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36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休克36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伟[1](2021)在《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首先,选取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所有已发表或注册登记的试验,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CBM数据库、Wan Fang Data、维普数据库以及CNKI;国外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有关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还有在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检索已行临床实验但未发表的相关文献。其次,开始筛选文献,主要是2名研究者各自单独实施、从中挖掘合格数据,评价是否可用,最后得到筛选的合格文献数据。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使用Rev Man 5.3版本软件行统计分析,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为主要的研究指标,检测文献及数据异质性,并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稳定性,用森林图展示最后结果,是否发表偏倚则通过考量漏斗图判断。结果:1.通过数据库检索到的8398篇相关文献,通过逐层筛选,剩余适合研究的文献10篇即10项研究,包括患者1145例,包括实验组573例,对照组572例,9个实验报告了LVEF的改善情况,5个试验报告了LVEDD的改善情况,7个试验包含有Hs-CRP的改善情况,8个试验包含有NT-proBNP的改善情况。2.10个样本研究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以此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故此次研究的10项研究结果中,包含8项研究为A级;2项研究为B级;0项研究为C级。代表本次试验的文献整体的质量高。3.(1)以LVEF为研究指标:9项研究,包括1085例患者。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8,95%置信区间为(4.08-6.4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8.67,p<0.05,说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独使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改善5.28。提取只有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5项研究,做异质性检验,结果I2=37%<50%,Q检验的P值>0.1,使用固定效应合并研究的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4.20,95%CI(3.44-4.96),Z=10.81,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4.20;(2)以LVEDD为研究指标:4篇文献,研究试验患者纳入了345例。做异质性检验后,提示文献数据间异质性小,P=0.75>0.1,I2=0%<50%,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86,95%置信区间为(-6.52,-5.2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4,p=0.00001<0.05,说明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较单独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改善5.86;(3)以Hs-CRP为研究指标,7篇文献,共纳入患者589例。异质性较高,寻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0%<50%,且Q检验的P=0.94>0.1,提示本次亚组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故可以使用固定效应的方法计算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4,95%CI(-5.87,-4.61),Z=16.35,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Hs-CR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改善5.24;(4)以NT-proBNP为研究指标:8篇文献,共961例患者。异质性较高,查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21%<50%,且Q检验的P=0.28>0.1,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亚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行亚组分析,汇总的MD值为-2159.36,95%CI(-2186.11,-2132.61),Z=158.22,P<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NT-proBN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rh BP联合中药治疗相比较rh BNP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的改善2159.36。结论:该研究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四个为主要的研究指标,行系统评价即Meta分析得出结论:在基础治疗之上rh BNP联合中药相比较在基础治疗之上仅使用rh BNP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效果好,其中尤其是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这一中药的效果改善情况最优。

赵静思[2](2021)在《单中心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双心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心内科临床医师诊断双心疾病提供经验,降低双心疾病的漏诊率。2.探讨双心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心内科临床医师治疗冠心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提供经验。【方法】1.第一部分:以2020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心内科190例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入院3天内,使用SAS、SDS量表开展心理问题调查。经测评后将患者分为焦虑抑郁组及非焦虑抑郁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资料、SAS评分、SDS评分。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通过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统计分析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4月-2020年12月经SAS、SDS筛查确定存在轻中度焦虑抑郁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规范药物及必要的介入治疗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由健康教育强化、认知疗法、运动疗法、放松训练、药物干预联合的双心干预。干预前所有入组患者均完善SAQ测评;干预1月后、3月后,再次测评患者的SAS、SDS、SAQ评分。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通过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在19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合并焦虑抑郁的有91例,其中焦虑发生率为32%,抑郁发生率为25.79%,焦虑合并抑郁为14.21%。2.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在性别、婚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付费方式、糖尿病、睡眠障碍、诊断、介入治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民族、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半胱氨酸血症、吸烟、体重指数、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3.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与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睡眠障碍、居民医保的付费方式呈正相关(P<0.05,Exp(B)>1)。第二部分:1.焦虑抑郁情况1)实验组焦虑33例,干预1月后缓解19例(57.58%),3月后缓解28例(84.84%);对照组焦虑36例,干预1月后缓解8例(22.22%),3月后缓解17例(47.22%)。实验组抑郁22例,干预1月后缓解13例(59.09%),3月后缓解19例(86.67%);对照组抑郁27例,干预1月后缓解5例(18.51%),3月缓解10例(37.04%)。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均有缓解,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2)SAS评分两组患者组内SAS评分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月、3月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3)SDS评分两组患者组内SDS评分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干预后两组患者SAQ评分1)组内PL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L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内AS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S明显高于对照组。3)实验组组内干预1月后、干预3月后AF得分较干预前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干预3月后AF得分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月后、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F明显高于对照组。4)TS得分实验组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月后、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S明显高于对照组。5)2组患者组内DP得分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月、3月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DP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第一部分:1.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易发生焦虑抑郁,临床医生应关注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2.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及职业状态、糖尿病病史、行支架置入治疗相关。3.