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炉霍带海底裂谷火山混合成藏特征及时代

川西高原炉霍带海底裂谷火山混合成藏特征及时代

一、川西高原炉霍地带海底裂谷火山混杂堆积特征及时代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喻伟[1](2020)在《理塘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沿甘孜-理塘缝合带发育,构成松潘-甘孜造山带与义敦-沙鲁里岛弧带的边界,对于理解东特提斯洋松潘-甘孜造山带属性和演化具有关键性构造意义。本文对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主要岩组,包括村戈岩组、擦岗隆洼岩组、达森隆洼岩组、斗巫巴岩组和变质石英砂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学等各个方面展开详实的研究与调查,进而对其形成的大地构造属性和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村戈岩组基性岩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上为向右缓倾曲线,轻稀土元素含量中等到高,普遍TiO2含量>1%,(La/Sm)N>1.3,重稀土分异程度中等,Nb比La相对富集,具有洋岛型玄武岩(OIB)的特征。擦岗隆洼岩组基性岩在TAS图解中绝大多数样品落在玄武岩区域内,通过SiO2-K2O图解对亚碱性系列岩石进一步投图,大部分落入低钾拉斑系列区间,个别点向钙碱性系列迁移,具有典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特征。达森隆洼岩组测得玄武岩的锆石U-Pb结晶年龄238.8±5 Ma(n=12),基性岩样品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十分显着明显,((La/Yb)N=3.27~11.70,无明显Eu异常((δEu=0.86~1.17),其中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斜式配分曲线与板内玄武岩(WPB)较为一致,构造判别图解中,多数样品点落入WPB板内玄武岩范围。斗巫巴岩组变质石英砂岩碎屑锆石U-Pb最新年龄为484±5 Ma,表明至少已接受了来自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物质沉积。在本文新的数据资料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早古生代扬子陆块可能与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相邻,其间仅为陆表海相隔。奥陶纪沉积了研究区内最古老地层,即奥陶纪斗巫巴岩组。泥盆纪早期,甘孜-理塘洋从扬子陆块西缘开始裂解,至中晚泥盆世形成深水海盆。早石炭世发育形成大洋洋壳,并于二叠—早三叠纪进入洋盆扩张阶段。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理塘蛇绿混杂岩群中形成各类构造环境的岩石建造。事实上,扬子陆块西缘的陆棚背景在上述提到的理塘洋盆扩张时期就出现局部拉张裂陷,但是其是以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俯冲消亡,而非进一步拉张形成洋壳。

管森森[2](2020)在《川西阿坝盆地活动构造地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处构造活动活跃区域,形成了多种活动构造地貌类型,伴随着它们晚新生代以来发生的强烈活动,发育了各种类型的活动褶皱和活动断层,并频繁引发破坏性地震和各种地质灾害。对活动构造地貌的研究可以反推一定时期内地壳运动特征,得到构造活动的幅度、间隔时间、速率等数据,对地质灾害防治、地震预测与安全评价、重大工程选址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川西阿坝盆地为研究区,在总结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ASTER-DEM数据分析和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提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高程条带剖面等信息,分析阿坝盆地的活动构造地貌特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对高程、地表坡度、地形起伏度等要素的提取与统计,对阿坝盆地地形地貌分布形态进行了空间分析,并制作了高程渲染图、坡度分级图及起伏度分级图。通过高程渲染图发现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断裂活动会使地形发生强烈起伏,造成断裂两侧地形高程的显着变化。(2)通过对比高程渲染图和坡度分级图,可以发现研究区的地形高程和地表坡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地形高程值大的地区如山地,其地表坡度值也偏大;地形高程值小的地区如盆地、平原与丘陵等,其地表坡度值也偏小。地表坡度发生强烈变化的地区,对应的地形高程也发生强烈变化,而这些地方往往都受到大型断裂的控制或与构造活动有关,如阿坝盆地盆中断裂。(3)研究区地貌明显受北西-南东向断裂控制,其中北西部地区抬升,形成了山地地貌;南东部地区相对下降,主要呈现高海拔平原与丘陵地貌。其次,由于升降运动的差异性和间歇性,区内形成了多种层状地貌,包括四级夷平面和三级阶地等。(4)根据1:25万阿坝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Ⅲ、Ⅱ、Ⅰ级阶地的石英ESR年龄值分别为:121Ka、60Ka、20Ka。根据野外地质调查所得,Ⅲ、Ⅱ、Ⅰ级阶地的相对河拔高度分别为40m、10m、3m。通过计算得出:Ⅲ级阶地平均抬升速率为0.49m/Ka,Ⅱ级阶地平均抬升速率为0.18m/Ka,Ⅰ级阶地平均抬升速率为0.15m/Ka。

