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SF与F-22注重电子战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阿晖[1](2021)在《五代机的天空,中国再发强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21年步入尾声之际,中国的航空工业又给全国人民送上了惊喜。半个月之前,中国两型五代隐形战机一周之内先后在社交媒体上亮相。先是一架涂着黄色底漆的双座型歼-20图片,随后还出现该机在地面滑行的视频。再之后,传闻已久的隐身舰载机终于首飞,与歼-20双座型来了一个"南北齐开花"。在2021年步入尾声之际,中国的航空工业又给全国人民送上了惊喜。
张曼曼,姜毅,杨昌志,雷京[2](2021)在《未来空战对抗环境及作战样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作战概念的不断变化和技术推动的作用,以空天技术、新概念武器、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空中战争形貌形态、作战模式和对抗环境产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对手空战能力的不断提高、作战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我国新型飞机平台的研制,均对我国新型机载武器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空战发展体系出发,结合美国等军事强国空中作战概念及装备发展动态,梳理未来空战对抗环境特点及其作战模式,同时对未来空战概念做出研判与建议,为我国未来空战作战模式研究和新型机载武器装备研究提供参考。
张家茂,石海明[3](2021)在《美军大型无人机装备发展概述(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美军大型无人机装备发展的现状现阶段,美国空军和海军是大型无人机的主要使用方,也是未来高性能大型无人机的主要需求方,美国国防部则重点统筹各军种大型无人机的总体发展规划,挖掘军内外各种资源,扩充技术储备。下面重点从军种及国防部层面对大型无人机的发展现状进行具体论述。
刘松涛,雷震烁,温镇铭,葛杨[4](2020)在《认知电子战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电子战作战对象向认知方向发展造成传统电子战无法进行实时对抗的问题,认知电子战应运而生。在分析认知电子战军事需求的基础上,论述了认知电子战的相关概念,设计了认知电子战的系统框图,并从关键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研制两个角度综述了国内外认知电子战的研究情况,最后归纳总结了认知电子战需要重点发展的10个方向。
刘永军[5](2019)在《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雷达和通信设备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一些应用中既要完成雷达功能又要完成通信功能。为实现雷达和通信功能,传统的方式是将互相独立的雷达和通信设备堆积在一起,而雷达通信一体化则将雷达和通信的发射、接收、处理等分系统共享,显着降低系统冗余、体积、重量、能耗、操作复杂度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此外,随着毫米波雷达和5G乃至未来6G无线通信的发展,雷达和通信都需要更大的带宽,占用相同的频段,导致频谱资源愈发匮乏,而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将雷达和通信波形共用,即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雷达通常以诸如目标参数分辨率和估计精度、最大探测距离、最大无模糊距离和速度、检测和分类性能等为评估标准,通信通常以通信数据率、误码率、多普勒容限等为评估准则,它们对不同的系统参数要求对立与统一共存,给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设计,以及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带来困难。此外,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所携带的通信信息可能使其模糊函数性能恶化,降低目标回波的相参积累性能,给目标参数估计带来困难。针对上述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设计、波形设计、目标参数估计等难题,本文以同时满足雷达和通信实际需求为目标,优化设计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从保持发射波形的模糊函数特性和目标回波相参积累性能出发,对通信编码进行设计;利用OFDM的频率分集特性,从提升雷达目标检测概率、参数估计精度和分类性能以及通信信道容量的角度,对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进行优化设计;根据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回波特点,设计雷达目标参数估计算法。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针对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模糊函数对通信调制信息敏感的问题,提出了通信信息预调制的方法。建立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数学模型,推导并分析其模糊函数特性,研究通信调制信息对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模糊函数的影响机理,通过通信信息预调制的方法,使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同一脉冲不同OFDM符号所调制的通信信息具有优良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从而减小通信调制信息对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模糊函数的影响,确保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模糊函数为图钉状。此外,通过通信信息预调制的方法,使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中携带通信信息的随机相位编码服从均匀分布,从而提升脉冲压缩后主瓣内多脉冲相参积累性能。2.针对等功率发射波形,在同时探测扩展目标,并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进行通信信息传输时,发射功率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自适应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法。