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行总部位置的有趣故事

关于亚行总部位置的有趣故事

一、亚行总部选址一个有趣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姜水盈[1](2021)在《融媒体时代主题财经新闻报道研究 ——以2017-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蔡节旺[2](2020)在《“彼岸之城” ——澎湖宣教活动研究(1886-1942)》文中研究说明基督教在澎湖地区的活动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相互激荡的一种反映,也是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小影。澎湖地区基督教组织系西人传教过程无意中形成,而后萌生兴趣,希望在此营造上帝的“彼岸之城”。然而西人既无力、也不欲承担中国本土教会在经济自养、教会自立、信徒自传方面的责任和沉重负担,中国信徒遂逐步由幕后走到了历史前台,建立起本地化的澎湖教会。通过对澎湖基督教的人事、经济、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几个方面研究,勾画出澎湖基督教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学术界过去对澎湖政治、经济、文化着墨较多,但对于岛内民众思想状况,尤其是基督教宗教信仰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有助详其所略,弥补以往澎湖研究忽视的问题。

许奇伟[3](2017)在《宁波市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宁波市的具体情况,依托宁波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本市城区的知名商业健身俱乐部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每个俱乐部存在的经营管理的具体问题,对一些健身俱乐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一些比较落后的观念进行改进,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竞争优势,还对市场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查。本次研究对象是宁波市区规模结构有差异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包括宁波市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本人以兼职教练员身份在宁波美日健身俱乐部和启兴健身俱乐部进行实习学习。此外,还对在网络、报刊上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搜集,之后对其进行详细整理,统计宁波市一些健身产的相关资料,主要有宁波市的相关年鉴和江宁波市体育发展报告,并对资料和报告研究进行阅读和研究,对健身俱乐部实地考察,就本论文研究的问题与健身俱乐部的长远进行相关的调查和提问,对其进行试卷发放的方法调查,在填写对象填写问卷结束后,与其进行一步的对话和交流。就可以真实有效的了解健身俱乐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加自身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扩展健身项目、扩大健身规模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要求,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理念,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研究主要分为3个部分:健身俱乐部的日常经营管理,健身俱乐部员工管理,健身俱乐部会员管理。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使市场上经营不善的健身房改善经营状况,能够在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上更加科学,使资源最大利用,实现全面的经济效益。宁波市商业健身俱乐部中健身消费者健身消费行为的科学投入使用,有效的让客户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俱乐部,能够更好地是消费者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张明[4](2015)在《一带一路与世界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基础设施投资角度研究了一带一路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了分化与停滞的新格局,长期性停滞的风险凸显。尽管全球范围内存在基础设施投资的旺盛需求,但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缺口。中国政府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如果顺利实施,那么有助于显着缓解沿线国家的上述资金缺口,推动基础设施投资,进而促进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然而,沿线国家资金缺口能否根本性缓解,关键是看具体项目设计能否保证投资收益率与投资安全。

桂朝东[5](2013)在《使馆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政治的严肃性、安全的敏感性和境外建设的特殊性,关于使馆建筑的系统研究相较于其他建筑类型而言稍显不足。然而使馆建设量之大,凸显了使馆建筑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使馆建筑文献系统研究,对国内外使馆案例深入解读,对导师实际使馆项目借鉴引用。使馆建筑作为外交活动的空间载体,融合了办公空间和居住空间,是一类重要且特殊的建筑类型。基于特殊的使用对象和建筑属性、异地办公和境外建设的要求、复合的功能和空间形态,使馆建筑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建筑范式和设计要求,这主要包括:使馆选址、总体设计、功能布局、空间组合等方面。使馆作为国家形象和利益在海外的官方代表,应该展现国家的尊严和权威、民族文化和传统,同时又需要尊重地域环境、地域文化和地域心理诉求;使馆作为国家的驻外机构,应保证其安全防护的性能,同时又需要展现出开放、亲和的形象。使馆建筑一般融合了仪式性空间、领事服务空间、内部办公空间、大使官邸和其他附属空间。使馆建筑需要平衡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公共性和私密性、对外服务空间和内部办公空间的关系,各部分既独立又紧密联系、交织在一起。使馆建筑的独特性促使其必须在东道主国和来宾国、同化和异化之间寻求平衡点。本课题突出对于使馆这一类建筑的系统研究,借鉴国内外使馆建筑设计的经验,探索使馆建筑的设计要求,为我国驻外使馆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基础性的参考。

