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氏锥虫在兔和豚鼠体内抗原变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虹宇,张凯,尹德琦,桑晓宇,杨娜,冯颖,王瑶,陈启军,姜宁[1](2018)在《锥虫免疫逃避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的适应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获得了抵制其免疫清除作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1]。寄生虫为了在宿主体内存活,进化出了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能力。锥虫(Trypanosome)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血液内引起严重的锥虫病,其免疫逃避机制非常复杂,这也正是锥虫病疫苗研究困难的原因之一,揭示其免疫逃避机制将为锥虫病疫苗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锥虫有多种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如
何木荣,王祥生,陈汉忠,曾小飞,李晓栩,张居作[2](2008)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型及其优势代表变异体的分离鉴定》文中指出以连续克隆分离的方法,从1株水牛伊氏锥虫中分离到40个克隆群体,从中分离鉴定出18个抗原变异型。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发现其中2个抗原变异型(即HbTat1.18和HbTat1.15)分别能与约80%和60%克隆群体的血清发生较强的阳性反应,初步确定这2个抗原变异型为该虫株的优势代表变异体。这为伊氏锥虫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分子诊断以及遗传进化等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玺[3](2008)在《建立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锥虫分子分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的湖北、广西、新疆和浙江四省的伊氏锥虫及一株布氏锥虫进行分子分类学研究。用分离的锥虫感染实验动物,自感染小鼠的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己发表的锥虫18S rRNA序列设计一对锥虫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GEM-Teasy载体中,经酶切PCR确定,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锥虫七个分离株的18S rRNA基因大小为2188bp左右。利用DNAStar对实验所获得的七株锥虫18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部分锥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两个进化系统发生树。结果发现自我国湖北省、广西省、新疆省以及浙江省分离的伊氏锥虫和一株布氏锥虫病原的18S rRNA基因序列有着明显一致性,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生树显示:自我国上述四省分离的伊氏锥虫来源于同一株系。布氏锥虫和广西分离的伊氏锥虫株核苷酸碱基与其他分离的锥虫株仅有较小差异。与国外的6株锥虫的同源性为99%~100%,与另外7株的同源性为62%。
何木荣[4](2007)在《伊氏锥虫ELISA方法的建立及广西水牛伊氏锥虫感染的初步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伊氏锥虫病是一种有广泛寄主的动物原虫病,所有哺乳动物都易感。在我国南方主要感染牛(特别水牛),大多数牛感染伊氏锥虫后能直接引起个体的急性死亡或隐性感染,造成贫血,进行性消瘦、死胎、流产,泌乳减少等。是我国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的一大障碍。由于虫体频繁的抗原变异,至今没有成功的疫苗问世。所以该病的控制还是以药物为主。但由于该病在牛体内大多呈慢性经过,虫血症起伏,难于及早发现。所以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及早进行诊断和对畜群进行血清学预测,才能及早用药,及时控制该病的扩散。本试验首先用伊氏锥虫湖北水牛单克隆虫株107条耳静脉感染1只新西兰大白兔,每三天采血分离一个锥虫群体并进行单虫克隆,最后一个未克隆群体再感染另一只兔子,同上方法收集变异体,依次感染四只兔子,共收集到40个锥虫克隆群体。