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分对米胚芽贮藏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1](2021)在《不同热风干燥条件引起的稻谷水分迁移对其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干燥过程中稻谷水分迁移剧烈程度和方式对稻米品质影响,本课题参考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使用三种不同的干燥方式:连续干燥、等温缓苏干燥和低温干燥-高温缓苏干燥对复水稻谷清两优225和黄花占、新鲜稻谷奥龙丝苗和盛泰优018进行干燥,已知连续干燥的效果最差,低温干燥的效果最好。将干燥后的稻米按照其长直径进行四等分的分块处理,使用LF-NMR测定稻谷干燥前后其四个部分水分含量和水分存在状态及变化、质构仪和食味计等测定稻谷干燥前后其米饭的食用品质、EPR测定分子运动性与自由基等,从而分析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剧烈程度和方式对稻米品质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稻谷在干燥过程其水分含量和水分存在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干燥后结合水与大分子的紧密结合程度加强,连续干燥处理导致稻米四等分各部分水分梯度差异最大,在研究几个稻谷品种当中,稻米四等分各部分水分梯度差异最小的品种为盛泰优018,其差异达到了 2.12个百分点。说明连续干燥处理水分迁移非常剧烈,不利于稻米内部水分平衡。而低温干燥-高温缓苏干燥处理,能使稻米四等分各部分水分梯度差异保持最小,稻米四等分各部分水分梯度差异最大的品种清两优225,其差异达仅为1.79个百分点。说明低温干燥-高温缓苏干燥处理水分迁移比较温和,有利于稻米内部水分平衡。等温缓苏干燥处理的稻米四等分各部分水分梯度差异介于上述两种处理之间。从上述三种处理后的稻米四等分各部分半结合水、自由水变化亦能观察到同样现象。数据表明稻谷干燥处理其水分迁移的剧烈程度和状态与其干燥方式密切相关。课题从稻谷干燥处理后其爆腰增率、出糙率、质构和食味等品质的变化,研究稻谷水分迁移怎样影响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连续干燥后的爆腰增率最高,比低温干燥-高温缓苏高1.67-9.33个百分点,出糙率最低,同时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干燥过程稻米弹性、硬度和咀嚼性都呈上升趋势,与其他干燥处理对比,其米饭弹性和咀嚼性增加幅度最小,硬度增加幅度最大。连续干燥处理的稻米外观、口感和综合得分都显着低于其他干燥处理。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处理,导致稻谷水分迁移存在差异,最终能从其爆腰增率、出糙率、质构和食味等品质变化体现。课题从稻谷干燥处理后其蛋白质分子结构、微观结构、分子运动、自由基数量等参数的变化,研究稻谷水分迁移怎样影响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谷在干燥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表现为α-螺旋和β-折叠所占比例下降,无规卷曲、β-转角上升。连续干燥处理导致其二级结构变化最剧烈,在这种干燥方式处理稻谷品种中,盛泰优018变化幅度相对最小,但幅度也达到了 4.4个百分点。相对于其他两种干燥方式,低温干燥-高温缓苏干燥处理使稻米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最小,在这种干燥方法处理稻谷品种中,清两优225变化幅度变化最大,但仅为3.97个百分点。与其他两种干燥方式比较,低温干燥-高温缓苏干燥处理使稻谷内部的裂痕增多变宽、粘度和旋转相关时间降低的幅度最小,自由基强度最低,分子运动增加最为不明显。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处理,导致稻谷水分迁移存在差异,最终能从蛋白质分子结构、微观结构、分子运动、自由基数量等参数的变化体现。结合前述的研究分析,初步总结不同干燥方式引起的稻谷水分迁移对其品质的影响机制为:稻谷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剧烈程度和方式,显着影响稻米中各种生物分子分布、结构、结合能力、运动性能以及自由基猝灭效果等,从而影响稻谷的理化指标和微观结构等,最终影响稻谷的加工品质及感官品质。
周晚霞,黎怡红,陈炎,刘芳梅,赵雷,胡卓炎,王凯[2](2020)在《不同粒径小麦全粉的营养及加工特性比较》文中认为本研究探讨不同粒径范围小麦全粉的化学成分及黏度变化,并对小麦全粉的加工特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小麦全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小麦全粉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其蛋白质、脂肪及淀粉含量存在差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15.34%和2.25%)的为粒径<100μm的小麦全粉,含量最低的分别是300~600μm(10.91%)和>1430μm(0.81%)。淀粉含量最高(66.23%)的是最大粒径(>1430μm)的小麦全粉,而其它粒径的样品间无显着差异。此外,小麦全粉的破损淀粉含量随其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升高,当粒径由>1430μm减小到<100μm时,其破损淀粉含量由0.28%升高至4.79%。在加工特性方面,粒径由>1430μm减小到<100μm使小麦全粉的黏度升高,持水性和持油性分别提高了33.19%和39.32%,溶解度和膨胀度也明显提高。同时,粒径降低还有利于提高小麦全粉的冻融稳定性,使其冻融初期的析水率从68.67%(>1430μm)降低到48.69%(<100μm)。这说明小麦全粉的粒径过大或过小均会对其营养及加工特性产生不利影响,而通过精准控制小麦全粉的粒径范围,可在保证小麦制品营养性的同时提高其加工品质。
姜蓓[3](2020)在《基于微波、紫外处理的留胚米品质稳定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留胚米储藏过程中,由于失去稻壳的保护,留胚米中的脂类与氧气接触而氧化,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极易氧化酸败,致使留胚米品质劣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微波、紫外照射处理可以杀菌,但是关于微波、紫外作用在钝化留胚米脂肪酶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课题以未处理的样品为空白对照,以微波处理和紫外处理作为对比,研究微波处理、紫外处理钝化留胚米脂肪酶酶活性的效果,以脂肪酶灭活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响应面分析研究脂肪酶灭活率的影响,同时考察留胚米水分损失率、碎米率和爆腰率的变化。并进行食品储存期加速测试法ASLT(Accelerated shelf-life testing)储藏,选取ASLT温度为35℃;45℃,期间对其食用品质指标和储藏品质指标进行定期检测。