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哲,何炜[1](2022)在《交直流电力系统短路计算方法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SASP和BPA是国内使用十分普遍的两种短路计算程序,即使采用相同的计算模式和计算条件,两种程序的计算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异。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解析,着重讨论交直流系统短路电流有效值、短路容量、短路比及有效短路比的恰当计算方法。建议基于潮流计算短路电流时,把直流功率对应的等值阻抗计入短路计算所用节点阻抗矩阵中;计算短路比和有效短路比指标时,采用基于网络模式下、换流母线电压为1.0p.u.时戴维南等值法的短路容量计算结果。以不同规模的交直流系统为算例,对所提提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有助于完善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理论的应用。
何芳[2](2021)在《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短路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短路计算是电力系统的基本计算之一,其计算结果是电网设计、设备选择校验、稳定性分析的基础,因此进行电力系统的短路分析很有意义。采用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平台以5节点电力系统为例,阐述电力系统建模、短路计算方案、外网等值方法,以及计算结果输出的分析。分析了基于潮流的短路计算时,变压器的接线方式对不对称短路电流的影响;基于方案的短路计算时,电压系数和负荷模型对三相对称短路电流的影响。
李武君[3](2021)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文中提出在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分布式电源作为集中式发电的有效补充,得到大力发展。然而,目前分布式电源类型众多,其结构和接入方式等与传统交流同步电机有较大区别,其暂态输出特性受控制策略影响较大,导致分布式电源的短路电流输出特性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渗透率提高,其对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影响日趋显着,导致配电网潮流由单向转为双向,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增大。另外,当配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可能会引起分布式电源的大规模脱网事故,因此,开展分布式电源的暂态输出特性研究,探索适用于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方法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在分析总结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网侧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和基于无功电流支撑的低电压穿越策略的基础上,通过PSCAD搭建仿真模型,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暂态输出特性进行仿真研究,分析研究了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暂态输出特性的影响。然后根据并网方式将DG分为电机类机组并网式分布式电源和逆变器并网式分布式电源,在考虑控制策略下,给出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电压控制电流源故障计算模型,将电机类并网式分布式电源等效为阻抗与电压源串联的故障计算模型。基于这两类分布式电源的故障计算模型建立配电网故障计算模型,将电机类分布式电源和逆变型分布式电源作为两种激励源,作用于发生短路故障的配电网,将配电网视为线性配电网,采用叠加定理,给出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算法。利用前推回代法对配电网进行潮流计算,得到故障前的网络节点电压。分别计算两类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产生的故障分量,利用叠加定理,叠加得到各节点和支路的故障分量,为了解耦,用迭代法对逆变器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所产生的故障电流进行计算。最后,利用MATLAB编制算法程序,选取IEEE 14节点配电网为算例,验证了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短路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王德明[4](2021)在《含分布式光伏电源配电网故障分析和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伏电源(photovoltaic,PV)故障输出特性与机组类电源不同,传统的配电网故障分析方法不再适用,现有线路保护的灵敏性、选择性和可靠性也受到影响。为此,本文研究含PV配电网的故障分析方法和线路保护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含PV配电网故障计算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改进的前推回代法和多端口等值补偿法,可用于求解含PV辐射网和弱环网的短路电流。新方法不需要生成和处理系统节点阻抗矩阵,计算量小、计算时间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研究了含PV不对称配电网故障计算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规范化的故障分析方法,考虑配电网结构特点和PV控制策略,采用相分量模型计算线路任意位置的短路电流。与现有方法相比较,新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3)分析了PV接入对线路电流保护的影响,研究了含PV配电网线路反时限距离(inverse-time distance,ITD)保护方案。新方案利用反时限动作特性方程设定保护动作时间,可同时满足PV故障穿越和保护选择性的要求;采用相邻保护装置交互信息计算过渡电阻的方法可降低过渡电阻的影响。上述所提方法和方案可进一步丰富有源配电网的故障分析和保护研究。
