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压麻油加工设备技术

机压麻油加工设备技术

一、机榨香麻油工艺设备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帮军[1](2018)在《湿芝麻渣干燥工艺及关键装备设计》文中认为湿芝麻渣是水代法制取芝麻油的产物,湿芝麻渣含水量高达64.3%,由于湿芝麻渣的性状粘稠,要实现对湿芝麻渣的高效利用,干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多采用自然晾晒方法,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难以实现工业生产,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新的干燥工艺方法,将湿芝麻渣和压榨产生的芝麻饼按照3:1比例混合,先将芝麻渣的含水量降低到44%,再将混合物采用膨化机进行挤压膨化结粒,膨化结粒后水分约38%,同时膨化后物料结粒成颗粒状,为进一步进行干燥提供条件,最后对膨化颗粒采用110℃的热空气干燥。干燥后的物料含水率降到13%左右,便于储存和运输。干燥后的物料作为进一步浸出取油的原料。本文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湿芝麻渣和芝麻饼的混合,对混合物进行挤压膨化和热风干燥,得出芝麻渣和芝麻饼最佳的混合比例3:1。通过实验得出最佳的膨化温度和挤压膨化时间等数据。通过热风干燥试验,对比不同的料层厚度和热风温度下的干燥时间。根据试验制定了干燥的工艺路线:芝麻饼的粉碎—物料混合—挤压膨化结粒—热风干燥,根据工艺路线设计了生产流程图。干燥过程中总能量的转化和水分去除的各个流程的物料和热量不断变化,所以本文中对物料干燥过程各个流程进行了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并对所涉及的设备比如混合搅拌机,热风干燥机等进行了设备选型。对于本文中所涉及的关键设备挤压膨化机进行了重点设计和改进,核定了膨化机的尺寸和功率,设计了膨化机的结构形式加热方式,对膨化机的关键零件挤压螺旋段进行了设计,如主要是螺旋结构、出料口等影响膨化机产量和膨化结粒效果的关键零部件。最终形成了一套挤压膨化机的工程图纸。

余擎宇[2](2016)在《食用植物油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文中认为食品植物油作为食品业、烹饪业等对人们生存和生活起保障作用的基础行业中的重要原料,对保持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相关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是无法取代的。目前,我国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有5千多家,油料总加工能力约为7千多万吨,在这些企业里设施的装备水平差别很大,其中有200多家生产规模较大,国内的加工能力已显过剩。本文着重对食用植物油的

唐章晖[3](2013)在《芝麻饼粕的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芝麻是中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常被用来生产芝麻油。芝麻饼粕是芝麻油生产的主要副产物,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目前我国芝麻饼粕的年产量达42万吨以上,但主要被加工成动物饲料或肥料,附加值很低,制约了芝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芝麻饼粕为研究对象,开展酶法制备芝麻多肽和生产特色酱油的研究,并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本研究旨在建立起麻多肽和特色酱油生产的新方法,为解决芝麻饼粕综合利用问题提供新途径,对于芝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酶解溶液固定料液比为1:5时,不同蛋白酶酶解芝麻饼粕制备芝麻多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碱性蛋白酶,加酶量为0.5%,酶解温度为50℃,pH为9.5,酶解时间为4h;中性蛋白酶,加酶量为0.6%,酶解温度为35℃,pH为7.5,酶解时间为4h;木瓜蛋白酶,加酶量为1.5%,酶解温度为50℃,pH为6.5,酶解时间为4h。(2)利用正交优化试验,在固定料液比为1:5和各酶的最佳酶解工艺参数下,将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进行组合,且加酶顺序为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时,酶解芝麻粕制备芝麻多肽的最佳工艺为:先用碱性蛋白酶酶解2h,再加入中性蛋白酶酶解3h,最后加入木瓜蛋白酶酶解3h。其总氮回收率可达63.14%,可溶性氮指数可达55.11%,多肽转换率可达48.99%。(3)通过酶解制备的芝麻豆粕蛋白多肽可以显着清除化学模拟体系产生的OH·自由基,芝麻多肽溶液IC50值为5.89mg/mL是一种优良的OH·自由基清除剂。(4)通过酶解制备的芝麻豆粕蛋白多肽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是效果比BHA、Vc和谷胱甘肽三种抗氧化剂稍差,在同浓度(2mg/ml)时,芝麻多肽清除DPPH活性是谷胱甘肽清除DPPH活性的2/5,约为Vc和BHA清除DPPH活性的1/3。(5)以芝麻饼粕为主要原料,通过米曲霉发酵生产酱油,在配料比(芝麻饼粕:麸皮=80:20),接种量为0.5%,盐水量为150%的工艺条件下,可以生产出氨基氮含量高,风味好的酱油。

钟雪玲[4](2012)在《芝麻冷榨工艺及其产品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的芝麻油制取工艺多采用高温炒籽之后的水代法和压榨法,带皮且高温长时间加工,所得的芝麻饼或者芝麻渣中蛋白质含量低、色泽深,而且蛋白质有效氨基酸破坏显着,严重影响了芝麻饼的利用价值。新兴的芝麻脱皮冷榨制油工艺则可克服这些缺点。本论文探索了芝麻脱皮冷榨的最佳工艺条件,对所得冷榨芝麻油的品质、冷榨芝麻饼的营养生理学功能以及制备醇洗芝麻浓缩蛋白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生产优质冷榨芝麻油和食用芝麻蛋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采用螺旋榨油机低温压榨生产高品质冷榨芝麻油和低变性芝麻蛋白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榨次数5次、入榨水分9%、压榨温度65℃、榨轴转速30r/min。在此条件下得到脱皮冷榨芝麻饼残油为14.73%。冷榨芝麻饼的蛋白质NSI值较压榨前无明显变化,且色浅,风味清香。通过对冷榨芝麻油和浸出精炼芝麻油样品的特征指标、质量指标、芝麻素含量、芝麻酚含量、VE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分析比较冷榨芝麻油与浸出精炼芝麻油的品质区别和特征指标区别。结果表明,不皂化物含量、反式脂肪酸、芝麻素含量及VE含量有可能作为区别和评判冷榨芝麻油和浸出芝麻油的特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的以冷榨芝麻饼为原料制备醇洗芝麻浓缩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7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50min,料液比1:4,萃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芝麻浓缩蛋白的主要成分为:粗蛋白(干基)67.29%,粗脂肪8.73%,水分5.63%,灰分5.64%,粗纤维3.73%,NSI值2.83%。通过SD大鼠生长情况、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液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的观察和测定,对不同脱脂工艺所得芝麻饼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压榨工艺所得的冷榨芝麻饼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芝麻蛋白的营养成分,其消化吸收利用程度均显着优于传统高温压榨工艺所得的芝麻饼,具有与大豆粕相当的营养价值,能很好地满足动物机体营养需要,是优良的植物蛋白来源;芝麻蛋白粉特别是热榨工艺所得芝麻蛋白粉具有增加粪便含水量,促使排便之功效;芝麻蛋白粉具有较强的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提高高密度胆固醇的能力,能够预防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张占洪,刘尧刚,周易枚[5](2011)在《芝麻油制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芝麻油制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有水代法、液压压榨法和螺旋压榨法等,近些年又有学者研究用酶法来生产芝麻油。分别介绍了4种芝麻油的生产工艺及特点。

