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生,刘圣昌[1](1996)在《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东风4B型内燃机车控制电路为例,介绍了一种用8098单片机实现的逻辑控制单元──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器,用于取代传统的由继电器控制电路实现的布线逻辑控制方式,实现机车控制电路的各种控制功能.重点介绍了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器的硬件、软件设计.
史富强,孙悦[2](2019)在《内燃机车交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内燃机车在铁路运输行业中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文中针对铁路现场内燃机车交流电机转速精确控制的实际问题,构建PLC统。系统按内燃机车交流电机的设定速度和实际反馈速度,获取速度误差和误差变化量,通过PLC实现变量模糊化和去模糊化处理,然后根据内燃机车交流电机输出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实现内燃机车交流电机速度的精确控制,通过模拟仿真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内燃机车交流电机在不同的负载下转速的精确控制,有一定实用性价值。
汪彬[3](2018)在《基于PLC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主要研究建立基于PLC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以丰富公司产品结构类型。论文以东风8B型货运内燃机车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PLC技术进行机车控制系统控制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论文首先对DF8B型内燃机车既有的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原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2)结合DF8B型内燃机车电路分析情况,进行PLC控制改造方案的研究,主要根据控制系统逻辑需求,进行了PLC的选型,分配输入输出点,以及外部辅助器件的选型和应用研究,对PLC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3)根据机车控制原理,进行了PLC程序设计,程序主要实现了柴油机启停控制,机车加载控制,重点对内燃机车恒功牵引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出了基于PLC语言的PID控制方法,并运用欧姆龙PLC编程软件中的CX-Simulator模块对程序进行了仿真研究,对程序语言仿真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完善。(4)设计实验验证平台,验证控制系统可行性,分析对比DF8B原基于继电器控制的控制电路和新设计的基于PLC控制的控制电路,运用电路系统可靠性研究工具,对电路可靠性进行研究与计算。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了基于PLC控制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和策略,新型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相较于之前有了多方面的改善,主要体现可靠性高,维护方便,扩展便捷等方面。
张维久[4](2008)在《基于PLC的东风11型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是最有效的陆上交通方式,具有运输速度快、运量大、成本低及安全可靠等特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我国铁路运输中,内燃机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国家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对内燃机车的质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表现在机车的高速、重载、高可靠性、耐久性以及防止污染、降低噪声等方面。我国现有内燃机车仍然大量采用传统的继电器逻辑控制方式,继电器联锁触头过多,布线复杂,控制电路繁杂,可靠性差,维修不便,触头的频繁动作很容易烧损。这些都影响到机车的使用效率。PLC是现代工业控制系统常用的控制器,它功能丰富、可靠性高、使用方便。本文以我国客运准高速东风11型内燃机车为研究对象,采用PLC技术对机车控制系统进行改造。本文主要探讨了采用PLC控制系统代替传统的继电控制系统,用“软”继电器代替传统继电器,建立基于PLC的机车逻辑控制系统,以提高机车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上位链接系统,实现上位机对控制系统的监控设计,以提高机车的可靠性。目前学习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原理主要是通过电路图和电路示教板的方式,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对机车电路控制过程的理解。为了改进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机车控制过程的了解,同时探讨对内燃机车控制系统改造的可行性,建立模拟实验台,模拟机车的控制过程。
李兵,张英杰[5](2005)在《交流化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交流化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以及目前应用的几种系统构成,讨论比较不同系统的优缺点,分析总结辅助系统的相关核心技术问题,重点阐述辅助交流发电机的控制和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点,对未来的交流化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进行了描述。
