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发展中积累的问题

中国股市发展中积累的问题

一、中国股市发展中累积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童元松[1](2016)在《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股市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波动性很大,流动性风险时有爆发。与此同时,我国机构投资者也一步步走向壮大,成为股市投资的主力军。它们既可能增加股市的广度和深度,又可能对股市产生不良冲击。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包括持股、增仓与减仓以及买空卖空等对股市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值得研究,这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调整其行为模式,也有利于国家更有效地加强监管使之与股市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论文首先系统地梳理了中外的相关文献,提炼出核心观点和研究方法,并从正反角度、中外角度加以比较分析。相对而言,我国文献更能结合沪深股市与具体机构投资者展开研究,但时间跨度较短,实证方法创新较少。然后,去粗取精地介绍了传统与现代的相关经济理论,包括股票供求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行为金融理论、股市脆弱性理论和流动性风险理论,并且运用它们解释机构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我国的股票市场。为了使研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文章再以时间为线索分别论述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和股市的发展历程,归纳出机构投资者受政策和股市的影响较大,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机构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进而在剖析目前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机构投资者和股市优化发展的具体策略。接下来,规范性地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影响股市的途径,既包括持股、增减仓等直接路径,又包括通过影响上市公司治理、股指期货交易等间接途径。在此基础上,论文展开了机构投资者行为影响股市的实证研究。先是研究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整体性影响,选取2009-2013年末沪市A股样本4328个,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方面研究机构持股对股市波动性和流动性的直接影响,并观察在不同市道下的差异;另一方面研究机构持股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与治理结构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股价变化。后是研究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差异性影响,一是比较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券商、QFII、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信托公司持股对股市质量的影响大小;二是采用事件研究法,在沪深股市中选取508个样本,研究2014年末不同机构投资者大幅增减仓对股价的差异性影响;三是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研究机构投资者资金规模变动对股市的差异性影响,选取2004-2015季度数据,通过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和模型稳定性等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SVAR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研究,从而比较了证券投资基金、券商、保险的资金规模对股市波动率的差异性影响。最后,论文给出了主要结论,包括机构投资者持股显着降低了股市波动性,但是对流动性有负面冲击,在牛市中更为明显。不同机构持股、大幅增减仓对股价的影响有较大差异,社保基金、QFII与证券投资基金对股市积极影响较多等等。因此,我国不但要继续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而且要优化结构,注重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并实施分类监管、权变管理策略;机构自身要注重内部治理、理性投资和业务创新,发行的产品须逐步实现基金化、差异化与规模化。

徐炳胜[2](2007)在《中国股市波动的金融政策解释》文中研究表明股票价格波动性对于投资者风险与收益的分析、监管者的有效监管、上市公司股东收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股票市场波动的规律性,分析引起股票市场波动的成因,为监管者监管、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可循的依据,是股票市场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的重要内容。股票市场波动的成因是复杂的,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政治、政策等因素,也包括中观层面的行业因素,还包括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自身生产经营的因素。国内学者在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特征及原因的探讨中,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结论,即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政策市”,政策干预过多是股票市场波动,特别是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新兴性、不成熟性,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政策制订主体较多,既有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中央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也有各交易所制订的各种交易规则,宽泛地研究各种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具有针对性,研究单一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应该成为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本文尝试性地从金融政策角度,探讨了连续性金融政策对股票市场长期波动的影响和离散性金融政策对股票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总结如下:1、回顾了国内、国外学者研究股票市场波动及波动成因方面的有关文献,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规范探讨了金融政策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一般机制,提出了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业拆借利率等连续性金融政策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机制,即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下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时,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下降:同业拆借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下降,反之股票价格上涨。探讨了离散性金融政策变量利率、准备金率和离散性金融政策事件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机制,即利率调高时,股票价格下降,反之股票价格上涨;准备金率调高时,股票价格下降,反之股票价格上涨;增加股票市场资金供给的利好金融政策事件会导致股票价格上涨,减少股票市场资金供给的利空金融政策事件会导致股票价格下降。2、从我国融资体制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完善两大阶段,简要分析了我国股市发展的历程;从市场规模、筹资指标方面,简述了当前我国股市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沪深股市价格和收益率的基本统计特征,检验了上证指数、深成指数及指数收益率序列的非正态性分布,研究了沪深两市指数及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运用ARCH族模型,分析了沪深股市指数及收益率的异方差性,筛选了拟合较优的模型并给予了解释;针对股市波动特征,结合我国实际,简要分析了我国股市波动的成因。3、基于向量自回归理论,以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同业拆借利率为连续性金融政策主要指标,以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为控制变量,对上证指数和深成指数构建了8个VAR模型,分别研究了单项金融政策指标对股市波动的个别影响以及连续金融政策指标对股市波动的总体影响,得出了连续性金融政策指标对股市波动解释力不强的结论。4、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摒弃了传统的Markowitz检验方法假设序列呈正态分布的不足,将事件研究法中对事件前后股市异常收益率变化的研究,拓展到对事件前后波动率变化的研究,进而对离散性金融政策变量和离散性金融政策事件对股市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波动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离散性金融政策变量对股市波动更具有解释力、离散性金融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影响较为突出、离散性金融政策已成为我国股市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等结论。

雷雨亮[3](2017)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中国经济更加深入融入全球,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更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路径。然而,不断扩大的经济与金融开放增加了国内经济的脆弱性。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明显升级。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快速繁荣发展的同时,房地产金融和经济脆弱性也不断凸显。国内房地产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间的联动性加强,发达经济体短期利率分化和汇率波动带来的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动使得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剧。在区域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各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也成为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阻碍。本文以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为重要视角,梳理了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理论基础,探索了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在结构、价格、持续性和公平性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与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的传导机制,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为检验开放经济下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脆弱性,本文通过构建综合指标评估体系,基于熵值法对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脆弱性进行了量化评估。为进一步证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脆弱性,本文使用DCC-MGARCH模型检验了国际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传染性,并采用M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开放背景下金融市场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全国房地产经济整体脆弱性偏高,主要表现在住房租售比过高,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不过,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东部地区省份房地产经济脆弱性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除全国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的普遍性原因外,东部地区房地产经济脆弱性还表现在房价收入比不合理,房价超出居民家庭承受力。中西部地区内部房地产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不大。人均GDP过低和住房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也是中西部地区房地产经济脆弱的重要原因。中国房地产股票收益率与香港、亚太地区、新兴市场、欧洲地区和美国的股票收益率之间都存在显着正向的时变相关关系。各国和地区金融市场与我国房地产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在不断增强的同时分化明显。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股票市场波动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传染性,但2015年以来的欧洲债务危机升级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有限。汇率波动对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很大。无论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阶段还是升值预期逐渐消退至贬值的阶段,人民币升值都会加重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但人民币预期贬值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住房抵押金融风险变动方向相反。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会增加房地产金融风险,货币供给量增加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同时提高住房抵押金融风险。利率水平较低时,利率增加能有效缓解房地产金融风险,当利率处于高位时,利率水平继续上升会增加房地产金融风险。短期国际资本渠道下利率上升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相对有限,而且只有在利率水平较低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和提高利率才能缓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但会增加住房抵押金融风险。GDP增长加速对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和住房抵押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