刘文剑[6](2011)在《宜春市年产15000吨茶油生产线工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茶是我国主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全国油茶总面积约5500万亩,占我国木本食用油料面积的80%。全国年茶油产量约15-20万吨,占木本食用油产量的80%。油茶是世界上稀缺资源,茶油的品质与价值与橄榄油相近。研究表明:茶油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抑制甘油三脂的升高,帮助“三高”患者改善健康。茶油耐贮藏,不易酸败,不受致癌的黄曲霉素B1的污染。同时油茶还是食品、制药、化工以及化妆品工业的重要优质原料。目前油茶籽制毛油的方法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热榨法高温蒸炒、高温高压压榨技术,设备多,工艺操作复杂,毛油色泽深,油中的天然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被破坏;浸出法制油多采用平转浸出、常温蒸发法,使6#溶剂油消耗过多,生产存在安全隐患,释放的溶剂气体对环境也不友好;较高的温度分离毛油,破坏了油中的天然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且精炼成本升高。茶油精炼大多以间歇式精炼方式为主,导热油炉加热对茶油的的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破坏严重。且导热油炉采用的矿物油,对人体有较大的致癌作用。在脱臭工艺中高温时间长,真空度高,产生较高的反式脂肪酸,影响茶油的品质。总之,目前油茶籽加工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工序繁多、操作麻烦;生产成本高,对环境污染大。浸出工艺落后,生产出来的毛油质量差,精炼成本高。对有益物质破坏严重,产生较高的反式脂肪酸,影响产品整体品质,因此,急需高新技术注入,使油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本文拟设想在重要油茶产区宜春市新建一个年产15000吨精制茶油加工厂在加工厂工艺路线的选择上,对目前茶油的加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采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路线进行新建项目的建设。主要为低温冷榨技术,入榨温度在50℃以下,机榨饼残油率低,毛油质量好,可直接达到GB11765-2003-级压榨油标准;箱链式浸出、负压蒸发技术,浸出效果好,饼粕残油率低,毛油质量好,溶剂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符合欧盟技术标准的物理精炼技术,软塔脱臭工艺,自动化程度高,批间差异小,安全性高,85%以上的维生素E能保存在油脂中,产生反式脂肪酸小于1%,符合欧盟质量标准,能耗低,精炼成本低;将这些技术做为新建茶油加工厂建设的主要技术路线。对项目建设涉及到的选址、产品方案、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水电气平衡、车间总平面布置、建筑要求、环境要求等进行的阐述。建立一个规模化、现代化、集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加工企业,以期为茶油加工行业提供技术示范,提高茶油加工行业的整体水平,为茶油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肖龙艳[7](2011)在《水剂法提取茶叶籽油及淀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资源非常丰富。茶叶籽是茶叶生产的副产品,富含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等物质。每年几乎所有的茶叶籽都会被弃之不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对茶叶籽中主要成分进行研究和开发,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本文以茶叶籽为原料,研究其化学组成,采用超声波辅助水剂法同时提取茶叶籽油与茶叶籽淀粉,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得出最佳工艺参数;比较加热破乳、有机溶剂萃取破乳与冷冻解冻破乳三种方法的破乳效果,采用稀碱法纯化茶叶籽淀粉,并以乙醚萃取茶叶籽油和市售玉米淀粉作对照,分别测定水剂法提取茶叶籽油的质量指标以及纯化后的茶叶籽淀粉部分理化性质。主要结论如下:茶叶籽中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28.86%,19.75%,11.16%,每种成分含量相当。故茶叶籽具有综合开发的价值。采用超声波辅助水剂法提取茶叶籽油与茶叶籽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粉碎度60~80目,兑浆水pH为6,液料比为4:1(mL/g),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4h,超声时间30min。该工艺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70.79%,副产品淀粉提取率为56.13%。干燥后淀粉成品色显微黄。加热、有机溶剂萃取、冷冻解冻等都有破乳效果,只是破乳的程度不一样。冷冻解冻破乳的效果最好,加热破乳次之,有机溶剂萃取破乳效果最差。本实验选择冷冻解冻破乳方法,其最佳工艺参数为:冷冻时间24h,解冻温度60℃,解冻时间2h。在此条件下,出油率达70%以上。水剂法提取的茶叶籽油澄清透明,具有茶叶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与乙醚萃取茶叶籽油相比,水剂法提取所得到的茶叶籽油皂化值和碘值偏高,酸值和过氧化值低,其它品质指标均接近,总体品质较好。采用稀碱法能很好的使茶叶籽淀粉脱蛋白,提高茶叶籽淀粉的纯度。3次浸泡后,淀粉中蛋白质残留量为0.55%。纯化后的茶叶籽淀粉表观质量好,除粗脂肪含量较高外,其它指标均符合国家工业玉米淀粉及食用玉米淀粉对二级品的要求。茶叶籽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呈椭圆形或球形,粒径范围为4~11μm;糊化温度较高,不易发生糊化;溶解度与膨胀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平缓上升;与玉米淀粉相比,透明度与冻融稳定性不及玉米淀粉糊,但抗老化性稍强,粘度也高于玉米淀粉。

陈刘杨[8](2010)在《不同品种和生产工艺对芝麻油和芝麻蛋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芝麻需求量增加,进口量加大,多种制油工艺并存,并且出现冷榨工艺。由于芝麻品种、生产工艺以及工艺条件的不同,加工产品的品质有很大差别。本文比较系统研究了不同芝麻品种和加工工艺对芝麻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对规范芝麻油生产,改进和发展芝麻油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芝麻加工附加值、提升芝麻油生产技术水平及促进芝麻产业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品种芝麻为原料,研究芝麻品种和产地对芝麻和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芝麻粗脂肪含量高为54.99%,粗蛋白、种皮、灰分、纤维素和草酸含量比较低;与进口芝麻相比,国产芝麻粗脂肪含量高,草酸和灰分低。对于芝麻油而言,国产芝麻香油香味纯正、色泽浅,抗氧化物质含量高,而且氧化稳定性好。螺旋榨芝麻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高;水代法芝麻油色泽深(Y70R10.2),水分及挥发物(0.15%)和芝麻酚含量最高,酸价、过氧化值低,磷脂、生育酚和芝麻素(170mg/100g)的含量最低,氧化稳定性好,诱导时间达到23h以上;芝麻饼色泽深,味苦。冷榨工艺对芝麻产品品质影响及蛋白质的功能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冷榨芝麻油色泽浅(Y6.0R0.3),味道清淡,芝麻素含量高(590mg/100g),但氧化稳定性较差,诱导时间为4.87h;与整粒芝麻油相比,冷榨脱皮芝麻油酸价低,过氧化值高。冷榨脱皮芝麻蛋白含量为43.39%、NSI值为25.77%,残油为26.01%,其功能性不如花生和大豆蛋白。焙炒条件对芝麻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焙炒温度升高和焙炒时间延长,芝麻油色泽加深,酸价、生育酚和芝麻素均降低,而过氧化值、芝麻酚含量则升高,芝麻油氧化稳定性变好;芝麻香味的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最佳的焙炒条件为:焙炒温度200℃,焙炒时间20-30min。沉降法和水化脱胶法对芝麻油精制影响的研究表明,沉降法的适宜条件为,10℃时沉降20-30d,高于15℃时沉降10d;水化脱胶法的最佳条件为:水化温度50℃,加水量1g(油中磷脂含量的2倍),NaCl添加量为油重的0.05%。对比两种方法的精制结果显示,沉淀精制芝麻油风味更浓郁,但水化脱胶芝麻油磷脂含量更低,为0.007%,且透明度更好。此外,对芝麻油沉降物的研究结果显示,芝麻油沉降物中以油脂为主,约占总量的75%,其他主要为蛋白质、磷脂和蜡。

