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改进违纪款项的收缴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韩建柱,刘利香[1](1995)在《应改进违纪款项的收缴方式》文中提出应改进违纪款项的收缴方式韩建柱,刘利香审计机关所查出的违纪问题应该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处理:一种是违纪后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后果的,即属于违规的范围,可责成其进行调帐或归还原资金渠道等;一种是侵占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等,可把违纪款项收缴财政;一种是造成了严...
张柱[2](2014)在《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在当今学术界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如何对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进行评价,是Y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站在研究者的视角,对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紧接着进行相关文献的综述,并提出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其次,对Y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内部控制活动现状进行描述。再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结合Y公司经营特点,确定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指标,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综合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和权重得出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再从评价结果的分析中找出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最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结合Y公司的经营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整体上看是有效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销售业务执行不到位、业务外包流程操作不合规、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和资产管理效率低下。针对这四个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包括建立销售业务监督机制、加强业务外包流程监控力度、明确工程项目工作职责和更新固定资产管理技术。这对提高Y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保证Y公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对其他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的评价提供一些借鉴。
郭亚娟[3](2016)在《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内部控制也越来越重要,内部控制旨在提高各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制约滥用权力,保证资金使用公平公正,杜绝浪费,从而实现战略目标。随着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的逐渐增强,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现状来看,很多行政单位无法完全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仅仅是将相关理论硬搬到制度建设中,导致有些单位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造成了内部控制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统称为规范)为理论基础,在对内部控制内涵及发展演变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并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包含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和评价与监督。在此基础上,本文以XX检察院涉案财物为例,在对XX检察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调研时,通过翻看案件,实地查看涉案财物保管仓库状况,对办案人员进行询问以及重点追踪李**案件涉案财物整个流程对涉案财物内部控制了解的基础上,依据《规范》,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四个方面分别对XX检察院涉案财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内控环境薄弱、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滞后、信息和沟通不畅、涉案财物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和缺乏评价与监督体系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重点领域风险和问题,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的优化与构建的建议,具体包括加强对涉案财物内部控制的重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强化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加强涉案财物信息与沟通建设,建立内外部畅通沟通渠道;强化XX检察院取得、处置涉案财物的控制审批;加速推进现代化赃物库建设,加强涉案实物资产保管控制;建立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外部监督体系,确保权力得到有效监督,从而全面提高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建设,也对其他检察机关涉案财物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
张民侠[4](2010)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森林可持续经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标准和目标的制定、技术的提高、政策的保障等方面都有比较多的研究,但对如何建立规范高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较少。本文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以现代林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现代产权理论、自然资源法理论为基础,采用历史文献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系统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依法治林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发展的前提,是维护生态安全、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措施之一,必须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各种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好林区的社会治安秩序。(2)临安是我国最早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试点区域之一,在保障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及执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对构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通过研究,指出我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方面存在立法目标、原则与现代林业发展的形势结合度不高;立法的层次较低;立法思想过多地注重了森林作为自然体的价值,没有考虑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对法律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影响力较低,公众参与力低;在物证鉴定方面机构不健全,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法律条文中规定较少等问题。(4)通过研究,指出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方面存在执法者数量不足;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偏低;执法机构不健全,各机构之间协调性不够,职能划分不清;存在政府干预、执法腐败现象;存在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现象;执法经费及设备保障不足;执法监督机构不健全,执法监督队伍业务水平不高,执法监督依据不完善等问题。(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牢固树立依法治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实行政企分开、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持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法律的宣传和全民参与力度;进行有效、严格地执法,加大执法监督;加强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和生态变化情况,为政府决策、社会咨询、公众服务提供准确信息。(6)提出从林木种苗、植物检疫、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森林采伐、林地管理、森林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权属管理、森林认证等方面构建完备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强调更新立法理念,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想,注重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形势、新需要,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7)提出了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刑事执法、执法监督的具体对策,强调要改变执法理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者的水平,掌握执法技巧;健全执法机构,实行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突出执法主体资格的合法性,防止法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监督效率;加强执法质量考核,完善考评标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提高执法者的积极性。(8)研究了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的司法鉴定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应根据具体案情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提高鉴定的精度,统一鉴定标准并写入法律条文中。建议成立各级森林案件司法鉴定机构,提高鉴定结果的权威性。(9)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分析法分别对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用建立的模型对实证区和全国的林业法律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