张斌[6](2007)在《基于PLC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燃机车是我国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长期以来担负着万里铁路线繁重的运输任务,为国家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铁路运输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对内燃机车的质量、水平和档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燃机车技术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在内燃机车控制方面,现有机车仍然大量采用传统的继电器逻辑控制的方式。这种控制方式联锁控制触头过多,布线复杂,控制电路繁杂,可靠性差,维修不便;甚至会出现部分触点由于长期在大电流通过情况下而烧毁的现象,导致机车电气故障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列车的安全、高效运行。因此,如何改进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电路,简化控制线路,提高可靠性,就成为内燃机车改进中的一项迫切任务。PLC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使得对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的改造成为一种可能。本论文把内燃机车逻辑控制与PLC的应用技术相结合,用“软”继电器代替繁多的传统继电器,建立起基于PLC的机车逻辑控制系统。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采用PLC来代替传统的触点控制器和继电器,提高机车电气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硬件与软件结合,实行模块化设计,使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可与计算机实现智能兼容;采用PLC电气控制专业设备,使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可满足现有内燃机车技术的需求,便于机车技术改造;此外,还可以独立扩展作为大学院校教学培训用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实验台,以摆脱传统教学仪器呆板的框架,充分发挥与学生互动的性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使本系统成为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
蒋斌鹏[7](2016)在《基于内燃机车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及改进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微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工业智能控制以及民生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高效、精确和人性化等显着特点。我国在发展电气化铁路之前主要使用的为蒸汽、内燃机车,其中内燃机车主要是应用干线客、货运以及站场调车的交直流电传动机车,在诸多内燃机车型号中目前又以DF4B型机车配属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机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DF4B机车的电气控制系统还相对先进、可靠,但随着微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比如后期出厂生产的DF8B、DF11、DF11G机车都设计加装了先进的微机控制系统(具有完全的机车逻辑控制、完善的机车故障诊断功能及柴油机低油耗等优势)[1]。基于以上原因,将DF4B机车的几个主要控制功能进行整合,即形成微机集中控制(这套控制包括主电路、辅助电路、励磁电路、控制电路等)。新的微机控制系统可提高机车的牵引性能,确保机车牵引状态下的平稳(在不同的柴油机转速及机车运行速度下,控制主发电机运行在规定的特性曲线上,实现功率误差1%,充分发挥柴油机的输出功率,降低柴油机的油耗);简化了机车在各状态下的性能转换;将机车上分散的部件功能模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本文在深入研究上述微机控制的基础上,提出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改进DF4B机车外部控制电路的设想。PLC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强、编程方便等优点,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先进的DF11G重联机车控制电路就运用了PLC控制技术,实际运用效果非常好。本文就DF4B机车控制电路设计出了具体的PLC改造方案和程序。DF4B内燃机车微机、PLC控制系统升级换代后,柴油机的使用效率将得到较大的提升;司乘人员的操作及应急处置会更加简便化、人性化;机车维修、调试周期将进一步压缩,有效地提高了机车的使用效率。
