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和副霍乱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进展

霍乱和副霍乱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进展

一、霍乱与副霍乱发病机理与临床的某些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彩玲(Chan Choi Leng)[1](2019)在《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风寒感冒的表征异同及辛温发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在应用辛温发汗的方药来治疗风寒型感冒,比较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有何区别和特点。风寒型感冒与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很相似,很多资料显示,中医辨证使用以桂枝汤或麻黄汤等以辛温发汗为主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有很好疗效。部分专家认为单独使用桂枝汤、麻黄汤等以辛温发汗为主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优于以对症治疗为主的西药,为了能更明确证明辛温发汗法治疗风寒型感冒的良好疗效,特设立西药对照研究。研究方法与内容:选择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诊所或医院病人,收集时间在2018年4-12月,年龄在18-65岁,共234例风寒型感冒的就诊患者,其中药物过敏2例、未完成观察者8例、确诊流感5例,资料填写不全19例,最终只有200例符合标准并纳入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及中医风寒型感冒的辨证标准。将200例患者分成四组,分别是中国、非洲地区的研究组各50例(使用辛温发汗法的方剂-以下简称中药组);以及中国、非洲地区的对照组各50例(使用扑热息痛Paracetamol-以下简称西药组),分别对四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後的临床症状积分、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总有效率等进行比较。结果:1.中国地区和非洲地区患者在西药组、中药组的对比中,两地区西药组和中药组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对体温下降也有影响,在治疗72h后体温下降达最低水平。两地区的西药组在时间上均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的体温下降幅度不同,以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体温下降明显。但两地区之间,不论在在西药组还是中药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国地区和非洲地区在中药组、西药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国地区西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治疗前;非洲地区的西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同样优于治疗前;但两地区的比较中,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国地区中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治疗前;非洲地区的中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同样优于治疗前;但两地区的比较中,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洲地区在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出汗的情况优于中国地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中国地区的中药组、西药组患者对比,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对患者体温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对体温下降也有影响,在治疗72h后体温下降达最低水平。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时间上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延长,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体温下降幅度不同,以中药组体温下降明显,但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6.中国地区的中药组与西药组在体温恢复时间比较上,中药组的体温恢复时间较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比中国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发现,治疗后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恶寒、咳嗽、咳痰、咽痛、出汗、鼻塞、流涕、打喷嚏、二便、腹胀、口渴、头身痛、纳呆、舌象和脉象的症候积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国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中发热和恶心呕吐的症候积分比较,以中药组的症候积分下降则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非洲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对比,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对患者体温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对体温下降也有影响,在治疗72h后体温下降达最低水平。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时间上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延长,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体温下降幅度不同,以中药组体温下降明显,但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9.非洲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比较,两组的体温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在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10.对比非洲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显示,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洲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恶寒、咳嗽、咳痰、咽痛、鼻塞、流涕、打喷嚏、二便、腹胀、口渴、头身痛、纳呆、舌象和脉象的症候积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洲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中发热、出汗和恶心吐呕的症候积分比较,以中药组的症候积分下降则更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中国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非洲地区中药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之间,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12.