黄豪擎[3](2019)在《四川理塘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甘孜-理塘结合带是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义敦岛弧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的场所。本论文选取西南三江北段中部地区的蛇绿混杂岩为研究对象,以大洋板块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厘定甘孜-理塘结合带的大洋板块地层系统。按照物态、时态、相态及变质变形特征的显着不同,将测区中部的理塘蛇绿混杂岩解析为奥陶纪斗巫巴岩组(Odw)、二叠纪村戈岩组(Pcg)、二叠-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PTc)、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Tds)、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Tsm)和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Tyc)。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擦岗隆洼岩组和达森隆洼岩组的基性、超基性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测定,分析岩组形成构造环境,讨论区域上蛇绿混杂岩构造演化。对擦岗隆洼岩组(PTc)中辉石橄榄岩、玄武岩、辉长岩等基性、超基性岩进行主微量分析,以富Fe、Mg且强烈亏损Na、K为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18.64×10-6180.45×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表现出两种分布形态:(1)轻稀土微弱富集,曲线略右倾,(La/Yb)N=2.133.42,稀土总量较高;(2)轻稀土微弱富集,个别轻微亏损,曲线较平坦,(La/Yb)N=0.822.68,稀土总量偏低。分析认为该岩组形成于洋中脊(MORB)环境,但可能受到岛弧(OIB)环境物质的不同程度混染。对达森隆洼岩组(Tds)中玄武岩、辉绿岩和斜长岩等基性岩进行主微量分析,以富Fe、Mg、Ti为特征,MgO含量变化范围大,稀土总量较高(121.05×10-6312.35×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为缓右倾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3.2711.70,无明显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较富集,贫高场强元素Nb、Ta、Hf。分析认为该岩组形成于裂谷(WPB)环境;获得玄武岩锆石U-Pb年龄238.8±5Ma,显示该期裂谷在中三叠世已存在。晚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扬子陆块西缘裂解,洋盆持续发育,区内最早可能在石炭纪形成理塘洋盆,持续至中三叠纪时期发育深水盆地,形成以擦岗隆洼岩组(PTc)为代表的洋中脊火山岩建造;在三叠纪时期,理塘洋盆东部陆缘再次发生张裂,发育以达森隆洼岩组(Tds)为代表的陆缘裂谷火山-沉积组合,并可能导致斗巫巴岩组(Odw)从扬子西缘裂离。

孙斌[4](2018)在《凉山州喜德县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分析及保护性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小相岭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喜德、冕宁、越西三县交界处,地处横断山脉东缘,属大凉山支脉。本文通过对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保护好小相岭地区地学景观,挖掘和展现小相岭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风景游赏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有利于转变小相岭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促进小相岭地区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对小相岭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进行分析和分类,结合研究目标构建适合小相岭地区的旅游地学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析,最后利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并提出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保护性利用措施和策略。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梳理了小相岭地区的旅游地学景观包括地质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景观五个方面。(2)对小相岭研究区景观资源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得出的结果是小相岭研究区旅游地学景观资源为优级旅游资源,古冰川遗迹为小相岭的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小相岭地区景观资源质量水平很高,旅游开发潜力巨大。(3)对小相岭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的分布特征及开发现状,将小相岭区域划分为三个保护区,即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并对三个保护区进行详细分析和范围界定,提出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保护性利用对策,有利于促进小相岭地区景观保护。(4)对小相岭地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申报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完善保护管理机构等。(5)提出小相岭地区的保护性利用措施,包括促进扶贫发展、地质科普旅游、研学教育旅游等。依托小相岭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是改变该区域脱离贫困的最佳选择,通过保护性开发,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特色转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让当地老百姓参与旅游发展,共享旅游所带来的利益,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助推脱贫攻坚。