通过对留胚米各项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和对留胚米储藏品质的研究,欲通过此研究为延长留胚米的储存期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微波处理留胚米,通过设置单因素实验,选择微波作用时间、微波作用功率和物料厚度作为单因素来探究微波对留胚米中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以脂肪酶灭活率为主要指标,同时考虑留胚米的水分散失率、爆腰率和碎米率,选取最优参数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条件:微波作用功率595W,微波作用时间20S,物料厚度0.5cm,脂肪酶灭活率约79.81%。(2)紫外照射处理留胚米,通过设置单因素实验,选择紫外作用时间、物料与紫外灯的距离和物料初始水分含量作为单因素来探究紫外对留胚米中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果选取照射时间(A)、照射距离(B)、初始水分含量(C)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采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中的Box-Benhnken设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紫外照射条件对留胚米中脂肪酶灭活率的影响,得出最佳条件:照射时间11.50min、照射距离4.5cm、初始水分含量12.87%,脂肪酶灭活率达到66.73%。(3)考察了微波处理和紫外照射处理对留胚米的米饭质构(硬度、粘度、咀嚼性和内聚性等)、基础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直链淀粉、钙等)、糊化特性以及晶体性质等品质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处理会影响留胚米糊化特性,但不会影响基础营养物质、质构性质和晶体结构。紫外照射处理不会影响留胚米的米饭质构、基础营养物质以及晶体结构等品质特性。(4)为实现留胚米的市场化,本实验采用独立真空小包装方式对无处理的留胚米和通过微波、紫外照射处理后的留胚米进行食品储存期加速测试法ASLT(Accelerated shelf-life testing)储藏,通过分析米饭的感官品质、脂肪酸值含量、糊化特性各指标的趋势变化,得出紫外处理能较好地维持留胚米的品质,微波处理能有效延缓留胚米品质的劣变。
陈燕[4](2020)在《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贮期病害抑制及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果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是我国干果的主产区之一,其中很有特色的干果为杏干和红枣。杏干和红枣在长期贮藏时易发生霉变(真菌毒素)及滋生虫患,使其失去食用价值,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干果主要的真菌毒素为黄曲霉毒素(AFT)和赭曲霉毒素A(OTA),误食后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研究新疆杏干和红枣贮期病害防治技术和真菌毒素清除的方法,对干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含有自由基的气态分子,可作为一种高效的气体熏蒸剂影响生物体内相关酶的活性,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发育,从而有效控制果品采后的真菌病害。本论文以新疆红枣和杏干为研究试材,针对干果贮期真菌病害和毒素积累等问题,采用气体熏蒸处理技术,考察了NO熏蒸对干果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了NO熏蒸对干果表面优势菌及病害的抑制作用,探讨了NO对干果优势菌的抑制机制,明确了其对毒素的清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论述如下:1、研究了NO熏蒸对杏干真菌病害的抑制和对杏干贮藏品质的影响;以SO2熏蒸作为阳性对照,考察了NO熏蒸对鲜杏熏蒸后再晾晒制成杏干后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NO熏蒸3 h后,结果说明:(1)NO熏蒸对杏干中黄曲霉(A.flavus)、黑曲霉(A.niger)和意大利青霉(P.italicum)引起的病害有强烈的抑制作用,1500μL/L NO熏蒸在72 h内病害指数为0,完全抑制了杏干体内病害的发生。(2)1500μL/L NO熏蒸能显着减少杏干自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杏干霉变率、虫蛀率、菌落总数(TAMC)和霉菌酵母计数(TYMC);900μL/L NO熏蒸可较好的保持杏干的贮藏品质,延缓褐变度的上升,减少水分活度(Aw)、水分、可滴定酸(TA)、可溶性固形物(TSS)、和还原糖含量的下降,抑制抗坏血酸(As A)的氧化和营养成分损失;熏蒸结束后NO残留量符合现行标准。(3)NO熏蒸鲜杏再经制干后,200μL/L NO熏蒸较好保持杏干含水量、Aw和表面色泽;延缓果实失重的下降和褐变的上升,维持TSS、总酸、As A和还原糖含量在较高水平,且无有害残留。表明NO熏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杏干病害的发生,保持了贮藏品质,提高了食用安全性。2、研究了NO熏蒸对红枣优势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筛选出适宜的NO熏蒸浓度,考察了NO对红枣贮藏品质的影响。以灰枣为研究试材,采用不同浓度NO熏蒸3 h后,NO熏蒸显着降低了A.niger引起灰枣病害的发生,600μL/L的NO可以完全抑制黑曲霉病,抑制率为100%;显着降低灰枣失重率、霉变率、虫蛀率、褐变度和微生物总量(TAMC和TYMC);有效延缓了水分、TSS、还原糖、TA和As A含量的下降。结果表明NO熏蒸显着抑制了灰枣的真菌病害,明显减少了营养成份的损失,很好保证了灰枣的原有品质。3、研究了NO熏蒸对杏干和红枣等干果优势菌A.flavus,A.niger和P.italicum的体外抑制机制,比较了NO和SO2对三种干果优势真菌的抑菌效果。采用不同浓度NO熏蒸处理后,NO熏蒸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A.flavus、A.niger和P.italicum的菌落扩展和菌丝体生长。NO对这三种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F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600、450、450μL/L和33、27、27 m L/L;SO2为450、450、450μL/L和87、67、27 m L/L。NO显示出与SO2相同或更优的抑菌效果。在MFC和MIC条件下,NO熏蒸完全抑制了干果中优势真菌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减少了菌丝体的生物量。经研究发现其抑制机制为:NO熏蒸破坏了质膜的完整性,增加了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膜的氧化损伤,改变了菌丝体的微观结构,使得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并使其致死。