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英语课学习中的几个认知问题和方法问题

公共英语课学习中的几个认知问题和方法问题

一、学习公共英语课的几个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文华俊[1](2013)在《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调查对象分大学生和中学生两类,同时专项调查维吾尔族学生参加社会培训班英语学习的情况。调查方法为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结果表明:缺乏针对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教学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导致英语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不协调。学校对“民考民”学生的英语教学重视不够,教学软件和硬件不足,教材不合适,课程安排不恰当等,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学生个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高热情,低行动”的特点,学习动机不明,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处理好母语、汉语和英语三者之间的关系。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英语教育与培训班英语教育互为补充,但大学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如社会培训班。针对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规范与管理:首先,出台针对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的政策,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课程建设细则。其次,尽早确立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考试在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地位,以及就业英语考核的标准及方式。再次,需打破既有课程体系,根据校本实际,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最后,维吾尔族学生应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并将英语学习热情和兴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注重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付荣文[2](2019)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文中提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是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及地区“国际行走”的重要语言战略规划,其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不少国家外语战略研究的核心命题。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传播文化和宣传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外语教育的“外向型”价值取向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在区域性、地域性方面的相关规划还比较欠缺,“一刀切”式的政策模式难免会引起外语教育发展不均衡,甚至有可能造成因为外语问题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在政策规划的主体方面,目前大多从政府决策或专家论证的视角进行,而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对教育政策进行规划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属于语言政策与规划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关涉三语教育问题,需要观照民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认知和文化发展方面的现实困境,以及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educator acting as policy maker)。本论文基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政策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公众参与(即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在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方面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与国家基础阶段的教育政策对应衔接情况如何?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如何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论文参考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过程及价值模型,把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视为一个“动静结合”的系统,既有静态的政策文本及背景分析,也有关于政策制定、执行及评价的动态发展过程考察,从发展的角度规划基础外语教育政策。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发现包括:政策内容方面,绝大多数外语教师都认为有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会更有利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民族地区的外语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内容比较缺乏,民族外语教师大多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参加高级别的外语教育培训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应该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政策过程方面,工作年限在11-20年之间的外语教师表现出了在政策制定中积极参与的意愿。当前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如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与考试导向的矛盾和冲突。超过半数的外语教师会在自己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融入本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但限于外语课时安排及教师考核等条件,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从政策价值的维度来看,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公共价值属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多数教师认为需要关注民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个体差异,外语教育是传承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和途径,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自下而上的实地调研来收集研究数据。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与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师和学生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批判性的听取了相关行政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相对客观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措施。在研究视角上,立足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从公众参与的视角,结合教育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来研究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从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三个维度,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中的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教育、政策制定、公共价值追求等,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阶段学生的外语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在研究选题上,关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与现有研究形成互补。本研究建议,在政策过程规划中主张多元政策规划主体共同参与。将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政策规划模式对应衔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在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在政策价值规划方面观照教育公平与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样本来源涵盖了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所有学段,但初、高中部的样本较多,小学部分较少,样本不够均衡是本研究的局限之一。此外,本研究的文本分析均是通过人工归并分析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资料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技术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今后的研究可尝试借助一些质性分析软件如Nvivo来帮助质性数据的分析,确保研究材料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赵贵旺[3](2013)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并实施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医学院校还未真正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还未真正开展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并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可供其他医学院校参考的客观、科学的教学体系。导致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仍停留在盲从国内主要的教学潮流,或机械地套用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难以体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所应具有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论文以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为背景,综合运用教育学、语言学、特殊用途英语、外语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系统论、建构主义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分析法及案例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建构一套适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体系,即大学公共英语——大学公共医学英语——医学英语相结合的全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旨在对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缘起、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的中心内容、研究思路和论文基本框架结构、研究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等问题做出简要说明。