周晨[5](2018)在《理塘擦岗隆洼岩组含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环境》文中研究表明硅质岩形成于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其内部古生物组合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探讨岩石成因、沉积时代、地质背景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是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带之一。研究区位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本次工作选择四川西部理塘地区泥盆—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硅质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古生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明确硅质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为进一步探讨甘孜—理塘洋盆的早期构造演化提供依据。擦岗隆洼岩组6件硅质岩样品中放射虫共鉴定出4个属7个种,为中—晚泥盆世到晚石炭世放射虫种群,放射虫均表征深海沉积环境,其分布代表了古特提斯深水通道的扩展。硅质岩9件样品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硅质岩Si/Al比值为11.6937.22,SiO2/Al2O3与Al2O3含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显示受陆源泥质沉积物影响明显。主量元素特征显示硅质岩属生物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开阔大洋环境。稀土元素表现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Ce/Ce*值为0.952.36,平均值为1.85,显示明显的Ce正异常;Eu/Eu*值为0.871.22,平均值为1.02,显示Eu异常不明显;(La/Ce)N比值变化大,为0.421.09,平均为0.58,属大陆边缘沉积硅质岩特征。微量元素组成上,Ti和V呈正相关关系,Ti/V为10.5789.02,平均值为37.68,U/Th值介于0.100.52,平均值为0.28,均小于1,具大洋盆地硅质岩和大陆边缘硅质岩正常沉积硅质岩特征。在构造环境判别上,显示其形成构造环境为大陆边缘或大陆边缘—深海洋盆的过渡带,并不是前人认为的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下的蛇绿岩套组合的端元之一。总之,根据硅质岩古生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扬子陆块西缘可能在早泥盆世已经开始裂解,甘孜—理塘洋盆在中泥盆世已经形成深水海盆,在早石炭世时已发育形成大洋洋壳。

余式志[6](2017)在《四川理塘萨玛隆洼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三江造山带中段的四川理塘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属甘孜-理塘弧盆系范畴,横跨甘孜-理塘结合带和义敦-沙鲁里岛弧带两个主要构造单元。义敦-沙鲁里岛弧带是以措交马、冬措等巨型岩基为主体,宏观上呈倒转“S”形的花岗岩带,经历了多期、多阶段复杂的板块构造演化,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环境,形成了十分丰富矿产资源,与花岗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铅、锌、锡、银、金和稀有元素等。本文以岛弧带上萨玛隆洼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讨论其岩浆起源、形成构造背景及其地质意义。萨玛隆洼岩体岩性为灰白色块状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砂板岩中。6件样品SiO2含量为61.59%-63.38%,属中酸性岩类,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若排除蚀变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萨玛隆洼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准铝质、高钾、富钠、贫钛的特征。花岗闪长斑岩样品稀土元素含量较高,∑REE=152.61×10-6-167.53×10-6,平均为157.75×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δEu为0.65-0.76,具有弱负Eu异常。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花岗闪长斑岩具有类似的曲线特征,均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表明其岩浆起源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获得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0.1±1.4Ma,为晚三叠世诺利期,代表了其形成年龄。结合前人研究认为,甘孜—理塘洋于早石炭世已经发育洋壳,并于二叠纪-早三叠纪进入洋盆扩张最大阶段,可能于中三叠世洋盆开始萎缩,洋壳由东向西俯冲,引起地幔部分熔融,大量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形成玄武质地壳。洋壳俯冲持续至晚三叠世并达到高峰,地幔持续不断的底侵作用使得早期阶段形成的玄武质地壳发生局部熔融,沿着岩浆通道上涌到上地壳的近地表,冷凝结晶形成了萨玛隆洼花岗闪长斑岩体。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岩的侵入为研究区各元素异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研究区内元素异常主要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在中酸性岩体与围岩接触的角岩化带附近是找矿的有利部位。

杨军,彭东,张剑波,邓泽锦[7](2015)在《四川炉霍-道孚构造带建造类型和构造混杂特征》文中指出四川炉霍县-道孚县一带发育一套基性火山岩与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对其地质构造性质有裂谷、裂陷槽、蛇绿混杂岩、火山喷发混杂岩等不同认识。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对比研究,现将其划分为裂陷槽建造和滨浅海建造两类,构造上归属于裂陷槽环境岩崩滑混和后期推覆构造混杂。鲜水河断裂则为炉霍-道孚构造带新构造期的复活和分化。

杨跃[8](2015)在《理塘地区断裂构造变形及演化》文中指出理塘地区断裂构造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东缘,松潘-甘孜造山带西南缘,扬子板块西侧,是中国大陆地壳中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塘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此处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研究对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乃至扬子板块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理塘地区断裂构造从平面几何展布上看可以划分为主要由3个方向的断裂组成,分别是南北向(S-N)断裂、北西-南东(NW-SE)向断裂和北东-南西(NE-SW)向断裂。本文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理塘地区露头尺度的断裂构造几何形态进行了观测、对断裂构造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解析并对本区内断裂构造变形期次和区域构造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自印支期以来,理塘地区断裂构造变形次数至少可达6次。早在印支晚幕初期发生了NW-SE方向的碰撞挤压,在此期应力作用下,形成了NW向的劈理,本文将此次碰撞挤压作用作为研究区内的第一期构造变形。第二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SW,发生在印支晚幕晚期。在此期应力作用下,形成了断层面倾向为NE、SW的断层。这些断层带内后期填充了大量石英脉。第三期应力性质为拉张,最小主应力方向为NNE-SSW,在燕山中晚期此应力作用下,以前形成的走向为NW的断层被拉伸、扩大(此时石英脉形成)。第四期应力方向为E-W,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此期应力作用下,对以前期次形成的断层、节理以及断层内的石英脉不同程度错动,并形成本期次NE走向的断层。第五期应力方向为NE-SW,在上更新世早期此期应力作用下,再次对以前期次形成的断层、节理以及断层内的脉体不同程度错度,并且强化NW走向的断层。第六期应力方向性质不明,形成时间最晚,约为早更新世。特征断层多窄小(2-3cm),带内充填大量断层泥和碎粒,且无石英脉充填。正是多方向多期次的区域应力造就了如今地质构造复杂的理塘地区断裂构造。