中国澳门地区所纳入患者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以卫强营弱为多,22例(44%)。13.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所纳入患者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以卫强营郁为多,20例(40%)。结论:1.中、西药对于中国和非洲纳入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均有效。2.中国和非洲地区纳入患者在中药组中体温恢复到正常所需的时间均较西药组短,但中国地区的中药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西药组。3.中国和非洲地区纳入患者在症候积分上,西药组和中药组均有改善,但中药组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尤其是非洲地区纳入患者。4.非洲地区的纳入患者中,中药组治疗效果要优于西药组,可能与非洲人首次服用中药,敏感性较高相关。

席燕[2](2018)在《《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和《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因制宜理论的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内经》三因制宜理论的思维方式和内涵。在《内经》三因制宜理论的基础上,阐述《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和发挥,并探讨《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内经》三因制宜理论的相关内容,分别从整体观和恒动观对其内在思维模式进行阐述,从因时、因地、因人三方面进行概念范畴的阐述;其次,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因制宜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讨论,包括其内在的辩证思维方式,以及张锡纯对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特点及发挥情况。最后,通过对二者三因制宜理论的思维模式、内容和范畴等进行比较,总结《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结果:通过研究分析,阐发《内经》《医学衷中参西录》两本医学典籍对三因制宜理论的论述,结合《内经》三因制宜理论的思维方式和内涵,分析《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因制宜理论的体现,主要包括因时、因地论治外感病,因时论治痢疾、霍乱和黄疸;三因制宜以变通使用中、西药;因人论治女性病和小儿疾病等。结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继承了《内经》三因制宜的辩证思维方式——整体观和恒动观,提出了“人身之气化实随天地之气化为转移”的观点。《医学衷中参西录》继承了《内经》“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提出了“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的治疗思想。《医学衷中参西录》将运气理论运用于对温病、伏气化热、痢疾、霍乱和黄疸发病机理的阐述,论证了《内经》运气学说的重要价值;并阐述了古今差异和同时代差异,发展了《内经》因时制宜理论。《医学衷中参西录》不仅阐述了南北差异,还延伸了东西差异的内涵,应时代发展提出了城乡环境差异和室内环境差异,是对《内经》因地制宜理论的发挥。《医学衷中参西录》将体质概括为禀赋的强弱和寒热,使之更为符合临床的诊疗需要;对女性和小儿患者尤其注重其体质的特殊性,发展了《内经》因人制宜理论。

孔德华[3](2017)在《基于本体的中文医疗知识库及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文中指出基于本体的中文医疗知识库是医学信息学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我国的医疗信息化正处于从“管理数字化”阶段向“医疗数字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医疗知识在计算机中的描述与存储问题。本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组织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知识建模中。目前现有的中文医疗知识库一般基于关系型数据库,而在实际的医疗领域,这些传统知识库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需求。同时,一些医疗决策支持方面的研究也亟需一个完备的结构化的知识库来进行支持。以SNOMED-CT与UMLS为代表的医疗知识库目前已经部分应用于发达国家的病案管理,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均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研究基于本体的中文医疗知识库很有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本体的中文医疗知识库及知识管理系统。在知识库研究方面,首先对本体论及相关技术展开研究,实现了本体模型与关系模型的相互转换,解决了本体对大量数据处理的优化问题。知识库以SNOMED-CT与UMLS等国外的权威术语库的内容作为数据基础建立关系模型,对其数据结构进行优化,并通过术语匹配来进行英文术语的翻译工作,还使用Protégé建立了医疗知识本体模型。在医疗知识库构建完成后,开发了建立在知识库基础上的知识管理系统,设计面向用户的知识库浏览及编辑界面,此部分将实际应用于医疗机构。同时,在研究中应用本体推理系统,对通过知识自动分类进行自动诊断这一方法进行了探索。

石晴[4](2017)在《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 ——以鼠疫、霍乱、疟疾、天花为例》文中提出民国时期,云南战争不断,经济、文化、交通等发展较为缓慢,加之云南特殊的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使得鼠疫、霍乱、疟疾、天花等常见传染病在云南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本文即以20世纪30-40年代的云南作为空间范围,对云南常见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进行分类述论。本文综合利用历史学和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40年代云南常见传染病鼠疫、霍乱、疟疾、天花等流行原因、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展开详细论述,主要内容如下:在对研究问题所用资料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按照医疗疾病史研究的范式,首先对鼠疫、霍乱、疟疾和天花流行的原因进行阐述,主要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认为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疫病流行的原因中,特别是战乱或灾荒年代,社会因素有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主要从发病机理和流行状况两个方面阐述当时鼠疫、霍乱、疟疾和天花在云南不同区域的流行状况,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后,发现民国时期云南常见地方病种类较多,以鼠疫、疟疾为主,分布范围广,发病人口规模大。就其地理分布而言,滇西疫情较滇东、滇南更为严重。而昆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往来频繁,人员复杂,使得昆明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最后是从政府防治措施和民间应对两个方面就鼠疫、霍乱、疟疾和天花的防治措施展开论述。认为当时对于这些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以政府为主导,促使公众和个人积极参与防治,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预防相结合,并取得一定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山区村民对于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土法治疗层面,甚至采取迷信活动,这是不同于自上而下的一种防治模式。总体来说,因为处于战乱时期,其药品的品种和数量供应严重不足,疫病终未控制。至新中国成立时,各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本文通过全面论述传染病流行原因、流行状况和防治措施,研究认为民国时期传染病已成为国家关注的对象,国家利用其自身的力量医治民众疾病,说明防治疾病已上升至国家行为。而民间对疫病的防治依旧采用传统方法,可以看出当时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存在分离局面。