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睡眠障碍、居民医保付费方式是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存在上述情况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第二部分:1.规范的冠心病治疗和双心干预均可以缓解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联合了健康教育强化、认知疗法、运动疗法、放松训练、药物干预的双心干预疗效更显着。2.规范的冠心病治疗和双心干预均提高改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双心干预疗效更显着。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窦豆[4](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5](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李慧敏,熊兴江,胡瑞学,于丹丹,赵晖,廖星,杨伟,商洪才[6](2021)在《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目前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随机对照试验(RCT)中结局指标的选择现状。方法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3个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按照预先制定的遴选标准筛选出中医药治疗AMI的RCT,根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且按照结局指标分类方法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初步检索出11277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纳入的39篇RCT均报告了有效性结局指标和安全性结局指标。围绕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1)随机序列的生成:17篇低偏倚风险、18篇偏倚风险不确定、4篇高偏倚风险;2)分配隐藏:3篇低偏倚风险、36篇偏倚风险不确定;3)对患者、试验人员实施盲法:3篇低偏倚风险、36篇偏倚风险不确定;4)对结局评估者实施盲法:4篇低偏倚风险、35篇偏倚风险不确定;5)结局数据不完整:39篇低偏倚风险;6)选择报告偏倚:39篇偏倚风险不确定;7)其他偏倚(包括利益冲突和样本量计算):39篇偏倚风险不确定。39篇RCT的结局指标主要概括为8类,心脏指标出现的频次为107次,其次为血生化指标60次,临床重要结局指标57次、安全性指标13次、心电图疗效指标10次、生活质量量表5次、心绞痛疗效指标4次、其他项指标16次。纳入的RCT采用的结局指标共计118个,单篇RCT结局指标数量最少为1个,最多达14个,平均为6个。结论中医药治疗AMI的RCT总体偏倚风险不明确,结局指标遴选存在结局指标主次轻重不分,重视替代指标、轻视终点结局指标,指标数量差异性大等问题。

董萍[7](2020)在《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FMC(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FMC)和D-to-B(Door-to-ballon time,D-to-B)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减少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MACE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CCU行PCI介入治疗的30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STEMI患者临床情况调查表,建立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首先,所有患者根据FMC分成A1组(<3h)、A2组(3-12h),A3组(>12h)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FMC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其次,所有纳入患者根据D-to-B分成B1(<60min),B2(60-90min),B3(>90min)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D-to-B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最后对产生阳性结果的相关因素和有可能对STEMI患者MACE事件和并发症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中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和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FMC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A1组(1.61±3.14 ng/m L)、A2组(4.03±1.65 ng/m L)、A3组(8.05±2.03 ng/m L)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分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A1组(8.5%)、A2组(14.5%)、A3组(18.9%)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MACE事件的发生率A1组(23.7%)、A2组(46.4%)、A3组(57.4%)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时间越长,STEMI患者MACE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2.根据D-to-B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B1组(1.17±1.8ng/m L)、B2组(1.53±2.6ng/m L)、B3组(7.57±31.9,ng/m L)三组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NT-pro-BNP在B1组(354.9±565.1pg/m L)、B2组(541.36±1164.5 pg/m L)、B3组(1239.8±2348.4,pg/m L)组间比较中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B1组(3.0%)、B2组(11.6%)、B3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MACE的发生率B1组(23.5.0%)、B2组(33.7%)、B3组(53.3%)在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D-to-B时间越长,Tn I逐渐升高,NT-pro-BNP水平也增加;STEMI患者MACE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3.在STEMI患者MACE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STEMI患者并发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缩短FMC时间及D-to-B时间能减少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发生。2.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I患者住院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雨薇[8](2020)在《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关系,并对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特征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与感染的发生及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旨在对肝硬化患者感染多发的免疫因素进行分析,为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的早期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后续肝硬化并发感染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方法:本试验受试者均来自于2018年2月-2020年1月之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的肝硬化患者,排除患有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病等严重疾病的患者。共60名患者分为感染组25例和非感染组3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流式法)、转氨酶、转肽酶、白蛋白,并进行中医问诊,记录舌脉及相关证候,进行辩证。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21.0,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1)肝硬化患者转氨酶、转肽酶、血清白蛋白以及中医证型与发生感染的关系,(2)并发感染和未并发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3)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在60例肝硬化患者中,感染组25例,男性15例(占60.0%),女性10例(占40.0%),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61.3±10.65岁;非感染组35例,男性23例(占65.7%),女性12例(占34.3%),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6.5±12.24岁。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将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ALT、AST、GGT、ALP、TBIL、DBIL水平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感染组中有Child-Pugh A级5例(占20.0%),Child-Pugh B级11例(占44.0%),Child-Pugh C级9例(占36.0%),Child-Pugh评分平均值为8.64±2.06分。在非感染组中有Child-Pugh A级11例(占31.4%),Child-Pugh B级17例(占48.6%),Child-Pugh C级7例(占20.0%),Child-Pugh评分平均值为7.77±2.06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分值无统计学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患者(29.86±3.72g/L)ALB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患者(32.32±4.33g/L)。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CD3+/CD8+、CD3+/CD4+、CD3+CD4+/CD3+8+水平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CD3+、CD3-/CD19+、CD3-/CD16+56+水平上不存在统计学异性(P>0.05)。感染组CD3+/CD8+(25.45±10.64%)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6.26±7.08%),感染组CD3+/CD4+(40.17±7.98%)明显低于非感染组(47.78±11.44%),感染组CD3+CD4+/CD3+CD8+(1.91±0.96%)明显低于非感染组(3.74±2.95%)。