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三江特提斯洋演化与成矿作用

西南三江特提斯洋演化与成矿作用

一、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成矿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兵,王保弟,唐渊,罗亮,贺娟,姜丽莉,赵鹤森,陈莉[1](2021)在《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造山带是连接青藏高原与东南亚的桥梁,是特提斯研究的关键场所。通过回顾近十年来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在原特提斯、高压榴辉岩带、弧后盆地结合带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指出了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及义敦岛弧存在与否、潞西-瑞丽带超基性岩构造环境、昌宁-孟连带石炭纪—二叠纪玄武岩和碳酸盐组合的地质意义、原特提斯时空配置4个关键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特提斯研究的3个重点方向:(1)进一步完善三江地区构造格架;(2)探索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转换过程;(3)开展古生物学、古地磁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由定性到半定量、定量研究特提斯动力学。

詹小飞[2](2021)在《三江北段玉树地区构造-岩浆演化和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青海玉树地区,处于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构造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金沙江和甘孜-理塘缝合带的结合部位,与古特提斯演化关系密切。有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本文以该区区内发育的岩浆岩和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以长期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为依托,对镁铁质岩石、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铜多金属矿床进行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示踪,探讨成岩成矿背景和区域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并指明找矿方向。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研究区内的岩浆岩主要由基性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成。对这些岩浆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查涌辉长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83±3Ma,多彩块状辉长岩为252±2Ma,龙墨沟辉绿岩脉254±4Ma,龙墨沟东辉绿岩脉为248±2Ma,中酸性侵入岩征毛涌石英闪长岩为233±2Ma,日啊日曲石英闪长岩体、格仁涌花岗闪长岩体、当江荣花岗闪长岩体及其暗色微粒包体年龄分别为218±1Ma、217±2Ma、221±1Ma和222±1Ma,那日正长斑岩为170±3Ma。基性火山岩查涌枕状玄武岩235±3Ma,龙墨沟枕状玄武岩249±2Ma,米扎纳能杏仁状安山岩237±3Ma,撒纳龙哇玄武岩221±3Ma,中酸性火山岩中,南部的多日茸层状英安岩和龙墨沟南层状英安岩分别为228±1Ma和227±2Ma,尕龙格玛东西矿区的英安岩和英安斑岩分别为223±2Ma和221±1Ma。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大都形成于晚三叠世,而多彩-查涌蛇绿混杂岩带的年龄分布从早二叠世到中三叠世都有分布,而基性火山岩主要集中在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期。治多混杂岩中镁铁质岩石可能来自不同地幔源的部分熔融。查涌辉长岩来自岩石圈富集地幔源区,由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生。多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可能来自被污染或改造的尖晶石+石榴石地幔源区。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证据表明,西金沙江-甘孜-理塘古特提斯体系的持续时间很长,指示了了一个成熟的大洋。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相对连续的成分变化趋势,与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岩浆可能起源于俯冲板片流体或沉积物熔体交代地幔楔产生的岩浆(基性端元)与古老下地壳熔体(酸性端元)的混合,后期岩浆上升时分离结晶和化学扩散也影响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形成与弧环境,与西金沙江-甘孜-理塘洋向西南俯冲有关。北羌塘治多中酸性巴塘群火山岩是由新生地壳源部分熔融形成的,可能来自于晚三叠世石榴石角闪岩岩浆源区高温低压环境下部分熔融的产物。成岩年龄具有东北年轻化趋势,指示了一个南向俯冲和回撤的模式二叠纪-晚三叠世治多混杂岩(283-235 Ma)和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222-217Ma)和火山岩(228-221Ma)以及其他岩石表明它们金沙西至甘孜地区理塘古特提斯洋存在一个完整的海底扩张、洋板块俯冲和弧后扩张过程,结合松潘-甘孜陆块的研究,认为西金沙江-甘孜-理塘洋可能存在双向俯冲和后撤。撒拉龙哇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低温(120℃~160℃)、中低盐度(6.0~12.4%Na Cl.eqv)、中低密度(0.95~1.03 g/cm3);H-O同位素推测成矿流体来自海水与岩浆水混合。成矿物质具有岩浆硫(δ34S为-4.3‰~1.7‰,)特征,Pb同位素预示可能来自晚三叠世深部岩浆活动。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本论文认为撒拉龙哇铜多金属矿床为VMS型矿床。查涌矿床脉状辉钼矿矿石和稠密浸染状铜铅锌矿石为流体包裹体显示为中高温(224.5~365.8℃)、中低盐度(4~5 wt%Na Cl)、中低密度(0.62~0.96 g/cm3)的成矿流体,两类矿石成矿流体来源相似,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混入大气降水。S、Pb同位素推断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综合前人成矿年代学结果,认为查涌铜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124Ma),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导致的羌塘碰撞背景有关,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矿床,表现为浅部热液脉型Cu-Pb-Zn和深部斑岩型Cu-Mo矿化的斑岩型成矿系统。多日茸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90~170℃,盐度集中在2~11%,显密度介于0.89~1.08 g/cm3,属于低温、中高盐度、低密度流体。多日茸矿床主成矿期的方解石δ13CV-PDB值变化范围为-2.0~0.9‰,方解石δ18OV-SMOW值变化范围为13.8~18.8‰,方解石δ18OV-PDB值变化范围-16.6~-11.7‰,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并溶解围岩中的碳酸盐岩而获得了流体中的碳。多日茸矿床中黄铁矿δ34SV-CDT值介于-35.5~0.5‰,主要集中于0±3‰,方铅矿铅同位素,206Pb/204Pb值在18.477~18.615之间;207Pb/204Pb值在15.693~15.770之间;208Pb/204Pb值在38.768~39.010之间。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成因类型为低温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结合古特提斯洋的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内成岩成矿构造背景的指示,玉树地区存在与古特提斯演化、中特提斯闭合、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相关的多期次复合成矿作用,具有火山活动相关岩浆热液矿床、碰撞型斑岩型矿床、MVT型矿床和后期热液叠加等成因类型。矿床分布整体呈现北西成带、北东成串、局部成群的规律。当前在治多火山岩带寻找VMS型矿床和治多缝合带及深大断裂附近寻找斑岩型矿床是主要的找矿方向。综合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划分四个成矿远景区,分别为尕龙格玛-撒拉龙哇火山岩带,主要寻找与古特提斯火山作用有关的VMS型铜铅锌矿床;查涌-西确涌-当江深大构造-岩浆岩带,主要寻找与斑岩型成矿相关的铜钼-铅锌-金银热液矿床;龙墨沟-多日茸火山沉积岩带,主要寻找热液脉型铅锌矿床;杂多-米扎纳能碳酸盐岩沉积盆地,主要寻找与新生代陆陆碰撞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与逆冲推覆构造有关的盆地卤水MVT型铅锌矿床。