金鑫[5](2017)在《《黄帝内经》脾藏象系统及其疾病名义考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选取《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脾藏象系统疾病(以下简称脾系疾病)相关内容,对其进行梳理、归纳、辨析,探索《内经》脾藏象系统疾病病名的深层含义与演变,为中医疾病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提供文献依据与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为研究重点,参考历代注家对《内经》之注解,探讨《内经》中脾藏象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脾系疾病之名义,以期能对《内经》中脾系统疾病有一总体把握,并对其内涵与发展源流作出客观而确凿的阐释与明辨。研究内容:收集分析整理与《内经》脾系的构成、疾病、生理、病理等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料。用所汇集的文献资料对脾藏象系统疾病病名的命名原则、疾病分类等内容进行分析、考辨其源流。描述组成脾藏象系统框架各元素的深层含义,并对历史文献中出现的典型脾系疾病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结论:1.脾系疾病作为中医脾藏象系统疾病的简称,《内经》中脾藏象系统是以脏腑脾及其相邻或相关脏腑器官、以及足太阴经与之相关经络腧穴;脾相对应的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等为研究对象的完整系统。2.《内经》脾系疾病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与特点,其命名原则主要包括病因、病机、主症、病位、病变特征等因素的单一列举或相互结合。3.本文整理出《内经》中有关脾系病名89种。包括脾生理功能异常类疾病17种,胃生理功能异常类疾病22种,脾所主肌肉四肢异常类疾病18种,脾所通口部异常类疾病8种,脾所主精神情志异常类疾病3种,脾经脉气血异常类疾病18种,其他相关类疾病3种。4.对《内经》中泄泻、肠澼、霍乱、脾瘅、脾痹五种较有特点的脾系疾病的病名含义与疾病相关信息及其演变进行了考辨源流。5.《内经》脾系统疾病名义辨析,明确了疾病的原生含义,有助于中医临床疾病和病证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脾系统疾病在《内经》中论述较丰富,如泄泻、痢疾、霍乱、便秘、消渴、呕吐等,后世众医家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挥,《内经》中所记载的治疗方法依旧沿用至今。也存在部分疾病,如脾痹、脾风、脾咳等后世发展不多,虽然病名中存在“脾”字,但与现代医学所论述的脾病相差甚远。

张晓霞[6](2016)在《民国时期霍乱的防治研究 ——以《医学杂志》为例》文中提出目的:整理民国时期《医学杂志》中关于霍乱的文章,分析其中各医家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思路,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当代霍乱防治模式及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另外通过对清朝、民国、现代不同时期的霍乱防治措施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我国当今疫病的防治提供可借鉴性的措施。方法:应用文献学方法对《医学杂志》中所提及的霍乱文章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其霍乱防治模式及各医家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特点,同时比较清朝、民国、现代三个时期的霍乱防治措施,分析不同时期的防治特点。结果:通过对《医学杂志》中霍乱文章的整理来看,其大致分为几类。一、病名:有瘪螺痧、吊脚痧、绞肠痧等不同中医名称,而这些称谓皆是根据霍乱所表现的症状来命名的。西医则有统一的病名,即虎列拉。二、病因病机:根据各医家对病因病机所持观点的不同,于是将其归纳为偏热论、偏寒论、无偏寒偏热论、秽浊论、细菌论等。三、诊断:包括中医诊断、中西医汇通诊断及一些简易诊断。四、疾病鉴别:与胃肠病、痉病、痧气的鉴别。五、治疗:包括中医治疗、中西医汇通治疗及西医治疗,还有一些预防方药及其它针灸疗法。六、预防:主要为各医家的预防观点和社会组织提倡的各种预防办法。当霍乱发生时,清朝主要是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来解决,民国时期政府初步建立了卫生防疫体系并开展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而现代主要分为两个时段: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二、改革开放后至今。前者,在霍乱流行时采取了一些不科学的预防措施,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后者,经过30多年的努力,最终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防治办法。结论:第一,民国时期主要是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汇通的霍乱防治模式。第二,各医家对于霍乱的病因病机认识,除了传承中医的传统病因理论外,还吸收了西医的细菌学说。在治疗上各医家根据霍乱的寒热辩证来拟方遣药,总结出了寒霍乱、热霍乱的常用方药和自创方药,另外也采用一些其它的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第三,民国时期初步建立了卫生防疫体系。以上启示我们要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疫病防治方面的优势,要完善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卫生环境的管理,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活动,并将具体的防疫措施落实到实处。

