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潘家口抽水蓄能机组在线非电量监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范道芝[1](2019)在《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分析及结构改进研究》文中认为混流式水轮机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水轮机型式,随着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大,对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水轮发电机组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水力、机械、电磁因素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振动,严重时可能危及电站安全运行和电网稳定。本文针对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偏大实际情况,机组在试验水头下0-210MW负荷段顶盖存在强烈振动,水平、垂直振动幅值达400μm以上,如机组长时间在低负荷段运行,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可能导致顶盖等设备损坏,从而引发事故;为了研究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分析研究了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偏大原因,通过对水轮发电机组进行稳定性试验,测试并分析顶盖振动、尾水压力脉动等数据,分析研究得出顶盖刚度不够是影响顶盖振动值偏大的主要原因,另外水力振动与顶盖振动偏大也有一定关联性。其次,为解决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偏大问题,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顶盖刚度、强度及固有频率进行分析研究,对顶盖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增加顶盖刚强度,同时还开展对影响顶盖的其他辅助措施进行研究。通过对机组原型试验观测及改进研究,制订出了一整套的消减顶盖振动综合治理优化方案,包括新顶盖结构改进、顶盖加固结构改进、补气管改进及顶盖螺栓预紧力矩复核调整等等。为进一步验证采取实物改造后效果,再次对水轮发电机组进行了稳定性试验,通过测试及分析,机组采取新顶盖结构改进及顶盖加固结构改进等措施后效果较好,有效消减了顶盖水平、垂直振动值,为水轮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对类似水轮机顶盖的结构设计及振动偏大制定消减措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王芳芳[2](2019)在《超声波测流的误差控制及其LabVIEW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轮机的效率是水电经济运营的重要指标,其数值即使0.1%的提升,也能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对水轮机进行效率测试试验除了能掌握机组运行情况,还便于及时对运行做出调整,以尽可能保证其在高效率区域工作。而流量测量是效率试验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最难进行的项目,其准确性对效率试验测试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且测量精度及误差构成尚无有效的校验方法。本文以水力机组效率试验基本原理及方法入手,重点针对其中的流量测量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取时差法超声波测流方式来进行研究。通过推导该方法下的流量公式发现其误差与管道内径D、声路角θ、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c及流量系数K有关,因此根据影响因素建立了测流误差描述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流量测量理想系统来进行误差分析的量化方法,分析了各项参数测量误差对系统综合误差的影响,针对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相关控制方法,并对系统综合误差的控制进行了分析。在明确整个机组效率试验过程的基础上,采用测试系统与计算机计算相结合的虚拟器来为水力机组的效率测试提供平台。在此基础上借助LabVIEW相关平台建立一套基于超声波测流法的水轮机效率测试系统。最后,根据效率试验结果对提出的超声波测流方法的误差控制进行了验证,并初步证明其可行性,为后期超声波流量计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而效率测试的开发和运用对于水利资源的利用、水电厂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实现发电机组及电网更好地运行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胡开良[3](2016)在《灾后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现生产现场的综合自动化已成为水电行业的发展方向,“无人值班”、“梯级调度”是当今水电发展的必然趋势。渔子溪水电站特别是在遭受5.12大地震及特大泥石流灾害影响后,监控系统出现了兼容性差、机组供水、油压监控准确性降低,系统误报率高,部分监控功能不能实现,机组调速效果变差,以及球阀、高/低压气机监控缺失等问题。同时,由于渔子溪水电站新老设备共同运行、机组运行环境苛刻且特殊,电站承担调峰任务的同时还需适应多种运行工况,如监控系统不能及时判断或排除以上故障,不仅会增加运行人员负担,还会影响电站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严重的人身、设备安全事故。根据电站实际情况,考虑投资成本、运行人员水平等因素,拟定在原有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以期达到监控系统的匹配最优化及提高监控准确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渔子溪水电站的现有监控系统的情况,提出了一套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的监控系统改造方案。电站在受灾后形成了独特运行环境及运行工况,论文通过分析该电站厂站层及现地控制层对监控功能的需求(如系统通信、人机接口、安全运行及监测等),设计了厂站层与现地层结构改造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厂站层、现地控制层硬件的选型工作。文章分析对比了现代水电站常采用的双星型、双环型组网方案优缺点,设计了一套采用双星型结构的网络改造方案并完成布网搭建工作。其次,通过分析渗漏/检修排水装置、球阀油压装置及高/低压气机监控等装置出现的监控缺失及误报率高等问题,完成测量变送器改造选型工作,并根据所选设备的性能对调速器油压、高/低压气罐压力、机组轴承温度等参数的设定与修订,同时完成各测量设备与LCU的具体连接改造工作。