谢鹏[8](2016)在《地铁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优化升级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燃机车在地铁行业中具有普遍的运用,其主要承担电客车的救援、线路施工货物的运输、运营正线的施工,在整个地铁大专业中,是不可缺少的设备设施。地铁内燃机车的应用与管理,区别于铁路、钢铁与石化行业,整体来说,其大修与使用年限均会适当延长,为保证地铁早期采购的内燃机车的使用持续性与日后可维修性,电器控制系统必须进行改造升级。PLC专为工业环境设计,其功能性、方便性、稳定性、通用性,使其在内燃机车上得到普遍的使用。论文以地铁早期采购的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燃机基本结构和控制原理,及PLC工作原理,确定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的改进方案,由卡板式单片机改进为PLC电器控制系统。论文对内燃机车的板卡式单片机的功能进行分析,在确保旧系统原有功能保留的基础上,同时完成柴油机启动检测保护,柴油机调速改造与简化,人机互交换性,制动系统的安全保护,双机重联,及机车紧急制动时动力自动切断的新增功能的分析研究,并设计PLC电器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完成系统规划。在硬件设计方面,首先确定和定义PLC的I/O点,完成PLC与主要硬件的型号选型,并完成硬件的核定。以PLC电器控制系统为基准,进行了新硬件与旧硬件之间,新硬件与新硬件之间的接线设计,完成硬件设计。在程序设计方面,以内燃机车的功能划分,完成机车主要功能程序梯形图的绘制。另本文还重点突出了内燃机车故障诊断的设计原理,在保障机车原有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机车的安全性操作。对于双机重联的设计,通过两台PLC的并行链接设置,实现两台机车之间的输出共享,达到两台内燃机车重联的操作目的。人机界面设计,通过组态编辑软件来完成界面的绘制,并在显示屏中显示故障信息。本次内燃机车的PLC升级改造,其研究的对象属广州地铁早期采购的产品,是一种尝试,在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也为地铁采用传统继电器电路内燃机车的升级改造,积累了经验,并提供标准流程与理论依据。
李铁骑[9](2004)在《内燃机车清洗机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高速发展,内燃机车的清洗自动化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是结合杭州机务段内燃机车清洗机项目展开的,旨在开发一套适合国内机车情况要求的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内燃机车清洗机。论文对内燃机车的清洗流程、清洗工位、工位清洗方式以及清洗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机械设计、喷淋系统、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完成设计。样机在杭州机务段投入了运行,取得了一致的好评。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 阐述了研制内燃机车清洗机的重要意义,论述了清洗原理以及国内外机车清洗的研究现状和设备的性能优缺点。结合课题背景,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燃机车清洗机的设计要求。结合国内内燃机车清洗污渍多、表面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多种清洗方式相结合的清洗机总体设计方案。对清洗流程、清洗工位、工位清洗方式进行了详细设计。 第三章 结合机电系统设计理论对内燃机车清洗机的机械系统进行研究并完成了机体结构、动力源、机械执行机构三个方面的设计。 第四章 对喷淋系统进行了研究。将射流清洗技术运用到内燃机车清洗中,完成管路设计、水泵的选择、喷嘴的选择布置等设计内容。 第五章 对内燃机车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针对多车型多操作模式的复杂控制需求,采用现场控制和上位机监控相结合的控制设计。本章着重研究现场控制部分的设计,对PLC在清洗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做了详细描述。 第六章 介绍控制系统的上位机监控部分。着重研究PLC与上位机通信和上位机监控程序设计。本章还对清洗车辆信息的数据库进行了初步研究。 第七章 给出了全文的结论和展望
张梦[10](2020)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如今社会存在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问题,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逐渐成为缓解严峻形势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中燃料电池汽车更是以其零污染、低耗能、强续航和高安全性成为各国争相大力发展的热门,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多种能量源供电的燃料电池汽车可以有效改善纯燃料电池动态响应慢和无法收集多余能量的特点,采用燃料电池+蓄电池(FC+B)共同提供能量的混合模式,提出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来充分利用燃料电池和蓄电池提供的能量,使燃料电池作为主能量源有一个稳定的能量提供,同时蓄电池作为辅助能量源,在一定的SOC(State of Charge,荷电状态)范围内提供电能,并可以回收多余的能量。在此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模糊逻辑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但是模糊逻辑的设计取决于专家经验,有一定的误差和局限性,对此本文提出改进的多目标布谷鸟算法(Improved Multi-objective Cuckoo Search,IMOCS)对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优化,该算法针对标准的布谷鸟算法收敛速度较慢和缺少活力的缺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模糊逻辑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以负载所需功率Pload和蓄电池SOC为输入,分别从高SOC、中SOC和低SOC三个方面制定合理的模糊逻辑控制器规则以及输入输出的隶属度函数,得到功率分配系数k,k与负载所需功率Pload相乘得到的就是燃料电池需要负担的部分功率Pfc,剩余部分为蓄电池需要负担的功率PBat。