阴珊珊[7](2012)在《泰安市肠道传染病发病趋势与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依据泰安市1993~2011年肠道传染病监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泰安市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泰安市1993~2011年疫情资料年报表及疫情资料汇编,对1993~2011年泰安市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按地区、时间、人群进行统计,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及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泰安市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结果(1)1993~2011年泰安市肠道传染病不同时期流行趋势不同,可分为三个时期:1993~1996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97~2007年出现小幅度的回升,发病率维持在一定水平,2008至今出现大幅度的上升。(2)1993~2011年泰安市共报告甲乙丙类肠道传染病7种共58175例,年均发病率为56.27/10万。肠道传染病中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居前两位,分别为99.75/10万、19.22/10万。其它感染性腹泻、甲肝、未分型肝炎、戊肝、伤寒、霍乱,发病率分别为9.8/10万、7.45/10万、3.98/10万、0.15/10万、0.12/10万、0.08/10万。(3)1993~2011年肠道传染病每月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从3月份开始上升,5~9月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数的69.03%。发病以散居儿童、农民、幼托儿童、学生、工人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8.32%、15.91%、11.89%、10.20%、7.25%,占发病总数的93.57%。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发病呈现两个年龄段高峰,以0~4岁幼儿组发病最多,占发病总数的56.38%,其次是10~34岁组,占21.24%。各传染病的发病高峰各不相同,霍乱发病高峰是15~34岁组,占发病总数的79.75%。男性发病36287例,女性发病21888例,男女性别比为1.66:1。(4)各肠道传染病高发县市区不尽相同。1998年霍乱暴发病例主要集中在泰山区、岱岳区;其他感染性腹泻高发县为泰山区、岱岳区;伤寒的高发县为宁阳县;细菌性痢疾的高发县为泰山区;甲肝、戊肝、未分型肝炎的高发县分别为:肥城市、泰山区、宁阳县;手足口病的高发县为泰山区、东平县。(5)1998年从霍乱病例粪便中分离出菌株均为O1群霍乱弧菌小川型。(6)2008~2011年共采集手足口病病例粪便及咽拭子标本1202份,阳性标本934份,阳性率为77.70%。泰安市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优势毒株以EV71、CA16为主,占肠道病毒阳性的74.20%;其中2008年、2009年、2011年EV71阳性率较高,2010年CA16阳性率较高。(7)泰安市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EV71属C基因型C4a亚型,CoxA16至少存在两种不同亚型,它们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克隆系。结论(1)肠道传染病仍然是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影响面最广、危害最普遍的病种,依然是目前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之一。(2)泰安市肠道传染病自1993年呈下降的趋势,自2008年由于手足口病列入法定传染病报告,泰安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3)手足口病是现阶段泰安市发病率最高的肠道传染病,其社会影响面广,群众关注度高,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所在。(4)食物、接触传播在1998年霍乱流行中起了主要作用。说明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在肠道传染病发病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和改善个人卫生习惯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5)随着甲肝疫苗的应用,泰安市甲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6)泰安市伤寒发病率处于肠道传染病的较低水平。

陈海丽[8](2011)在《霍乱弧菌调控aphB的基因筛选及功能研究及铜绿假单胞菌对霍乱弧菌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霍乱是一种急性腹泻疾病,由革兰氏阴性细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通常是血清群01群的古典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致病,临床表现为大量米泔样大便,严重时候导致病人产生霍乱肌无力并且迅速脱水。如果迅速和适当的治疗没有跟进,可导致病人死亡。毒素协同调节菌毛(the toxin-coregulated pilus, TCP)是霍乱感染中的重要毒力因子,能协助霍乱弧菌定殖于小肠。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 CT)则导致病人剧烈腹泻。负责合成TCP的基因以操纵子的方式位于霍乱弧菌基因组中一个大毒力岛上,被称做TCP-ACF元件或霍乱毒力岛(vibrio pathogenicit island,VPI).CT毒素是由ctxA和ctxB两个基因编码,它们位于另一个遗传元件原性噬菌体CTXΦ上。而位于霍乱毒力岛上的ToxT是AraC型调控子,能直接激活tcp,ctxAB和其他辅助定殖因子的表达。ToxT的表达则是依赖于两组基因的合作,包括大染色体上的跨膜调控蛋白编码基因toxRS和霍乱毒力岛上的tcpPH。而AphB与AphA协同作用可以激活tcpPH的表达,同时也是导致两大霍乱致病型古典型和埃尔托生物型毒力基因表达差异的原因。霍乱弧菌有三套平行的群体感应系统,共同调控霍乱毒力基因表达。研究证明,霍乱弧菌群体感应系统通过关键调控蛋白HapR负调控毒力基因的表达.HapR通过直接作用于aphA的启动子区调控毒力级联系统,降低毒力的表达。但是HapR并不影响aphB的表达。为了研究aphB的表达调控机理,我们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建库的方法进行筛选。我们将aphB启动子区克隆到两个报告质粒pBBRLux和pKP302上,并将其导入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C6706(lacZ-)中,以此作为出发菌株。利用出发菌株与转座子pSC123接合建库,通过检测aphB启动子的表达水平来筛选影响aphB表达的突变株。在本研究中,我们筛选到两株突变株T1和T2能影响aphB的表达。运用随机扩增PCR方法检测转座子插入位点,通过测序比对分析后发现T1中转座子插入在vc1585读码框内,而T2中转座子则插入在距vc1602基因末端7bp处。通过分别构建框内缺失株,我们确定vc1585能够影响aphB的表达,而vc1602及vc1601单缺失并不影响aphB的表达。在另一个实验中我们拟筛选能够抑制霍乱弧菌C6706生长的细菌。经过筛选我们发现了十株细菌能显着抑制霍乱弧菌的生长。经API20E试纸条鉴定,发现十株菌均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通过与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ATCC27853对比发现可能是绿脓素(Pyocyanin, PCN)在抑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张丁华[9](2010)在《中药复方制剂对鸡三种细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造成的损失较大,因此,被认为是危害养鸡业的三大细菌性疾病。目前,对鸡三大细菌病的防治主要是依靠抗生素,但由于耐药性和菌群调节机制的原因,抗生素防治效果不理想。由于滥用抗生素,给机体造成了一定的耐药性,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问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因此,研发抗生素的替代品和中草药制剂,势在必行,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1.通过对河南省不同地区35个鸡场送检的105只病死鸡,经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及生化试验,从47只病死鸡中分离出大肠杆菌25株,分离率为53.19%。经O因子血清鉴定,有23株被鉴定出血清型,共有8个,分别为O78、O1、O2、O18、O5、O8、O119、O54,优势血清型为O78、O1和O2,占定型菌株的82.61%。2株未定型。