同时制备相应的40个抗锥虫单价血清。将40个克隆群体与40个抗血清进行IFA交叉血清学检测,鉴定为19个不同的抗原变异型。经IFA试验检测筛选到两个变异体HbTat1.18和HbTat1.15能与多数异源克隆锥虫血清反应产生较强的蓝绿色荧光。利用混合蛋白酶抑制剂结合超高速逐级离心的方法成功分离、纯化了一株变异体HbTat1.18的表面糖蛋白(VSG)。经SDS-PAGE电泳分析所提VSG较纯,分子大小约为63.5KD。利用经IFA鉴定的变异型HbTat1.18潜在的特殊抗原性,提取HbTat1.18的可溶性抗原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伊氏锥虫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ELISA的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确定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为2.59μg/ml,检测血清稀释为400倍稀释,血清与抗原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5h,酶标二抗最佳作用时间为1h,底物的最佳显色时间为20min。采用已确立的ELISA反应条件,检测了26份已检测判定为阴性的水牛血清。依据阴阳临界值=阴性血清OD平均值+3SD,确定阴阳临界值为0.227。用此方法检测包被的抗原不与在牛感染率高的片形吸虫的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对实验感染的水牛抽测的16份血清多次测定100%呈阳性,对8份阴性血清多次测定100%呈阴性,初步认为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观察了实验感染伊氏锥虫水牛的抗体消长情况以及对广西部分地区的水牛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对采自广西部分地区的79份水牛血清的检测,结果有23份呈阳性,阳性率达29.1%。本试验筛选到有特殊抗原性的变异体HbTat1.18和HbTat1.15,其中用变异型HbTat1.18的可溶性蛋白作包被抗原成功建立了检测伊氏锥虫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应用该法对广西部分地区水牛伊氏锥虫血清进行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证明伊氏锥虫病在广西仍然流行,而且水牛伊氏锥虫感染率较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做好我区水牛伊氏锥虫病的检测和防控工作,以确保我区水牛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穆桂萍[5](2005)在《伊氏锥虫VSG抗原库的建立及其免疫保护效果检测》文中研究表明锥虫(Trypanosome)能通过不断改变膜表面变异糖蛋白(variable surface glyco- protein,简称 VSG),逃避宿主免疫反应。VSG 是公认的强免疫原,但只能使机体产生针对同型虫体的免疫保护,而对异型虫体不起保护作用。有研究表明锥虫在感染动物早中期产生的变异体数目是有限的,且这些变异体出现的重复率很高,最高可达 60%,我们称这些变异体为优势变异体。我们设想提纯全部优势变异体 VSG,建立优势 VSG 抗原库,期望该抗原库能抑制虫体变异或抑制虫体的第二次变异,从而对动物起到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克服因抗原变异引起的免疫失败。 根据锥虫在兔体内可产生不同变异体的特性,将伊氏锥虫云南水牛单克隆株顺序感染五只新西兰大白兔,分离到 50 个单克隆群体,经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明:后四只兔子出现第一次虫血症高峰的变异体,均包含在第一只兔体内分离得到的 9个优势变异体之内;这 50 个变异体分属于 20 个抗原型,即共分离到 20 个优势变异体。提纯所有优势变异体表面糖蛋白,制备 VSG 抗原库。用不同剂量抗原库免疫小鼠后进行攻虫,结果显示:经四次免疫后,20μg 剂量对随机抽取的两个变异体100 条虫体的保护率分别达到 83%和 67%;改变免疫方法,经三次免疫后的保护效果不理想;用单一 VSG 抗原免疫小鼠,接种来自不同兔体的同型虫体,不能起到相应保护作用。 该抗原库的最佳免疫保护率达到 80%以上,它的建立为伊氏锥虫疫苗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栗利芳,袁志波,索勋,汪明,孔繁瑶[6](2005)在《伊氏锥虫多种克隆群体的采集及血清学检测》文中研究表明
