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影评人主编》序言(续)

《中国大众影评人主编》序言(续)

一、《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续编)序(论文文献综述)

王珺[1](2014)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大众影评研究》文中提出网络大众影评是电影批评在网络时代的再一次崛起。以一种文化参与、文化共享、文化消费姿态亮相的网络大众影评突显的是当代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体现的是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能动性,强调的是大众的文化再生产能力,张扬的是大众的文化权力诉求。本研究摆脱传统审美批评与文艺批评视角,将网络大众影评作为一项大众文化消费实践,在消费社会语境中分析它的生成机制、批评话语与文化身份,以及“自下而上”的文化权力与其存在的现实危机。本文从六个部分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网络大众影评的发展现状,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概括研究现状以及说明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第一章论述网络大众影评发展的历史情态。从当下电影批评的整体态势、消费社会的文化转向与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三方面分析网络大众影评生存的时代背景。第二章以“生产性消费”为理论支点,论证网络大众影评是作为一种大众生产力对电影文本进行的意义再生产与再流通。在此基础之上,概括网络大众影评生产特质:多元化、感性化、日常生活化与狂欢化;从文本符号策略、文本组织策略与文本修辞策略三方面分析网络大众影评生产策略。第三章论述网络大众影评的批评话语与文化权力。首先概括网络大众影评三种典型圈层的批评话语:“屌丝”圈层的平民批评话语、“小资”圈层的“伪中产”批评话语与影迷的迷文化批评话语。其次,论述不同圈层主体通过各自的批评话语塑造的文化身份:犬儒主义的“降格者”、自恋的冷漠者与痴迷的“过度”者。最后,网络大众影评是以“他者”形象活跃在电影批评场域中,通过自我赋权的方式获得文化权力。这种文化权力一方面冲撞了传统影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使得批评话语下放;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大众影评主体构成的复杂性与异质性,使得网络大众影评的批评话语呈现为碎片化的个体文化权力意志,无法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强有力的集体文化权力意志。此外,网络大众影评还面临着被诏安与被规训的可能。在电影批评场域的权力游戏中,网络大众影评只能“他者”,只能以哗众取宠的姿态吆喝廉价的权力诉求。第四章主要探讨网络大众影评的现实危机及其根源。第一,由于“社会无意识”的刺激下,加之网络大众影评感性现代性片面发展过度而,而理性现代性发展不足,导致语言暴力、伦理失范频发。第二,网络大众影评的感性消费与狂欢式消费会被反哺文化工业,刺激文化产业的消费符号的编制能力。第三,在网络媒介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大众影评形成交互式批评,消解了传统影评的线性叙事与意义系统,使得网络大众影评面临碎片化、平面化与意义虚无的境地。第四,由于网络电影社区的“圈化”,导致社区内部交往超过社区外部交往,形成“单向度”的批评话语。结语部分,强调作为“生产性”大众文化消费实践的网络大众影评,亟需重新定位与审视,并呼吁从网络大众影评中发展与培养独立影评人,从而实现网络大众影评最有价值的“文化愿望”。网络大众影评作为当代一种“生产性”大众文化消费实践,彰显出鲜活的大众生产力。凭借大众生产力的创造性与颠覆性,批评主体得以抵制与规避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宰制性文化规训与话语控制。同时,借助“众声喧哗”的批评话语,网络大众影评挺进电影批评场域,展开权力的游戏。在伸张个人自由意志与欲望的同时,网络大众影评冲击现有权力结构的权威话语与文化霸权,但最终由于内部的异质性与过度的消费意识形态使之无法实现文化权力诉求,继续扮演“他者”的角色。

周传艺,李晓红[2](2018)在《重返20世纪80年代的群众影评现象——反观电影批评生态的另一维度》文中研究说明群众影评作为我国在新时期文艺领域出现的一个独特现象,与同一时期占据着主流研究视域的"理论批评"同构了80年代电影批评格局。对"群众"这一批评主体的研究转向,对群众影评这一失焦的文化现象给予重新解读,不仅可以重新发现新时期批评话语背后被遮蔽的公共性品质、参与式文化与集体价值规范,同时可以深刻介入到知识分子、身份、大众、启蒙、体制、市场等错综复杂的时代场域,进而能更加完整地还原出80年代我国电影批评生态。