何炜[5](2021)在《交直流电力系统几种关键电气指标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短路比、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Multi-Infeed Interaction Factor,MIIF)、电气距离是交直流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电气指标,对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同计算方法求得的上述指标常常并不相等,甚至差异较大。本文对上述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纯交流电力系统中2种短路计算模式和2种短路计算方法的原理,分析基于网络模式下2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分析指出交直流电力系统短路计算中,基于潮流模式下,应把直流功率对应的等值阻抗计入短路计算所用节点阻抗矩阵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回顾了短路比和有效短路比指标的原始定义,推荐了最贴合该定义的计算方法。通过不同规模的交直流系统算例,验证了分析及提议的有效性。(2)分析指出MIIF是一个敏感于网络拓扑和运行因素的技术指标,并对MIIF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对计算MIIF的阻抗法进行了重要改进,使其能方便地应用于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对时域仿真法、阻抗法、灵敏度法及考虑直流外特性的阻抗法等4种MIIF计算方法的优势、不足及适应性进行剖析,为电力系统不同的应用场景推荐最合适的计算方法。(3)把经典电气距离的概念推广至交直流电力系统,得到利用潮流雅可比矩阵计算交直流电力系统电气距离的方法;对基于暂态电压相似度的电气距离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得到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对几种电气距离计算方法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推导的灵敏度法和暂态法能有效计算交直流电力系统的电气距离,在一些应用场景下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为交直流电力系统中几种关键电气指标推荐合适的计算方法,对于交直流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和控制具有参考价值。
陈州,孙超[6](2021)在《一种基于电力系统大规模数据集的并行计算方法》文中认为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领域,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变大,电力系统计算会变得复杂耗时,提出一种基于电力系统大规模数据集的并行计算方法。基于云平台技术,利用容器轻量级虚拟应用的特点,以电力系统短路计算为例,采用将短路计算节点矩阵并行分解算法,将大规模的电力系统数据集,分解成多个可独立计算的数据单元,根据节点规模动态创建和释放短路计算容器完成短路计算并返回结果。通过Cloudsim对不同节点规模的短路计算进行云平台仿真,对比了串行算法、虚拟机并行算法和容器并行算法的计算时间,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大幅度提升短路计算并行化的效率。
张武洋,李籽良,李永照,陈哲,牛雪朋[7](2020)在《一种电网等值分解及短路计算新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电网规模及复杂性不断增加,现有继电保护离线整定方法已越来越难满足保护性能的要求。随着广域信息测量及电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继电保护在线整定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而对大型电力系统网络结构及运行方式进行快速短路计算是在线整定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前提。首先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扰动域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复杂大电网等值分解为若干小型子网以简化短路及整定计算求解过程,并进一步基于LDU分解法设计了一种采取并行运算的快速短路计算新方法。基于OPENMP并行计算平台的程序计算结果证明了新方法与传统单核串行计算相比运算速度显着提升,为在线整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及解决方案。