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学界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研究,并在简要介绍亚洲相关国家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回顾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不同历史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对当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三章,研究假设部分。根据前期理论及实践研究基础,提出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设想。论文大胆提出了大学公共英语——大学公共医学英语——医学专业英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即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英语,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做好中学英语学习与大学英语学习有效衔接和过渡,是学生各项语言技能得到进一步体系化的学习,深入和巩固,逐步形成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和习惯。大学二年级,进行本文提出的大学公共医学英语,旨在为学生在学专业医学英语与公共英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大学英语学习向医学专业英语学习的过渡;大学三年级进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即结合医学专业进行的医学英语教学。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选取河北医科大学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将本研究所构建的新型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并分别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师资培养、教材选编、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跟踪调研,以确定本教学体系的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结果及分析部分。着重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本教学体系中的具体实施与应用状况,探讨影响新兴教学体系实施的相关因素,如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教学测试及教学管理、教师培养及教学评价、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等因素,并提出《大学医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总结论文提出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体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操作的。它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找到了出路。论文最后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未来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展望,强调形成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大纲创作的迫切性。然而,由于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只从宏观的角度提出课题所构建的符合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发展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本人真诚地希望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国内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及一线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李向勤[4](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亓明俊[5](2019)在《中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下,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之一,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如何提升众多大学英语教师的归属感、责任感、获得感,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已有关于教师专业认同的研究从研究内容看,或是针对某一教师群体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或是不同教师群体专业认同的对比研究,或仅仅考察教师专业认同的某一方面,从研究方法看有单纯的量化或质性研究,很少有研究从多理论视角、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研究国内数量庞大的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大英新手教师的专业认同也鲜有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该教师群体专业学习和专业认同的发展路径研究。本研究参照实践共同体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借鉴反思性实践等概念,构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的发展路径。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在实践共同体提供的各种学习情境中,与专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进行不断互动和沟通的过程。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现状如何?2)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的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的专业认同的提升路径有哪些?本研究采用国内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较大规模样本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探究,通过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全国二十余所地方高校,通过调查问卷、叙事问卷、半结构访谈等方法调查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试图在最大程度上走进该教师群体,体察该群体尤其是新手教师的内心诉求,勾画其专业认同框架,记录他(她)们的专业实践。获得的量化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质性部分通过主题分析的方法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新手教师入职初期,自我认同趋于理想状态,教学认同比重高于科研认同,在各种子身份角色转换中经常遇到各种冲突和压力,面临认同困惑。教师自身的成长背景、专业素养和从业经历是影响教师专业认同建立的个人因素;同时,师长、同行、家人和学生是影响大英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建构的“重要他人”,大英新手教师在与这些“重要他人”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提供的教研条件和考评制度为大英新手教师专业认同提供重要环境,成为影响大英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建构的重要的外在因素。亟需给大英新手教师提供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机会,从而有利于其通过各种中介工具和学习资源,探求更多合法的边缘化参与的机会,在专业情境和生活情境提供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与他人沟通,加强教研学习,提升专业能力,逐步寻找归属感、提升价值感,实现其专业认同的发展。本研究针对国内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的现状,尝试建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发展路径,为此类学校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的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进步提供参照,为提升外语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外语教师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谢斯[6](2013)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丏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语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外语人才不仅仅要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并熟练掌握在专业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从业所需要的专门外语语言能力。目前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即英语语言技能与文化教学和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互不联系,独立进行,虽大部分体育院校英语专业都开设有《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这一课程,有的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还开设了一些用英语讲授的体育学科课程,但仅仅依靠这些为数不多的将英语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的课程来培养从事专业学科领域研究和工作所需要的专门外语语言能力显得杯水车薪。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一种将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实现有效促进第二语言基本功习得和专业学科外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可能。国内外对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大都是围绕对某一门专业学科课程或语言课程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并研究该模式对于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将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贯穿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建立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体系。