基于改进的多目标布谷鸟算法优化的模糊逻辑控制策略则是对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输入输出的隶属度函数以及控制规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得到更加合适的功率分配系数k,减小了系统氢耗量,控制蓄电池的SOC在40%-80%内。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中,搭建燃料电池+蓄电池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的整体仿真模型,分别在部分新欧洲行驶工况(NEDC)和市郊循环工况(EUDC)两种工况下对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并将功率追踪控制策略设为对照组,通过比较蓄电池的SOC水平以及系统氢耗量来体现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的优越性。仿真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控制方式在燃料经济性以及续航性两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当蓄电池最初的SOC较高时减少了系统氢耗量,最初的SOC较低时避免了对蓄电池的过放电,收集多余的能量,在现实的运行工况中存在相应的优势。
二、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2)内燃机车交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燃机车交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的总体构建与实现 |
2 内燃机车交流电机速度调控系统仿真研究 |
3 仿真实验分析及结果验证 |
4 结束语 |
(3)基于PLC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东风8B型内燃机车电气线路分析 |
2.1 机车主电路 |
2.1.1 牵引工况 |
2.1.2 电阻制动工况 |
2.1.3 自负荷试验工况 |
2.1.4 主电路保护电路 |
2.2 辅助电路 |
2.2.1 柴油机启动电路 |
2.2.2 辅助发电回路 |
2.2.3 空压机电路 |
2.3 机车控制电路 |
2.3.1 机车起动 |
2.3.2 柴油机调速电路 |
2.4 励磁电路 |
2.4.1 励磁控制理论分析 |
2.4.2 微机励磁控制电路 |
2.4.3 测速发电机控制励磁电路 |
2.5 机车保护电路 |
2.5.1 机油压力保护 |
2.5.2 柴油机油水温度保护 |
2.5.3 曲轴箱压力保护 |
2.6 柴油机控制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LC逻辑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PLC介绍 |
3.1.1 PLC的发展 |
3.1.2 PLC的组成 |
3.1.3 PLC编程语言 |
3.1.4 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
3.2 PLC选型 |
3.2.1 输入输出统计 |
3.2.2 PLC型号选定 |
3.3 PLC逻辑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4 其它外部工作电路 |
3.4.1 开关电源 |
3.4.2 信号调整模块 |
3.4.3 固态继电器 |
3.4.4 励磁调节模块 |
3.4.5 触摸式彩色液晶显示屏 |
3.5 PLC点位分配 |
3.5.1 PLC输入 |
3.5.2 PLC输出 |
3.5.3 PLC的 I/O接口与外部电路设计 |
3.6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3.6.1 系统干扰的来源与产生 |
3.6.2 干扰的防护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及仿真 |
4.1 柴油机控制和保护电路 |
4.1.1 燃油泵控制电路 |
4.1.2 柴油机起动控制电路 |
4.1.3 柴油机调速 |
4.1.4 柴油机停机 |
4.2 辅助发电控制 |
4.2.1 直流辅助发电控制电路 |
4.2.2 直流固定发电 |
4.3 机车加载控制 |
4.3.1 换向控制 |
4.3.2 加载控制 |
4.4 保护及其它卸载故障 |
4.5 PLC恒功励磁控制 |
4.5.1 PID控制理论分析 |
4.5.2 恒功率曲线的初始化 |
4.5.3 模拟量的采集 |
4.5.4 恒功励磁控制 |
4.6 PLC控制程序的软件仿真 |
4.6.1 程序的编译 |
4.6.2 程序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验验证及可靠性研究 |
5.1 系统的实验验证 |
5.1.1 实验方案设计 |
5.1.2 实验平台搭建 |
5.2 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
5.2.1 控制电路的对比 |
5.2.2 控制电路可靠性的估算 |
5.3 PLC控制系统研究实现的意义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PLC的东风11型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东风_(11)型内燃机车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东风_(11)型内燃机车电气线路分析 |
2.1 机车主电路分析 |
2.1.1 牵引发电机向牵引电动机的供电电路 |
2.1.2 机车前进与后退转换电路 |
2.1.3 牵引电动机磁场削弱电路 |
2.1.4 电阻制动电路 |
2.1.5 自负荷试验电路 |
2.1.6 主电路保护电路 |
2.2 辅助设备供电电路 |
2.3 励磁电路 |
2.4 机车控制电路 |
2.4.1 柴油机起动 |
2.4.2 机车起动 |