杨伟伟[8](2020)在《双馈式风电场短路计算及保护整定优化研究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双馈式风电场大规模并网,其设计要求不断提高。集中并网风电场拓扑结构复杂,且现有风机普遍具有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能力,致使整个风电机群内部短路电流的计算变得困难。以往研究短路故障点多为母线PCC点处,较少考虑其他故障点,且没有考虑撬棒(Crowbar)保护是否投入。风电场集电线路距离长且回路多,常规电源的继电保护应用不仅存在适应性问题,且存在风电场继电保护与LVRT配合问题以及区域保护不协调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双馈式风电场短路电流计算算法和保护配合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改进了双馈式风电场短路计算算法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分别对Crowbar保护投入与变流器工作时的风电场故障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并对风电场Crowbar保护投入阻值大小和投入时刻对故障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含Crowbar保护的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的短路暂态特性,在分析其单机短路电流实用计算阻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故障发生后Crowbar保护投入与否进行聚类分群,同时计及集电线路和传输线路转移阻抗,采用等功率损耗和单机加权的等值思想对风电场进行拓扑并联简化,得到风电场设计中典型故障点短路电流计算的改进算法。使用PSCAD/EMTDC软件,依托工程实例搭建风电机群仿真模型,并与国家标准方法对比,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其次研究风电场集电系统整定方案,解决区域继电保护配合问题及其LVRT的协调问题。对现有箱式变压器保护和集电线路保护进行配合分析,分析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的集电线路短路电流变化曲线。结合现有集电线路的电流三段式保护整定方案,考虑其与箱式变压器保护、相邻集电线路保护以及与LVRT的配合情况,提出以自适应的反时限低电压方向保护作为主保护,电流保护作为后备保护的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使用PSCAD软件进行算例仿真计算,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成果使用C#和SQL Server编制了一款双馈式风电场设计计算软件,初步满足了设计单位的使用要求,具有可用价值。
朱广利[9](2020)在《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及其辅助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行业飞速发展,其客运及货运量的急剧上升以及线路运行条件的愈加复杂化,使得对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及稳定运行的需求越来越高。已开发的牵引供电仿真软件虽已被铁路设计部门所应用,但受软件用户体验较差所制约,仍需不断改进。此外,随着智能化供电系统的发展,对于牵引供电系统辅助决策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本文通过改进牵引供电系统仿真计算方法,设计开发了更为高效、用户体验更好的牵引供电系统仿真计算软件,并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系统的运行水平,构建了系统运行特性评估体系,之后提出了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两种牵引供电系统辅助决策方法,并构建了辅助决策库,最后完成软件辅助决策功能设计及仿真结果验证。首先,系统研究了牵引供电系统各模块数学模型,并调研了牵引供电系统广泛使用的潮流算法,由此提出了基于Math Net科学计算库的改进Picard潮流计算方法。对比传统Picard迭代算法与改进算法的计算速度发现,改进算法在复杂牵引供电系统潮流计算中速度更为快速。然后,以铁路设计及运营部门决策需求的调研结果为基础,确定了所重点关注的系统运行状态量,并结合实测数据对各状态量的运行水平进行了分析,还通过数据拟合分析了各状态量的概率分布特性。此外,还分析归纳了各状态量的影响因素,为后续辅助决策手段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实测中牵引网单位功率损耗数据获取较难的问题,采用岭回归算法进行拟合得到了其数学模型。之后,结合国标及行业标准确定了各状态量的评估原则,以评估原则和各状态量概率分布特性为依据,对各状态量进行了分数和等级评估指标的设计,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验证了两种指标的合理性,还针对两种评估指标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流程,以方便后续软件功能开发。在调研了决策需求和方法后,提出了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适应于牵引供电系统的两种评估方法,并针对方法的各环节作了系统设计。为实现辅助决策功能,还针对各状态量构建了其辅助决策手段。最后,以仿真算法及辅助决策方法为基础,完成了对牵引供电系统仿真与辅助决策功能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软件包括线路可视化构建、车网联合仿真、短路计算等多种功能,并能根据仿真计算结果输出辅助决策。本文结合TRANAS仿真计算软件对软件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开发的仿真软件功能完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铁路设计及运营部门提供决策辅助和技术支持。