李振焕[3](2021)在《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文中指出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保山地块北部,是“三江”特提斯域南段已知的大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重要科研意义。本文以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为基础,从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入手对该矿床进行了研究。查明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揭示了矿质运移方式与沉淀机制,进一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本次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详细的野外及岩相学观察,理清了矿床具有水平方向从东至西、垂直方向由深至浅依次为含Fe黑柱石阳起石矽卡岩、含Cu石榴子石阳起石矽卡岩、含Pb-Zn阳起石矽卡岩的矿化蚀变特征,对应的成矿流体从下往上、从东向西远距离运移。(2)岩石地球化学方面,根据岩(矿)石主量元素含量随标高的变化趋势和微量及稀土元素的配分特征,确定成矿物质来源于Eu亏损的深部岩浆,而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体位于地下深部。(3)不同阶段石英内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从退化蚀变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盐度先升高,再降低。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151~266℃,WL型包体盐度为1.9~18.9wt.%Na Cle q,S型包体盐度为31.9~33.5wt.%Na Cleq,盐度具有2个区间。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成分为H2O和极少量N2,在子矿物中新发现了斑铜矿。成矿流体属H2O-Na Cl体系。(4)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特征显示,硫源为深部幔源岩浆硫和地层硫构成的混合硫,各成矿阶段内硫同位素分馏已达平衡状态;硫化物富铀铅、略亏损钍铅,呈造山带铅特征,铅源为上地壳铅和少量深部壳源乃至幔源岩浆铅的混合。(5)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重塑了流体来源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特征,推演成矿流体携带的成矿金属元素主要以稳定络合物形式运移,成矿物质经历流体沸腾、水-岩反应及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发生沉淀。推断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岩体隐伏于地下深处,矿床为层控矽卡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杨蜜蜜[4](2020)在《后碰撞背景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 ——以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为例》文中提出中国西南部的三江造山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东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带,该带是我国金属资源最丰富且最具储矿潜力的地区之一,其中的金沙江–红河成矿带横跨羌塘地体和扬子克拉通西缘,对滇西新生代的岩浆作用和区域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位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中部,是该带上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斑岩型铜等多金属矿床之一。马厂箐矿床的火成岩主要由镁铁质岩石(煌斑岩脉)和花岗质岩石(贫矿的正长斑岩和含矿的二长斑岩、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其中,含矿的花岗质岩石中包含了大量的镁铁质暗色包体(MME)。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成矿理论并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重点分析研究滇西后碰撞背景下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及其所揭示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机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宏观岩石学研究,含矿花岗质斑岩中所含镁铁质暗色包体(MME)与寄主岩石界线清晰,且界线两侧无冷凝边和烘烤边;结合暗色包体形态呈特征球形、椭球形或塑性不规则珠滴状,表明暗色包体的成岩起源于熔浆包体;从岩石结构分析,暗色包体具细粒结构,寄主岩石具中粗粒结构,暗示基性熔浆包体与寄主酸性岩浆构成非平衡不相溶混合岩浆的固结成岩过程中发生差异冷凝结晶,即:因基性岩浆温度高于酸性岩浆温度,决定了在同一固结体系中,基性熔浆包体的冷凝结晶速率大于寄主酸性岩浆的冷凝结晶速率。同时,MME的矿物组成呈现基性至中性成分为主的非标准过渡性特征,相应导致对其岩石类型的模糊定名。(2)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辉钼矿Re–Os测年结果表明,马厂箐含矿岩浆活动时限为33.78–35.92Ma,与MME的成岩年龄和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34.94±0.38 Ma)基本一致,清晰地记录了马厂箐地区古近纪晚始新世时期的岩浆成岩-成矿事件。结合已有的其它相关成岩与成矿年代数据分析认为,马厂箐矿床复式杂岩体的岩浆演化序列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等组成,而煌斑岩脉则几乎同时期或稍晚于花岗质斑岩体形成,与其相关的成矿作用属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岩浆活动的第二个峰期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岩浆大规模成矿事件的重要记录。(3)岩石地球化学方面,马厂箐花岗质岩石和镁铁质岩石都属于高钾钙碱质至钾玄质系列和过铝质–偏铝质系列,都具有明显的钾玄质亲和性,如K2O+Na2O>6 wt.%,K2O/Na2O比值>1和Sr/Y比值>40;且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等)和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相对亏损的特征。另外,马厂箐含矿和贫矿的花岗质斑岩都具有较高Si O2含量(64.67–72.81 wt.%)和Al2O3含量(13.43–16.10 wt.%);其全岩εNd(t)值(–6.5––3.3)和(87Sr/86Sr)i值(0.7061–0.7076)与滇西同时代基性岩石的Sr–Nd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它们的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显示出相对集中的εHf(t)值范围为-0.75至+2.33,以正值为主,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DMC)在0.9Ga–1.1Ga之间,这与中新元古代时期弧岩浆基底的形成年龄相对应。然而,贫矿的正长斑岩的Cr含量(18.40 ppm)和Ni含量(12.70 ppm)明显低于含矿的花岗质斑岩(Cr:均值44.33 ppm;Ni:均值28.67 ppm),且后者也表现出更宽泛的Mg#值范围(11–66)。对比煌斑岩脉具有低Si O2含量(46.50–52.30 wt.%),高K2O含量(2.63–6.13wt%,均值4.76 wt%),高K2ONa2O比值(1.05-4.98,均值2.98),高Mg O含量(9.84–12.74 wt%),明显高的Mg#值(71–76)以及Cr含量(均值492 ppm)和Ni含量(均值195 ppm),具有宽泛且较低的全岩εNd(t)值(–7.8––1.8)和相对较低的(87Sr/86Sr)i(0.7064–0.7074)值等所表现的明显超钾质幔源特征;含矿花岗质斑岩所含镁铁质暗色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介于花岗质岩石和煌斑岩之间,该过渡性地球化学特征与MME岩相定名的非标准性呼应。(4)马厂箐花岗质岩石的锆石表现出明显的重稀土富集,显着的正Ce异常和轻微的负Eu异常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ΣREE)介于482–2528 ppm之间,锆石结晶温度范围为517℃到796℃,这些特征都与岩浆锆石相同;马厂箐含矿和贫矿花岗质斑岩锆石的数据点都落在了FMQ(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和MH(磁铁矿–赤铁矿)缓冲线之间的区域,表明二者的母岩浆都是相对氧化的岩浆;相比贫矿的正长斑岩,含矿花岗质斑岩的锆石Ce4+/Ce3+比值(均值486)明显较高,而Eu/Eu*值(均值0.55)明显较低,说明马厂箐含矿的岩浆比贫矿的岩浆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含矿岩浆的高氧化特征对后期铜–金等金属元素的富集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5)根据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证据表明:马厂箐的花岗质岩石具有I型花岗岩的成因特性,其可能起源于含角闪–榴辉岩相的中新元古代弧岩浆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含矿花岗质斑岩所含镁铁质暗色包体是由中新元古界基底地壳岩石部分熔融形成主体长英质岩浆对部分注入来自地幔底侵的幔源岩浆(煌斑岩浆)进行部分/局部均一后的不混溶残余基性熔浆包体相对快速冷凝结晶并固结成岩的产物;这样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在后碰撞背景下斑岩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花岗质岩石含有镁铁质暗色包体则是酸性岩浆部分均一混合幔源岩浆的重要标志。(6)矿石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和Pb、S同位素特征表明,马厂箐矿床的成矿物质(铜钼金和硫元素)与同时期的镁铁质熔体(煌斑岩浆)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通过岩石学模型分析表明,马厂箐贫矿和含矿的花岗质斑岩岩浆都是由部分熔融的下地壳物质与同期的煌斑岩浆混合演化而来,只是二者在演化过程中混入煌斑岩浆的比例不同而导致了后期成矿性的差异。含矿岩浆中相对混入了更多的煌斑岩浆,通过该壳幔岩浆混合过程推动的非平衡部分(局部)均一作用,向斑岩系统提供了额外的水、金属和硫源等重要成矿物质,同时,也提高了混合岩浆的氧逸度,从而引发和促进了富矿岩浆的产生。