姜显光[9](2008)在《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4种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做了定性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13种市售植物油脂中的亚油酸做了定量分析。根据不同植物油脂的特点,将14种植物油脂分为食用性植物油脂和功能性植物油脂。在食用性植物油脂中选橄榄油、橄榄油(西班牙)、豆油、葵花油、花生油、玉米胚油、芝麻油等7种作为样品,在功能性植物油脂中选茶籽油、山茶籽油、沙棘油、核桃油、红花油、月见草油、五味子油等7种作为样品。以五味子作为代表样品,利用索式提取器对其中的脂肪油进行了提取,测得五味子种子的出油率为50.04%,并对脂肪油中的脂肪酸做了甲酯化等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做了定性分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4种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做了定性分析。分析结果为:在食用性植物油脂中,橄榄油、豆油、葵花油、芝麻油、玉米胚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在68%以上,花生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8.98%;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16.19%~28.94%不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以花生油最多,达到27.34%。在功能性的植物油脂中,茶籽油、山茶籽油、核桃油、沙棘油、红花油、月见草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在62%以上,五味子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只有1.46%;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6.68%~29.86%不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五味子油最多,达到56.33%,其它油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都在2%以下。在GC-MS图谱基础上,得出了所测的14种植物油脂中棕榈酸和油酸的指纹图谱。根据两种脂肪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可以快速识别油脂的真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橄榄油等13种样品中的亚油酸做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为:在食用性植物油脂中,亚油酸含量在83.7mg/g~108.7mg/g。在功能性植物油脂中,亚油酸含量在77.6mg/g~115.9mg/g。在食用性植物油脂和功能性植物油脂中分别以橄榄油和茶油为代表,做了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在橄榄油中,精密度实验结果:标准偏差小于0.33,变异系数小于0.39%;回收率为95.10%~101.5%。在茶籽油中,精密度实验结果:标准偏差小于0.31,变异系数小于0.35%;回收率为93.9%~97.6%。

解铁民[10](2008)在《干法挤压膨化菜籽油脂及粕品质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挤压膨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植物油脂加工工业,现在国外已把挤压膨化机作为油脂浸出厂中的标准设备。与传统的制油工艺相比,它具有提高浸出设备的生产能力、加快油脂浸出速度、降低能耗等优点。目前,在菜籽制油工业中应用的挤压膨化机都属于湿式高含油油料挤压膨化机。由于在处理过程中喷入了大量的水蒸汽,因此在膨化处理后还需进行适当的烘干加工,增加了工艺流程,造成能源的浪费。申德超教授研制出了干式高含油油料挤压膨化机,简化了工艺、减少设备投资、降低加工成本。本试验将此干式高含油油料挤压膨化机应用于菜籽的挤压膨化加工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套筒温度进行调整,添加模孔长度作为试验影响因素,对菜籽挤压膨化浸油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以榨笼段出油率和粕残油率等为考察指标寻找挤压膨化参数的合理组合。通过二次旋转正交回归设计,研究模孔长度、模孔直径、套筒温度、螺杆转速、水分对挤压菜籽工艺中挤压机生产性能及功耗产量进行研究,同时对菜籽挤压油和菜籽饼粕的品质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①在菜籽挤压膨化浸油预处理工艺方面:干法挤压膨化菜籽制油,当水分降低到6%以下时,会产生不出油并且“闷车”的现象发生。发现腔体内的物料呈现硬度极大类似于塑料状的形态。分析原因是在低水分的原料中的蛋白质在热和高压下的作用下,分子间的疏水集团瞬间形成胶联,而油脂分子被锁在网状的空间内不能流出。所以,出现不出油及“闷车”现象的发生。通过验证试验证明,干法挤压膨化可以将粕残油率降低到1%以下。运用模糊综合判定法对其进行综合评定,利用响应面构建数学模型,用神经网络对得到的评定值进行预测,为保证粕残油率低、高出油率,当模孔长度x1=50mm,模孔直径x2=6mm,套筒温度x3=125℃,螺杆转速x4=25rpm,物料水分x5=6.3%时,有最大值综合评定值为1.697。②对挤压油油脂品质方面的研究有如下结果:通过挤压膨化制得的挤压油与传统工艺制得压榨油进行比较,在过氧化值和酸价两项影响油脂重要品质的指标上都远低于传统压榨油,并且过氧化值远低于国家三级油标准,酸价达到或接近国家三级油标准:对烟点进行测定发现烟点值高于传统压榨油的烟点,同时一些烟点测定值高于二级油205℃的国家标准(GB1536-2004)。对膨化挤压油的磷脂进行测定,其范围为0.01%~0.08%,测得传统工艺压榨油样品中磷脂含量为0.217%,可以看出膨化挤压油中磷脂要远低于传统工艺压榨油脂。通过罗维朋比色计对油脂色泽的测定可以看到,挤压膨化得到的油脂的色泽为黄32~32.2,红29~3.0,色泽比国家三级油标准黄35,红4.0浅,可以节省部分脱色费用,同时和传统工艺生产的压榨油相比较,可以看到色泽浅,油脂清亮透明。③对油脂中脂肪酸总量进行研究有如下结果:可以建立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等脂肪酸总含量变化的方程。对不饱和脂肪酸而言,模孔长度对其影响的因子最小,套筒温度对其影响非常重要,在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亚油酸总量中影响大小为第一位,而在亚麻酸总量中占第二位,其影响因子都在1.8以上,而模孔直径的影响因子的变化较大。同为18个碳原子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所含不饱和键的数目不同,其变化规律是不同样的,这可能是其化学稳定性不同造成的。由于我们使用的是低芥酸品种的菜籽,对于人们感兴趣的芥酸含量的变化,我们进行回归分析后,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其变化范围在0.16%~0.98%之间。④对浸出粕中抗营养因子和蛋白质的氮可溶性指数(NSI)的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通过干法挤压膨化菜籽制油,挤压加工对浸出粕中单宁和植酸的降解有一定影响;对可溶性蛋白质来说挤压对其影响较大,测定值变化范围在33.21%~54.32%之间。