周宏刚[6](2013)在《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印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印两国的相互认知对于亚洲的繁荣与稳定以及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家印度英文主流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为研究对象,抽取2003至2011年间与中国相关的4687篇报道。由于印度的官员、受教育阶层以及对外交政策有影响力的人士都讲英语,印度英文媒体对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的舆论影响力。一般认为,《印度时报》是印度右翼势力的代言人;《印度教徒报》代表左翼政党的利益;《印度快报》对中国保持警惕,但态度较为温和,总体上“中间偏右”。三家报纸的基本上能够代表印度英文媒体对中国的看法。2003年以来,中印关系回暖,经贸交往带动了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虽然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两国政府发展友好关系的决心从未动摇,两国全面合作的进程从未中断。反映在舆论界,就是中印关系成为三家报纸持续报道的焦点。9年间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的恢复期。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是中印友好关系的新起点。《印度时报》关于中国的报道从2002年的76篇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120篇。三家报纸讨论的是要不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如何评价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第二阶段,2004年到2006年的稳定发展期。由于中印两国的交往已停滞多年,三家报纸对中国有一些好奇,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印度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国,如何开拓中国市场。与此相应的是,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稳步增长,反映出中印关系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阶段,2007年到2011年的怀疑挫折期。中印贸易不平衡的加剧、边界问题的悬而未决以及地缘竞争的愈演愈烈,这些都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持续走高,但是报道倾向开始发生变化,从友好转向猜忌,中国的国家形象开始下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议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分析了三家报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七大议题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印度时报》采用二元对立的框架,把中国看成竞争者和敌对者,处处担心中国,反映出其自卑的心态。《印度教徒报》采用中印一体的框架,把中国看成友好的邻居,折射出其乐观自信的心态。《印度快报》采用对比的框架,既强调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又在政治军事上高度警惕中国。中国形象受到三家报纸报道框架的制约,通过议题的设置、报道数量的多少、报道角度的选择以及报道手法的运用体现出来。《印度时报》最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议题,议题设置是“封闭式”的,焦点效应突出,加上故事化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报道的系统性和说服力,但是容易以偏概全,误导读者。《印度教徒报》对政治和文化议题关注较多,议题设置是“开放式”的,议题分散,报道手法比较客观,但是这些都削弱了报道的力度。《印度快报》注重军事和环境议题的报道,关注宏观议题,对事件的历史和国际背景的介绍较多,报道手法客观、冷静,常常采用对比的视角。《印度快报》对中国的立场表面上比较温和,而实际上关注的都是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性议题。本文最后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报道框架的各种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市场压力、政党政治、职业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国际传播中,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受国家利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和政党政治的压力。三家报纸中不同的中国形象体现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中国形象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状况的改善。

田力[7](2012)在《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在浙东地区早期活动研究(1844-1868)》文中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江宁条约》,开放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欧美各新教差会也借机进入中国大陆,活动范围虽仅局限于东南五口,但这一时期的活动为19世纪60年代之后,基督教在华的全面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以五口通商时期,在华各新教差会中实力最为雄厚、组织结构最为完备的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作为个案,从教育、医务、印刷和传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而微的研究,深入考究上述各项事工的发端、沿变,并籍此展现差会内部运作的详情,突出差会的整体性、制度性和机构性的特点。本文由绪论、正文(共分7章)、结语和附录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概述了选题的切入点、前人研究状况、创新之处等。第一章简述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的建立和向中国派遣差会的缘起以及1838至1844年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南洋与港澳地区的活动概况,勾勒出美国长老会进入中国的路线。1838年,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开始派遣传教士在南洋地区活动,建立新嘉坡与暹罗两个传教站,等待中国开放;鸦片战争结束之初,集聚港澳地区,选定内地传教地点,建立三大差会。第二章介绍宁波开埠与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初建的相关情况。