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业多元化经营应有大发展

邮电业多元化经营应有大发展

一、邮电部门多种经营应当有个大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贾明[1](1993)在《邮电部门多种经营应当有个大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一、基本情况邮电部门的多种经营企业,绝大多数是在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之后逐步兴办的。当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就业。这些多种经营企业

黄蓉[2](2007)在《中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选择 ——基于博弈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报纸产业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带给报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一论点得到报业发展明确而清晰的实证。与既往研究的宏观表述不同,本文将焦点聚于报业制度选择的微观层面,试图描述报业制度选择的动力机制。报业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组产业制度?这组制度是不是我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惟一的选择?如果我们把每一个新制度出台看作一次选择的话,这些制度选择是由谁来推动的?这些问题促使本研究的生发。以博弈视角切入报纸产业制度选择,主旨是对制度选择中行为主体的关照,将报业制度选择各个主体间的关系客观清晰地呈现。报业制度选择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报社、资本都试图使其收益最大化。通过对我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制度选择主体博弈行为的梳理与阐释,展现中国特有的报业制度选择脉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报业制度选择的理想模式,引入受众作为报业制度选择主体,这对于未来报业健康有序发展影响深远。基于研究的主旨和思路,以制度选择的时间进程为主线,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简要勾勒研究动机、视角、范畴、创新点与难点;对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如制度、制度选择、博弈、报纸产业作以界定;运用较长篇幅对与传媒产业制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评价,定位本研究的学术位置。第二部分:中国报业制度选择的理论框架。我国报业制度变迁呈现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以发展取向为前提,我国报业制度选择大都遵从默察——扩散路径,经过理性判断,最终形成正式制度,博弈行为贯穿整个过程。作为博弈主体的政府、报社、资本、受众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报纸产业化进程。第三部分:单方博弈:总体性社会下报业制度选择。从论述总体性社会特征入手,说明我国报业在1949-1978年间,虽然存在着政府和报社两个博弈主体,但报社缺乏博弈策略的选择空间,政府发出指令,报社完成指令就是博弈均衡。单方博弈格局是政府出于政治、经济需要诉诸权威而为之的结果,目的是实现政府利益的最大化。依照单方博弈的视角,审视始于1949年末的报社企业化,可以发现,这个阶段并不是有学者所言的“报纸产业萌芽”,政府尽管有经济方面的权宜考虑,但建设宣传网络,构建党报体系才是其真正目标。第四部分:两方博弈:改革开放后报业制度选择。市场的发力与发展,为报业制度新的选择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在政府与报社赋予发展不同含义后,报社成为制度选择的发起者。与政府博弈中,报社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应对权力不对称,促使博弈格局于己有利。在报社与政府都采取兼顾两个效益的博弈策略时,报业制度的创新呈现由点到面,由低等级报社向高等级报社,由制度边缘向制度核心的变迁路径。1992年之后,政府重新主导两方博弈格局,最具代表性的是报业集团制度产生,为实现政府附加于报业集团的政治诉求,报业集团制度选择的全过程都处于政府主导之下。第五部分:三方博弈:加入WTO与报业制度选择。加入WTO等同于大规模的制度移植,政府转型以及传媒业开放势在必行。资本在特许进入后形成了报业制度选择的三方博弈格局。2003年之后,剥离转制成为报业制度选择主题。以三方博弈格局来看,剥离转制导致国有资本流失、报社智力资本受损、资本产业链断裂,不利于报业稳定与发展。经过报业竞争后,报社携资本进行跨地区办报,但“非党报”、“属地问题”导致政府对跨地区办报的收紧,显示我国报纸产业化远未实现。第六部分:四方博弈:报业制度选择的理想模型。受众作为报业制度变迁最直接的利益承受者长期被忽略于制度选择之外。市民社会的出现使得受众成为报业制度选择主体。充分使用受众的社会参与权、货币投票权能够使其他博弈方在报业制度选择中保持理性。非营利组织是实现受众参与报业制度选择的主要途径。本研究认为:博弈是优化决策的必要阶段,将长期存在于报业制度的选择中;四方博弈的理想模式是未来报业制度发展的趋势;在未来进行的报业制度选择中,界定政府权限、彰显受众影响将是必然趋势。

王颖捷[3](2001)在《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以供水、管道燃气、铁路运输、电力和电信产业组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我国供水、管道燃气、铁路运输、电力和电信5个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为例,系统研究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并据此提出了优化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主要对策。全文共分7章。 第1章导论,在提出本文的论题后,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思路、主要方法、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进行了概要论述。第2章根据自然垄断、产业组织和规制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研究了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 第3章重点研究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通过对以供水等5产业组织为例的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区域垄断、寡头垄断和竞争等多种类型,并且其主要特征是行政垄断、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划分存在问题和市场封闭等。第4章从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的角度研究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非价格行为,得出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非价格行为有待改进和规范;从我国转轨经济的背景出发,得出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非价格行为存在低度、过度、不充分和不当竞争等主要行为态势。第5章研究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价格行为,得出了企业价格行为有待规范,而价格规制改革是规范企业价格行为的关键。 第6章通过对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市场绩效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多数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依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第7章研究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优化的主要对策。在渐进改革原则的指导下,优化市场结构的关键及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打破行政垄断,政企分开。但基于自然垄断的负效应,我们同时也应注重规制的改革,主要包括规制机构、规制内容和规制方法的改革。