2.4.3 机车调速电路 |
2.4.4 电阻制动控制电路 |
2.4.5 机车保护电路 |
第3章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
3.1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及应用 |
3.1.1 继电控制电路 |
3.1.2 PLC的发展及应用 |
3.2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 |
3.2.1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构成 |
3.2.2 可编程控制器实现控制的特点 |
3.2.3 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现控制的过程 |
3.2.4 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现控制的方式 |
第4章 机车PLC控制系统设计 |
4.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选择 |
4.1.1 输入输出点数 |
4.1.2 PLC型号选择 |
4.1.3 PLC供电电路 |
4.2 PLC接线和端口分配 |
4.3 PLC串口通信 |
4.3.1 PLC编程工具的选择 |
4.3.2 串口通信 |
4.3.3 实现通信的上位机编程 |
4.3.4 实现上位机监控的PLC编程 |
4.4 PLC逻辑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4.1 柴油机的起动 |
4.4.2 空压机控制电路 |
4.4.3 机车起动 |
4.4.4 机车保护电路 |
4.5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4.5.1 内燃机车的干扰源 |
4.5.2 机车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
4.5.3 机车PLC控制可靠性设计 |
第5章 东风_(11)内燃机车控制实验台的研制 |
5.1 仿真实验台的设计方案 |
5.2 模拟实验台与实际控制系统的区别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基于PLC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 |
2.1 PLC的产生与发展 |
2.2 PLC的组成与工作工程 |
2.2.1 PLC的基本组成 |
2.2.2 PLC的工作过程 |
2.3 PLC和继电器控制系统比较 |
第3章 东风_(4D)型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组成和控制原理 |
3.1 东风_(4D)型内燃机车电路图的组成 |
3.1.1 东风_(4D)型内燃机车的电路组成 |
3.1.2 电路图中表示的机车状态 |
3.2 柴油机启动电路 |
3.2.1 柴油机启动前电源的供给和准备 |
3.2.2 启动柴油机的操作和电路 |
3.3 柴油机启动后的辅助电路 |
3.3.1 启动发电机发电电路 |
3.3.2 充电电路 |
3.3.3 空气压缩机打风电路 |
3.4 机车运行电路 |
3.4.1 机车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
3.4.2 机车启动电路 |
3.4.3 控制手柄调速电路 |
3.4.4 磁场削弱控制电路 |
3.5 机车保护电路 |
第4章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PLC型号的选择 |
4.1.1 PLC I/O点数的统计 |
4.1.2 PLC输出模块的选定 |
4.1.3 PLC型号的确定 |
4.1.4 电源的选择 |
4.2 东风_(4D)型内燃机车PLC逻辑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I/O通道分配 |
4.2.2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接线图 |
4.3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4.3.1 编程软件介绍与主要指令 |
4.3.2 柴油机的启动 |
4.3.3 机车的启动 |
4.3.4 各种电气保护装置的实现 |
4.4 PLC逻辑控制系统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第5章 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实验台的研制 |
5.1 逻辑控制系统对应部分的改进 |
5.2 机车逻辑控制实验台总体方案 |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 |
6.1 干扰的来源与产生 |
6.2 干扰抑制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基于内燃机车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及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机车微机控制的发展 |
1.2.2 国内机车微机控制的发展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DF4B内燃机车电传动系统 |
2.1 DF4B机车电传动装置的作用 |
2.1.1 柴油机特性与机车特性 |
2.1.2 DF4B机车电力传动装置功能 |
2.2 DF4B机车励磁回路控制原理 |
2.2.1 机车恒功率调节系统 |
2.2.2 恒功率励磁控制的基本原理 |
2.3 DF4B机车速度的调节方式 |
2.3.1 牵引电机的调速方法 |
2.3.2 DF4B机车磁场削弱原理 |
第3章 DF4B内燃机车电气线路 |
3.1 主电路 |
3.2 励磁电路 |
3.3 辅助电路 |
3.4 控制电路 |
第4章 DF4B内燃机车微机系统的设计 |
4.1 DF4B机车微机系统硬件构成及原理 |
4.1.1 微机的组成、技术参数 |
4.1.2 微机各插件板系统控制图 |
4.2 微机板基本电路原理 |
4.2.1 单片机电路基准电压电路 |
4.2.2 微机板拨码开关电路 |
