的特点 |
4 、 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信贷的原因分析 |
二、 预算软约束的倒逼机制 |
(一) 国有企业贷款的“质押”效应 |
(二) 国有企业对政府和国有银行的预算倒逼机制 |
案例: 三角债与信贷倒逼机制 |
1 、 三角债形成的原因 |
2 、 三角债的清理 |
3 、 三角债清理的特点:银行注资与信贷创造 |
三、 互为因果的银企关系:预算软约束与债务软约束 |
小结: 预算软约束、政府分权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亏损与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
本章小结: 国有企业亏损与银行不良资产 |
第三章 企业信用与债务软约束:银企关系的困境 |
第一节 合约失灵 |
一、 不良资产的产生:合约失灵 |
(一) 合约失灵的危害 |
(二) 合约失灵的表现 |
1 、 合约的不完全性被放大,信贷合同履约率低 |
2 、 合约失灵无法救济,银行债权难以获得保护 |
二、 合约失灵、企业信用与债务软约束 |
三、 合约失灵的通行解释 |
第二节 企业信用状况 |
一、 企业信用状况与银行不良资产 |
二、 企业信用的主要问题 |
(一) 赖帐 |
(二) 逃废债 |
1 、 假破产,真逃债 |
2 、 通过分立,悬空银行债务 |
3 、 兼并重组,移花接木 |
4 、 股份制改造,不承认旧债 |
5 、 承包经营,架空银行债务 |
6 、 实行租赁、悬空债务 |
7 、 其他形式,包括低估资产,故意关停等 |
三、 企业逃废债的动机与原因 |
(一) 私有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动机与原因 |
(二) 国有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动机与原因 |
第三节 债务软约束 |
一、 预算软约束、银行态度与政府干预 |
二、 法律制度与司法 |
(一) 银行与企业关系 |
(二) 担保法 |
案例: 中福实业公司担保案 |
(三) 破产法 |
案例: 郑百文重组案 |
(四) 法律成本 |
1 、 担保设立与实现中的成本 |
2 、 民事诉讼收费制度 |
(五) 司法保护不力 |
小结: 建立债权人主导的银企关系 |
本章小结: 企业信用、债务软约束与法律救济不足 |
第四章 经济周期波动与不良资产的形成 |
第一节 信贷规模控制政策的突破 |
一、 中国信贷规模控制政策的由来与发展 |
(一) 信贷规模控制的作用 |
(二) 信贷规模控制的由来与发展 |
1 、 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制度 |
2 、 从信贷规模控制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过渡 |
3 、 信贷规模控制的放开 |
二、 信贷规模控制受到的挑战与突破 |
(一) 商业银行对信贷规模的突破 |
1 、 商业银行内部的驱动 |
2 、 地方政府的干预 |
3 、 中央银行的“支持” |
(二) 国有银行突破信贷规模控制的渠道 |
1 、 将银行资金拆借给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 |
2 、 自办经济实体 |
3 、 帐外经营 |
(三) 信贷规模突破、通货膨胀与不良资产的形成 |
1 、 改革初期 |
2 、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
3 、 1992-1995年的经济过热 |
4 、 不良资产的形成 |
小结: 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与信贷规模控制 |
第二节 信托公司:不良资产的黑洞 |
一、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与整顿 |
(一) 信托投资公司的恢复与第一次整顿 |
(二) 信托投资公司的第二次整顿 |
(三) 信托投资公司的第三次整顿 |
(四) 信托投资公司的第四次整顿 |
(五) 信托投资公司的第五次整顿 |
二、 信托投资机构的功能与投资增长 |
(一) 信托投资机构的设立与种类 |
(二) 信托投资机构的融资功能 |
1 、 地方信托投资机构的融资功能 |
2 、 政府融资权力划分与地方信托投资公司的融资功能 |
3 、 银行系统信托投资机构的功能 |
4 、 信托公司:开办者与内部人的寻租场 |
(三) 信托投资机构运行、信贷规模突破与投资增长 |
案例: 信托投资公司高息揽存、违规放贷 |
案例: 银行通过信托投资公司突破信贷规模控制 |
三、 信托投资机构的运行与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
(一) 信托投资机构运行的结果:大量坏帐产生 |
案例: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 |
(二) 信托投资机构坏帐向银行的转移 |
1 、 银行系统信托投资公司撤销后债权债务由开办银行承接 |
2 、 其他信托投资公司被撤销和关闭后,其债权债务由银行承接 |
3 、 银行资金通过拆借渠道进入信托投资公司,最后因信托投资公司不能偿还债务而形成坏帐 |
小结: 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资金管制、地方政府利益和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
本章小结: 信贷规模突破与政府治理措施的效果 |
1 、 治理措施的总结 |
2 、 治理措施的效果 |
3 、 治理措施失效的制度根源 |
第五章 银行治理问题 |
第一节 概述:银行治理中的问题 |
一、 银行经营的非市场化 |
二、 多层分支机构:代理链过长 |
三、 激励不足与激励扭曲 |
四、 内控失效:败德与不良资产的产生 |
(一) 国有银行的内控失效 |
(二) 国有银行内控失效的案例 |
案例一: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贷款诈骗案 |
1 、 案发及初审 |
2 、 欺诈过程 |
3 、 共同的欺诈行为 |
案例二: 中国银行开平巨额资金盗用案 |
1 、 案发 |
2 、 案件始末 |
3 、 案件处理 |
(三) 案例分析:纽约案件与开平案件所展示的银行治理问题 |
1 、 没有有效的稽核与合规系统 |
2 、 没有能够准确反映业务情况的信息科技系统 |
3 、 分支机构的权力过大,上级银行对其没有有效的约束与控制 |