根据OFDM的分集特性,分别建立了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与目标检测概率,以及与通信信道容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在有限发射功率约束下,以最大化雷达检测概率和通信信道容量为优化目标函数,通过KKT(Karush-Kuhn-Tucker)条件,求解出最优解,设计出可随环境变化的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并推导出雷达和通信性能同时达到最优的条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波形要优于等功率发射波形。3.针对等功率发射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扩展目标参数估计精度和通信数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根据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回波模型,推导出目标散射系数、距离和速度估计的克拉美罗界(CRB),并以此作为雷达参数估计精度的衡量标准。此外,以通信信道容量为通信性能标准,在有限发射功率和最小分配功率约束下,建立最小化雷达目标参数估计的CRB和最大化通信信道容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分别提出加权最优和帕累托最优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法,所提方法提升了雷达目标参数估计精度和通信信道容量。4.针对等功率发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在雷达目标分类和通信信息传输中性能低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互信息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法。该方法以随机目标脉冲响应与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间的互信息为目标分类性能评估准则,在有限发射功率约束下,建立最大化互信息和通信信道容量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优化模型,通过KKT条件,推导出最优解,设计出最优的OFDM雷达通信的一体化波形。所设计的波形提升了雷达目标分类性能和通信信道容量。此外,针对所设计的波形对随机目标和通信信道的频率响应的误差敏感的问题,提出了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方法。首先,根据极小极大稳健波形设计准则,建立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优化模型;然后,优化设计出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所设计的稳健波形在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下,具有最优的雷达和通信性能。5.针对基于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雷达目标参数超分辨估计问题,提出了基于通信信息补偿的距离和速度联合超分辨估计方法。首先,建立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回波模型,并矢量化表示采样后的回波信号;然后,进行通信信息补偿,并建立类似于均匀线阵的接收信号模型;接着,根据空间平滑的思想,提出“频率平滑”的方法,实现对不同目标的解相干处理;最后,利用子空间投影算法,实现对目标距离和速度的联合超分辨估计,并通过脉冲压缩解决距离模糊的问题。所提方法充分利用了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回波的特点,实现了比传统处理方法分辨率更高的无模糊距离和速度估计。6.针对单输入单输出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通信数据率和角度估计分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在雷达和通信性能需求的约束下,建立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的优化模型,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此外,为充分利用该系统的带宽和孔径,提出了时空联合处理方法。首先,根据所设计的系统,建立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目标回波模型;然后,通过时域失配滤波消除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不同发射天线发射信号之间的功率差异;最后,通过虚拟孔径扩展和空域匹配滤波,实现对目标距离和角度的高分辨估计。为了衡量所提算法的参数估计性能,推导出了基于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距离和角度估计的CRB。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比传统处理方法具有更高的距离和角度估计精度。
陈俊贤[6](2019)在《对我军武器装备合成化发展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在国防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武器装备合成化发展成了各国军队积极发展的趋势。事实上,武器装备的合成化,对于节约资源、节省开支和在实战中发挥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歼16重型歼击机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歼16重型歼击机擅长对地、对海攻击,并具有相当优越的空战和电子战能力。正因为具有如
李大喜,李小喜,陈士涛,孙鹏,张航[7](2019)在《基于MOTE的智能隐身无人机作战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未来智能作战和无人作战的需求,从任务、作战、技术和装备4个角度,提出了基于MOTE(Mission,Operation,Technique,Equipment)的作战概念描述方法。给出了MOTE概念设计框架,具体描述了智能隐身无人机的任务概念、作战概念、技术概念和装备概念,最后给出了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对智能隐身无人机的概念设计、工程研制和作战使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陈勇,张余,柳永祥[8](2018)在《电磁频谱战发展剖析与思考》文中提出为更好地认清电磁频谱战发展精髓,通过对电磁频谱战发展现状的研究,深入剖析电磁频谱战概念内涵,从作战形式、作战环境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分析了电磁频谱战发展动因,从电磁频谱战作战形式、领域融合、决策支持、技术创新和装备手段等方面分析了电磁频谱战发展的核心内容,提出了电磁频谱战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的建议,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取得电磁频谱优势提供参考指导.