陈兴[9](2014)在《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横断山脉是我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南亚大陆与欧亚大陆镶嵌交接带的东翼,是我国东部的环太平洋带与西部的古地中海带间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不同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高山、峡谷、冰川、湖泊等多样的地貌景观以及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类型的珍稀动植物,构成了横断山独特的景观资源,同时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横断山中南段是代表横断山脉“横断”地貌最典型的核心区域,其地跨川滇藏三省,四大山系和三大河流构成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高山峡谷区。独特的地貌加上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使得该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独具一格,生物区系绚丽多彩,同时也塑造出多样的地域文化。作为我国地学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域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其景观资源构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品牌吸引力的重要景观基础。多样的地学景观、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特征。因此,科学厘定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体系,系统梳理其地学景观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反演各类型景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及其成景机理,并对这些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成为该区域通过旅游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科学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论文基于横断山区及“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区在地质构造、自然地貌、生态环境等领域已有的研究,借鉴国内外旅游地学和景观研究理论及方法,系统分析和研究了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及成因,全面论述了该区域地学景观的类型、分布、体系、成景背景、成景机理;并对该区域地学景观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保护策略和可持续旅游开发模式。通过上述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横断山中南段是横断山脉特殊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典型代表区域,该区域地质结构复杂,地貌多样,生物多样性明显,生态环境脆弱性强。南北纵贯的岭谷塑造了独特的地貌景观、生态环境及人文特征,这些构成众多世界级旅游资源,造就了“中国香格里拉”的品牌内涵。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度进行旅游开发有利于发挥该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也是西部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首选路径。(2)根据区域构造格局和地层区划,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分为四个等级:Ⅰ级-地学景观体系域;Ⅱ级-地学景观体系;Ⅲ级-地学景观区;Ⅳ级-地学景点。具体划分为2个Ⅰ级地学景观体系域、8个Ⅱ级地学景观体系、21个Ⅲ级地学景观区和165处代表性地学景点。结合地质遗迹景观和旅游景观分类方法,共划分出4大类、16类、18亚类地学景观,其中,代表性地学景观主要为地质构造类、高原山地、高山峡谷、高山湖泊、地热温泉、岩溶泉华、高山丹霞和生态景观。(3)根据横断山中南段环境特点,通过景观特色评价、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和景观风险评价建立地学景观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定量评价,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以“世界地质地貌博物馆,三江并流峡谷之乡”、“低纬度原生态高原山地,‘香格里拉’之源”和“世界生物基因库,天然高山动植物园”为主要特色,拥有五级旅游景观资源3类,四级旅游景观资源8类,三级旅游景观资源5类。同时,21处地学景观区中景观风险高的2处,景观风险较高的16处,处于景观风险较低的仅3处。(4)研究区丰富的地学景观与其所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三江构造带的中南段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区域的构造演化为研究区地学景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大地构造环境。区内的构造演化总体上经历了早古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三叠纪多岛海活动边缘演化阶段,中生代中-晚期弧后拼合-增生造山演化阶段和新生代陆内会聚-转换-走滑造山演化阶段。晚始新世发生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引发青藏高原隆升,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叠加流水、冰川等外动力地质作用,最终形成了研究区独特的以高山峡谷地貌为典型代表的地学景观。(5)横断山中南段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景观特性决定了其在景观保护和利用方面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在我国西部山地景观的保护开发中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结合景观风险评价,对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脆弱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低碳技术、环境教育、智慧平台、区域发展方式等角度提出了地学景观保护策略。同时,结合多学科视角,根据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特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点,提出基于“国家公园”概念,立足国际山地旅游发展准则,围绕生态保护、旅游体验、社区参与三大核心要素,建立以“产品-品牌体系”为载体、“安全-环保”为支撑、“景观保护-社区发展”为目标动力的可持续旅游开发模式。