宁波差会作为美国长老会在华的传教中心,在麦嘉缔、祎理哲、娄礼华等传教士相继到达宁波之后,各项事工逐步开展,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医务、出版、传教四个方面。第三章研究宁波差会的教育事工,分别以男校(即崇信义塾)、女校和日校为例,从教学管理、课程教材、课时安排、招生、经费筹措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深入解析置于差会管理之下的学校的运行模式,勾绘出差会教育的基本框架,并且总结差会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探讨宁波差会的印刷事工,以华花圣经书房为研究重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订书房的正确名称,重新校勘历年印刷情况和出版书目,并初步考察了刊本的流布和传播情况。第五章考究宁波差会的医务传教事工,简述差会在宁波近二十年医务传教活动的历史及其影响,并以传教医生麦嘉缔的医务传教思想为个案,讨论医务活动与传教之间的关系。第六章详述宁波差会在浙江地区开展的建堂、设传教站、吸收教徒、巡回布道等直接传教工作,以及向上海、芝罘、北京派遣传教士,开辟新传教区的过程。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变态的考量,来观察美国长老会在华传教布局的变化,以及造成的影响。第七章以宁波差会传教士参与的外交事件为个案,展现近代早期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对于中美外交关系所产生独特影响,并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本研究认为,五口通商时期,以宁波差会为代表的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大陆的新教差会,他们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不仅在当时、当地造成了影响,也为之后新教在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他们在这一时期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也同样得到后来者的吸取和借鉴。

唐去非[8](2010)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电视台发展水平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居于一流的地位,形成了着名的“湖南电视现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研究其发展历程、发展原因以及特点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之背景。此部分分为两节,首先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湖南电视业发展概况;第二节阐述国际和国内的时代背景,即世界电视业的发展、思想大解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第三部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的历程。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调整改革阶段(1978-1992)、深化改革阶段(1993-1999)、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8)。第四部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的特点。即起步较晚,后来居上;定位准确,娱乐立台;勇于竞争,激发活力;立足本土,打造特色;面向国际,交流合作。第五部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的原因探析。主要在于:一是“人”的因素,二是改革的推进,三是创新的结果,四是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五是内外环境的影响。第六部分为个案分析——以湖南卫视为例。探讨了湖南卫视推动发展的举措,如娱乐立台,文化支撑,不断创新,打造品牌;开发与整合;重视本土化,以及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等。第七部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对策。湖南电视业的发展促进了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湖湘文化,也带动了全国电视业的变革。但湖南电视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是:第一,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第二,不断创新,提高质量。第三,改革体制,激发活力。第四,开阔思维,挖掘潜力。第五,培养人才,提高素质。最后为结语部分。

余秀荣[9](2009)在《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经济是金融经济,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资源聚集之地,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国际金融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国际金融中心成为现代经济核心的发力点。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经济大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金融竞争中确立自己在21世纪金融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能没有自己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如何重新审视和建设我国国际金融中心,正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拟从历史出发,运用功能分析范式,研究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和功能演进的规律,以期对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践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本文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跨国界或地区的范围内发挥金融资源聚集与辐射功能作用的中心城市。国际金融资源聚集功能和跨国界金融辐射功能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金融辐射功能的实现形态往往表现为一般的金融功能或其变异。