闫晓婧,杨涛,药红红[9](2018)在《国外第六代战斗机概念方案与关键技术》文中提出目前,第六代战斗机是诸多航空大国已进入概念提案研制阶段的战斗机,各国均已把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提上议事日程,且不断加快研发步伐。本文分析了国外第六代战斗机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美国波音、诺斯罗普-格鲁门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俄罗斯,日本所提出的第六代战斗机概念方案,并结合军事专家观点以及多个部门的报道,从中探索第六代战斗机的主要特征及其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
丁聪[10](2017)在《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一一”事件以后,面对风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小布什政府开启了新一轮军事改革。美国军事改革思想作为引领这场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军事改革思想是一个动态的思想、理论、概念体系,渗透进了这场改革的方方面面。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和罗伯特·盖茨在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推动美国军事制度的改革,试图满足美国打赢当下战争和赢得未来挑战的需求。拉姆斯菲尔德就任国防部长期间,积极推动美军转变军事学说,改革美军组织结构,调整军政关系,强化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另外,美国还广泛利用最新的技术,大力推动部队联合作战。盖茨就任国防部长后,继续推动美国的军事制度改革。他推动美国军事力量的再平衡,调整军队的官僚体制,平衡军政关系,革新军种文化,改革国防部的商业模式,并针对新兴国家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提出了应对措施。尽管在拉姆斯菲尔德和盖茨的军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阻力,但是其改革仍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军事制度,影响到未来美国军事变革的趋势。
二、JSF与F-22注重电子战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SF与F-22注重电子战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五代机的天空,中国再发强音(论文提纲范文)
歼-20双座型提升装备能力 |
“海五代”首飞终成正果 |
打破东亚隐形机“包围圈” |
(2)未来空战对抗环境及作战样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未来空战对抗环境 |
1.1 装备智能化 |
1.2 隐身全频化 |
1.3 频域战场化 |
2 未来空战作战样式 |
2.1 蜂群作战 |
2.2 有人-无人协同作战 |
2.3 分布式空战 |
2.4 穿透制空 |
2.5 马赛克战 |
3 未来空战概念研判及建议 |
3.1 未来空战制胜机理 |
3.2 研判与建议 |
4 结束语 |
(3)美军大型无人机装备发展概述(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美军大型无人机装备发展的现状 |
(一)各军种当前拥有的大型无人机种类及数量 |
(二)各军种正在研发的大型无人机型号及性能 |
1. 美国空军 |
2. 美国海军 |
(三)美国国防部 |
1. 按需求、系统和技术制定发展规划 |
2. 按潜力、成本和商业确定发展领域 |
3. 按结构、阶段和任务确定发展型号 |
四、对我军的启示 |
(4)认知电子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认知电子战概念分析 |
2 认知电子战系统组成 |
1) 认知侦察模块 |
2) 认知数据库模块 |
3) 干扰效果在线评估模块 |
4) 认知干扰模块 |
5) 人机交互模块 |
3 认知电子战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目标行为建模技术 |
1) 层级结构模型 |
2) 隐马尔可夫模型 |
3) 自然语言模型 |
4) 分段式统计参数模型 |
3.2 认知侦察技术 |
1) 认知信号参数测量 |
2) 认知信号分选 |
3) 辐射源分类识别 |
4) 辐射源个体识别 |
3.3 认知干扰技术 |
3.4 干扰效果在线评估 |
3.5 认知数据库技术 |
4 认知电子战项目研制情况 |
5 认知电子战发展趋势 |
1) 推动雷达和通信一体化侦察 |
2) 进一步提升电子战系统的认知能力 |
3) 加快硬件开发及架构设计水平 |
4) 重视数据采集和模型测试完善 |
5) 构建认知电子战仿真系统 |
6) 完善测试仿真环境和评价手段建设 |
7) 推进认知电子战技术的装备应用 |
8) 开展认知电子防御技术研究 |
9) 网络化协同电子战 |
10) 电子战与赛博战融为一体 |
6 结论 |
(5)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一体化系统研究现状 |
1.3 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研究历史与发展现状 |
1.3.1 雷达通信一体化复用波形 |
1.3.2 雷达通信一体化共用波形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模糊函数与相参积累分析 |
2.1 引言 |
2.2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模型 |
2.2.1 工作模式 |
2.2.2 信号模型 |