张军龙[10](2013)在《巴颜喀拉地块东北端第四纪隆升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于新生代在亚洲大陆上崛起,成为地球上最雄伟的高原。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季风气候的形成、过去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是造成新生代晚期全球气候变冷、北半球冰量变化、亚洲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于是,青藏高原变形的时代,幅度,形式、机制,以及其演化过程和环境效应的研究成为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巴颜喀拉块体属于青藏亚板块东北部的次级块体,北邻秦祁昆块体,南接唐古拉块体,东与扬子块体接触。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端(以下简称研究区)地处三大块体交接区,是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和向外扩展地区,也是我国大陆新构造运动和强震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围绕研究区内第四纪以来隆升量的研究,不仅可以认识研究区内第四纪隆升机制,促进系统认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变形机制,还对研究区内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第四纪以来,在不同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地球表面形成多种地貌。这些地貌中包括有表征地质年龄意义的层状地貌。若在研究区域内多处地点存在一系列可以对比的不同高程或年龄的这类层状地貌序列,则可以通过对它们的研究,结合成因分析,认识区域内层状地貌反映的表面隆升量(以下简称隆升量)和隆升过程。具有地质年龄意义的层状地貌中,与隆升量相关且研究程度较高的主要有夷平面、阶地等。研究区内虽然夷平面分布相对较小、然而阶地分布较为广泛,主因是区内河流纵横,强烈切割。本文利用活动块体划分、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层状地貌对比分析和遥感解译等研究方法以及14C、ESR、OSL测年、DGPS测量、DEM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包括研究区内块体的划分、获取反映隆升量的方法、不同块体内各级层状地貌的沉积特征、空间参数、形成时代等的深入研究:(1)将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端划分成不同的活动块体,反映各个块体之间在新生代以来具有差异活动的特征;(2)利用DGPS方法,结合高精度影像数据,提出了层状地貌空间参数的获得方法,该方法不但可以有效的节约野外现场工作时间、精度也满足要求;(3)利用(2)提出的方法,对(1)划分的各个块体内的层状地貌面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测量、统计和对比研究,提出各个块体的标准层状剖面,进而对比分析研究区不同块体层状地貌数据反映的第四纪差异隆升量,结合测年数据和地层对比,讨论不同块体的隆升速率;(4)探讨巴颜喀拉块体向东运移对东北缘隆升过程、形变分配的约束。