王锐[5](2003)在《税收不遵从的识别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税收的产生,纳税人的税收不遵从行为也如影随形、相伴左右。为了减少由于税收不遵从造成的税收流失,学术界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对税收不遵从的原因、特征及对策都进行了不少探索。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从税务机关的角度出发,首先对我国企业纳税人的税收遵从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其次针对我国税务稽查机关目前应对纳税人税收不遵从所采取的稽查人工选案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然后运用统计判别分析原理对企业纳税人的税收不遵从情况进行了判别分析,最后对不诚实申报的纳税人可能使用的逃税手法进行了识别尝试。 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第二章为国外税收稽征及税收遵从的状况简介,总结了这些国家税收征管与稽查的经验,指出这些经验与措施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而从我国税务机关的角度出发,提高税务稽查水平这一举措的涉及面相对较小从而协调难度也较小,是一项投入小而见效快的可行措施。 第三章从税务机关的角度对我国目前企业纳税人的税收遵从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税务稽查人员的问卷调查和税务部门的统计数据得出了目前企业纳税人的整体逃税比例在50%左右的结论,并对纳税人税收遵从状况的一些特征如逃税决策的影响因素、逃税决策的关键影响人等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对逃税行为的惩罚率低是影响纳税人逃税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而在实践中由于税收法规的模糊性、税务执法的公平性要求以及税务稽查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导致提高惩罚率并不是税务机关首选的反逃税可行措施。 第四章介绍了税务稽查选案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介绍了峰值分析法、判别分析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专家系统方法等主要稽查选案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就国内外文献中对这些方法的实证应用进行了说明。 第五章通过对税务稽查人员的问卷调查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目前人工选案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联系目前人工选案的准确率不到50%的事实,指出人工选案方法中权重最高的几个常用定量指标如税收负担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等由于已受到了不诚实纳税人的较多关注因而识别能力较弱,建议今后人工选案的指标应转向目前尚不甚引人注意而识别能力又较强的指标如存货周转率等,而人工选案中的定性指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后作为计算机选案的备选识别变量。 第六章主要利用SPSS10.0软件的判别分析功能对税务部门提供的增值税的逃税与不逃税两类企业纳税人的申报指标进行了判别分析,首先选择了19项识别变量,然后在不区分行业类型的判别分析后又进行了细分行业后的判别分析,判别结果证明恰当地进行行业细分建立不同行业的判别函数的确可以提高判别的准确率,并且,当行业的经营范围呈越来越窄、生产经营的对象也越来越明确单一时,行业的逃税判别函数的准确率也越来越高,意味着当行业中所包括的企业的共同特性越多,表现在逃税与不逃税两类总体上的识别变量的数字特征会越显着,从而进行判别函数的分析会更有效。因此,如果有足够的分行业样本数据来建立不同行业类型的逃税判别函数,判别分析方法可以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第七章在前一章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被软件判别为逃税类的企业纳税人进行增值税逃税手法的识别,主要逃税手法是根据税务部门提供的逃税企业数据浙江大学博卡学位论文归纳出的13种常用逃税手法,根据识别结果,对常用逃税手法的识别尝试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尽可能增大各逃税手法的样本量并且选择分布较为均衡的样本,这样可能会使识别结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八章是结论与展望,主要回顾了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未来可进行的一些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1)从税务机关角度对我国企业纳税人的税收遵从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税务稽查部门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证实了一些其他从纳税人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得出了一些其他研究所没有得到的结论; (2)用层次分析法总结了我国税务稽查机关目前人工选案方法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反映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在人工选案中的不同作用权重,为今后将定性指标引入软件识别模型完成了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3)利用SPSSIO.O软件进行了区分不同行业的诚实申报与不诚实申报企业的判别分析,在初始的19个指标基础上通过逐步筛选建立了分行业的判别函数,证实了行业细分有助于提高选案的识别准确率: (4)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企业纳税人常用的13种增值税逃税手法,并对逃税企业进行了逃税手法识别的尝试,识别结果基本成功,并为下一步提高逃税手法识别准确率指出了可能的方向。
楼丽丹[6](2015)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 ——以A银行浙江省分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给商业银行造成巨额经济损失,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提出新资本协议,正式引入操作风险资本监管,同时提出三种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根据这三种计量方法,国内外学者在操作风险定量分析方面提出了更多详细的度量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及管理框架,并对A银行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A银行浙江省分行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操作风险面临的风险环境,以及A银行浙江省分行所采取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型与数据的分析,并通过A银行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具体案例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强化操作风险控制奠定基础。本文阐述了A银行浙江省分行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得到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为强化A银行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控制提供参考。最后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研究应依托中国国情,从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及完善操作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等几个角度同时入手,提出了几点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相关建议。
任娜[7](2011)在《会计监督对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显着的正外部性,但却同时具有先天的弱质性,这种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支持和保护,财政支农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逐年增加,在提高农民收入、消费和教育水平,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扶贫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合理安排和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充分提高其运行质量和效率,更显迫切和重要。但是,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效果如何?是否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充分、有效地运作?是否达到了支农资金投资的预期目标?是否取得了最大使用效益和最好的使用效果?这些已成为农民、公民、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成为学术界予以关注的问题。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效益是财政对农业各项运行效果的一种客观评价,也是财政支出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则在支农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效果主要是指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应当体现经济效率原则,对于不同的财政支农计划以及具体的资金使用方式、方法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在财政支农资金一定的情况下,使其产出最大化。