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3X—铜分子筛航煤精制(论文文献综述)
袁炎均[1](2000)在《常减压蒸馏装置消除瓶颈扩能技术改造》文中认为介绍镇海炼化公司Ⅰ套常减压蒸馏装置由400kt/a改造为500kt/a过程中采用的先进技术与主要措施。通过一个周期的运行,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并有多项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王利,屈清洲,张雄福[2](2006)在《航煤生产精制技术进展及前景》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国内外航空燃料(航煤)生产精制工艺采用的几种方法,重点介绍了碱洗-吸附联合精制工艺、催化氧化脱硫醇-吸附联合精制工艺及碱洗-催化氧化脱硫醇-吸附复合精制工艺的基本原理和现状,以及国内近几年航煤生产脱硫和脱色精制工艺的改进进展。指出加氢精制工艺及纤维膜精制工艺将是大型炼化企业航煤生产中具有应用前景的精制工艺。
王慧琴,段永亮,张静,安良成[3](2021)在《航空煤油生产技术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航空煤油制备和精制技术,并对添加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化石燃料航煤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石油炼制技术和费托合成技术;生物航煤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费托合成技术、热裂解技术、加氢技术和生物醇脱水-聚合技术。航煤精制技术主要包括非加氢精制技术、加氢精制技术和纤维膜精制等工艺技术,未来航煤精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加氢精制技术和纤维膜精制技术。常见航煤添加剂有抗氧剂、金属钝化剂、防冰剂、抗静电剂、抗磨剂和热安定性添加剂等。
李茂生[4](1987)在《汽油铜—13x分子筛脱硫醇利于环境保护》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环境保护方面,总结了催化裂化汽油铜—13x分子筛脱硫醇工业装置生产情况,并与其它催化氧化法脱硫醇进行了比较。汽油铜—13x分子筛脱硫醇的特点,是没有废液的排出,减少了污水处理场,提高了含油污水二级处理率和合格率。生产实践表明,汽油铜—13x分子筛脱硫醇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炼油新工艺,很值得推广。
李凯,王旭,尉勇,王育林[5](2017)在《增产航煤工艺改造及优化方案》文中研究指明鉴于航空煤油需求量的刚性增长,压减柴油产量增产航煤是燃料型炼油企业的优化方向。采用进料增加催化柴油馏分和常压直馏柴油馏分增大加氢裂化处理量,同时对60×104t/a柴油加氢进行优化改造,加工直馏煤油组分,生产市场需要的航煤产品。
张晶晶[6](2016)在《基于萜烯和油脂共活化制备生物航煤的新路径探索及催化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航煤燃料需求量的增大,因而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生物航煤的路线备受关注。传统生物航煤的生产工艺利用两段加氢的“碳原子的裁剪”技术。为了解决传统工艺存在的氢耗严重、碳损严重、缺少芳烃等问题,我们从源头上创新,发展了一步法无氢条件下用非硫双金属催化剂将油脂与萜烯共活化制备高品质航空煤油的“碳原子的拼接”路线。萜烯原位产生的氢气,可以催化转化油脂加氢脱氧,且由萜烯所产生的C7-C15的烃类和C10芳烃掺入油脂产生的烃类碳链(主要为C17的烷烃),可以调节生物航煤具有合适的碳链长度和芳烃组分。对于设计的双生物质合成生物航煤燃料的路线,从研究萜烯的脱氢入手,调节了萜烯脱氢催化剂的载体酸性以及反应体系的气氛来获得溶剂的最大限度地脱氢,实现芳烃产物选择性的最大化;同时还采用HSC反应程度计算和Matlab数学工具模拟对柠檬烯脱氢芳构化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合理的推测;随后再进一步研制了负载型多功能双金属Pd-Ni/HZSM-5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低压氢气(2 bar)下脂肪酸与柠檬烯共催化的反应性能,提出了内部氢循环的反应机理,阐明了载体的孔道效应、酸性浓度、以及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对催化反应体系的影响;最后实现了由两种生物质在无氢条件下的共活化生成类生物航煤组分的绿色过程,通过关联气液相产物组分与催化剂物化性质,提出了原料和溶剂各自合理的反应路径。综上,我们开发了一条全新的由两类可再生生物质(油脂和萜烯)无氢条件下采用双金属催化剂共活化一步法产生生物航煤的技术路线,同时阐明了反应机理。因而,开发的方法简单、绿色高效、且原子经济性高,所制得的高品质的生物航煤也更为清洁绿色。