栗利芳[7](2003)在《抗伊氏锥虫云南水牛株VSG、VAT“抗体库”建立及抗虫效果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主要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50个伊氏锥虫克隆群体的采集:将107条伊氏锥虫经耳静脉接种一只新西兰大白兔后,每隔2天从耳静脉采血,分离一次虫体,并将所采虫体进行单虫克隆。每只兔子在采集完10个克隆群体后,将第10个克隆群体同样以107条/只经耳静脉接种给另一只新西兰大白兔,继续采集另外10个克隆群体,连续传5只新西兰大白兔,获得50个单虫克隆群体,所有锥虫克隆群体置于-196℃液氮中保存。 第二部分血清学检测变异抗原型:用5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50个克隆群体相应的50个特异性抗血清,再将50个克隆群体与50个抗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ABC酶标试验(ABC—ELI),鉴定出这50个克隆群体实际是20个变异抗原型,命名为BeTat1.1、1.2、……1.20,其中三个克隆群体BeTat1.18、BeTat1.19、BeTat1.20几乎与所有抗血清有阳性反应,推断它们为这一株的“代表变体”。 第三部分VSG的提取、抗VSG和抗VAT兔源血清“抗体库”及鸡源抗VSG卵黄“抗体库”的制备及其抗虫效果检测:(1)VSG提取与“抗体库”建立。将测出的20个变异抗原型,分别经扩增、纯化、裂解、离心制成可溶性抗原,经DE-52离子交换层析提纯VSG。用提纯的20个VSG蛋白初免(加FIA)及二免(加FCA)蛋鸡及新西兰大白兔。初免后40-45天抗体水平较高时提取卵黄抗体;初免后30天对所有兔子心脏采血,提取抗血清。将已采集的编号为01、011、021、031、041的5个伊氏锥虫克隆群体,分别接种一只新西兰大白兔,于接种后每隔2天耳静脉采血5ml,取其血清,-20℃保存。(2)“抗体库”抗虫效果检测。所有试验鼠同一天腹腔攻虫100条(20个变异抗原型的混合群),攻虫后每天尾血查虫,第4天见虫时用所建“抗体库”或抗单一变异抗原型抗体进行治疗,每次腹腔注射“抗体库”或抗体溶液5ml,同时每天仍尾血查虫,记录大鼠血虫数、死亡时间等。①鸡源卵黄“抗体库”抗虫效果检测。将250g雌性SD大白鼠随机分5组,每组3只。结果:攻虫+抗VSG卵黄“抗体库”治疗组、攻虫+抗BeTat1.19VSG卵黄抗体治疗组在治疗后短时间内均使大鼠血虫量减少或消失,而后虫体再次出现,直至虫血症高峰死亡。攻虫+未免疫鸡卵黄抗体治疗组与只攻虫不治疗组同样结果,大鼠血虫没有减少,达虫血症高峰死亡。空白对照无死亡。②兔源血清“抗体库”保护效果检测。将250g雌性SD大白鼠随机分6组,每组3只。结果:攻虫+抗VSG血清“抗体库”治疗组、攻虫+抗BeTat1.19VSG血清治疗组治疗后,大鼠血虫数没有下降,达虫血症高峰死亡。攻虫+抗VAT血清治疗组在第4天见虫后用相应血清“抗体库”治疗,3只大鼠在治疗后至少持续7天未见虫,被完全治愈,但后期因操作失误导致大鼠意外死亡。攻虫+未免疫血清治疗组与只攻虫不治疗组结果相似,大鼠血虫无减少,达虫血症高峰死亡。空白对照无死亡。
袁志波[8](2003)在《抗伊氏锥虫兔源“抗体库”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由伊氏锥虫云南水牛单克隆株YnTat1开始顺序感染5只兔,观察伊氏锥虫在兔体内的抗原变异情况,进一步揭示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规律。随后根据所获得的抗原变异体(VAT variable antigen type),建立抗伊氏锥虫兔血清抗体库—原混血清库、虫体血清库、VSG(variable surface glycoprotein)血清库,并对抗体库的抗虫效果进行检测。 首先进行的是伊氏锥虫一个单克隆株在5只兔体内连续抗原变异的研究。用伊氏锥虫云南水牛单克隆株YnTat1感染兔,感染后30天内,每3天从兔血中分离锥虫并单虫克隆,最后一个未单虫克隆的虫株感染另一只兔,重复以上操作,这样顺序感染5只兔子,共获得50个单克隆锥虫种群(Tp),经间接免疫荧光和ABC酶标试验鉴定共为20个抗原性互不相同的抗原变异体(VATs)。用国际命名法命名为YnTat1.1、YnTat1.2、---YnTat1.20,从实验结果中未见这20个VATs在5只兔体内按照某种特定规律变异,但是其中有15个优势VATs在连续感染中多次重复,这印证了某些VATs倾向于在感染早期出现的规律(Gray 1965等)。我们分离到的VATs只有20个并且优势VATs多次重复,这说明在伊氏锥虫感染兔,波动的VATs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其中三个克隆群体几乎与所有抗血清有交叉反应,推断它们为这一克隆株的“代表变体”。 随后进行的是抗伊氏锥虫兔血清抗体库抗虫效果检测试验,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分别建立抗伊氏锥虫兔原混血清库、虫体血清库、VSG血清库,SD大白鼠分12组对三个抗体库的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抗伊氏锥虫兔原混血清库的抗虫效果最好,虫体血清库次之,VSG血清库与空白血清未见明显保护。