罗艺军,金忠强,章柏青[3](1991)在《《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续编)序》文中研究指明 钟惦棐同志为他主编的《中国大众影评长编》撰写的前言,首先为书名“长编”正名。“至于‘长编’,本来仅数万字(按:这本书实际字数27万字),不能算长,但作为这样的大众影评长编,肯定要继续下去,过两年出续编,以至三编、四编……合起来看,就长了,且可在一定程度下反映历史面貌,故称长编。”对《长编》的正名,也就是对这本《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续编)的题解。惜乎《长编》刚刚问世,钟老与世长辞!他的遗愿,只能委诸后来人。《长编》系七十年代末至1984年上半年全国群众影评之荟萃,《续编》意图概括1984年下半年至1990年初之精华。合起来看,大体反映了新时期群众影评的历史面貌。

李溪慧[4](2019)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流变研究》文中指出本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主导性的传播媒介,移动传播、大数据的普及应用标志着全面新媒体时代的开启。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批评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批评主体由知识分子向着大众和各种新媒体意见领袖泛化,批评话语由学术话语独秀向着学术话语与散碎的、个性化的话语并存转变,批评样态由总体性、历史性的文字批评向着散碎的、即时的以及影像的批评拓展,传统批评范式被弱化,批评标准呈现多样化甚至混杂化,个人化批评标准替代学术标准或专业标准成为新媒体电影批评的显着现象,同时网络中的批评话语表达出现了情绪化、宣泄式的表述,产生道德失序等问题。传统电影批评在新媒体时代遭遇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批评崛起,改变了批评的格局。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产业发展、文化生态建设角度来看,建构起合理有效的电影批评体系都是当务之急。因此要对当下电影批评的现象及成因进行梳理分析,发掘问题之所在,从而为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新认知电影批评、发挥电影批评的作用并重构电影批评体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论文主体包括如下七个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缘起、现有的研究状况、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第2章:电影批评遭遇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交流,内容用户同时也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越发显着,造就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性、文化表达的多样化与开放性、文化审美的媒介化。这是当下电影批评流变的新媒体时代作用,它促使电影批评的总体特征的转化。第3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方式的演化。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从点对面到互文本传播的转化、从纸质传播到一键式发出的转化,从整体接受到碎片化阅读的转化。新媒体影评改变了传播的单向性和封闭性,传播范围大,受众面广,但无中心结构虚拟的群体传播存在信息缺少过滤的弊端。第4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变迁。批评主体个体身份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分化,知识分子批评仍然存在但从中心位置退出,大众崛起成为数量上的绝对主体,职业影评人也是批评中的一种重要力量。批评主体的群体特征呈现为张扬个性、真实身份隐藏在网络背后、并自觉形成某些兴趣为指向的群体聚集。在对主体演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后,着重去探讨主体身份背后的话语权问题。第5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话语流变。多元化的批评话语是新媒体时代话语构成的显着特征。批评话语在新媒体时代遭遇了解构,体现为网络语言对传统批评话语的解构、碎片化语言对整体性权威性的解构,导致新媒体时代批评话语意义的游移与含混。电影批评的体制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三种话语形态,在建构多元批评话语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民间话语与专业话语、民族话语与西方话语也在多元的话语格局中复杂交织。第6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文本范式与样态转换。新媒体批评范式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其中大众文化批评、感悟式批评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新媒体电影批评的样态在不断拓展中,从文字批评到视觉化批评、从总体性批评到微碎化批评、从历时批评向即时批评的拓展给批评提供了更多可能第7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建设的思考。首先梳理新媒体技术性变革带来的建设问题,体现为交互传播与主体泛化下的批评建构、移动终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批评建构。然后对理论建设进行问题性思考,批评标准混杂、批评理论个人化碎片化、批评的道德失序是当下电影批评的存在主要问题,认识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的根源才能建设起真正适应当下语境的电影批评。最后对电影批评建设提出几点总体性的构想,确立主流批评的原则标准,扩大主流批评的影响力;规范非专业批评发展,强化专业与非专业批评的共生,加强机制性建设。总之通过对新媒体电影批评的总体发展演变进行理论思考,并进行建构合理有效批评格局与批评生态的尝试,其意义在于:首先确认媒介语境对新媒体电影批评开展的重要影响与制约作用。新媒体语境制约了言语的传达交流,也能够消除歧义,引导正确理解和传达言语的意义。其次,梳理当下电影批评的种种问题与乱象。在对电影批评媒介语境和诸多要素的分析中剖析学术批评的“边缘化”、大众批评的喧嚣无序、职业批评的缺失主体性等问题,对网络水军现象、酷评骂评现象、批评泛化、价值迷失现象进行深入的理性审视,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批评的合理建构提出有益的见解。再次,对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建构进行合理设想,提倡建构多元发展的电影批评格局,从而指导电影批评实践,促成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的互为互动,推动电影批评生态的健康发展。