然后,针对渔子溪水电站机组转速控制效果不理想,调节精度降低的问题,通过剖析水轮机调节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动/静态特性,建立了引水系统、发电机、水轮机的数学模型,并完成水轮机调节系统的Simulink建模与仿真工作。文章设计了一套针对水轮机调节系统的开机流程、有水实验,完成现场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通过现场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出模型的调节效果优于现有设备的调节效果。通过对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试运行,渔子溪水电站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改造前的水平,监控系统稳定性、监控范围及效率得以提高,系统误报率降低。该系统可供同类型灾后高水头水电站在进行监控系统改造设计时参考。
乐嘉萍[4](2012)在《水电厂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电力系统生产常规的控制手段与原始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电力工业的需要。水电站由于其生成过程所具有的特点及现代水电站的规模庞大,使得提高水电站自动化水平变得非常必要,由此便产生了当代水电厂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结构和模式,结合水电厂监控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水电厂的特点,在对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实现方法。本文以某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和实现为研究对象,针对水电厂运行特点,研究了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通过分析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式,现场控制单元以及通信系统的发展情况,设计了与水电厂相适应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该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开放式系统、分层分布式结构,系统由电厂控制级和现地单元控制级(LCU)构成。在对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系统的主用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研究。
黎冠[5](2008)在《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其关键控制设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电资源是清洁无污染的绿色能源。我国地域广阔,水电资源尤其是中小水电资源蕴藏丰富。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大型水电站得到充分开发之后,已建和在建的中小型水电站数量众多,为提高其技术和管理水平,研制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势在必行。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对水电站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的关键设备,涉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计算机图形、数字电子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式、网络通讯系统的结构以及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结构模式,根据水电站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要求,对中、小型水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和结构配置。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的体系结构,将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分为电站控制层和现地控制单元两层。采用百兆光纤快速以太网进行电站级主控设备与现地控制单元主控设备之间的通讯;采用PROFIBUS DP现场总线进行现地控制单元中的主控设备(可编程控制器(PLC))与其它现地设备之间的通讯。针对LCU在水电站监控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设计了水力发电机组操作流程及LCU人机界面,并在功率调节模块中引入单神经元自适应PID功率调节器,提高了水力发电机组功率调节的智能化水平。系统在功能及软、硬件配置上均达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向帅[6](2007)在《面向运行人员的机组状态可视化监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响应国家“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口号,越来越多的水电厂安装了实时状态监控系统,实现对水电机组特征参量的在线监控,大大提高了电厂自动化水平。然而现有的监控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监测信息不够全面,表现手段不够丰富,设备性能评价不够直观等给运行人员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本论文正是针对这样一种实际需要,结合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电厂“最优维护信息系统”项目,进行面向运行人员的机组运行状态可视化监测与分析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对运行人员的职责和对机组状态表现手段的需求、设备性能评价的需求、监测软件的需求进行分析,阐述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及其意义。2.介绍了可视化技术以及Flash技术,阐述运用Flash技术对机组状态进行监测的理由,同时介绍了Flash技术用于机组状态可视化监测的实现原理和实现过程。3.阐述了机组运行状态分析和设备性能评价的思路及意义,详细介绍了顶盖排水系统和技术供水系统状态量指标量的计算方法以及系统故障分析方法。4.介绍了最优维护信息系统中控室终端的设计思路、设计并开发了软件的结构模块和功能模块,同时对软件的各项功能进行具体说明。