4、研究了NO熏蒸对A.flavus和A.niger产生毒素的影响,明确了NO对真菌毒素清除作用的作用途径。由体内实验结果得知,NO熏蒸能减少A.flavus和A.niger引起杏干病害的腐烂率和菌落数量;对杏干中A.flavus产生的Aflatoxin B1(AFB1)、Aflatoxin B2(AFB2)、Aflatoxin G1(AFG1)、Aflatoxin G2(AFG2)和A.niger产生的Ochratoxin A(OTA)真菌毒素均有强的抑制作用,培养10 d后NO熏蒸使得杏干中AFB1、AFB2、AFG1、AFG2和OTA的含量分别减少了51.53%、49.75%、49.50%、49.13%和43.88%;显着减少了杏干中真菌毒素积累。由体外实验结果可知,NO熏蒸对A.flavus和A.niger在培养基中真菌毒素的产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O熏蒸浓度与真菌毒素含量密切相关,低浓度NO熏蒸(1500μL/L NO,1倍)对标准溶液中真菌毒素仅有轻微的清除效果,而高浓度NO熏蒸(150m L/L NO,100倍)对毒素具有强的清除能力,使得标准溶液中OTA、AFB1、AFB2和AFG1的含量分别减少了55.56%、45.51%、1.52%和35.76%。以上结果表明:NO熏蒸对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1)NO熏蒸控制了杏干表面真菌数量和抑制了培养基中真菌生长发育,减少了真菌毒素的产生和积累;(2)NO熏蒸通过对真菌毒素的直接清除,进而降低了真菌毒素的含量和积累。综上所述,NO能很好地抑制杏干和红枣在贮藏时真菌的生长,减少真菌病害的发生,降低真菌毒素对干果的污染,可保证贮藏后杏干和红枣的品质,并表现出了与SO2处理相似或者更优的效果。因此,NO可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安全有效的用于干果贮藏的气体熏蒸剂。NO熏蒸技术的研究,为NO熏蒸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为食品安全和干果食用安全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乔金玲,张景龙[5](2019)在《北方粳稻胚芽米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胚芽米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大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的认识也不同,过去"吃饱饭求生存",现在人们则讲究"吃营养求健康"。米饭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大米的营养成分远远低于胚芽米。胚芽米又称留胚米,它的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加工难度大,产品在宣传和推广上力度不够,人们并不知道它的营养价值高,要想让人们更加关注胚芽米,应大力做好宣传胚芽米的知识,让人们了解它,使用它。文章介绍胚芽米的营养成分和加工流程及推广方向。
范明成[6](2019)在《超高压生产高γ-氨基丁酸米酒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米酒,因其独特甘甜的风味深受世界各地群众的喜爱。然而市面上保健型米酒的开发很少。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焦虑、降低血压等众多保健功能。糙米在发芽过程中内源酶被激活,可以催化谷氨酸进行脱羧反应生成GABA。本研究以发芽糙米为原料酿造富含GABA的保健型米酒,运用单因素实验确定糙米的最佳浸泡与发芽条件,使用得出的高GABA含量的发芽糙米酿造米酒,对米酒成品进行不同条件下的超高压处理,通过考察酒中γ-氨基丁酸含量,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超高压处理条件,通过观察不同超高压条件处理下的发芽糙米酒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以及检测其挥发性香气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糙米的最佳浸泡条件为:36℃浸泡18 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糙米GABA含量达到291.1μg/g,较未浸泡处理组增加了567.66%。2.糙米的最佳发芽条件为:28℃、20 h,发芽糙米GABA含量达到346.7μg/g,远高于未发芽的糙米。3.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高压处理条件,得出最佳条件:压力200 MPa,温度25℃,保压时间30 min,GABA含量高达27.4 mg/L。4.分析得出超高压对成品理化指标的影响:(1)50-150 MPa条件下,酒精度下降不显着(P>0.05),在200 MPa处理时,酒精度的含量下降明显(P<0.05),保压时间对酒精度的影响不明显(P>0.05)。(2)发芽糙米酒在200 MPa下总酸含量降低最明显(P<0.05),在其他压力条件下总酸含量的变化不具有显着性(P>0.05),保压时间对总酸含量具有显着性影响(P<0.05),随保压时间提高,总酸含量降低。(3)较低压力下还原糖含量变化不显着,在200 MPa处理30 min时,下降最显着,而当压力为250MPa,些微回升,但变化不具有显着性(P>0.05)。随着保压时间的升高,还原糖含量降低。(4)在相同保压时间下,随着处理压力的提高,氨基酸态氮有升高的趋势。在相同处理压力下,保压时间对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显着(P<0.05)。250 MPa时,氨基酸态氮含量明显低于200 Mpa(P<0.05)。5.通过超高压处理后发芽糙米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发现:(1)经超高压处理后的发芽糙米酒成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依次为,未处理组52种,100 MPa/30 min组51种,150 MPa/30min组55种,200 MPa/30min组61种、250MPa/30min组51种、300 MPa/30 min组52种。醇类物质占香气成分中的绝大部分,其含量随压力升高而递减,均在50%以上;经5种超高压处理后发芽糙米酒中的酯类物质的含量均有所增加,在300 MPa时酯类含量达到最高,占21.51%。酸类物质在未处理时含量最高,为2.25%。醛类物质在250 MPa和300 MPa处理下有较大程度的升高。(2)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超高压处理条件下的发芽糙米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的香气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同高压处理均会对发芽糙米酒的香气起到不同的作用,其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3)超高压处理使发芽糙米酒成品感官品质提升,200 MPa/30 min下感官得分最高。