刘君[5](2011)在《谁的话语空间?中国电影与公共领域的建构》文中提出本研究将电影置入传播语境中,依照“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研究范式,考察并建构中国电影的传播内涵与公共领域的理论范式之间的关联与互涉。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影发展的本土特征和公共领域的西方话语进行有机整合。研究提出,通过公共领域的角色建构,中国电影在国家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进程中扮演着培育、组织和动员公众政治与文化身份的社会功能。然而,由于把电影视作大众传媒的认识的缺失,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始终未能在中国语境下完全建构起来;在一些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这一公共领域甚至遭受遮蔽与压制。通过梳理电影传播公共领域的若干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怀揣爱国意识的电影工作者和左翼电影人推动民族电影积极介入到抵御外敌入侵、发起公共舆论、建构国民身份的历史潮流中,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同其它新文化运动一并,推进了中国社会中的消费市民转变成为国家公民;而文化与政治上已然动员起来的、掌握批判技巧的公众通过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传播与参与权利,在民族危机的历史语境下推动实现了“国片复兴”和电影救国的发展高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政治化”趋势的加剧,电影转而成为批判性政治运动的类型与主角。政治公权力对于电影媒介的不断强势介入,导致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脱偏了正常的传播规律和运作轨迹,成为政党行政力量的附属。与政治力量对电影的持续渗透相对应,露天电影的流动放映塑造起颇具中国特色的基层公共生活形态。它通过机动灵活的渗透,深入国家与社会最基层的民众群体中,并凭借影像视听传播的魅力,成为重构基层公共生活的平台。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还伴随着影像衍生产物的扩散进一步得到拓展。当我们以公共领域的研究视野考察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样貌,影像传播与政治运动、商业资本、公共空间以及大众传媒等交错形成了复杂曲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公共领域的变迁图景。而要将中国电影的公共领域全面地建构起来,并发挥其社会功能,就必须承认电影传播的空间不仅仅仅只是意识形态、商业资本、大众权利等单一话语势力所垄断的场域,而是一个公共话语的复合空间。将中国电影视作公共领域的学术努力拓展了公共领域的理论探讨,还建构起一类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范式。