按照世界经济史上的大事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本文把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农业经济时代晚期国际金融中心的萌芽,商业革命时代国际金融中心的初步发展,工业化早期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形,工业化成熟期国际金融中心由成熟走向分化以及后工业化时代国际金融中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重点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在不同的经济金融阶段如何形成和作用的。线索是随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也在不断的演进。历史上每一次金融中心的漂移,都是基于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变化跟不上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衰落,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正是迎合了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功能而诞生和发展。因此,讨论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的核心是探讨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演进,实质是讨论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演进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探讨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何适应系统环境所需要的新功能,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作用的机理。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演进路径主要表现在国际金融中心金融聚集功能和金融辐射功能的扩展与提升。金融聚集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源聚集的种类、规模不断扩大和质量不断提高;金融资源聚集密度不断加强,金融辐射源所孕含经济能量的不断增强。金融辐射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主要表现为金融辐射源的增多和辐射力的增强、辐射媒介的质提高和流量的扩大、具体功能的不断升级和变异等三个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演进内在的根本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关键的外生变量,它既通过功能演进内因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又通过与金融相互作用,直接推动金融中心功能的演进;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外因,市场不确定性的加强,推动国际金融中心满足环境的需要而不断提升自身功能。国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和政府的制度供给两种方式,实现了功能的演进。不同的历史阶段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实现机理是不同的。金融聚集机制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和支撑的机制,即自下而上的市场自发力量推动机制、自上而下的政府引领机制、政府推动与市场联动机制和金融聚集自我强化机制。金融聚集功能实现的条件是金融聚集力增强和聚集密度提高;金融辐射功能实现机制主要表现为跨国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作用的机制、金融产品定价功能作用机制、风险管理功能作用机制、财富再分配功能作用机制以及国际资源配置功能作用的机制等,其实现的条件主要是金融辐射源的形成、金融辐射媒介的流动以及辐射过程中传导渠道的畅通。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实现的效应,一方面表现为促进了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各国经济成果、国民福利以及金融风险在金融中心和非中心国家之间的再分配。从功能角度分析,上海是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实现基础条件最好中心城市,因而是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佳区位选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关键是加强功能建设。首先逐步提高中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聚集力,增强国际金融资源聚集密度,提高金融聚集功能;同时发展和壮大我国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实力,最终提高其在大宗商品以及金融资产的定价功能、风险管理功能的主动权,实现跨国资源的配置,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福利水平,保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完善了国际金融中心及其功能的界定。首次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根本标志是跨国界的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功能的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是跨国金融聚集功能和金融辐射功能,金融辐射功能的具体实现形态又表现为一定的金融功能或金融功能的变异。(2)从历史的角度,以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为依据,对国际金融中心变迁作了梳理。并发现国际金融中心历史演进的核心标志是其功能的演进,功能演进的根本动力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运用功能分析范式,对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演进路径、动因、途径以及功能实现机制等进行一定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分析的框架,填补了目前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研究的空白。