二、机榨香麻油工艺设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榨香麻油工艺设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湿芝麻渣干燥工艺及关键装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对湿芝麻渣的利用
        1.2.1 国外芝麻渣的利用情况
        1.2.2 国内芝麻渣的利用情况
    1.3 本文重点研究内容
2 湿芝麻渣干燥技术路线制定
    2.1 物料成分分析
    2.2 当前采用的干燥方式存在问题
    2.3 新的干燥工艺设计
        2.3.1 物料性状分析
        2.3.2 物料混合试验
        2.3.3 物料挤压膨化试验
        2.3.4 物料干燥试验
        2.3.5 技术路线制定
        2.3.6 工艺流程图
3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及设备选型
    3.1 物料衡算
        3.1.1 初始条件
        3.1.2 物料衡算
    3.2 热量衡算
        3.2.1 挤压膨化阶段的热量衡算
        3.2.2 热风干燥阶段的热量衡算
    3.3 设备选型
        3.3.1 水平螺旋输送机选用
        3.3.2 埋刮板输送机的设计与选用
        3.3.3 混合搅拌机的选择
        3.3.4 干燥机选择
        3.3.5 风机选择
        3.3.6 空气加热器选择
        3.3.7 粉碎机的选择
        3.3.8 芝麻渣泵选择
4 关键设备的设计
    4.1 膨化机挤压膨化过程
    4.2 膨化机的结构选择
        4.2.1 螺杆形式选择
        4.2.2 加热形式选择
    4.3 加工参数对挤压膨化机的影响分析
    4.4 设计条件及任务
    4.5 设计及计算
    4.6 关键部件设计
    4.7 传动系统的设计
    4.8 数字样机建立和工程图绘制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芝麻饼粕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芝麻及芝麻饼粕
        1.1 芝麻及其营养成分
        1.2 芝麻油的生产与芝麻饼粕
        1.2.1 芝麻油的生产
        1.2.2 芝麻饼粕的营养成分
        1.2.3 限制芝麻饼粕利用的因素
    2 芝麻蛋白的研究进展
        2.1 芝麻蛋白的组成与结构
        2.2 芝麻蛋白的性质与应用
        2.2.1 芝麻蛋白的溶解性
        2.2.2 芝麻蛋白的乳化性
        2.2.3 芝麻蛋白的发泡性
        2.2.4 芝麻蛋白的持水性
        2.2.5 芝麻蛋白的凝胶性
        2.2.6 芝麻蛋白的黏度
        2.2.7 芝麻蛋白的应用
        2.3 芝麻蛋白制备研究进展
    3 芝麻多肽的研究进展
        3.1 芝麻多肽制备研究进展
        3.2 芝麻多肽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3.2.1 抗氧化活性
        3.2.2 其他功能活性
    4 芝麻饼粕原料制备酱油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酶解芝麻粕制备芝麻多肽工艺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芝麻饼粕的前处理
        2.3.2 芝麻粕酶解工艺流程
        2.3.3 游离氨基氮的测定
        2.3.4 蛋白质含量和上清液总氮的测定
        2.3.5 多肽转换率的测定
        2.3.6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2.3.7 水解用酶的选择
        2.3.8 加酶量对制备芝麻多肽的影响
        2.3.9 温度对制备芝麻多肽的影响
        2.3.10 pH对制备芝麻多肽的影响
        2.3.11 时间对制备芝麻多肽的影响
        2.3.12 酶组合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
        2.3.13 最佳组合验证试验及空白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芝麻粕中蛋白质的测定
        3.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3.3 水解用酶的选择
        3.4 最适加酶量的选择
        3.5 最适温度的选择
        3.6 最适pH的选择
        3.7 最佳酶解时间的选择
        3.8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9 验证试验和空白试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芝麻蛋白多肽抗氧化活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芝麻饼粕的前处理
        2.3.2 芝麻饼粕酶解工艺
        2.3.3 多肽粉的制备工艺
        2.3.4 芝麻饼粕中脂肪测定
        2.3.5 清除O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2.3.6 芝麻饼粕中残余油脂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的影响
        2.3.7 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芝麻饼粕中脂肪含量
        3.2 清除O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中脂质对实验的影响结果
        3.3 芝麻多肽与谷胱甘肽、Vc清除OH·自由基活性的比较
        3.4 芝麻多肽与谷胱甘肽、Vc、BHA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比较
    4 小结
第四章 芝麻粕生产特色酱油的工艺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辅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工艺流程
        2.4 操作要点
        2.4.1 米曲霉的培养
        2.4.2 制曲
        2.4.3 发酵制醅
        2.4.4 淋油
        2.5 试验设计
        2.5.1 酱油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
        2.5.2 酱油发酵工艺正交优化试验
        2.6 检测项目与方法
        2.6.1 游离氨基氮的测定(甲醛值法)
        2.6.2 感官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单因素对酱油氨基氮含量的影响
        3.1.1 配料比(芝麻饼粕:麸皮)对酱油氨基氮的影响
        3.1.2 盐水量(%)对酱油氨基氮的影响
        3.1.3 接种量(%)对酱油氨基氮的影响
        3.1.4 酱油发酵试验因素与水平
        3.2 酱油发酵工艺正交试验的结果
        3.3 各试验因素对感官评定的影响
        3.3.1 酱油色泽的评价
        3.3.2 酱油香气的感官评价
        3.3.3 酱油滋味的感官评价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芝麻冷榨工艺及其产品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芝麻概述
        1.1.1 芝麻籽的结构和组成
        1.1.2 芝麻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
        1.1.2.1 芝麻的营养成分
        1.1.2.2 芝麻的保健功能