因此,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后碰撞背景下制约斑岩系统矿化和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7)综合研究认为,在后碰撞背景下,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成区域性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深部富水的镁铁质超钾质岩浆可能使前弧岩浆作用形成的残余硫化物中的金属和硫元素重新活化而发生迁移和流动。在镁铁质岩浆上升过程中,其携带的大量挥发分和深部成矿物质被注入到先上升的长英质岩浆房中并与之发生混合和局部均一作用。在扬子克拉通西缘,通过壳源与幔源岩浆混合过程,增加混合岩浆的金属含量和成矿潜力,是三江构造带碰撞型斑岩铜(钼-金)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刘金宇[5](2020)在《西南三江特提斯保山地块晚古生代玄武质岩浆作用与镍—铜成矿研究》文中认为滇缅泰马地块北端的保山地块是我国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山地块于晚古生代裂解自冈瓦纳大陆北缘并标志中特提斯洋盆的开启,然而关于洋盆开启驱动机理及其对冈瓦纳重建和区域成矿的启示效应,一直缺乏系统研究。论文选取保山地块广泛发育的与中特提斯洋打开相关的晚古生代溢流玄武质岩石、辉绿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以及赋存在侵入岩体中的镍-铜硫化物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重点分析了溢流玄武质岩石的时-空分布、岩浆性质以及成岩-成矿过程。本文聚焦研究的保山地块七处辉绿岩/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在~310-280 Ma,说明在区内存在一期时间长达30 myr的玄武质岩浆喷发事件,如此的时一空分布特征不同于典型地幔柱岩浆作用实例。保山地块玄武质岩石和辉绿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和Nb-Ta元素亏损的特征,与大陆弧玄武岩和大陆溢流玄武岩相似,而区别于洋岛玄武岩。利用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进行模拟,指示玄武质岩石和辉绿岩的微量元素系源于地幔的基性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遭受地壳物质混染所致。保山地块和其他源于冈瓦纳超大陆北缘的微陆块缺乏晚古生代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岩,从而支持保山地块这期玄武质岩浆作用是大陆裂谷过程的产物,而与弧岩浆作用无关。基于保山地块~310-280Ma裂谷性质的岩浆作用,以及源于冈瓦纳超大陆的微陆块(南羌塘、拉萨和喜马拉雅)上近同期的玄武质岩石,联合反映大陆裂谷作用是导致中特提斯洋盆打开的动力学机制。结合其他约束条件,本文提供了早二叠纪世冈瓦纳超大陆北缘古地理的新模型。与溢流玄武岩相关的侵入体中常蕴含岩浆硫化物矿床。保山大雪山矿床是特提斯东段至今发现的首例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它赋存于一处年龄为300 Ma的基性-超基性侵入体中,与区域溢流玄武质岩石和辉绿岩密切共生。该岩体包括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辉长岩,他们富集轻稀土、亏损Nb-Ta元素,同位素较为富集,结合母岩浆较高氧逸度,指示了源区受到早期俯冲作用改造富集。橄榄石成分和Nd-Hf-Os同位素表明结晶分异和地壳混染是导致大雪山岩浆硫化物饱和熔离的机制。大雪山母岩浆在深部发生过早期硫化物熔离导致铂族元素亏损。基于这项研究结果,作者认为保山地块、南羌塘、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发育的~310-280 Ma基性-超基性侵入体中具有重要镍-铜成矿潜力。

孙转荣[6](2020)在《腾冲地块中-新生代花岗岩演化及其锡成矿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腾冲地块位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西南部,其发育的花岗岩可按时代自东向西划分为三个南北向花岗岩带:东部早白垩世东河花岗岩带、中部晚白垩世古永花岗岩带和西部古近纪槟榔江花岗岩带。本文对古永花岗岩带和槟榔江花岗岩带与锡矿有时空联系的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O和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研究了这些花岗岩的成因及与锡矿床的联系,讨论了其构造演化历史。本文研究表明古永和小龙河花岗岩侵位于晚白垩世(76 Ma)。从古永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到小龙河中粒和细粒正长花岗岩,分异程度逐渐增大。三类花岗岩均亏损Ba,Sr,P和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其中小龙河细粒正长花岗岩具明显的稀土四分组效应。来利山花岗岩侵位于古近纪(54Ma-52 Ma)。二长花岗岩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正长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具明显Eu负异常,强烈亏损Ba、Sr、P、Ti,富集Th、U、Rb,分异程度更高。古永岩体和来利山岩体都来源于古老下地壳,但形成于不同的构造背景下。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的俯冲由缓变陡,这导致了软流圈上涌以及随后的下地壳部分熔融,进而形成腾冲地块中部晚白垩世含Sn花岗岩的母岩浆(古永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然后分离结晶过程导致了 Sn的富集及含Sn花岗岩的形成(小龙河细粒正长花岗岩)。来利山二长花岗岩是在始新世印度和亚洲大陆碰撞构造背景下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之后的结晶分异产生了来利山正长花岗岩。与小龙河中粒正长花岗岩及古永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相比,小龙河细粒正长花岗岩具有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1-3>1.1)、更高的分异程度(Nb/Ta<5)和Sn含量,是直接溶出富矿流体的花岗岩。而来利山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均没有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1-3≤1.1),分异程度(Nb/Ta>5)和Sn含量较低,类似于贫矿花岗岩。本文认为来利山花岗岩的母岩浆提供了成矿物质,但是来利山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不是直接溶出富矿流体的花岗岩。与区域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对比发现,腾冲地块晚白垩世花岗岩演化程度较高,同位素相对富集,形成于新特提斯洋俯冲背景下;而早始新世花岗岩成分跨度较大,有地幔物质的加入,此时的构造背景由俯冲转变为碰撞。因此,它们记录了新特提斯洋由俯冲到碰撞的整个转换过程。

刘桂春[7](2020)在《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文中指出三江特提斯域由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微)陆块和岩浆弧带组成,记录了从早古生代以来原特提斯洋至新生代新特提斯洋发展演化旋回。虽然很多地质学家认为滇西南地区可能存在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但缺乏原特提斯洋存在的蛇绿混杂岩等直接证据。因此,地质学家对冈瓦纳大陆北缘板(地)块,如喜马拉雅、拉萨、南羌塘、保山、腾冲、Sibumasu和印支板块、华南板块等古生代岩浆岩事件、造山运动及变质事件等认识不同。近些年来,在东(南)亚地区发现越来越多的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记录,可以证明在早古生代时期沿冈瓦纳大陆北缘存在原特提斯洋。西藏中部地区也先后发现了与原特提斯洋有关的早古生代蛇绿岩组合,为研究原特提斯洋提供有力证据。最近,笔者在滇西南地区发现了一条较完整的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为证实滇西南地区原特提斯洋的形成提供有力证据。研究区位于滇西南地区,该区以昌宁–孟连结合带为界,东侧为思茅板块,属印支板块北缘,具有扬子地体亲缘性;西侧为保山板块,属sibumasu板块北缘,具有冈瓦纳大陆的属性。早古生代时期,这些陆块分别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边部和“Asian Hun superterane”联合大陆内,保存了原特提斯洋演化的相关信息,是恢复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研究地区。本文依托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选取滇西南地区云县蚂蚁堆、双江湾河和银厂河、澜沧谦迈、景洪大勐龙蛇绿混杂岩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其系统地进行岩石学、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结合野外实际岩石-构造剖面、区域岩石组合等资料,探讨各蛇绿混杂岩的沉积–岩浆岩岩石组合序列、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来源、形成构造背景,确定其蛇绿混杂岩类型,进而反演滇西南地区原特提斯洋演化历程。取得的进展如下:(1)滇西南原特提斯蛇绿混杂岩带沿云县–双江–澜沧–勐海一线南北向断续分布,北部进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强烈挤压的北澜沧江带内,向南延至缅甸境内。按照地理分布两端位置将其定名为云县–勐海蛇绿混杂岩带。该蛇绿混杂岩带位于昌宁–孟连结合带东部,与代表古特提斯洋的铜厂街–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近平行展布。