高强[10](2020)在《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模型与保护定值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步入高速、重载时代后,牵引供电系统及其继电保护的工作性能成为制约电气化铁路的运输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受认识水平和结构条件所限,AT牵引网作为AT牵引供电系统的唯一输电网络,不仅轻载时易发生各类短路故障,而且重载时存在馈线主保护难以整定问题。为全面掌握AT牵引网短路阻抗特征和完善既有的馈线保护算法,论文以AT牵引网拓扑结构为基础,精确构建了牵引网各导线之间的短路等值电路模型,并通过工程计算,给出优化后的馈线保护整定值。首先,对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方式、特点及状态、馈线保护进行分析,尤其是全并联AT牵引网。其次,根据牵引网的导体阻抗计算基础,研究了全并联AT牵引网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同时,结合全并联AT牵引网的现场接线方式,推导出全并联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电路,并对单线、复线及全并联运行方式进行短路阻抗计算。再次,对比不同运行方式下常见短路情况的短路阻抗,得出系统最大短路阻抗,并以此为基础对馈线主保护进行定值优化,给出馈线保护的整定方法及动作判据。最后,基于RTplus实时数字仿真系统建立全并联AT牵引网仿真模型,结合部分硬件搭建半实物仿真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运行方式下短路情况进行仿真,以验证采用五导体等值电路计算短路阻抗的正确性及馈线保护定值优化的准确性。通过半实物仿真系统的验证得知,全并联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电路可用来计算短路阻抗,及求取最大短路阻抗,并可据此进行馈线保护的定值优化,从而提高了馈线保护的可靠性,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二、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交直流电力系统短路计算方法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交流系统短路计算理论 |
1.1 计算模式 |
1.2 计算方法 |
2 交直流系统短路计算方法 |
3 短路比和有效短路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4 算例 |
4.1 交流系统算例 |
4.2 简单交直流系统算例 |
4.2.1 基于潮流的短路计算 |
4.2.2 基于网络的短路计算 |
4.3 较大规模交直流系统算例 |
5 结语 |
(2)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短路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短路计算方案 |
1.1 基于PSASP计算短路的流程 |
1.2 基于PSASP的外网等值 |
1.3 PSASP短路计算条件的设置 |
2 仿真计算分析 |
2.1 搭建电网模型 |
2.2 基于潮流的短路计算 |
2.3 基于方案的短路计算 |
3 结语 |
(3)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电源的短路电流特性 |
1.2.2 分布式电源的故障等效模型 |
1.2.3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输出特性研究 |
2.1 典型逆变型分布式电源 |
2.1.1 光伏发电 |
2.1.2 直驱永磁风力发电 |
2.2 网侧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
2.3 基于无功电流支撑的低电压穿越策略分析 |
2.4 带低穿越特性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暂态特性仿真 |
2.4.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2.4.2 短路位置对DG输出特性的影响 |
2.4.3 故障类型对DG输出特性的影响 |
2.4.4 DG接入对母线电压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各元件计算模型 |
3.1 逆变器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故障计算模型 |
3.2 电机类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故障计算模型 |
3.3 配电线路模型 |
3.4 配电变压器模型 |
3.5 配电负荷模型 |
3.6 故障模拟 |
3.7 配电网电源故障计算模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DG配电网短路计算原理及流程 |
4.1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潮流计算 |
4.2 多端口配电网的等值 |
4.3 电网通用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4.4 含DG配电网通用故障电流计算方法及流程 |