张瑞[4](2019)在《金融压力指数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金融系统性风险一直为我国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系统性风险,是金融监管的首要使命。而在风险的生成演化不同阶段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刻画为金融风险研究基础和关键。本研究借助统计方法探讨我国金融子市场波动率波动状态及彼此间动态关联性,选取各金融子市场多个基础性金融指标,进而采用方差占比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合成金融压力指数,通过合成指数对我国金融压力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刻画,进一步探讨金融压力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并讨论不同金融风险状况下基础投资的有效性;同时在微观层面,借助相关技术识别我国重要性金融机构及度量其风险贡献度,以期为金融风险的监管和预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金融系统风险研究的相关性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已有研究不足和尚需改进之处,确立本文研究目标和拟解决关键性问题,同时基于相关分析和概述建立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和脉络。(2)金融子市场波动率波动状态及动态关联性研究往往为系统金融风险分析及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故针对我国金融子市场波动率波动状态及彼此间动态关联性进行研究,并借助相关技术对子市场之间波动冲击影响进行分析,进而讨论市场之间风险溢出状况。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股票市场呈现出显着的低、中、高波动率状态,而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具有低、中两种波动率状态;整体看三个市场间动态相关性较弱;在波动溢出研究中,除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存在负的单向冲击影响外,债券市场与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波动溢出效应不明显,表明我国金融子市场存在明显市场分割现象。(3)基于Minsky“金融不稳定假说”理论,选取覆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银行部门等多个金融时序指标,采用方差占比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合成金融压力指数,利用该指数对我国金融市场金融风险变化特征进行刻画,并对我国的金融压力波动率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探讨我国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冲击影响。结果显示,所构建的金融压力指数准确的刻画了我国金融系统风险变化状况,高度拟合了我国系统性事件;同时金融压力对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存在显着的负向冲击影响。(4)在金融压力指数应用实证研究中,采用金融压力指数描述金融摩擦状态,基于内生增长理论,运用平滑迁移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金融摩擦对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类型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金融摩擦状态依赖特征,并且不同金融摩擦环境中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通过对非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而产生影响。低金融摩擦环境中,生产性基础设施具有短期促进作用,高金融摩擦环境中,具有长期促进作用。无论金融摩擦状态如何,科教文卫类基础设施投资都具有更大的正向促进作用。(5)作为金融系统基本构成单位的金融机构,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微观角度出发,借助条件风险价值(1(6与边际期望损失技术,以香港恒生综合指数金融成份股为研究对象,识别和度量了重要性性金融机构及其风险贡献度,并对金融机构风险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进行了探究。实证表明:银行类金融股的风险贡献均值大于非银行类,银行股规模大小影响其单位资产风险溢出大小;在风险溢出时变特征结果看,恒生综合指数大部分金融股边际期望损失具有相同的趋势性和协同性。(6)针对金融机构总资产正负收益率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不同影响,对一般(1(6模型进行改进,构建非对称(1(6模型;同时考虑到金融数据常具有尖峰后尾性特征,借助尾部极端分位回归技术,进一步构建极端分位回归非对称(1(6模型度量我国上市银行对金融系统整体风险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首先,所构建模型能有效的刻画上市银行市场价值总资产收益率厚尾分布特征,能准确度量银行与系统尾部风险联动性;其次,金融机构正负收益率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特征,负收益率绝对值影响远大于正收益率;最后,国有制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地方银行各类银行平均溢出效应,在截面维度上具有较强协同性,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周期性和时效性。

叶莉[5](2008)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得到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TJZZ06-2-007)的资助。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金融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金融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给金融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并且使局部金融危机在国际间迅速传染,也使得金融危机的易发性、联动性和破坏性越来越明显,各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显着增加,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随着金融业对内、对外“双向式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的推进,金融体系的安全性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内资金融机构的加入、资本项目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均会改变国内金融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使中国的金融业在引入新增变量的形势下重新洗牌,亦将给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诸多难题,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利用金融全球化的优势推进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维护我国的金融利益;同时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始终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从全球化视角分析、延展了金融安全的内涵,理清了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的关系。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国内外关于金融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着重对金融危机理论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金融危机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着重论述与金融安全相关的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预警管理理论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理论,为本论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探索和构建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本论文归纳、总结了金融安全实践研究成果,分析、比较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总结了上述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安全预警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本论文将金融安全的运行体现在金融市场各业务子系统的安全之中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运行原理进行了探讨。从银行安全、货币安全、股市安全、债务安全、保险安全和金融体制安全等方面揭示了中国金融发展及持续稳健运行是中国金融安全的根本;对各类金融业务分类子系统安全运行的关联及动态变化从风险和危机的联动效应方式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各类金融安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安全运行的内生性、外生性,为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本论文从中国金融业现状、国际资本流动态势、资本账户开放现状及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入手,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金融安全的现实状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影响中国金融安全若干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创建了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研究、探讨了金融安全运行基本态势、金融安全态势监测与预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原理。本论文在阐述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利用基因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融合技术的优越性,设计了基因遗传神经网络优化模型,提出基于基因遗传BP网络模型的金融安全预警支持系统构建方案,对金融安全预警系统进行建模,并论证该模型在金融安全预警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运用金融业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仿真和验证;运用所构建的预警系统对中国目前的金融安全状态进行综合判断。依托所构建的金融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安全态势预控对策及危机管理的方法。

隋云云[6](2017)在《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至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在市场有效且投资者理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能够借助利率、信用以及资产价格等手段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稳定物价和维持经济发展的目的。但经济学家在论及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时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是投资者理性。经典的金融理论认为,市场中的投资主体是理性的,并且资产价格已经能够完全反映其基本价值。然而,各种无法解释的金融异象的出现对经典金融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从而促使经济学家对传统金融学的基本假设条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他们认为现实的金融市场比较复杂,与假设相去甚远。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金融市场并未完全按照经典金融理论假设运行,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投资者,他们的心理会影响到其行为进而影响到金融市场。(7)(8)TverskyKahneman和1979通过实验验证了,大部分投资者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不理性的,并根据这个观点提出了展望理论。此后随着行为金融学的不断发展,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发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引起金融市场波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因此研究投资者情绪在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货币政策变化本身也能够引起投资者情绪的变化,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货币政策变化引起的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的影响。该研究有助于央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货币政策效果,从而更加精准高效地制定货币政策,同时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从投资者情绪和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两方面入手,首先,系统的对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及股市波动影响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行了文献梳理,指出了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其次,论述了相关理论,包括货币政策理论和投资者情绪理论,给出了投资者情绪定义,并构造了投资者复合情绪指数。