云县–勐海蛇绿混杂岩带主要包括蚂蚁堆、大勐龙洋脊型蛇绿混杂岩、银厂河洋岛型蛇绿混杂岩、湾河洋内弧蛇绿混杂岩和谦迈岛弧前缘蛇绿混杂岩等块体,这些蛇绿混杂岩由原特提斯洋盆不同岩石组合序列组成,包括洋盆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洋岛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洋内弧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和弧前盆地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2)蚂蚁堆、湾河、银厂河和大勐龙等蛇绿混杂岩内岩浆岩分别给出锆石U-Pb年龄为458-447 Ma、461-458 Ma、462-455 Ma、507-492 Ma和481 Ma。蚂蚁堆和大勐龙等蛇绿混杂岩内基性岩浆岩地球化学相似,都具有低-中钾、高Ti拉斑质特征,具有相对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蛛网图,并具有非常高的锆石εHf(t)和全岩εNd(t)值,表明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判断蚂蚁堆和大勐龙蛇绿混杂岩代表了云县–勐海洋洋脊-洋壳蛇绿混杂岩组合,证明滇西南地区存在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盆。银厂河蛇绿混杂岩中基性岩浆岩具有低-中钾、高Ti碱性和拉斑质玄武岩特征,具有相对富集LREEs和LILEs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蛛网曲线,其锆石εHf(t)值为-3.2–-1.2,,而全岩εNd(t)值显示极高正值,代表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湾河蛇绿混杂岩中基性岩具有拉斑质性质,略富集LREEs特征,并亏损Nb和Ti等元素,锆石εHf(t)值显示不明显负值,而全岩εNd(t)值显示极高正值。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判断银厂河蛇绿混杂岩和湾河蛇绿混杂岩代表了云县–勐海洋洋岛和与洋内俯冲有关的洋内弧蛇绿岩组合。谦迈混杂岩具有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岩组合,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岛弧岩浆岩相似,基性岩具有高Sr低Y、高Mg O和Nb特征,中酸性岩具有高Mg#、Sr和低Al2O3、Y特征。都表现为LREEs和LILEs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特征,并且Nb、Ta、Sr和Eu等元素明显亏损,其基性岩浆来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富集地幔,中酸性岩石是由于基性岩浆上涌或俯冲作用产生的热流导致下地壳重熔混合的结果。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可以判断谦迈混杂岩代表俯冲带附近岛弧前缘拉张环境形成的蛇绿岩组合,是云县–勐海洋早古生代早期向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强烈俯冲的结果。(3)结合本文原特提斯洋残留蛇绿混杂岩和滇西(南)地区的早古生代岩浆事件,重建滇西南原特提斯洋,云县–勐海洋演化历程:云县–勐海洋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形成大洋,经历了拉张至成熟阶段;早寒武世开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陆块下俯冲,至518 Ma开始向东冈瓦纳北缘强烈俯冲,这种强烈俯冲作用一直持续到中奥陶世(481 Ma),在480 Ma-440 Ma期间进入向东冈瓦纳北缘和“Asian Hun superterane”板块边缘双向俯冲阶段,该阶段是原特提斯洋衰退阶段,云县–勐海洋两侧都形成消减俯冲带;推测440 Ma以后云县–勐海洋进入残余洋盆阶段,在残留洋盆边部还存有持续向思茅板块俯冲作用,局部形成弧后盆地。(4)云县–勐海一带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向北与藏中冈马措–双湖一带早古生代蛇绿岩带相接,推测是同一条蛇绿混杂岩带,代表了原特提斯洋东南缘主洋盆洋壳残余。东冈瓦纳大陆北缘板块岩浆岩事件记录支持不同地区原特提斯洋俯冲造山具有跨时性。新元古代晚期,原特提斯洋已经开始在东冈瓦纳北部土耳其、伊朗等地开始俯冲消减,中寒武世就已经闭合;而原特提斯东南缘藏中至滇西南早寒武世才开始发生俯冲消减,并且在滇西南地区俯冲消减作用一直持续至中志留世时期。

杜斌[8](2020)在《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岩石圈物质结构及其对斑岩成矿约束》文中指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原、古、中、新特提斯及新生代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复杂构造演化过程,是我国少数既存在俯冲斑岩型Cu(-Mo-Au)矿床和陆陆碰撞型Cu(-Mo-Au)矿床的区域。岩石圈结构的解剖对理解不同环境背景下斑岩型Cu(-Mo-Au)矿床区域成矿规律和深部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矿床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填图等研究,讨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其对斑岩成矿的约束,取得如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的三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晚三叠世的成岩成矿与古特提斯甘孜-理塘洋西向俯冲有关,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与中咱地块后碰撞伸展环境有关,在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古近纪成岩成矿与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有关。加深了对洋壳俯冲增生、后碰撞伸展环境以及后碰撞造山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与斑岩Cu(-Mo-Au)矿床成矿机理的认识,为下一步寻找斑岩型矿床提供理论支撑。(2)通过三江特提斯造山带Hf同位素、Nd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的填图,揭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各个地块的物质组成及属性,提出了碰撞造山带新生地壳的形成与改造,对研究地球物质循环和大陆形成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区域性岩石圈架构研究,认为斑岩型Cu(-Mo-Au)矿床均就位于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及周边的新生地壳区域,岩石圈架构及其地壳类型作为一个一级因素,控制着不同矿床的成因和定位,为筛选矿产勘探战略远景提供了重要参考。(4)通过西藏-三江特提斯造山带Hf同位素填图对比研究,提出斑岩Cu(-Mo-Au)矿床的形成与新生地壳的生长有关,幔源组分在新生地壳中占有率(贡献率)越大,越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斑岩型Cu(-Mo-Au)矿床,对造山带斑岩矿床的形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张鹏飞[9](2020)在《西南三江昌宁-孟连缝合带典型VMS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南三江特堤斯昌宁-孟连缝合带系古特提斯主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洋盆扩张过程中形成了系列与洋岛火山岩(OIB)和洋中脊火山岩(MORB)相关的VMS型矿床,分别以老厂Pb-Zn-Ag矿床和铜厂街Cu矿床为代表。将两类不同成生环境的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加深古特提斯VMS成矿作用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但该项工作一直缺乏。本文在系统的区域地质特征与重要岩浆事件解析基础上,对老厂与铜厂街矿床进行了野外地质、火山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热力学以及C-O-S-Zn多元同位素组成研究,制约昌宁-孟连古特提斯VMS矿床时空格架、查清成矿流体属性和成矿物质来源并揭示成矿主因;提取两者关键控矿因素的异同,最终达到构建老厂和铜厂街矿床成矿模式的目的。老厂VMS型Pb-Zn-Ag多金属矿床赋存于早石炭世火山岩和中晚石炭世-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中,容矿玄武岩类展示出典型的与OIB一致的元素和同位素富集特征。岩浆锆石U-Pb年龄320.7±2.6Ma,与块状矿体中方铅矿和闪锌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一致,将VMS成矿作用的年代精确限定在早石炭世末期。通过岩相学观察,老厂矿床成矿期方解石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不发育含子晶包裹体,沸腾包裹体不发育。激光拉曼结果显示含CH4,不含CO2;上部块状硫化物矿体均一温度为113~240℃,盐度为6.0~14.4 wt%NaCl eqv;下部网脉状矿体为254~440℃和3.9~19.8wt%NaCl eqv。成矿流体主体表现的中低温和中低盐度特征符合典型VMS成矿流体属性,从网脉状矿化到块状矿体的成矿温度降低,反映较高温度的成矿热液沿喷流通道上升至海底面与海水混合并降温的过程。该过程中流体盐度并未发生明显下降,可能与成矿流体持续补给有关。方解石C-O同位素结果显示,网脉状矿化δ13CPDB为-11.1 8‰~3.87‰,δ1 8OSMOW 8.12‰~14.20‰;块状矿体 δ13CpDB 为-6.17‰~2.71‰,δ180SMOW 为 10.74‰~13.15‰。网脉状矿化δ13C相对于块状矿体δ13C更偏向于幔源碳,显示了从网脉状矿化到块状矿体,幔源碳比重减少,代表了多碳源的特征,推测为幔源碳和海相碳酸盐岩混合来源。网脉状矿化成矿流体δ18Ofluid为3.11‰至9.19‰,块状矿体成矿流体δ18Ofluid为-0.09‰至2.32。网脉状矿化δ18Ofluid更接近于岩浆水,而块状矿体δ18Ofluid更接近海水,表现出了从网脉状矿化到块状矿体岩浆水和海水的混合过程。硫化物S同位素为-1.43‰至1.32‰,集中零值分布特征指示幔源为主要硫源。Zn同位素结果显示其直接来源于玄武岩。综合反映老厂矿床VMS成矿过程中存在岩浆房释气作用。铜厂街Cu矿床产于石炭纪-二叠纪蛇绿岩中,容矿玄武岩显示出与MORB型火山岩一致的亏损特征。铜厂街矿床矿石中透明矿物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项包裹体,沸腾包裹体不发育,未见含子晶包裹体。块状矿体均一温度为110-189℃,盐度为4.0~10.2wt%NaCl eqv;网脉状矿体均一温度为201-351℃,盐度为5.1~15.5wt%NaCl eqv;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特征。硫化物S同位素为-0.16‰~3.31‰,显示容矿玄武岩提供了主要的硫源。综上所述,昌宁-孟连缝合带内VMS矿床均形成于早石炭世,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和海水的混合特征。老厂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和底部岩浆房热驱动淋滤海相碳酸盐岩特征;铜厂街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特征。