虞昕[6](2011)在《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电影批评空间,使得中国电影批评场域从话语方式、文本特征、身份建构到批评语境、批评主体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并采用媒介批评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为核心,对这种变化进行系统的学理阐释。从话语形式来看,网络语言的兴起更新了日常语言的符号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全面渗透到了电影批评话语中,对电影批评的话语形式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从文本特征来看,语言暴力成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突出症候,在网络空间里,语言暴力还受到群体极化和哄客现象的催化,并延续了中国电影批评史中的政治索隐路线,生产出大量政治索隐式的暴力影评。网络时代的中国电影批评既有公开语本的属性也有隐秘语本的属性,其中网络电影批评突出的呈现出隐秘语本的属性,通过隐秘语本,批评主体得以宣泄出“想象性报复”。反讽成为网络时代电影批评文本的公共修辞语态,具体表现为恶搞式反讽、敏感词反讽、负责的反讽三种形式,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负责的反讽应当得到倡导。在网络时代的电影批评话语中,身份认同成为集中凸显的主体焦虑。首先是网络全球化时代言语主体均遭遇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在本土的电影批评语境中,此一问题又具体的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与雪耻型民族主义两大话语脉络。其次是市场化时代的中产想象,批评主体籍此完成对自身在商品社会中的身份确证,在批评话语中则突出的表现为“小资”和“布波族”情调。最后,随着社会思想分化的加剧,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对立态势也波及到了电影批评中,同一电影文本也常常被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话语策略所操持,并产制出基于各自立场的截然不同的文本释义,批评主体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自身意识形态身份的确立,不过,随之而来的庸俗自由主义不良倾向也在批评话语中大量出现。消费主义成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显着的语言环境,此时,电影批评不可避免的被纳入到电影营销的环节中去,并为受众大量提供视觉图像消费。其次,时尚—流行文化消费成为网络时代电影批评消费的一个显着特征,在当下的电影批评话语中,沉积着大量供时尚消费的流行文化元素,造就了电影批评中的趣味形式。在网络时代,过度消费的粉丝(迷)文化也成为电影批评话语的生产驱力之一,粉丝(迷)文化展现出强大的批评话语生产力,并与电影工业间保持着复杂的对抗、共谋关系,同时,同人、腐女批评在本土的粉丝(迷)批评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生产出海量的同人、腐女式批评话语。网络时代的批评主体变迁也直接影响了批评场域的形塑。由于青年在网民和电影观众中的主体地位,使得网络时代的中国电影批评带有浓厚的青年文化特质,同时,“文艺青年”成为了批评场域中醒目的话语表征。随着“迷影一代”的集体登场,迷影爱好者生产的迷影话语在批评场域中迅速崛起,迷影话语专业性与激情兼备,成为了平衡专业电影批评和其他电影批评的“屋脊”话语。随着“蓝色理论”时代的到来,学术体制内的专业电影批评工具不断涌现,专业电影批评繁荣一时,以观众反应批评、生态批评和媒介批评为主要代表;但随着启蒙姿态的丧失,以及互联网新媒体所造成的话语权转移,知识分子亦出现了专业电影批评“无人倾听”的失语焦虑,就此,知识分子展开了系统的反思,重新审视了网络时代知识分子影评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许多专业知识分子向网络知识分子靠拢,并出现了媒体知识分子的态势。互联网对全球电影批评场域都有剧烈的冲击,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游戏规则”业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话语结构来看,权力话语、知识话语、网络—民间话语成为了批评场域中最主要的话语类型,其中权力话语的位置比较稳定,知识话语渐趋边缘,网络—民间话语主流化的势头明显。同时,电影批评场域亦受到了权力场域和经济场域的双重挤压,难以保证自主性。批评主体作为场域内的行动者,展开了激烈的资本争夺,为适应新的场域规则,不断调试着自身的惯习特别是话语惯习。

李广德[7](1992)在《论电影评论与影评写作——《电影评论写作学》第二章》文中研究表明 研究电影评论写作必须首先研究电影评论.本文拟就电影评论的性质、批评观和群众影评写作问题作一些整体性的探讨.一、电影评论的性质凡是有电影放映的地方就有电影评论.可以说,电影评论是一种最广泛、最普遍的文艺评论.电影评论的历史比电影的历史稍短,还不到一百年,而它的产量却胜过其他的文艺评