二是,划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另外,也对自然垄断与非自然垄断业务组织的协作、它们各自的产权重组进行了研究。三是可以通过组建区域经济集团、开展区域间竞争和互联互通打破市场封闭。结构的优化为非价格行为的优化提供了前提。在规范价格行为方面,通过明确价格规制机构对自然垄断业务的定价权、规制机构采用规范化的定价标准和价费合一的方法,合理确定接入管网和互联互通的价格,规范自然垄断业务的价格行为;通过从过渡模式向市场化模式演进的渐进改革方法和差价计价法,规范非自然垄断业务的价格行为。最后概要研究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优化的配套改革。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农村电话发展》课题组,周述实,强明侠[4](1986)在《甘肃农村电话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基础设施薄弱,是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在甘肃,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之一的农村电话通信,十分落后,已经成为阻碍甘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1985年11月至1986年4月,受甘肃省农村电话管理局的委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由李黑虎、周述实、李西林、井百祥、白天山、郝希亮、强明侠等同志组成课题组,在甘肃省农村电话管理局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甘肃农村电话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其内容包括《甘肃农村电话发展探讨》的总报告和《甘肃农村电话经济效益探析》、《发展甘肃农村电话的对策设想》、《甘肃农村电话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甘肃农村电话的技术改造问题》、《甘肃农话职工队伍素质浅析》、《关于甘肃农村电话发展目标的预测》等专题报告。本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以供有关决策部门及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参考。限于篇幅,本刊在刊出时,作了删节。

黄端[5](2011)在《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当下中国出版物发行理论图书强而报刊弱的缺失入手,指出报刊发行四大功能对报刊传媒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报刊发行理论研究是产业实践的迫切要求,进而主张以更有代表性的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相比报纸及学术期刊发行具有地域全国化、行为市场化、受众大众化明显特征)研究,作为开启中国报刊发行理论研究体系大门的钥匙。这是本文展开的立论逻辑和现实意义。论文主体研究框架依次包括:发行供需状况、政策规制、市场演化、流通制度、渠道、中间商、促销七部分。前五部分属于产业环节基础理论研究,后两部分为市场营销应用型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梳理、现实逻辑与未来展望等论述。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需受政治、经济、教育和技术以及非可控因素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业外资本涌入对供给影响巨大;至于需求,1949年以来先后经历了国家政治、民众精神、社会商业、产业资本的四个显性阶段特征需求影响,也由此造成产业局限、发展、繁荣与演变;其未来将呈现出供给多元化与区域化、品种的细分化与差异化、载体的贵重与免费两极分化、技术变革影响日趋重要趋势。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政策规制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产品提供商的主办主管制度,以及分销主体的登记许可制度,未来政策规制走向会造成业界日渐“国进民退”。在上述供需状况、政策规制条件下,中国大众期刊发行市场演化先后经历邮局一统天下、自办发行从无到有、产业链日渐形成、政府主导加入WTO前的市场廓清、群雄逐鹿分销市场五个阶段,未来发展将主要受制于供需不匹配以及分销让利两大根本矛盾。中国大众期刊发行流通制度包括代理制度和发行量稽核制度,本文以美国、日本为参照,对中国相关制度进行研究及评析,指出固有全能型政府思维滞缓了中国发行量稽核制度的发展,其出路在于为发行业进行政策松绑并力促广告业繁荣。对中国大众期刊发行渠道,本文按类型介绍不同渠道性能及优缺点,同时分析其改进、调整和创新的方式、时机和障碍等问题,也总结出未来发展七大趋势。中间商和促销是大众期刊发行实现价值交换及提升的重要产业要素,本文研究了适合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中间商销售管理、发展规划、甄选流程,以及促销的时机、目标、原则、方式、实施和评估等理论与实务。

王志学,马强[6](1994)在《邮电多种经营刍议》文中研究说明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邮电多种经营在探索中前进。本文针对邮电多种经营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促进邮电多种经营健康、迅速发展起来。 一、邮电多种经营概述 1.多种经营涵义 我国国家统计局从1985年起采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划分,用以统计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邮电通信部门在第三产业中居于第一层次,主要是经营邮电通信业务。为了区别主业,邮电部门常把开发其它产业,特别是开发其它第三产业,称之为多种经营。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课题组[7](1998)在《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总论乡镇政权是国家最基层的权力机关,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落脚点。加强乡镇政权行政管理研究,是充分发挥乡镇政权及村社组织职能,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一、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管理体制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陈龙[8](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研究指明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洪梅[9](2020)在《城市空间视域下兰州市邮政报刊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报刊亭发展步履维艰,昔日街头热闹的报刊亭逐渐从我们的视野远去。报刊亭除了销售报纸,在城市空间中是否还有其他功能?在报纸阅读量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报刊亭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本文主要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和七里河区的邮政报刊亭进行田野调查,经过实地走访,对兰州市邮政报刊亭的亭主、读者、管理者进行访谈,并对报刊亭的实践活动进行参与观察,利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从城市空间视角讨论邮政报刊亭的价值与意义。借助西方学界“空间转向”所取得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传播学界发现了媒介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提出空间与媒介在传播本质上都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本文以报刊亭作为媒介形成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研究邮政报刊亭的空间规划、空间管理、空间延伸、空间再造以及蕴含其中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解释影响空间变化的诸多因素,从多个角度呈现报刊亭承载的不同关系。本研究通过报刊亭这一实体建筑的空间演进探讨人、报刊亭、城市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报刊亭不仅是城市空间中的微小建筑,还是信息流动的节点,货物交换的中间站,人与人相互信任的纽带,人与城市融合的中介。