于华之[10](2020)在《西南三江哀牢山构造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哀牢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始新世煌斑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和较低的εNd(t),这些岛弧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煌斑岩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而较低的Nb/U 比值、Th/Yb 比值和较高的Ba/La 比值表明这一富集地幔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另外,煌斑岩具有较轻的Mg同位素组成、较低的Ti/Ti*、Fe/Mn比值和较高的Na2O+K2O,进一步表明岩石圈地幔受到俯冲碳酸盐熔体的改造,而Mg-Sr同位素二元混合模拟结果指示了俯冲碎屑沉积物同样对地幔交代作用有所贡献。结合前人研究,哀牢山岩石圈地幔的多重俯冲交代作用可能与新元古代洋壳俯冲和二叠纪—三叠纪古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有关。早渐新世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32~31 Ma,其Sr-Nd-Hf同位素数据与新元古代变火山岩和新元古代OIB型斜长角闪岩落在相同的演化线上,表明早渐新世花岗岩源区存在着OIB型岩浆岩。另外,在这些花岗岩中存在大量不同时代和源区的继承锆石,主要包括:(1)代表了新元古代沉积岩的800~700Ma锆石;(2)代表古特提斯洋岛弧岩浆岩和三叠纪花岗岩的300~200Ma锆石;(3)代表白垩纪侵入岩的100~40 Ma锆石。这些继承锆石的出现说明新元古代OIB型岩浆岩之上存在一个混杂岩体,二者共同组成了哀牢山地壳,这一复杂地壳的形成与逆冲推覆作用有关。早渐新世花岗岩围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46 Ma,代表了这次逆冲推覆事件的时间。被剪切的花岗岩白云母和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27 Ma,未被改造的花岗岩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24 Ma,这些年龄与深熔作用形成的晚渐新世淡色岩脉26~23 Ma的锆石U-Pb年龄相似,都代表着剪切活动引发的地壳深熔作用、变质作用和地壳抬升过程的时限。结合上述讨论,论文提出了哀牢山构造带的演化过程:(1)新元古代OIB型岩浆岩在古特提斯洋闭合时被拼贴增生至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之间;(2)46Ma,逆冲推覆作用将新元古代OIB型岩浆岩及多种不同时代的岩石挤压至哀牢山构造带地壳之下,形成复杂的地壳结构,而后在32~31 Ma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3)31~23 Ma,哀牢山构造带存在区域剪切活动,并引发一系列地壳伸展、变质和抬升过程以及地壳深熔作用,有利于造山型金矿的形成。

二、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成矿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南三江地质构造格架
    1.1 北羌塘-三江造山系
        (1)甘孜-理塘结合带
        (2)义敦-沙鲁里岛弧
        (3)勉戈-青达柔弧后盆地
        (4)中咱地块
        (5)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
        (6)江达-绿春陆缘弧
        (7)昌都-思茅地块
        (8)开心岭-景谷陆缘弧
        (9)澜沧江结合带
    1.2 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
        (1)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
        (2)左贡-临沧增生杂岩带
    1.3 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
        (1)保山地块
        (2)潞西-瑞丽结合带
        (3)伯舒拉岭-腾冲岩浆弧
        (4)波密-松宗结合带
        (5)下察隅-盈江岩浆弧
2 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重要进展
    2.1 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演化追溯至早古生代
    2.2 澜沧岩群主体不是前寒武纪基底岩系
    2.3 昌宁-孟连蛇绿岩带中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指示残留海盆地环境
    2.4 双江—景洪发现长达300 km的榴辉岩带
    2.5 南澜沧江结合带是弧后小洋盆闭合的产物
    2.6 藏东金沙江结合带发现榴辉岩
3 西南三江特提斯关键问题
    3.1 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及义敦岛弧是否存在
    3.2 潞西-瑞丽带超基性岩构造环境存疑
    3.3 昌宁-孟连带石炭纪—二叠纪玄武岩和碳酸盐岩组合在特提斯重建中的意义
    3.4 滇西早古生代提斯洋(原特提斯)位置
4 西南三江特提斯地质研究展望
    (1)进一步完善藏东-滇西三江特提斯构造格架。
    (2)怒江-昌宁-孟连带早古生代特提斯与晚古生代特提斯转换过程。
    (3)特提斯重建与聚-散动力学研究。

(2)三江北段玉树地区构造-岩浆演化和铜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青藏高原中东部古特提斯演化的研究现状
        1.2.2 三江成矿带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地质勘查程度及存在问题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2.3.1 重力异常特征
        2.3.2 航磁异常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岩浆岩地质特征、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3.1 岩浆岩地质特征
        3.1.1 时空分布
        3.1.2 侵入岩
        3.1.3 火山岩
    3.2 样品分析方法
        3.2.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Hf同位素
        3.2.2 全岩地球化学测试
    3.3 锆石U-Pb年代学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4 全岩主微量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3.4.1 治多镁铁质岩石
        3.4.2 中酸性侵入岩
        3.4.3 火山岩
    3.5 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3.5.1 治多镁铁质岩石
        3.5.2 中酸性侵入岩
        3.5.3 火山岩
    3.6 讨论
        3.6.1 对西金沙江洋-甘孜-理塘洋演化的指示
        3.6.2 三江北段玉树地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特征
第四章 典型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及成矿作用特征
    4.1 区域铜多金属矿床(点)概况
    4.2 撒拉龙哇铜多金属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
    4.3 查涌铜多金属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3.4 成矿年代学讨论
        4.3.5 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
    4.4 多日茸铜多金属矿床
        4.4.1 矿床地质特征
        4.4.2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4.4.3 成矿物质来源
        4.4.4 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
第五章 成岩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
    5.1 成矿作用探讨
        5.1.1 成矿年代
        5.1.2 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
        5.1.3 成因类型探讨
    5.2 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关系
    5.3 对找矿勘查的指示意义