通过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以期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充分提高其运行效果,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是以狭义会计监督为基础,以国家审计监督为实体,通过审计署的财政支农资金审计对会计资料进行再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从近几年各地对涉农资金审计情况看,在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审批、拨付、使用等资金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基层知情难、配套资金难以到位、专款不专用等,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本文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设立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果评价指标,通过会计监督前后对比,比较该指标的结果,得出会计监督对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的影响,并找到目前会计监督在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改革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监督,避免支农资金运行过程中的违规使用和浪费使用资金的现象,使有限的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大,最终达到优化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提高支出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赵恒[8](2003)在《个人所得税论》文中认为纵观目前世界各国税制,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是许多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主体税种,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税种之一。在国家宏观税收调控,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界也受到高度重视,普遍认为所得税是一种良税,它的地位如何反映了一个税制体系的先进程度。然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增值税的异军突起和80年代以来世界税制改革中降低所得税税率的趋势,不少人对所得税的地位产生了怀疑。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有必要重新认识所得税的地位。本文对个人所得税若干基础理论和政策选择以及制度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分为六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阐述个人所得税的地位及功能定位。第一,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的地位;第二,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分配公平、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稳定经济等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的功能;第三,回顾了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历史演进过程,对中西方个人所得税地位差异进行了分析。自80年代以来,尽管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受到商品税发展的有力挑战,但是其主体税的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尚处于发展阶段。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定位还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要目标。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即无论收入规模,还是调节功能,都受到一定的局限。 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个人所得税的经济影响和效应。第一,分析对家庭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得税对储蓄行为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税收储蓄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大小。第二,分析对投资的影响。对投资成本产生影响的是市场的利率水平和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所得税来抑制投资,也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措施鼓励投资。第三,分析个人所得税与劳动投入的效应。第四,分析个人所得税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第五,分析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 第三部分阐述个人所得税制的原则。首先,分析了税制设计的一般原则,其次,重点对税制模式、税收优惠、税收负担、税收征管等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税制模式选择方面,提出了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水平,还要考虑历史及文化因素对税制模式的影响。在税率设计上要做到公平与效率内容提要原则的权衡。 第四部分为个人所得税制的国际比较。从课税模式、纳税人、课税对象、费用扣除、税率结构、征收管理六个方面对各国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比较。 第五部分提出了个人所得税制优化的目标。在内部优化方面,提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选择中的价值判断标准,应以民法原理、以实际利益归属原则、以实际经济利益主体、以家庭为依据确定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应包括应税收入、免税收入以及附加福利。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确定,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同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可违背国际原则、社会原则和政策原则。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选择包含以下三个方面:起始税率恰当;所得级距跨度宜大,税级档次宜多;边际税率有足够高度。个人所得税外部优化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的协调以及个人所得税外部环境优化的目标。 第六部分分析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缺陷与调整。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大问题不是课征制度本身所形成的不公平问题,而是调节功能低效以及与此相关的征管条件和相关配套条件形成的不公平问题。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点应放在改善影响和制约发挥调节功能的基础条件和配套条件上。结合影响个人所得税功能发挥的主要制度因素分析,提出了个人所得税制内部和外部优化的政策措施。 本文提出了以下富有创意性的观点:第一,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定位只能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要目标。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即无论收入规模,还是调节功能,都受到一定的局限。第二,在税制模式选择方面,提出了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水平,还要考虑历史及文化因素对税制模式的影响。第三,提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选择中的价值判断标准,应以民法原理、以实际利益归属原则、以实际经济利益主体、以家庭为依据确定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第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大问题不是课征制度本身所形成的不公平问题,而是调节功能低效以及与此相关的征管条件和相关配套条件形成的不公平问题。 限于笔者学识,加之时间较仓促,本文只是笔者对个人所得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有许多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疏漏和不当之初,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周东伟[9](2014)在《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铁路投资规模快速大幅提升,铁路局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机构担负着铁路建设的重要责任,直接影响铁路建设的效益;科学、规范、高效的项目管理已成为提高铁路建设效益的必要手段,客观、公平、全面、准确地对项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绩效评价,从整体上掌控项目管理机构的项目综合管理及项目管理机构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总结经验以弥补不足,对提升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管理,部分铁路局已对项目管理机构实施绩效评价,但项目管理机构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系统性研究基本没有,“不乏成功的故事,缺乏成功的理论”,使实际工作缺乏理论指引,致管理者实施绩效评价时遭遇困难.在此背景下,本文进行了项目管理机构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首先归纳总结了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结合作者工作实际对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的内容、重要性、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从项目综合管理及项目管理机构管理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考虑项目管理机构评价的特点,用专家评分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用综合评分法进行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以成都铁路局为例,对建立的指标、权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构建的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结合成都铁路局评价状况给出了相关建议.