刘国民[7](2007)在《基于多平台的水电站监测与故障诊断软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水电在电力系统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及单机容量的增大,大型水电站和机组的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的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障诊断相关研究技术的发展,状态检修的实施,水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的提高,是水电发展的迫切需要。水电站监测故障诊断系统属于上位机部分,其软件设计及程序运行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密不可分。而在目前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水电站监测故障诊断软件采用的操作系统将仍然是UNIX,Windows、Linux三大主流操作系统长期并存的局面。因此,能够兼容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的水电站监测故障诊断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极为重要。本文对水电站监测故障诊断的目的、意义和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对水电站监测故障诊断的内容和原理进行了探讨,对其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从当前水电站监测故障诊断系统多平台共存的现实情况入手,通过对三大主流操作系统及相关开发语言工具的分析和比较,引入Qt这种新型的程序开发工具包,将其应用到水电机组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中,初步完成了对水电站监测故障诊断系统实时库和知识库的设计,实现了数据分析、故障诊断、断路器状态检修报警等功能,克服了操作系统之间的不兼容性,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跨平台能力。
安丽芳[8](2006)在《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及振摆监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水电站各种设计技术的分析,结合海甸峡水电站的实际情况,系统阐述了构建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论述了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和水轮发电机组在线诊断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监控系统和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并对监控系统的内容做了讨论和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内容,阐述了监控模式并对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方案进行了选择,其中包括网络的选择和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与此同时也介绍了监控系统的功能和硬件配置,其中包括厂级控制层,现地控制层配置,网络系统设计和公用控制单元LCU的功能设计。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与此同时,对水电站机组顺序控制(开机,停机)进行了着重的设计。 在水轮发电机振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振动特征,给出了水轮发电机组的振源以及水轮发电机组部分振动故障的特征。将系统应用到海甸峡水电站机组,对机组状态进行了诊断,这些结果对电站的检修和运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王军辉[9](2004)在《黑河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小型水电站是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能源建设。国内大中型水电站应用计算机监控已很普遍,但小型水电站由于具有现场信号简单,经济条件有限等特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就具有其特殊性。 本文以黑河水电站为对象,既参考了大中型水电站的计算机监控模式和过程生产中的微机控制,又充分考虑到小型水电站的运行特点,对小型水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基本要求、结构配置及实现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主要阐述了黑河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模式、结构配置的选择,并进行了黑河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和现地控制单元的设计。计算机网络采用100Mbps快速以太网,现地控制单元采用目前应用较广且可靠性很高的QUANTUM PLC和MB+现场控制网络,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对于在现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电磁干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应用效果良好。
郭艳艳[10](2004)在《龙洞电厂监控系统方案设计及其LCU研制》文中认为随着微处理机技术和局域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深入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同时由于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水电工程开发,迫切需要更为先进和可靠的控制系统去操作日趋复杂的控制设备,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丰富的软硬件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充分结合提供了具体的对象。由此便产生了当代的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 本文首先从我国水电厂自动化发展概况入手,分析了我国水电厂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水电站自动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接着讨论了当今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式:以计算机在控制中的作用划分,可分为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CASC),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CBSC),计算机和常规设备并存的监控系统(CCSC);以控制的方式划分,有集中式监控系统,功能分散式监控系统,分层分布式监控系统,全分布全开放式监控系统。