        5.3.1 矿床时空分布与物化探信息
        5.3.2 找矿方向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及认识
        6.1.1 区内岩浆岩年代学特征
        6.1.2 典型岩浆岩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6.1.3 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6.1.4 铜多金属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测试结果表

(3)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大地构造背景
        1.2.2 矽卡岩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工作概况及完成的工作量
        1.4.1 工作概况
        1.4.2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
        2.5.1 区域物探异常特征
        2.5.2 区域化探特征
        2.5.3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综合分析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变质岩
    3.2 矿区物、化探异常特征
        3.2.1 物探异常特征
        3.2.2 1/2.5 万土壤异常特征
    3.3 矿床地质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围岩蚀变特征
        3.3.4 矿化与蚀变分带特征
    3.4 成矿阶段划分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制备
    4.2 样品测试分析
        4.2.1 岩石主量元素
        4.2.2 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与制备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5.3.1 实验设备
        5.3.2 包裹体均一温度
    5.4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5.5 成矿流体性质
6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C-H-O同位素
        6.1.1 H-O同位素
        6.1.2 C-O同位素
    6.2 S同位素
        6.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6.2.2 样品测试分析
        6.2.3 测试分析结果
    6.3 Pb同位素
        6.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6.3.2 样品测试分析
        6.3.3 测试分析结果
7 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
    7.1 成矿物质来源
        7.1.1 岩石地球化学
        7.1.2 S同位素
        7.1.3 Pb同位素
    7.2 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过程
        7.2.1 成矿流体来源
        7.2.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7.3 成矿物质运移形式与沉淀机制
        7.3.1 矿质运移形式
        7.3.2 矿质沉淀机制
    7.4 矿床成因探讨
    7.5 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7.5.1 成矿模式
        7.5.2 找矿方向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4)后碰撞背景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 ——以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现状
        1.2.2 俯冲和碰撞背景斑岩成矿的差异
        1.2.3 后碰撞型斑岩矿床的成因理论发展历程
        1.2.4 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现状
        1.2.5 马厂箐矿床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地层概况
    2.3 构造特征
    2.4 岩浆岩概况
    2.5 区域矿产概述
第3章 矿床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3.1 矿床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化和蚀变分带
        3.1.5 成矿期次划分
    3.2 岩相学特征分析
        3.2.1 贫矿斑岩
        3.2.2 含矿斑岩
        3.2.3 镁铁质岩石
第4章 地质年代学研究
    4.1 富矿岩体成岩年龄
    4.2 铜钼金矿石年龄
    4.3 成岩成矿时空演化讨论
        4.3.1 马厂箐成岩成矿关系讨论
        4.3.2 马厂箐岩浆演化序列
        4.3.3 金沙江–红河成矿带成岩成矿演化讨论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5.1 热液蚀变对实验数据结果的影响分析
    5.2 岩(矿)石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 岩(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5.3.1 Lu–Hf同位素示踪
        5.3.2 Sr–Nd–Pb同位素示踪
        5.3.3 S同位素示踪
        5.3.4 Hf–Nd同位素解耦分析
    5.4 (岩浆)锆石地球化学分析
        5.4.1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4.2 锆石结晶温度计算
        5.4.3 含矿/贫矿岩浆氧逸度估算
    小结
第6章 斑岩成岩成矿与岩浆混合作用分析
    6.1 斑岩岩石成因分析
        6.1.1 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别
        6.1.2 花岗质岩石成因分析
        6.1.3 镁铁质岩石成因分析
    6.2 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
    6.3 岩浆混合与斑岩成矿作用分析
        6.3.1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6.3.2 岩浆混合对斑岩成矿的贡献
第7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机制探讨
    7.1 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
    7.2 后碰撞斑岩型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西南三江特提斯保山地块晚古生代玄武质岩浆作用与镍—铜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
        1.2.1 中特提斯洋盆开启机制研究现状
        1.2.2 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2.3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解决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解决思路
    1.4 分析方法
        1.4.1 锆石U-Pb-Hf同位素
        1.4.2 造岩矿物成分
        1.4.3 全岩主微量元素
        1.4.4 全岩Sr-Nd-Os-S同位素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1.6.1 理清玄武质岩石时空分布特征
        1.6.2 查明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属性
        1.6.3 揭示玄武质岩石大地构造背景
        1.6.4 查明大雪山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1.6.5 阐释大雪山成岩成矿过程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前寒武系
        2.1.2 古生界
        2.1.3 中-新生界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3.1 区域构造特征
        2.3.2 大地构造演化
    2.4 矿产资源
3 晚古生代溢流玄武质岩石时空分布
    3.1 晚古生代东特提斯域冈瓦纳北缘微陆块
        3.1.1 南羌塘地块
        3.1.2 拉萨地块
        3.1.3 喜马拉雅造山带
        3.1.4 滇缅泰马地块
    3.2 保山地块溢流玄武质岩石地质特征
        3.2.1 采样剖面
        3.2.2 形成年代
4 保山晚古生代玄武质岩石成因与构造启示
    4.1 锆石Hf同位素
    4.2 矿物化学
    4.3 地球化学
        4.3.1 全岩主微量元素
        4.3.2 全岩Sr-Nd同位素
    4.4 构造环境
        4.4.1 典型地幔柱特征
        4.4.2 晚古生代玄武岩成因模式
        4.4.3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古地理再造
5 大雪山岩浆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过程
    5.1 矿床地质
        5.1.1 地层与构造
        5.1.2 岩体与矿体
        5.1.3 矿石特征