五、 约束机制的无奈选择:党管干部 |
六、 隐性政府担保与道德风险:诱发银行管理层的冒险行为 |
小结: 多层代理架构、治理模式与路径依赖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 |
第二节 银行治理的外部问题 |
一、 国有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 |
(一) 恶性竞争的表现与危害 |
1 、 存款竞争 |
2 、 信贷业务、中间业务的竞争 |
3 、 机构网点和人员等方面的竞争 |
(二) 恶性竞争的原因分析 |
二、 政府干预与公共管制 |
三、 地方政府与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 |
小结: 恶性竞争、政府干预和公共管制的企业所有权基础 |
本章小结: 企业所有权、公共管制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
第六章 对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分析:一个初步的结论 |
一、 企业所有权安排 |
二、 政府权力划分 |
本章小结: 企业所有权安排与政府权力分配下各方利益群体的博弈与游戏 |
第七章 我国政府对不良资产采取的处置措施 |
第一节 成立政策性银行 |
第二节 对国有银行进行注资 |
第三节 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并处理不良资产 |
一、 资产管理公司的组建 |
二、 不良资产的剥离 |
(一) 不良资产剥离的数量 |
(二) 不良资产的剥离范围和收购价格 |
1 、 不良资产剥离的范围 |
2 、 不良资产的收购价格 |
三、 资产管理公司的融资结构与现金流负担 |
四、 不良资产的处置与回收 |
五、 不良资产剥离与处置中的问题 |
第四节 实施债转股 |
一、 债转股概述 |
二、 债权转股权政策的提出与实施 |
(一) 债转股政策的提出与目的 |
(二) 债转股政策的实施程序与条件 |
(三) 债权转股权的实施概况 |
三、 债转股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 |
(一) 注册阶段:转股公司注册进展缓慢 |
1 、 企业资产状况不佳,不符合债转股的条件 |
2 、 人为设置障碍、阻碍资产管理公司的进入 |
3 、 审批效率低下,地方政府利益冲突 |
4 、 资产管理公司与转股企业之间的利益争夺相持不下 |
(二) 持股阶段:资产管理公司与转股企业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 |
四、 债转股困境的分析 |
(一) 多重目标设计的缺陷 |
(二) 预算软约束的延续与合法化 |
(三) 企业内部人控制、中央与地方利益争夺以及与各利益群体的博弈 |
第五节 不良资产核销与呆帐准备金制度的调整 |
一、 国有银行呆坏帐的核销 |
二、 呆帐准备金制度概述 |
三、 我国呆帐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程 |
1 、 第一阶段:呆帐准备金制度的初步确立 |
2 、 第二阶段:呆帐准备金制度的调整 |
3 、 第三阶段:呆帐准备金制度与国际接轨 |
四、 呆帐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
1 、 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偏低 |
2 、 呆帐准备金提取方式单一 |
3 、 呆帐准备金提取范围过窄 |
4 、 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与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 |
五、 呆帐准备金计提实例:商业银行的行为模式 |
案例: 新桥投资收购深发展的分歧 |
六、 呆帐准备金管理制度的缺陷 |
本章小结: 财务手段为主的治理措施 |
第八章 对治理效果以及改革建议的评论 |
第一节 对治理效果的评论 |
第二节 对改革建议的评论 |
一、 不良资产:行政化化解方案 |
二、 银行改革:化大为小 |
三、 国有银行的功能性重组 |
四、 改革国有银行的激励、建立新的商业银行 |
本章小结: 改革措施必须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制度根源入手 |
结论: 企业所有权安排与政府权力分配下的博弈与游戏 |
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不能忽视企业帐外固定资产(论文参考文献)
- [1]帐外固定资产的对策[J]. 郭西建,潘静. 石油企业管理, 2001(Z1)
- [2]所谓固定资产盘盈质疑[J]. 刘君. 吉林财贸学院学报, 1981(02)
- [3]国有企业账外固定资产的形成要因及对策浅析[J]. 何丽.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2)
- [4]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审计[J]. 李书会. 价值工程, 2011(21)
- [5]不能忽视企业帐外固定资产[J]. 冯亚卓.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5(01)
- [6]大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D]. 赵敬华. 天津财经学院, 2002(01)
- [7]基于业财融合的SW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 吴传辉.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8]强化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J]. 倪鹤婷. 新金融, 2000(04)
- [9]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影响的评价 ——以A区为例[D]. 杨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 ——企业所得权安排与政府权力分配下的博弈与游戏[D]. 杨玉熹. 中国政法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