王玲[7](2015)在《中压加氢生产清洁溶剂油技术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环保法规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溶剂油的产品逐步向低硫、低芳烃趋势发展,溶剂油产品呈现精细化、系列化、清洁化、无害化的特征,国内溶剂油产品在硫含量和芳烃含量上同国外溶剂油产品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开发加氢生产清洁溶剂油技术,并进行工业化极为迫切。本研究课题以某炼厂闲置的两套中压加氢工业装置为基础,开展了新型一段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和新型二段芳烃深度饱和催化剂的改进研究,改进催化剂经过了原料适用性、反应温度、体积空速等主要工艺条件对加氢产品性质的影响因素的考察,以及工艺条件优化研究,提出了中压两段加氢工艺的适宜条件,并进行了催化剂长周期寿命试验,改进的两段加氢催化剂经过工业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中压加氢工艺条件下,改进的一段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的脱硫、脱氮活性高于现有的催化剂,改进的二段芳烃深度饱和催化剂的脱芳活性高于现有的加氢催化剂,催化剂的稳定性可以满足长周期运转需要。改进的两段催化剂应用效果优良,达到了预期目标。采用中压两段工艺流程,以直馏航煤和直馏常二线为原料,采用研制的改进的清洁溶剂油加氢催化剂,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可以生产达到国外相关标准要求的清洁溶剂油产品,且具有工艺条件缓和、产品质量优良等特点,可以替代现有的中压加氢催化剂。
周志奇[8](2014)在《高桥石化航煤加氢精制装置的模拟分析与改造》文中研究指明以高桥石化的航煤加氢精制装置为研究对象,应用ASPEN PLUS软件对装置生产流程进行模拟分析。了解生产流程工艺中各操作单元的热能利用情况和热负荷变化,发现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再通过软件对工艺流程的优化方案进行模拟,计算比较优化前后的能耗降低效果,同时寻求最佳操作条件以优化日常操作以节约能源。用Aspen Plus对航煤加氢装置改造前、后的生产流程分二段进行模拟比较。第一段对原料预处理、反应和分离模块的模拟,寻找适用本装置的物性方法,确定模拟条件。模拟优化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原料油进料温度的提高和冷低压分离系统的改造。主要分析对象是加热炉的热负荷变化,空冷能量的节省和(进料)换热器热负荷的降低。第二段为汽提塔系统的模拟,模拟的主要内容是:1)分离后物料进汽提塔的温度变化;2)塔底重沸炉的热联合方案;3)采用余热回收器后,对汽提塔操作的影响与热能节约的效果。最后,对装置改造前后,其整体节能降耗的效果作了分析。
王清清[9](2006)在《液相吸附法柴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的制备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趋于严峻的今天,低硫柴油替代汽油作为主要的汽车燃料成为一种趋势,柴油的深度脱硫技术是其应用的关键。液相吸附法深度脱硫因其设备简单,条件温和,成本低廉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液相吸附法柴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的制备、评价、再生以及吸附机理,为柴油吸附脱硫工业化提供研究基础。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从吸附剂的活性组分和载体两方面研究分子筛脱硫吸附剂的制备及脱硫机理。选择了金属Ni、Re、Ce为活性金属组分,以Na-Y、13X和ZSM-5等微孔分子筛为载体,通过金属离子交换法和金属溶液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金属组份和含量的脱硫吸附剂,并用EDAX能谱测定了金属改性吸附剂的金属含量。成功合成了Y/MCM-41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和低温N2吸附脱附法对其进行表征,复合分子筛的比表面积为909m2/g,微孔和介孔的平均孔径分别为0.98nm和2.91nm。 采用柴油静态脱硫法对吸附剂进行了脱硫能力的评价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过渡金属Ni离子改性的离子交换率为67.5%的Ni-Y吸附剂拥有相对较高的平衡吸附硫容量。