4.3 微机各信号电路 |
4.3.1 开关量电路 |
4.3.2 模拟量信号 |
4.3.3 各速度信号 |
4.4 微机恒功、辅发斩波输出电路 |
4.5 微机外部控制线路图 |
4.5.1 机车励磁回路 |
4.5.2 柴油机无级调速电路 |
4.5.3 电压调整电路 |
4.5.4 磁场削弱过渡电路 |
4.5.5 机车高位油压保护电路 |
4.6 微机外部线路基本接口图 |
4.7 DF4B微机升级改造后的效果 |
第5章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PLC技术简介 |
5.2 PLC的工作过程 |
5.3 PLC型号的选择 |
5.3.1 PLC的选型方法 |
5.3.2 PLC I/O点数的统计 |
5.3.3 PLC输出模块的选择 |
5.3.4 PLC型号的选择 |
5.3.5 电源的选择 |
5.4 DF4B内燃机车PLC逻辑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5.4.1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I/O通道分配 |
5.4.2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接线图 |
5.4.3 DF4B机车梯形图程序 |
5.4.4 DF4B机车梯形图程序分析 |
5.5 DF4B机车LCU逻辑改造后的效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 |
(8)地铁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优化升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内燃机车与PLC原理分析 |
2.1 内燃机车基本结构与控制原理 |
2.1.1 柴油机的启动原理 |
2.1.2 柴油机的调速原理 |
2.1.3 柴油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原理 |
2.1.4 液力传动箱自动控制原理 |
2.1.5 空气制动机原理 |
2.1.6 电器控制系统原理 |
2.2 PLC技术原理 |
2.2.1 PLC的分类与特点 |
2.2.2 PLC的基本结构 |
2.2.3 PLC的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燃机车PLC升级改造总体方案 |
3.1 内燃机车PLC升级改造具体顺序 |
3.2 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PLC的初步选型 |
3.3 内燃机车板卡式单片机系统分析及改造 |
3.3.1 电源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2 电子保护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3 自动换挡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4 接口电路与里程表电路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5 单片机控制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6 功率驱动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4 内燃机车新增功能分析 |
3.4.1 柴油机启动检测保护功能分析 |
3.4.2 柴油机调速简化改造分析 |
3.4.3 人机交互性功能分析 |
3.4.4 制动系统的安全保护 |
3.4.5 双机重联功能分析 |
3.4.6 机车紧急制动时动力自动切断功能分析 |
3.5 PLC电器控制系统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燃机车PLC升级改造的硬件设计 |
4.1 PLC的I/O点数确定 |
4.2 主要硬件选型 |
4.2.1 PLC型号的确定 |
4.2.2 其余主要硬件选择 |
4.3 PLC控制系统硬件核定 |
4.3.1 输入输出点数核实 |
4.3.2 电源容量与连接特殊模块台数的核实 |
4.4 I/O回路设计 |
4.5 特殊模块接线设计 |
4.6 机车走行电磁阀回路设计 |
4.7 显示屏与PLC连接设计 |
4.8 重联电路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PLC升级改造程序设计 |
5.1 柴油机启动检测程序设计 |
5.2 柴油机调速程序设计 |
5.3 内燃机车走行程序设计 |
5.3.1 转速传感器信号收集计算 |
5.3.2 柴油机小时数与机车公里数累计计算 |
5.3.3 方向继电器与档位继电器控制 |
5.4 低恒速程序设计 |
5.5 双机重联程序设计 |
5.6 故障诊断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机界面设计与改造后机车试验验证 |
6.1 机车状态界面设计 |
6.2 操作提示界面设计 |
6.3 报警信息界面设计 |
6.4 内燃机车改造后试验验证 |
6.4.1 内燃机车静态调试 |
6.4.2 内燃机车走行调试 |
6.4.3 故障报警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内燃机车清洗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开发意义 |
1.2 国内外机车清洗机的研究现状 |
1.2.1 清洗原理 |
1.2.2 机车清洗方式研究 |
1.2.3 国外机车清洗机研究现状 |
1.2.4 国内机车清洗机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课题背景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
2.1 设计理论 |
2.1.1 机电系统设计 |
2.1.2 一般设计方法 |
2.2 设计要求 |
2.2.1 内燃机车清洗需求分析 |
2.2.2 设计要求 |
2.2.3 总体设计思想 |
2.3 总体设计方案 |
2.3.1 清洗流程设计 |
2.3.2 清洗工位与清洗方式设计 |
2.3.3 机械设计 |
2.3.4 喷淋系统设计 |
2.3.5 控制设计 |
2.4 总结 |