国外的许多实验研究证实了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能力的有效性,国内的为数不多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了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但对于在中国体育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体育院校的英语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进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设计,并通过实验研究检测其在提高体育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人际语言技能(综合英语能力)和认知学术英语能力(体育英语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并分析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此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在建立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方面,在各个体育院校的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英语语言技能类、英语语言文化类、体育英语类、体育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类等课程构成培养学生基本人际语言技能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的主体课程,本研究将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整合入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根据这些主体课程的不同教学目标侧重点和教学内容特点,进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设计。对采用保护模式和辅助模式教学的课程的教师合作方式进行了设计,并对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在实证研究方面,本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011级英语专业为实验对象,对其《基础英语》和《体育运动项目英语》两门课程进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实验研究,并进行了课堂教学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学实验研究和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1.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能提高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包括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并没有显着帮助,同时,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其综合英语能力的效果比对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的效果要更为显着。2.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体育英语能力,能够显着地提高体育英语听力能力、体育英语阅读能力,体育英语词汇表达能力和体育英语翻译能力。3.课堂教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理解输入和二语输出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第二语言和运用学习策略和已有知识来完成真实任务的真实语境,并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需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和体育英语能力。但在词汇和语法教学方面有所欠缺,对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的教学效果也有限。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建立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贯穿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人际语言技能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可在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中实施,作为众多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中的一种选择。

张雪红[7](2014)在《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机构,我国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教学应如何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任务,成为我国语言教学界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也将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一步步推向深入。在探索语言教学如何与大学生主修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线投向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一种典型的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语言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国内所有对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所能发挥作用的研究中,仍是将之放在通用英语教学的大前提下的探讨。本研究则跳出了通用英语的框框,将整个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完全放在专门用途英语方法下来建构。因此本研究的假设得以形成,即:针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是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的大学ESP课程系统。本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大学公共英语和ESP教学方法结合更具科学性。因此本研究从对专门用途英语性质的研究入手,对ESP这种语言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放在中国情境下进行了解读。研究认为ESP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方法体系,可以为英语语言课程建构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课程的设计面对的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以就业或进行学术深造为目的成人或即将成人的学习者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学习需求,通过促进学习者用语言完成目标领域中实际任务的语言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原有语言能力基础上,高效率地获取语言与学科领域知识。这样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论正是我国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革新性的课程开发指导理论。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ESP与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确实有许多契合之处。但是我国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否有必要ESP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对当前情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合理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在对全国7所重点高校现有英语课程的设置通过网络进行调查后,提出中国语言教学目标应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对各校开设的ESP课程进行考察并将之与国外高校的ESP课程进行比较与反思后,明确目前中国高校ESP课程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ESP课程,没能与通用英语相辅相成,大学英语课程仍是以通用英语为重心,体现不出与中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区别,对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所以研究对目标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进行了分解,并将之与ESP方法下的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一一对应起来,最后从课程目标性质的角度,明确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应该定位为“大学ESP”课程。至此本研究假设的成立已找到了依据。可是“大学ESP课程”还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具体模式如何?研究通过探讨国内高校中的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内容与语言关系的处理上,明确双语课程不属于语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属于ESP性质的课程,是大学ESP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研究提出了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应是真正彻底的ESP课程,它是面向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二阶段式学科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课程,属于英语语言课程体系;第一阶段的课程是以共核语言和宽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按大类专业设置分两个学期修习完成的大学ESP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的课程则是“专门性”更高的高阶大学ESP课程,学生在完成大学ESP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再修习两个学期的高阶ESP课程。在建立起具体的课程模式后,本研究选择多所一本类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从高校新近毕业,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职业场人士以及各一本类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共400人作为调查对象,对该课程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80%以上在校学生认为大学ESP课程模式比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模式更为科学,更符合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他们更愿意选择大学ESP课程。而高达95.2%的职场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师中也有81.8%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模式更符合大学生的语言需求,大多数认为自已通过一定的培训,可以胜任ESP教师工作。但有部分教师对其可行性还是持保留态度,主要顾虑是师资和课程设置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也承认在课程模式的实现过程,必然会遇到问题,但是如果一种课程模式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我们就应该努力推广,排除困难。