王权,沈杰,周勇志,周金林[9](2003)在《伊氏锥虫在小鼠体内抗原变异规律及免疫保护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伊氏锥虫抗原的变异规律及其用于免疫预防的可能性 ,首先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 2个早期变异体 Sh Tat1.1、Sh Tat1.2采用蛋白酶抑制剂 TL CK处理 ,分离纯化这 2种变异体的 VSG,用 Sh Tat1.1VSG免疫 KM小鼠 ,Sh Tat1.1锥虫攻击免疫鼠后 6 d分离锥虫 ,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T)和班点酶标记试验 (Dot- EIA)鉴定为Sh Tat1.2 ,说明同一克隆锥虫感染兔、小鼠第 1次发生抗原变异后产生的变异体相同。依据这一规律 ,设计了免疫预防保护试验 ,试验小鼠分 3组 :一组为未免疫对照组 ,一组为 Sh Tat1.1VSG单一抗原免疫组 ,另一组为 Sh Tat1.1VSG、Sh Tat1.2 VSG混合免疫抗原免疫组 ,各组均以 Sh Tat1.1锥虫攻击 ,结果 Sh Tat1.1VSG+Sh Tat1.2 VSG免疫组小鼠全部获得保护 ,单用 Sh Tat1.1VSG免疫组小鼠和未免疫小鼠血中全部出虫、死亡 ,前者比后者出虫时间、存活时间延长。提示运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这一规律设计的这种复合抗原 ,能激发宿主克服虫体抗原变异对免疫保护的干扰。
王祥生,刘全,王德昭,于艳[10](2001)在《多价伊氏锥虫灭活疫苗制备及免疫保护试验》文中认为用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伊氏锥虫经体外培养增殖 ,再等量混合 ,制备多价伊氏锥虫灭活苗。疫苗免疫接种小鼠后 ,再分别用强毒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伊氏锥虫攻击 ,结果 3组小鼠均获 1 2 /1 2保护。免疫保护鼠于免疫后 1 0 5d时 ,再作第二次攻虫 ,结果湖北、广西和江苏组分别获得 1 /5,3/5,4/5保护 ,对照组小鼠均 1 0 0 %发病死亡。结果表明多价伊氏锥虫灭活苗对多种虫株均产生了良好免疫保护作用 ,免疫期达 3个月 ,从而为大面积推广伊氏锥虫疫苗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伊氏锥虫在兔和豚鼠体内抗原变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氏锥虫在兔和豚鼠体内抗原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锥虫免疫逃避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锥虫的抗原变异 |
1.1 锥虫的表面抗原变异机制 |
1.2 锥虫表面抗原变异的频率 |
2 锥虫对天然免疫清除的逃避 |
2.1 NETs的研究进展 |
2.2 DNase的研究进展 |
3 展望 |
(2)伊氏锥虫抗原变异型及其优势代表变异体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虫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单虫克隆虫株的制备 |
1.5 伊氏锥虫克隆虫株连续克隆群体的采集 |
1.6克隆群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10-11] |
1.6.1 伊氏锥虫的纯化 |
1.6.2 纯虫抗原涂片的制备 |
1.6.3 抗锥虫特异性抗血清的制备 |
1.6.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 |
2 结果 |
2.1 单虫克隆 |
2.2 抗原变异型的鉴定 |
2.3 优势代表变异体的鉴定 |
3 讨论 |
3.1 关于单虫克隆 |
3.2 伊氏锥虫抗原变异体的数量 |
3.3 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频率 |
3.4 伊氏锥虫的优势代表变异体 |
(3)建立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锥虫分子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一 前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锥体科寄生原虫的分子分类学研究进展 |
1 我国主要锥虫虫种 |
1.1 伊氏锥虫 |
1.2 马媾疫锥虫 |
2 目前国内外针对于锥虫分类学的研究方法 |
3 锥虫的起源 |
4 锥虫的系统发育方式 |
5 锥虫的进化 |
6 国内以18S rDNA作为锥虫分类关系标准的研究进展 |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二)、伊氏锥虫的诊断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诊断 |
2 血清学诊断 |
(三)、锥体科寄生原虫赖以生存的机制及其应用前景 |