以1:20的剂油比处理硫含量为840ppmw的模拟柴油时吸附剂的平衡硫容量为17.16mgS/g吸附剂。吸附剂中经离子交换负载的金属离子比其他方式存在的金属化合物拥有更明显的吸附作用,吸附剂的硫容量与金属离子交换率成正比。该吸附剂对模拟柴油中二苯并噻吩的脱除能力优于苯并噻吩,该结果证明脱硫过程符合π配位机理。 静态脱硫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载体孔径是提高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关键。孔径为0.53nm的ZSM-5分子筛对苯并噻吩几乎没有吸附作用;实验室合成的介孔孔径为2.91nm的复合介孔分子筛硫容量也较低,仅3mgS/g吸附剂;而孔径为1nm的Na-Y分子筛则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载体孔径的选择符合尺寸选择机理。 通过建立固定床吸附评价装置,对优选的Ni-Y脱硫吸附剂进行了动态吸附脱硫实验。研究显示,每克吸附剂可以将31.1mL初始硫含量为840ppmw的模拟柴油处理至硫含量低于5ppmw,吸附剂饱和硫容量达到33.6mgS/g吸附剂。 初步研究了吸附剂的再生,采用了高温氧气、高温蒸气和乙醇洗提等方法进行了吸附剂动态再生实验。再生后吸附剂脱硫结果的比较发现,高温水蒸气再生效果较好,再生后吸附剂的硫容量达到14.08mgS/g吸附剂。 本文是对柴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的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程征,鲁伟[10](1989)在《铜-13x分子筛汽油脱硫醇》文中指出 一、前言汽油中含有硫、氮化合物,这些物质腐蚀设备,使油品质量变坏,影响使用。汽油精制的目的就是除去硫、氮化合物等,减少胶质和沉渣的生成,提高其储存安定性,以达到改善油品质量和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内60年代轻质油品精制的方法主要是酸、碱洗涤和电化学精制,目前仍然是我国
二、13X—铜分子筛航煤精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X—铜分子筛航煤精制(论文提纲范文)
(2)航煤生产精制技术进展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航煤生产采用的精制工艺路线 |
1.1 碱洗-吸附联合精制工艺 |
1.2 催化氧化脱硫醇-吸附联合精制工艺 |
1.3 碱洗-催化氧化脱硫醇-吸附复合精制工艺 |
2 国内航煤生产精制工艺技术的改进 |
2.1 强化脱硫醇效果的工艺改进 |
2.2 强化脱色效果的工艺改进 |
3 结语与展望 |
3.1 加氢精制工艺技术 |
3.2 纤维膜精制工艺技术 |
(3)航空煤油生产技术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煤油制备工艺简介 |
1.1 化石航煤制备工艺 |
1.1.1 石油炼制技术 |
1.1.2 费托合成技术 |
1.2 生物质航煤制备工艺 |
1.2.1 费托合成技术 |
1.2.2 热裂解技术 |
1.2.3 加氢技术 |
1.2.4 生物醇脱水-聚合技术 |
2 航空煤油精制技术 |
2.1 非加氢精制技术 |
2.1.1(酸)碱精制 |
2.1.2 物理吸附法 |
2.1.3 催化氧化法 |
2.2 加氢精制 |
2.3 纤维膜精制技术 |
3 添加剂 |
4 结论和展望 |
(5)增产航煤工艺改造及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航煤生产情况 |
1.1 公司航煤生产方案 |
1.2 公司航煤控制指标 |
1.3 航煤销售情况 |
2 公司优化改造方案 |
2.1 第一阶段 |
2.2 第二阶段 |
3 优化改造后航煤生产情况 |
4 结论 |
(6)基于萜烯和油脂共活化制备生物航煤的新路径探索及催化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航空煤油的合成工艺简介 |
1.2.1 蒸馏技术制备石油基航空煤油 |
1.2.2 费托合成技术制备航空煤油 |
1.2.3 木质纤维素的催化转化路线 |
1.3 生物质资源及其利用 |
1.3.1 单萜烯柠檬烯的反应类型简介 |
1.3.2 油脂的催化转化技术 |
1.4 论文立意以及工作思路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载体的制备 |
2.2.2 单/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2.3 产物分析方法 |
2.4 催化剂的表征部分 |
第三章 柠檬烯脱氢芳构化的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Pd/HZSM-5催化柠檬烯脱氢的反应测试 |
3.2.1 载体HZSM-5不同硅铝比的影响 |
3.2.2 N_2气氛与低压H_2气氛的影响 |
3.3 催化剂的表征 |