    1.2 芝麻油的生产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芝麻制油工艺现状
        1.2.1.1 水代法
        1.2.1.2 压榨法
        1.2.1.3 浸出法
        1.2.1.4 其它工艺
        1.2.2 芝麻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芝麻蛋白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
    1.4 芝麻冷榨产品的应用研究及前景
        1.4.1 冷榨芝麻油的应用研究及前景
        1.4.2 冷榨芝麻蛋白的应用前景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芝麻脱皮冷榨工艺条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2.4.1 芝麻脱皮冷榨工艺
        2.2.4.2 基本理化指标的分析测定
        2.2.4.3 冷榨芝麻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白芝麻基本组分
        2.3.2 脱皮条件对芝麻蛋白 NSI 值的影响
        2.3.2.1 脱皮温度对芝麻蛋白 NSI 值的影响
        2.3.2.2 碱液浓度对芝麻蛋白质 NSI 值的影响
        2.3.3 脱皮芝麻螺旋榨油机冷榨工艺条件的确定
        2.3.3.1 入榨水分对冷榨效果的影响
        2.3.3.2 压榨温度对冷榨效果的影响
        2.3.3.3 压榨次数对冷榨效果的影响
        2.3.3.4 榨轴转速对冷榨效果的影响
        2.3.3.5 压榨条件的正交试验
    2.4 小结
第三章 冷榨芝麻油与浸出精炼芝麻油的指标差异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设备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4.1 芝麻油的主要理化性质分析测定
        3.2.4.2 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
        3.2.4.3 芝麻油中维生素 E 含量的测定
        3.2.4.4 芝麻油中芝麻素含量的测定
        3.2.4.5 芝麻油中芝麻酚含量的测定
        3.2.4.6 芝麻油氧化稳定性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冷榨芝麻油和浸出精炼芝麻油特征指标分析
        3.3.2 冷榨芝麻油和浸出精炼芝麻油质量指标分析
        3.3.3 冷榨芝麻油和浸出精炼芝麻油中抗氧化成分分析
        3.3.4 冷榨芝麻油和浸出精炼芝麻油氧化稳定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冷榨芝麻饼制备醇洗芝麻浓缩蛋白工艺条件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2.4.1 醇洗制备芝麻浓缩蛋白的工艺
        4.2.4.2 原料和产品的分析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冷榨芝麻饼基本组分
        4.3.2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4.3.2.1 乙醇浓度对醇洗效果的影响
        4.3.2.2 浸提温度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4.3.2.3 浸提时间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4.3.2.4 固液比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4.3.2.5 萃取次数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4.3.3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4.3.4 芝麻浓缩蛋白的组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芝麻蛋白粉营养学价值和生理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1.1 实验材料
        5.2.1.2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5.2.4 饲料的制备
        5.2.5 实验过程和指标测定
        5.2.5.1 生长代谢测定指标
        5.2.5.2 血常规检测
        5.2.5.3 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5.2.6 统计方法
    5.3 结果及讨论
        5.3.1 大鼠的生长代谢情况和不同蛋白饲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5.3.1.1 大鼠的生长状况
        5.3.1.2 大鼠粪便代谢及氮平衡情况
        5.3.1.3 不同蛋白饲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5.3.2 不同蛋白来源饲料对大鼠的脏器实重和脏体比的影响
        5.3.3 不同蛋白来源饲料对 SD 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5.3.4 不同蛋白来源的饲料对 SD 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芝麻油制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代法
    1.1 工艺原理
    1.2 工艺流程
2 液压压榨法
    2.1 工艺原理
    2.2 工艺流程
3 螺旋压榨法
    3.1 工艺原理
    3.2 工艺流程
4 酶法
    4.1 工艺原理
    4.2 工艺流程
5 其他方法
6 展望

(6)宜春市年产15000吨茶油生产线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现状
    1.3 存在问题
第2章 工艺路线
    2.1 生产工艺路线
        2.1.1 冷榨工艺
        2.1.2 浸出工艺
        2.1.3 精炼工艺
    2.2 工艺总体路线流程图
第3章 设计总论
    3.1 项目提要
        3.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3.1.2 项目建设情况
        3.1.3 项目建设方案
        3.1.4 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3.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2 设计依据
    3.3 厂址选择
        3.3.1 自然条件
        3.3.2 周边资源、区位环境
        3.3.3 建设地点和厂址选择
第4章 工艺部分
    4.1 产品方案
        4.1.1 市场分析
        4.1.1.1 茶油市场供求现状
        4.1.1.2 市场前景分析
        4.1.1.3 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4.1.2 产品方案和销售策略
        4.1.3 市场风险分析
    4.2 原材料要求
    4.3 工艺流程
        4.3.1 冷榨工艺流程
        4.3.1.1 工艺流程
        4.3.1.2 技术要点
        4.3.1.3 技术优点
        4.3.2 浸出工艺流程
        4.3.2.1 工艺流程
        4.3.2.2 技术要点
        4.3.2.3 技术优点
        4.3.3 精炼工艺流程
        4.3.3.1 工艺流程
        4.3.3.2 技术要点
        4.3.3.3 技术优点
        4.3.4 小结
    4.4 物料平衡
        4.4.1 全厂物料平衡
    4.5 设备选型和计算
        4.5.1 压榨设备选型和计算
        4.5.2 浸出设备选型和计算
        4.5.3 精炼设备选型和计算
        4.5.4 锅炉车间设备选型
        4.5.5 包装车间设备选型
    4.6 水、电、汽平衡
        4.6.1 供水工程