再次,论述了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至股市波动影响的传导机制,重点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影响、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传导机制。第四,检验了投资者情绪在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对比考虑投资者情绪和不考虑投资者情绪这两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结果,来验证投资者情绪影响了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第五,对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货币政策对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影响进行了对比,证实了本文构造的投资者复合情绪指数的合理性,同时估计出货币政策引起的投资者情绪。第六,对该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论是股市高涨期还是股市低迷期,投资者情绪均会影响到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结果,且这种影响具有非对称性。(2)在股票市场的高涨期和低迷期,货币供给增速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均会对投资者情绪产生显着影响,但是货币供给增速变化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要大于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带来的影响。(3)当股票市场处于高涨期时,货币供给增速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要大于股市低迷期货币供给增速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而存款准备金率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在股市的高涨期和低迷期没有显着差异。(4)当股票市场处于高涨期时,投资者乐观情绪会使得股市收益上涨的幅度大于股市低迷期时股市收益上涨的幅度;而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不同,股市高涨期时,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会使得股市波动加剧,而股市低迷期,投资者的乐观情绪短期并不会加剧股市波动,长期来看,股市波动仍然是增加的。(5)股市高涨期时,股市收益的上升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要大于股市低迷期股市收益上升对投资者情绪带来的影响,而股市收益的上涨会降低股市的波动。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投资者复合情绪指数。(2)研究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传导途径时,根据中国股票市场的具体情况以及DSSW模型,构造了一个单期噪声交易者模型,并由此分析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股市波动影响的传导途径。(3)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将中国股票市场分为股市高涨期和低迷期两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如下的实证分析:(1)在检验投资者情绪是否影响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时,加入了投资者情绪因子。构建MS-VAR模型分别对考虑投资者情绪和不考虑投资者情绪这两种情况下,股市收益、波动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不同响应,来检验投资者情绪对货币政策影响股市波动的作用。(2)在进行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影响及非对称性的实证分析时,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将中国股市分为高涨期和低迷期,分别考虑在股票市场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同时利用回归分析,将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提取出来。(3)在进行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时,构建MS-VAR模型研究在股票市场的不同阶段,投资者情绪和股市收益、波动之间的动态变化,由此来讨论在股票市场的不同阶段,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黄杉[7](2020)在《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文中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到金融稳定、经济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是我国近几年业界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明确目标,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金融基础。在金融市场的众多子市场中,股票市场被誉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对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宏观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历程,斐然的成绩毋庸置疑。不过中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过高、过度投机与非理性投机等问题的存在使其对经济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容易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影响股票市场稳定性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对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和防范是防止风险从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重要环节,所以本文以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与释放进行研究,并以此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政策建议。有效的股票市场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而市场无效则会产生“金融窖藏”导致资金空转,杠杆高企引发泡沫积累,资本价格异常波动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金融危机就是市场无效情况下的极端形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则是市场时点无效时的“常态”,市场有效性提高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但目前学界对于市场有效的研究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二重分歧使得从有效市场的角度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缺少理论根基。本文应用市场有效周期理论解决股票市场有效性的二重分歧,并从这个创新视角出发,使用研究有效周期常用的思想检验方法均值回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金融监管机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理论辨析准则和实证检验基础。本文主要依照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研究:首先,本文梳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紧紧围绕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和演化机理论证风险和有效市场之间的理论逻辑,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征进行描述并分析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对相关研究的不足进行阐述,为后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做好基础性工作。现有文献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较多的研究,相关理论学说也百家争鸣,但却不存在一套完备的学说能够涵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演变机理、特征研究以及监测度量几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市场无效是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能够解释风险的产生和演化,明确监管和度量指标。因此,本文最终落脚于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解释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后文测度风险的积聚程度及释放速度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的理论论证部分以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市场有效性是理论基础,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研究对象,均值回归是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在一个市场有效周期中,市场时点无效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资产价格出现均值回避的特征,市场回归有效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资产价格产生均值回归的现象,以此对风险的形成和演变机理、特征研究以及监测度量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建立理论基础。再次,本文的实证部分安排按照均值回归与市场有效周期的证明、到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特征、再到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非对称特征的思路进行研究。(1)采用均值回归的经典方法证明市场有效周期,选取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股票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利用STAR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几个主要市场上均发现了市场有效周期的存在,其中,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有效周期较短,说明市场整体有效性较高,出现均值回避的概率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的时间短。而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有效周期较长,市场整体有效性较低,更容易出现资产价格的均值回避,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不断积聚的可能,甚至最终发展为金融危机。(2)在进行股票市场整体性有效周期的证明和检验之后,通过对相关研究梳理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演化特征来源于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周期波动的过度反应。因此,本文从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三个角度,研究风险在一个有效周期之内的演化进程。市场从发生无效到回归有效带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演变使得从宏观角度监测和防范风险成为可能,通过选取股票市场相关变量合成资本市场压力指标,利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以及R/S重标极差法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高低区制交替、周期波动的特征,演变周期有明显的负向记忆特点。同时,市场风险高位时期小于风险低位时期,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短暂积聚后就能够释放。(3)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的速度是决定金融危机从可能成为现实的关键步骤,系统性金融风险“缓积急释”的非对称特征促使金融危机的形成。为了更加直观地观测单个风险演化周期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与释放的速度,本文在运用理论分析证明与数理推导风险演化的非对称性特征基础上,合成市场金融风险测度指标的月度波动方差,并利用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检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中国股票市场有着转换门限为负、转换速度较高且负向冲击系数较大的特点,说明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波动变化对负向冲击更为敏感,风险的积聚和释放存在非对称演化过程,但负向冲击系数和正向冲击系数的差值并不大,风险积聚和释放的非对称程度较低,形成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最后,从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结果出发,对防范和化解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的制定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方向。从市场整体视角出发,提高市场有效性、缩短市场有效周期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从单个周期视角出发,减少风险的积聚程度、减缓风险的释放速度能够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做到金融“软着陆”,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方先丽[8](2003)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获得巨大发展,各种国际经济机制开始形成,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趋于一体。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已经显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出现历史性变革,信息技术促进全球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经济全球化成加速之势。