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巴颜喀拉地块东北端块体划分根据边界活动断裂带划分活动块体的方法,利用区域大地构造环境识别出边界断裂带的出露位置;利用区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分析边界断裂带深部地球物理场参数特征,进而分析其深部结构;结合地震的分布、力学特征分析断裂的活动性质和强度;结合GPS、断层活动速率等资料确定活动断裂带;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出为四个一级块体和三个二级断块,四个一级块体为巴颜喀拉强隆起、龙门山断隆、四川弱隆起、秦岭断隆;二级断块为若尔盖强隆起、岷山断隆、碧口过渡区。(2)层状地貌面数据获取方法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新构造定量研究的逐步深入,要求定性或定量评价新构造时期断裂活动、褶皱活动、垂直隆升运动等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得到了尝试和应用。论文结合实例,较系统的提出了层状地貌数据的获取方法,为研究垂直隆升提供了新的方法。提出了采用DGPS方法、DGPS方法和SPOT-5异轨立体像对综合分析方法获取层状地貌DEM数据,讨论了网格统计方法中层状地貌面在大比例DEM剖面上的形态及其统计参数意义。在均匀隆升的区域,首先用传统测量方法得到多个地点阶地序列的空间参数,统计对比分析得到该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阶地序列空间参数,其次结合网格统计DEM数据得到夷平面和剥夷面、阶地的级别、分布范围和高程数据,两者相互对比、补充和验证,完善层状地貌的空间参数。存在差异运动的区域,首先划分出差异运动相对较小的次级单元,然后按上述方法对次级单元进行测量,然而进一步对区域整体活动分析。(3)各个块体隆升量的研究层状地貌面空间分布和发育特征(包括成因、类型、分布、结构、级数、后期构造变形等)是青藏高原东缘层状地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论文基于研究区内黄河支流黑河、白河,长江支流白龙江、岷江、涪江等河流阶地面的结构、类型、级数和空间分布特征的野外调查和测量,结合DEM数据,得到不同块体层状地貌的空间分布及高程/拔河参数,建立不同块体第四纪隆升量。其中若尔盖强隆起可识别出8级地貌面,夷平面指示的隆升量1400~1650m;岷山断隆可识别出12级地貌面,夷平面指示的隆升量1700~1900m;碧口过渡区可识别出11级地貌面,夷平面指示的隆升量~1350m。(4)各个块体隆升速率的讨论缺乏准确的测年数据、系统的测年剖面亦是青藏高原东缘层状地貌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收集各条河流流域内的构造地貌年龄数据,参考沉积特征分析和地层对比,讨论各级层状地貌的形成时代,结合(3)得到的不同块体层状地貌空间参数,建立了相应的层状地貌标尺,讨论层状地貌反映隆升速率。青藏运动以来若尔盖强隆起、岷山断隆、碧口过渡区共同开始持续均匀的强烈隆升,形成多级夷平面和阶地。三个块体之间存在差异隆升,其中岷山断隆速率最快,其次为若尔盖强隆起,碧口过渡区较弱,这种差异隆升持续至今。(5)巴颜喀拉地块向东运移对东北缘隆升过程的影响巴颜喀拉地块的北边界为东昆仑断裂带,东侧以龙门山断裂带与华南块体为界。昆仑山北侧的陇西块体及其前缘弧束区在青藏运动末期隆升运动才有所响应并逐步启动,昆黄运动末期开始加速,但仍小于若尔盖强隆起、岷山断隆、碧口过渡区三个块体的隆升速率,共和运动以后趋于一致或超过三个块体的隆升速率。龙门山东侧的四川盆地青藏运动主要表现为前陆沉积,隆升运动不明显,到共和运动以来也加入到快速隆升的运动中。以东昆仑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为界,两侧块体存在着差异隆升,其差异量可能被断层吸收,因此支持大陆逃逸模型和分块隆升模型。(6)共和运动以来,趋于一致的加速隆升过程广泛分布,并与前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推测此阶段的活动速率不能简单的反映前期活动速率,如果这一推测是正确的话,那么现今GPS反映的青藏高原的运动状态同样不能简单的延伸到青藏运动时期,甚至于共和运动时期。