模式确立之后,本研究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具体构建。研究提出并论证了语言教学结构观、功能观、迁移理论及活动论为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建构在理论上提供最为直接的宏观指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如何为大学ESP课程的建构提供学习理论的支撑。再从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上,提出大学ESP课程‖模式下的ESP课程的开发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以及测试,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思路。从理论上来看,本研究突破国内其它研究者对我国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构想,大胆地提出了“大学ESP课程”这一概念,认为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一个大学ESP课程体系,在对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的ESP类课程进行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境下,具体的ESP课程模式,并对该课程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为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从实践上,本研究对于大学ESP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在实践上提供了具体的做法。

罗军[8](2018)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务院2015年7月4日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此后,“互联网+”迅速成为各行业追捧的热词并影响到了教育领域。“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等等。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何去何从?本文以xx职业学院为例,对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探讨,试图为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简要陈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对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并对“互联网+教育”的背景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给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其次,通过问卷调研对xx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揭示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有待提升;第二,教学内容缺乏层级性,教学资源有待丰富;第三,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学理念有待转变;第四,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评价方式有待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策略:以学生基础为依据,合理选取教材与教学内容;以网络资源为支撑,实现教学目标的梯度上升;以混合式教学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霍艳娟[9](2017)在《中国EFL学习者英语能力评价研究 ——以中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在当前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外语能力作为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如何通过教育评价促进外语能力发展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界定语言能力与评价的内涵为起点,以学生外语能力评价为主线,依据国内外现有外语能力描述框架与评价机制,借助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者试图为我国英语人才培养以及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建设,国家层面英语能力评价的政策制定,保障机制的完善提供资政建议。本论文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有关英语能力评价的探索性研究。研究整合语言能力、教育评价、外语教育政策、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视角,梳理中外语言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拓宽语言能力的研究对象,探寻我国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的有效途径。基于前人的研究,在当前英语高考制度改革,核心素养等国家层面重大教育决策提出之时,针对英语教育中能力评价这一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的一种对接性研究。本研究认为,我国当下英语教育不仅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同时对其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给予更多关注与评价。在研究目标上,本研究不拘泥于英语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还进行了实证调查,探索我国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使英语能力评价研究的成果更具实践意义。本研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挖掘,旨在对当前英语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拟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如何?第二,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现状如何?第三,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在实证研究阶段,笔者综合运用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教师访谈和专家访谈的质性和量化混合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力求呈现出我国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现状。参考国内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的相关文件以及国外知名教育评价项目实施办法,借鉴国内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根据本研究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如何监管,基于我国核心素养构建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框架,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五大维度(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功能)进行论述并且给出评价建议。本研究认为我国英语能力评价制定者应加强与一线英语教学部门特别是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沟通,传达其评价政策指令,并使之尽量清晰;国家、地方、学校需要通力合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共同为提升我国学生英语能力而努力;要为农村尤其是英语教学条件较差的地区提供教育资源支持,保证教育公平;学校需要尽量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促进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加强中、东、西部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教学交流,相互观摩学习,教师本人要主动增强反思和学习意识;农村支教政策还需要进一步从教育政策上进行完善,保证评价的一致性与衔接性;教育决策部门应加强教育目标及评价目标的研究,使其更加具体,易于实践操作;关注多元智能,挖掘学生的多元智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具备学习潜质;重视评价提供证据的作用,多元方式收集学生英语能力的数据,此举不仅有利于教学实践还有利于上级教育部门随时关注教育的发展变化;教育主管部门搭建平台,及时帮助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小学英语由于在开设时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方面存在地域甚至学校的差异,在评价内容上应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富有个性、针对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尽量做到只评不考。

王语秋[10](2020)在《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以N市Y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外交流也越发频繁。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在我国的国民教育当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语课外阅读作为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又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全国首届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讨会发布的《全国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倡议》以及同年出版的《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更凸显了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对N市Y小学的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本研究主要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等人归纳出的我国中小学生外语阅读素养的九个基本要素,从中选取了部分要素设计了本次的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主要从小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英语课外阅读体验、英语课外阅读材料、英语课外阅读方法、英语课外阅读过程中阅读阻碍因素等五个维度进行。通过调查,本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主要存在的问题:小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缺少选择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的方法指导、阅读策略使用不恰当、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欠缺以及学校教师、家长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并从老师、家长和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最终提出了改进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的建议措施。首先,教师需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英语课外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明白英语课外阅读的意义,并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注重引导英语课外阅读,通过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给学生营造宽松氛围。其次,家长需转变思维方式,并同步强调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当培养与孩子一起阅读的习惯,保障孩子的阅读时间,让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教师应当担负起阅读材料推荐的责任,家长则应是阅读材料选购的角色,充分合理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为孩子选出最适合阅读的英语课外读物。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积极倡导,逐步优化英语课外阅读活动,例如利用学校集体活动的空窗期,不定期地组织全校读书会。同时加强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推荐。