报刊亭的空间变化是政策、技术等多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本身又作为一个媒介,勾连着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特有关系。报刊亭承载着城市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体现着城市的阅读生态,是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提升沟通性的物理场所。报刊亭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杨永忠[10](2003)在《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总结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效率、自然垄断产业效率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现代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的效率冲突,剖析了国有化、规制、有效竞争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而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观点和波特竞争学说,提出了实现自然垄断产业效率的有效市场模式,建立了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的特点和实现路径,探讨了改善国有企业效率和有效推进普遍服务的方式,并运用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模型,实证分析了电力产业、电信产业的市场效率状况。研究提出,自然垄断产业效率是自然垄断效率与竞争效率的有机结合,以有效竞争为基础,构建有效市场结构、有效市场行为、有效市场绩效,实现竞争与规模兼容、竞争与规制兼容、竞争与垄断兼容、国有与民营兼容、效率与公平兼容,是实现自然垄断产业效率的必然取向,而转型经济则决定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形成具有渐进性变迁特点。

二、邮电部门多种经营应当有个大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邮电部门多种经营应当有个大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选择 ——基于博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动机
        1.2.1 现实层面
        1.2.2 理论层面
    1.3 研究思路
        1.3.1 逻辑起点
        1.3.2 研究视角
        1.3.3 研究对象
    1.4 概念的界定
        1.4.1 制度
        1.4.2 制度选择
        1.4.3 博弈
        1.4.4 报纸产业化
    1.5 文献综述
        1.5.1 传媒产业制度变迁路径
        1.5.2 传媒产业制度选择主体
        1.5.3 与传媒产业制度相关的博士论文
    1.6 研究方法、创新与难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1.6.3 研究难点
2 中国报业制度选择的理论框架
    2.1 报业制度变迁的主题转化
        2.1.1 收编与消解
        2.1.2 恢复与放开
        2.1.3 突破与改制
    2.2 报业制度选择的行为逻辑
        2.2.1 制度选择基点:发展取向
        2.2.2 制度选择路径:默察——扩散
        2.2.3 制度选择模式:理性判断
        2.2.4 制度选择本质:反复博弈
    2.3 报业制度选择的博弈主体
        2.3.1 政府
        2.3.2 报社
        2.3.3 资本
        2.3.4 受众
3 单方博弈:总体性社会下报业制度选择
    3.1 总体性社会报业制度选择环境分析
        3.1.1 全能型政府
        3.1.2 依附性报社
    3.2 单方博弈:实现政府最大收益
        3.2.1 单方博弈格局的确立
        3.2.2 单方博弈中的政府行为
        3.2.3 单方博弈中的报社行为
        3.2.4 指令与听命:单方博弈的均衡格局
    3.3 1949-1956:单方博弈终结报纸产业化进程
        3.3.1 财政窘迫下的权宜之计
        3.3.2 报社企业化的政治诉求
4 两方博弈:改革开放后报业制度选择
    4.1 改革开放后报业制度安排
        4.1.1 报业制度选择的外部环境
        4.1.2 报社的双重属性
        4.1.3 报业制度变迁轨迹
    4.2 两方博弈:兼顾两个效益
        4.2.1 政府、报社的目标函数
        4.2.2 报社、政府的博弈格局
    4.3 报业制度的创新与扩散
        4.3.1 博弈起点:制度不均衡
        4.3.2 博弈发生:第一行动集团实施制度创新
        4.3.3 博弈均衡:第二行动集团实现制度变迁
    4.4 个案研究:两方博弈下的报业集团制度选择
        4.4.1 报业市场的壮大
        4.4.2 报业集团制度选择中的两方博弈
5 三方博弈:加入WTO 与报业制度选择
    5.1 加入WTO 前后的报业制度安排
        5.1.1 加入WTO 与政府转型
        5.1.2 加入 WTO 与报业属性
        5.1.3 报业融资与报业改制
    5.2 三方博弈:寻求制度均衡
        5.2.1 资本进入路径:从禁止到特许
        5.2.2 三方博弈:平衡企业性与事业性
    5.3 从“两分开”到“两分开”:老酒难注新瓶
        5.3.1 宣传、经营分开与剥离转制
        5.3.2 三方博弈下的“剥离转制”
    5.4 个案研究:跨地区办报制度的收放博弈
        5.4.1 跨地区办报的制度变迁
        5.4.2 两次跨地区办报高潮
        5.4.3 跨地区办报的收与放
        5.4.4 跨地区办报的走向
6 四方博弈:报业制度选择的理想模式
    6.1 报业改制:从三方博弈走向四方博弈
        6.1.1 受众的概念
        6.1.2 被消解的受众
        6.1.3 市民社会是受众参与博弈的基础
        6.1.4 受众作为博弈主体的特征
    6.2 四方博弈中的受众位置
        6.2.1 公益性报纸与受众的合作博弈
        6.2.2 经营性报纸与受众的非合作博弈
    6.3 受众参与途径:非营利组织
        6.3.1 报社成为非营利组织
        6.3.2 报业协会参与制度博弈
        6.3.3 其他非营利组织参与制度博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3)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以供水、管道燃气、铁路运输、电力和电信产业组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简单摘要
英文摘要
详细摘要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1.2.1 前人的研究及其贡献
        1.2.2 尚待研究的课题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路线、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和路线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观点综述、创新
        1.4.1 主要观点综述
        1.4.2 主要创新
2. 自然垄断、产业组织和规制的理论
    2.1 自然垄断
        2.1.1 自然垄断及其基本特征
        2.1.2 平均成本随产出量下降的情况
        2.1.3 平均成本随产出量上升的情况
        2.1.4 多产品的自然垄断
    2.2 自然垄断的效应
        2.2.1 正效应
        2.2.2 负效应
    2.3 自然垄断产业
        2.3.1 自然垄断产业中的自然垄断业务及其发展变化
        2.3.2 自然垄断产业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
        2.3.3 传统上将自然与非自然垄断业务都包括在自然垄断产业中的原因
    2.4 产业组织理论
        2.4.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4.2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框架
    2.5 规制理论