二、川西高原炉霍地带海底裂谷火山混杂堆积特征及时代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高原炉霍地带海底裂谷火山混杂堆积特征及时代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理塘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2.1 三叠系
        2.2.2 古近系
        2.2.3 第四系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3.3 岩脉
    2.4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2.5 构造
        2.5.1 主要断层特
        2.5.2 构造变形期次
3 理塘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3.1 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
    3.2 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
    3.3 二叠纪村戈岩组
    3.4 泥盆—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
    3.5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
    3.6 奥陶纪斗巫巴岩组
4 理塘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二叠纪村戈岩组
    4.2 泥盆—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
    4.3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
5 理塘蛇绿混杂岩年代学特征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2 达森隆洼岩组玄武岩
    5.3 斗巫巴岩组变质石英砂岩
6 晚古生代-中生代理塘洋盆演化分析
    6.1 早古生代奥陶纪被动陆缘沉积盆地
    6.2 晚古生代-中生代理塘洋盆
        6.2.1 洋中脊基性火山岩相
        6.2.2 洋岛-海山火山—沉积岩相
        6.2.3 陆缘-深海盆地火山—沉积岩相
        6.2.4 陆缘裂谷火山-沉积岩相
    6.3 洋盆演化分析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川西阿坝盆地活动构造地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活动构造研究现状
        1.2.2 构造地貌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地层与岩性
    2.3 区域地质发展史
第3章 活动断裂空间展布特征
    3.1 阿坝断裂带
        3.1.1 北缘断裂
        3.1.2 南缘断裂
        3.1.3 盆中断裂
    3.2 阿万仓断裂
    3.3 玛多-甘德断裂
    3.4 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分析
第4章 构造地貌研究
    4.1 区域地貌特征
    4.2 基于DEM的地貌形态分析
        4.2.1 地形高程分析
        4.2.2 地表坡度分析
        4.2.3 地形起伏度分析
        4.2.4 条带剖面分析
        4.2.5 基本地貌形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阿坝盆地构造地貌演化
    5.1 新构造运动
        5.1.1 夷平面
        5.1.2 断陷盆地
        5.1.3 河流阶地
    5.2 构造地貌演化史
    5.3 构造地貌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四川理塘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蛇绿岩研究现状
        1.2.2 甘孜-理塘结合带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及岩石地层划分
    2.2 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2.2.1 义敦-沙鲁里岛弧
        2.2.2 理塘蛇绿混杂岩带
        2.2.3 雅江残余盆地
    2.3 地层
        2.3.1 三叠系
        2.3.2 侏罗系
        2.3.3 古近系
        2.3.4 第四系
    2.4 岩浆岩
    2.5 变质岩
3 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
    3.1 非史密斯地层填图单位的建立
    3.2 奥陶纪斗巫巴岩组
    3.3 二叠纪村戈岩组
    3.4 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
    3.5 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
4 二叠-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地质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辉石橄榄岩
        4.1.2 玄武岩
        4.1.3 辉长岩
        4.1.4 辉绿岩
        4.1.5 硅质岩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地质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1.1 杏仁状玄武岩
        5.1.2 辉绿岩
        5.1.3 辉石橄榄岩
        5.1.4 玄武质凝灰岩
        5.1.5 硅质岩
        5.1.6 泥晶灰岩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 年代学研究
6 甘孜理塘蛇绿岩带构造演化
    6.1 蛇绿混杂岩带构造环境分析和时代分析
        6.1.1 奥陶纪斗巫巴岩组
        6.1.2 二叠纪村戈岩组
        6.1.3 二叠-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
        6.1.4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
        6.1.5 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
        6.1.6 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
    6.2 地质构造发展演化
        6.2.1 稳定陆缘演化阶段(O)
        6.2.2 裂谷盆地阶段(D)
        6.2.3 洋盆形成、二次裂谷发育阶段(C_1-T_2)
        6.2.4 洋壳俯冲消减阶段(T_2-T_3)
        6.2.5 弧陆碰撞造山阶段(T_3-J?)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4)凉山州喜德县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分析及保护性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旅游地学景观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地质景观的相关研究
        1.3.2 旅游地学的相关研究
        1.3.3 研究区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和特色
第2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理环境
    2.1 地理区位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质概况
        2.2.2 地层
        2.2.3 岩浆岩
    2.3 自然地理环境
        2.3.1 地理地貌
        2.3.2 气候条件
        2.3.3 水文状况
        2.3.4 动物植物
        2.3.5 土地与矿产
    2.4 社会经济概况
        2.4.1 经济状况
        2.4.2 人文历史
第3章 研究区旅游地学景观特征及评价
    3.1 研究区旅游地学景观分类
    3.2 典型旅游地学景观特征分析
        3.2.1 冰川侵蚀地貌
        3.2.2 冰川堆积地貌
    3.3 其他旅游地学景观特征分析
    3.4 小相岭旅游地学景观评价
        3.4.1 定性评价
        3.4.2 定量评价
第4章 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保护性利用对策
    4.1 基本情况
        4.1.1 保护利用的现状
        4.1.2 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4.2 小相岭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4.2.1 生态敏感性评价原理及方法
        4.2.2 生态敏感性评价过程
    4.3 保护分区
    4.4 保护措施
    4.5 保护性利用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理塘擦岗隆洼岩组含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三叠系
        2.2.2 古近系
        2.2.3 第四系
    2.3 非史密斯地层
    2.4 区域岩浆岩与变质岩
        2.4.1 岩浆岩
        2.4.2 变质岩
    2.5 区域构造
        2.5.1 构造单元划分
        2.5.2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特征
        2.5.3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硅质岩放射虫组合及地质时代
    3.1 硅质岩分布及产出特征
    3.2 硅质岩岩相学特征
    3.3 放射虫对古水深的判定影响
    3.4 硅质岩地质时代鉴定及环境恢复
第4章 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4.2 分析结果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
        4.2.3 稀土元素
    4.3 成因分析
        4.3.1 常量元素判别标志
        4.3.2 稀土元素判别标志
第5章 甘孜—理塘洋泥盆-石炭纪演化探讨
    5.1 甘孜—理塘洋打开时代
    5.2 泥盆—石炭纪洋盆演化分析
第6章 结论
第7章 问题及今后的研究
    7.1 存在问题
    7.2 今后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说明