第三章 机械设计 |
3.1 设计工具 |
3.2 机体结构设计 |
3.2.1 结构设计 |
3.2.2 典型框架龙门框结构设计 |
3.2.3 典型活动部件行走小车设计 |
3.3 动力源 |
3.4 机械执行机构 |
3.4.1 轴的结构设计 |
3.4.2 轴承选择校核 |
3.5 总结 |
第四章 喷淋系统设计 |
4.1 设计理论 |
4.2 喷淋系统设计方法 |
4.3 喷淋管路设计 |
4.4 水泵选择 |
4.5 喷嘴选择与空间布置 |
4.6 总结 |
第五章 现场控制系统设计 |
5.1 现场控制总体设计 |
5.1.1 现场控制需求分析 |
5.1.2 现场控制设计思想 |
5.2 传感器的选择 |
5.2.1 光电传感器 |
5.2.2 接近开关 |
5.3 PLC控制设计 |
5.3.1 PLC的发展过程 |
5.3.2 PLC的特点 |
5.3.3 PLC的分类 |
5.3.4 本项目PLC选择 |
5.3.5 I/O(输入输出)分析 |
5.3.6 现场控制布线 |
5.4 PLC程序编写 |
5.4.1 编程方法与工具 |
5.4.2 PLC控制程序模块 |
5.4.3 基本动作模块 |
5.4.4 设置模块 |
5.4.5 网络通信模块 |
5.5 总结 |
第六章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
6.1 上位机操作系统选择 |
6.2 编程语言选择 |
6.3 上位机监控程序模块 |
6.4 上位机与PLC通信 |
6.4.1 通信方式选择 |
6.4.2 通信数据需求分析 |
6.4.3 上位机通信程序编写 |
6.4.4 PLC通信程序编写 |
6.5 数据库设计 |
6.6 与杭州机务段车辆调度系统信息共享 |
6.6.1 Web/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 |
6.6.2 FTP服务的配置 |
6.6.3 FTP程序编写 |
6.7 实际运行例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结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燃料电池汽车 |
1.3.2 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策略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燃料电池混合驱动汽车结构分析与仿真建模 |
2.1 燃料电池系统 |
2.1.1 燃料电池的组成 |
2.1.2 燃料电池的基本分类 |
2.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2.1.4 燃料电池的模型构建 |
2.2 蓄电池系统 |
2.2.1 蓄电池概述 |
2.2.2 蓄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 |
2.3 DC/DC变换器 |
2.4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仿真建模 |
2.4.1 燃料电池系统仿真 |
2.4.2 蓄电池系统仿真 |
2.4.3 DC/DC变换器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糊逻辑的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策略 |
3.1 能量管理策略的控制目标 |
3.2 能量管理系统基本结构 |
3.3 模糊逻辑控制 |
3.3.1 模糊逻辑控制概述 |
3.3.2 模糊逻辑控制原理 |
3.4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改进能量管理策略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1 仿真参数选择 |
3.5.2 新欧洲行驶工况 |
3.5.3 市郊循环工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的布谷鸟算法优化的模糊逻辑控制策略 |
4.1 布谷鸟算法概述 |
4.2 改进的布谷鸟算法优化的模糊逻辑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器[J]. 刘文生,刘圣昌. 机车电传动, 1996(01)
- [2]内燃机车交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研究[J]. 史富强,孙悦. 电子设计工程, 2019(09)
- [3]基于PLC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研究[D]. 汪彬.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基于PLC的东风11型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维久.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1)
- [5]交流化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A]. 李兵,张英杰. 山西省铁道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 2005
- [6]基于PLC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7]基于内燃机车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及改进设计[D]. 蒋斌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8]地铁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优化升级改造[D]. 谢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内燃机车清洗机研究与设计[D]. 李铁骑. 浙江大学, 2004(04)
- [10]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 张梦.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