同时从水电实际生产过程的特点来讨论合适的控制方式。 文中还介绍了龙洞电厂的实际情况和据此所作的规划设计,介绍了本系统中最具特色最为核心的硬件基础——可编程序控制器。可编程序控制器以其高可靠性和灵活性深受用户欢迎。 机组LCU是监控系统中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文中讨论了龙洞电厂机组LCU的功能和结构,主要配置以及说明,软件设计思想,主要控制回路设计,测频技术及转速继电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抗干扰技术等。 最后就人机联系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人机联系的基本要求作了介绍,在人机界面的设计中离不开系统软件的应用,文中就计算机监控软件,即通用的工业过程控制软件组态王6.0的功能以及在龙洞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作了介绍。 本文力求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二、潘家口抽水蓄能机组在线非电量监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潘家口抽水蓄能机组在线非电量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分析及结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电站及水轮发电机组概述 |
1.1.1 水电站概述 |
1.1.2 水轮机发电机组概述 |
1.2 龙开口电站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情况 |
1.2.1 水轮机设计情况 |
1.2.2 发电机设计情况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背景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研究动态及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轮机顶盖简介及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理论概述 |
2.1 水轮机顶盖简介 |
2.2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理论概述 |
2.2.1 机械振动 |
2.2.2 电磁振动 |
2.2.3 水力振动 |
2.3 机组振动故障识别与诊断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思路及试验研究 |
3.1 机组投产前水轮机顶盖振动情况分析 |
3.2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思路 |
3.2.1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思路概述 |
3.2.2 顶盖结构改进及优化补气措施简述 |
3.3 水轮机顶盖结构改进前振动测试与分析 |
3.3.1 水力机组稳定性测试仪器与测量方法 |
3.3.2 测试设备的现场布置 |
3.3.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顶盖振动偏大原因及消减措施效果预测 |
3.4.1 顶盖振动偏大原因分析 |
3.4.2 顶盖振动消减措施效果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方案研究 |
4.1 顶盖结构改进方案 |
4.1.1 顶盖结构改进设计 |
4.1.2 顶盖结构改进方案刚强度及固有频率研究 |
4.2 补气方式优化设计 |
4.3 顶盖螺栓预紧力矩复核调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效果实测与分析 |
5.1 新顶盖结构试验数据测定与分析 |
5.2 顶盖加固结构及补气管改进后试验数据测定与分析 |
5.3 顶盖振动消减效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超声波测流的误差控制及其LabVIEW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引言 |
1.3 本研究背景和目的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1 国内现状 |
1.4.2 国外现状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参数 |
2.1 引言 |
2.2 水轮机效率测量的原理 |
2.3 发电机有功功率的测量 |
2.3.1 发电机有功功率的测定方法 |
2.3.2 发电机有功功率测定的遵循条件 |
2.4 水轮机水头的测量 |
2.5 水轮机流量的测量 |
2.5.1 流量测量方法 |
2.5.2 本系统测量方法—超声波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法流量测量介绍及其误差控制 |
3.1 引言 |
3.2 时差法超声波流量计工作原理 |
3.3 理想系统的提出 |
3.4 单因素误差分析 |
3.4.1 管径误差 |
3.4.2 声路角误差 |
3.4.3 声速误差 |
3.4.4 流量系数K造成的误差 |
3.5 主导因素修正 |
3.5.1 声路角误差修正 |
3.5.2 K值的修正 |
3.6 系统误差控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abVIEW综合测试系统 |
4.1 虚拟仪器的概述 |
4.2 测试系统构成 |
4.3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4.3.1 硬件构成、性能及特点 |
4.3.2 硬件系统要求 |
4.3.3 数据采集器 |
4.4 数据采集系统与上位机软件的USB口通信 |
4.5 测试系统测试应用 |
4.5.1 本系统试验流程和主界面 |
4.5.2 实验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硕士阶段参与项目情况 |
(3)灾后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水电厂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水电厂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灾后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现状及改造原则 |
2.1 渔子溪水电站简介 |
2.2 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现状 |
2.3 电站监控系统改造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监控系统结构改造 |
3.1 现有监控系统现状 |
3.2 监控系统改造要求及总体结构改造 |
3.3 厂站层与现地层功能需求分析 |