二、学习公共英语课的几个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公共英语课的几个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目标
    0.3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
第1章 新疆外语教育
    1.1 新疆外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1.1.1 我国外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1.1.2 新疆外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1.2 新疆外语教育政策
    1.3 新疆外语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性
        1.3.1 优势
        1.3.2 局限性
    小结
第2章 新疆少数民族英语教育文献综述
    2.1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研究
        2.1.1 认识上的差异
        2.1.2 语言习得特点
        2.1.3 障碍因素
    2.2 新疆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研究
        2.2.1 教学问题
        2.2.2 对教材的认识
        2.2.3 师资队伍
    小结
第3章 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3.1 英语学习现状和因素分析
        3.1.1 学习现状
        3.1.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
    3.2 英语学习校际差异
        3.2.1 学习现状校际差异
        3.2.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校际差异
    3.3 英语学习班级类型差异
        3.3.1 学习现状班级差异
        3.3.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班级差异
    3.4 英语学习年级差异
        3.4.1 学习现状年级差异
        3.4.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年级差异
    3.5 英语学习性别差异
        3.5.1 学习现状性别差异
        3.5.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性别差异
    3.6 问题与反思
        3.6.1 问题
        3.6.2 反思
第4章 喀什市第六中学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个案调查
    4.1 英语学习现状和因素分析
        4.1.1 学习现状
        4.1.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
    4.2 宏志班、双语班、普通班英语学习对比
        4.2.1 学习现状班级对比
        4.2.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班级对比
    小结
第5章 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5.1 概况
        5.1.1 生源地
        5.1.2 英语基础
        5.1.3 学生规模
        5.1.4 学生专业
        5.1.5 年级分布
        5.1.6 学生特性
    5.2 大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认识
        5.2.1 开课认识
        5.2.2 对英语学习的看法
        5.2.3 英语对自己的影响
        5.2.4 学习语言的选择
        5.2.5 英语重要性认识
        5.2.6 学习意义
    5.3 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
        5.3.1 学习动机
        5.3.2 学习方法
        5.3.3 自学时间
        5.3.4 第二课堂活动
        5.3.5 学习优势
        5.3.6 语言迁移
    5.4 校本教育
        5.4.1 教学对象
        5.4.2 开课情况
        5.4.3 教材
        5.4.4 师资
        5.4.5 教学大纲、教案
        5.4.6 教学内容
        5.4.7 教学方法
        5.4.8 教学设施
        5.4.9 检测方式
        5.4.10 教学改革
        5.4.11 教学效果
    反思
第6章 社会培训班英语教育
    6.1 社会培训班
        6.1.1 培训班规模
        6.1.2 培训班之间的竞争
        6.1.3 培训班的优势
        6.1.4 培训班的不足
        6.1.5 培训班的价值
    6.2 大学与培训班英语教育对比
        6.2.1 学校与培训班班级规模
        6.2.2 学校与培训班学习内容
        6.2.3 使用教材和教材难易度
        6.2.4 教师的民族成分
        6.2.5 学校和培训班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
        6.2.6 语言使用环境
        6.2.7 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使用
        6.2.8 学习过程中的语言使用
        6.2.9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结语
    7.1 结论
    7.2 反思
    7.3 对策
    7.4 本研究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纪实
附录二:大学生英语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三:中学生英语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四: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
        1.1.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论文体系架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主体的视角
        2.1.1 政府决策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1.2 专家论证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1.3 公众参与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的理论视角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文化理论
        2.2.3 语言政策与规划理论
        2.2.4 公共政策学理论
    2.3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路径
        2.3.1 政策内容规划
        2.3.2 政策过程规划
        2.3.3 政策价值规划
    2.4 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2.4.1 公众参与
        2.4.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4.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
    2.5 本论文的研究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概况
    3.1 贵州地区的基本概况
        3.1.1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3.1.2 基础教育学校发展概况
        3.1.3 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3.2 贵州民族地区的基本概况
        3.2.1 民族地区的基本分布
        3.2.2 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概况
        3.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
        3.2.4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3.2.5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4.1 先导研究
        4.1.1 先导研究设计
        4.1.2 先导研究开放式访谈结果
        4.1.3 先导研究问卷的编制及修改
        4.1.4 先导问卷结果及问卷修正
    4.2 正式研究
        4.2.1 研究问题
        4.2.2 研究变量
        4.2.3 研究对象
    4.3 数据收集与整理
        4.3.1 量化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3.2 开放式问题的收集与整理
    4.4 研究方法
        4.4.1 内容分析法
        4.4.2 问卷调查法
        4.4.3 访谈法
    4.5 研究伦理考量
        4.5.1 事先告知
        4.5.2 公开身份
        4.5.3 保护隐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化数据分析与讨论
    5.1 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问卷背景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统计
        5.2.2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小结
    5.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内容研究
        5.3.1 英语课程实施方案
        5.3.2 教师教育培训
        5.3.3 外语考试测评
        5.3.4 外语教研工作计划
    5.4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过程研究
        5.4.1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
        5.4.2 外语教育政策实施
        5.4.3 外语教育政策评价
    5.5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价值研究
        5.5.1 教育政策公共价值追求
        5.5.2 政策主体的价值倡导
        5.5.3 利益群体的价值协调
    5.6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