        2.5.1 规制理论概述
        2.5.2 规制存在失效
    2.6 自然垄断产业内垂直一体化经营阶段的规制
        2.6.1 垂直一体化经营阶段规制的实质和主要方式
        2.6.2 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弊端
        2.6.3 政企不分的行政垄断的弊端
    2.7 自然垄断产业组织引入竞争后的规制
        2.7.1 规制的改革
        2.7.2 规制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2.7.3 主要的规制新方法理论
    本章小结
3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研究
    3.1 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概述
        3.1.1 市场结构的定义
        3.1.2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3.1.3 市场集中度
        3.1.4 进入壁垒
        3.1.5 产品差异化
        3.1.6 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3.2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
        3.2.1 市场集中度
        3.2.2 市场进入壁垒
        3.2.3 产品差异化
    3.3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
        3.3.1 大多数自然垄断产业组织普遍存在行政垄断的特征
        3.3.2 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业务的划分存在问题
        3.3.3 地区和部门市场封闭
    本章小结
4.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非价格行为研究
    4.1 市场行为
        4.1.1 市场行为
        4.1.2 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
        4.1.3 研究我国市场行为的基本原则
    4.2 行政垄断与企业行为
        4.2.1 从现代规制理论看行政垄断的弊端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4.2.2 从规制俘虏理论看行政垄断的弊端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4.2.3 行政垄断与企业其它不合理行为
    4.3 自然垄断与非自然垄断业务划分与企业行为
        4.3.1 垄断经营非自然垄断业务与企业的寻租活动
        4.3.2 垂直一体化经营与企业交叉补贴行为
        4.3.3 自然垄断业务没有垄断经营导致过度竞争
    4.4 市场封闭与企业行为
    4.5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非价格行为状态
        4.5.1 具有转轨经济特色
        4.5.2 存在合理的市场行为
        4.5.3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低度竞争等行为态势
    本章小结
5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价格行为研究
    5.1 价格构成和价格水平
        5.1.1 价格构成
        5.1.2 价格水平
    5.2 价格规制的缺陷与企业不规范的价格行为
        5.2.1 价格规制机构与倒逼定价
        5.2.2 定价和收费权不统一是价外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5.2.3 非自然垄断产品或服务大多不能由企业自主定价
        5.2.4 市场封闭与本地价格
        5.2.5 没有规范化的定价标准和方法与企业不合理成本
        5.2.6 对价格规制机构的监督体系尚未建立
    5.3 差别定价行为
        5.3.1 淡旺季价格没有形成差异化
        5.3.2 供应企业生产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合理体现
        5.3.3 未能做到“按质论价”
        5.3.4 未能根据消费量大小执行差别定价
        5.3.5 外部性问题
        5.3.6 本应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却实行了差别定价
    本章小结
6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研究
    6.1 市场绩效
        6.1.1 市场绩效的定义
        6.1.2 市场绩效的主要表现
    6.2 供水产业组织的绩效
        6.2.1 经济绩效
        6.2.2 技术绩效
        6.2.3 资源配置绩效
    6.3 管道燃气产业组织的绩效
        6.3.1 经济绩效
        6.3.2 技术绩效
        6.3.3 资源配置绩效
    6.4 铁路运输产业组织的绩效
        6.4.1 经济绩效
        6.4.2 技术绩效
        6.4.3 资源配置绩效
    6.5 电力产业组织的绩效
        6.5.1 经济绩效
        6.5.2 技术绩效
        6.5.3 资源配置绩效
    6.6 电信产业组织的绩效
        6.6.1 经济绩效
        6.6.2 技术绩效
        6.6.3 资源配置绩效
    本章小结
7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优化的主要对策
    7.1 打破行政垄断和进行相应的规制改革
        7.1.1 政企分开
        7.1.2 规制机构和监督体系的改革
    7.2 自然垄断与非自然垄断业务分开
        7.2.1 供水和管道燃气产业
        7.2.2 铁路运输业
        7.2.3 电力产业
        7.2.4 电信产业
        7.2.5 普遍服务
    7.3 打破市场封闭
        7.3.1 区域间竞争
        7.3.2 电信业的互联互通
    7.4 规范企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
    7.5 规范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7.5.1 对自然垄断业务价格的规范
        7.5.2 非自然垄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改革
        7.5.3 非自然垄断业务应灵活运用差价计价法
    7.6 配套改革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5)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出版物发行研究的空白
        0.1.1 三流人才论:叨陪末座的业界现状
        0.1.2 隐匿的暗线:不受待见的学界地位
        0.1.3 模糊的法门:贫弱缺失的既有研究
    0.2 报刊发行的重要性
        0.2.1 经济功能:现金收入与成本冲抵
        0.2.2 品牌功能:广告收入的决定因素
        0.2.3 传播功能:自由、责任或政治的实现
        0.2.4 标尺功能:检测报刊质量的重要尺度
    0.3 报刊产业实践的迫切需求
    0.4 大众期刊发行研究的代表性
        0.4.1 报纸与期刊的差别
        0.4.2 大众期刊发行的代表性
    0.5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研究综述
        0.5.1 国外:从属研究语焉不详
        0.5.2 国内:蜻蜓点水浅尝即止
    0.6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
        0.6.1 研究方法
        0.6.2 研究内容
        0.6.3 研究特点与创新
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供需
    1.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需的影响因素
        1.1.1 政治因素
        1.1.2 经济因素
        1.1.3 教育和技术因素
        1.1.4 其他因素