3.4 系统网络结构改造与搭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控系统硬件改造 |
4.1 系统硬件改造必要性 |
4.2 现场测量变送器选型与搭建 |
4.3 厂站层硬件改造与功能实现 |
4.4 现地层硬件改造与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轮机转速调节系统改造 |
5.1 水轮机转速调节系统改造必要性 |
5.2 水轮机转速调节系统建模 |
5.2.1 引水系统数学模型 |
5.2.2 混流式水轮机数学模型 |
5.2.3 发电机数学模型 |
5.2.4 调速器调节模块 |
5.2.5 水轮机调节系统数学模型 |
5.3 实验验证与仿真 |
5.3.1 开机流程仿真 |
5.3.2 空载频率扰动仿真 |
5.3.3 单机负荷扰动与甩负荷仿真 |
5.4 现场应用 |
5.4.1 开机流程实验 |
5.4.2 有水实验 |
5.4.3 现场实验效果与仿真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4)水电厂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电厂自动监控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
1.2 水电厂自动监控系统的分类 |
第2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
2.1 监控系统自动管理发电生产的要求 |
2.2 数据采集与运行管理 |
2.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2.2 安全监视及事件报警 |
2.2.3 电厂运行指导 |
2.3 控制与调节 |
2.3.1 控制与调节 |
2.3.2 自动发电控制(AGC) |
2.3.3 自动电压控制(AVC) |
2.4 记录与管理 |
2.4.1 统计记录及生产管理 |
2.4.2 自诊断和冗余切换 |
2.4.3 在线技术管理 |
第3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配置及性能要求 |
3.1 上位机部分配置及要求 |
3.1.1 人机接口 |
3.1.2 数据收集和处理 |
3.1.3 控制功能 |
3.1.4 通信功能 |
3.2 现场控制单元(LCU)部分 |
3.2.1 LCU 的功能 |
3.2.2 配置原则 |
3.2.3 LCU 的控制方式 |
3.3 网络连接的配置与要求 |
第4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具体实施 |
4.1 硬件配置及基本功能分配 |
4.1.1 龙凤电厂监控系统综述 |
4.1.2 LCU 的主要功能 |
4.1.3 双 CPU 的 PLC 冗余方案 |
4.1.4 PLC 冗余结构硬件系统构成 |
4.1.5 软件实现 |
4.2 软件配置 |
4.3 节点与数据库管理功能 |
4.3.1 各宿主节点软件功能分配 |
4.3.2 实时数据库管理功能 |
4.4 AGC 与数据控制 |
4.4.1 AGC 控制 |
4.4.2 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5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压油装置的自动控制 |
5.1 压油装置控制功能要求 |
5.2 压油装置原理图及流程框图 |
5.3 PLC 控制程序及其变量表 |
5.3.1 对应变量 |
5.3.2 压油装置自动控制 PLC 程序 |
第6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机组自动开、停机顺控流程 |
6.1 开机过程流程框图 |
6.2 变量表及自动开机 PLC 控制程序 |
第7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机组事故处理流程 |
7.1 机组事故处理流程框图 |
7.2 事故变量表及处理 PLC 控制程序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5)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其关键控制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自动发电控制(AGC) |
1.3.1 AGC 数学模型 |
1.3.2 AGC 负荷分配原则 |
1.3.3 AGC 控制系统的约束条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技术指标 |
2.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的结构设计 |
2.2.1 网络的拓扑结构 |
2.2.2 网络通信介质的选择 |
2.2.3 网络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
2.2.4 网络通信结构的选择 |
2.3 中小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模式的确定 |
2.4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的具体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组LCU 的设计 |
3.1 机组LCU 简介 |
3.1.1 机组LCU 的功能 |
3.1.2 机组LCU 的结构模式 |
3.2 机组LCU 的冗余结构设计 |
3.2.1 控制器冗余 |
3.2.2 软冗余 |
3.2.3 电源冗余 |
3.2.4 输入输出冗余 |
3.3 机组LCU 的主要控制设备 |
3.3.1 可编程控制器选型原则 |
3.3.2 监控点数的确定 |
3.3.3 机组LCU 的硬件配置 |
3.4 机组LCU 其他设备的配置 |
3.4.1 人机接口设备 |
3.4.2 测速装置的选择 |
3.4.3 测温装置的选择 |
3.4.4 同期装置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组LCU 的控制程序开发 |
4.1 机组运行状态的判断 |
4.2 机组顺序控制流程设计 |
4.3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功率调节 |
4.3.1 单神经元PID 自适应控制器原理 |
4.3.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 功率调节 |
4.4 机组LCU 顺序控制功能的实现 |
4.4.1 编程方法的基本分类 |
4.4.2 机组LCU 结构化编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接口(HMI)的设计 |
5.1 人机接口简介 |
5.2 人机界面的功能要求 |
5.3 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 |
5.3.1 监控主画面的设计 |
5.3.2 机组运行状态的监视 |
5.3.3 机组控制功能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面向运行人员的机组状态可视化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机组状态监测的内容及意义 |
1.3 相关课题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意义 |