施裕松[7](2019)在《发芽稻米富集γ-氨基丁酸技术与代餐粉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稻谷为原料,进行通气发芽培养,研究稻谷在发芽过程中生理活性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活力、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等主要物质的含量变化,探讨加热灭酶、热风干燥方式对GABA保留率及主要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以发芽稻米粉与发芽大豆粉、白芝麻、淮山药为基料,经熟化处理后,添加麦芽糊精、蔗糖和食盐进行风味优化,开发富含GABA发芽稻米代餐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发芽条件对发芽稻谷中GABA含量变化的影响。以稻谷(品种:南粳46)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优化出了发芽富集GABA的最适温度30℃、通气量1.5 L.min-1和培养液pH 5.5。在此条件下发芽40h时,其发芽稻谷中GABA含量达到161.50 μg/g DW。在最适发芽条件下,稻谷的芽长和呼吸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GAD活力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在30 h时其活力最高;整个发芽期间L-Glu含量减少程度较小,淀粉含量随发芽时间延长而下降,还原糖含量则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对发芽后的稻谷进行加热稳定GABA试验。结果表明,热水和热风处理均有利于减少发芽稻谷中GABA的损失量,且热水处理的效果优于热风处理。进行了热风干燥试验。热风干燥温度(50℃~70℃)不同,发芽稻谷达到安全含水量所需干燥时间不同,70℃所用时间分别为50℃和60℃时的85.7%和85.1%。经热风干燥的发芽稻谷中GABA、粗蛋白、淀粉、粗纤维、粗脂肪含量略有降低。优化了制作代餐粉的发芽大豆的烘烤条件。干燥后的发芽大豆在140~200℃下10~20 min烘烤时,以170℃烘烤15 min后的发芽大豆籽粒感官品质最好,豆粒呈金黄色,且豆香味浓。进行了发芽稻米代餐粉配方优化试验。发芽稻米粉、发芽大豆粉、淮山药和白芝麻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55%、20%、15%和10%;以此为基料,进行了用添加剂改善冲调性及风味的试验,确定最适添加量为麦芽糊精12%、植脂末9%、白砂糖10%和食盐2%,由此制作的代餐粉口感好,易被消费者接受。
黄迎[8](2019)在《10种莎草科植物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莎草科植物适应性好,生境广阔,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目前对莎草科植物的种子萌发的研究较少,而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的关键环节,这样不利于莎草科植物的推广和利用。本论文以10种莎草科植物种子为材料,探究温度、光照、水分、酸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其休眠类型及休眠破除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蕨状薹草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5℃,十字薹草最适宜的温度是20/30℃,羽状穗砖子苗最适宜的温度是20℃,球穗扁莎、高秆莎草和毛轴莎草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0/35℃,碎米莎草最适宜发芽温度为20/35、25/35℃,风车草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5/35℃,两歧飘拂草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15/30℃。变温和光照更有利于莎草科种子的萌发。蕨状薹草和十字薹草种子不存在休眠,两歧飘拂草为浅度生理休眠种子,浆果薹草为深度生理休眠的种子,其余均为浅度生理休眠种子。2、激素处理和低温层积处理均可打破浅度生理性休眠,但低温层积效果没有激素处理的好;低温层积可打破中度生理性休眠。3、蕨状薹草、球穗扁莎和毛轴莎草既抗旱又抗酸;十字薹草抗旱能力最差;羽状穗砖子苗抗酸能力最差。4、球穗扁莎适合用100 μ mol/LGA3和100 μmol/L MLT解除休眠;两歧飘拂草适合通过变温和低温层积处理来打破休眠;其余种子适合通过变温处理打破休眠。浆果薹草在所有处理下均未发芽。5、十字薹草、碎米莎草可以采用人工老化的方法来预测种子的耐贮藏性;球穗扁莎、毛轴莎草、风车草、两歧飘拂草和高秆莎草人工老化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预测种子的耐贮藏性。
曹阔[9](2019)在《小米谷糠蛋白的分离提取及功能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米谷糠是谷子去皮加工后的产物,其中蛋白质、油脂和多糖的含量丰富。我国小米谷糠资源虽然丰富,但它的深度利用还有待开发,绝大部分未经过加工处理直接作为饲料或者废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利用小米谷糠开发出新的食品或保健品,不仅可以增加种植户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加粮食的来源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开发利用小米谷糠具有现实意义。本课题主要围绕小米谷糠蛋白质的酶法提取、纯化、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定、加工功能性质方面展开研究。测定了小米谷糠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本研究通过筛选得到最适的糖酶为淀粉酶,最适的蛋白酶为碱性蛋白酶。在得到最佳酶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进一步优化最佳提取条件范围。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进行试验设计,用Design-Expert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最佳的提取条件后大量制备蛋白液。将得到蛋白质粗提取液后,用超滤管进一步浓缩,凝胶层析法除去残留的小分子物质。将得到的小米谷糠蛋白液再经等电点法沉淀,真空冷冻干燥,得到小米谷糠蛋白干品。得到干品后测量其纯度,并进行氨基酸分析评定其营养价值。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和加工性质是蛋白质应用中的重要指标,本试验研究了小米谷糠蛋白的乳化性,起泡性,溶解性等加工功能性质。本试验研究了小米谷糠蛋白的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为:淀粉酶(加酶量:1.8%,提取时间:2.2 h,提取温度:55.6℃,pH:6.5)提取率为48.53%;碱性蛋白酶(加酶量:0.7%,提取时间:1.8 h,提取温度:50.0℃,pH:9.0)提取率为72.29%。因此确定先用淀粉酶,再用碱性蛋白酶在各自最佳条件下进行提取,得到谷糠蛋白的提取率为87.96%。纯化后的小米谷糠蛋白纯度为82.61%。得到的小米谷糠蛋白后经氨基酸分析测定,表明其营养价值很高,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到了氨基酸总量的36.3%,除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稍微小于FAO/WTO推荐值外,其他必需氨基酸都符合标准,组氨酸是婴幼儿所必须的氨基酸,其AAS值为205,大于(FAO/WHO)推荐的170。由于小米谷糠蛋白低致敏性的存在,故其在婴幼儿食品蛋白质补充剂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经测定小米谷糠蛋白的等电点为pH=4.4,分子量在11-35 kDa之间。纯化后的谷糠蛋白的乳化性、起泡性、溶解性等加工功能特性良好,适宜用于食品加工中。