(6)四川理塘萨玛隆洼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工作区研究现状
        1.2.2 义敦-沙鲁里岛弧带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史密斯地层
        2.2.2 非史密斯地层
    2.3 岩浆岩
    2.4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2.5 构造
        2.5.1 构造单元划分
        2.5.2 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2.6 区域地质演化史
第3章 岩体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岩体、岩相学特征
    3.2 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3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5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分析
    4.3 形成时代讨论
第5章 讨论
    5.1 岩浆源区
    5.2 构造环境判别
    5.3 地质意义
    5.4 岩体与成矿关系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四川炉霍-道孚构造带建造类型和构造混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建造类型
    1.1 裂陷槽建造系列
        1.1.1 物质组成
        1.1.2 沉积-构造特征
        1.1.3 地质年代对比
    1.2 滨浅海建造系列
2 构造混杂特征
    2.1 混杂类型1—火山喷发混杂及沉积滑混 (即岩崩滑混)
    2.2 混杂类型2—推覆混杂
3 地质演化史
4 结语

(8)理塘地区断裂构造变形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意义及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概况
    2.2 区域构造概况
    2.3 区域地层概况
    2.4 岩浆岩
第3章 理塘地区断裂构造变形特征解析
    3.1 理塘S-N向断裂变形特征
    3.2 理塘NW-SE向断裂变形特征
    3.3 理塘NE-SW向断裂变形特征
第4章 理塘地区应力序列分析与构造演化
    4.1 理塘地区应力序列分析
    4.2 理塘地区构造演化分析
        4.2.1 理塘地区区域地质演化
        4.2.2 理塘地区构造序列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学景观研究
        1.2.2 高山峡谷景观保护开发研究
        1.2.3 研究区基础地质研究
        1.2.4 综述结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学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研究区地层体系及岩性
        2.3.1 区域地层体系
        2.3.2 区域地层划分及岩性
        2.3.3 岩浆活动及岩浆岩
    2.4 区域地理特征
        2.4.1 自然地理特征
        2.4.2 人文地理特征
第3章 地学景观系统及评价
    3.1 地学景观系统等级划分
    3.2 地学景观类型
        3.2.1 景观类型
        3.2.2 主要地学景观描述
    3.3 地学景观分布及特征
        3.3.1 横断山西缘地学景观体系域(A)
        3.3.2 三江地学景观体系域(B)
    3.4 地学景观评价
        3.4.1 景观特色评价
        3.4.2 景观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3.4.3 景观风险评价
第4章 地学景观成因分析
    4.1 景观地层沉积演化
    4.2 构造演化过程
    4.3 地学景观形成机理
第5章 地学景观开发与保护研究
    5.1 地学景观开发利用
        5.1.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
        5.1.2 旅游开发原则
        5.1.3 旅游开发战略
        5.1.4 旅游开发模式
    5.2 地学景观保护策略
        5.2.1 景观脆弱性分析
        5.2.2 景观保护对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巴颜喀拉地块东北端第四纪隆升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端研究区概况及存在科学问题
        1.1.1 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的认识
        1.1.2 青藏高原变形机制的认识
        1.1.3 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变形过程的认识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和工作方法
    1.4 论文研究完成的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环境
    2.2 研究区地层
        2.2.1 第三系
        2.2.2 第四系
    2.3 研究区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
        2.3.1 重力场特征
        2.3.2 航磁异常特征
        2.3.3 地壳结构特征
    2.4 研究区地震活动性特征
    2.5 研究区主要断裂带特征
        2.5.1 东昆仑断裂带
        2.5.2 龙门山断裂带
        2.5.3 岷江断裂带
        2.5.4 迭部-舟曲断裂
        2.5.5 龙日坝断裂
    2.6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块体划分方案
第三章 川西高原若尔盖盆地第四纪隆升量研究
    3.1 若尔盖高原盆地第四纪层状地貌面标尺的建立
        3.1.1 夷平面及剥蚀面
        3.1.2 河流阶地面
        3.1.3 地貌面的年龄
        3.1.4 若尔盖高原盆地第四纪层状地貌面标尺
    3.2 构造差异隆升和区域均衡抬升
第四章 岷山隆起区第四纪隆升量研究
    4.1 岷山隆起区域第四纪层状地貌面标尺的建立
        4.1.1 夷平面及剥蚀面
        4.1.2 河流阶地面
        4.1.3 地貌面的年龄
        4.1.4 岷山隆起区域第四纪层状地貌面标尺
    4.2 构造差异隆升和区域均衡抬升
第五章 碧口弱隆起第四纪隆升量研究
    5.1 碧口隆起区域第四纪层状地貌面标尺的建立
        5.1.1 夷平面及剥蚀面
        5.1.2 河流阶地面
        5.1.3 地貌面的年龄
        5.1.4 碧口弱隆起晚第四纪层状地貌面标尺
    5.2 构造差异隆升和区域均衡抬升
第六章 青藏高原东缘隆升量研究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川西高原炉霍地带海底裂谷火山混杂堆积特征及时代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理塘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喻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2]川西阿坝盆地活动构造地貌研究[D]. 管森森.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1)
  • [3]四川理塘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D]. 黄豪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凉山州喜德县小相岭地区旅游地学景观分析及保护性利用研究[D]. 孙斌.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6)
  • [5]理塘擦岗隆洼岩组含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环境[D]. 周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5)
  • [6]四川理塘萨玛隆洼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D]. 余式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7]四川炉霍-道孚构造带建造类型和构造混杂特征[J]. 杨军,彭东,张剑波,邓泽锦. 四川地质学报, 2015(03)
  • [8]理塘地区断裂构造变形及演化[D]. 杨跃.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9]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及成因研究[D]. 陈兴.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10]巴颜喀拉地块东北端第四纪隆升量研究[D]. 张军龙.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3(06)

标签:;  ;  ;  ;  ;  

川西高原炉霍带海底裂谷火山混合成藏特征及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