今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顺应这一潮流,迎接这一挑战,就能从这一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甚至在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迅速崛起,正如世界经济200多年历史中每一次大的变革都造就出几个新的强国一样。相反,如果在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中固守封闭式的发展道路,那么就必然为历史所淘汰。然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结构是一个存在着多种不平等的结构。一是决策权的不平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而发展中国家只是规则的接受者。二是地位的不平等,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都来自于发达国家。三是后果的不平等,全球化的不利后果大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作为“双刃剑”更多地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的。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战后对全球经济最大的一次金融冲击,对这些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近年来,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各国特别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金融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并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如何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各国金融危机已经反复证明,如果一国在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上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就会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而一国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就可能会演变为一国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甚至国家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开放,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须进一步开放经济。<WP=6>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中国这样一个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正经历经济转轨的国家而言,面对经济全球化,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又十分严峻的课题。因此,本论文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具有的新特征,在实证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防范和监管金融风险,最后给出中国在开放经济中如何防范和监管金融风险的对策。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理论发展和研究动向、研究视角、目标与方法、本文的结构。导论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本文的创新性,并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第二章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作者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渊源和相关文献做详细考察,目的在于解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也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发展中国家不应再争论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顺应全球化,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总结全球化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是金融风险不断的累积、放大和传染的过程。第三章,作者全面地考察了金融风险理论文献,目的在于找到研究的理论边界,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本章首先介绍了主要的金融风险理论:金融不稳定假说、货币主义的解释、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信息经济学的金融风险论。这几种理论虽然都是对金融风险的理论解释,但是都不能够全面的、合理的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发生的机理。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但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金融深化理论反而成为形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金融风险累积导一定的临界点就转变为金融危机。本章考察了克鲁格曼提出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弗拉德、加勃和奥布斯菲尔德提出的自我实现危机理论,但是这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于是应运而生道德风险理论的解释。通过对理论和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发生机制、理论的考察以及对策的提出是必要的也是新颖的课题。<WP=7>第四章,作者考察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生成的特殊机理,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以及金融风险特殊的传导机制。第五章,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处于劣势,因此金融风险更容易更广泛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并且破坏力也更大。因此,在本章中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发展中国家金融的脆弱性所在,同时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和道德风险的严重性。

王烜[9](2005)在《中国股市波动特性、政策市成因与政府有效干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股市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国股市是经济转型时期建立起来的新兴市场,具有许多不成熟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波动剧烈,股价经常发生大涨大跌;二是政府频频运用出台股市政策、控制资金或股票供给等手段直接干预股市的运行,使之表现出明显的“政策市”特征。那么,对股市波动、“政策市”特征和政府干预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彼此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影响过程展开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从中国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功能入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股指水平与宏观经济诸多要素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体现为宏观经济指标对股市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股市的“晴雨表”功能并不显着,从而在提前反映实体经济走势、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上存在缺陷。这就需要从股市本身的运行规律来探求其功能弱化的原因。 文章对股市的波动特征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先后运用条件异方差模型、随机波动模型等捕捉股指收益序列分布的尖峰厚尾特征,进而研究了波动过程的不对称性、长记忆效应等,并以经过分解的交易量作为信息的代理变量,研究股市波动的信息驱动过程。再运用高频数据计算已实现波动率,作为实际标准检验前面结果的正确性。最终得到了合意的刻画中国股市波动特征的波动方程。据此作出的波动图形表明,股市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异常波动点。运用统计的方法将这些异常点找出并分析它们的分布规律,发现这些点与政府采取的股市干预措施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这就证实了中国股市波动具有显着的“政策市”特征。 针对“政策市”的成因,文章分别从政府的决策目标、行为特性和制度缺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政府决策目标的多重性与多目标间的内在不一致性、政府决策过程的系统行为偏差是导致“政策市”的直接原因,而制度上政府对市场主体存在着隐性担保契约,迫使股市在其合意的狭窄区间内运行,则是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政府长期频繁地直接干预股市形成“政策市”,势必造成股市脱离其本身规律的作用,股市的主要功能被扭曲、投资者形成政策跟风、投机倾向严重等后果,与此同时,政府的干预行为趋于失效。 因此,要使股市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恢复其应有的经济功能,必须改变“政策市”的现状。这就需要改进政府的干预行为,提高其干预股市的有效性。文章指出,有效的政府干预行为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证券市场的制度供给,即政府应该以协调宏观经济运行、完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确立股市的结构、功能等要素,并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第二是日常的政府监管职能,即对证券市场主体的融资、投资和交易行为和信息披露等进行监督,并对违规行为实行处罚,还包括股市过度上扬累积大量泡沫或持续低迷危及经济稳定时政府的适当调控行为;第三是危机干预措施,

周莹莹[10](2011)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及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效发挥虚拟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对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思想,本文展开了对促进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在界定狭义虚拟经济研究范畴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金融市场发展及房地产市场的虚拟部分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反作用。通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理及其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机理的理论分析,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利于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出现与实体经济的过度背离时,易导致经济泡沫的累积,并有可能诱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的破裂即可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同时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间具有内在协调机制及偏离协调状态的恢复机制。对虚拟经济作用机理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得出结论: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组成的资本市场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变动对实体经济整体发展的长期作用程度相对较强,虚拟经济系统中股市的发展对社会财富效应的影响逐步增大,贷款规模及股市规模的扩张在短期和长期内对实体经济投资扩张效应的影响显着。借助综合变化协调度方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间的静态协调度及动态协调度,得出结论:近年来,尤其2007年开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呈现弱度失调状态,2008年弱度失调相对较明显,2009年失调状态减弱,并且整体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趋势呈现进一步向协调状态迈进。2007年以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间出现的弱度失调状况,可能的原因为这一时期我国虚拟经济整体规模迅速膨胀,导致虚拟经济发展的规模及速度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规模及速度出现不匹配状况。在此基础上,基于耦合关联预测模型预测了2010-2014年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间的整体协调状态,认为未来两系统间协调发展趋势向好。在阐释虚拟经济膨胀导致泡沫经济机理的前提下,借助动态戈登模型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绝对泡沫度及相对泡沫度情况,以及基于房价——收入比、房价——租赁价格比及房屋空置率判断方法,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状况,得出结论:近年来,2007年伴随股市规模的扩张,股市泡沫膨胀迅速,尤其2007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泡沫程度最为严重,不利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2008年股市泡沫逐渐呈现破裂状态,股市陷入低迷;2009年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渐复苏,股市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股市相对泡沫度及绝对泡沫度均在良性负泡沫或良性正泡沫范围内,股市泡沫风险较弱。对我国股市泡沫情况的分析,亦验证了对2007年以来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弱度失调状况,2009年开始逐渐呈现向新一轮弱度协调状态迈进趋势的判断的相对准确性。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较高,实体经济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发展间呈现非协调趋势。在此基础上,为防范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过度背离、股市泡沫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急剧膨胀,提出了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风险预警构架。依据我国发展实际及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推动虚拟经济“适度”、“高效”发展,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及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防范,加强虚拟经济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整体发展间的协调监管,并积极构建与实施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风险预警系统的相应的对策建议。该论文有图77幅,表72个,参考文献140篇。