刘心悦[10](2018)在《小麦胚芽粉影响面团特性与馒头品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以小麦胚芽-面粉的混合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SC和RVA测定混合粉的热力学性质和糊化性质,采用SEM对比例不同加胚面团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采用低场核磁探究了加胚馒头在储藏过程中的水分分布、水分活度和迁移变化,GC-MS分析了加胚馒头香气中的主要风味物质成分,主要结果如下:1.本实验用小麦粉的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10.60%、0.76%;胚芽中的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为34.80%、10.82%;小麦胚芽中的淀粉含量为40.86%,低于小麦粉的65.78%。将过筛(100目)后的胚芽按照0%、2%、4%、6%、8%、10%的添加比例添加到小麦面粉中,测定混合粉的基本理化性质。差示量热扫描(DSC)和快速黏度分析(RVA)显示加入胚芽后,混合粉的T0(糊化温度)和TP(峰值温度)均随着小麦胚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大,糊化焓值和温程则先升高后下降;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与胚芽的添加量成反比,结果表明淀粉的糊化进程被阻碍,且胚芽的添加比例较小时,RVA参数变化较小。随着小麦胚芽添加比例的逐渐增大,RVA参数变化也随之变大。2.加胚面团的储能模量(G′)高于损耗模量(G′′),且均随着胚芽的添加而增加,损耗角正切(tanδ)随着胚芽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4%和6%处的tanδ大致相同,为最大值。3.随着胚芽粉比例的增加,馒头的亮度、色泽也发生了变化,亮度先增加后下降,在4%处达到峰值;由于高脂肪含量的胚芽的加入,脂类在高温过程中易发生氧化,使馒头的颜色加深,b值持续上升。馒头的硬度、胶着性及咀嚼性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2%时出现最低值;而馒头的弹性、黏聚性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在2%时出现最高值。4.胚芽以2%的比例添加时,面团内部的微观结构基本没有变化,通过SEM结果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气室气孔及面筋网络蛋白薄膜,膨胀的淀粉颗粒嵌在面筋结构中,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构。但大比例胚芽添加后,面筋薄膜破裂,淀粉颗粒外露并变形,面筋结构破损。5.实验采用LF-NMR对加胚馒头储藏后的水分分布和迁移变化进行测定,探究不同麦胚添加比例下馒头的水分变化趋势,得出最适宜储藏的胚芽添加比例。6.GC-MS分析结果表明,麦胚会给馒头带来清香型的香味,但是不同添加比例下,加胚馒头的挥发性成分和种类却不同。醛类、酮类、呋喃类化合物的含量较少,但因其阈值较低,是加胚馒头香气的有效成分。麦胚添加比例越高,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越高,在添加比例为6%时,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含量为66.017%,仅次于10%处的68.923%。
二、水分对米胚芽贮藏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分对米胚芽贮藏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热风干燥条件引起的稻谷水分迁移对其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稻谷及其干燥 |
1.2 稻谷水分迁移规律的研究进展 |
1.3 稻谷品质及其评定指标 |
1.3.1 加工品质 |
1.3.2 食用和感官品质 |
1.3.3 挥发性物质 |
1.4 稻谷分子结构的研究 |
1.4.1 蛋白质二级结构 |
1.4.2 微观结构 |
1.4.3 分子运动性与自由基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
2.2.2 干燥过程中稻谷水分存在状态的变化 |
2.3 本章小结 |
3 稻谷干燥过程中加工品质与感官食味品质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干燥方式对爆腰增率的影响 |
3.2.2 不同干燥方式对出糙率的影响 |
3.2.3 不同干燥方式对质构特性的影响 |
3.2.4 不同干燥方式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
3.2.5 不同干燥方式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3.2.6 不同干燥方式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3.3 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梯度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稻谷干燥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稻谷在干燥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 |
4.2.2 稻谷在干燥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
4.2.3 稻谷在干燥过程中分子运动性的变化 |
4.2.4 稻谷在干燥过程中自由基的变化 |
4.3 稻谷水分梯度与蛋白质二级结构、分子运动的相关性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不同粒径小麦全粉的营养及加工特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不同粒径小麦全粉的制备 |
1.3.2 粒径分布的测定 |
1.3.3 化学成分的测定 |
1.3.4 破损淀粉含量 |