从35只病死鸡体内分离出沙门氏菌16株,分离率为45.71%,且均为鸡白痢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表明属于D群沙门氏菌。从23只病死鸡体内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8株,分离率为34.78%。致病性试验表明所分离的三种细菌致病性均较强。2.采用纸片法对自拟的6个中药复方进行敏感性试验,并用试管二倍法测定中药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6个中药复方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复方4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平均抑菌圈直径为21.2mm,平均MIC值为62.5;复方1对沙门氏菌效果较好,平均抑菌圈直径为19.8mm,平均MIC值为41.7;复方3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效果较好,平均抑菌圈直径为23.3mm,平均MIC值为3.92,三个复方均呈高度敏感。3.经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防治试验表明,3个中药复方的高、中、低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特别是高剂量组效果较好,保护率达88%以上,中药复方组、药物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但中药复方低剂量组不如敏感抗生素组。治疗试验结果显示:复方4高剂量组对大肠杆菌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2%、96%;复方1对沙门氏菌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8%、92%;复方3对巴氏杆菌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5%、85%。4.通过对37批15,1950余只鸡扩大区域田间防治试验表明,3个中药复方预防鸡三种细菌病的死亡率在0.6%左右;对三种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在92%以上,治愈率在89%以上,且无耐药性,无毒副作用,经济实惠,可以推广使用。

张策[10](2010)在《抗坏血酸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研究》文中认为饮用水杀菌消毒是水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杀菌消毒的技术与方法有很多,常规的有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新型的有二氧化钛光催化、等离子体等。这些方法虽都具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负面问题。由于我国饮用水污染日趋严重,寻找更加方便,有效,低廉的杀菌方法已刻不容缓。抗坏血酸(别称维生C)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在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在一定使用量内,对人体和动物有益而无害。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开始,抗坏血酸的杀菌效果已有报道,但关于其反应机理到现在还一直在研究。为了进一步探明抗坏血酸的杀菌机理及影响抗坏血酸杀菌效果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大肠杆菌为杀菌实验对象,以ESR(电子自旋共振仪)和SEM(扫描电镜)为辅助分析手段,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与过渡金属离子共存时,抗坏血酸可以作为促氧化剂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OH,从而杀死细胞。其中Cu2+与抗坏血酸(L-AA)的组合有非常好的杀菌效果,在弱酸性条件下0.5h便能杀灭所有的大肠杆菌;Fe2+与抗坏血酸的组合也有不错的杀菌效果,24h后大肠杆菌存活率降到0;Fe3+与抗坏血酸的组合杀菌效果较差,24h后大肠杆菌存活率仍有12.5%;Cr3+因其本身毒性较强,无论是单独还是与抗坏血酸共存,均在0.5h左右使大肠杆菌的存活率达到0。(2)抗坏血酸单独杀菌时也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但受反应体系中pH值的高低、抗坏血酸的浓度、氧量及细菌培养基中Fe的含量这些因素的影响,并遵循以下规律:1.在pH4到7的范围内,pH值越高,杀菌效果越强。2.抗坏血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强。3.有氧是杀菌的必要条件。4.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的Fe对杀菌有促进作用。(3)结合过渡金属离子与抗坏血酸的反应机理推断抗坏血酸能单独杀菌的原因是与细胞内含有的Fe发生了类芬顿反应,同时产生了少量的-OH,而少量-OH也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二、霍乱与副霍乱发病机理与临床的某些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霍乱与副霍乱发病机理与临床的某些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风寒感冒的表征异同及辛温发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现状和研究进展
        一、中国地区对感冒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二、非洲地区对流行病学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第二节 有关桂枝汤和麻黄汤治疗风寒型感冒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桂枝汤-现代医学研究
        二、麻黄汤-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章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辛温发汗法治疗风寒型感冒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资料
    第二节 病例选择标准
        一、中医标准
        二、西医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观察指标和内容
        三、治疗方法
        四、疗程
        五、临床疗效判断
        六、安全性评价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
    第二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研究组、对照组四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西药组、中药组治疗前后体温水平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第五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第六节 中国澳门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水平的比较
    第七节 中国澳门地区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第八节 中国澳门地区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第九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水平的比较
    第十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第十一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第十二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中药组、西药组的有效率比较