4.4.1 电机类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4.4.2 逆变器并网式分布式电源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4.4.3 通用分布式电源故障电流计算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DG配电网短路计算算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算例参数 |
5.3 算例结果及分析 |
5.3.1 三相短路计算及分析 |
5.3.2 两相短路计算及分析 |
5.3.3 算法性能验证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含分布式光伏电源配电网故障分析和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DG配电网故障分析研究现状 |
1.2.2 含DG配电网线路保护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并网运行的PV及其输出特性 |
2.1 PV及其结构 |
2.2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及其输出特性 |
2.2.1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
2.2.2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 |
2.3 PV控制策略及其输出特性 |
2.3.1 MPPT控制策略及PV输出特性 |
2.3.2 PQ控制策略及PV输出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PV配电网的故障分析 |
3.1 故障计算中的PV模型 |
3.2 常规故障计算方法与问题分析 |
3.2.1 常规方法 |
3.2.2 问题分析 |
3.3 基于改进前推回代法的故障计算方法 |
3.3.1 前推回代法的基本原理 |
3.3.2 基于改进前推回代法的故障计算方法 |
3.3.3 算法流程 |
3.3.4 算法收敛性和计算速度 |
3.4 算例分析 |
3.4.1 辐射网故障计算 |
3.4.2 弱环网故障计算 |
3.4.3 算法收敛性验证 |
3.4.4 算法计算时间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PV不对称配电网的故障分析 |
4.1 相分量模型中的PV故障等值模型 |
4.2 含PV不对称配电网的故障计算新方法 |
4.2.1 诺顿等值网络 |
4.2.2 规范化的故障分析方法 |
4.2.3 含PV不对称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
4.3 算例分析 |
4.3.1 不同故障位置验证 |
4.3.2 不同故障类型验证 |
4.3.3 电阻性故障验证 |
4.3.4 算法收敛性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PV配电网的线路保护研究 |
5.1 PV接入配电网后对线路保护的影响 |
5.1.1 不同位置短路对线路保护的影响 |
5.1.2 PV接入配电网给线路保护带来的挑战 |
5.2 含PV配电网的线路保护方案 |
5.2.1 PV故障穿越要求 |
5.2.2 ITD保护原理及动作特性 |
5.2.3 含PV配电网ITD保护方案 |
5.3 仿真分析 |
5.3.1 测试系统 |
5.3.2 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交直流电力系统几种关键电气指标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短路比的计算 |
1.2.2 MIIF计算方法 |
1.2.3 电气距离计算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交直流电力系统短路计算方法 |
2.1 电力系统短路计算模式 |
2.2 电力系统短路计算方法 |
2.2.1 戴维南等值法 |
2.2.2 叠加法 |
2.3 交直流电力系统短路计算处理 |
2.4 短路比和有效短路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2.5 算例验证 |
2.5.1 简单交流系统算例 |
2.5.2 简单交直流系统算例 |
2.5.3 较大规模交直流系统算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 |
3.1 MIIF的定义 |
3.2 MIIF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MIIF现有的计算方法 |
3.3.1 时域仿真法 |
3.3.2 阻抗法 |
3.3.3 灵敏度法 |
3.3.4 考虑直流外特性的阻抗法 |
3.4 对阻抗法的改进 |
3.5 几种算法的比较分析 |
3.5.1 测试平台 |
3.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直流电力系统电气距离计算方法 |
4.1 电气距离的概念 |
4.2 现有计算方法 |
4.2.1 阻抗法 |
4.2.2 灵敏度法 |
4.2.3 暂态法 |
4.3 对电气距离计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
4.3.1 将灵敏度法拓展至交直流电力系统 |
4.3.2 改进的暂态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测试系统 |
4.4.2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一种基于电力系统大规模数据集的并行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容器虚拟化技术 |
2 并行化算法设计 |
3 基于容器技术的短路并行计算方案设计 |
3.1 数据交互载体 |
3.2 短路计算Docker容器镜像 |
3.3 动态创建和释放Docker容器 |
3.4 负载分配 |
4 仿真测试 |
5结束语 |