    1.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给主体的变化
        1.2.1 境外资本进入期刊出版的案例和方式
        1.2.2 境内资本进入期刊出版的案例和方式
        1.2.3 中国大众期刊合作出版的特点
    1.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需的四大阶段特征
        1.3.1 1949-1978年:产业高度受制的孱弱发展
        1.3.2 井喷1980年代:精神生活需求激发的繁荣
        1.3.3 盘整1990年代:社会商业需求激起的演变
        1.3.4 发展21世纪:产业资本需求激荡的轨迹
    1.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需的未来发展趋势
        1.4.1 大众期刊供给的多元化与区域化趋势
        1.4.2 大众期刊品种的细分化与差异化趋势
        1.4.3 大众期刊载体的贵重与免费两极分化趋势
        1.4.4 技术变革对大众期刊供需影响日趋重要
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政策规制
    2.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规制的经济学梳理
    2.2 中国大众期刊产品提供商的市场准入规制
    2.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分销商的市场准入规制
        2.3.1 指令性规制:一家独大的历史形成
        2.3.2 摸石头过河:由下而上的自发突破
        2.3.3 应对新形势:全面放开的必然要求
    2.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政策规制趋势和特点
        2.4.1 转制与退出机制的发展建立只在于进一步壮大国有出版主体
        2.4.2 与国有资本关系的远近将决定分销主体的竞争力强弱
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市场化之路
    3.1 广州2008:纷争再起的时代背景
    3.2 洛阳1985:小步跑向市场的开始
    3.3 1986-1995:市场化释放出的能量
    3.4 1996-2003:加入WTO前后的市场廓清
    3.5 2003-2008:WTO语境下的群雄并起
    3.6 展望2020: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根本矛盾与出路
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流通制度
    4.1 欧美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参照
        4.1.1 美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
        4.1.2 日本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
    4.2 欧美大众期刊的发行量稽查制度参照
        4.2.1 美国大众期刊发行量稽查制度
        4.2.2 日本大众期刊发行量稽查制度
        4.2.3 国际发行量稽查组织联盟
    4.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
        4.3.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通行代理制度解析
        4.3.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博弈发展趋势
    4.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量稽查制度
        4.4.1 学界探讨和国家主推的尝试
        4.4.2 国新数据受挫的根本原因
        4.4.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量稽查制度的出路
5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分销渠道
    5.1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主要市场功能
    5.2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外部影响因素
    5.3 大众期刊分销渠道的市场运作与选择
        5.3.1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市场运作
        5.3.2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纵向剖析
        5.3.3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现实选择
    5.4 大众期刊分销渠道的改进和革新
        5.4.1 大众期刊分销渠道的改进和障碍
        5.4.2 大众期刊分销渠道的创新趋势
6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中间商
    6.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中间商类型
        6.1.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批发商
        6.1.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零售商
    6.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中间商的销售管理
        6.2.1 了解区域市场
        6.2.2 期刊铺货策略
        6.2.3 拜访批发代理商
    6.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发展规划
        6.3.1 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资讯与经营策略
        6.3.2 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管理策略
        6.3.3 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绩效评估
    6.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甄选
7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促销
    7.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根本价值
        7.1.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必要性
        7.1.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重要性
    7.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时机和目标
        7.2.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合适时机
        7.2.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具体目标
    7.3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原则和方式
        7.3.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基本原则
        7.3.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基本方式
    7.4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实施与评估
        7.4.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实施
        7.4.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评估
8 研究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图表索引
已发表与本研究相关论文
后记

(7)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总论
    一、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管理体制的形成
        1.