    第十三节 中国澳门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西药组的安全性评价的比较
    第十四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西药组的安全性评价的比较
    第十五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中药组使用桂枝汤、麻黄汤为主方的数据
    第十六节 中国澳门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比例
    第十七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比例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国内医家对于风寒型感冒使用不同方药治疗的进展
    第二节 中药饮片和中药免煎颗粒剂治疗感冒的研究对比
    第三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风寒型感冒的各自特点及治疗方法
    第四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风寒型感冒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使用辛温发汗为主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的优势
    第六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使用中药和西药后体温观察的分析
    第七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使用辛温发汗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所出现部分中医症候的分析说明
    第八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的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分析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2. 《医学衷中参西录》现代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研究
    1. 三因制宜与辩证思维
        1.1 整体观
        1.2 恒动观
    2. 《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内容
        2.1 因时制宜
        2.2 因地制宜
        2.3 因人制宜
第二部分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因制宜理论研究
    1.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辩证思维
        1.1 整体观
        1.2 恒动观
    2.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因制宜运用研究
        2.1 三因论病
        2.2 三因论治
        2.3 因时制宜
        2.4 因地制宜
        2.5 因人制宜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
    1. 《黄帝内经》辩证思维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
    2. 《黄帝内经》因时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
    3. 《黄帝内经》因地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
    4. 《黄帝内经》因人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基于本体的中文医疗知识库及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的意义与原因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路线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医学信息学
    2.2 本体论
    2.3 现有基于本体的医疗知识库
        2.3.1 SNOMED-CT
        2.3.2 UMLS
        2.3.3 ICD-11
    2.4 本体模型与关系模型的转换
    2.5 现有研究成果介绍
        2.5.1 关系模型
        2.5.2 编码系统
        2.5.3 医学领域的自然语言处理
        2.5.4 健康风险预测
第3章 本体论相关研究
    3.1 本体要素研究
    3.2 建模语言及工具
        3.2.1 OWL-DL
        3.2.2 Protégé
    3.3 本体模型与关系模型的转换
        3.3.1 关系型数据库导入本体模型
        3.3.2 本体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3.3.3 JAVA环境的转换系统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疗知识库的构建
    4.1 知识库架构研究
        4.1.1 语义网络
        4.1.2 知识库架构的建立
    4.2 基于Protégé的医疗知识本体模型的建立
        4.2.1 疾病建模
        4.2.2 临床诊断建模
        4.2.3 临床治疗建模
    4.3 SNOMED-CT关系模型的建立
    4.4 SNOMED-CT英文术语的翻译
        4.4.1 ICD-10语义研究
        4.4.2 ICD-10与SNOMED-CT的术语匹配
    4.5 ICD-10的本体建模
        4.5.1 ICD-10编码过程及结构分析
        4.5.2 本体结构及属性
        4.5.3 编码规则的建立
    4.6 自建知识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医疗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5.1 医疗知识编辑与浏览系统
    5.2 面向临床的疾病表达编辑系统
        5.2.1 疾病表达知识模型的建立
        5.2.2 编辑系统的建立
    5.3 基于推理机的自动诊断系统
        5.3.1 Protégé类描述及定义类
        5.3.2 诊断项目建模
        5.3.3 诊断标准建模
        5.3.4 推理机进行自动诊断的探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术语表
致谢
附录 小论文及知识库数据及系统源文件
个人简历

(4)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 ——以鼠疫、霍乱、疟疾、天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回顾
        1.2.1 民国时期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
        1.2.2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
        1.2.3 战争与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不足之处
    1.5 研究资料与方法
        1.5.1 研究资料
        1.5.2 研究方法
2.1937—1949 年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2.1 1937—1949 年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与河流
        2.1.3 自然灾害
    2.2 1937—1949 年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