二、中国股市发展中累积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股市发展中累积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对股市波动性与流动性的研究
        2.1.2 国外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影响研究
        2.1.3 国外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影响的研究方法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我国股市的波动性与流动性研究
        2.2.2 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的影响研究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之比较
        2.3.1 国内外相关文献之相同点
        2.3.2 国内外相关文献之差异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3.1 股票供求理论
        3.1.1 股票短期供求理论
        3.1.2 股票长期供求理论
    3.2 委托代理理论
        3.2.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3.2.2 委托代理理论在机构投资者中的运用
        3.2.3 证券投资基金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
    3.3 行为金融理论
        3.3.1 行为金融学的缘起与发展
        3.3.2 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诸多异象
        3.3.3 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与行为选择
        3.3.4 投资者行为偏差的矫正
    3.4 股市脆弱性理论
        3.4.1 金融与股市脆弱性的涵义
        3.4.2 传统的均衡理论对股市脆弱性的解释
        3.4.3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股市脆弱性的解释
        3.4.4 行为金融学对股市脆弱性的解释
    3.5 流动性风险理论
        3.5.1 流动性风险的涵义
        3.5.2 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
        3.5.3 流动性风险的危害
        3.5.4 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第四章 我国股票市场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
    4.1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突出问题与对策
        4.1.1 我国发展股票市场的意义
        4.1.2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4.1.3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1.4 解决我国股票市场突出问题的策略
    4.2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及对策
        4.2.1 我国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意义
        4.2.2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4.2.3 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4 解决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第五章 机构投资者影响股票市场的途径分析
    5.1 机构投资者影响股票市场的直接途径
        5.1.1 参与新股发行
        5.1.2 买卖行为
        5.1.3 持股行为
    5.2 机构投资者影响股票市场的间接途径
        5.2.1 机构投资者通过参与公司治理影响到股市
        5.2.2 机构投资者通过股指期货交易影响到股市
        5.2.3 机构投资者通过吸引个人投资者影响到股市
        5.2.4 机构投资者通过倒逼监管水平提升影响到股市
第六章 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市整体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6.1.1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市的直接影响
        6.1.2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市的间接影响
    6.2 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市差异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6.2.1 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市的差异性影响
        6.2.2 机构投资者大幅增减仓对股市的差异性影响
        6.2.3 机构投资者资金规模变动对股市的差异性影响
    6.3 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市影响的原因探析
        6.3.1 机构整体性影响的原因分析
        6.3.2 机构投资者差异性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相关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7.3.1 本文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2)中国股市波动的金融政策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可能创新
第二章 股价波动及成因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股价波动的文献
        一、股价波动的相关理论文献
        二、股价波动的相关实证文献
    第二节 关于影响股价波动因素的有关文献
        一、股价波动的机制
        二、国外学者关于股票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三、国内学者关于股票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政策影响股市波动的一般机制
    第一节 金融政策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狭义金融政策的一般性说明
        一、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
        二、政策工具
        三、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
    第三节 连续性金融政策影响股市波动的机制
        一、货币供给量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二、同业拆借利率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三、商业金融机构贷款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第四节 离散性金融政策影响股市波动的机制
        一、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二、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三、金融政策事件对股市的影响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股市波动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回顾
        一、融资体制变迁催生中国股票市场:1978-1991
        二、市场体制确立推进中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1992-2006
        三、中国股票市场规模及筹资指标描述
    第二节 沪深股市波动的基本分析及检验
        一、股市波动及波动测度
        二、沪深股市价格及收益率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沪深股市波动的ARCH族模型分析
        一、研究方法说明
        二、沪深股市价格波动的ARCH族模型分析
        三、沪深股市收益率波动的ARCH族模型分析
    第四节 我国股市波动成因简要分析
        一、股市定位模糊
        二、监管政策不连续
        三、制度设计不合理
        四、市场结构不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性金融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VAR方法
        一、向量自回归相关理论及方法
        二、本章技术路径
        三、数据平稳性检验
    第二节 货币供给量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货币供给量指标的确定
        二、货币供给量对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三、货币供给量对深圳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第三节 金融机构各项货款余额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对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对深圳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第四节 同业拆借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同业拆借利率对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二、同业拆借利率对深圳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第五节 连续性金融政策变量对股市波动的总体影响
        一、连续性金融政策变量对上海股票市场波动的总体影响
        二、连续性金融政策变量对深圳股票市场波动的总体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散性金融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及拓展
        一、事件研究法
        二、事件研究法的拓展——波动率显着性检验
    第二节 利率调整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历次利率调整及市场反应描述分析
        二、利率调整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利率调整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历次准备金率调整及市场反应描述分析
        二、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开放式基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我国开放式基金入市简要回顾
        二、开放式基金入市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开放式基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货币市场资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我国货币市场资金入市历程及方式简要回顾
        二、货币市场资金入市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货币市场资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六节 QFII资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QFII资金入市历程简要回顾
        二、QFII资金入市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QFII资金入市事件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七节 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入市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入市简要回顾
        二、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入市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入市事件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金融政策影响股市的一般机理
        二、中国股市价格和收益率序列呈非正态分布
        三、中国股市价格和收益率的波动存在明显的异方差特征
        四、连续性金融政策指标对股市波动的解释力不强
        五、离散性金融政策变量对股市波动更具有解释力
        六、离散性金融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影响较为突出
        七、离散性金融政策已成为我国股市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若干政策建议
        一、完善证券法制体系
        二、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三、金融政策要关注股票市场
        四、创建波动对冲机制
        五、强化信息披露
    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脆弱性问题研究
        1.2.2 区域经济开放与房地产经济
        1.2.3 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问题研究
        1.2.4 房地产金融脆弱性
        1.2.5 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的理论研究
    2.1 开放经济发展的概述
        2.1.1 经济全球化