2.3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模糊函数分析 |
2.3.1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模糊函数 |
2.3.2 通信调制信息对模糊函数影响分析 |
2.3.3 特殊情况影响分析 |
2.3.4 模糊函数统计特性分析 |
2.3.5 循环前缀对模糊函数影响分析 |
2.4 消除通信调制信息对模糊函数影响 |
2.5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相参积累分析 |
2.5.1 相参积累影响因素分析 |
2.5.2 相参积累特性分析 |
2.6 实验仿真与性能分析 |
2.6.1 通信编码序列特性 |
2.6.2 模糊函数特性比较 |
2.6.3 相参积累特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
3.1 引言 |
3.2 信号模型与问题描述 |
3.3 雷达和通信波形设计准则 |
3.3.1 雷达性能准则 |
3.3.2 通信性能准则 |
3.4 自适应波形设计 |
3.4.1 最优雷达波形 |
3.4.2 最优通信波形 |
3.4.3 最优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
3.5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性能分析 |
3.5.1 最优雷达和通信条件 |
3.5.2 加权因子讨论 |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1 通信性能分析 |
3.6.2 雷达性能分析 |
3.6.3 最优权衡曲线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
4.1 引言 |
4.2 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与雷达测量模型 |
4.2.1 信号模型 |
4.2.2 雷达测量模型 |
4.3 雷达和通信波形设计准则 |
4.3.1 雷达估计性能与性能提升 |
4.3.2 通信信道容量与性能提升 |
4.4 多目标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最优波形设计 |
4.4.1 加权最优波形设计 |
4.4.2 Pareto最优波形设计 |
4.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5.1 峰值平均功率比性能比较 |
4.5.2 通信性能比较 |
4.5.3 雷达性能比较 |
4.5.4 算法收敛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互信息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与模型建立 |
5.2.1 一体化信号模型 |
5.2.2 条件互信息 |
5.2.3 通信数据率 |
5.3 基于互信息的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
5.3.1 雷达和通信波形独立设计 |
5.3.2 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
5.4 基于互信息的稳健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自适应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性能 |
5.5.2 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信道容量分析 |
5.5.3 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互信息分析 |
5.5.4 稳健的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最优权衡曲线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雷达目标参数超分辨估计 |
6.1 引言 |
6.2 信号模型 |
6.3 距离速度联合超分辨估计 |
6.3.1 通信信息补偿 |
6.3.2 解相干处理 |
6.3.3 子空间投影 |
6.3.4 解距离模糊 |
6.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6.4.1 参数估计与解距离模糊 |
6.4.2 分辨率比较 |
6.4.3 通信性能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雷达目标参数估计 |
7.1 引言 |
7.2 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设计 |
7.2.1 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 |
7.2.2 雷达需求分析 |
7.2.3 通信需求分析 |
7.2.4 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参数设计 |
7.3 MIMO-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模型 |
7.4 距离角度联合估计 |
7.4.1 传统处理 |
7.4.2 时空联合处理 |
7.5 性能分析 |
7.5.1 处理增益损失分析 |
7.5.2 克拉美罗界分析 |
7.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6.1 MIMO-OFDM系统性能 |
7.6.2 距离角度估计性能 |
7.6.3 通信误码率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MOTE的智能隐身无人机作战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ISUAV概念设计框架 |
2 ISUAV概念设计 |
2.1 ISUAV任务概念设计 |
2.2 ISUAV作战概念设计 |