    5.2 锆石U-Pb年代学及Hf-O同位素
        5.2.1 锆石U-Pb年龄
        5.2.2 锆石Hf-O同位素
    5.3 地球化学
        5.3.1 矿物化学
        5.3.2 全岩主微量元素
        5.3.3 全岩Sr-Nd-Os-S同位素
        5.3.4 铂族元素
    5.4 成矿过程
        5.4.1 成矿岩浆氧逸度特征
        5.4.2 PGE含量和控制因素
        5.4.3 地壳混染和源区特征
        5.4.4 成矿作用与找矿远景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腾冲地块中-新生代花岗岩演化及其锡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腾冲地块花岗岩及锡成矿作用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与方法
    1.4 工作量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腾冲地块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东河花岗岩带
        2.3.2 古永花岗岩带
        2.3.3 槟榔江花岗岩带
    2.4 区域锡成矿作用
        2.4.1 小龙河锡矿床
        2.4.2 来利山锡矿床
        2.4.3 其他锡矿床
3 腾冲地块晚白垩世花岗岩
    3.1 岩石学及岩相学特征
    3.2 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
        3.2.1 锆石U-Pb年龄特征
        3.2.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3.3 锆石Hf-O同位素
    3.4 主微量元素组成
        3.4.1 主量元素特征
        3.4.2 微量元素特征
    3.5 Sr-Nd同位素
    3.6 讨论
        3.6.1 古永和小龙河花岗岩形成时代
        3.6.2 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
        3.6.3 结晶分异
        3.6.4 成矿指示
    3.7 小结
4 腾冲地块古近纪花岗岩
    4.1 岩石学及岩相学特征
    4.2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4.2.1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4.2.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3 锆石Hf-O同位素
    4.4 主微量元素组成
        4.4.1 主量元素特征
        4.4.2 微量元素特征
    4.5 Sr-Nd同位素
    4.6 讨论
        4.6.1 来利山花岗岩形成时代
        4.6.2 岩浆演化
        4.6.3 源岩及成因类型
        4.6.4 成矿指示
    4.7 小结
5 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与锡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5.1 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及锡矿时空分布
    5.2 晚白垩世-早始新世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5.2.1 晚白垩世(77Ma-70 Ma)
        5.2.2 古新世-早始新世(65 Ma-50 Ma)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进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滇西(南)地区地质格架
    2.2 保山板块
    2.3 昌宁–孟连结合带
    2.4 澜沧地体
    2.5 云县–勐海蛇绿混杂岩带
    2.6 临沧花岗岩基
    2.7 思茅板块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锆石挑选及阴极发光分析
    3.2 锆石LA-ICP-MS U–Pb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
    3.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4 全岩主量元素及微量分析
    3.5 全岩Sr–Nd同位素元素分析
第四章 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分布及物质组成
    4.1 早古生代蛇绿岩带分布
    4.2 早古生代蛇绿岩物质组成
        4.2.1 蚂蚁堆蛇绿混杂岩
        4.2.2 湾河蛇绿混杂岩
        4.2.3 谦迈混杂岩
        4.2.4 大勐龙蛇绿混杂岩
第五章 滇西南原特提斯蛇绿混杂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
    5.1 蚂蚁堆蛇绿混杂岩
        5.1.1 样品采集
        5.1.2 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
        5.1.3 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
        5.1.4 岩石成因
        5.1.5 大地构造背景
    5.2 湾河蛇绿混杂岩
        5.2.1 勐库芒那河地区湾河蛇绿混杂岩
        5.2.2 银厂河地区湾河蛇绿混杂岩
    5.3 谦迈混杂岩带
        5.3.1 样品采集
        5.3.2 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
        5.3.3 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
        5.3.4 岩石成因
        5.3.5 大地构造背景
    5.4 大勐龙蛇绿混杂岩
        5.4.1 样品采集
        5.4.2 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
        5.4.3 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
        5.4.4 岩石成因
        5.4.5 大地构造背景
第六章 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盆重建及演化
    6.1 滇西南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
        6.1.1 早古生代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古地理格局
        6.1.2 保山板块古地理位置
        6.1.3 澜沧地体古地理位置
        6.1.4 思茅板块古地理位置
    6.2 滇西南原特提洋盆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
        6.2.1 云县–勐海原特提斯洋盆沉积-岩浆序列
        6.2.2 澜沧–保山原特提斯弧盆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
        6.2.3 思茅板块西缘原特提斯
    6.3 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盆演化模式
        6.3.1 云县–勐海洋初始洋盆发展–成熟阶段
        6.3.2 云县–勐海洋衰退阶段
        6.3.3 云县–勐海洋残余阶段
    6.4 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岩浆事件对比
        6.4.1 原特提斯主洋盆分布探讨
        6.4.2 东冈瓦纳北缘原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事件
        6.4.3 印支与华南板块内与原特提斯洋演化有关的岩浆事件
第七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8)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岩石圈物质结构及其对斑岩成矿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分析测试方法
        1.5.1 数据的采集及数据源
        1.5.2 全岩主微量分析
        1.5.3 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
        1.5.4 同位素填图方法及流程
        1.5.5 同位素等值线填图方法
    1.6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主要地块和缝合带
        2.1.1 主要地块
        2.1.2 主要缝合带
    2.2 构造演化
        2.2.1 原特提斯阶段
        2.2.2 古特提斯阶段
        2.2.3 中特提斯阶段
        2.2.4 新特提斯阶段
        2.2.5 碰撞造山阶段
    2.3 岩浆岩
        2.3.1 早古生代岩浆
        2.3.2 二叠世-早三叠世岩浆
        2.3.3 中-晚三叠世岩浆
        2.3.4 早白垩世岩浆
        2.3.5 晚白垩世岩浆
        2.3.6 古新世-早始新世岩浆
        2.3.7 中始新世-早渐新世岩浆
    2.4 区域矿产
3 三期含矿斑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3.1 晚三叠世的含矿斑岩体特征
        3.1.1 年代学特征
        3.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3 Hf同位素特征
        3.1.4 岩石成因与源区
    3.2 晚白垩世含矿斑岩体特征
        3.2.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2 岩石成因与源区