(7)一种电网等值分解及短路计算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力系统扰动域划分 |
2 一种大电网模型等值分解新方法 |
2.1 基于广域信息的电网分解等值算法 |
2.2 算法验证 |
3 多核并行计算在电力系统短路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
3.1 一种基于并行LDU分解的短路计算新方法 |
3.2 算法验证 |
4 结论 |
(8)双馈式风电场短路计算及保护整定优化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风电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双馈风电机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Crowbar保护对风电场LVRT的影响研究现状 |
1.2.3 双馈式风电场集电线路保护整定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
1.4 文章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单台DFIG三相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研究 |
2.1 双馈风机电磁暂态数学模型 |
2.2 风电场LVRT穿越要求 |
2.3 Crowbar保护对风电场低电压穿越的影响分析及仿真 |
2.3.1 Crowbar结构及保护工作原理 |
2.3.2 含Crowbar的DFIG特性变化 |
2.3.3 含Crowbar的DFIG仿真分析 |
2.3.3.1 Crowbar投入与否及阻值对风电场的影响分析 |
2.3.3.2 Crowbar投入时间对风电场的影响分析 |
2.4 考虑Crowbar保护电路的双馈风机短路电流计算 |
2.4.1 风电机组三相短路电流实用计算方法 |
2.4.2 仿真及计算方法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馈式风电场典型短路点的三相短路电流计算 |
3.1 风电场机群标准化模型 |
3.2 考虑Crowbar投入与否的分组及各自等效阻抗模型 |
3.3 风电机群短路电流简化等值计算方法 |
3.4 风电场设计中典型故障点短路电流计算方法及算例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电场保护配合及集电线路保护优化 |
4.1 双馈式风电场内保护配置及问题 |
4.2 基于低电压穿越的风电场集电线路短路电流研究 |
4.2.1 低电压穿越期间双馈感应发电机短路全电流特性分析 |
4.2.2 集电线路短路电流影响因素分析 |
4.3 基于LVRT的风电场集电线路保护配合及整定优化 |
4.3.1 风电场现有集电线路和箱式变压器保护配合分析 |
4.3.1.1 风电场集电线路保护和箱式变压器保护配置 |
4.3.1.2 现有集电线路电流保护及分析 |
4.3.2 保护配合和整定优化 |
4.3.3 算例仿真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馈式风电场设计计算软件的设计 |
5.1 软件目标 |
5.2 软件需求分析 |
5.2.1 软件功能概述 |
5.2.2 软件角色分配 |
5.3 软件的计与实现 |
5.3.1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5.3.2 数据库设计 |
5.4 软件的功能 |
5.4.1 短路计算优化模块 |
5.4.2 保护整定优化模块 |
5.4.3 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风电场案例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及其辅助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牵引供电系统仿真研究 |
1.2.2 辅助决策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牵引供电系统数学模型及仿真算法研究 |
2.1 牵引供电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直接供电方式 |
2.1.2 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
2.1.3 AT供电方式 |
2.2 牵引供电系统数学模型 |
2.2.1 外部电源 |
2.2.2 牵引变压器数学模型 |
2.2.3 牵引网数学模型 |
2.3 牵引负荷数学模型 |
2.3.1 基于牵引计算的列车功率源模型 |
2.3.2 基于实测数据的牵引负荷模型 |
2.4 牵引网潮流算法研究 |
2.4.1 牵引网潮流计算方法调研 |
2.4.2 基于Math Net科学计算库的改进Picard牵引网潮流计算方法 |
2.4.3 算法评估和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3.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运行状态量调研 |
3.2 运行水平分析 |
3.2.1 供电能力水平分析 |
3.2.2 电能质量水平分析 |
3.2.3 损耗水平分析 |
3.3 运行状态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供电能力影响因素 |
3.3.2 电能质量影响因素 |
3.3.3 损耗水平影响因素 |
3.4 基于岭回归的牵引网单位功率损耗模型研究 |
3.4.1 研究背景及条件 |
3.4.2 模型及算法选取 |
3.4.3 模型构建及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状态评估体系构建 |
4.1 运行状态评估原则的确定 |
4.1.1 供电能力评估原则 |
4.1.2 电能质量评估原则 |
4.1.3 损耗水平评估原则 |
4.2 运行状态评估指标的设计 |
4.2.1 顶层设计原则制定 |
4.2.2 供电能力评估指标 |