2.2.1 持续压制作战概念 |
2.2.2 助推段反导作战概念 |
2.3 ISUAV技术概念设计 |
2.4 ISUAV装备概念设计 |
3 ISUAV关键技术分析 |
4 结论 |
(9)国外第六代战斗机概念方案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六代机研究现状 |
2 六代机概念方案 |
2.1 美国开展的六代机研究与概念方案 |
2.1.1 波音公司的方案 |
2.1.2 诺斯罗普-格鲁门的方案 |
2.1.3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方案 |
2.2 俄罗斯开展的六代机研究与概念方案 |
2.3 日本开展的六代机研究与概念方案 |
3 六代机关键技术 |
3.1 六代机主要特征 |
3.2 六代机关键技术 |
3.2.1 高超声速技术 |
3.2.2 高隐身技术 |
3.2.3 自适应发动机技术 |
3.2.4 变形技术和智能蒙皮 |
3.2.5 创新布局设计技术 |
3.2.6 先进光电技术 |
3.2.7 定向能武器 |
3.2.8 人工智能技术 |
3.2.9 有人机与无人机混合编队 |
3.2.1 0 能量优化技术 |
4 结束语 |
(10)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背景 |
2.1 改革的内因 |
2.1.1 国内政治推动军事改革 |
2.1.2 军工复合体牵引军事改革 |
2.1.3 国防科技支撑军事改革 |
2.2 改革的外因 |
2.2.1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推动 |
2.2.2 传统安全威胁卷土重来 |
2.2.3 非传统安全威胁呈愈演愈烈之势 |
第三章 21世纪初美军改革总体思想 |
3.1 战略指导思想 |
3.1.1 战略判断层面 |
3.1.2 战略规划层面 |
3.1.3 战略路径层面 |
3.2 组织结构与编制体制思想 |
3.2.1 军队管理扁平化思想 |
3.2.2 制衡思想 |
3.3 军事力量建设思想 |
3.3.1 基于能力的军事斗争思想 |
3.3.2 能力慑止思想 |
3.3.3 基于能力的后勤和人才培养思想 |
第四章 激进阶段与温和阶段: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运用和实践的阶段性研究 |
4.1 激进阶段的美军改革 |
4.1.1 阶段划分依据 |
4.1.2 激进阶段的重点改革实践 |
4.2 温和阶段的美军改革 |
4.2.1 阶段划分依据 |
4.2.2 温和阶段的重点改革实践 |
第五章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评价 |
5.1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的特点 |
5.1.1 前瞻性和继承性兼具 |
5.1.2 创新性与技术性互为补充 |
5.1.3 突破性与局限性并存 |
5.2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经验与启示 |
5.2.1 强调顶层设计、坚持将改革的权力汇聚 |
5.2.2 通过法律、法规、文件将改革的成果固定下来 |
5.2.3 在满足当下需求和应对未来挑战之间合理地分配资源 |
5.2.4 军事改革的根本目标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
5.2.5 军事改革的手段应循序渐进 |
5.2.6 军事改革针对的敌人不应过于具体,方案不应过于透明 |
5.3 美国军事改革未来走向 |
5.3.1 军事高科技的追求永无止境 |
5.3.2 联合作战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
5.3.3 军事改革思想的持续革新 |
5.3.4 精兵强效的国防部改革仍将继续 |
5.3.5 军民融合推动军事科技创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专着 |
二、中文译着 |
三、中文论文 |
四、英文专着 |
五、英文论文 |
六、报刊及互联网信息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JSF与F-22注重电子战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五代机的天空,中国再发强音[J]. 阿晖. 新民周刊, 2021(42)
- [2]未来空战对抗环境及作战样式研究[J]. 张曼曼,姜毅,杨昌志,雷京. 空天防御, 2021(03)
- [3]美军大型无人机装备发展概述(下)[J]. 张家茂,石海明.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1(02)
- [4]认知电子战研究进展[J]. 刘松涛,雷震烁,温镇铭,葛杨. 探测与控制学报, 2020(05)
- [5]基于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D]. 刘永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对我军武器装备合成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 陈俊贤. 知识窗(教师版), 2019(03)
- [7]基于MOTE的智能隐身无人机作战概念研究[J]. 李大喜,李小喜,陈士涛,孙鹏,张航.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9(01)
- [8]电磁频谱战发展剖析与思考[J]. 陈勇,张余,柳永祥.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18(04)
- [9]国外第六代战斗机概念方案与关键技术[J]. 闫晓婧,杨涛,药红红. 航空科学技术, 2018(04)
- [10]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D]. 丁聪.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