作者相信该研究一定能给实际工作者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使项目管理机构提升管理水平,提升铁路投资效益,为铁路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陈宁锋[10](2004)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再造》文中指出本文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出发,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规章、岗位责任制、信息沟通和管理报告制度、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制度、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寿内控制度目前的现状。在按COSO报告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五大要素对中国人寿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之后,从如下六个方面提出了中国人寿内控制度再造的设计思路,即内部控制再造目标、内部控制再造原则、内部控制再造的要素、内部控制再造的关键措施、内部控制的设计步骤、内部控制的设计形式。并着重介绍了中国人寿内部控制再造的要素和关键措施。最后以中国人寿收费业务内控流程再造为案例,具体说明了其再造的目标、岗位职责、收费业务流程图、流程的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二、应改进违纪款项的收缴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改进违纪款项的收缴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2)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Y 公司及其内部控制活动概况 |
2.1 Y 公司基本情况及其经营现状 |
2.1.1 Y 公司基本情况 |
2.1.2 Y 公司经营现状 |
2.2 Y 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 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评价及分析 |
3.1 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评价方法选择 |
3.1.1 评价方法概述 |
3.1.2 评价方法选择 |
3.2 Y 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评价 |
3.2.1 确定评价指标 |
3.2.2 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
3.2.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3.3 Y 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
3.3.1 Y 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的评价结果 |
3.3.2 评价结果分析 |
3.4 Y 公司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2 问题的成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 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的改进建议 |
4.1 建立销售业务监督机制 |
4.2 加强业务外包流程监控力度 |
4.3 明确工程项目工作职责 |
4.4 更新固定资产管理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框架 |
1.4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内部控制理论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内部控制理论 |
2.3.1 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演变 |
2.3.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3.3 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目标 |
3 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的调查分析 |
3.1 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方法 |
3.2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
3.3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
3.4 评价与监督内部控制现状 |
4 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 风险评估滞后 |
4.2 信息与沟通不畅 |
4.2.1 信息化技术运用水平低 |
4.2.2 内外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
4.3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
4.3.1 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手续不齐全 |
4.3.2 涉案财物保管不当 |
4.3.3 涉案财物处理不符合规定 |
4.4 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健全 |
5 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的优化与构建 |
5.1 完善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
5.2 加强信息与沟通建设 |
5.3 加强涉案实物资产控制 |
5.3.1 强化涉案财物取得和处置的控制 |
5.3.2 强化涉案财物保管的控制 |
5.4 建立内外部监督体系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相关概念研究 |
1.2.2 基础理论研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实证区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
2.1 临安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
2.1.1 临安市的自然概况 |
2.1.2 临安市的社会经济概况 |
2.2 临安市森林资源概况[30] |
2.2.1 临安植物区系及类型 |
2.2.2 临安市自然保护小区概况 |
2.2.3 临安市的林地资源与森林蓄积 |
2.2.4 临安市森林分布概况 |
2.2.5 临安市森林公园概况 |
2.3 临安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 |
2.3.1 营林生产情况 |
2.3.2 林业科技推广 |
2.3.3 森林认证 |
2.3.4 政策保障措施及成果 |
2.4 临安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现状 |
2.4.1 林木种子及新品种管理方面 |
2.4.2 植物检疫及病虫害防治方面 |
2.4.3 森林防火方面 |
2.4.4 林地管理方面 |
2.4.5 森林采伐管理方面 |
2.4.6 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 |
2.4.7 野生动物保护方面 |
2.5 临安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现状 |
2.5.1 执法队伍方面 |
2.5.2 森林公安执法现状 |
2.5.3 典型案例 |
2.5.4 其他执法机关执法现状 |
第三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1.1 林木种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3.1.2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2.1 森林分类经营相关法律法规 |
3.2.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3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3.1 森林采伐更新相关法律法规 |
3.3.2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4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4.1 生态公益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3.4.2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5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5.1 野生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3.5.2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6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6.1 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3.6.2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7 林地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7.1 林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3.7.2 林地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8 森林权属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8.1 森林权属相关法律法规 |
3.8.2 森林权属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9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9.1 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 |
3.9.2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10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10.1 森林病虫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
3.10.2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11 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11.1 森林防火相关法律法规 |