        2.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体制。
        3.现行乡 (镇) 体制
        (二) 我国乡镇行政效能的现状分析
        1.乡镇政府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乡 (镇) 政府行政效能的制约因素
        (三)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1.大刀阔斧裁减冗员全面推行乡镇机关精兵简政
        2.实行乡镇党委政治领导下的党政分开。依法加强乡镇政府机构的职能
        (1) 从认识上明确乡镇党委对政府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2) 理顺党政关系的两种过渡模式。
        3.改革乡镇“条块分割体制实现乡镇政府的权力归位
    二、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推动农村两个根本转变
        (一) 我国乡镇行政职能的历史变迁
        1.农村社会结构的巨变
        2、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3.农民的分化呈现多元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期稳定
        (二) 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客观必然
        1.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政府职能转变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3.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进程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4.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1.政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上的职能定位
        2.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四) 乡镇转变职能的基本内容
        1.实行政企分开
        2.经济调控。
        (1) 乡镇财政调控。
        (2) 乡镇金融调控。
        (3)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加强村级管理方式研究——从行政机构到自治组织
        (一) 我国村级管理现状及依据
        1、我国村级管理概况。
        (1) 村级自治形式。
        (2) 行政管理形式。
        (3) 混合管理形式。
        2.现实依据
        (1) 村级自治形式:
        (2) 行政管理形式。
        (3) 混合管理形式。
        (二) 目前村级组织的运行状况和改革设想
        1.目前的村级组织实质上仍是一级非完全性的行政机构
        2.乡村之间因为职责上的矛盾而产生了体制变形
        3.自治职责不明加剧了村级组织管理功能的弱化和农民的分散发展
        4.集体经济的薄弱和自治意识的淡薄制约着农村自治建设
        (三) 把村务公开作为推进村民自治的突破口
        1.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的内容。
        2.村民自治是村务公开的前提。
        3.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的需要。
        4.村民自治是村务公开的保障。
        (四) 强化村规民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加强乡镇行政管理素养, 提高乡镇行政管理水平
        (一) 乡镇行政管理的思想基础建设
        1、加强乡镇公务行为自律机制建设
        (1) 思想道德建设
        (2) 行政道德建设
        (3) 行政道德修养
        (4) 行政科学素养
        (二) 乡镇行政执行的特点与要求
        1.乡镇行政执行的特点:
        2.乡镇行政执行中的问题。
        3.乡镇行政执行的要求
        4.乡镇行政执行与创办示范基地
        (三) 探索乡镇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
    五、科学评价乡镇行政效能,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建立科学的行政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的指标体系
        2.评价标准的误区
        (二) 在评价乡镇行政效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近期与远期的一致性。
        2.注意局部与全局的统一性。
        3.正确看待组织与个人的工作成果与绩效。
        4.注意分析原因与结果。
        5.正确看待潜在绩效和显着绩效。
        6.上级评价与下级评价并重。
        (三)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持续发展
        1.全面搞好乡镇精神文明建设
        (1) 明确职责, 要把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2) 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重在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3) 以人为本, 发挥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推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从指导思想上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方略
        (2) 理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
        (3) 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
        (4) 按可持续发展思路整体开发、改善、保护整个国土资源
        (5) 加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10项建设
乡镇行政管理历史沿革和基本特点
    一、乡镇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乡制
        1、秦汉的“乡亭制”。
        2、魏晋南北朝之乡制。
        3、隋唐的乡里行政组织。
        4、
        5、明代的乡制, 明朝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朝代。
        6、清朝之乡制。
        (二)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镇行政制度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乡镇建制
        1、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议行合一”的乡苏维埃 (1927—1937)
        2.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乡镇建制 (1937—1945)
        3.解放战争时期的乡镇建制。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乡镇建制
        1.建国至人民公社化前的乡镇建制。
        2.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体制 (1958—1983) 。
        3.现行乡镇体制 (1983至今)
    二、乡镇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
        1.管理对象的直接性。
        2.管理渠道的终端性。
        3.管理内容的聚集性。
        4.管理方式的具体性。
农村社会变迁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一、农村社会变迁与乡镇政府职能的相关性
        (一) 制度变迁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