刘卉青[8](2013)在《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辨析》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开始崛起,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及电影批评亦影响重大。网络时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场域众声喧哗,从电影批评的发表阵地、传播方式到批评主体的创作观念、主体意识及批评话语的言说方式、文本形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的转换给中国电影批评带来了新的研究对象,也同时对电影批评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图将电影批评的研究置身于网络时代的技术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从文化艺术思潮的转型、电影审美方式的变迁以及电影批评范式的演化等总体态势中,寻找电影批评的演变踪迹,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并为试图为电影批评在网络时代的重新定位,探寻一条可能的发展道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交代了论文的研究缘起、与论文相关的学术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的范围、方法和意义;第一章,对网络时代的文化背景及思潮进行总体概括,探究其发展、转型趋势。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电影批评的网络化特征、网络语言对电影批评话语的影响以及电影批评场域的转换与变迁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第二章,剖析了互联网诞生以来,电影审美方式的变迁,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影批评方式的改变。网络时代的消费文化语境及感官需求,对于电影视觉化的促进,对于受众审美趣味的掌控以致对整体电影创作趋向的影响等,成为当下电影批评颇为关注的议题。本章试图从“影像阅读与审美生产”,“电影受众审美需求剖析”,“电影审美生产与电影批评”三个方面,对于电影批评语境的变迁进行深入梳理;第三章,主要针对电影批评在网络时代的症候,层层深入进行问题剖析。一是话语权的转移与争夺,二是批评主体的变迁,三是电影批评的“范式”解读。电影批评置身于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大众化、虚拟化、图像化及多元价值的重构,使得专业电影批评引领风潮、一呼百应的地位难以为继,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已经改变了对于权威的尊崇,消费价值是否重要成为大众文化的抉择标准;第四章,对于中国电影批评的前景及发展趋向进行分析。分别从电影批评的媒体化生存、电影批评的话语重构、新的评价体系(批评标准)的确立等角度进行辨析和展望。试图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为电影批评寻找新的模式和路径,使其坚持适应时代需要和保持艺术批评的内核。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网络时代电影批评的总体态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王飞翔[9](2021)在《《卢湾影讯》(1980—1990)的群众影评考察》文中指出《卢湾影讯》是上海市卢湾区电影宣传组在1980—1990年组编的电影简报。2011年,原上海市黄浦、卢湾两行政区建制撤销,合并为新的黄浦区,至此,卢湾区正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值得注意的是,《卢湾影讯》所记载的20世纪80年代群众影评的日常活动深隐着一段久经湮埋、未被详述的中国电影批评史,并通过影评主体构成上的组织性与集体活动的规范性这一特点,显示出了业余影评员与电影宣传当局的"亲缘关系",形成了一种高效的、可复制的宣传模式。

王清烈[10](1992)在《电影评论写作的构思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电影评论写作的构思方法,其实是一个视角的问题,从什么角度,以何种评论方法去构思文章,以完成对一部电影作品或一种电影现象的认识、评价.电影社会学评论方法,是我国电影评论写作传统的也是主要的构思方法,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心理学、电影符号学等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踏入更多未知的领域,使电影评论写作由过去的电影创作和电影作品的两

二、《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续编)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续编)序(论文提纲范文)