3.11.2 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12 森林认证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12.1 我国森林认证现状 |
3.12.2 森林认证立法的必要性 |
3.13 其他方面 |
第四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林业执法概说 |
4.1.1 林业行政执法 |
4.1.2 林业刑事执法 |
4.2 林业执法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1 林业执法队伍现状 |
4.2.2 林业执法队伍存在的问题 |
4.3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1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 |
4.3.2 林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
4.4 林业刑事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4.1 林业刑事执法现状 |
4.4.2 林业刑事执法存在的问题 |
4.5 林业执法监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5.1 林业执法监督现状 |
4.5.2 林业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国外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的借鉴与启示 |
5.1 美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
5.1.1 美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
5.1.2 美国森林经营思想和法规的演变 |
5.1.3 美国林业主要法律法规及特点 |
5.2 德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
5.2.1 德国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
5.2.2 德国的林业法律法规 |
5.2.3 德国的林业执法 |
5.3 日本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
5.3.1 日本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
5.3.2 日本的林业法律法规 |
5.4 俄罗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
5.4.1 俄罗斯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
5.4.2 俄罗斯的林业法律法规 |
第六章 建立完备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律保障体系 |
6.1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6.1.1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必要性 |
6.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可行性 |
6.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立法理念 |
6.2.1 立法理念的内涵 |
6.2.2 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新理念 |
6.3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指导原则 |
6.3.1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
6.3.2 生态优先原则 |
6.3.3 协调发展的原则 |
6.3.4 预防为主的原则 |
6.3.5 协同合作的原则 |
6.3.6 公众参与的原则 |
6.3.7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6.3.8 加大经济扶持力度的原则 |
6.4 森林可持续经营各法律关系的协调 |
6.4.1 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协调 |
6.4.2 林业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协调 |
6.4.3 实施法律法规的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 |
6.4.4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社会形势发展的协调 |
6.4.5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现行法律制度的协调 |
6.4.6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协调 |
6.4.7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国际法律的协调 |
6.5 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
6.5.1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的完善 |
6.5.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的完善 |
6.5.3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的完善 |
6.5.4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的完善 |
6.5.5 天然林保护的立法 |
6.5.6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的完善 |
6.5.7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完善 |
6.5.8 林地保护法律的完善 |
6.5.9 森林权属的立法 |
6.5.10 植物检疫法律的完善 |
6.5.11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的完善 |
6.5.12 森林防火法律的完善 |
6.5.13 森林资源监测的立法 |
6.5.14 森林认证的立法 |
第七章 林业司法鉴定技术研究 |
7.1 林业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7.1.1 林业司法鉴定的意义 |
7.1.2 林业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 |
7.1.3 解决问题的对策 |
7.2 涉案林地面积鉴定技术研究 |
7.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2.2 研究的地点与仪器 |
7.2.3 林地面积测量的方法 |
7.2.4 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
7.2.5 结论与讨论 |
7.3 涉案林木材积鉴定技术研究 |
7.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3.2 涉案林木材积测算方法与讨论 |
7.3.3 结论与讨论 |
7.4 涉案野生动植物鉴定问题的思考 |
7.4.1 成立野生动植物鉴定机构 |
7.4.2 野生动植物鉴定中心鉴定的类别 |
7.4.3 野生动植物鉴定流程图 |
第八章 建立规范高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保障体系 |
8.1 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
8.2 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 |
8.2.1 增强执法者的服务意识 |
8.2.2 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
8.2.3 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
8.2.4 建立奖惩等激励机制 |
8.2.5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执法者的责任心 |
8.2.6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
8.2.7 开展岗位大比武活动 |
8.2.8 强化民警的心理健康教育 |
8.2.9 加大对森林公安的宣传力度 |
8.3 建立规范的林业执法体系 |
8.3.1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林业执法工作 |
8.3.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
8.3.3 立法工作要跟上形势的发展 |
8.3.4 解决好执法机构的经费问题 |
8.3.5 完善林业执法体制 |
8.3.6 严格执法程序、时限 |
8.3.7 掌握执法的技巧 |
8.3.8 加强林业法制宣传力度 |
8.3.9 依靠科技支撑,减少对森林的采伐 |
8.4 建立高效的林业执法监督体系 |
8.4.1 建立健全林业执法监督机构 |
8.4.2 健全和完善林业执法内部监督机制 |
8.4.3 加强林业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 |
8.4.4 建立健全法制审核机构 |
8.4.5 突出督察“护法”职能 |
8.4.6 加大打击司法腐败的力度 |
8.4.7 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
8.5 建立科学严格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 |
8.5.1 执法质量考核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
8.5.2 目前林业执法质量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8.5.3 执法质量考核评价工作的完善 |
8.5.4 林业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
8.5.5 林业刑事执法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
第九章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
9.1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的意义 |
9.2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9.2.1 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 |
9.2.2 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 |
9.2.3 影响执法实施的因素 |
9.2.4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9.2.5 林业法律实施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9.3 层次分析评价法 |
9.3.1 层次分析法评价的原理 |
9.3.2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层次框图 |
9.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9.3.4 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