1 免疫逃避机制 |
2 耐药性机制 |
3 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机制 |
4 锥体科寄生原虫生存机制的应用前景 |
(四)、锥虫的疫苗研究进展 |
三 实验部分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虫体、菌种和质粒 |
1.1.2 酶和试剂 |
1.1.3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虫体的分离 |
1.2.2 虫体总DNA的提取 |
1.2.2.1 虫体细胞的裂解 |
1.2.2.2 RNase的处理 |
1.2.2.3 蛋白质沉淀 |
1.2.2.4 DNA沉淀 |
1.1.2.5 DNA的水合作用 |
1.2.3 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
1.3 目的片段的扩增与回收 |
1.3.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3.2 PCR扩增 |
1.3.2.1 PCR扩增体系 |
1.3.2.2 PCR扩增程序 |
1.3.3 PCR产物的回收 |
1.4 目的基因的克隆 |
1.4.1 目的片段与pGEM-T Easy载体的连接 |
1.4.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1.4.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1.5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1.5.1 重组质粒的提取 |
1.5.2 重组质粒的鉴定 |
1.5.3 重组质粒的测序确证 |
2 结果 |
2.1 锥虫18s rRNA的扩增及鉴定结果 |
2.1.1 锥虫18s rRNA PCR扩增结果 |
2.1.2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结果 |
2.2 目标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对接及进化关系分析 |
2.3 论文涉及的锥虫18S rRNA基因在GanBank中的序号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伊氏锥虫ELISA方法的建立及广西水牛伊氏锥虫感染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文摘 |
目录 |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病原学 |
3 伊氏锥虫变异规律 |
4 伊氏锥虫病的诊断学 |
实验研究之一 伊氏锥虫连续多变体的采集及IFA检测 |
引言 |
1 材料 |
1.1 虫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单虫克隆虫株的制备 |
2.2 伊氏锥虫单虫克隆虫株在4只兔子体内连续克隆群体的采集 |
2.3 伊氏锥虫的冷冻保存 |
2.4 伊氏锥虫特异抗血清及抗原涂片的制备 |
2.5 纯虫抗原涂片的制备 |
2.6 抗锥虫特异抗血清的制备 |
2.7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3 结果 |
3.1 单虫克隆 |
3.2 伊氏锥虫的冷冻保存 |
3.3 连续多变体的鉴定 |
4 讨论 |
4.1 单虫克隆 |
4.2 伊氏锥虫冷冻保存 |
4.3 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 |
实验研究之二 伊氏锥虫VSG的提纯与鉴定 |
引言 |
1 材料 |
1.1 虫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虫体的复苏 |
2.2 虫体的增殖 |
2.3 虫体的纯化 |
2.4 伊氏锥虫VSG抗原的提纯 |
2.5 牛源抗伊氏锥虫血清的制备 |
2.6 VSG的SDS-PAGE电泳分析 |
2.7 Western-blot半干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之三 水牛伊氏锥虫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引言 |
1 材料 |
1.1 虫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伊氏锥虫纯化主要试剂及材料 |
1.4 ELISA材料与试剂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
2.2 伊氏锥虫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 |
2.3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3 结果 |
3.1 可溶性抗原蛋白浓度的测定 |
3.2 可溶性抗原最佳稀释工作浓度的确定 |