2 运行人员职责及需求分析 |
2.1 运行人员职责分析 |
2.2 运行人员需求分析 |
2.2.1 对机组运行状态表现手段的需求 |
2.2.2 对机组运行状态分析评价的需求 |
2.2.3 对机组运行状态监测软件的需求 |
3 面向运行人员的机组状态可视化监测 |
3.1 可视化技术使用的必要性及研究内容 |
3.2 Flash 用于机组状态监测的技术研究 |
3.2.1 Flash 技术介绍 |
3.2.2 网络通讯方式介绍 |
3.2.3 用于可视化监测的Flash 与网络交互技术 |
3.3 Flash 技术用于机组状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
3.3.1 通讯健壮性机制 |
3.3.2 安全可靠性机制 |
3.3.3 实时性机制 |
3.3.4 仿真性机制 |
3.3.5 实现流程 |
4 面向运行人员的机组状态分析方法研究 |
4.1 机组运行状态分析思路及意义 |
4.2 顶盖排水系统运行状态分析 |
4.2.1 顶盖排水系统工作原理及意义 |
4.2.2 顶盖排水系统状态分析内容及计算方法 |
4.2.3 故障分析 |
4.3 技术供水系统运行状态分析 |
4.3.1 技术供水系统工作原理及意义 |
4.3.2 技术供水系统状态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
4.3.3 故障分析 |
5 最优维护信息系统中控室终端的设计与开发 |
5.1 软件开发的总体思路 |
5.1.1 软件开发工具 |
5.1.2 数据库访问技术 |
5.2 中控室工作站机组状态监测软件实现 |
5.2.1 系统结构 |
5.2.2 软件模块开发 |
5.3 软件的功能应用 |
5.3.1 全厂概览功能单元 |
5.3.2 重要信息功能单元 |
5.3.3 实时信息功能单元 |
5.3.4 曲线显示功能单元 |
5.3.5 报表显示功能单元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多平台的水电站监测与故障诊断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水电站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
2.1 引言 |
2.2 水电站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内容 |
2.3 水电站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故障诊断系统的跨平台技术 |
3.1 概述 |
3.2 操作系统分析与比较 |
3.3 故障诊断系统采用跨平台技术的意义 |
3.4 跨平台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跨平台的故障诊断系统分析 |
4.1 概述 |
4.2 故障诊断系统 |
4.3 故障诊断流程图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5 基于跨平台的水电站监测与故障诊断软件的实现 |
5.1 概述 |
5.2 实时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5.3 知识库的设计与实现 |
5.4 数据分析诊断功能的实现 |
5.5 故障诊断功能的实现 |
5.6 断路器的状态检修报警 |
5.7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
5.8 本章小节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及振摆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
1.2.2 国内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 |
1.2.3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展望 |
1.2.4 在线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2.5 在线监测技术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内容 |
2 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海甸峡水电站的基本情况 |
2.1.1 海甸峡水电站概况 |
2.1.2 海甸峡电站与电力系统的联接 |
2.1.3 海甸峡水电站的电气主接线 |
2.2 海甸峡计算机监控系统组成 |
2.3 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目标、要求和结构模式 |
2.3.1 目标和要求 |
2.3.2 监控系统结构模式介绍 |
2.3.3 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2.4 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 |
2.4.1 基本功能 |
2.4.2 厂站控制级功能设计 |
2.5 监控系统硬件选择及配置设计 |
2.5.1 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配置 |
2.5.2 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具体配置 |
3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1 概述 |
3.1.1 基本软件 |
3.1.2 应用软件 |
3.2 监控系统基本软件 |
3.2.1 数据类型及数据流向 |
3.2.2 监控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 |
3.2.3 监控系统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 |
3.2.4 软件主要功能界面 |
4 水轮发电机组顺序控制设计 |
4.1 水轮发电机组顺序控制的核心装置 PLC |
4.1.1 可编程控制器PLC概况 |
4.1.2 PLC的特点 |
4.2 自动开机控制 |
4.3 自动停机控制 |
4.4 事故停机和紧急停机控制 |
5 水电厂振摆在线监测系统 |
5.1 水轮发电机组振摆监测理论 |
5.1.1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理论 |
5.1.2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分类 |
5.1.3 水轮发电机组的振源介绍 |
5.2 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典型分析方法 |
5.3 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
5.4 系统的硬件设计 |
5.5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9)黑河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1.1 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