        4.6.2 供电工程
        4.6.3 供汽工程
    4.7 劳动力平衡
    4.8 车间平面布置
    4.9 财务分析
        4.9.1 主要材料价格
        4.9.2 销售收入
        4.9.3 销售税金及附加
        4.9.4 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4.9.5 财务效益分析
        4.9.5.1 盈亏能力分析
        4.9.5.2 清偿能力分析
        4.9.6 不确定性分析
        4.9.6.1 盈亏平衡点分析
        4.9.6.2 敏感性分析
        4.9.7 财务评价结论
    4.10 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第5章 公用系统
    5.1 给排水系统
        5.1.1 给水
        5.1.2 循环给水
        5.1.3 消防给水
        5.1.4 排水
    5.2 供电系统
    5.3 供汽系统
    5.4 辅助生产设施
第6章 建筑部分
    6.1 总平面设计及要求
    6.2 建筑结构要求
    6.3 建筑材料及要求
第7章 环境影响与评价
    7.1 设计依据及环境评估
        7.1.1 设计依据
        7.1.2 环境评价
    7.2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7.3 主要治理措施及预期效果
    7.4 环境管理及监测
第8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8.1 组织机构和职能划分
    8.2 经营管理模式
    8.3 经营管理措施
    8.4 技术培训
    8.5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软塔脱臭装置
附录B 箱链式浸出器
附录C 小包装车间设备布置
附录D 工厂总平面图
附录E 精炼车间剖面图
附录F 精炼车间平面布置图
附录G 精炼车间工艺流程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水剂法提取茶叶籽油及淀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茶叶籽概况
    1.2 茶叶籽的主要组成成分
        1.2.1 茶叶籽油
        1.2.2 茶叶籽淀粉
    1.3 茶叶籽制油工艺研究进展
        1.3.1 现有的茶叶籽油制取技术
        1.3.2 现有的茶叶籽油制取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水剂法提油工艺
        1.4.1 水剂法提油工艺原理及特点
        1.4.2 水剂法提油工艺研究进展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水剂法提取茶叶籽油及淀粉的工艺研究
    2.1 材料、仪器与设备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茶叶籽仁原料成分的测定
        2.2.2 茶叶籽水剂法的加工工艺
        2.2.3 茶叶籽油及茶叶籽淀粉提取率的计算
    2.3 试验设计方案
        2.3.1 单因素实验
        2.3.2 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茶叶籽仁化学组成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正交实验结果
        2.4.4 淀粉提取率及淀粉性状
    2.5 小结
第3章 乳化油的破乳分离及茶叶籽油的质量评定
    3.1 材料、仪器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破乳方法的比较
        3.2.2 破乳效果的评价
        3.2.3 乙醚萃取茶叶籽油的制备
        3.2.4 油脂质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破乳方法的影响
        3.3.2 茶叶籽油的质量
    3.4 小结
第4章 茶叶籽淀粉的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茶叶籽淀粉的纯化
        4.2.2 基本成分测定
        4.2.3 淀粉颗粒形貌与大小
        4.2.4 淀粉糊化温度测定
        4.2.5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度测定
        4.2.6 淀粉糊透明度测定
        4.2.7 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4.2.8 淀粉糊的凝沉性
        4.2.9 淀粉糊粘度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浸泡次数对淀粉纯度的影响
        4.3.2 基本成分分析
        4.3.3 淀粉颗粒的形貌与大小
        4.3.4 淀粉的糊化温度
        4.3.5 淀粉的溶解度与膨胀度
        4.3.6 淀粉糊的透明度
        4.3.7 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4.3.8 淀粉糊的凝沉性
        4.3.9 淀粉糊的粘度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不同品种和生产工艺对芝麻油和芝麻蛋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芝麻的营养与保健
        1.2.1 芝麻的营养成分
        1.2.2 芝麻的保健功能
    1.3 芝麻及产品的应用
        1.3.1 芝麻的应用
        1.3.2 芝麻油的应用
        1.3.3 芝麻饼粕的应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芝麻的国内外加工工艺现状
        1.4.1.1 水代法生产工艺
        1.4.1.2 压榨法生产工艺
        1.4.1.3 浸出法生产工艺
        1.4.1.4 酶法生产工艺
        1.4.1.5 其他生产工艺
        1.4.2 芝麻油精制的方法
        1.4.3 芝麻品种和加工工艺对芝麻油的品质影响
        1.4.3.1 芝麻产地和品种对芝麻的品质影响
        1.4.3.2 芝麻加工工艺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品种和工艺对芝麻油及芝麻饼的品质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1.4.1 芝麻及芝麻饼粕基本成分的测定
        2.1.4.2 芝麻油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2.1.4.3 总糖的测定
        2.1.4.4 草酸的测定
        2.1.4.5 芝麻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2.1.4.6 HPLC 法测定芝麻油中VE 含量
        2.1.4.7 HPLC 法测定芝麻油中芝麻素含量
        2.1.4.8 HPLC 法测定芝麻油中芝麻酚含量
        2.1.4.9 芝麻油中Cu 含量的测定
        2.1.4.10 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产地和品种芝麻基本成分分析
        2.2.2 不同工艺所得芝麻油理化指标的分析
        2.2.3 不同品种和不同工艺所得芝麻油的脂肪酸分析
        2.2.4 不同工艺所得芝麻油中抗氧化成分的分析
        2.2.5 不同品种和不同工艺所得芝麻油的Cu 含量分析
        2.2.6 不同品种和不同工艺所得芝麻油的氧化稳定性分析
        2.2.7 芝麻饼粕基本成分分析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芝麻冷榨工艺及其加工产品品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1.4.1 原料的组分分析
        3.1.4.2 草酸的测定方法
        3.1.4.3 芝麻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3.1.4.4 生育酚的测定