        (二) 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关联
        三、政府在农村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二、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一) 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政府职能
        (二)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三) 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进程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四)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一) 政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上的职能定位
        1.保护产权。
        2.提供公共产品。
        3.保护资源与环境。
        4.稳定和管理市场。
        5.收入再分配。
        (二)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1.执行职能。
        2.建设职能。
        3.服务职能。
        4.协调职能。
        5.监督职能。
        6.治安职能。
    四、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对策研究
        (一)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应理顺四种关系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2.理顺政企关系, 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
        3.依法整合乡村关系, 有效发挥乡镇政府职能。
        4.合理解决县乡关系, 健全和完善乡镇政府职能。
        (二)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应解决两对矛盾
        1.职能扩张与财政制约的矛盾。
        2.职能转变与行政环境的矛盾。
乡镇行政决策执行与控制
    一、乡镇行政运行机制
        (一) 行政运行机制的含义
        (二) 行政运行机制的内容
        1.行政运行的权力调整机制。
        2.行政运行协调机制。
        3.行政运行激励机制。
        4.行政运行适应机制。
        5.行政运行的约束机制。
        (三) 乡镇行政运行机制要素简析
        1.乡镇行政运行主体要素。
        2.乡镇行政运行动力要素。
        3.行政运行控制要素。
        4.行政运行程序要素。
        5.行政运行保障要素。
    二、乡镇行政决策
        (一) 乡镇行政决策的范围
        (二) 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
        (三) 乡镇公共决策过程
        (四) 乡镇日常决策的主要方法
        (五) 乡镇决策的主要问题
        (六) 乡镇行政决策面临的矛盾
    三、乡镇行政执行
        (一) 乡镇行政执行的特点
        (二) 乡镇行政执行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三) 乡镇行政执行的要求
        (四) 乡镇行政执行与创办示范基地
    四、乡镇行政控制
    五、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运行
        (一) 乡镇与县级条块关系
        (二) 乡镇党政关系
        (三) 乡镇政企关系
        (四) 乡镇行政管理与村级自治的关系
        (五) 解决县乡条块矛盾的设想
        (六)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依据
        1.一个理论依据。
        2.实践依据。

(8)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9)城市空间视域下兰州市邮政报刊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田野历程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邮政报刊亭的发展概述
    一、我国邮政报刊亭的发展
    二、兰州市邮政报刊亭的发展
第二章 邮政报刊亭作为微小建筑的空间演进
    一、报刊亭的空间规划
    二、报刊亭的空间管理
    三、报刊亭的空间延伸
    四、报刊亭的空间再造
第三章 邮政报刊亭在城市空间中的关系生产
    一、信息的流动
    二、商品的交换
    三、粉丝与明星的虚拟关系
    四、顾客与亭主的彼此信任
    五、人与城市的互动融合
    六、报刊亭与城市的相互建构
第四章 邮政报刊亭在城市空间中的价值思考
    一、承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二、体现城市的阅读生态
    三、提升可沟通性的物理场所
    四、展现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兰州市邮政报刊亭访谈材料(部分)
致谢

(10)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论文结构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自然垄断的效率理论及其评价
    第一节 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效率与自然垄断的效率冲突
        一、 自然垄断的起源与发展
        二、 两种效率对比
        三、 自然垄断的效率冲突
        四、 自然垄断效率冲突的解决方式
    第二节 国有化
        一、 国有化的理论基础
        二、 自然垄断的国有化效率研究综述
        三、 对国有化的自然垄断效率反思
    第三节 规制
        一、 规制的理论基础
        二、 规制变迁与自然垄断效率增进
        三、 规制的效率与非效率模型
        四、 规制与自然垄断效率的冲突分析
    第四节 有效竞争
        一、 有效竞争的效率内涵
        二、 自然垄断效率的有效竞争模式
        三、 有效竞争的自然垄断效率反思
第二章 效率视角下的自然垄断产业演变及其国际比较
    第一节 自然垄断产业演变
        一、 自然垄断产业的外在特征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演变
        三、 自然垄断产业的结构变化
    第二节 规制的演变与结构比较
        一、 规制演变
        二、 规制组织结构比较
        三、 规制制度结构比较
        四、 规制制衡结构比较
    第三节 规制放松下的美国自然垄断产业
        一、 电信业
        二、 电力业
        三、 铁路运输业
        四、 民航运输业
    第四节 民营化之下的英国自然垄断产业
        一、 概况
        二、 电信业
        三、 电力业
    第五节 培育国际竞争力的日本自然垄断产业
        一、 电信业改革
        二、 电力业改革
        三、 铁路运输业改革
    第六节 自然垄断产业演变的启示
        一、 自然垄断产业的变迁趋势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取向
        三、 各国实践中效率冲突的处理原则
第三章 有效市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对有效竞争理论的再认识
        一、 有效竞争取得绩效的理论基础
        二、 有效竞争缺陷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有效市场假说
        一、 有效市场的提出、定义与经济学解释
        二、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模型
    第三节 有效市场结构
        一、 关于市场结构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二、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三、 有效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
        四、 有效市场结构的鉴别标识
    第四节 有效市场行为
        一、 市场行为对产业的市场边界影响
        二、 产业演变中的一般市场行为特征