1.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的内容和意义 |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概况 |
1.4 小型水电站的自动化要求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金盆水利枢纽概述 |
2.2 黑河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2.3 黑河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技术指标 |
3.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与配置 |
3.1 监控系统功能 |
3.2 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 |
4.现地控制单元(LCU) |
4.1 概述 |
4.2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
4.3 现地控制网络的设计 |
4.4 LCU的功能及结构设计 |
4.5 主要程序设计 |
4.6 LCU电源系统设计 |
5.监控系统抗干扰设计 |
5.1 干扰的主要来源 |
5.2 现场采取提高抗干扰能力的主要措施 |
6.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工程实践 |
(10)龙洞电厂监控系统方案设计及其LCU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我国水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
1.4 水电厂自动化 |
1.4.1 水电能源的优点 |
1.4.2 水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意义 |
1.4.3 水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及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 |
2.1 水电站的分层结构 |
2.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
2.2.1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内容 |
2.2.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任务 |
2.3 水电厂控制系统的模式 |
2.3.1 水电厂控制系统的分类 |
2.3.2 各种模式的特点 |
第三章 龙洞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龙洞电厂概况 |
3.2 计算机监控系统原则 |
3.3 龙洞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简介 |
3.3.1 系统结构图 |
2.3.2 结构说明 |
3.3.3 电站控制中心系统配置 |
3.3.4 系统软件 |
3.3.5 系统功能 |
第四章 龙洞电厂监控系统机组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研制 |
4.1 概述 |
4.2 龙洞电厂机组LCU的功能和结构 |
4.2.1 机组LCU的功能 |
4.2.2 机组LCU的结构 |
4.3 可编程序控制器 |
4.3.1 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概况 |
4.3.2 PC的基本组成部分 |
4.3.3 PC的扫描工作原理 |
4.4 机组LCU的主要配置以及说明 |
4.4.1 机柜内部配置 |
4.4.2 主要硬件的说明 |
4.5 龙洞电厂机组LCU的软件设计思想 |
4.6 机组LCU主要控制回路设计 |
4.6.1 开机过程设计 |
4.6.2 停机过程设计 |
4.7 测频技术及转速继电器 |
4.7.1 测频信号的引入 |
4.7.2 测频方法 |
4.7.3 测频装置 |
4.8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
4.8.1 数据采集 |
4.8.2 数据处理 |
4.9 抗干扰技术 |
第五章 人机联系 |
5.1 人机联系概述 |
5.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人机联系的特殊性以及基本要求 |
5.2.1 人机联系的特殊性 |
5.2.2 人机联系的基本要求 |
5.3 系统软件的选择以及应用 |
5.3.1 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的选择 |
5.3.2 画面开发 |
附图 |
第六章 结论与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趋势 |
6.1 结论 |
6.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趋势 |
6.3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潘家口抽水蓄能机组在线非电量监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分析及结构改进研究[D]. 范道芝.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超声波测流的误差控制及其LabVIEW应用[D]. 王芳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灾后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研究[D]. 胡开良.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4]水电厂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乐嘉萍.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5]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其关键控制设备的研究[D]. 黎冠. 天津理工大学, 2008(03)
- [6]面向运行人员的机组状态可视化监测与分析[D]. 向帅.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7]基于多平台的水电站监测与故障诊断软件研究[D]. 刘国民.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8]海甸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及振摆监测[D]. 安丽芳.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6)
- [9]黑河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王军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04(02)
- [10]龙洞电厂监控系统方案设计及其LCU研制[D]. 郭艳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