        3.1.4.5 芝麻素的测定
        3.1.4.6 芝麻酚的测定
        3.1.4.7 芝麻油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3.1.4.8 芝麻蛋白溶解性的测定
        3.1.4.9 吸油性的测定
        3.1.4.10 保水性的测定
        3.1.4.11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3.1.4.12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3.1.4.13 凝胶性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原料芝麻的组成成分
        3.2.2 冷榨芝麻油理化指标的分析
        3.2.3 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分析
        3.2.4 冷榨芝麻油中抗氧化成分的分析
        3.2.5 冷榨芝麻油的氧化稳定性分析
        3.2.6 冷榨芝麻饼基本成分分析结果
        3.2.7 芝麻蛋白质功能性质研究
        3.2.7.1 芝麻蛋白的功能性质
        3.2.7.2 蛋白质基本组分的结果
        3.2.7.3 吸油性
        3.2.7.4 吸水性
        3.2.7.5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3.2.7.6 气泡性及泡沫稳定性
        3.2.7.7 凝胶性
    3.3 小结
第四章 焙炒条件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1.4.1 原料的组分分析
        4.1.4.2 草酸的测定方法
        4.1.4.3 芝麻油的制备
        4.1.4.4 芝麻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4.1.4.5 生育酚的测定
        4.1.4.6 芝麻素的测定
        4.1.4.7 芝麻酚的测定
        4.1.4.8 芝麻油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4.1.4.9 芝麻油的感官评价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原料芝麻的组成成分
        4.2.2 焙炒温度对芝麻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4.2.2.1 焙炒温度对芝麻油色泽的影响
        4.2.2.2 焙炒温度对芝麻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4.2.3 焙炒温度对芝麻油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4.2.4 焙炒温度对芝麻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4.2.5 焙炒时间对芝麻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4.2.5.1 焙炒时间对芝麻油色泽的影响
        4.2.5.2 焙炒时间对芝麻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4.2.6 焙炒时间对芝麻油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4.2.7 焙炒时间对芝麻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4.2.8 芝麻油的感官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芝麻油精制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实验试剂
        5.1.3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5.1.4 实验方法
        5.1.4.1 芝麻油主要指标的分析测定
        5.1.4.2 芝麻油精制沉淀试验方法
        5.1.4.3 芝麻油水化脱胶
        5.1.4.4 生育酚的测定
        5.1.4.5 芝麻素的测定
        5.1.4.6 芝麻酚的测定
        5.1.4.7 芝麻油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5.1.4.8 芝麻油沉降物脂肪酸的测定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芝麻毛油的理化指标
        5.2.2 芝麻油恒温沉降的研究
        5.2.2.1 沉降时间对芝麻油中的磷脂变化
        5.2.2.2 沉降温度对芝麻油中的磷脂变化
        5.2.2.3 沉降后芝麻油的理化指标
        5.2.2.4 沉降物组成成分分析
        5.2.2.5 沉降物脂肪酸组成
        5.2.2.6 沉降时间对芝麻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变化
        5.2.2.7 沉降时间对芝麻油的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5.2.2.8 沉降时间对芝麻油的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5.2.3 芝麻油水化脱胶的研究
        5.2.3.1 水化温度对脱胶的影响
        5.2.3.2 加水量对脱胶的影响
        5.2.3.3 电解质添加量对脱胶的影响
        5.2.3.4 水化脱胶的正交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油脂
        1.1.1 植物油脂简介
        1.1.2 植物油脂的营养功能
    1.2 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1.2.1 压榨法
        1.2.2 水代法
        1.2.3 浸出法
        1.2.4 超临界流体技术
        1.2.5 膜分离技术
        1.2.6 超声技术
        1.2.7 索式提取技术
    1.3 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简介
        1.3.1 脂肪酸的膳食平衡
        1.3.2 脂肪酸的营养功能
        1.3.2.1 饱和脂肪酸(SFA)
        1.3.2.2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1.3.2.3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1.3.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功能
        1.3.3.1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1.3.3.2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脂肪代谢的影响
        1.3.3.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细胞膜功能的影响
        1.3.3.4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1.3.4 反式脂肪酸
        1.3.4.1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1.3.4.2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1.4 橄榄油简介
    1.5 花生油简介
    1.6 豆油简介
    1.7 葵花油简介
    1.8 芝麻油简介
    1.9 玉米胚油简介
    1.10 茶油简介
    1.11 红花油简介
    1.12 核桃油简介
    1.13 沙棘油简介
    1.14 月见草油简介
    1.15 五味子油简介
    1.16 指纹图谱的简介及其应用
        1.16.1 指纹图谱简介
        1.16.1.1 薄层色谱
        1.16.1.2 气相色谱
        1.16.1.3 高效液相色谱
        1.16.2 色谱指纹图谱的应用