9.3.5 实例分析 |
9.4 基于AHP 与灰色综合评价法 |
9.4.1 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
9.4.2 实例分析 |
第十章 结论与创新 |
10.1 结论 |
10.2 创新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5)税收不遵从的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税务稽查的定义 |
1.2 税收遵从的定义、类型及其衡量 |
1.2.1 税收遵从的定义 |
1.2.2 税收遵从的类型 |
1.2.3 税收遵从的衡量 |
1.3 税收遵从研究对税务稽查的重要意义 |
1.3.1 税收成本与税收遵从成本 |
1.3.2 税收不遵从与税收流失 |
1.4 税务稽查与税收遵从研究在税收学体系结构中的地位 |
1.5 本文体系框架 |
1.6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外税收稽征及遵从的现状研究 |
2.1 美国的税收稽征及税收遵从状况 |
2.1.1 美国的联邦税法体系和立法程序 |
2.1.2 美国的税收征收管理 |
2.1.3 美国的纳税审计 |
2.1.4 美国的税收遵从状况 |
2.1.5 美国的税收成本税收遵从 |
2.2 日本的税收征管及税收遵从状况 |
2.2.1 日本的税收立法体系和立法程序 |
2.2.2 日本的税收征管机构及征管法律体系 |
2.2.3 日本的纳税方式 |
2.2.4 日本加强税收遵从的征管措施 |
2.2.5 日本的税收遵从状况 |
2.3 澳大利亚的税收征管及税收遵从状况 |
2.3.1 澳大利亚的纳税审计 |
2.3.2 澳大利亚加强税收遵从的措施特点 |
2.4 爱尔兰的税收征管及税收遵从状况 |
2.4.1 爱尔兰税务机构职责 |
2.4.2 理解纳税人对税收的看法 |
2.4.3 税务机构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 |
2.4.4 税务机关的影响对象--纳税人 |
2.5 国外税收征管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
2.5.1 完善的税收法制保障 |
2.5.2 全面的税源监控 |
2.5.3 有效的源泉扣缴制度和预付暂缴制度 |
2.5.4 周到的税务咨询、辅导与宣传活动 |
2.5.5 实行区别化的纳税信用等级管理 |
2.5.6 专业化的税务审计 |
2.5.7 严厉的税收惩罚 |
2.5.8 高素质的税务代理机构及政府对其进行的有效管理 |
2.5.9 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
第三章 我国税务稽查及税收遵从的现状研究 |
3.1 相关研究综述 |
3.1.1 我国纳税人税收不遵从的现状 |
3.1.2 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状况 |
3.1.3 我国税收流失的宏观规模研究 |
3.2 征税人眼中的纳税人税收遵从状况(一) |
3.2.1 对税务机关稽查人员的问卷调查 |
3.2.2 调查背景 |
3.2.3 企业纳税人税收遵从情况 |
3.3 征税人眼中的纳税人税收遵从状况(二) |
3.3.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3.3.2 不同分类的征税人对纳税人税收遵从状况的看法 |
3.4 征税人眼中的纳税人税收遵从状况(三) |
3.4.1 纳税人的整体逃税比率 |
3.4.2 不同经济性质纳税人的逃税率排序问题 |
第四章 税务稽查选案的研究文献述评 |
4.1 税务稽查及其基本选案方法 |
4.2 税务稽查的峰值选案法 |
4.2.1 国家税务总局1998年确定的峰值选案方法 |
4.2.2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2002年的峰值分析法 |
4.2.3 钱澄鉴等开发的税务决策支持系统 |
4.2.4 王树岭等开发的税务稽查计算机选案系统 |
4.2.5 峰值分析法的优缺点 |
4.3 判别分析方法 |
4.3.1 利用判别分析方法进行选案的基本思路 |
4.3.2 李选举的税务稽查选案实证研究 |
4.3.3 S IWASAKI和K TONE的选案分析方法 |
4.3.4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的纳税诚实申报识别研究 |
4.3.5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软科学研究所开发的税务稽查选案决策支持系统 |
4.3.6 判别分析法的优缺点 |
4.4 专家系统法 |
4.4.1 专家系统法的原理 |
4.4.2 专家系统方法的优缺点 |
4.5 神经网络方法 |
4.5.1 神经网络选案方法的思路 |
4.5.2 Rebecca C.Wu对逃税识别的研究 |
4.5.3 薛荣芳、魏海鸥、耿博的应税销售额预测模型 |
4.5.4 马庆国等运用神经网络对逃税的识别研究 |
4.5.5 神经网络法的优缺点 |
4.6 国外税务稽查研究的动向 |
4.6.1 纳税准备方式对故意或过失申报违规的影响 |
4.6.2 “隐身”(不进行申报的)纳税人的相关研究 |
第五章 我国税务机关的稽查人工选案实证分析 |
5.1 研究背景 |
5.2 样本与研究方法 |
5.2.1 样本的确定 |
5.2.2 研究方法 |
5.3 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5.3.1 权重计算方法 |
5.3.2 税收负担状况指标的组内权重结构 |
5.3.3 盈利能力指标的组内权重结构 |
5.3.4 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的组内权重结构 |
5.3.5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的组内权重结构 |
5.3.6 纳税申报资料以外指标的组内权重结构 |
5.3.7 反映企业4方面情况的小类指标在纳税申报表内资料分组中的组内权重结构 |
5.3.8 人工选案中纳税申报资料中的指标与纳税申报资料以外的指标的权重结构 |
5.3.9 各基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结构 |
5.4 人工选案方法与稽查实际效果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税务稽查与软件选案(一):逃税的识别 |
6.1 选案方法的介绍 |
6.1.1 研究背景 |
6.1.2 判别分析方法简介 |
6.1.3 判别分析的假设条件 |
6.1.4 距离判别分析和判别函数类型 |
6.1.5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分析软件的介绍 |
6.2 识别变量的筛选 |
6.2.1 待筛选的识别变量 |
6.2.2 识别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 |
6.3 不区分行业类型的逃税判别分析实证结果 |
6.3.1 两类总体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
6.3.2 总体协方差阵的差异性检验 |
6.3.3 二次判别函数的判别结果 |
6.4 按不同行业类型分别建立判别函数的实证结果 |
6.4.1 样本的行业分布结构 |
6.4.2 其他批发业(行业代码6300)的判别分析实证结果 |
6.4.3 其他制造业(行业代码4300)的判别分析实证结果 |
6.4.4 能源、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行业代码6200)的判别分析实证结果 |
6.4.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4100)的判别分析实证结果 |
6.5 判别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小结 |
第七章 税务稽查与软件选案(二):逃税手法的识别 |
7.1 相关研究综述 |
7.1.1 梁朋对纳税人偷逃增值税惯用手法的总结 |
7.1.2 孔银水等总结的增值税逃税手法 |
7.1.3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中的逃税手法总结 |
7.2 企业常用逃税手法现状的实证分析 |
7.2.1 常用逃税手法的确定 |
7.2.2 常用逃税手法在不同时期的运用频率变化 |
7.2.3 不同行业的逃税比率排序 |
7.2.4 不同行业在逃税手法使用频率上的特点 |
7.3 企业常用逃税手法识别的实证分析 |
7.3.1 研究背景 |
7.3.2 常用逃税手法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 |
7.3.3 常用逃税手法识别的实证结果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结论 |
8.1.1 关于我国目前税收遵从情况与税务稽查现状的结论 |
8.1.2 我国税务稽查中人工选案方法实证研究的结论 |
8.1.3 逃税识别的判别分析方法实证结果 |
8.1.4 逃税手法识别的判别实证结果 |
8.2 展望 |
8.2.1 关于提高我国纳税人税收遵从水平的研究 |
8.2.2 关于人工选案方法的改进 |
8.2.3 逃税识别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
8.2.4 逃税手法识别的进一步研究 |
附录 |
参考文献 |
(6)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 ——以A银行浙江省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涵及其特征 |
2.1.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
2.1.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 |
2.1.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来源 |
2.1.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
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及其流程 |
2.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 |
2.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
2.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 |
2.3.1 基本指标法 |
2.3.2 标准法 |
2.3.3 高级计量法 |
3 A银行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现状分析 |
3.1 A银行浙江省分行概况 |
3.2 A银行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控制方法 |
3.2.1 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法的演变 |
3.2.2 A银行浙江省分行实行高级计量法(AMA) |
3.2.3 A银行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工具 |
3.3 A银行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
3.3.1 案例背景 |
3.3.2 业务运营风险监督模型 |
3.3.3 风险监督模型的分类 |
3.3.4 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
3.3.5 分级管理 |
3.3.6 个案剖析 |
3.3.7 效果分析 |
3.4 A银行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控制取得的成效 |
3.4.1 内部控制水平持续提升 |
3.4.2 操作风险的损失得到有效地控制 |
3.4.3 内部案件连续下降 |
3.4.4 外部欺诈损失金额上升 |
3.5 A银行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风控环境建设问题 |