        5.6.1 开放式问题1统计分析
        5.6.2 开放式问题2统计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质性数据分析与讨论
    6.1 国家宏观层面教育政策
        6.1.1 课程育人
        6.1.2 外语语种规划
        6.1.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6.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考察
        6.2.1《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依据、理念及原则
        6.2.2《英语课标2011版》价值考察
        6.2.3《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6.2.4《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依据
        6.2.5《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6.3 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6.3.1 半结构式访谈设计
        6.3.2 访谈数据的整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7.1 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政策过程规划的多元参与模式
        7.1.1 政府决策主体与公众参与的对应衔接
        7.1.2 民族外语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性
        7.1.3 专家论证与公众参与在政策规划中的协调
    7.2 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
        7.2.1 资源观视角下弥合外语课程中的民族文化缺位
        7.2.2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7.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7.3 政策价值规划观照教育公平与学生全面发展
        7.3.1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内同步
        7.3.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际接轨
        7.3.3 民族地区学生的外语学习与个人成长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创新点
    8.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调查问卷-中小学教师版
    附录 2: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3: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4: A校的外语教研组集体备课方案
    附录 5: B校的英语组教研活动方案
    附录 6: B校7年级英语组计划
    附录 7: 本人田野调查的微信记录

(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必要性
        三、 本研究的可行性
    第二节 研究的中心内容及重难点
        一、 研究的中心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
        三、 研究的难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 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 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
        一、 与本研究相关的具有影响力的着作
        二、 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二节 亚洲相关国家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情况介绍
        一、 韩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特色
        二、 日本高等医学院校大学医学英语教育的先进之处
    第三节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不同历史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一、 高等医学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起步阶段(1949年—1956年)
        二、 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恢复阶段(1957年—1965年)
        三、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中断阶段(1966年—1976年)
        四、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复苏阶段(1977年—1984年)
        五、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稳定发展阶段(1985年—2001年
        六、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阶段(2002年至今)
    第四节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 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情况介绍
        二、 我国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教学设想
    第一节 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一、 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二、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与分析
    第二节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的理论分析
        一、 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学生观”
        二、 建构主义中的“形成性评估”
        三、 ESP理论
    第三节 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教学设想
        一、 课题研究所构建的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概述
        二、 大学一年级的教学设想(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设想)
        三、 大学二年级的教学设想及实践
        四、 大学三年级的教学设想
        五、 大学三年级后的教学设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河北医科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个案研究
        一、 研究过程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本教学体系应用后相关学术活动及反馈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研究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第二节 《大学医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缺少及教学实施的政策性困难
    第三节 影响新型教学体系实施的相关因素
        一、 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
        二、 教师培养
        三、 学生学习动机及四、六级考试的关系
        四、 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
        五、 课时要求及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关系
    第四节 其他院校的认同及对教师、学生心理影响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预期展望
        一、 制定《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二、 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价值
        1.3.2 理论价值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2.1.2 英语演讲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2.4.4 项目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3.4.1 总体思路
        3.4.2 .实施步骤
        3.4.3 研究过程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分析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4.1.1 问题的确立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4.2.1 制定行动计划
        4.2.2 实施行动研究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4.3.1 研究过程总结
        4.3.2 行动研究结果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5.1.1 问题的确立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5.2.1 制定行动计划
        5.2.2 实施行动研究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5.3.1 研究过程总结
        5.3.2 行动研究结果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6.1.1 问题的确立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6.2.1 制定行动计划
        6.2.2 实施行动研究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3.1 研究过程总结
        6.3.2 行动研究结果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7.1.1 测试数据
        7.1.2 问卷调查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7.1.5 访谈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7.3 研究结论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7.6 研究展望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中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概念界定
        2.2.1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
        2.2.2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
    2.3 教师专业认同研究
        2.3.1 国外教师专业认同研究
        2.3.2 国内教师专业认同研究
    2.4 新手教师研究
    2.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导言
    3.2 实践共同体理论
        3.2.1 实践共同体概念
        3.2.2 实践共同体与教师专业认同
    3.3 社会文化理论
        3.3.1 活动理论概览
        3.3.2 活动理论与教师专业认同
    3.4 反思性实践
        3.4.1 反思性实践综述
        3.4.2 反思性实践与教师专业认同