4.2.3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 |
4.2.4 损耗水平评估指标 |
4.2.5 状态评估指标验证 |
4.3 运行状态评估流程设计 |
4.3.1 分数评估流程 |
4.3.2 等级评估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牵引供电系统辅助决策方法研究 |
5.1 辅助决策需求及方法调研 |
5.1.1 决策需求调研 |
5.1.2 决策方法调研 |
5.2 基于AHP的健康度评估方法 |
5.2.1 方法原理简介 |
5.2.2 层次结构构建 |
5.2.3 成对比较矩阵构建 |
5.2.4 权向量与一致性检验 |
5.2.5 层次总排序 |
5.2.6 系统健康度评估 |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辅助决策方法 |
5.3.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5.3.2 评价因素及评价等级确定 |
5.3.3 评判矩阵及权重系数构建 |
5.3.4 模糊合成及综合评价 |
5.4 辅助决策方法库的构建 |
5.4.1 供电特性辅助决策手段 |
5.4.2 电能质量辅助决策手段 |
5.4.3 损耗水平辅助决策手段 |
5.5 本章小结 |
6.牵引供电系统软件开发及其辅助决策功能实现 |
6.1 牵引供电系统软件开发 |
6.1.1 软件整体架构 |
6.1.2 全线路创建功能 |
6.1.3 车网联合仿真功能 |
6.1.4 附加功能 |
6.2 牵引供电系统辅助决策功能实现 |
6.2.1 系统状态评估功能 |
6.2.2 评估结果概率统计功能 |
6.2.3 辅助决策手段输出功能 |
6.3 软件仿真结果验证 |
6.3.1 验证方法 |
6.3.2 验证条件 |
6.3.3 验证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模型与保护定值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牵引供电系统及馈线保护 |
2.1 交流牵引供电方式 |
2.1.1 直接供电方式 |
2.1.2 加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
2.1.3 全并联AT供电方式 |
2.2 牵引供电系统特点及状态 |
2.2.1 系统特点 |
2.2.2 系统状态 |
2.3 馈线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电路及短路计算 |
3.1 导体阻抗计算基础 |
3.2 AT牵引网阻抗参数计算 |
3.2.1 单位自阻抗计算 |
3.2.2 单位互阻抗计算 |
3.3 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电路 |
3.4 AT牵引网短路阻抗 |
3.4.1 单线AT牵引网短路阻抗 |
3.4.2 复线AT牵引网短路阻抗 |
3.4.3 全并联AT牵引网短路阻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并联AT牵引网馈线保护整定研究 |
4.1 距离保护 |
4.1.1 最大短路阻抗计算 |
4.1.2 保护整定 |
4.1.3 动作特性 |
4.1.4 受短路位置的影响 |
4.2 电流速断保护 |
4.3 电流增量保护 |
4.4 失压保护 |
4.5 自动重合闸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Tplus系统的仿真验证 |
5.1 实验仿真模型及系统 |
5.1.1 RTplus实时数字仿真系统 |
5.1.2 功率放大器及KF6520馈线保护装置 |
5.1.3 全并联AT牵引网RTplus仿真模型 |
5.1.4 实验仿真系统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2.1 单线运行方式 |
5.2.2 复线运行方式 |
5.2.3 全并联运行方式 |
5.2.4 馈线主保护定值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交直流电力系统短路计算方法讨论[J]. 董哲,何炜. 电工电气, 2022(01)
- [2]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短路故障分析[J]. 何芳. 滨州学院学报, 2021(04)
- [3]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短路计算[D]. 李武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含分布式光伏电源配电网故障分析和保护研究[D]. 王德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交直流电力系统几种关键电气指标计算方法研究[D]. 何炜.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6]一种基于电力系统大规模数据集的并行计算方法[J]. 陈州,孙超.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1(02)
- [7]一种电网等值分解及短路计算新方法[J]. 张武洋,李籽良,李永照,陈哲,牛雪朋.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0(14)
- [8]双馈式风电场短路计算及保护整定优化研究设计[D]. 杨伟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1)
- [9]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及其辅助决策研究[D]. 朱广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AT牵引网五导体等值模型与保护定值优化研究[D]. 高强.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