1.3.5 黏度 |
1.3.6 持水性和持油性的测定 |
1.3.7 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
1.3.8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
1.3.9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小麦全粉的形态特征及粒径分布 |
2.2 化学组成 |
2.3 破损淀粉含量 |
2.4 黏度 |
2.5 持水性和持油性 |
2.6 溶解度和膨胀度 |
2.7 冻融稳定性 |
3 结论 |
(3)基于微波、紫外处理的留胚米品质稳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留胚米 |
1.1.1 留胚米简介 |
1.1.2 留胚米的主要营养成分 |
1.1.3 留胚米的储藏保鲜 |
1.2 微波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微波简介 |
1.2.2 微波技术在食品中应用 |
1.3 紫外照射的研究进展 |
1.3.1 紫外照射简介 |
1.3.2 紫外照射在食品中应用 |
1.4 脂肪酶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技术路线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微波处理对留胚米品质稳定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微波处理方法 |
2.3.2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2.3.3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4 碎米率的测定 |
2.3.5 爆腰率的测定 |
2.3.6 单因素实验设计 |
2.3.7 正交试验 |
2.3.8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微波处理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2.4.2 微波处理对水分散失率的影响 |
2.4.3 微波处理对碎米率和爆腰率的影响 |
2.4.4 正交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紫外照射处理对留胚米品质稳定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紫外照射方法 |
3.3.2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3.3.3 水分含量的测定 |
3.3.4 碎米率的测定 |
3.3.5 爆腰率的测定 |
3.3.6 单因素实验设计 |
3.3.7 响应面法优化紫外灭酶工艺 |
3.3.8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紫外照射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3.4.2 紫外照射对水分散失率的影响 |
3.4.3 紫外照射对碎米率、爆腰率的影响 |
3.4.4 响应面优化紫外照射最佳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微波、紫外处理对留胚米理化性质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设计 |
4.3.2 留胚米营养成分测定 |
4.3.3 留胚米糊化特性(RVA)的测定 |
4.3.4 留胚米米饭质构特性的测定 |
4.3.5 留胚米X-RD晶体特性的测定 |
4.3.6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留胚米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
4.4.2 留胚米糊化特性测定结果 |
4.4.3 留胚米饭质构特性测定结果 |
4.4.4 留胚米X-RD结晶特性测定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微波、紫外处理留胚米的储藏期判断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ASLT实验设计 |
5.3.2 留胚米脂肪酸值测定 |
5.3.3 留胚米饭感官评价 |
5.3.4 留胚米糊化特性的测定 |
5.3.5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储藏期间脂肪酸值的变化 |
5.4.2 应用ASLT法预测留胚米的储藏期 |
5.4.3 储藏期间留胚米饭感官评分的变化 |
5.4.4 储藏期间留胚米糊化特性的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课题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贮期病害抑制及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干制果品生产现状及品质劣变问题 |
1.1.1 干制果品生产现状分析 |
1.1.2 干果品质劣变及虫害问题 |
1.1.3 干果致病菌及真菌(霉菌)毒素问题 |
1.2 干果贮藏保质减损技术 |
1.2.1 物理方法 |
1.2.2 化学方法 |
1.3 气体熏蒸技术研究进展 |
1.4 一氧化氮在果品保鲜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制干前、后杏干品质保持及贮期病害抑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致病菌的鉴定 |
2.3.2 NO熏蒸对杏干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 |
2.3.3 NO熏蒸对杏干贮藏品质的影响 |
2.3.4 NO熏蒸对鲜杏制干后杏干品质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红枣贮期品质保持及病害抑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NO熏蒸对灰枣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 |
3.3.2 NO熏蒸对灰枣贮藏品质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优势菌的抑制机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NO对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
4.3.2 NO对真菌的抑菌机制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回收率与定量限 |
5.3.2 NO熏蒸对体内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
5.3.3 NO熏蒸对体外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北方粳稻胚芽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胚芽米的营养价值 |
2 胚芽米的加工流程 |
2.1工艺流程 |