(1)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大众影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视域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网络大众影评的历史情态
    第一节 当代电影批评:困顿与转向
        一、电影批评之“失语”与身份困惑
        1. 电影批评的“失语”现状
        2. 电影批评主体的身份困惑
        二、电影批评:商业的入侵与审美的转向
        1. 商业资本介入电影批评领域
        2. 电影批评的审美世俗化
        三、生产与消费:电影批评的重构
        1. 传统批评媒体缩水及数字化
        2. 网络影评走向纸媒平台
        3. 电影电子期刊蔚然成风
        4. 视听形态影评的诞生
    第二节 消费社会的逻辑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浸透
        一、消费社会的三种逻辑
        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
        一、网络媒介的方式
        二、网络媒介作为公共领域
        三、网络传播媒介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1. 非中心化与网络电影批评的解构性
        2. 交互性体验与网络电影批评的游戏性
        3. 信息高速公路与网络电影批评的弥散性
第二章 网络大众影评的大众生产力
    第一节 网络大众影评与大众生产力的观念
        一、电影作为“生产者式文本”
        二、网络大众影评作为一种大众生产力
    第二节 网络大众影评生产策略
        一、文本符号策略——网络语言与网络流行文体
        二、文本组织策略——“相关性”
        三、文本修辞策略——戏仿
    第三节 网络大众影评生产特质
        一、网络大众影评多元化生产
        二、网络大众影评感性化生产
        三、网络大众影评日常生活化生产
        四、网络大众影评狂欢化生产
第三章 网络大众影评:批评话语与文化权力
    第一节 网络大众影评的批评话语
        一、“厢丝”圈层的平民批评话语
        二、“小资”圈层的伪中产批评话语
        三、影迷的迷文化批评话语
    第二节 网络大众影评主体的文化身份
        一、犬儒主义的“降格”者——“屌丝”批评话语主体的文化身份
        1. 自诩的“降格”者
        2. 犬儒主义式的文化“逆袭”
        二、自恋的冷漠者——“小资”批评话语主体的文化身份
        1. 自恋的完美消费者
        2. 冷漠的文化梦游者
        三、痴迷的“过度”者——影迷批评话语主体的文化身份
        1. 我们是迷
        2. 情感“过度”者
        四、共用能指符号:网络大众影评主体的文化身份思考
    第三节 再审网络大众影评:“他者”权力游戏
        一、“他者”的自我赋权
        二、“他者”的文化权力之轻
第四章 网络大众影评的现实危机分析
    第一节 网络大众影评的危机具象
        一、网络大众影评的语言暴力
        二、网络大众影评的“恶”循环效应
        三、网络大众影评的媒介综合症
        四、网络电影社区的“回声室效应”
    第二节 网络大众影评的危机根源
        一、网络大众影评主体的“虚拟在场”
        二、网络大众影评批评话语的“公私不分”
        三、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膨胀
结语网络大众影评:且行且珍惜
    一、不可逆转的电影“消费”
    二、正确定位网络大众影评
    三、独立影评人——网络大众影评最好的“文化愿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重返20世纪80年代的群众影评现象——反观电影批评生态的另一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群众影评与双轨制批评格局
以集体之名:公共性与参与式文化
主体分化与知识分子的身份:群众到大众的话语转向
结语