在全部60例肝硬化患者中共有酒精性肝硬化组(3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16例),病毒性肝硬化组(11例),3组间比较在CD3+、CD3+/CD4+、CD3-/CD16+56+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CD3+/CD8+、CD3-/CD19+、CD3+CD4+/CD8+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在25例感染组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占比顺序为:湿热蕴结证(52.00%)>气滞湿阻证(28.00%)>肝肾阴虚证(16.00%)>脾肾阳虚证(4.00%)。在35例非感染组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占比顺序为:气滞湿阻证(45.71%)>湿热蕴结(25.71%)>肝肾阴虚证(20.00%)>脾肾阳虚证(8.57%)。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中医证型比较中,气滞湿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52.00%)湿热蕴结证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5.71%),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证型患者间CD3+、CD3+/CD4+、CD3-/CD19+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D3+/CD8+、CD3-/CD16+56+、CD3+CD4+/CD3+CD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年龄、性别、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伴低蛋白血症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感染,或伴发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更易产生低蛋白血症。2.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年龄、性别、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CD4+T细胞数量降低,CD4+T/CD8+T比值偏低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感染。3.不同病因及不同证型的肝硬化患者在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病因及证型与患者免疫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4.感染组湿热蕴结证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提示湿热蕴结证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并发感染。

周文全[9](2020)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在临床当中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且是AMI死亡的主要病因。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MI合并CS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具有风险性,仍有很高的死亡风险。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n Pumping,IABP),具有增强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氧耗及心脏后负荷功能,有研究认为将其与PCI联合应用能够提升AMI合并CS的治疗效果,优化预后,但循证支持不足,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的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AMI合并CS的疗效,为临床中AMI合并CS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行51例行PCI治疗,设置为对照组;另外47例于PCI术后联合应用IABP治疗,设置为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尿量、乳酸、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临床疗效、预后随访情况(术后30d及术后6个月的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率),综合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1.急救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BP后1h,治疗组患者MAP显着升高、HR显着降低;治疗后1d,治疗组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救前,两组患者LVEF、NT-pro BNP、尿量、乳酸、c Tn I、c Tn T、CK-M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治疗组LVEF、NT-pro BNP、乳酸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尿量显着高于对照组,c Tn I、c Tn T、CK-MB显着低于对照组,催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d,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对照组(68.63%),差异显着(P<0.05)。4.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联合PCI在AMI合并CS治疗当中具有应用优势,能够平稳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损伤、增加尿量、提升近期疗效、改善预后。

王凯欢[10](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休克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休克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实验设计
第2章 综述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重组人脑利钠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2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3 结语
第3章
    3.1 研究对象(文献检索结果)
    3.2 研究方法(文献的筛选和纳入)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存在的问题
    4.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检索策略汇总表(检索表达式)
    附录 B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信息汇总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单中心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双心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单中心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单中心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双心干预研究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双心医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6)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价
    1.6 结局指标分类频次及疗效判断标准
    1.7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和结局评价情况
    1.8 中医药治疗AMI的指标域情况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RCT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2.4 结局指标的分类
    2.5 中医药治疗AMI的指标域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AMI的RCT疗效评价结局指标遴选存在的问题
        3.1.1 结局指标主次轻重不分
        3.1.2 重视“替代指标”,轻视“终点结局指标”
        3.1.3 忽视主观结局指标测量时的盲法测量
        3.1.4 重视疗效指标,轻视不良结局指标
        3.1.5 结局指标的统计学表达有待改进
        3.1.6 指标数量差异性大
        3.1.7 偏倚风险评价与结局指标
    3.2 建议
        3.2.1 研究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
        3.2.2 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AMI的核心指标集研究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7)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的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TEMI患者根据FMC分组的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STEMI患者根据D-to-B分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2.3 STEMI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FMC时间
    3.2 D-to-B时间
    3.3 多因素对STEMI患者的影响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在发生与未发生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中的差异性分析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发生与未发生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差异性分析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标准
综述一 肝硬化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淋巴细胞亚群研究和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休克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D]. 赵永伟. 北华大学, 2021(12)
  • [2]单中心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双心干预研究[D]. 赵静思. 大理大学, 2021(09)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6]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J]. 李慧敏,熊兴江,胡瑞学,于丹丹,赵晖,廖星,杨伟,商洪才. 中医杂志, 2021(05)
  • [7]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D]. 董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特征研究[D]. 周雨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D]. 周文全.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10]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3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