3.4 反应温度对柠檬烯脱氢芳构化反应的影响 |
3.5 Matlab软件模拟不同氢压下萜烯脱氢的可能路径 |
3.6 综合分析柠檬烯脱氢芳构化的可能路径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金属Pd-Ni/HZSM-5催化柠檬烯脱氢和脂肪酸加氢脱氧的过程耦合 |
4.1 引言 |
4.2 双金属催化剂的表征 |
4.3 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的优化过程 |
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5 载体酸性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4.6 金属组成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4.7 反应的气、液相产物分析 |
4.8 反应路径和反应机理的探究 |
4.9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氢条件下油脂与柠檬烯共活化制备生物航煤 |
5.1 基于传统生物航煤的缺陷设计制备生物航煤的新工艺 |
5.2 反应体系中催化剂的优化过程 |
5.3 反应原料和溶剂的各自反应动力学曲线 |
5.4 载体的影响 |
5.5 双金属催化剂的表征 |
5.6 气液相的产物分布 |
5.7 基于内部氢转移的反应机理的提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压加氢生产清洁溶剂油技术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溶剂油标准 |
1.2.1 国内外溶剂油标准概述 |
1.2.2 国外低芳溶剂油性质 |
1.2.3 国内溶剂油标准 |
1.3 国内低芳清洁溶剂油质量 |
1.3.1 清江石化低芳溶剂油标准 |
1.3.2 沧州华海有限公司低芳溶剂油标准 |
1.3.3 南京炼油厂有限责任公司溶剂油标准 |
1.4 溶剂油用途及市场调研 |
1.5 溶剂油生产工艺与技术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计划 |
第二章 一段加氢催化剂改进研究 |
2.1 背景 |
2.2 一段加氢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
2.2.1 催化剂的表征仪器和表征方法 |
2.2.2 一段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优化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2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3.3 实验研究方法 |
2.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二段加氢催化剂制备与优化研究 |
3.1 二段催化剂的表征仪器、方法 |
3.2 二段油品的分析方法 |
3.3 二段催化剂装填和活化 |
3.4 催化剂载体的制备和改进 |
3.5 活性金属含量考察 |
3.6 催化剂制备的重复性 |
3.7 催化剂制备的重复性研究 |
3.8 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
3.9 原料适应性研究 |
3.10 催化剂的工业放大试验 |
3.11 贵金属催化剂的反应适应性研究 |
3.12 改进芳烃饱和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
第四章 中压加氢生产清洁溶剂油的工艺研究 |
4.1 工艺流程论述 |
4.2 一段加氢精制工艺条件考察 |
4.2.1 原料、催化剂和实验装置 |
4.2.2 工艺条件考察 |
4.3 一段工艺条件的确定 |
4.4 二段加氢工艺考察 |
4.4.1 原料、催化剂和实验装置 |
4.4.2 工艺条件考察实验 |
4.5 二段加氢工艺条件和精密分馏后产品性质 |
第五章 中压加氢生产清洁溶剂油技术的工业应用 |
5.1 背景 |
5.2 装置工艺流程和催化剂 |
5.3 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
5.3.1 一段催化剂开工过程 |
5.3.2 一段催化剂工业应用工艺条件和产品性质 |
5.3.3 二段催化剂开工 |
5.3.4 二段催化剂工业应用工艺条件和产品性质 |
5.3.5 二段生产的低芳溶剂油性质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8)高桥石化航煤加氢精制装置的模拟分析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石油加工现状 |
1.2 航空煤油 |
1.3 航空煤油的生产工艺 |
1.3.1 非加氢精制工艺 |
1.3.2 加氢精制生产工艺 |
1.3.3 加氢精制生产工艺的国内外现状 |