        2.1.2 区域经济开放
        2.1.3 金融开放理论
        2.1.4 金融市场化理论
    2.2 市场脆弱性理论基础
        2.2.1 脆弱性内涵
        2.2.2 经济脆弱性的内涵界定
        2.2.3 金融脆弱性的含义及分类
        2.2.4 房地产市场的脆弱性
    2.3 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理论
        2.3.1 金融传染性的内涵
        2.3.2 金融传染的相关理论基础
    2.4 房地产金融风险理论
        2.4.1 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及产生的根源
        2.4.2 金融风险的相关基础理论
        2.4.3 房地产金融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的机理分析
    3.1 区域经济开放与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
        3.1.1 区域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3.1.2 区域经济开放条件下房地产经济中的巴萨理论
    3.2 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
        3.2.1 经济全球化与新兴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3.2.2 金融开放背景下金融市场化与新兴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3.3 经济全球化下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性分析
        3.3.1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传染渠道
        3.3.2 国际危机对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渠道
    3.4 汇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
        3.4.1 汇率的价格传导机制
        3.4.2 汇率市场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传导渠道
        3.4.3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关于汇率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机制
    3.5 利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
        3.5.1 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渠道分析
        3.5.2 利率市场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
        3.5.3 汇率、利率与房地产价格联动性的理论模型
第4章 中国房地产区域市场经济脆弱性分析
    4.1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评估方法的选择
        4.1.1 灰色聚类法
        4.1.2 集对分析法
        4.1.3 综合指数评价法
        4.1.4 脆弱性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4.2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子系统和指标体系
        4.2.2 脆弱性指标的数据描述分析
    4.3 脆弱性综合评级指标标准化处理
        4.3.1 适度评价指标
        4.3.2 正向指标
        4.3.3 负向指标
    4.4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脆弱性综合评估法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4.2 基于熵值法确定第三层指标权重
        4.4.3 基于熵值法确定子系统指标权重
    4.5 我国区域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评估
        4.5.1 各省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估
        4.5.2 全国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估
        4.5.3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同质性
        4.5.4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的异质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全球化下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性的实证分析
    5.1 房地产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脆弱性
    5.2 DCC-MGARCH模型说明与设定
        5.2.1 GARCH族模型发展的历程
        5.2.2 DCC-MGARCH模型估计步骤
    5.3 数据描述
        5.3.1 变量说明
        5.3.2 收益率波动集聚性分析
        5.3.3 数据特征分析
    5.4 相关检验
        5.4.1 单位根检验
        5.4.2 自相关检验
        5.4.3 非对称性检验
    5.5 国际金融波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性的实证分析
        5.5.1 各地区市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DCC-MGARCH估计
        5.5.2 各市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分阶段DCC-MGARCH估计
        5.5.3 各地区市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相关性的动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开放下金融市场化对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分析
    6.1 金融开放背景下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1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数据分析
        6.1.2 金融市场因素分析
        6.1.3 利率
    6.2 计量方法与模型
        6.2.1 计量方法选择
        6.2.2 Markov区制转换模型设定
        6.2.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3 汇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实证检验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协整检验
        6.3.3 汇率区制划分
        6.3.4 基于不同汇率区制下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脉冲响应分析
    6.4 利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实证检验
        6.4.1 单位根检验
        6.4.2 协整检验
        6.4.3 基于利率区制下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脉冲响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
        7.2.1 构建各区域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评估体系
        7.2.2 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
        7.2.3 健全房地产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7.2.4 构建房地产金融风险实时监控机制
    7.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7.4 进一步研究方向
        7.4.1 更深入地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理论与实证研究
        7.4.2 对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金融压力指数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分析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目标
        1.2.4 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市场波动率状态及联动性
        2.1.1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
        2.1.2 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
        2.1.3 债券市场与外汇市场
    2.2 金融压力与金融压力指数
        2.2.1 金融压力研究
        2.2.2 金融压力指数国际研究状况
        2.2.3 金融压力指数国内研究状况
    2.3 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影响研究
        2.3.1 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影响国外研究状况
        2.3.2 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影响国内研究状况
    2.4 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综述
        2.4.1 相关违约方法
        2.4.2 条件期望损失和条件风险法
        2.4.3 边际期望损失、系统性风险指数和困境保险价格
        2.4.4 国内研究
    2.5 总结与评价
        2.5.1 关于金融子市场波动率状态及动态相关性研究评价
        2.5.2 关于金融压力指数研究评价
        2.5.3 关于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在经济影响研究评价
        2.5.4 关于度量系统性风险研究评价
第3章 我国金融子市场波动率及动态相关性
    3.1 问题背景
    3.2 研究设计
        3.2.1 金融子市场数据来源与处理
        3.2.2 马尔科夫三区制转换模型
        3.2.3 动态相关系数模型
        3.2.4 向量自回归模型
    3.3 实证结果
        3.3.1 统计性描述
        3.3.2 模型估计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及应用
    4.1 问题背景
    4.2 我国金融压力指数构建与区制识别
        4.2.1 基础性金融指标选取
        4.2.2 指标标准化转化和权重确定
        4.2.3 局部市场权重确定
        4.2.4 我国金融压力指数测度结果及分析
        4.2.5 金融压力指数区制状态和平均持续期
    4.3 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影响
        4.3.1 表征宏观经济指标选取
        4.3.2 金融压力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检验
        4.3.3 金融压力冲击对宏观经济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摩擦对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影响研究
    5.1 问题背景与假说
        5.1.1 问题背景
        5.1.2 问题的提出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平滑迁移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
        5.2.2 变量选择
    5.3 实证检验及分析
        5.3.1 金融摩擦与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的实证分析
        5.3.2 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恒生指数金融成份股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6.1 问题背景
    6.2 研究方法
        6.2.1 条件风险价值相关理论
        6.2.2 分位数回归
        6.2.3 边际期望损失
    6.3 实证分析
        6.3.1 数据样本选取及统计性描述
        6.3.2 基于?与的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6.3.3 基于动态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7.1 问题背景
    7.2 研究方法
        7.2.1 非对称模型
        7.2.2 极端分位数回归
    7.3 实证分析
        7.3.1 数据的选择
        7.3.2 状态变量的选择
        7.3.3 实证分析结果
        7.3.4 稳健性分析与风险溢出效应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性研究成果
第二章 金融安全内涵及理论与实践研究评述
    §2-1 金融全球化内涵及主要特征
    §2-2 金融安全的内涵、特征及种类
        2-2-1 金融安全概念的理论界定
        2-2-2 金融安全概念的进一步界定
        2-2-3 金融安全的内涵
        2-2-4 金融安全的基本特征
        2-2-5 金融安全的种类
    §2-3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2-4 金融安全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4-1 金融危机理论研究
        2-4-2 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
        2-4-3 金融预警理论研究
        2-4-4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5 金融安全实践研究综述
        2-5-1 金融安全的阶段性研究
        2-5-2 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选择研究
        2-5-3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研究
        2-5-4 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
    §2-6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比较