(4)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1.2.1 关于电影批评理论和批评史的研究
        1.2.2 关于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呈现的新问题研究
        1.2.3 关于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本身存在问题的反思
        1.2.4 本文对前期研究成果的简要分析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1 本文研究目的
        1.3.2 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电影批评遭遇新媒体
    2.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2.1.1 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
        2.1.2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表征
    2.2 关于电影批评
        2.2.1 什么是电影批评
        2.2.2 传统电影批评的特点
        2.2.3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新变
    2.3 强势发展的新媒体批评对电影批评的影响
        2.3.1 向多媒体化发展——对电影批评载体的影响
        2.3.2 向大众演化——对电影批评主体的影响
        2.3.3 向娱乐拓展——对电影批评功能的影响
第3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方式的演化
    3.1 电影批评传播的技术语境凸显
    3.2 新媒体引发的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形式的变革
        3.2.1 从点对面到互文本的传播形态
        3.2.2 从纸质传播到一键式发出的信息发布
        3.2.3 从整体接受到碎片化阅读的信息接受
    3.3 电影批评传播形式变革对影评的影响
第4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变迁
    4.1 批评主体构成与批评新秩序
        4.1.1 大众的喧嚣
        4.1.2 知识分子的言说
        4.1.3 职业影评人的发声
    4.2 批评主体的群体特征
        4.2.1 个性化的批评主体
        4.2.2 隐藏的批评者与静默的批评者
        4.2.3 群体聚集的批评者
    4.3 批评主体身份和话语权的分析
        4.3.1 批评者、娱乐记者与网络推手
        4.3.2 话语权背后的权力与资本逻辑
    4.4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变迁剖析
第5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话语的流变
    5.1 批评话语的解构
        5.1.1 网络语言对传统批评话语的解构
        5.1.2 碎片化语言对整体性权威型话语的冲击
        5.1.3 话语的含混与意义的游移
    5.2 建构中的多元批评话语构成
        5.2.1 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
        5.2.2 理性深思的专业话语
        5.2.3 喧嚣的情绪化的大众话语
    5.3 多种批评话语的交织
        5.3.1 民间批评话语与专业批评话语的融汇
        5.3.2 西方话语的介入与民族性话语的建设
    5.4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话语流变相关问题思索
第6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文本范式及样态转变
    6.1 电影批评范式及范式演化
        6.1.1 批评范式与电影批评范式
        6.1.2 传统批评范式的权威性消解
        6.1.3 多元批评范式的兴起
    6.2 电影批评样态的多元扩展
        6.2.1 从文字批评向视听批评的样态延申
        6.2.2 从总体性批评向微碎化批评的样态扩充
        6.2.3 从延时批评向即时批评的样态拓展
    6.3 对电影批评范式探索与样态扩展的审视
第7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建设的思考
    7.1 新媒体技术变革之于当下电影批评建设
        7.1.1 交互传播与主体泛化下的批评重构
        7.1.2 移动终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批评重构
    7.2 当下电影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于批评建设
        7.2.1 批评标准的多元混杂与批评标准的确立
        7.2.2 批评理论的碎片化与批评理论的新建
        7.2.3 新媒体批评的道德失序与批评的道德再察
    7.3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建设的总体性构想
        7.3.1 确立主流批评的原则标准,扩大主流批评的影响力
        7.3.2 规范非专业批评的发展,强化专业与非专业批评的共生
        7.3.3 适时制定电影批评的法律法规,加强机制性建构
结语:媒体融合发展下电影批评的机遇与使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谁的话语空间?中国电影与公共领域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中国电影:被忽视的大众传媒
    第一节 中国电影:"脆弱的超级力量"?
    第二节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史述与理论
    第三节 中国电影、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商业话语的超越:电影公共领域的萌芽和发展
    第一节 "电光影戏"的迁移:大众娱乐的扩散和商业利润的追逐
    第二节 罗明佑:"国片复兴"运动与电影传播公共领域的萌芽
    第三节 多元话语的介入与电影公共领域的成长
    第四节 对中国电影公共领域发展轨迹的反思与借鉴
第二章 露天电影:从流动影像放映到公共领域建构
    第一节 从缺失到提倡:露天电影传播的演化与变迁
    第二节 露天电影的放映与传播:特征及影响
    第三节 露天电影传播与基层公共生活的建构与消解
    第四节 反思:露天电影传播、公共参与自觉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第三章 跨越影像的传播政治:中国电影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运动:电影传播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电影传播与社会运动:跨越影像的传播角色变换
    第三节 电影传播、社会运动与制度化政治:中国语境的视角
第四章 电影传播要素与影像公共领域的拓展
    第一节 电影传播的宏观图景:从影片放映环节到电影传播事件
    第二节 电影传播要素与影像公共领域的拓展
    第三节 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一种全景化的视野
结论 建构中国电影公共领域的若干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网络时代的来临与新兴批评空间的开创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核心问题与概念定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思路
第一章 批评话语的变异
    第一节 网络语言的兴起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二、网络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第二节 网络语言构筑的批评话语
        一、网络语言对电影批评的全面渗透
        二、网络语言对电影批评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 电影批评的文本症候
    第一节 批评文本中的语言暴力
        一、群体极化与哄客现象
        二、政治索隐式的暴力影评
    第二节 批评文本的语本属性
        一、公开语本与隐秘语本
        二、隐秘语本所表达的“想象性报复”
    第三节 批评文本的公共修辞语态——反讽
        一、恶搞式反讽
        二、敏感词反讽
        三、负责的反讽
第三章 批评话语中的身份建构
    第一节 网络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一、电影批评中的文化民族主义话语
        二、电影批评中的雪耻型民族主义话语
    第二节 市场化时代的中产想象
        一、批评话语中的“小资”趣味
        二、批评话语中的“布波族”情调
        三、批评话语中对“中产”的置疑和反思
    第三节 转型时期的思想论争
        一、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文本意义争夺
        二、庸俗自由主义的不良倾向
第四章 电影批评的消费主义语境
    第一节 作为电影消费的电影批评
        一、为电影营销服务的电影批评
        二、电影批评中的视觉图像消费
    第二节 消费时尚:批评话语中的时尚—流行文化
        一、追逐时尚的电影批评
        二、时尚—流行文化造就的批评趣味
    第三节 过度消费:批评话语中粉丝(迷)文化的兴起
        一、粉丝(迷)的强大生产力
        二、同人腐女生产的批评话语
第五章 批评主体的时代变迁
    第一节 新生代的冲击
        一、批评话语的青年文化特质
        二、“文艺青年”的话语表征
    第二节 迷影话语的崛起
        一、“迷影一代”的集体登场
        二、迷影话语对电影批评的影响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言说与失语
        一、专业电影批评的繁荣
        二、无人倾听的焦虑
结语 批评场域的重构
    一、批评场域的话语结构
    二、批评场域的转型与困境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论电影评论与影评写作——《电影评论写作学》第二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影评论的性质
    (一)非实效性
    (二)必要性
    (三)创造性
    (四)媒介性
二、电影评论的批评观
    (一)重视社会效益
    (二)坚持实事求是
    (三)提倡百家争鸣
    (四)运用多种方法
三、对群众影评的思考