1.4 化工过程流程模拟和ASPEN PLUS软件介绍 |
1.4.1 化工生产流程模拟 |
1.4.2 Aspen Plus软件介绍 |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装置简介及工艺流程模拟 |
2.1 航煤加氢精制装置简介 |
2.1.1 涉及的化学反应 |
2.1.2 主要操作变量 |
2.1.3 主要设备简介 |
2.1.4 装置生产情况 |
2.1.5 装置生产工艺流程 |
2.2(I)段工艺流程模拟 |
2.2.1 流程模拟各输入组分的确定 |
2.2.2 物性方法的选择 |
2.2.3 工艺流程和单元模块 |
2.2.4 模拟计算 |
2.2.5 (I)段流程模拟结果及分析 |
2.3 汽提塔(II)段工艺流程的模拟 |
2.3.1 对汽提塔模拟物性方法的选择 |
2.3.2 汽提塔工艺流程和单元模块的建立 |
2.3.3 汽提塔模拟单元的输入条件 |
2.3.4 汽提塔模拟结果的分析 |
2.3.5 对汽提塔进行灵敏度分析 |
第三章 热能利用的优化工艺及流程模拟 |
3.1 装置热能利用存在的问题 |
3.2 工艺流程的优化思路与方案 |
3.3 热进料方案的模拟与比较 |
3.4 优化改造后的(I)段工艺流程模拟 |
3.4.1 建立冷分系统改造后的流程 |
3.4.2 优化改造后(I)段流程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
3.5 优化后全流程的模拟和汽提塔系统分析 |
第四章 航煤加氢精制装置改造与结论 |
4.1 优化之改造内容、具体费用估算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论文与科研项目 |
(9)液相吸附法柴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分子筛 |
2.2 分子筛脱硫吸附剂载体研究 |
2.3 分子筛脱硫吸附剂金属改性研究 |
2.4 分子筛吸附脱硫机理研究 |
2.5 国内外吸附脱硫研究现状 |
2.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脱硫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
3.1 微孔分子筛的过渡金属改性 |
3.2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合成 |
3.3 吸附剂的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吸附剂静态脱硫评价及机理分析 |
4.1 静态脱硫评价方法 |
4.2 吸附剂性能的静态评价 |
4.3 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吸附剂动态脱硫评价与再生 |
5.1 实验装置 |
5.2 动态吸附脱硫实验方法 |
5.3 动态吸附脱硫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脱硫吸附剂再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13X—铜分子筛航煤精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减压蒸馏装置消除瓶颈扩能技术改造[J]. 袁炎均. 石油化工设计, 2000(04)
- [2]航煤生产精制技术进展及前景[J]. 王利,屈清洲,张雄福. 现代化工, 2006(02)
- [3]航空煤油生产技术发展现状[J]. 王慧琴,段永亮,张静,安良成.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1(01)
- [4]汽油铜—13x分子筛脱硫醇利于环境保护[J]. 李茂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87(03)
- [5]增产航煤工艺改造及优化方案[J]. 李凯,王旭,尉勇,王育林. 石油化工应用, 2017(10)
- [6]基于萜烯和油脂共活化制备生物航煤的新路径探索及催化机理的研究[D]. 张晶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7]中压加氢生产清洁溶剂油技术开发与应用[D]. 王玲.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8]高桥石化航煤加氢精制装置的模拟分析与改造[D]. 周志奇. 上海大学, 2014(04)
- [9]液相吸附法柴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的制备与评价[D]. 王清清. 浙江大学, 2006(09)
- [10]铜-13x分子筛汽油脱硫醇[J]. 程征,鲁伟.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19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