        2-6-1 美国金融预警制度
        2-6-2 英国金融预警制度
        2-6-3 日本金融预警制度
        2-6-4 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2-7 对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金融安全运行原理与机制研究
    §3-1 金融安全运行的基本原理
        3-1-1 银行安全运行原理
        3-1-2 货币安全运行原理
        3-1-3 债务安全运行原理
        3-1-4 股市安全运行原理
        3-1-5 保险安全运行原理
        3-1-6 金融体制安全运行原理
    §3-2 金融安全运行的联动效应分析
    §3-3 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分析
        3-3-1 金融安全运行的内生机制分析
        3-3-2 金融安全运行的外生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总体分析与评价
    §4-1 中国金融业现状与金融安全
        4-1-1 银行业安全状况分析
        4-1-2 证券业安全状况分析
        4-1-3 保险业安全状况分析
    §4-2 国际资本流动态势与中国金融安全
        4-2-1 我国参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和现状
        4-2-2 金融开放下的资本流入与中国金融安全
        4-2-3 金融开放下的资本流出与中国金融安全
    §4-3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现状与金融安全
        4-3-1 中国资本账户管理的现状
        4-3-2 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与金融安全
    §4-4 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与金融安全
        4-4-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4-4-2 钉住汇率制度下的金融安全
        4-4-3 现行汇率制度下的金融安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研究
    §5-1 金融安全态势监测与预警概述
        5-1-1 金融安全运行基本态势判断
        5-1-2 金融安全态势监测与预警内涵
        5-1-3 金融安全态势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特征
    §5-2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研究
        5-2-1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5-2-2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独特功能
        5-2-3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工作内容
        5-2-4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基本结构
        5-2-5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活动模式
        5-2-6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组织方式
        5-2-7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运作程序
        5-2-8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对策体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
    §6-1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
        6-1-1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的原则
        6-1-2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6-1-3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运作程序
    §6-2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
        6-2-1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6-2-2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结构
        6-2-3 金融安全预警区间的测定及安全等级划分
    §6-3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6-3-1 模型构建原理
        6-3-2 模型在金融安全预警的适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实证研究
    §7-1 实验应用平台
    §7-2 网络配置
        7-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7-2-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7-2-3 权重的确定
        7-2-4 网络节点选择
    §7-3 实验过程
        7-3-1 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的权重、阈值
        7-3-2 训练和学习
        7-3-3 预警模型的验证
        7-3-4 模型的预警
    §7-4 预警结果分析与评价
        7-4-1 安全区间的确定
        7-4-2 预警结果分析与评价
    §7-5 中国金融安全态势预控对策
        7-5-1 金融安全态势的宏观预控
        7-5-2 金融安全态势的预控对策
        7-5-3 金融安全预控对策实施的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至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及股市波动的影响
        2.1.2 投资者情绪及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2.1 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及股市波动的影响
        2.2.2 投资者情绪及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第3章 相关理论
    3.1 货币政策理论
        3.1.1 货币政策的内涵与类型
        3.1.2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体系
        3.1.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3.1.4 货币政策效应评价
    3.2 投资者情绪理论
        3.2.1 投资者情绪的内涵、形成及影响因素
        3.2.2 投资者情绪的测度方法
        3.2.3 投资者复合情绪指数的构造
    本章小结
第4章 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至股市波动影响的传导机制
    4.1 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影响的传导机制
        4.1.1 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影响的理论分析
        4.1.2 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影响的传导途径
    4.2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影响的传导机制
        4.2.1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4.2.2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影响的传导机制
    4.3 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传导机制
        4.3.1 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4.3.2 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影响的传导机制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者情绪在货币政策影响股市波动中的作用实证分析
    5.1 实证模型的选择与变量数据处理
    5.2 实证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5.2.1 马尔可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
        5.2.2 模型的估计
        5.2.3 模型的检验
    5.3 投资者情绪在货币政策影响股市波动中的作用实证分析
        5.3.1 货币政策冲击对股票收益和波动的影响
        5.3.2 投资者情绪的敏感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6.2 实证模型的构建、估计与检验
        6.2.1 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6.2.2 模型的估计
        6.2.3 模型检验
    6.3 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影响实证分析
        6.3.1 货币供应量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6.3.2 存款准备金率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6.3.3 货币政策对不同投资者情绪指数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7章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7.2 实证模型的选择与估计
        7.2.1 模型的选择与估计
        7.2.2 模型的检验
    7.3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和波动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7.3.1 股市收益和波动对投资者情绪冲击的响应
        7.3.2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和波动冲击的响应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范畴界定
        1.3.1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市场有效周期的界定
    1.4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与研究展望
第2章 文献及研究综述
    2.1 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献研究综述
        2.1.1 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
        2.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机制
        2.1.3 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
    2.2 有效市场文献研究综述
        2.2.1 有效市场假说发展过程
        2.2.2 市场异象与行为金融学质疑
    2.3 均值回归理论与方法文献研究综述
        2.3.1 均值回归的理论分析
        2.3.2 均值回归的检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3.1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
        3.1.1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的现实基础
        3.1.2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的理论基础
        3.1.3 市场有效周期的特点
        3.1.4 市场有效周期与金融学分歧的解决
    3.2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解释
        3.2.1 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
        3.2.2 时点无效是金融市场的常态现象
        3.2.3 市场有效周期是金融市场的必然现象
    3.3 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与释放
        3.3.1 均值回避、市场无效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
        3.3.2 均值回归、市场有效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释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均值回归与市场有效周期理论的实证证据
    4.1 市场有效周期与股票收益率均值回归特征分析
        4.1.1 市场有效周期与均值回归的必然性
        4.1.2 市场有效周期与均值回归的周期长短的不确定性
    4.2 均值回归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与释放
        4.2.1 均值回归的必然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
        4.2.2 均值回归的周期长短不确定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测算
    4.3 世界主要市场有效周期测算
        4.3.1 STAR模型
        4.3.2 实证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演化特征检验
    5.1 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演变的理论分析
        5.1.1 经济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
        5.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演变过程
        5.1.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5.2 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演变机理
        5.2.1 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周期放大效应
        5.2.2 资产泡沫周期循环
        5.2.3 投资者行为周期变化
        5.2.4 政府行为周期变化
    5.3 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性演化实证研究