3.5.2 风险识别与评估问题 |
3.5.3 过程控制执行力问题 |
3.5.4 监督检查效力问题 |
3.5.5 信息交流渠道畅通问题 |
4 A银行浙江省分行强化操作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
4.1 培育成熟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 |
4.1.1 做好理念引领 |
4.1.2 加强业务培训 |
4.1.3 加强考核工作 |
4.1.4 开展评优评先工作 |
4.1.5 设立内管人员 |
4.2 完善风险控制制度管理 |
4.2.1 提高过程控制认识 |
4.2.2 发挥合力作用 |
4.2.3 完善制度及流程 |
4.2.4 评估制度有效性 |
4.2.5 提升制度执行力 |
4.2.6 全面跟踪操作风险控制的过程 |
4.3 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及畅通交流 |
4.3.1 健全操作风险监测与自我评估机制 |
4.3.2 探索建立合规风险评估机制 |
4.3.3 严格执行公文督办制度 |
4.3.4 建立检查信息共享制度 |
4.4 加强监督检查 |
4.4.1 建立检查管理制度 |
4.4.2 明确监督检查重点 |
4.4.3 加大非现场监测力度 |
4.4.4 建立问题分析制度 |
4.4.5 建立严格问责制 |
4.5 完善操作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建设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会计监督对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及运行效果的基本理论 |
2.1 财政支农资金的涵义 |
2.2 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管理的特点 |
2.3 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体系 |
2.4 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的界定 |
3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方式及其会计监督分析 |
3.1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方式 |
3.2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资规模分析 |
3.3 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分析 |
3.4 会计监督弥补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方式及规模的不合理 |
4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评价 |
4.1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评价的对象 |
4.2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 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评价的原则 |
4.4 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指标分析 |
5 会计监督对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的影响 |
5.1 会计监督影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的分析 |
5.2 会计监督指导支农规模 |
5.3 会计监督对支农资金综合效果的影响 |
6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
6.3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8)个人所得税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个人所得税地位及功能定位 |
1.1 所得税地位的理论分析 |
1.2 所得税的功能 |
1.3 个人所得税地位的历史演进 |
1.3.1 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历史演进 |
1.3.2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演进 |
1.3.3 中西方个人所得税地位的比较 |
1.3.4 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地位变化的分析 |
1.3.5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现实地位 |
1.3.6 中西方个人所得税地位差异的比较分析 |
第二部分 个人所得税经济影响和效应分析 |
2.1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 |
2.1.1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
2.1.2 个人所得税对家庭储蓄的影响 |
2.2 个人所得税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
2.2.1 投资及其决定的因素 |
2.2.2 税收对私人部门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
2.2.3 税收对私人部门投资折旧的影响 |
2.2.4 税收对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影响 |
2.2.5 个人所得税与人力资本形成 |
2.3 个人所得税与劳动投入 |
2.3.1 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 |
2.3.2 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 |
2.3.3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实证分析 |
2.4 个人所得税与科技进步 |
2.4.1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2.4.2 个人所得税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2.5 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分配公平 |
2.5.1 税收与公平收入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
2.5.2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
2.5.3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 |
2.5.4 加强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对策 |
第三部分 个人所得税制设计的原则 |
3.1 税制设计的一般原则 |
3.1.1 税收的公平原则 |
3.1.2 税收的效率原则 |
3.1.3 税收的稳定原则 |
3.1.4 税收的确定原则 |
3.1.5 税收的简便原则 |
3.1.6 税收的省费原则 |
3.2 个人所得税制设计的原则 |
3.2.1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选择的原则 |
3.2.2 个人所得税负担的原则 |
3.2.3 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原则 |
3.2.4 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的原则 |
第四部分 个人所得税的国际比较 |
4.1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与特点的比较 |
4.1.1 分类所得税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
4.1.2 综合所得税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
4.1.3 分类所得税制和综合所得税制的关系 |
4.1.4 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
4.1.5 课税模式选择的约束条件比较分析 |
4.2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比较 |
4.2.1 纳税人的确定与税收管辖权 |
4.2.2 纳税人确定标准 |
4.2.3 各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规定比较 |
4.3 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的比较 |
4.3.1 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的相关问题比较 |
4.3.2 不同课税制度条件下课税对象的比较 |
4.4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比较 |
4.4.1 费用扣除方法的比较 |
4.4.2 费用扣除标准的比较 |
4.4.3 费用的扣除方式的比较 |
4.4.4 各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比较 |
4.5 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比较 |
4.5.1 主要国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与税率结构比较 |
4.5.2 各国税率结构的特点 |
4.6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比较 |
4.6.1 主要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
4.6.2 主要国家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特点 |
第五部分 个人所得税的优化 |
5.1 个人所得税制优化 |
5.1.1 纳税人的确定 |
5.1.2 税基的确定 |
5.1.3 个人所得税税率的选择 |
5.1.4 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选择 |
5.2 个人所得税外部优化 |
5.2.1 个人所得税与其它税种体系的协调 |
5.2.2 个人所得税的环境优化 |
5.2.3 完善税收征管系统 |
第六部分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缺陷与调整 |
6.1 个人所得税制中的主要缺陷 |
6.1.1 个人所得税制中主要问题的判断 |
6.1.2 影响个人所得税功能发挥的主要制度因素分析 |
6.1.3 影响个人所得税功能发挥的经济结构因素 |
6.2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对策 |
6.2.1 优化税基 |
6.2.2 优化税率 |
6.2.3 课征制度的选择 |
6.2.4 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相关税种的配套改革 |
6.2.5 规范非税负担 |
参考文献 |
(9)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路线 |
1.3.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绩效评价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绩效与绩效评价的概念 |
2.1.2 企业绩效评价 |
2.1.3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 |