涂怡超[10](2007)在《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葛培理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在当代常被称作醒狮,它们以信仰为体、以组织为用,不仅在美国政治角力场叱咤风云,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日益斗志昂扬。对其国际政治参与进行分析,成为国际政治研究难以忽视的维度。《时代》周刊褒之为“新教教宗”的葛培理则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福音派领袖。在福音派发展壮大、从边缘到主流、并开展政治参与的历史中,葛培理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葛培理是研究福音派政治参与的密钥。然而,对福音派国际政治参与的研究往往被忽视。零星相关研究只是就事论事,以单维视角对其国际政治参与现状进行分析,却缺乏历史向度和多维分析视角,难以提供对福音派国际政治参与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解释框架和纵深观照,令阅者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憾。而对葛培理政治参与的研究更是纠缠于他与美国总统之间的关系,未能研究葛培理的力量之源,更甚少挖掘出葛培理在当代福音运动中不可替代的领袖和桥梁作用。而本文旨在通过葛培理这一关键人物,研究福音派的政治参与的力量从何而来,现状如何,未来欲之何处。本文采用社会资本理论来研究宗教的“使能”,以葛培理为个案,通过对嵌入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和社会网络的形式之研究,来分析福音派如何通过宗教资本的交换和接纳而不断丰富和扩展,最终形成全球网络,并全方位地嵌入到国际、国家和社会体系中,由草根跃升为成为美国社会乃至世界多个国家的主流宗派,并成为在国际关系中软硬兼施的重要力量。进而分析基督教福音派这样一种兼具跨国意识形态和跨国行为体双重性质的社会运动对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影响。本研究以宗教资本为基础,以网络为中心、通过微观(宗教行动者)一中观(公民社会和国家)—宏观(全球公民社会和国际政府组织)跨层分析来研究福音派及其代表人物葛培理的行为,从而以点带面阐释宗教社会资本在福音派网络、声望和政治影响力的形成和发挥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亚行总部选址一个有趣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行总部选址一个有趣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2)“彼岸之城” ——澎湖宣教活动研究(1886-194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跨越黑水沟:从“府城”到“海岛”
    第一节 帝国边缘的澎湖
    第二节 传教士在台湾南部的“经营”
    第三节 传教士对澎湖的“发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权威的延续:澎湖传教的人事
    第一节 澎湖宣教人员选派
    第二节 传教士到来后的“新气象”
    第三节 澎湖宣教的组织结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输血型自养:澎湖传教的经济问题
    第一节 清末澎湖教会经济
    第二节 日据时期澎湖教会经济
    第三节 澎湖籍基督徒的经济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孤岛的困境:基督教与澎湖地方社会
    第一节 宗教徒的社会际遇
    第二节 澎湖宣教的困惑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1925年澎湖宣道会收入明细
附录2:南部教会宣道会之区域
附录3:基督教长老教会台湾南部之教育事业统计表
附录4:澎湖宣教活动大事年表
附录5:闽南语罗马字拼音人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宁波市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健身俱乐部的定义
    2.2 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的内容
    2.3 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的内涵
    2.4 国内外研究成果
        2.4.1 国内研究成果
        2.4.2 国外研究成果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走访调查法
        3.2.4 数据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研究分析
        4.1.1 健身俱乐部经营人员素质的研究分析
        4.1.2 健身俱乐部盈利模式的研究分析
        4.1.3 健身俱乐部价格选择的研究分析
        4.1.4 健身俱乐部区位选择研究分析
        4.1.5 健身俱乐部规模和经营状况研究分析
        4.1.6 健身俱乐部医疗风险投保研究分析
        4.1.7 健身俱乐部app管理平台的研究分析
        4.1.8 健身俱乐部健身餐服务研究分析
        4.1.9 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服务研究分析
    4.2 宁波市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解决的对策
        4.2.1 创新盈利模式
        4.2.2 私人教练专业化管理
        4.2.3 创办特色私人健身工作室
        4.2.4 创建app管理平台
        4.2.5 健身餐的研发和销售
5.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5)使馆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使馆建设热潮
        1.1.2 研究的重要性
        1.1.3 研究的紧迫性
    1.2 研究对象和意义
        1.2.1 研究的对象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1.1 使馆历史研究
        1.3.1.2 使馆建筑保护研究
        1.3.1.3 使馆项目解读
        1.3.1.4 制定使馆参考图集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2.1 使馆历史研究
        1.3.2.2 使馆项目解读
        1.3.2.3 使馆建设安全标准的研究
    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使馆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2.1 外交政治的表达
        2.1.1 使馆的政治性
        2.1.2 地段显示身段
        2.1.3 共享国际地位
        2.1.4 体量强化威严
        2.1.5 设计要求
    2.2 民族文化的表达
        2.2.1 标志符号的运用
        2.2.2 建筑形式的运用
        2.2.3 建筑材料的运用
        2.2.4 装饰陈设的点缀
        2.2.5 色彩的运用
        2.2.6 设计要求
    2.3 地域特色的表达
        2.3.1 地域气候和环境
        2.3.2 地域文化和传统
        2.3.3 地域心理和喜恶
        2.3.4 设计要求
    2.4 安全防护的表达
        2.4.1 引言
        2.4.2 安全设计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使馆选址和总体设计要求