3.3 阴阳参考血清与二抗的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3.4 阴阳性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
3.5 酶标二抗的作用时间 |
3.6 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
3.7 间接ELISA方法阴阳临界值的确定 |
3.8 间接ELISA特异性试验 |
3.9 血清样本的的初步检测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之四 水牛实验感染伊氏锥虫的抗体消长规律及广西水牛伊氏锥虫血清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 |
引言 |
1. 材料 |
1.1 伊氏锥虫克隆群体: |
1.2 KM小鼠 |
1.3 水牛 |
1.4 受检血清 |
1.5 ELISA相关试剂 |
1.6 主要设备仪器 |
2 方法 |
2.1 伊氏锥虫实验感染水牛 |
2.2 不同时期虫量计数 |
2.3 水牛实验感染血清的采集 |
2.4 临床样本的采集 |
2.5 间接ELISA检测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时间段伊氏锥虫虫体数量的监测 |
3.2 水牛实验感染伊氏锥虫的抗体消长 |
3.3 临床血清样本的检测 |
4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附录 |
(5)伊氏锥虫VSG抗原库的建立及其免疫保护效果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锥虫和锥虫病简介 |
1.2 有关锥虫研究的四个术语 |
1.2.1 Clone |
1.2.2 Stock |
1.2.3 Stabilate |
1.2.4 The First Relapse Population |
1.3 锥虫的VSG 分离纯化 |
1.4 锥虫的单克隆 |
1.4.1 动物体内克隆 |
1.4.2 体外克隆 |
1.5 锥虫抗原变异体 VAT 的建立和鉴定 |
1.6 锥虫的体外培养 |
1.7 锥虫疫苗研究进展 |
1.7.1 致弱锥虫制苗 |
1.7.2 强毒锥虫制苗 |
1.7.3 抗独特型抗体制苗 |
1.7.4 基因工程疫苗 |
1.7.5 亚细胞成分疫苗 |
1.7.6 锥虫疫苗展望 |
1.8 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规律研究 |
1.9 锥虫感染宿主后引起的免疫反应 |
2 实验一伊氏锥虫 VSG 的提纯和鉴定 |
2.1 材料 |
2.1.1 虫株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虫体复苏 |
2.2.2 虫体增殖 |
2.2.3 伊氏锥虫的纯化 |
2.2.4 伊氏锥虫优势变异体 VSG 抗原的提纯 |
2.2.5 兔源抗 VAT 抗血清采集 |
2.2.6 VSG 的SDS-PAGE 纯度和分子量鉴定 |
2.2.7 Wester-blot 半干法鉴定 VSG |
2.3 结果 |
2.3.1 提纯 VSG 的分子量测定 |
2.3.2 提纯 VSG 的 Western-blot 鉴定 |
2.4 讨论 |
3 实验二 VSG 抗原库免疫保护率检测 |
3.1 材料 |
3.1.1 抗原 |
3.1.2 实验动物 |
3.1.3 主要试剂 |
3.2 方法 |
3.2.1 VSG 抗原库对不同变异体免疫保护效果实验 |
3.2.2 不同抗原注射量的免疫保护效果检测 |
3.3 结果 |
3.3.1 VSG 抗原库对不同变异体免疫保护效果实验结果 |
3.3.2 不同抗原注射量的免疫保护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4.1 VSG 抗原库对不同变异体免疫保护效果讨论 |
3.4.2 初探该抗原库最佳免疫剂量结果讨论 |
4 实验三 VSG 抗原库及单一抗原免疫保护效果检测 |
4.1 材料 |
4.1.1 抗原 |
4.1.2 实验动物 |
4.1.3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试验方案 |
4.2.2 血清制备 |
4.2.3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 结果 |
4.3.1 免疫保护率检测 |
4.3.2 ELISA 检测结果 |
4.3.3 三次免疫后血清抗体动态变化趋势 |
4.4 讨论 |
4.4.1 免疫失败的分析总结 |
4.4.2 免疫方法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4.4.3 锥虫感染宿主后引起特异性抗体的变化 |
4.4.4 该抗原库建立的意义 |
5 结论 |
6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伊氏锥虫多种克隆群体的采集及血清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虫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3.1 DE-52 (欣经科生物工程公司) ;0.05 |