(8)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方法
第一章 网络时代的文化背景与电影批评
    第一节 网络时代文化艺术思潮发展与转型趋势
        一、文化艺术思潮概况
        二、文化转型趋势
    第二节 电影批评场域的转换与变迁
        一、关于场域理论
        二、电影批评场域自主性脉络流变
        三、政治话语VS经济主导:电影批评场域的话语权转向
    第三节 电影批评的网络化特征
        一、网络语言的兴起
        二、网络语言与电影批评话语
第二章 网络时代的电影审美与电影批评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影像阅读与审美
        一、“视觉文化”与“图像叙事/影像叙事”
        二、文字阅读与影像阅读
        三、叙事的图像化
        四、审美的转向
    第二节 网络时代电影受众审美需求剖析
        一、消遣娱乐与宣泄
        二、窥视欲望的投射与排解
        三、文化与自我身份认同
    第三节 电影审美生产与批评
        一、场域、身份与电影批评建构
        二、电影艺术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转向
第三章 影像消费语境中电影批评症候分析
    第一节 话语权的转移与争夺
        一、专业电影批评阵地的坚守与拓展
        二、媒体批评异军突起
        三、主流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重建
    第二节 批评主体的变迁
        一、精神与文化的坚守——作为知识分子的电影批评家
        二、大众影评的新发展
        三、“迷影”与“粉丝”一代的兴起
    第三节 电影批评的“范式”解读
        一、症候式阅读
        二、电影批评对电影作品的误读
        三、“使用本文”与“诠释本文”
第四章 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策略
    第一节 电影批评的媒体化生存
        一、电影批评的电视化生存
        二、电影批评的网络生存
        三、其它新媒体生存
    第二节 电影批评的话语重构
        一、宏观视野话语体系的拓展
        二、个人话语体系脉流的引导
    第三节 电影批评评价体系(批评标准)的建立
        一、电影批评标准及其价值
        二、电影批评的边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卢湾影讯》(1980—1990)的群众影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构性群体:卢湾区群众影评的人员构成及其特性
二、话语权力:群众影评日常活动的宣传性
三、电影宣传方案的可复制性:以《牧马人》作为个案
结语

四、《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续编)序(论文参考文献)

  • [1]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大众影评研究[D]. 王珺. 南京大学, 2014(04)
  • [2]重返20世纪80年代的群众影评现象——反观电影批评生态的另一维度[J]. 周传艺,李晓红. 电影艺术, 2018(06)
  • [3]《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续编)序[J]. 罗艺军,金忠强,章柏青. 电影评介, 1991(01)
  • [4]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流变研究[D]. 李溪慧. 辽宁大学, 2019(10)
  • [5]谁的话语空间?中国电影与公共领域的建构[D]. 刘君.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6]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 虞昕. 上海大学, 2011(10)
  • [7]论电影评论与影评写作——《电影评论写作学》第二章[J]. 李广德. 湖州师专学报, 1992(02)
  • [8]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辨析[D]. 刘卉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
  • [9]《卢湾影讯》(1980—1990)的群众影评考察[J]. 王飞翔.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1(08)
  • [10]电影评论写作的构思方法[J]. 王清烈. 湖州师专学报, 1992(01)

标签:;  ;  ;  ;  ;  

《中国大众影评人主编》序言(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