    3.1 使馆选址要素
        3.1.1 自然环境
        3.1.2 安全因素
        3.1.3 选址要求
    3.2 总平面设计
        3.2.1 场地内交通
        3.2.1.1 案例研究
        3.2.1.2 设计要求
        3.2.2 群体与广场
        3.2.2.1 案例研究
        3.2.2.2 设计要求
        3.2.3 庭院与绿化
        3.2.3.1 案例研究
        3.2.3.2 设计要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使馆空间构成及设计要求
    4.1 空间构成
        4.1.1 案例研究
        4.1.2 使馆空间构成
    4.2 对外开放空间设计要求
        4.2.1 入口空间
        4.2.1.1 案例研究
        4.2.1.2 设计要求
        4.2.2 仪式大厅
        4.2.2.1 案例研究
        4.2.2.2 设计要求
        4.2.3 领事服务空间
        4.2.3.1 案例研究
        4.2.3.2 设计要求
        4.2.4 其他空间
    4.3 内部办公空间设计要求
        4.3.1 大使办公室
        4.3.1.1 案例研究
        4.3.1.2 设计要求
        4.3.2 普通办公空间
        4.3.3 其他空间
    4.4 大使官邸设计要求
        4.4.1 官邸案例研究
        4.4.1.1 美国驻新加坡大使官邸
        4.4.1.2 古巴驻华大使官邸会客厅
        4.4.2 官邸设计要求
    4.5 其他配套设施
        4.5.1 使馆工作人员住所
        4.5.2 军警哨所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使馆建筑设计趋势
    5.1 个性化
    5.2 开放性
    5.3 联合建馆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基本统计
    2.1 样本分布
    2.2 报道篇幅
    2.3 稿件来源
    2.4 发稿地点
    2.5 消息来源
3 议题分析
    3.1 政治议题
    3.2 经济议题
    3.3 军事议题
    3.4 文化议题
    3.5 社会议题
    3.6 环境议题
    3.7 科技议题
    小结
4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4.1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4.2 报道框架的体现
5 新闻生产过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国家利益
    5.2 市场压力
    5.3 政党政治
    5.4 西方文化
    5.5 职业理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样本摘要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课题目录

(7)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在浙东地区早期活动研究(1844-1868)(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况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概况(欧美和日本)
    二、中国内地的研究状况
    三、港台地区的研究状况
    四、对浙江基督教史以及美长老会在浙江活动研究概况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文献资料说明
    一、英文史料
    二、中文史料
第四节 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 第一章 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与中国差会
第一节 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的建立
第二节 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的组织机构与主要职能
    一、海外传道部的组织机构
    二、海外传道部执委会的主要职能
第三节 美国长老会在南洋与港澳地区的活动概况(1838-1844)
    一、新嘉坡和暹罗两个传教站的建立
    二、娄礼华来华与传教重心向中国本土转移
    三、选定中国传教站点
    四、长老会传教士陆续来华和三大差会建立 第二章 宁波差会建立初期的活动概况(1844-1847)
第一节 宁波开埠与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宁波开埠前后,传教士在宁波、舟山一带的活动
第三节 麦嘉缔来甬与宁波差会的建立
    一、麦嘉缔来甬
    二、中国本土第一个新教教会——长老会宁波教会的成立 第三章 宁波差会的教育事工
第一节 宁波差会男校——崇信义塾
    一、创办始末
    二、生源与毕业生
    三、课程与教材
    四、课时安排与中外教师
    五、学校经费
    六、历史地位与影响
第二节 宁波差会女校
    一、女校早期发展概况(1846-1867)
    二、课程与教学
    三、与奥尔德赛女校合并详情
    四、中外教师
    五、学生的婚姻与工作
    六、经费与发展
    七、培养信徒
第三节 日校
    一、日校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二、日校师生
    三、日校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波差会的文字出版事工
第一节 从澳门到宁波——华花圣经书房的设立与发展
第二节 华花圣经书房的人员与经费
    一、书房工作人员
    二、书房经费
第三节 华花圣经书房历年印刷书目考辨
    一、印刷情况补正
    二、华花圣经书房出版书目补正
第四节 印刷品的流布与传播
    一、书房印刷品的流布
    二、文字布道的作用与影响 第五章 宁波差会的医务传教事工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医生在宁波的活动情况
第二节 宁波差会的医务传教活动
    一、宁波差会与传教医生
    二、佑圣观时期的医务传教活动
    三、差会医务传教活动简史
    四、医治伤病还是拯救灵魂?——以麦嘉缔的医务传教思想为个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宁波差会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宁波差会的开教与传道
    一、成立宁波教会与修建教堂
    二、设立福音堂与布道活动
第二节 宁波差会的传教系统
第三节 开辟新教区
    一、上海(1850)
    二、山东(登州1861、芝罘1862)
    三、北京(1863)
第四节 华人信徒
    一、华人信徒
    二、传教策略问题 第七章 宁波差会传教士与近代中美关系
第一节 娄礼华命案与中美交涉