2.2加工胚芽米的主要设备 |
3 留胚率的制约因素 |
3.1子粒形状 |
3.2水分含量 |
3.3稻谷新陈度 |
4 胚芽米的贮藏 |
5 胚芽米市场推广的主要问题 |
5.1技术不成熟 |
5.2方向不正确 |
5.3推广不到位 |
5.4行规不明确 |
5.5适于加工胚芽米水稻品种有待研究 |
5.6加工销售有待加强衔接 |
(6)超高压生产高γ-氨基丁酸米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米酒的概述 |
1.2 糙米及发芽糙米的概述 |
1.2.1 糙米 |
1.2.2 发芽糙米 |
1.2.3 米酒国内外生产与研究现状 |
1.3 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的概述 |
1.3.1 超高压加工技术的原理与特征 |
1.3.2 超高压技术在影响酒类品质方面的应用现状 |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技术路线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验方法 |
2.2.1 发芽糙米酒酿造工艺流程 |
2.2.2 酿造发芽糙米酒操作要点 |
2.2.3 糙米浸泡条件的确定 |
2.2.4 糙米发芽工艺的确定 |
2.2.5 超高压处理 |
2.2.6 发芽糙米酒中GABA含量的检测 |
2.2.7 发芽糙米酒中理化指标的检测 |
2.2.8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 |
2.2.9 感官评价分析方法 |
2.2.10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糙米浸泡条件对发芽糙米中GABA含量的影响 |
3.2 糙米发芽条件对发芽糙米中GABA含量的影响 |
3.3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成品中GABA含量的影响 |
3.3.1 超高压压力对发芽糙米酒中的GABA含量的影响 |
3.3.2 保压时间对发芽糙米酒中的GABA含量的影响 |
3.3.3 温度对发芽糙米酒中的GABA含量的影响 |
3.3.4 响应面法优化超高压最佳处理条件 |
3.4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中理化品质的影响 |
3.4.1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中酒精度的影响 |
3.4.2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中总酸含量的影响 |
3.4.3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中还原糖的影响 |
3.4.4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中氨基酸态氮的影响 |
3.5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成品风味的影响 |
3.5.1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成品香气成分的影响 |
3.5.2 主成分分析不同超高压处理发芽糙米酒的香气成分 |
3.5.3 感官评价分析 |
4 讨论 |
4.1 浸泡条件及发芽条件对发芽糙米中GABA含量的影响 |
4.2 超高压处理条件的确定 |
4.3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理化品质的影响 |
4.4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发芽稻米富集γ-氨基丁酸技术与代餐粉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发芽过程中生理生化与物质变化 |
1.1 呼吸强度变化 |
1.2 酶活力变化 |
1.3 化学成分变化 |
1.4 功能成分变化 |
2 GABA代谢途径及与之有关的酶 |
2.1 谷氨酸脱羧酶 |
2.2 GABA转氨酶 |
2.3 琥珀酸半醛脱氢酶 |
3 GABA对人体的作用 |
3.1 镇静安神 |
3.2 降低血压 |
3.3 调节激素分泌 |
3.4 神经营养作用 |
3.5 调节心率失常 |
3.6 活化肝肾功能 |
3.7 治疗癫痫与哮喘 |
3.8 其它功能 |
4 植物富集GABA调控技术 |
4.1 低温调控 |
4.2 低氧调控 |
4.3 盐分调控 |
4.4 其它调控因素 |
5 代餐粉及其开发现状 |
5.1 代餐粉种类 |
5.2 代餐粉生产技术 |
5.3 代餐粉发展趋势 |
6 立题目的及意义 |
7 本研究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富含Γ-氨基丁酸的发芽稻米生产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料稻谷发芽率和芽长变化 |
2.2 发芽条件优化 |
2.3 发芽稻谷生理生化变化 |
2.4 发芽后稻米中主要物质含量变化 |
2.5 静置时间对发芽稻谷GABA和Glu含量的影响 |
2.6 加热方式对GABA含量的影响 |
2.7 干燥温度对发芽稻谷水分含量的影响 |
2.8 发芽稻米中主要物质含量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富含GABA稻米代餐粉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富含GABA代餐粉生产工艺 |
1.5 试验设计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烘烤条件优化 |
2.2 代餐粉基料配比优化 |
2.3 代餐粉风味优化 |
2.4 代餐粉产品模糊综合评价 |
2.5 稻米代餐粉冲调性试验结果 |
2.6 稻米代餐粉中主要营养成分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8)10种莎草科植物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种子休眠与萌发 |
1.1.1 种子休眠 |
1.1.2 种子萌发 |
1.2 种子老化 |
1.2.1 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 |
1.2.2 人工老化与自然老化的差异 |
1.2.3 老化机理 |
1.3 莎草科植物概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种子千粒重测定 |
2.2.2 种子吸水率测定 |
2.2.3 种子发芽试验 |
2.2.4 种子萌发的温度和光照处理 |
2.2.5 种子萌发的激素处理 |
2.2.6 种子萌发的低温层积处理 |
2.2.7 种子萌发的水分处理 |
2.2.8 种子萌发的酸处理 |
2.2.9 种子萌发的老化处理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种子吸水率 |
3.2 种子萌发的温度和光照处理 |
3.2.1 光照、温度对不同莎草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光照、温度对10种莎草科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3.3.1 不同激素对不同莎草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2 种子萌发的低温层积处理 |