        2.2.1 经济、交通与传染病
        2.2.2 文化、生活习惯与传染病
        2.2.3 军事战乱与传染病
3.1937—1949 年云南常见传染病的流行
    3.1 1937—1949 年云南鼠疫流行
        3.1.1 发病机理
        3.1.2 流行状况
    3.2 1937—1949 年云南霍乱流行
        3.2.1 发病机理
        3.2.2 流行状况
    3.3 1937—1949 年云南疟疾流行
        3.3.1 发病机理
        3.3.2 流行状况
    3.4 天花流行
        3.4.1 发病机理
        3.4.2 流行状况
    3.5 小结
4.1937—1949 年云南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4.1 1937—1949 年云南鼠疫防治
        4.1.1 政府的措施
        4.1.2 民间的应对
    4.2 1937—1949 年云南霍乱防治
        4.2.1 政府的措施
        4.2.2 民间的应对
    4.3 1937—1949 年云南疟疾防治
        4.3.1 政府的措施
        4.3.2 民间的应对
    4.4 1937—1949 年云南天花防治
        4.4.1 政府的措施
        4.4.2 民间的应对
    4.5 小结
5.1937—1949 年云南常见传染病防治工作反思
    5.1 1937—1949 年云南战争与传染病
    5.2 1937—1949 年国家与地方
    5.3 疾病的“隐喻”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37—1949 云南疫情年表
    附录二:民国时期云南主要传染病防治药物、医院、诊所统计表
致谢

(5)《黄帝内经》脾藏象系统及其疾病名义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脾藏象理论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脾藏象系统的构成
    1.脾之形态部位
    2.脾之生理特性
        2.1 脾为阴中之至阴
        2.2 脾为五脏之使
        2.3 脾喜燥而恶湿
        2.4 脾之五行属性为土
    3.脾之生理功能
        3.1 主运化
        3.2 主统血
        3.3 主升清
    4.胃的形态部位
    5.胃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6.脾的内外联系
        6.1 脾与胃的关系
        6.2 脾与它脏的联系
    7.脾之窍、华、体、液、志
        7.1 开窍与口,其华在唇
        7.2 在体合肉,主四肢
        7.3 在液为涎
        7.4 在志为思,脾藏意
        7.5 脾与方位,时令
        7.6 脾及胃的经络络属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脾藏象系统疾病命名方法
    1.脾系疾病命名原则
        1.1 以病因病机命名
        1.2 以主症命名
        1.3 以病因与病位结合命名
        1.4 以病机与病位结合命名
        1.5 以主症与病位结合命名
        1.6 以病变特征命名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脾藏象系统疾病要览
    1.脾系疾病发病机理
        1.1 脾系疾病的病因
        1.2 脾系疾病主要病机
    2.脾系疾病病名解析
        2.1 脾生理功能异常类疾病解析
        2.2 胃生理功能异常类疾病解析
        2.3.脾所主四肢肌肉异常类疾病解析
        2.4 脾所通口部异常类疾病解析
        2.5 脾所主精神情志异常类疾病解析
        2.6 脾经脉气血异常类疾病解析
第四部分 《黄帝内经》脾系疾病举要
    1.泄泻
        1.1《黄帝内经》对泄泻的认识
        1.2 后世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2.肠澼
        2.1《黄帝内经》对肠澼的认识
        2.2 后世医家对肠澼的认识
    3.霍乱
        3.1《黄帝内经》对霍乱的认识
        3.2 后世医家对霍乱的认识
    4.脾瘅
        4.1《黄帝内经》对脾瘅的认识
        4.2 后世医家对脾瘅的认识
    5.脾痹
        5.1《黄帝内经》对脾痹的认识
        5.2 后世医家对脾痹的认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民国时期霍乱的防治研究 ——以《医学杂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时间界定
        1.3.2 概念界定
2《医学杂志》的简单介绍
3《医学杂志》中霍乱的整理研究
    3.1 霍乱的不同病名
    3.2 医家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
        3.2.1 偏热论
        3.2.2 偏寒论
        3.2.3 无偏寒偏热论
        3.2.4 秽浊论
        3.2.5 细菌论
        3.2.6 其它原因
    3.3 霍乱的诊断
        3.3.1 中医诊断
        3.3.2 中西医汇通诊断
        3.3.3 简易诊断
    3.4 疾病的鉴别
        3.4.1 与胃肠病之鉴别
        3.4.2 与痉病之鉴别
        3.4.3 与痧气之鉴别
    3.5 霍乱的治疗总结
        3.5.1 中医治疗
        3.5.2 中西医汇通治疗
        3.5.3 西医之研究
        3.5.4 预防用药
        3.5.5 其他治疗方法
    3.6 霍乱的预防
        3.6.1 各个医家的论述
        3.6.2 社会组织的提倡
4 不同时期的霍乱防治
    4.1 清朝的霍乱防治
        4.1.1 赈济措施
        4.1.2 防治措施
        4.1.3 总结经验
    4.2 民国时期的霍乱防治
        4.2.1 机构的设置
        4.2.2 防治霍乱的具体措施
        4.2.3 初步建立医院卫生防疫预警机制
        4.2.4 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善行
        4.2.5 民国时期霍乱的防治特点总结
    4.3 现代的霍乱防治
        4.3.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之霍乱防治
        4.3.2 改革开放后之霍乱防治
5 对当代霍乱防治的启示
    5.1 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5.2 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5.3 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活动
    5.4 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环境管理
    5.5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民国时期《医学杂志》中霍乱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泰安市肠道传染病发病趋势与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霍乱弧菌调控aphB的基因筛选及功能研究及铜绿假单胞菌对霍乱弧菌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霍乱弧菌毒力因子及致病机理
        1.1 霍乱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1.2 毒力基因表达调控网络
    2 霍乱弧菌群体感应系统及环境生存