    3.5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导言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参与者
    4.4 研究方法
    4.5 数据分析
        4.5.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5.2 叙事问卷结果分析
        4.5.3 访谈结果分析
    4.6 研究伦理
    4.7 小结
第五章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现状
    5.1 导言
    5.2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态度
        5.2.1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自我认同
        5.2.2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教学认同
        5.2.3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科研认同
    5.3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实践
        5.3.1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教学实践
        5.3.2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科研实践
    5.4 小结
第六章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6.1 导言
    6.2 教师自我
        6.2.1 成长背景
        6.2.2 专业素养
        6.2.3 从业经历
    6.3 重要他人
        6.3.1 师长
        6.3.2 同行
        6.3.3 家人
        6.3.4 学生
    6.4 工作环境
        6.4.1 教研条件
        6.4.2 学校机制
    6.5 小结
第七章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提升路径
    7.1 导言
    7.2 提升专业能力
        7.2.1 语言能力提升
        7.2.2 学术能力提升
    7.3 加强教研学习
        7.3.1 青年教师导师制
        7.3.2 教师教研小组制
    7.4 提供发展保障
        7.4.1 优化教研环境
        7.4.2 改进学校机制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综述
    8.2 研究创新和启示
    8.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二 试测调查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附录三 试测调查问卷SPEAMAN相关分析结果
附录四 正式调查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附录五 正式调查问卷SPEAMAN相关分析结果
附录六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叙事问卷
附录七 大学英语教师先导访谈提纲
附录八 大学英语教师追加访谈提纲
附录九 大学英语教师正式访谈提纲
附录十 参与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十一“课堂内教学实践”访谈数据编码表
附录十二“课堂外教学实践”访谈数据编码表
附录十三 教师叙事问卷节选
附录十四 教师访谈转写稿节选

(6)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丏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
        1.1.1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寻求提高体育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1.1.2 建立体育院校英语丏业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1.1.3 实证研究体育院校英语丏业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以内容为依托教学模式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以内容为依托教学模式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CBI)
    2.1 CBI的定义
    2.2 CBI的基本原理
    2.3 CBI的理论基础
        2.3.1 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知主义学习理论
        2.3.3 Anderson的ACT模式
        2.3.4 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说
        2.3.5 Swain的输出假设
        2.3.6 Cummins的双层技能模式
    2.4 CBI的连续体
        2.4.1 全部沉浸式教学和部分沉浸式教学
        2.4.2 保护模式
        2.4.3 辅助模式
        2.4.4 主题模式
        2.4.5 练习经常涉及内容的语言课程
    2.5 CBI教学方法
        2.5.1 6T教学法
        2.5.2 跨学科写作和学科英语写作
        2.5.3 基于语篇知识结构教学法
        2.5.4 体裁教学法
        2.5.5 任务型教学法
        2.5.6 O' Malley 和Chamot的认知语言学习途径
        2.5.7 全语言教学法
    2.6 CBI的教学评价
        2.6.1 试型评价
        2.6.2 测试型评价
        2.6.3 Short的CBI评价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现状
    3.1 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
    3.2 课程设置
        3.2.1 学分和学时分配
        3.2.2 课程结构和内容
    3.3 教学模式
    3.4 师资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设计
    4.1 教学目标设计
        4.1.1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4.1.2 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4.1.3 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4.2 教学方法设计
        4.2.1 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设计
        4.2.2 英语语言文化类课程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设计
        4.2.3 体育英语类课程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设计
        4.2.4 体育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类课程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设计
    4.3 教学评价设计
    4.4 实现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设计与方法
    5.1 实证研究设计
    5.2 实证研究对象
    5.3 实证研究工具
        5.3.1 英语专业四级试卷
        5.3.2 自制的体育英语试卷
        5.3.3 《基础英语》课程调查问卷
        5.3.4 《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程调查问卷
        5.3.5 《基础英语》课堂观察记录
        5.3.6 《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堂观察记录
    5.4 数据收集和分析
        5.4.1 英语专业四级测试结果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5.4.2 体育英语试卷测试结果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5.4.3 《基础英语》课程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5.4.4 《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程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5.4.5 《基础英语》课堂观察记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5.4.6 《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堂观察记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教学效果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1.1 《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效果实证研究结果
        6.1.2 《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程教学效果实证研究结果
        6.1.3 教学效果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6.2 课堂教学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2.1 《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实证研究结果
        6.2.2 《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结果
        6.2.3 课堂教学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存在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7)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解释
    1.5 论文结构
    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ESP 起源与发展
    2.2 国外 ESP 研究
    2.3 国内 ESP 研究
第3章 ESP 本体研究
    3.1 ESP 界定
    3.2 ESP 特征
    3.3 ESP 分类
    3.4 ESP 发展的重要阶段
    3.5 对 ESP 中“专门性”的剖析
    3.6 基于中国情境的 ESP 概念评述
    小结
第4章 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定位
    4.1 我国当前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性质
    4.2 国内大学 ESP 课程概况研究
    4.3 欧洲大学的 ESP 课程情况调查
    4.4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定位
    小结
第5章 中国情境下的大学 ESP 课程模式
    5.1 内容与语言的关系
    5.2 差异之对比分析
    5.3 中国情境下大学 ESP 课程具体模式
第6章 大学 ESP 课程建构
    6.1 大学 ESP 课程建构理论
    6.2 大学 ESP 课程建构方法技术
    6.3 大学 ESP 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6.4 大学 ESP 教师队伍建设
第7章 研究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我国大学 ESP 课程建设中要思考的问题
    7.3 大学 ESP 课程分类标准建议
    7.4 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书目