2.2 企业绩效评价与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关系 |
2.2.1 联系 |
2.2.2 区别 |
2.3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3.1 目标管理理论 |
2.3.2 关键绩效(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指标 |
2.3.3 评价过程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的内容 |
3.1 项目管理机构的类型及特点 |
3.1.1 类型及组织形式 |
3.1.2 特点 |
3.2 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的含义 |
3.2.1 评价的内涵 |
3.2.2 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
3.2.3 评价的性质 |
3.3 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2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
3.3.3 绩效评价的误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原则 |
4.2 构建程序 |
4.3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思路 |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4.3.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3.3 指标的确定 |
4.4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4.4.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分析 |
4.4.2 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 |
4.4.3 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选取 |
4.4.4 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思路 |
4.4.5 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评价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 |
4.5.1 评价标准概述 |
4.5.2 评价标准的一般原则 |
4.5.3 评价标准的确定 |
4.5.4 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标准的原则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
5.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5.2 多种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
5.2.1 TOPSIS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3 灰色综合评价法 |
5.2.4 综合评分法 |
5.3 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综合评分法 |
5.3.1 季度考核 |
5.3.2 年度考核 |
5.3.3 计算方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 |
6.1 成都铁路局项目建设管理基本情况 |
6.1.1 成都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概况 |
6.1.2 成都铁路局项目管理特点 |
6.2 成都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的指标及标准的修正 |
6.2.1 指标及权重的修正 |
6.2.2 评价标准实施细则 |
6.3 成都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方法 |
6.3.1 绩效评价程序 |
6.3.2 评价等级划分 |
6.3.3 评价奖惩规定 |
6.4 成都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结论分析 |
6.4.1 评价过程分析 |
6.4.2 项目管理机构近年考核的结果分析 |
6.4.3 评价效果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6.5 对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着作)和学术活动 |
(10)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再造 |
1.1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1.1.1 组织机构 |
1.1.2 管理制度和规章 |
1.1.3 岗位责任制 |
1.1.4 信息沟通和管理报告制度 |
1.1.5 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制度 |
1.1.6 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
1.2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1.2.1 内控环境不理想 |
1.2.2 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
1.2.3 内控制度落实打折扣 |
1.2.4 信息与沟通不到位 |
1.2.5 监督不力 |
1.3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控制度再造 |
1.3.1 内部控制再造目标 |
1.3.2 内部控制再造原则 |
1.3.3 内部控制的要素 |
1.3.4 内部控制再造中的关键措施 |
1.3.5 内部控制的设计步骤 |
1.3.6 内部控制的设计形式 |
1.4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收费业务内控流程再造 |
1.4.1 目标 |
1.4.2 岗位职责 |
1.4.3 收费业务流程图 |
1.4.4 流程的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第二篇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
2.1 Preview Financial Statements Analysis |
2.2 Financial Statements Analysis |
2.2.1 Five-Year Summary of Operating Results |
2.2.2 Capital Structure Analysis |
2.2.3 Short/Long-Term Solvency Analysis |
2.2.4 Operating Revenues Analysis |
2.2.5 Operating Expenses Analysis |
2.2.6 Assets Efficiency Analysis |
2.2.7 Earning-Based Analysis |
2.2.8 Cash Flows Analysis |
2.2.9 Benchmarking Analysis against Industry and LUV |
2.2.10 UAL’s Stock Analysis as An Investment |
2.3 Evaluations and Concluding Remarks |
Appendix |
第三篇 我国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编制探讨 |
3.1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在世界各国的应用 |
3.2 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
3.3 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
3.4 预算目标的确定 |
3.5 预算编制原则 |
3.6 预算编制模式 |
3.7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设置 |
3.8 预算编制基本内容与指标体系 |
第四篇 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
4.1 行业分析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广播电视产业 |
4.1.3 歌华有线的竞争优势 |
4.2 会计分析 |
4.2.1 基本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
4.2.2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 |
4.3 财务分析 |
4.3.1 基本财务数据 |
4.3.2 赢利能力分析 |
4.3.3 运营能力分析 |
4.3.4 偿债能力分析 |
4.3.5 成长能力分析 |
4.3.6 现金流分析 |
4.3.7 财务分析小结 |
4.4 估值分析 |
4.4.1 歌华有线的权益资本成本 |
4.4.2 以合并报表数据为依据进行估值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个人简历 |
四、应改进违纪款项的收缴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应改进违纪款项的收缴方式[J]. 韩建柱,刘利香.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5(01)
- [2]Y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D]. 张柱.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3]XX检察院涉案财物内部控制案例研究[D]. 郭亚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6(03)
- [4]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D]. 张民侠.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5]税收不遵从的识别研究[D]. 王锐. 浙江大学, 2003(01)
- [6]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 ——以A银行浙江省分行为例[D]. 楼丽丹.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7]会计监督对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D]. 任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8]个人所得税论[D]. 赵恒. 东北财经大学, 2003(03)
- [9]铁路局项目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的研究[D]. 周东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1)
- [10]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再造[D]. 陈宁锋. 清华大学, 2004(03)
标签: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税收原则; 税收作用; 立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