1.3.2 羊抗兔IgG- |
1.4 方法 |
1.4.1 (单虫) 克隆群体的制备 |
1.4.2 单虫克隆群体在5只兔子体内连续克隆群体的采集与保存 |
1.4.3 克隆群体抗血清及虫体抗原涂片制备 |
1.4.3.1 虫体复苏: |
1.4.3.2 虫体复壮: |
1.4.3.3 虫体增殖: |
1.4.3.4 锥虫虫体的纯化: |
1.4.3.5 虫体抗原涂片制备: |
1.4.3.6 抗血清制备: |
1.4.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1.4.5 ABC酶标记法 (ABC-ELA) |
1.4.6 结果判定 |
2 结 果 |
2.1 伊氏锥虫单虫克隆群体01接种新西兰大白兔后, 每3 |
2.2 从表1看出: |
3 讨 论 |
(7)抗伊氏锥虫云南水牛株VSG、VAT“抗体库”建立及抗虫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综述 |
第二章 伊氏锥虫云南水牛株多变体的采集及检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抗伊氏锥虫VSG鸡源卵黄“抗体库”及抗VSG、VAT兔源血清“抗体库”抗虫效果检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谢 |
附图 |
(8)抗伊氏锥虫兔源“抗体库”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综述 锥虫抗原变异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抗伊氏锥虫兔血清“抗体库”的建立与抗虫效果检测 |
一、 引言 |
二、 伊氏锥虫在兔体内抗原变异研究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 |
3 、 讨论 |
三、 抗伊氏锥虫兔血清“抗体库”抗虫效果检测 |
1 、 材料与方法 |
2 、 结果 |
3 、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伊氏锥虫在小鼠体内抗原变异规律及免疫保护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虫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VSG的提取及纯度分析 |
1.4.1 伊氏锥虫的分离纯化 |
1.4.2 锥虫VSG的分离纯化 |
1.5 伊氏锥虫在易感宿主KM小鼠体内抗原变异情况的研究 |
1.6 ShTat1.1和ShTat1.2的VSG对小鼠复合免疫保护试验 |
2 结果 |
2.1 VSG的提取 |
2.2 伊氏锥虫在KM小鼠体内抗原变异情况的研究 |
2.2.1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2.2.2 Dot-EIA |
2.3 对小鼠复合免疫保护试验 |
3 讨论 |
四、伊氏锥虫在兔和豚鼠体内抗原变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锥虫免疫逃避的研究进展[J]. 陈虹宇,张凯,尹德琦,桑晓宇,杨娜,冯颖,王瑶,陈启军,姜宁. 中国兽医学报, 2018(05)
- [2]伊氏锥虫抗原变异型及其优势代表变异体的分离鉴定[J]. 何木荣,王祥生,陈汉忠,曾小飞,李晓栩,张居作. 中国兽医科学, 2008(03)
- [3]建立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锥虫分子分类学研究[D]. 王玺.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4]伊氏锥虫ELISA方法的建立及广西水牛伊氏锥虫感染的初步调查[D]. 何木荣. 广西大学, 2007(05)
- [5]伊氏锥虫VSG抗原库的建立及其免疫保护效果检测[D]. 穆桂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
- [6]伊氏锥虫多种克隆群体的采集及血清学检测[J]. 栗利芳,袁志波,索勋,汪明,孔繁瑶. 畜牧兽医学报, 2005(02)
- [7]抗伊氏锥虫云南水牛株VSG、VAT“抗体库”建立及抗虫效果比较研究[D]. 栗利芳.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8]抗伊氏锥虫兔源“抗体库”效果研究[D]. 袁志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03)
- [9]伊氏锥虫在小鼠体内抗原变异规律及免疫保护试验[J]. 王权,沈杰,周勇志,周金林. 中国兽医学报, 2003(02)
- [10]多价伊氏锥虫灭活疫苗制备及免疫保护试验[J]. 王祥生,刘全,王德昭,于艳. 动物医学进展,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