        5.3.1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合成
        5.3.2 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
        5.3.3 基于R/S分析法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性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特征检验
    6.1 股票收益率非对称波动理论分析
        6.1.1 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对称现象
        6.1.2 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对称效应影响因素
        6.1.3 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对称性检验方法
    6.2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机理
        6.2.1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成因
        6.2.2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与金融危机形成
        6.2.3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数理推导
    6.3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检验
        6.3.1 指标选取
        6.3.2 模型描述
        6.3.3 检验过程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短期目标
        7.2.2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长期目标
        7.2.3 建立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调控机制
    7.3 规避突发事件冲击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主要观点和结构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第四节 信息技术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第五节 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第三章 金融风险理论
    第一节 金融风险的一般分析
    第二节 主要的金融风险理论
    第三节 金融深化理论
    第四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生成机理
    第一节 经济周期与金融风险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第三节 泡沫经济和金融风险
    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
    第五节 开放经济与金融风险
    第六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脆弱性分析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过度的金融深化与金融风险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及道德风险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现代金融风险实证分析与比较
    第一节 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
    第二节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
    第三节 新世纪第一次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
    第四节 三次危机的比较分析
第七章 中国面临的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第一节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及风险分析
    第二节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面临的机遇与风险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第三节 VaR模型在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第四节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理性选择——金融创新
    第五节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股市波动特性、政策市成因与政府有效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动因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综述
        1.3.1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均衡关系研究
        1.3.2 股市波动性的研究综述
        1.3.3 行为金融学领域研究动态
        1.3.4 关于中国股市“政策市”特征的研究
    1.4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期望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内容
        1.4.3 文章期待的创新点
第2章 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
    2.1 引言
    2.2 宏观经济与股市发展:理论分析
        2.2.1 实体经济活动总量与股市
        2.2.2 国家的货币政策与股市发展
        2.2.3 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股市发展
        2.2.4 通货膨胀与股市的发展
    2.3 协整分析的理论基础
        2.3.1 单整的概念和ADF检验
        2.3.2 协整的概念和协整检验
        2.3.3 误差修正模型(ECM)
        2.3.4 Granger因果检验
        2.3.5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2.4 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均衡关系的实证研究
        2.4.1 样本数据的选取
        2.4.2 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2.4.3 单方程协整分析
        2.4.4 基于VAR的协整分析
    2.5 实证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股市的波动特性
    3.1 引言
    3.2 股指收益序列的分布特性
        3.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3.2.2 股指收益序列的分布特性和相关检验
    3.3 股指收益的波动性研究
        3.3.1 基于GARCH模型的波动性研究
        3.3.2 基于SV模型的波动性研究
    3.4 波动率的长期记忆性
    3.5 引入交易量的波动率方程
        3.5.1 混合分布假说概述
        3.5.2 将交易量引入波动方程
        3.5.3 中国股市量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3.6 基于已实现波动率(RV)的股市波动分析
        3.6.1 RV理论概述
        3.6.2 RV的应用
        3.6.3 应用RV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3.6.4 基于上证指数RV的波动率实证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股市异常波动与政府干预
    4.1 中国股市的异常波动现象
    4.2 对股市异常波动成因的主要观点
    4.3 中国股市的异常波动点
        4.3.1 基于残差的方差增加法
        4.3.2 基于波动方程预测值的异常点判断法
        4.3.3 基于波动率序列的异常波动点
        4.3.4 综合结果
    4.4 股市异常波动与政策事件
    4.5 重大政策事件的股市效应分析
    4.6 政府干预股市的主要手段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行为与“政策市”形成轨迹
    5.1 引言
    5.2 政府的相机治理模型Ⅰ:政府效用函数不变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5.2.3 不完全信息博弈
        5.2.4 模型小结
    5.3 政府的相机治理模型Ⅱ:政府效用函数时变模型
        5.3.1 模型的设定
        5.3.2 投资者预期的形成
        5.3.3 模型的求解
    5.4 政府的过度自信与过度干预市场行为
        5.4.1 模型的基本设定
        5.4.2 模型的求解
        5.4.3 模型及其解的性质
        5.4.4 模型结论
    5.5 “政策市”的制度性成因探讨
    5.6 “政策市”造成的严重后果与政府干预行为失效
        5.6.1 “政策市”造成的严重后果
        5.6.2 对政府干预行为趋于失效的解释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构建有效政府干预机制
    6.1 引言
    6.2 制度变革:加强制度性建设
        6.2.1 市场制度改革的方向
        6.2.2 制度改革的进程
        6.2.3 关于国有股减持
    6.3 日常监管:健全股市监管体制
    6.4 调控手段:以间接调控取代直接干预
        6.4.1 对“政策市”下政府直接干预的认识
        6.4.2 投资者与政府的进化博弈模型
        6.4.3 将股市调控列入宏观经济目标的间接调控手段
    6.5 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恰当的市场安全机制
        6.5.1 加快市场做空机制的建设
        6.5.2 加强市场稳定机制建设
        6.5.3 引入针对大盘指数的限制措施
        6.5.4 针对流动性的市场稳定机制
    6.6 建立完备的证券市场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后续拓展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目录
致谢

(10)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及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范畴界定
    2.3 虚拟经济的衍化及运行特征
    2.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3.1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作用机理
    3.2 我国虚拟经济领域发展概况
    3.3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代表层面的影响
    3.4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总量的影响
    3.5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4.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分析
    4.2 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状态经验性分析
    4.3 基于综合变化协调度方法的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测算
    4.4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测算
    4.5 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溢出效应分析
    4.6 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趋势预测
    4.7 本章小结
5 虚拟经济扩张过程中泡沫风险分析
    5.1 虚拟经济膨胀演化至泡沫经济机理分析
    5.2 我国股票市场泡沫分析
    5.3 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分析
    5.4 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预警构架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推动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以促进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
    6.2 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及有效发挥其对实体经济推动作用
    6.3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与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6.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监管与预警实施
7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中国股市发展中累积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市的影响研究[D]. 童元松. 苏州大学, 2016(11)
  • [2]中国股市波动的金融政策解释[D]. 徐炳胜. 复旦大学, 2007(06)
  • [3]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研究[D]. 雷雨亮. 湘潭大学, 2017(01)
  • [4]金融压力指数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D]. 张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叶莉. 河北工业大学, 2008(08)
  • [6]货币政策对投资者情绪至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D]. 隋云云. 辽宁大学, 2017(02)
  • [7]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D]. 黄杉. 吉林大学, 2020(08)
  • [8]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 方先丽. 复旦大学, 2003(02)
  • [9]中国股市波动特性、政策市成因与政府有效干预机制研究[D]. 王烜. 湖南大学, 2005(06)
  • [10]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及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周莹莹.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中国股市发展中积累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