        2.1 霍乱弧菌群体感应
        2.2 霍乱弧菌环境生存
    3 霍乱弧菌LysR转录调控因子
        3.1 LysR类转录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
        3.2 LTTRs的主要特征
        3.3 LTTRs的结构与调控模式
        3.4 霍乱AphB蛋白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霍乱弧菌aphB调控基因的筛选及相关研究
    第一节 霍乱弧菌aphB调控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小结和讨论
    第二节 vc1585及vc1602对aphB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霍乱弧菌拮抗菌筛选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霍乱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绿脓素对霍乱弧菌的抑菌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一 PFGE中所用试剂
附录二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致谢

(9)中药复方制剂对鸡三种细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鸡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禽霍乱的危害日趋严重
    1.2 抗生素防治三种细菌性疾病,耐药性严重且易造成药物残留
    1.3 中草药防治鸡病的机制与优势
    1.4 中兽医学关于鸡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
    1.5 中兽医对鸡三种细菌病的辨证论治
    1.6 中草药制剂在鸡三种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1.7 中草药制剂在防治鸡病中存在的问题
2 引言
3 鸡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染色镜检结果
        3.2.2 分离培养结果
        3.2.3 生化试验结果
        3.2.4 致病性试验结果
        3.2.5 血清型鉴定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4 中药复方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抑菌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中药复方对大肠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4.2.2 中药复方对沙门氏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4.2.3 中药复方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4.3 结论与讨论
5 中药复方对人工感染鸡三种细菌病的防治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临床观察及病理剖检结果
        5.2.2 人工感染预防试验结果
        5.2.3 人工感染治疗试验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6 中药复方对鸡三种细菌性疾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中药复方的田间预防试验结果
        6.2.2 中药复方的田间治疗试验结果
    6.3 结论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作者简介

(10)抗坏血酸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饮用水杀菌消毒的重要性
    1.2 杀菌消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3 芬顿反应的研究和应用
    1.4 羟基自由基的介绍
    1.5 抗坏血酸概述
    1.6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2.2 使用菌株及培养方法
    2.3 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过渡金属离子存在时L-AA的杀菌效果研究及机理分析
    3.1 过渡金属离子存在时L-AA的杀菌研究
    3.2 Cu~(2+)存在时L-AA的杀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坏血酸单独杀菌效果研究及机理分析
    4.1 抗坏血酸单独杀菌效果研究
    4.2 不同pH下E.coli存活率的变化
    4.3 pH对抗坏血酸杀菌效果的影响
    4.4 抗坏血酸的浓度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4.5 体系中的氧对抗坏血酸杀菌效果的影响
    4.6 液体培养基中的FeCl_3对抗坏血酸杀菌效果的影响
    4.7 抗坏血酸单独杀菌的机理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SR对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5.1 ESR检测·OH的研究方法介绍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EM考察细胞死亡机理
    6.1 SEM的原理和样品制备
    6.2 试验试剂和设备
    6.3 试验方法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霍乱与副霍乱发病机理与临床的某些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风寒感冒的表征异同及辛温发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D]. 陈彩玲(Chan Choi L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2]《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D]. 席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基于本体的中文医疗知识库及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D]. 孔德华. 清华大学, 2017(02)
  • [4]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 ——以鼠疫、霍乱、疟疾、天花为例[D]. 石晴.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2)
  • [5]《黄帝内经》脾藏象系统及其疾病名义考辨[D]. 金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6]民国时期霍乱的防治研究 ——以《医学杂志》为例[D]. 张晓霞. 山西中医学院, 2016(03)
  • [7]泰安市肠道传染病发病趋势与流行特征分析[D]. 阴珊珊. 泰山医学院, 2012(01)
  • [8]霍乱弧菌调控aphB的基因筛选及功能研究及铜绿假单胞菌对霍乱弧菌抑制作用研究[D]. 陈海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9]中药复方制剂对鸡三种细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D]. 张丁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10]抗坏血酸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研究[D]. 张策. 东华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霍乱和副霍乱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