第二节 宁波差会传教士与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节 宁波差会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 结语 附录一 1844-1868年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传教士名录 附录二 中外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长老会差会章程(宁波) 附录四 传教士信函举隅 附录五 宁波差会传教士着作举隅 附录六 附图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结构与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之背景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国及湖南电视业的历史回顾
    1.2 国际和国内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历程
    2.1 调整改革阶段(1978-1992)
    2.2 深化改革阶段(1993-1999)
    2.3 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8)
第三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的特点
    3.1 起步较晚,后来居上
    3.2 定位准确,娱乐立台
    3.3 勇于竞争,激发活力
    3.4 立足本土,打造特色
    3.5 面向国际,交流合作
第四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的原因探析
    4.1 "人"的因素
    4.2 改革的推进
    4.3 创新的结果
    4.4 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
    4.5 内外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个案分析——以湖南卫视为例
    5.1 湖南卫视概述
    5.2 推动发展的举措
    5.3 辉煌的历程
第六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对策
    6.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的影响
    6.2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3 对策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1.1 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的迅速提升
        0.1.2 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一项国家战略
        0.1.3 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困惑
    0.2 相关文献综述
        0.2.1 综述
        0.2.2 评析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理论创新与不足
1 国际金融中心及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内涵
    1.1 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1.1.1 功能视角下国际金融中心的含义
        1.1.2 金融聚集
        1.1.3 金融辐射
        1.1.4 金融聚集与金融辐射关系及其转化
    1.2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内涵
        1.2.1 功能、金融功能和金融中心的功能
        1.2.2 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
        1.2.3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层次
2 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变迁
    2.1 农业经济时代晚期国际金融中心的萌芽
        2.1.1 金融业的萌芽
        2.1.2 佛罗伦萨与布鲁日:国际金融中心的萌芽
    2.2 商业革命时代国际金融中心的初步发展
        2.2.1 商业革命和金融革命
        2.2.2 安特卫普与阿姆斯特丹:国际金融中心的雏形
    2.3 工业化早期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2.3.1 金融业黄金发展期和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2.3.2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成形
    2.4 工业化成熟期国际金融中心由成熟走向分化
        2.4.1 金融业大发展
        2.4.2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成熟
        2.4.3 离岸金融中心崛起:国际金融中心的分化
    2.5 后工业化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2.5.1 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变
        2.5.2 世界性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与发展
        2.5.3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与发展
        2.5.4 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及其分化
3 国际金融中心变迁中的功能演进
    3.1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演进路径
        3.1.1 金融聚集功能的扩展与提升
        3.1.2 金融辐射功能的扩展与提升
    3.2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演进的动因
        3.2.1 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需求
        3.2.2 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3.2.3 市场环境的改变
    3.3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演进的实现途径
        3.3.1 金融创新
        3.3.2 制度供给
4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实现机制分析
    4.1 金融聚集功能实现机制分析
        4.1.1 金融聚集功能实现的机制
        4.1.2 金融聚集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4.2 金融辐射功能实现的机制分析