    3.3 古近纪含矿斑岩体特征
        3.3.1 年代学特征
        3.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3 Hf同位素特征
        3.3.4 岩石成因与源区
4 典型斑岩型矿床
    4.1 晚三叠世典型斑岩型矿床
        4.1.1 矿区地层
        4.1.2 矿区构造
        4.1.3 侵入岩
        4.1.4 矿化蚀变
    4.2 晚白垩世典型斑岩型矿床
        4.2.1 矿区地层
        4.2.2 矿区构造
        4.2.3 侵入岩
        4.2.4 矿化蚀变
    4.3 新生代典型斑岩型矿床
        4.3.1 矿区地层
        4.3.2 矿区构造
        4.3.3 侵入岩
        4.3.4 矿化蚀变
5 三江特提斯三维地壳架构与斑岩成矿
    5.1 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填图结果
        5.1.1 锆石U-Pb年龄填图结果
        5.1.2 锆石Hf同位素填图结果
        5.1.3 全岩Nd同位素填图结果
        5.1.4 全岩Nb/Ta地球化学填图结果
        5.1.5 全岩V/Sc地球化学图结果
        5.1.6 全岩Sr/Y地球化学填图结果
        5.1.7 全岩Eu地球化学填图结果
    5.2 讨论
        5.2.1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岩石圈物质架构
        5.2.2 冈瓦纳和华夏大陆构造边界
        5.2.3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地壳形成和改造
        5.2.4 三维地壳架构与斑岩成矿耦合关系
        5.2.5 西部青藏高原地壳架构简单对比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西南三江昌宁-孟连缝合带典型VMS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VMS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昌宁-孟连缝合带VMS成矿系统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元古界澜沧群
        2.1.2 古生界
        2.1.3 中-新生界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喷出岩
    2.4 区域构造演化
        2.4.1 增生造山
        2.4.2 碰撞造山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老厂矿床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结构与矿化特征
        3.1.5 围岩蚀变
    3.2 铜厂街矿床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结构与矿化特征
        3.2.5 围岩蚀变
4 岩石地球化学
    4.1 OIB型火山岩
        4.1.1 岩相学特征
        4.1.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1.3 同位素年代学
    4.2 MORB型火山岩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 矿床地球化学
    5.1 老厂矿床
        5.1.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2 S同位素地球化学
        5.1.3 C-O同位素地球化学
        5.1.4 Zn同位素地球化学
    5.2 铜厂街矿床
        5.2.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2.2 S同位素地球化学
6 VMS矿床成矿作用
    6.1 成岩成矿年代
        6.1.1 老厂矿床
        6.1.2 铜厂街矿床
    6.2 成矿流体属性
        6.2.1 老厂矿床
        6.2.2 铜厂街矿床
    6.3 成矿物质来源
        6.3.1 老厂矿床
        6.3.2 铜厂街矿床
    6.4 VMS矿床国内外对比
    6.5 成矿模式
        6.5.1 老厂矿床
        6.5.2 铜厂街矿床
    6.6 昌宁-孟连缝合带古特提斯VMS成矿系统
        6.6.1 控矿要素
        6.6.2 找矿标志及远景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西南三江哀牢山构造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实验方法
        1.4.1 样品测试前预处理
        1.4.2 全岩主微量元素
        1.4.3 全岩Sr-Nd同位素
        1.4.4 全岩Mg同位素
        1.4.5 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
        1.4.6 云母~(40)Ar/~(39)Ar定年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与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格架
    2.2 区域地层
    2.3 岩浆作用
        2.3.1 新元古代岩浆作用
        2.3.2 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作用
        2.3.3 新生代岩浆作用
    2.4 区域矿产
3 始新世煌斑岩成因
    3.1 岩石学特征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3.3 全岩Sr-Nd-Mg同位素特征
    3.4 岩石成因机制
        3.4.1 岩浆演化过程
        3.4.2 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
        3.4.3 含碳酸盐的俯冲沉积物交代岩石圈地幔
4 早渐新世花岗岩成因
    4.1 岩石学特征
    4.2 矿物年代学特征
        4.2.1 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
        4.2.2 云母~(40)Ar/~(39)Ar年代学特征
    4.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4.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5 岩石成因机制
        4.5.1 花岗岩源区
        4.5.2 继承锆石来源
        4.5.3 构造活动时限
        4.5.4 地壳厚度变化
5 晚渐新世淡色岩脉成因
    5.1 岩石学特征
    5.2 锆石年代学、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特征
    5.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5.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5 岩石成因机制
        5.5.1 淡色岩脉源区
        5.5.2 深熔作用记录
6 构造演化与金成矿背景
    6.1 新生代岩浆作用与地壳结构
    6.2 构造演化过程
    6.3 金成矿背景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表
    2. 个人简历

四、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成矿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冬兵,王保弟,唐渊,罗亮,贺娟,姜丽莉,赵鹤森,陈莉. 地质通报, 2021
  • [2]三江北段玉树地区构造-岩浆演化和铜多金属成矿作用[D]. 詹小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D]. 李振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后碰撞背景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对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 ——以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为例[D]. 杨蜜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5]西南三江特提斯保山地块晚古生代玄武质岩浆作用与镍—铜成矿研究[D]. 刘金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6]腾冲地块中-新生代花岗岩演化及其锡成矿意义[D]. 孙转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7]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D]. 刘桂春.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8]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岩石圈物质结构及其对斑岩成矿约束[D]. 杜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9]西南三江昌宁-孟连缝合带典型VMS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鹏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10]西南三江哀牢山构造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研究[D]. 于华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标签:;  ;  

西南三江特提斯洋演化与成矿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