3.4 不同莎草科植物种子抗性研究 |
3.4.1 水分对不同莎草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4.2 水分胁迫后添加不同激素对不同莎草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4.3 不同酸度对不同莎草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5 种子萌发的老化处理 |
3.5.1 种子萌发的人工老化 |
3.5.2 种子萌发的自然老化 |
4、讨论 |
4.1 种子吸水率 |
4.2 环境因子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4.2.1 温度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4.2.2 光照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4.3 休眠的破除 |
4.3.1 激素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4.3.2 低温层积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4.4 种子抗性 |
4.4.1 水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4.4.2 激素对水分胁迫下种子萌发的影响 |
4.4.3 酸度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4.5 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的比较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小米谷糠蛋白的分离提取及功能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谷子和小米简介 |
1.2 小米谷糠简介 |
1.3 小米谷糠成分的研究现状 |
1.4 蛋白质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1.5 酶法提取蛋白质的影响因素 |
1.6 蛋白质的纯化方法研究 |
1.7 小米谷糠蛋白质功能性质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9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试剂 |
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小米谷糠成分测定结果 |
3.2 酶法提取小米谷糠蛋白研究结果 |
3.3 提纯小米谷糠谷蛋白试验结果 |
3.4 谷糠清蛋白氨基酸测定结果 |
3.5 等电点测定和小米谷糠蛋白分子量测定结果 |
3.6 小米谷糠蛋白功能性质研究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小麦胚芽粉影响面团特性与馒头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小麦胚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小麦胚-面粉的面团特性研究现状 |
1.3 小麦胚面制品研究现状 |
1.4 LF-NMR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现状 |
1.4.1 食品中水分状态研究 |
1.4.2 LF-NMR对面粉及面制品的研究 |
1.5 GC-MS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现状 |
1.5.1 食品中气质联用研究现状 |
1.5.2 GC-MS在小麦胚中研究现状 |
1.6 小麦粉的品质评价指标 |
1.6.1 食味评价 |
1.6.2 面粉的差示量热扫描和快速黏度测定 |
1.6.3 面团的动态流变性质和微观结构 |
1.6.4 馒头比容、水分含量以及风味物质 |
2 引言 |
2.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3.1 样品制备方式 |
3.3.2 基本化学成分测定 |
3.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3.3.4 快速黏度测定 |
3.3.5 动态流变测定 |
3.3.6 馒头比容和色差测定 |
3.3.7 质构性质测定 |
3.3.8 低场核磁测定馒头储藏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变化 |
3.3.9 扫描电镜 |
3.3.1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原料基本成分 |
4.2 小麦-胚芽混合粉的热性质DSC分析 |
4.3 小麦-胚芽混合粉的糊化性质RVA分析 |
4.4 小麦-胚芽混合粉的面团流变性质分析 |
4.5 麦胚对面团的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 |
4.6 麦胚馒头的加工品质特性分析 |
4.6.1 麦胚馒头的比容和色差变化分析 |
4.6.2 麦胚馒头的质构TPA分析 |
4.7 低场核磁对麦胚馒头在储藏过程中水分状态变化的研究 |
4.8 麦胚馒头的风味物质GC-MS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水分对米胚芽贮藏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热风干燥条件引起的稻谷水分迁移对其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不同粒径小麦全粉的营养及加工特性比较[J]. 周晚霞,黎怡红,陈炎,刘芳梅,赵雷,胡卓炎,王凯.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9)
- [3]基于微波、紫外处理的留胚米品质稳定技术研究[D]. 姜蓓.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贮期病害抑制及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D]. 陈燕. 新疆大学, 2020(06)
- [5]北方粳稻胚芽米研究进展[J]. 乔金玲,张景龙. 现代化农业, 2019(08)
- [6]超高压生产高γ-氨基丁酸米酒工艺研究[D]. 范明成.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1)
- [7]发芽稻米富集γ-氨基丁酸技术与代餐粉开发[D]. 施裕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10种莎草科植物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D]. 黄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小米谷糠蛋白的分离提取及功能性质研究[D]. 曹阔.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10]小麦胚芽粉影响面团特性与馒头品质研究[D]. 刘心悦.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