        4.2.1 金融辐射功能实现的机制
        4.2.2 金融辐射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4.3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实现的效应
        4.3.1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4.3.2 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5 从功能角度对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分析
    5.1 上海、北京、深圳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争
        5.1.1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
        5.1.2 北京提出建立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5.1.3 深圳提出建立有特色的金融中心
    5.2 金融聚集功能实现条件的比较分析
        5.2.1 经济实力比较
        5.2.2 地理位置优势比较
        5.2.3 金融资源聚集密度比较
    5.3 上海是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佳区位选择
6 推动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6.1 重新认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
    6.2 根本举措在于功能建设
        6.2.1 增强金融聚集功能
        6.2.2 提升金融辐射功能
    6.3 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实现的最终目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葛培理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全球化处境下的基督教福音派政治参与
    一、问题的缘起:研究基督教福音派何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主旨、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宗教社会资本理论的政治社会学建构
    第一节 社会资本理论的政治社会学解读
    第二节 宗教社会资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述评
    第三节 宗教社会资本的核心分析概念
    小结 宗教社会资本的动态网络嵌入分析模型
第二章 葛培理的神学及政治理念
    第一节 葛培理的家族谱系、精神谱系和早期生活
    第二节 葛培理的神学思想及教派关系处理
    第三节 葛培理的社会和政治理念
    第四节 葛培理对国际关系的思考
    小结
第三章 葛培理与福音派国际网络的建立
    第一节 葛培理布道会与福音派网络的肇始
    第二节 葛培理福音协会及其周边分工协作网络
    第三节 电子时代的布道与媒体网络的形成与利用
    第四节 葛培理与福音派全球网络的建立
    小结
第四章 葛培理与福音派政治影响力的扩展
    第一节 美国的公民宗教与宗教资本的嬗变
    第二节 葛培理与美国总统
    第三节 葛培理美国政界网络的建立与形成
    第四节 世界政界网络的拓展
    小结
第五章 葛培理、福音派与美国外交政策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对垒
    第二节 葛培理、福音派与美国中东政策
    第三节 葛培理与美梵关系
    第四节 葛培理与中国
    第五节 葛培理、福音派与美国人权外交
    小结
第六章 葛培理、福音派与全球公民社会
    第一节 当代福音派国际网络的新发展
    第二节 当代福音派政治参与观的演进
    第三节 福音派国际网络与全球公民社会的巩固与发展
    第四节 全球公民社会与福音派国际政治参与
    第五节 从疑忌到接受:福音派国际网络与国际政府组织
    小结
结语 反思:信仰、超越信仰与全球公民社会的成型
    一、宗教社会资本与葛培理的地位获得
    二、美国福音派及其政治影响力:在全球创造并激活宗教社会资本
    三、福音派国际政治参与及其悖论
    四、哪一种全球化?
    五、对中国的启示
附录
    附录一 葛培理年谱
    附录二 葛培理布道会历年情况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亚行总部选址一个有趣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媒体时代主题财经新闻报道研究 ——以2017-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报道为例[D]. 姜水盈. 辽宁大学, 2021
  • [2]“彼岸之城” ——澎湖宣教活动研究(1886-1942)[D]. 蔡节旺.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宁波市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研究[D]. 许奇伟. 宁波大学, 2017(02)
  • [4]一带一路与世界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的视角[A]. 张明. 新兴经济体创新发展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5年会暨2015新兴经济体论坛(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下), 2015
  • [5]使馆建筑设计研究[D]. 桂朝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13(12)
  • [6]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 周宏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7]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在浙东地区早期活动研究(1844-1868)[D]. 田力. 浙江大学, 2012(06)
  •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电视业发展史研究[D]. 唐去非.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9]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D]. 余秀荣. 辽宁大学, 2009(01)
  • [10]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葛培理为中心的考察[D]. 涂怡超. 复旦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关于亚行总部位置的有趣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