        三、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行为的鉴别标识
    第五节 有效市场绩效
        一、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绩效的特殊性分析
        二、 市场绩效的评价原则
        三、 有效市场绩效的鉴别标识
    第六节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评价的综合指标
        一、 有效市场评价的方法选择
        二、 指标体系的结构
        三、 有效市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我国转型期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转型期的特殊性研究
        一、 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二、 市场与企业边界
        三、 垄断与竞争边界
    第二节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低效的基础性原因的分析
        一、 对规模经济的质疑
        二、 对范围经济的质疑
        三、 规制的缺陷
        四、 国有企业的困境
    第三节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实现的原则与重点
        一、 有效市场实现的基本原则
        二、 有效市场实现的重点
    第四节 规制的独立、结构与制衡
        一、 规制的独立
        二、 规制的结构
        三、 规制的制衡
    第五节 竞争、价格、供求与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探讨
        一、 竞争机制
        二、 价格机制
        三、 供求机制
        四、 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第五章 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效率研究
    第一节 国有企业低效的另一种解释
        一、 报酬理论前提:对科思定理的引申
        二、 权利与义务-报酬失灵-风险与收益
        三、 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与报酬失灵
        四、 国有企业制度重构
    第二节 国有企业管理再造
        一、 自然垄断产业的微观管理思想再造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微观管理方法再造
    第三节 中国资本困境与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融资创新
        一、 中国资本困境分析
        二、 我国财政投资错位
        三、 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融资机制创新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伦理建设
        一、 自然垄断产业理论中的有关伦理研究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伦理模型
        三、 国有企业伦理失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
        四、 伦理失衡的治理对策
    第五节 上市激励: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竞争模式
        一、 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比较与评析
        二、 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上市激励
        三、 上市激励的检验:以电力产业为例
        四、 政策建议
第六章 普遍服务
    第一节 普遍服务的经济理论:回顾与评述
        一、 普遍服务的定义、存在基础与经济功能
        二、 A-S定理与次优选择
        三、 普遍服务改革的模型
    第二节 普遍服务的实践
        一、 普遍服务的主要内容
        二、 普遍服务的实践:以电信为例
        三、 普遍服务的进一步探讨
    第三节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普遍服务的宏观效应及实现形式
        一、 普遍服务的宏观效应
        二、 普遍服务的实现形式
第七章 我国电力有效市场构建
    第一节 我国电力市场的演变路径
        一、 电力市场改革的制度变迁过程
        二、 电力市场改革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变革
        三、 我国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式:对电力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第二节 电力市场的效率分析
        一、 市场结构
        二、 市场行为
        三、 市场绩效
    第三节 边缘竞争:简阳供电案例及其模式反思
        一、 基本情况
        二、 供区形成
        三、 边缘竞争
        四、 边缘竞争的理论依据
        五、 边缘竞争的启示
    第四节 电力有效市场的建设
        一、 电力市场发展的战略意义
        二、 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发展的基本战略
        三、 发电环节的改造
        四、 电网运行机制的改革
        五、 电力法制建设
第八章 电信有效市场整合
    第一节 电信市场变迁:三个经典博弈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 中国电信市场的制度变迁历程
        二、 制度变迁中电信市场的博弈分析
    第二节 电信市场的效率分析
        一、 市场结构
        二、 市场行为
        三、 市场绩效
        四、 电信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相互影响分析
    第三节 开放背景下的电信有效市场对策
        一、 我国电信市场对外开放的基本框架
        二、 对外开放对我国电信市场的影响
        三、 基于开放背景的电信有效市场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四、邮电部门多种经营应当有个大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邮电部门多种经营应当有个大的发展[J]. 贾明. 通信企业管理, 1993(01)
  • [2]中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选择 ——基于博弈的视角[D]. 黄蓉.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3]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以供水、管道燃气、铁路运输、电力和电信产业组织为例[D]. 王颖捷. 暨南大学, 2001(01)
  • [4]甘肃农村电话发展研究[J].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农村电话发展》课题组,周述实,强明侠. 开发研究, 1986(05)
  • [5]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研究[D]. 黄端. 武汉大学, 2011(05)
  • [6]邮电多种经营刍议[J]. 王志学,马强. 工业技术经济, 1994(05)
  • [7]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J].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课题组. 地方政府管理, 1998(S2)
  • [8]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 [9]城市空间视域下兰州市邮政报刊亭研究[D]. 王洪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10]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研究[D]. 杨永忠. 四川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邮电业多元化经营应有大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