第二章 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的定性分析
    2.1 样品、试剂和仪器设备
        2.1.1 样品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索式提取脂肪油的条件
    2.3 索式提取五味子脂肪油中脂肪酸的甲酯化条件
    2.4 市售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的甲酯化条件
    2.5 脂肪酸的 GC-MS 分析条件
    2.6 五味子脂肪油中脂肪酸的 GC-MS 分析结果
        2.6.1 五味子油中脂肪酸的总离子色谱图
        2.6.2 五味子油的脂肪酸组成
    2.7 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的 GC-MS 分析结果
        2.7.1 橄榄油等7 种食用植物油脂的脂肪酸总离子色谱图
        2.7.2 橄榄油等7 种食用植物油脂中脂肪酸成的GC-MS 分析结果
        2.7.3 茶油等7 种功能性植物油脂的脂肪酸总离子色谱图
        2.7.4 茶油等7 种功能性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的GC-MS 分析结果
    2.8 植物油中脂肪酸的指纹图谱
    2.9 食用性植物油脂和功能性植物油脂中脂肪酸成分比较
    2.10 结论
第三章 植物油脂中亚油酸的定量分析
    3.1 样品、试剂和仪器设备
        3.1.1 样品
        3.1.2 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样品的前处理
    3.3 亚油酸标准溶液的配置
    3.4 精密度实验
    3.5 回收率实验
    3.6 HPLC 的色谱条件
    3.7 亚油酸的 HPLC 分析结果
        3.7.1 亚油酸标准品的HPLC 图谱
        3.7.2 亚油酸的标准曲线绘制
        3.7.3 橄榄油等7 种食用性植物油中亚油酸的 HPLC 分析结果
        3.7.3.1 橄榄油等7 种食用性植物油脂中亚油酸的 HPLC 图谱
        3.7.3.2 橄榄油等7 种食用性植物油脂中亚油酸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3.7.3.3 橄榄油等7 种食用性植物油脂中亚油酸的相对百分含量柱状图比较
        3.7.4 茶油等6 种功能性植物油亚油酸的HPLC 分析结果
        3.7.4.1 茶油等6 种功能性植物油脂中亚油酸的HPLC 图谱
        3.7.4.2 茶油等6 种功能性植物油脂中亚油酸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3.7.4.3 茶油等6 种功能性植物油脂中亚油酸的相对百分含量柱状图比较
        3.7.5 精密度实验结果
        3.7.6 回收率实验结果
    3.8 结论
第四章 进一步实验设想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干法挤压膨化菜籽油脂及粕品质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菜籽油在植物油中的地位
        1.1.2 菜籽和菜籽油的化学特性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传统制油工艺
        1.2.2 菜籽现代制油工艺
        1.2.3 挤压膨化浸出制油工艺的优点
        1.2.4 高含油料挤压膨化设备的研究现状
        1.2.5 低温制油的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菜籽挤压膨化浸油预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
        1.3.2 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对菜籽挤压油的品质的影响
        1.3.3 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对菜籽饼粕质量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原料
    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2.2.1 试验设备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物料粒度及套筒温度的确定
    3.2 菜籽直接挤压膨化试验
        3.2.1 不同挤压参数对粕残油率的影响
        3.2.2 不同挤压参数对膨化物含油率的影响
        3.2.3 挤压膨化对榨笼出油率的影响关系
        3.2.4 最佳挤压参数的确定
        3.2.5 小结
    3.3 挤压参数对生产率和单位功耗产量的影响
        3.3.1 挤压参数对生产率的影响关系
        3.3.2 挤压参数对单位功耗产量的影响
        3.3.3 小结
    3.4 菜籽挤压油品质的研究
        3.4.1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碘价的影响
        3.4.2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3.4.3 不同挤压参数对油脂酸价的影响
        3.4.4 挤压油其它指标的测定
        3.4.5 与传统工艺制得的油脂的比较
        3.4.6 小结
    3.5 不同挤压参数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5.1 不同挤压参数对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影响
        3.5.2 不同挤压参数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关系
        3.5.3 不同挤压参数对油脂中棕榈酸总量的影响
        3.5.4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中油酸总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中亚油酸总量的影响
        3.5.6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中亚麻酸含量的影响
        3.5.7 小结
    3.6 不同挤压参数对浸出粕的影响
        3.6.1 不同挤压参数对浸出粕中单宁含量的影响关系
        3.6.2 不同挤压参数对植酸含量的影响关系
        3.6.3 不同挤压参数对氮水溶性指数(NSI)的影响
        3.6.4 小结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表文章

四、机榨香麻油工艺设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湿芝麻渣干燥工艺及关键装备设计[D]. 陈帮军. 河南工业大学, 2018(11)
  • [2]食用植物油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J]. 余擎宇. 食品安全导刊, 2016(15)
  • [3]芝麻饼粕的综合利用研究[D]. 唐章晖.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8)
  • [4]芝麻冷榨工艺及其产品质量研究[D]. 钟雪玲. 河南工业大学, 2012(02)
  • [5]芝麻油制取技术研究进展[J]. 张占洪,刘尧刚,周易枚. 农业机械, 2011(32)
  • [6]宜春市年产15000吨茶油生产线工厂设计[D]. 刘文剑. 南昌大学, 2011(04)
  • [7]水剂法提取茶叶籽油及淀粉的研究[D]. 肖龙艳. 武汉工业学院, 2011(07)
  • [8]不同品种和生产工艺对芝麻油和芝麻蛋白影响的研究[D]. 陈刘杨. 河南工业大学, 2010(06)
  • [9]植物油脂中脂肪酸的分析研究[D]. 姜显光.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10]干法挤压膨化菜籽油脂及粕品质的试验研究[D]. 解铁民.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机压麻油加工设备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