附录一 南昌大学专业英语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大学 ESP 课程模式科学性与可行性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三 大学 ESP 课程模式科学性与可行性职场人士调查问卷
附录四 大学 ESP 课程模式科学性与可行性大学英语教师调查问卷

(8)“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二、“互联网十教育”背景下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关于五年制高职的界定
第二章 “互联网+教育”的特征及其对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影响
    第一节 “互联网+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
        一、“互联网+教育”产生的背景
        二、“互联网+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互联网+教育”对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将更加明确合理
        二、教学资源将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学手段将更加灵活多样
        四、教学评价将实现多元交互
第三章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一、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情况
        二、教材选取与教学内容情况
        三、教学资源配置情况
        四、教学手段、方法与效果
        五、教学评价方式情况
    第二节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二、教学内容缺乏层级性,教学资源有待丰富
        三、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学理念有待转变
        四、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第四章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第一节 以学生基础为依据,合理选取教材与教学内容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二、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三、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与处理教材内容
    第二节 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实现教学目标的梯度上升
        一、语言知识目标的梯度上升
        二、语言技能目标的梯度上升
        三、情感态度目标的梯度上升
        四、文化意识目标的梯度上升
        五、学习策略目标的梯度上升
    第三节 以混合式教学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
        一、实现课堂翻转,创新教学模式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第四节 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注重学习过程,采取多元评价
        二、凸显能力培养,实行分类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中国EFL学习者英语能力评价研究 ——以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术语的界定
        2.1.1 语言能力
        2.1.2 教育评价
        2.1.3 教育政策
    2.2 我国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
        2.2.1 中小学教育评价政策
        2.2.2 中小学阶段英语大纲/课标
        2.2.3 新课程改革时代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
        2.2.4 成绩与不足
    2.3 国内外英语能力评价研究
        2.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语言能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3.1 人本主义理论
    3.2 多元智能理论
    3.3 建构主义理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EFL学习者英语能力评价现状调查研究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过程
    4.5 数据收集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5.2 教师问卷与访谈调查结果与讨论
    5.3 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6.1 国际教育评价项目经验
        6.1.1 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价NAEP
        6.1.2 OECD/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6.2 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
    6.3 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维度
        6.3.1 评价目标
        6.3.2 评价内容
        6.3.3 评价方法
        6.3.4 评价主体
        6.3.5 评价功能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发现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问卷
    附录2 小学英语教师问卷
    附录3 中学英语教师问卷
    附录4 小学英语教师访谈题纲
    附录5 初中英语教师访谈题纲
    附录6 高中教师访谈题纲
    附录7 专家访谈题纲

(10)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以N市Y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重要性
        1.1.2 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英语课外阅读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7 文献综述
        1.7.1 国外的有关研究
        1.7.2 国内的有关研究
第2章 现状调查研究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工具的编制
        2.2.1 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2.2.2 三——六年级Sight words测试卷
        2.2.3 三——六年级阅读材料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2.3.1 各年级小学生英语等第分布情况
        2.3.2 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调查研究
        2.3.3 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体验的调查研究
        2.3.4 对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方法的调查研究
        2.3.5 对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的调查研究
        2.3.6 对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过程中阅读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
        2.3.7 调查研究小结
第3章 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3.1 小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
    3.2 小学生缺少选择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的方法指导
    3.3 小学生阅读策略使用不恰当
    3.4 小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欠缺
        3.4.1 词汇量不足
        3.4.2 句子理解困难
        3.4.3 文化背景不了解
    3.5 老师和学校不够重视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3.6 家长忽略孩子的英语课外阅读
第4章 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小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4.2 缺少来自学校的支持
        4.2.1 缺少阅读指导方面的支持
        4.2.2 缺少阅读材料方面的支持
        4.2.3 缺少多元化阅读评价体系
    4.3 缺少来自老师的引导
    4.4 缺少适合阅读的家庭氛围
    4.5 缺少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
第5章 改进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的建议措施
    5.1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英语课外阅读兴趣
    5.2 转变教师思维方式,注重引导英语课外阅读
    5.3 转变家长思维方式,强调英语课外阅读重要性
    5.4 学校积极倡导,逐步优化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5.5 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推荐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家长访谈实录
附录B 教师访谈实录
附录C 学生访谈实录
附录D 绘本图片
附录E 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F SIGHT WORDS问卷
附录G 英语阅读材料
致谢
附件

四、学习公共英语课的几个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 文华俊.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2]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D]. 付荣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D]. 赵贵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中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 亓明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体育院校英语丏业中的应用研究[D]. 谢斯. 武汉体育学院, 2013(12)
  • [7]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 张雪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 [8]“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罗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中国EFL学习者英语能力评价研究 ——以中小学为例[D]. 霍艳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7)
  • [10]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以N市Y小学为例[D]. 王语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公共英语课学习中的几个认知问题和方法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